近现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32324630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7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近现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近现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近现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资源描述:

《近现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现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5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近现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近现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年级学科:高三历史教材章节:一轮复习大 荔 县大 荔 县20202020年年 中 小 学 疫 情 防 控 时 期 网 络 课 程中 小 学 疫 情 防 控 时 期 网 络 课 程主讲教师:路向阳任教学校:城郊中学大荔县教学研究室 监制2020年2月达尔文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将达尔文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思想应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理论。它指出人类社会存在着相互竞争,强调人类社会不进则退,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其将自然界的生存竞争规律生搬硬套到社会学的研究中来,甚至公开承认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以及人种之间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把以强凌弱的强权主义宣称为“

2、社会伦理”,这种观点被帝国主义者利用,成为他们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理论依据。考点二从蒸汽机到互联网考点二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一、一、“蒸汽时代蒸汽时代”1.条件(1)英国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障碍。(2)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2.进程(1)改良:瓦特改良蒸汽机。(2)应用:18世纪80年代蒸汽机作为动力应用于各工业部门。(3)推广: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走出误区走出误区正确认识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机的改良是由瓦特在早期蒸汽机的基础上完成的,不是依靠某种先进科学理论,而是依靠

3、经验改良而成,因此,蒸汽机不是科学理论与生产技术密切结合的结果。3.影响: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工业生产:机器大工业工厂出现,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2)城市进程:形成许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国成为工业国家。(3)世界联系:蒸汽动力广泛用于交通工具,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针对训练立德树人2019自贡市诊断性考试蒸汽动力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但却仅被用于开关庙宇的大门。不过,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这种需求引起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开发出商业用途的蒸汽机。这说明()A英国人比埃及人更注重科研B英国科技推

4、动了经济发展C社会生产需要激发科技创新D蒸汽动力认识有渐进过程C二、二、“电气时代电气时代”1.条件(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需求和竞争加剧。(2)、理论基础: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2.技术突破(1)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使电力成为新能源。(2)发电机不断完善,长距离的输变电技术日益成熟,电力被广泛应用。3.影响:人类进入“电气时代”。(1)工业生产出现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促进了工业的发展。(2)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3)企业规模扩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4)城市的面貌和人们

5、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走出误区:走出误区:正确区分“蒸汽时代”与“电气时代”的发明(1)“蒸汽时代”的发明侧重于轻工业,科技含量不高,发明者主要是工人、技师,发明主要集中在英国。(2)“电气时代”的发明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科技含量高,发明者主要是科学家,发明涉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B三、信息技术的发展三、信息技术的发展1.互联网产生的背景(1)二战后,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2)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加紧了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2.概况(1)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

6、,促成了互联网的诞生。(3)20世纪90年代之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4)1994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3.互联网的主要特点及功能(1)特点:界面直观、声像兼备、链接灵活、高速传输等。(2)功能:电子商务、电子邮件、网上购物、文件传输、网络聊天等。4.影响(1)积极: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推动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以及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2)消极:垃圾信息、网络犯罪、虚拟社会等新问题出现,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BB下面是三次技术革命的进程关系图。该图反映了A.三次技术革命彰显科技的魅力B.信息技术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C.第二次技术革命发

7、展速度最快D.三次技术革命的领域各不相同认识三次技术革命对我国的影响及科技创新的启示名称时间成就对中国的影响启示第一次技术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蒸汽机得到广泛使用,火车、汽船出现;工厂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英、法、美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美、法两国紧随而至,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科技创新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科技创新是国家强大的保障;改革开放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第二次技术革命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电力和内燃机得到广泛使用,电灯、电报、汽车、飞机出现;新兴工业崛起,传统产业焕发生机;美、德快速实现对老

8、牌工业强国的超越,日本崛起。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变法图强,革命运动纷至沓来;全面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40年代至今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网络技术等产业集群出现;美、苏成为引领潮流的国家。独立自主的中国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狂潮,国家有计划地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学革命”为何成为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提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促进了思想解放;工匠地位提高。(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

9、学知识,分析17世纪的科学研究方法的“革命”对启蒙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科学革命中形成的科学理念和方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启蒙运动创造了条件。项目原因社会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是近代自然科学创立发展的社会基础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制度基础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保护、奖励科技发明,改革教育制度和专利制度,组织科研机构,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创立和发展外在因素中国的四大发明、阿拉伯文化和希腊自然哲学传入西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主观原因 科学家的努力探索,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史论归纳 近代科学发展的原因

10、BCCBD 2017全国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钟表的演变古代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中世纪末期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近代早期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1850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20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20世纪50年代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品味真题

11、品味真题 素养感悟素养感悟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明素养明素养本题从计时工具钟表的演变切入,考查技术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凸显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理思路理思路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要求考生首先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拟定一个论题,然后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考生可以从钟表精确度的变化、钟表应用范围的变化、钟表普及程度等角度拟定论题,然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答案答案示例论题:科技的发展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化。(3分)阐述:钟表最早用于人们日

12、常生活所需的计时,而且因技术水平低而设计简单,精准度也不高;从伽利略发明游丝到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钟表设计更精美、使用者增多、功能增多、精准度提高;从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到21世纪初,随着原子物理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钟表增加了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现代化功能。(7分)综上所述,科技的发展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化发展,这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能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2分)解题反思论题阐述试题首先要根据材料拟定论题,注意运用学科语言,言简意赅。然后对论题进行阐述,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三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史论结合。材料呈材料呈现现研析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

13、发展材料1769年,瓦特改进了蒸汽机,提高了蒸汽机的经济适用性。1814年,史蒂芬孙制成第一台蒸汽机车1830年,利物浦(当时最大的港口城市)曼彻斯特(当时的纺织业之都)铁路通车,1831年该铁路运输总收入达50万英镑,获利颇丰。到1836年,英国已有724公里铁路(美国为2 036公里),将主要工业区连为一体,成为“经济大动脉”。20世纪初,德国制造出大功率电力机车。建成覆盖全国的铁路网,奠定了工业化基础。1964年,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通车仪式在日本东京站举行,由此引发欧洲国家建设高速铁路的热潮。1914年前,世界铁路总里程达110万公里;英、美、德、法等国先后材料解材料解读读反映了19世纪

14、前期蒸汽机车出现后英国通过铁路逐步将主要工业区连为一体;反映了20世纪初电力机车出现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建成了覆盖全国的铁路网,为新一轮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反映了高速铁路在日本的出现及欧洲国家的快速跟进。材料阐述了火车这一交通工具的更新及铁路对工业化的巨大推动作用,凸显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材料运用材料运用【问题设置】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订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时须有史实依据)【参考答案】论题:科技进步推动交通工具的创新与发展,先进的交通工具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阐述:瓦特改良蒸汽机为蒸汽机车的出现奠定了动力基

15、础,大功率发电机的出现则为电力机车的出现奠定了动力基础。在蒸汽机车和电力机车出现后较短时间内,资本主义国家快速将先进的交通工具运用到工业化生产中去,如英国将主要工业区通过铁路连为一体,打造交通大动脉,20世纪初英、美、德、法等国在短时间内先后建成覆盖全国的铁路网。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先进交通工具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而这些国家也抓住了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机遇迈入发达经济体。由此可见,科技进步推动交通运输工具的更新,先进的交通运输体系又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2015课标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

16、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首先应审清题意,即“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然后提出观点,即“是什么”,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自己比较擅长的角度。最后回答“为什么”

17、,即根据题目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观点加以论证。答案示例一观点:科学技术与劳动力、劳动工具的有力结合,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论证: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工场变为工厂,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磁感应理论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无产阶级涌现,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开始带动机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总之,科学技术与劳动力、劳动工具的有力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示例二观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论证: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面貌。蒸汽机不但在纺织、采矿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还被推广应用到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发电机一经产生,就引起一场新的革命,其被应用于各个行业,促进了新的通信工具的产生,同时引起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引起了以石油为主的新能源革命和以汽车、飞机为标志的新的交通领域的革命。总之,科学技术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