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

上传人:ca****in 文档编号:232145238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27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资源描述: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5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基于中国传统文化 视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视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 总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一、管理学与中国特色的管理智慧一、管理学与中国特色的管理智慧1、管理学的“中国智慧热”:中国传统智慧与领导力的提升2、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形成 与儒道佛三教合一儒道佛三教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博大,我们主要讨论儒道佛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儒家强调伦理的力量:“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道家

2、强调自然的力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的思想。佛家强调信仰的力量:苦、集、灭、道“四谛”说,从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由觉而悟,从而拥有信仰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二、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企二、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企业管理的智慧启迪业管理的智慧启迪1、从领导力的生成看古代管理智慧2、古代文化讨论的六大智慧问题(1 1)善恶之辩)善恶之辩孟子:性善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告子:性不善不恶论;荀子、韩非子:性恶

3、论。传统人性论的观点集中体现于三字经的开篇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个传统对我们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可以归结为:在领导力中培养注重心性控制的觉悟力。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2 2)人我之辩)人我之辩儒家、佛家:利他主义,“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杨朱:利己主义,“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也。”这个传统对我们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可以归结为:在领导力中培养“仁者爱人”的亲和力。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3 3)义利之辩)义利之辩儒家、佛家:尚义反利,主张“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儒家不反

4、对利,孔子就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但反对不义之利,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儒家的经典语录:“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墨子:“皆相爱,交相利”。杨朱:利即义,“利为实,义为虚。”主张超越“天下熙熙,皆为利去;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现实人生。这个传统对我们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可以归结为:在领导力中培养“士魂商才”的定力。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

5、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4 4)欲理之辩)欲理之辩儒家:节欲(孔子)、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不使可欲(孟子)、主欲(荀子)等。道家:无欲,“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3章)“无欲则刚”;“知足之足常足”。(老子)佛家:禁欲,“欲海为苦,回头是岸”。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反对纵欲主义反对纵欲主义:列子杨朱中有这样的记载:“人之生也,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之谓遁人也。”这个传统对我们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可以归结为:

6、在领导力中培养“以理节欲”的自制力。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5 5)有无之辩)有无之辩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孟子尽心)道家:“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佛家:“有为有,无为无。”(慧能)这个传统对我们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可以归结为:在领导力中培养“识有知无”的智慧力。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6 6)生死之辩)生死之辩三不朽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左传)这是儒家德性立身

7、,德性存世,德性流芳的做人理念。这个传统对我们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可以归结为:在领导力中培养让人心悦诚服的人格魅力。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三、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对现代企业管理三、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对现代企业管理文化建构的现代意义文化建构的现代意义1、中国古代文化的“东学西渐”新儒家(成中英)和新道家(张绪通)以及“中国禅”在美国及欧洲的兴起。2、传统文化之现代意义的歧义肯定派(以汤因比、成中英等为代表)否定派(以胡适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近代以来的我国学说思想的主题一直主张以“西学为用”,但1989年是

8、一分界线。传统伦理现代意义之 开掘的基本原则:以社会实践需求为标准,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中国共产党最新执政理念中的民族复兴精神。分论之一分论之一:儒家文化与儒家文化与 领导力中德性的力量领导力中德性的力量 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一、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一、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1.1.发展历程发展历程 其创始人是孔子孔子 ;集大成者为孟子孟子。其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诞生诞生于春秋战国于春秋战国,发展至汉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下成为主导文化。勃兴勃兴于唐宋:于唐宋:唐太宗“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曾经带来盛唐气象。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儒家文化与德性的

9、力量衰弱衰弱于明清:于明清:“五四”运动对孔孟之道的全盘否定。复兴复兴于现代:于现代:西方新儒学的兴起和当今中国的儒学热。2.2.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意义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意义孔子“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的主张与中国共产党“德法并举”的现代管理理念。德性就是力量。德性就是力量。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二、儒家二、儒家德性德性思想的基本内容思想的基本内容1.1.德性立身德性立身这是儒家关于德性的总原则。孔子有“三达德三达德”之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孟子有仁、义、礼、智“四端”说。董子则有“五常”说:仁、义、礼、智、信。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儒家文化与德性的

10、力量2.2.以和为贵以和为贵 这是儒家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德性原则。“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流”。(中庸)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3.3.中庸为美中庸为美 这是儒家关于做事方面的德性原则。中者,以中为用;所以孔子讲“过犹不及”(论语先进););“不得中行而与之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子路)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 4.4.克己复礼克己复礼 这是儒

11、家关于对己方面的德性原则。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子路)王阳明有“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说。孔子曾经提出克己的三大目标指向:“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5.5.诚信无欺诚信无欺这是儒家关于交往方面的德性原则。诚者,言必成之谓;信,人言也。言必信,行必果。“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三、

12、儒家德性思想的现代意义三、儒家德性思想的现代意义 1.1.现代意义的歧义现代意义的歧义 海外新儒家全盘肯定的观点;如成中英认为儒家文明的精髓主要体现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人人我合一我合一”;人与自我关系问题的“情理合一情理合一”。大陆西化论者基本否定的观点。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儒家德性思想的现代意义。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2.从现代管理的角度理解其现代意义从现代管理的角度理解其现代意义(1)德治的管理境界境界:“仁者爱人”的人道思想“仁者不忧”(论语子罕)“仁人无敌于天下”(孟子尽心)(涩泽荣一:“论语”与算盘商务圣经,1994)孔夫子

13、主义(Confucianism)在西方世界的流行。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 (2)德治的管理方法方法:仁者的自我修养之道:正人先正己。“修己以安人”(论语宪问)仁者的用人之道:任人唯贤。“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孟子离娄)仁者的控制之道:由道而德。“夫道若大路然”(孟子告子),“行路有得于心谓之德。”(朱熹)分论之二:分论之二:道家的管理之道与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领导力中的智慧力道家的管理之道与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领导力中的智慧力一、道家发展史的简要考察一、道家发展史的简要考察1.道家之学的产生 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14、法自然”(25章)的思想。集大成者:庄子则提出“不刻意”的命题。(庄子刻意篇)2.道家的衰落与复兴 道家在几经曲折之后具有复兴的趋势。林语堂在中国人的智慧一书中把道家的智慧称为“自然”的智慧。道家的管理之道与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领导力中的智慧力二、道家二、道家“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的智慧的智慧 与内蕴的管理之道与内蕴的管理之道1.1.道家的基本义理:道家的基本义理:(1 1)天道自然)天道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但道是什么?但道是什么?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16章)道家的管理之道与道家的管理之

15、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领导力中的智慧力(2 2)崇尚无为)崇尚无为自然是无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37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64章)“不刻意而高”。(庄子刻意篇)李约瑟认为“无为”的实质是禁止反自然禁止反自然的行为(1963)。道家的管理之道与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领导力中的智慧力(3 3)信奉变易)信奉变易自然是变化的:“反者,道之动。”(老子40章)这一思想可追溯至易经,讲“易为不易之则”。所以,自然的力量在这里体现为变化的永恒性。道家的管理之道与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领导力中的智慧力(4 4)虚心知足)虚心知

16、足自然是虚静的:“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庄子刻意篇)“致虚极,守静笃。”(老子16章)道家的管理之道与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领导力中的智慧力2.2.管理之道的具体开掘管理之道的具体开掘(1 1)自然而然的原则)自然而然的原则 “道法自然。”(老子25章)天道自然的观点:“天之自高,地之自厚,夫何修也?”(庄子田子方)所以,道家认为天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领导力中自然而然自然而然的人生法则和处事之则。道家的管理之道与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领导力中的智慧力(2 2)有所不为的原则有所不为的原则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22章)“天之道,

17、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81章)而且,这个思想也为道教所推崇。元朝时的道士丘处机向忽必烈献清净无为之策,曾受特别礼遇。领导力中有所不为有所不为的人生法则和处事之则。道家的管理之道与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领导力中的智慧力(3 3)相辅相生的原则)相辅相生的原则:即太极思维 原则(西方人亦称“太极管理”模式)道家的管理之道与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领导力中的智慧力“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老子22章)后来的苏轼加了“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二句。“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40章)领导力中的相辅相生相辅相生人生法则和处事之则又

18、可以分为:警惕物极必反物极必反和善守柔弱之道。柔弱之道。道家的管理之道与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物极必反:物极必反:“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22章)柔弱之道:柔弱之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78章)道家的管理之道与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领导力中的智慧力三、道家管理思想三、道家管理思想 的现代意义的现代意义 1 1、道家智慧的世界意义、道家智慧的世界意义 以张绪通博士(道学的管理要旨,1992)为代表的新道家在美国的影响日渐增大。The greatTao university 美国的里

19、根总统曾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经大力推崇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60章)的思想,一时传为美谈。道家的管理之道与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其实,推崇自然自然思想,拥有“无为而治”的管理艺术,是极高明的管理境界。(殿学军教授,管理新论无为管理学,1997)。西方管理学称赞其为“看不见的领导”、“轻松的领导”。道家的管理之道与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领导力中的智慧力2 2、道家学说的现实意义、道家学说的现实意义 我们也许可以称道家智慧道家智慧是竞争时代的人生智慧。道家以“自然”为核心原则的智慧是人格修养应坚持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严子陵:“宠辱不惊,看庭前花

20、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是新道家认为的企业家人格的两大特征:人格的独立,心性的自由。分论之三:分论之三:佛教文化与佛教文化与 领导力中的信仰力领导力中的信仰力佛教文化与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1.创立于古代印度创立于古代印度 (前566486),其创始人为乔达摩乔达摩悉加多悉加多,相传他在菩提树下悟道。2.2.中国化过程中国化过程:汉时传入白马寺隋唐时发展至宗派林立:法相宗、律宗、密宗、天台宗(止观)、禅宗(顿悟)、净土宗(念佛)以及藏传佛教喇嘛教等。佛教文化与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二、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内蕴的管

21、理智慧二、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内蕴的管理智慧1.1.基本教义基本教义(1 1)四大皆空)四大皆空:“空即色,色即空。”这里的“空”是无常之谓。“外四空外四空”:地、水、风、火 。“内四空内四空”:钱财、权位、家室、子女。佛教文化与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因此,佛门主张“空观大千世界”(慧能)。有“佛书”之誉的红楼梦中“好了歌”唱的就是空观这四大物事。而且,佛教以“空观”教义为本。这是领导力中指向自身的信仰力:空的力量。佛教文化与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2 2)四圣谛:)四圣谛:苦谛:苦谛: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等八苦。集谛又称因谛:集谛又称

22、因谛:贪、嗔、痴“人生三毒”。灭谛:灭谛:断弃、离欲、灭没、寂静。道谛:道谛: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正道。佛教文化与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所以,佛教讲述了“人生苦海无边”的事实,但是,它更给出了“回头是岸”的路径:“心无挂碍,故无烦恼”(般若心经)。这是领导力中指向自身的信仰力:灭的力量。佛教文化与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3 3)普渡众生)普渡众生:众生是缘和惜缘的思想:佛祖曾以”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问弟子,从而阐明众生因缘的道理。佛祖甚至有以身饲虎的典故。观音的宏愿:“只要人世间尚有苦难,就誓不成佛。”地藏王的宏愿:“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23、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是领导力中指向自身的信仰力:缘的力量。佛教文化与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4 4)因果报应)因果报应:佛祖有两大口头禅:其一是“三世轮回是因果”,其二是“怕因不怕果”。“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 种甚因结甚果;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 欲求佛先求心。这是领导力中指向自身的信仰力:果报的力量。佛教文化与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5 5)六度六度修行修行:其一:“布施”度悭贪佛门主张“给予的快乐之道”:财布施、法布施、内布施。其二:“持戒”度毁犯佛祖的临终叮咛:“以戒为师”;比丘戒250条,比丘尼戒348条,居士五戒

24、;中国禅里更主张“心戒”。佛教文化与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 其三:“忍辱”度嗔恨弥勒和尚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其四:“精进”度懈怠“八正道”之一就是正精进,晨钟暮鼓的激励;木鱼的象征;佛有“不可自满”的口头禅。佛教文化与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 其五:“智慧”度愚痴在佛门智慧又称般若,主要体现为一种境界或称法门;赵朴初先生(1990年)有佛门光明心、不生比较心、不动心、安心、放下执著心之五大智慧说。其六:“禅定”度散乱“禅”为梵文音译,意为静修之意。在禅宗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对“禅”的体悟有极多的门派。譬如一指禅、茶禅等。佛教文化与佛教文化与

25、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茶禅:为赵州和尚所创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曰归可缓,试闲吟陌上花来。”(杭州龙井茶馆之对联)这是领导力中指向自身的信仰力:修行的力量。佛教文化与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2.2.佛教伦理教义中的管理智慧佛教伦理教义中的管理智慧(1)管理境界上的空灵空灵之美:“空观”的管理境界人生事业追求中的空灵之美:看空身外之物,放下执迷之心,淡泊名利;居有意无意之境界。“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淡味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南京鸡鸣寺)佛教文化与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2)管理措施:心戒说与制度约束并举。因果说与慎行思想。众善奉行与德性积累的修养。由觉而悟的管理智慧

26、。佛教文化与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三、佛教伦理文化与现时代三、佛教伦理文化与现时代 1.1.佛教在当今社会的影响佛教在当今社会的影响佛教的复兴。当今中国在信仰危机的困顿中,佛门智慧成为解脱之重要法门。佛门称“大家佛教”、“人间佛教”(圆湛大师,1988年)。佛教文化与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2.“2.“中国禅中国禅”在政界与管理层的流行在政界与管理层的流行禅学大师日本的铃木大拙及其代表作:禅与心理分析(与弗洛伊德主义者弗罗姆合著)对禅的推崇。英国禅学中心约翰克鲁克主张“以佛疗心”(1991年)称“如来疗法”。佛教文化与佛教文化与 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佛门三帖救心药(游乾桂,1999年):第一帖为真空妙有,第二帖为宇宙万有,第三帖为观自在。现代西方社会对中国佛教教义中人生智慧的发掘已成为一种“显学”。结束语结束语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伦理文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实践理性原则。所以,我们可以而且应该从中汲取极为丰富的处世之道和管理之道。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