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快哉亭记教案通用范文(五篇)

上传人:功*** 文档编号:232297172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DOCX 页数:188 大小:204.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通用范文(五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88页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通用范文(五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88页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通用范文(五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88页
资源描述: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通用范文(五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州快哉亭记教案通用范文(五篇)(18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黄州快哉亭记教案通用范文(五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1教学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通过整理,积累文中主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教学难点:通过品读,品味畅达明快、*易自然的语言,培养文言语感,领悟文章的艺术表现力。教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一一苏洵、苏轼、苏辙;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荀、苏拭、苏辙题解:“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2、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作者背景简介:作者:苏辙,字子由,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颖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其文*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因而遭到了贬官。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用以观览江山形胜,抒*怀,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

3、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偃俭,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这篇文章涉及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但面对挫折他们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教学过程:一、听录音,正音,朗读全文。沅(yudn)沔(mi百n)子瞻(Zhdn)东西一舍(She)风开云阖(h6)变化倏(shu)忽舟楫(ji)草木行(hdng)列皆可指数(Sh)睥(Pi)睨(ni)骋(Ch6ng)鹫(W(I)飒(Sa)然而风何与(yi)焉会(kui)计蓬户瓮(w6ng)牖(y6u)濯(ZhU6)长江之清流,揖(

4、yi)西山之白云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Sheng)者二、分析各段内容。分析第一段1、字词、句式讲解2、概括段意明确: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3、内容分析(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明确: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眼界与心境、视角的变化如何?明确:“奔放肆大”“其势益张”“波流浸灌”始宽渐宽全开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分析第二段1、字词、句式讲解2、概括段意明确: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3、内容分析(1)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明确: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

5、讲地理一一即空间,后半谈历史一一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近、昼夜之别。(2)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明确:江山风物足以观赏(观览江山形胜之快)。古人流风足以怀想(凭吊历史遗迹之快)。(3)作者凭吊了哪些历史遗迹?你能说说他们为世人所乐道的故事吗?明确:曹操:建安*,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五年,官渡一战,击败袁绍,结束中原二十年之久的战乱。孙权: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与刘备合力破曹操于赤壁,从此西联蜀汉、北抗曹魏,形成三分的局面。周瑜: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南下,瑜与刘备合兵,大败操兵于赤壁。陆逊:孙策之婿,曾佐吕蒙败关羽,占荆州,用

6、火攻破刘备四十余营。黄武七年,与魏将曹休战于皖,大败魏师。分析第三段1、字词、句式讲解2、概括段意明确: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3、找出中心句:明确:“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4、内容分析:(1)第三段作者引用楚襄王问宋玉关于风的故事,与“快哉”有何关系?明确:说明人之忧、人之乐与风无关,以此否定前述称快的两项原因。(2)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或:士的自得之道是什么?)明确: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3)作者对张梦得有何评价?明确:从张梦得遭贬谪之后的行为一一自放山水之间来推论:张君已是能够“自得”之人,故能无所不

7、快。何况风景能辅之以成快?一一对他的赞赏与肯定。(4)从中可见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自我排忧后的豁达、乐观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1、在文章开头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作者以江水入手的目的何在?明确:作者先从江水着笔,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渺的水面和壮阔气势,突出描绘江流之三变,让人感受到江流之盛。作者以江流的开展象征眼界与心境的渐次开阔,也为下文写造亭的目的和题意作铺垫。2、文章结尾又回到写景,有何作用?明确:再次说明:若不自得,则风景适足以辅之而成悲。这里,作者彻底*风景使人快。四、深入感悟文章主旨。1、朗读全文,在文中找出可以读出“快哉”感觉的语句,找出全文文眼。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

8、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将何适而非快?/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文眼“快”)。明确:(一)景之“快”1、首段连写三层水势之变,能现水势之波澜壮阔。2、第二段昔今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哉亭四周所见一一面积之见、上下之见、日夜之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二)人之“快”1、“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鹫”,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拍手称快。2、君(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往而不快。(三)情理之“快”“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只要心中坦

9、然自得,不被*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2、文中作者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快哉?明确:“自得”是快之与否的主因。若能“自得”,则风景能辅之以成快;若不自得,则风景反而成其悲。3、说说苏轼为亭题名“快哉”的用意是什么?明确:劝解宽慰、自勉励人之意小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辙就是一个随缘自适、胸怀旷达的智者,因此境由心生,笔下才有如此气势雄伟的美景,使情景理浑然一体,全文酣畅淋漓、境界高旷。文章写作特色小结:1、前两段叙事写景*奔放,寓情于景;后一段因景抒情、抒发议论,先叙后议,借说理以抒怀一一叙议结合,情景交融。2、通篇围绕“快哉”二字,文*出现7次,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

10、,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一一结构紧凑完整,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总结:建亭者、命名者、作*都是遭贬*上不得意之人,然而他们却偏偏在“快哉”上做文章,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文章清新开阔,气势奔逸,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作者借物抒怀,本意并不在提倡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而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此

11、外也应注意到,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之气。各自或齐读全文,感受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板书:(一)景之“快”快哉(二)人之“快”(三)情理之“快”黄州快哉亭记教案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熟练地翻译课文。二、能力目标:把握山水游记散文优美景物的描写,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三、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教学设想一、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山水游记,并且借优美景物的描写来抒发遭*却不悲观消沉,而是胸襟宽广,无往而不快乐的人生态度,让学生能真正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二、为了帮助了解课文,课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作好预

12、习。三、运用多*作为直观教具。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重基础落实和能力培养。五、课前预习:1.认真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逐字逐句翻译文章,不懂的字词作好标志,上课时交流。2.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有关资料,整合有关文体背景及作者苏辙的相关资料。六、课时安排:一教时。第四块:课后学习与作业:1.课后再次交流预习情况及课堂笔记,整理学习卡片。2,学习本文借景言志写法,以学校亭榭为描写对象,写一段文字。黄州快哉亭记教案3教学内容: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一单元基本阅读第二课黄州快哉亭记教材简析:1、快哉亭是张梦得所建,由苏轼命名,苏辙作记。当时这三人都被贬了官,身处逆境,但都很达

13、观。亭名很潇洒,文章很洒脱。2、文章主旨:它从写景入手,以浩荡的长江带出快哉亭,接着写登亭观览的快意,然后转入议论,揭出文章主题:心中坦然则无往而不快。3、艺术特点:写景气势雄浑,视野开阔,种种自然景观,尽收笔底,又各具特色。议论则层层递进。先说“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后说“其中坦然”,“将何适而非快”;再申说亭子的主人张梦得胸襟旷达,不以贬官为患,而逍遥于山水之间,故“无所不快”。文章纵横开合,淋漓尽致。前段寓情于景,夹带叙事;后段议论中带写景,借说理以抒怀。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教学目标:1、了解文体特征;2、能筛选信息,并疏通文意;3、体会文中所寄

14、寓的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2、难点:引录宋玉风赋中的故事的作用课时安排:一教时。教学过程安排:一、导入并初步感知1、导入:以人生遇到挫折将如何面对,引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导出课题。2、文体与作者:了解本文文体“记”。回顾以以前学过的带有“记”字的文章内容,然后归纳:“记”是怎样的一种文体。简单了解作者。3、读课文(范读或录音),正音并注意句读。4、初步感知填空:快哉亭涉及了三个人,分别是、以及,三个人的共同点是。(帮助理解主旨)“快哉”一词贯穿全文,是本文的“文眼”,划出含有“快”的句子二、再读课文,重点研讨1、

15、从以上七个句子入手,整理出文章的脉络、思路,了解作者的感情。2、深入探讨“快哉亭”命名的原因。3、文中第三段为什么要引用宋玉风赋中的故事?三、拓展与小结本文作者认为“不以物伤性”将无往不快。而季羡林在幽径悲剧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四、课后学习与作业请同学们把你认为精彩的语句或语段抄写与背诵。以积累语言和体会感情。*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

16、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有兴趣的同学去找找这方面的资料,深入研究下去,写篇读书笔记。黄州快哉亭记教案4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熟练地翻译课文。二、能力目标:把握山水游记散文优美景物的描写,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三、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教学设想一、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山水游记,并且借优美景物的描写来抒发遭*却不悲观消沉,而是胸襟宽广,无往而不快乐的人生态度,让学生能真正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是本文的教学重

17、点与难点。二、为了帮助了解课文,课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作好预习。三、运用多*作为直观教具。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重基础落实和能力培养。五、课前预习:1.认真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逐字逐句翻译文章,不懂的字词作好标志,上课时交流。2.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有关资料,整合有关文体背景及作者苏辙的相关资料。六、课时安排:一教时。第四块:课后学习与作业:1.课后再次交流预习情况及课堂笔记,整理学习卡片。2.学习本文借景言志写法,以学校亭榭为描写对象,写一段文字。黄州快哉亭记教案5教学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

18、亭台记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通过整理,积累文中主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教学难点:通过品读,品味畅达明快、*易自然的语言,培养文言语感,领悟文章的艺术表现力。教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一一苏洵、苏轼、苏辙;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荀、苏拭、苏辙题解:“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作者背景简介:作者:苏辙,字子由,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颖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谥

19、号文定。其文*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因而遭到了贬官。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用以观览江山形胜,抒*怀,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倨佳,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这篇文章涉及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共

20、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但面对挫折他们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教学过程:一、听录音,正音,朗读全文。沅(yudn)沔(mi百n)子瞻(Zhdn)东西一舍(She)风开云阖(h6)变化倏(shu)忽舟楫(ji)草木行(hdng)列皆可指数(Sh)睥(Pi)睨(ni)骋(Ch6ng)鹫(W(I)飒(Sa)然而风何与(yi)焉会(kui)计蓬户瓮(w6ng)牖(y6u)濯(ZhU6)长江之清流,揖(yi)西山之白云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Sheng)者二、分析各段内容。分析第一段1、字词、句式讲解2、概括段意明确: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3、内容分析

21、(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明确: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眼界与心境、视角的变化如何?明确:“奔放肆大”“其势益张”“波流浸灌”始宽渐宽全开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分析第二段1、字词、句式讲解2、概括段意明确: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3、内容分析(1)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明确: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一一即空间,后半谈历史一一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近、昼夜之别。(2)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明确:江山风物足以观赏(观览江山形胜之快

22、)。古人流风足以怀想(凭吊历史遗迹之快)。(3)作者凭吊了哪些历史遗迹?你能说说他们为世人所乐道的故事吗?明确:曹操:建安*,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五年,官渡一战,击败袁绍,结束中原二十年之久的战乱。孙权: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与刘备合力破曹操于赤壁,从此西联蜀汉、北抗曹魏,形成三分的局面。周瑜: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南下,瑜与刘备合兵,大败操兵于赤壁。陆逊:孙策之婿,曾佐吕蒙败关羽,占荆州,用火攻破刘备四十余营。黄武七年,与魏将曹休战于皖,大败魏师。分析第三段1、字词、句式讲解2、概括段意明确: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赞颂张梦得

23、“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3、找出中心句:明确:“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4、内容分析:(1)第三段作者引用楚襄王问宋玉关于风的故事,与“快哉”有何关系?明确:说明人之忧、人之乐与风无关,以此否定前述称快的两项原因。(2)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或:士的自得之道是什么?)明确: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3)作者对张梦得有何评价?明确:从张梦得遭贬谪之后的行为一一自放山水之间来推论:张君已是能够“自得”之人,故能无所不快。何况风景能辅之以成快?一一对他的赞赏与肯定。(4)从中可见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自我排忧后的豁达、乐观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1、在文章开头你可以感受到

24、什么景象?作者以江水入手的目的何在?明确:作者先从江水着笔,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渺的水面和壮阔气势,突出描绘江流之三变,让人感受到江流之盛。作者以江流的开展象征眼界与心境的渐次开阔,也为下文写造亭的目的和题意作铺垫。2、文章结尾又回到写景,有何作用?明确:再次说明:若不自得,则风景适足以辅之而成悲。这里,作者彻底*风景使人快。四、深入感悟文章主旨。1、朗读全文,在文中找出可以读出“快哉”感觉的语句,找出全文文眼。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将何适而非快?/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文眼“快”)。明确:(一)景之“快”1、首段连写三层水势

25、之变,能现水势之波澜壮阔。2、第二段昔今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哉亭四周所见一一面积之见、上下之见、日夜之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二)人之“快”1、“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鹫”,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拍手称快。2、君(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往而不快。(三)情理之“快”“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2、文中作者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快哉?明确:“自得”是快之与否的主因。若能“自得”,则风景

26、能辅之以成快;若不自得,则风景反而成其悲。3、说说苏轼为亭题名“快哉”的用意是什么?明确:劝解宽慰、自勉励人之意小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辙就是一个随缘自适、胸怀旷达的智者,因此境由心生,笔下才有如此气势雄伟的美景,使情景理浑然一体,全文酣畅淋漓、境界高旷。文章写作特色小结:1、前两段叙事写景*奔放,寓情于景;后一段因景抒情、抒发议论,先叙后议,借说理以抒怀一一叙议结合,情景交融。2、通篇围绕“快哉”二字,文*出现7次,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一一结构紧凑完整,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总结:

27、建亭者、命名者、作*都是遭贬*上不得意之人,然而他们却偏偏在“快哉”上做文章,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文章清新开阔,气势奔逸,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作者借物抒怀,本意并不在提倡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而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此外也应注意到,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之气。各自或齐读全文,感受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板书:(一)景之“快”快哉(二)人之“快”(三)情理之“快”黄州快哉亭

28、记教案通用5篇扩展阅读黄州快哉亭记教案通用5篇(扩展1)黄州快哉亭记教学反思3篇黄州快哉亭记教学反思11、本节课的设计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实际上,问题一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问题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看作隶属于问题一,由于学生问得较多,所以单列为一个问题予以解决。总体来说,教学设计体现了整体性原则。而对于行文思路的把握既是高中文本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较好地体现了本篇文章的特质,所以,教学设计比较科学。2、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由于“快然自适,则无往而不快”中寄寓了*传统文人的典型人生态度,而且在*的士文化、贬官文化中不失为一朵奇葩,所以在课前准备时通过利用百度的搜索功能获得了大量资料,在“迁移拓展”

29、和“融会贯通“环节安排设计了较多内容,较大程度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对所教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但是,由于内容较多,且大多数链接都是古诗文,所以也使学习有了一定障碍,影响了效果。如果把有些内容移至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百度先搜一搜,看一看,相信效果会更好一些。3、另外,所制作的PPT课件文字比较简捷,有效地突出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课堂操作比较简单,其中“超链接”的设置较好地考虑到了教学流程,学习进度可控,学习路径可选,较好体现了我对“多*辅助教学”的“辅助”的理解。反思四:黄州快哉亭记教学反思总结整堂课比较成功之处:1、从教学目标的定位来看,比较适当。高一的学生应注重识记与理解能力的培养。

30、古代散文的教学能注重文与言的有机结合,在落实文言实词虚词的同时,以词来解句,以句释段,以段来悟意,在遵循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快哉”的多重含义,从而避免将文章肢解得七零八碎。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已读过的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文章的链接有助于学生在已有的阅读积累的基础上感悟“快哉”的深层内涵。同时运用比较的鉴赏评价方法,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3、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作业和链接,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读的能力,而巩固并适当拓展了教学的内容、时间和空间。反思整堂课不足之处:1、教学重点难点应在文章的第三段。这一段关于“快哉”生发的议论是全文的

31、重点和难点,但从整堂课的时间安排来看,对这一段的解读比较仓促。首先是对“典故”的内涵和用意没能分析,忽视了学生在这一点上理解的困难;其次,对“快”的内涵的分析太过琐碎,反而忽略了对“自得”、“自适”背后的人格与精神的深入理解。2、教学问题的设置应顾及文章本身的脉络和逻辑,填入式问题应适当,否则会破坏文章本身的美感和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3、对于“快哉”、“无所不快”的内涵解读缺乏深度和广度。没能抓住“自得”、“自放”、“自适”等词语深切体悟“快哉”的深层含义。自然美景、亭台楼阁往往是古代文人寄托自己情思的常用之“物”。面对“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明月清风”,士人能否“快哉”往往和此人的人

32、生际遇和人格胸怀有关。我们古代文人骚客留下来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生境界。在人生仕途顺畅,志得意满之时,登亭览物怀古,不亦快哉!这是最低的一层境界;在人生仕途顺畅,志得意满之时,登亭抒发宇宙无穷,人生苦短之慨,是有着哲人可贵的悲悯情怀;在人生不遇,怀抱利器而郁郁不得志之时,登亭览物怀古,心有凄怆,这是人之常情;在不遇之时,甚至是蒙受不白之冤、莫须有的罪名,远罪他乡之时,登亭览物怀古,能自得、自适,并抒发“不亦快哉”、“无所不快”的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而张梦得、苏轼、苏辙就做到了。但他们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如此旷达豪迈的,而是在无数个清风明月的日子,在经过无数次内心的挣扎,在日日阅读

33、与思考古今的人生际遇、自然规律后的觉醒和超脱。是将自己的忧郁、痛苦包裹起来的*自勉和自我超越。这就是他们的人格和精神至高至洁之处。黄州快哉亭记教案通用5篇(扩展2)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黄州快哉亭记(菁选2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黄州快哉亭记1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做14题黄州快哉亭记苏辙江出西陵,始得*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

34、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鹫,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稽之馀,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

35、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草木行列行:一行一行地B.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睥睨:斜着眼睛看人C.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其中:指中心D.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两个“所以”均表原因,“的原因”2.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快哉亭命名原因的一组是()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周瑜、陆逊之所驰

36、鹫,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将蓬户瓮牖无所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A.B.C.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记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却先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淼水面和壮阔气势,描绘江流之三变,这样写未点出造亭的目的和文章题意。B.文章第二段写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主要从两方面写:“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和可以凭吊故迹。C.本文表面是写黄州快哉亭,实写人生态度,“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造而非快?”D.文章自然引录宋玉的风赋中所写的有关故事,不仅交代了“快哉”两字的来历,而

37、且还从宋玉将风分为雌雄,极其自然地引向了下文文章主旨的讨论。4.将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译文:(2)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译文:(3)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译文:参*:1.B(B项“睥睨”斜着眼睛看人是本义,此处引申为傲视。)2. C(句写江水,句发议论。)3. A(文章第一段记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却先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淼水面和壮阔气势,描绘江流之三变,这样写其实是巧妙设伏,间接点出造亭的目的和文章题意。)4. (1)现在却能靠在几旁、坐在席上玩赏眼前之景,只要抬眼就能看个够。(2)自己任情漫

38、游于山水之间,这是因为在他的心里大概有超过别人的东西吧。(3)这些都能成为诗人思士情绪悲伤、容貌憔悴而不能忍受的原因。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黄州快哉亭记2(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7题。(21分)黄州快哉亭记苏辙江出西陵,始得*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39、,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鹫,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

40、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选自古文观止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OA.东西一舍一舍:三十里。B.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玩:嬉戏。C.使其中不自得中:内心1) .收会计之余会计:管理钱粮财物等。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OA.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B,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不以物伤性不赂者以赂者丧D.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15 .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O

41、A.文章围绕“快哉”二字着墨,表面上赞赏迁客张梦得“自放山水之间”,实际上是借题发挥,寓有自我劝谕之意。B.先写江流之胜,再点明筑亭始末及命名由来。这种从大处着眼的笔法,使行文不同凡响,也是览观胜景而“快哉”的需要。C.前人认为开篇“谪居”二字,引起全文议论,其中,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而无往不快的思想,颇含人生的哲理。D.作者凭吊赤壁“流风遗迹”,联想到此处发生的楚王宋玉论风、曹操孙权争雄的故事,既点明题目“快哉”二字出处,又使人生快意添*怀古的内容。1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江流之胜。(3分)译文:(2)其流风遗迹,亦足以

42、称快世俗。(3分)译文:(3)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3分)译文:17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3分)耆卿词,善于铺叙,羁旅行役,尤属擅长。然意境不高,思路微左,全失温韦忠厚之意。词人变古,耆卿首作俑者也。蔡伯世云:“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惟少游而己。”此论陋极。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喝喝儿女私情耳东坡少游皆是情余于词耆卿辞余于情解人自辨之。(选自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答案:13. B玩:观赏。14. C/C以,因为,均是介词。第二句见六国论。A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而,因而,连词,表原因;拔剑撞而破

43、之:而,并且,连词,表递进关系(句见鸿门宴)。B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乃,才,副词,表条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副词,竟然,却(句见石钟山记);D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乎,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乎,助词,作形容词词尾(句见五人墓碑记)。15. D楚王宋玉说风”的事,发生在楚国宫苑兰台,不在赤壁。16. (1)在靠近他住宅的西南面建了一个亭子,来欣赏江流上的景象。(扣分点:即译为靠近,1分;以译为用来,1分;胜译为风景景象,1分)(2)他们遗留下来的风尚和真迹,也很能使后世的人称为快事。(扣分点:流风译为遗留下的风尚;遗迹译为遗留下的真迹,快译为使称为快事;各1分)(3)让

44、自己在山水之中放纵情怀,他的内心应该有一种自得之乐的见识远远超过一般人。(扣分点:自放译为让自己放纵情怀;其中译为他的内心,过人译为超过一般人;各1分)17. .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喝喝儿女私情耳/东坡少游皆是情余于词/耆卿辞余于情/解人自辨之。(3分。多断、少断、错断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译文参考:长江流出西陵峡,才来到*坦的地势,它的水势流泻无拘恣肆阔大。它汇合南来的沅水湘水和北来的.汉水沔水,它的水势更加强大了。到了赤壁矶下面,江水漫流汹涌,江面和大海相象。清河县的张梦得先生贬官到黄州,在靠近他住宅的西南面建了一个亭子,来欣赏江流上的景象,因而我哥哥子瞻给它取了

45、个名字叫“快哉亭”。大约站在亭中眺望,(可见)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内的范围。(中间)波涛汹涌,风云聚散。白天船只在它的前面来往隐现,晚上鱼龙在它的下面悲吟清啸。(从前没有亭子歇息,)江景变化迅速,使人怵目惊心,游客不能久呆看个畅快。现在却可以在亭子里的几案旁坐位上欣赏这景色,纵目饱览。向西眺望武昌一带群山,丘陵高低起伏,草木排成行列,水雾消失,太阳出来,渔翁樵夫的房屋,都可以用手指点着数清楚。这就是取名“快哉”的缘故啊!至于那长江岸边,古城遗址,曾是曹操、孙权窥伺对方的地方,周瑜、陆逊驰骋的所在,他们遗留下来的风尚和真迹,也很能使后世的人称为快事。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陪伴到兰台宫游玩,有

46、一阵凉风呼呼吹来,襄王敞开衣襟,对着风吹,说:“这阵风痛快呀!它是我和老百*同享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您的雄风罢了,老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呢!”宋玉的话大概含有讽谏的意味。风没有雄雌的差异,但人有得遇和不遇的区别。楚襄王快乐的原因,和老百姓痛苦的原因,这是由于人境遇不同,和风有什么关系呢?读书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得意,那他到什么地方才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外物的影响伤害自己的心绪,那他到什么地方会不快活呢?现在,张先生不为贬官烦恼,利用管理钱粮财务的公余时间,让自己在山水之中放纵情怀,他的内心应该有一种自得之乐的见识远远超过一般人。(即使)把编蓬作门破瓮当窗(处在贫陋

47、的环境中),也没有什么不愉快的,何况能在长江的清流里洗涤,和西山的白云致礼为友,穷尽耳目所能充分欣赏到的长江美景,从而使自己得到最大的满足呢!不这样的话,那么(会有)群山深谷,深林古树,清风吹指它们,明月照耀它们,这些都是诗人和游子触景悲伤致颜容憔悴而不能承受的景象,看到这些,哪里(还会)是快乐的呢!黄州快哉亭记教案通用5篇(扩展3)文言文黄州快哉亭记教学反思文言文黄州快哉亭记教学反思1教研室的调研课终于上完了,教研室老师的评价还算不错,评了个良好,也没提出什么尖锐的意见。总算放下了心头大石。不过陈坪老师对我提出了一个很有启发的意见,他认为我的教学设计本身是没有问题,环节之间的过渡也很自然。可

48、是在学生并没完全把握文言语句的情况下,就进入了鉴赏,课堂上,学生学习有困难,教师也郁闷。倒不如实实在在地以串讲为方法,以落实字词为目标。过去,我一直为怎样才算是一节好课而困惑。在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总以为要把课上得既有深度又有师生互动才算好,而我的学生的水*却与华附、执信的学生有着天渊之别,因此总认为自己的课很难上好。这次,为了应付检查,我特意调整了文言文的教学步骤。先用一节课翻译课文,被检查的课教学的目标是分析结构,理解主旨。课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包括文章鉴赏,作者生*,作者的作品特色。由于作品设及到了儒家、道家的思想,我找了百家讲坛的影视资料学习。我想让课堂具有一种文化的韵味,这也是语文

49、味道的一种表现。写好了教案后,我在另一个教学班进行了试讲。在试讲的过程中,发现让学生自己找出喜欢的语句然后评析很耗时间,而且未能调动起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有不少学生处于等待状态。于是我把教学步骤改为了围绕“快”字,在课文中寻找相关语句。上课前一晚,我在网上偶遇读研的同学,讨论中,她帮助我解决了如何衔接景与议论两部分的问题。整个教案在完稿后起码经历了四次大的改动,可见一节好的课尤如一件艺术品一样,需要作者用心去雕琢。由于备课很充分,在上课时候,对课文的驾驭可谓驾轻就熟。而我觉得今天自己的表现也是历次公开课放得最开的一次,这主要得益于课前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及对新课程有一定的理解。当然,这与几年来教学

50、的经验积累与反思也是分不开的。不过,从学生的反应看,我的付出似乎没能与学生的反应成正比。师生的对话不能完全同步,也就是说学生对我的问题存有迟滞的状态。对此,我们总会责备学生,认为学生基础差。以前我在上课时,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存在了一个误区,为了追求形式的新颖,内容具有深度,有时教学设计高于学生实际水*。其实,如果这节课的目标因高于学生的.实际水*,而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那么无论这节课的形式有多么漂亮,教师的语言如何动人,但学生却收效甚少,课堂有何作用呢?这也是我对新课标理念认识不够深刻的地方。上小石城山记时,我是一边翻译句子,一边带出作品的主旨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很传统,讲不出深度。但对我校的学生

51、却很有效果,那节课,学生听得很认真,字词也基本上能掌握。在我们思考教学设计的时候,还是要回到问题的本初。不提倡串讲文言文,是觉得这样做学生的主动性未能被带动出来;对文言文进行鉴赏,是为了深入理解文本,使学生的情感受文本感染。可如果学生连语句的意思都读不懂,他们怎能有能力深入揣摩文章的主题,字底的含义呢?教师的问题高于学生的现有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如果教师的问题是学生永远也不能回答的,那么就会打击学习激情性To因此,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文言文教学还是应该以字词句的落实为教学重点,首先确保学生能读懂文意。当然,以落实字词句为重点,并非把文章翻译就可以了。在翻译的同时,教师可以穿插文本

52、所色极的文化知识、深刻的含义、结构编排、简练的语言注重朗读。总之就是把握一个原则,激发兴趣须重视,翻译语句是重点。黄州快哉亭记教案通用5篇(扩展4)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偃俭原文及赏析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偃俊原文及赏析1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傀俭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10)。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古诗简介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偃俭又称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作之一。全词通过

53、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这首词有其独到的特色,它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表现作者身处逆境,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世界,以及词作雄奇奔放的风格。翻译/译文落日中卷起绣帘眺望,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的夕阳与亭台相映,空阔无际。为了我的来到,你特意在窗户上涂*清油的朱漆,色彩犹新。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山堂的时候,靠着枕席,欣赏江南的烟雨,遥望远方天际孤鸿出没的情景。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体会到醉翁(欧阳修)词句中所描绘的,山色若隐若现的景致。广阔的水面十分明净,山峰翠绿的影子倒映其中。忽然一阵飓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

54、狂风巨浪中掀舞。见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风赋,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硬说什么风有雄风、雌风。其实,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注释此词于公元1082年(元丰六年)六月作。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湿青红:谓漆色鲜润。*山堂:公元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4)欹枕:谓卧着可以看望。醉翁:欧阳修别号。(6)“山色”句:出自欧阳修朝中措(*山栏槛倚晴空)。倒碧峰:碧峰倒影水中。一叶:指小舟。白头翁:指老船夫。(9)“堪

55、笑”三句:兰台公子,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他有风赋云:“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因回答说“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截然不同。庄生:战国时道家学者庄周。庄子齐物论说,“人籁”是吹奏箫笛等竹器的声音,“天籁”是发于自然的音响,即指风吹声。苏轼为亭命名“快哉”即取自风赋“快哉此风”句。但他认为风是自然之物,本身不应有雌、雄之别,大家都可享受。刚道:“硬说”的意思。(11)一点两句:谓胸中有“浩然之气”,就会感受“快哉此风孟子公孙丑上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56、。”指的是一种主观精神修养。赏析/鉴赏这首词又名快哉亭作,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上片前四句以实笔写景,目光由远及近,然后转入对*山堂的回忆,后五句写*山堂,实际是以虚笔写快哉亭,二者风光一致,对欧阳修的思念更使此亭见得亲切。过片五句再次转回到目前,江面由静谧安闲而忽然波澜汹涌,作者视角也由千顷碧水聚焦于掀舞于其中的渔翁。所写景物的象征意义是很明显的,那隐没于烟雨之中的杳杳孤鸿,那忽然而起的惊涛骇浪,那随浪掀舞的白头渔翁,寄托着多少作者*生涯中的感慨!正是因为这诸多感慨,使快哉”的呼唤更为迫切。最后三

57、句议论和两句抒情即由此生发出来,表现了作者超然于万物之上的潇洒胸襟,以及对心性修养的不懈追求,这是作者寻找的内在超越之路。在这样的道路上,一蓑风雨任*生”,怎能不感到无限快意呢!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其中灌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黄州快哉亭记教案通用5篇(扩展5)一一醉翁亭

58、记教案10篇醉翁亭记教案1教学目标1 .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2 .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3 .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理想。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4 .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课前准备学生1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并准备向同学介绍,与同学交流。2 .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教师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准备投影或制作成课件。3 .制作幻灯片。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

59、容合作读懂课文,熟练成诵;调动想像,感受自然美,再现文章意境美。教学设计导入课文大屏幕展示教学图片“太守之乐”或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作者欧阳修。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教师可补充介绍欧阳修为何号“六一居士”,调动学生兴趣。诵读入境1.小组合作学习(幻灯出示学习要求)大声*诵读,读懂课文大意。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小组解决同学们预习中的疑问,记录下共同的疑难。4 .班级学习交流提出小组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5 .自学效果检查强调文言实词和重点句的释义落实。(幻灯显示检查内容)朗读效果检查。可指定一个小组朗读,其余评价朗读效果,教师加以点拨,指

60、导朗读。特别注意指导“也”“而”语气,读出它们的味道来。“也”“而”朗读指导、示范: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哪也。”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凡作为连接词语

61、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跟朗读录音揣摩体会练习朗读。全班齐读,感知课文。赏景入境醉翁亭记记山记水记游,山水美景醉了作者,千百年来,也醉了读者。以下由教师引导多角度多方位地赏析文章的写景美。1 .教师用现代汉语抒情地朗读改写后的文中写景句,学生将原文读出来,强化对课文重点写景句的记忆。2 .欣赏美景,进入佳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味文字,调动想像,想像山、水、亭的色、声、形,想像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像滁人的游宴情景,合作绘醉翁亭美景,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说明,再现文中美景。(

62、可按段落为单位分配任务到各小组)各小组*投影展示图画,并联系课文写景文字对构思加以说明,全体学生对照课文朗读。布置作业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抓住文眼“乐”字,理解作者的“醉”与“乐”,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理想。深层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美、作者的情怀美。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诗情画意,秀丽多姿,醉翁亭记以它独特绮丽的风光给了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它的一幅幅艺术画面让我们赏心悦目,这其中,浸润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乐”)引导学生回顾写景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将写景与作者“乐”的情感连缀起来板书:山水乐四时乐乐游宴乐太守乐“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的感情脉络是一个“乐”字,它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围绕“乐”字,学生讨论,明确以下问题:1 .文中写出了谁“乐”?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2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明确:太守的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3 .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明确:“负者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