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10经络教学文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32128759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PPT 页数:118 大小:14.7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10经络教学文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中医基础理论10经络教学文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中医基础理论10经络教学文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10经络教学文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10经络教学文案(1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1010经络经络灵枢灵枢经脉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扁鹊心书扁鹊心书:“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便错。”经经 络络 概述概述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的临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应用 概 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的组成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

2、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与络的关系经经脉脉经,路径之意经脉系统主干较粗大有一定循行径路络络脉脉络,网络之意经脉系统分支较细小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组织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组织组成。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经脉经脉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 别络别络经络系统络脉经络系统络脉 孙络孙络 浮络浮络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 连属组织连属组织 十二皮部十二皮部1.经脉 正经,有十二条,称十二经脉,十二正经。包括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

3、,相互之间也有表里关系。经脉 奇经,有八条,称奇经八脉。包括督、任、冲、带、阴蹻(跷)、阳蹻(跷)、阴维、阳维脉。穿插循行于正经之间,“别道奇行”,具有统率、联系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经脉 经别,亦有十二条,称十二经别。循行分布特点:“离、合、出、入”多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的正经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呈向心性循行,称为“入”;然后浅出体表而上头面,称为“出”;阴经的经别合于为表里的阳经经别,然后一并注入六条阳经,称为“合”。每一对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2.络 脉 按形状、大小、深浅等不同,分为 别络,是络脉中较大的主要的络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支别

4、络,再加躯干前的任脉别络、躯干后的督脉别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合成十五别络。再加胃之大络,为十六别络。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属络脉的再分支,分布全身,难以计数。“溢奇邪”“通营卫”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3.连属组织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称为十二经筋。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也称十二皮部。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经脉经脉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 别络别络经络系统络脉经络系统络脉 孙络孙络 浮络浮络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 连属组织连属组织 十二皮部十

5、二皮部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循行十二经脉的循行 一、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命名原则命名原则 上为手,下为足 内为阴,外为阳 脏为阴,腑为阳十二经脉的名称阴经阴经(属脏)(属脏)阳经阳经(属腑)(属腑)循行部位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阳经行于外侧手手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太肠经手阳明太肠经上上肢肢前缘前缘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

6、三焦经中线中线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后缘后缘足足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下下肢肢前缘前缘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中线中线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后缘后缘注:在足背和小腿下半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注:在足背和小腿下半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至至内踝上八寸内踝上八寸交叉之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交叉之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头头(面)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胸胸 手手 足三阳经 腹腹 足三阴经 足足 1.1.走向规律走向规律 灵枢 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脏走

7、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2.交接规律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异名手、足阴经在胸腔内交接。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交接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交接 指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环(无名)指端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小指端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大趾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大趾爪甲后丛毛中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小趾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鼻翼旁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目内眦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目外眦 手少阳三焦

8、经 足少阳胆经 “头为诸阳之会头为诸阳之会”异名异名手手、足足阴经在阴经在胸腔内脏胸腔内脏交接交接 心中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胸中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肺中 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肢部位四肢部位 头面部位头面部位 躯干部位躯干部位 四肢部位的分布规律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 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是是厥厥阴阴在在前前,太阴太阴在在中中,少阴少阴在在后。后。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 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头面部位的分布

9、规律 手、手、足阳明经行于足阳明经行于面部、面部、额部;额部;手、足手、足少阳经少阳经行行于头侧部;于头侧部;手手、足太阳经行于足太阳经行于面颊、面颊、头顶、头头顶、头后部。后部。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躯干部位的分布规律手三阴经从胸部手三阴经从胸部行于行于腋下;腋下;手三阳手三阳行于行于肩部和肩胛部;肩部和肩胛部;足三阴经行于腹足三阴经行于腹、胸;胸;足阳明经足阳明经行于行于前(胸腹面)前(胸腹面)太阳经太阳经行于行于后(背面)后(背面)少阳经少阳经行于行于侧侧循行循行于腹于腹、胸的经脉胸的经脉 从从前前正中线正中线,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

10、阴肾肾、足阳明足阳明胃胃、足太阴、足太阴脾脾、足厥阴、足厥阴肝肝经。经。任任脾脾肾肾胃胃肝肝 手足三阴、三阳手足三阴、三阳,通过通过各自的各自的经别和别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表表手阳明手阳明大肠大肠经经手少阳手少阳三焦三焦经经手太阳手太阳小肠小肠经经足阳明足阳明胃胃经经足少阳足少阳胆胆经经足太阳足太阳膀胱膀胱经经里里手太阴手太阴肺肺经经手厥阴手厥阴心包心包经经手少阴手少阴心心经经足太阴足太阴脾脾经经足厥阴足厥阴肝肝经经足少阴足少阴肾肾经经四、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

11、分出,(列缺穴)分出,经手经手背走向背走向食食指桡侧端指桡侧端(商(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肠经。1.1.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络大肠,还循胃,还循胃口,通过膈肌上行,口,通过膈肌上行,属肺属肺。从肺。从肺系横行至胸部外上方,出腋下,系横行至胸部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端(少商穴)手太阴肺手太阴肺经经主治主治 肺肺系系疾疾病病:咳咳嗽嗽,气气喘喘,咽咽喉喉肿肿痛,咳血,胸痛。痛,咳血,胸痛。外外经经病病:肩肩背背痛痛,肘肘臂臂

12、挛挛痛痛,手手腕痛腕痛。2.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起于食指桡侧端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大椎穴)穴),在向前下行入缺盆,进入胸,在向前下行入缺盆,进入胸腔,腔,络肺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属大肠大肠。分支:从缺盆上行,分支:从缺盆上行,经经颈部至面颈部至面颊,颊,入下齿入下齿中,退出挟口两旁,左中,退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鼻翼旁(迎(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主治 头面五官疾病:

13、咽喉肿痛,齿痛,头面五官疾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头痛,鼻衄。目赤肿痛,头痛,鼻衄。热病:身热,热病无汗,多汗。热病:身热,热病无汗,多汗。外外经经病病:瘰瘰疬疬,肩肩臂臂痛痛,上上肢肢不不遂。遂。合谷(原穴)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缘的中点处。【功效】清泄邪热,助阳解表,行气活血,通调腑气。【主治】1.头面一切疾患,如头痛,下齿痛,口眼歪斜,鼻衄,鼻渊,耳聋,痄腮,失喑,目赤肿痛。2.胃肠病主要配穴之一,如胃脘痛,腹痛,便秘,痢疾。3.外感病,发热恶寒,无汗多汗,咳嗽,疟疾。4.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狂躁证。5.疔疮,疥疮,瘾疹等皮肤外科病证。6.痛经,经

14、闭,滞产,胎盘不下等产科病证。7.本穴为全身镇痛镇静要穴之一,常用于针刺麻醉。【操作】直刺0.51.0寸。可灸。孕妇禁针刺孕妇禁针刺。曲池曲池迎香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功效】散风清热,通利鼻窍。【主治】1.鼻塞,不闻香臭,鼻衄,鼻渊,鼻息肉。2.口眼歪斜,面痒,面浮肿。【操作】斜刺0.30.5寸;可灸。3.足阳明胃经起于起于鼻翼旁鼻翼旁,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入目内眦,与膀胱经相交,沿鼻外侧下行,入目内眦,与膀胱经相交,沿鼻外侧下行,入上入上齿齿,出而挟口两旁,环口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出,出而挟口两旁,环口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出左右相

15、交,退回沿下颌骨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上关穴,沿发际,到前额。颌角上行过耳前,经上关穴,沿发际,到前额。分支分支1 1: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迎穴: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沿喉咙向下后行至至大椎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胸胸腔,下行穿过膈肌,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属胃络脾脾。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2 2寸)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分支分支2 2: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至气街,与:从胃下

16、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至气街,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行,至膝膑,向下沿胫直行之脉会合,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行,至膝膑,向下沿胫骨前缘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骨前缘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分支分支3 3:从膝下三寸处,下行入中趾外侧端。:从膝下三寸处,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分支分支4 4: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入: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足大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交于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主治 脾胃疾病:胃脘痛,呕吐,腹胀,脾胃疾病: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痢疾。肠鸣,痢疾。头面五官疾病:头痛,口眼歪斜,头面五官疾病:头痛,口眼歪斜,齿痛,面痛,牙关紧

17、闭。齿痛,面痛,牙关紧闭。外经病:乳痈,膝痛,下肢痿痹,外经病:乳痈,膝痛,下肢痿痹,脚气。脚气。足三里足三里(合穴)合穴)【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功效】健脾和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通经活血。【主治】1.全身强壮要穴,常用艾灸能强身健体。2.胃肠病之主穴,如胃痛,呕吐,腹胀,泄泻,便秘,疳疾等消化系病证。3.咳嗽多痰,癫狂,妄笑,痫证。4.心悸气短,产后血晕,晕厥。5.膝胫痠痛,下肢不遂,脚气,水肿。6.乳痈。【操作】直刺1.02.0寸;可灸。4.足太阴脾经 起于起于足大趾内侧足大趾内侧端端(隐白)(隐白),沿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

18、过内踝前缘,内踝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在内踝上8 8寸处寸处,交出肝经之前,交出肝经之前,沿沿大腿内大腿内侧前缘侧前缘上行上行,入腹,入腹,属脾络胃属脾络胃,再,再上穿过膈,沿食道两旁上行,连舌上穿过膈,沿食道两旁上行,连舌本本,散舌下。,散舌下。分支:从胃别出,上行过膈,分支:从胃别出,上行过膈,注注入心中入心中,交少阴心经。,交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主治 脾胃病脾胃病 妇科病、前阴病妇科病、前阴病 循行所过局部病循行所过局部病 三阴交三阴交 定位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功效功效 健脾化湿,疏肝补肾。主治主治 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

19、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5.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属心系,系,向下穿过膈肌,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络小肠。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上行连于目系。直行支:出心系,直行支:出心系,折折回上行回上行经肺,浅出腋下(极泉穴),经肺,浅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过肘中,经中,经掌后锐骨端,进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入掌中,沿沿小小指桡侧,出指桡侧,出小指桡侧小指桡侧端端(少冲(少冲穴)穴),交太阳小肠经。交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主治手少阴心经主治 心胸病心胸病

20、 神志病神志病 局部病局部病 6.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起于小指外侧端小指外侧端(少泽),(少泽),沿手背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交肩上绕肩胛部,交肩上,会于,会于大椎大椎穴穴,折向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前行入缺盆,深入胸胸腔,腔,络心络心,沿食,沿食管管下行,穿过下行,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属小肠肠。分支分支1 1: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听宫行进入耳中(听宫)。)。分支分支2 2:从面颊部分出,向上: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目下

21、,至行于目下,至目内眦目内眦(睛明),(睛明),交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主治 头面五官病头面五官病 热病热病 神志病神志病 循行所过局部病循行所过局部病7.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起于目内眦目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骨处,进入颅腔,络脑,退退出后下行到项出后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大椎穴,再分,再分左右沿肩

22、胛内侧,脊柱两旁(旁开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旁开1.51.5寸)寸)下行,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下行,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旁的肌肉,深入腹腹腔,腔,络肾,属膀胱络肾,属膀胱。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 腘窝中(委中穴)。腘窝中(委中穴)。分支:从项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分支:从项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从附分穴挟脊(旁开(旁开3 3寸)寸)下行至髀枢(下行至髀枢(大转子部大转子部,当,当环跳穴),环跳穴),经大腿后侧经大腿后

23、侧至至腘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至足足小趾外侧端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主治 头面五官病头面五官病 神志病神志病项背腰下肢病项背腰下肢病脏腑病脏腑病睛明 定位定位 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主治主治 目疾;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痛;心动过速。操作操作 闭目,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闭目,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0.5-1 1寸寸,

24、遇遇阻力不强进针阻力不强进针.不捻转不提插不捻转不提插。出针出针后按压针孔后按压针孔,以防出血以防出血。禁灸禁灸。肺俞 属性属性 背俞穴背俞穴 定位定位 第第3 3胸椎棘突下胸椎棘突下,旁开旁开1.51.5寸寸。主治主治 肺疾肺疾;骨蒸潮热骨蒸潮热,盗汗等阴盗汗等阴虚病证虚病证.操作操作 斜刺斜刺0.50.5-0.80.8寸寸膏肓 定位定位 第第4 4胸椎棘突下胸椎棘突下,旁开旁开3 3寸寸 主治主治 肺虚损肺虚损;虚劳证虚劳证;肩胛痛肩胛痛 操作操作 斜刺斜刺0.50.5-0.80.8寸寸委中 属性属性 合穴合穴,膀胱下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定位 当腘窝横纹中央,于股二头肌腱与当腘窝横纹中央,

25、于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俯卧屈膝取穴。半腱肌腱的中间,俯卧屈膝取穴。主治主治 腰下肢痛证腰下肢痛证;膀胱病膀胱病;胃肠病胃肠病;丹毒丹毒。操操作作 直刺直刺1 1-1.51.5寸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脉出血.手法宜轻缓手法宜轻缓,以免伤及血管和神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经。至阴 属性属性 井穴井穴 定位定位 足小趾外侧趾甲跟角旁足小趾外侧趾甲跟角旁0.10.1寸寸。主治主治 头面五官疾头面五官疾;胎位不正胎位不正,滞产滞产。操作操作 浅刺浅刺0.10.1寸寸。胎位不正用灸法胎位不正用灸法。8.足少阴肾经 起于起于足小趾下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

26、舟骨粗隆(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向上沿跟部,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小腿内侧后缘,至至腘腘窝窝内侧,上内侧,上股内侧后缘股内侧后缘入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至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至腰部,腰部,属肾,络膀胱属肾,络膀胱。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舌根两旁。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主治足少阴肾经主治 肾病肾病 妇科病妇科病 循行所过处相关病循行所过处相关病涌泉 属性属性

27、 井穴井穴 定位定位 足趾跖屈时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约当足底(去趾去趾)前前1/31/3凹陷处凹陷处。功效功效 滋阴降火,醒脑安神。滋阴降火,醒脑安神。主治主治 急证及神志病急证及神志病;头部病头部病;肺系病肺系病;二二便疾病便疾病;局部病局部病。操作操作 直刺直刺0 0.5.5-0.80.8寸寸。头部疾用灸或药头部疾用灸或药物贴敷物贴敷。太溪 属性属性 输穴输穴,原穴原穴 定位定位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凹陷处 主治主治 肾虚证肾虚证;胸肺病胸肺病;月经不调月经不调;腰下肢痛证腰下肢痛证。操作操作 直刺直刺0.50.5-0.80.8寸寸。9.手厥阴心包

28、经 起于胸中,出起于胸中,出属心包属心包,向下,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络于上、中、下三焦。下三焦。分支:从胸中分出,浅出胁分支:从胸中分出,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穴)向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穴)穴),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侧端(中冲穴)。分支:从掌中分出,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沿环环指出尺侧端指出尺侧端(关冲穴),(关冲穴),交交于于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主治手厥阴心包经主治 心胸心胸,心包疾病心包疾病 神志病神志

29、病 胃病胃病 所过部位病所过部位病内关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1、对心率的双向调节作用。2、对心功能有良好的调整作用。3、缓解心绞痛。4、对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5、对抢救过敏性休克由显著疗效。功效:宁心安神,镇静止痛,理气和中。主治:1、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痛、心悸。2、精神、神经系统病证:癫痫、失眠、眩晕、偏头痛。3、消化系统病证:胃痛、呕吐、呃逆。4、呼吸系统病证:胸闷、胸痛。5、临床急救穴之一。现代研究劳宫 穴性穴性 荥穴荥穴 定位定位 掌心横纹中掌心横纹中,第第2,32,3掌骨中间掌骨中间。简简便取穴法便取穴法:握拳握拳,中指尖下是穴中指尖下是穴。功效功效 清心

30、安神。清心安神。主治主治 心神志病心神志病;胃火胃火;鹅掌风鹅掌风;急症急症(中中风昏迷风昏迷,中暑中暑)。操作操作 直刺直刺0.30.3-0.50.5寸寸。10.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起于环环指尺侧端指尺侧端(关冲穴),(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上行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过肘尖,沿上侧向上至肩部,向过肘尖,沿上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络心包包,穿过膈肌,依次,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属上中下三焦。焦。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盆,至肩部,左右交会

31、于大椎交会于大椎,分开上行到项部,沿耳后(翳风分开上行到项部,沿耳后(翳风穴)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穴)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向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前,在面颊,在面颊部与前一支相交,至部与前一支相交,至目外眦目外眦(瞳(瞳子髎穴)子髎穴),交于足少阳胆经交于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主治 头面五官头面五官病病 热病热病 所过相关部位病所过相关部位病11.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起于目外眦,上至额角(颔厌穴),再向后,上至额角(颔厌穴),再向后行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向上行,经额部

32、至眉行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上(阳白穴),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入缺盆。,分开前行入缺盆。分支: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分支: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听宫穴出走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至目外眦后方。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穴,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穴,与与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至目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与前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

33、至颈部,与前脉会合于缺盆脉会合于缺盆,然后进入胸腔,穿过膈肌,然后进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络肝,属胆属胆,从从胁里胁里下行,下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环跳穴处。环跳穴处。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胁,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胁,下行至下行至环跳穴环跳穴与前脉会合,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绝骨穴),(绝骨穴),下下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间(足窍阴穴)。四趾外侧间(足窍阴穴)。分支:从足背(足临泣穴)分

34、出,前行出足大分支:从足背(足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至至足大趾爪甲后丛毛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处,交于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主治头头面五官面五官病病神志病神志病热病热病所过相关部位病所过相关部位病 12.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内踝尖上八寸处出足太阴脾经之后尖上八寸处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绕阴器,至

35、小腹,挟胃两旁,挟胃两旁,属肝属肝,络胆络胆,向上穿,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后,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于头顶部。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口唇的里边。环绕口唇的里边。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主治主治 肝胆病肝胆病 妇科病、前阴病妇科病、前阴病 所过相关部位病所过相关部位病第三节、奇经八脉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循行特点循行特点 共同功能共

36、同功能 循行及基本功能循行及基本功能 一、基本概念 奇者,异也。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蹻脉、阳蹻脉、阴维脉、阳维脉。二、循行特点走向和分布无规律。多从下肢或少腹向上循行;多为单行;上肢无分布。与脏腑无属络关系。与奇恒之腑关系密切。冲冲、任任、督督三三脉脉均均起起于于胞胞中中(一一源源三歧)三歧),督脉入颅络脑。彼此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走向和分布 督脉行于人体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后正中线;任脉行于人体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下肢及脊柱前;冲脉行于腹部、下肢及脊柱前;带脉带脉横行腰部横行腰部;阳蹻脉行于阳蹻脉行于下肢外侧

37、下肢外侧、腹部、胸后及、腹部、胸后及肩、头部;肩、头部;阴蹻脉行于阴蹻脉行于下肢内侧下肢内侧、腹胸及头目;、腹胸及头目;阳维脉行于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下肢外侧、肩和头项;、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下肢内侧、腹部和颈部。、腹部和颈部。三、共同功能 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调节十二经脉气血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督脉督脉,“总督诸总督诸阳阳”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阳脉之海阳脉之海”;任脉任脉,“总督诸总督诸阴阴”多次多次与与手手足三阴经足三阴经脉脉交会交会,称为称为“阴脉之海阴脉之海”冲脉冲

38、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称为,称为“十二经脉之海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阴维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的阴经而与任脉交会;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的阴经而与任脉交会;阳维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后督脉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后督脉交会交会;阴跷、阳跷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分主一身左右阴阳”,对分布于腿膝内外侧的阴,对分布于腿膝内外侧的阴 经和阳经有协调作用经和阳经有协调作用。2.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他奇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他奇经

39、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3.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奇经八脉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奇经八脉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1.督脉的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下出会阴,沿脊柱脊柱后后面上行,至项后风府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项沿头部正中线正中线,经经头顶、头顶、额部、鼻部、上唇额部、鼻部、上唇等部位等部位,循行循行到上唇系带(龈交穴)到上唇系带(龈交穴)处。处。分支:从脊后分支:从脊后柱里面柱里面分出,分出

40、,络络肾肾。分支:从小腹内分出,直分支:从小腹内分出,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到喉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到喉部,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部,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唇,在向上到两眼下部的中唇,在向上到两眼下部的中央。央。督脉 督,总督、督管、统率。督,总督、督管、统率。主要功能 调节阳经气血,为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阳脉之海”。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2.任脉的循行部位 起起于于胞胞中中,下下出出会会阴阴,经经阴阴阜阜,沿沿腹腹部部和和胸胸部部正正中中线线上上行行,至至咽咽喉喉,上上行行至至下下颌颌部部,环环绕绕口口唇唇,沿沿面面颊,分行至目眶下。颊,分行至目眶下。分分支支:由由胞

41、胞中中别别出出,与与冲冲脉相并,行于脊柱前。脉相并,行于脊柱前。任脉 任,担任任,担任;通通“妊妊”,妊养。妊养。主要功能 调节阴经气血,为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阴脉之海”。任主胞胎任主胞胎 任任脉脉起起于于胞胞中中,具具有有调调节节月月经经,促促进进女女子子生生殖殖功功能能的的作作用用。与与女女子子妊妊娠娠有关,为生养之本,故有关,为生养之本,故“任主胞胎任主胞胎”。3.冲脉的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下出会阴后后,从,从气街气街部部起与足少阴经相并,起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到

42、目眶下。分分支支:从从气气街街浅浅出出,沿沿大大腿腿内内侧侧进进入入腘腘窝窝,再再沿沿胫胫骨骨内内缘缘,下下行行到到足足底底。又又有有小小支支脉脉,从从内内踝踝后后分分出出,向向前前斜斜入足背,进入大趾。入足背,进入大趾。分分支支:从从胞胞中中出出,向向后后与与督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冲脉 冲,有冲,有“要冲要冲”之意之意。主要功能 调调节节十十二二经经气气血血:称称为为“十十二二经经脉脉之海之海”、“五脏六腑之海五脏六腑之海”。与与女女子子月月经经及及孕孕育育功功能能有有关关:又又称称为为“血海血海”。4.带脉的循行部位 起于季胁,斜向下行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到带脉穴,

43、带脉穴,绕身一周,绕身一周,环行于腰环行于腰腹腹部部。并并于于带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髂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髂骨上缘斜行到少腹。骨上缘斜行到少腹。带脉 带,有束带之意。带,有束带之意。主要功能 约束纵行诸经约束纵行诸经。主司妇女的带下。主司妇女的带下。固护胎儿固护胎儿 阴阴蹻蹻脉起于内足脉起于内足踝下踝下足少阴足少阴肾肾经的照海穴,沿内踝后直上下肢经的照海穴,沿内踝后直上下肢内侧,经前阴,沿腹、胸进入缺内侧,经前阴,沿腹、胸进入缺盆,出行于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盆,出行于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阳经、阳蹻蹻脉会合脉会合。5.阴阳蹻脉循行部位 阳

44、跷脉起于阳跷脉起于外踝下外踝下足太阳足太阳膀胱膀胱经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侧,再向,再向上经腹,胸上经腹,胸侧面与侧面与肩部、肩部、由由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进入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进入发际,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胆经发际,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胆经会会合合于项后。于项后。阴阳蹻脉 蹻,有轻健跷捷之意。蹻,有轻健跷捷之意。主要功能 司下肢运动司下肢运动 司眼睑开合司眼睑开合 奇经八脉考奇经八脉考“阳蹻主一身左右之阳,阳蹻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蹻主一身左右之阴。阴蹻主一身左右之

45、阴。”6阴阳维脉循行部位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经交会之之处(足少阴肾经的筑处(足少阴肾经的筑宾穴),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宾穴),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然后上行与足厥阴肝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会。至咽喉,与任脉相会。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少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合。阴

46、阳维脉 维,维系之意。维,维系之意。主要功能 阳维脉阳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维系联络诸阳经;阴维脉阴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维系联络诸阳经。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含义含义 生理功能生理功能 循行部位循行部位1.经别的含义 经别,就是别行的正经。经别,就是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就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十二经别,就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分出,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要支脉。2.经别的循行部位 循行分布特点:循行分布特点:“离、合、出、入离、合、出、入”十二经别的循行,多从四肢肘膝以上部十二经别的循行,多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的正经别出,称为位的正经别出,称为“离离”;走入体

47、腔脏;走入体腔脏腑深部,呈向心性循行,称为腑深部,呈向心性循行,称为“入入”;然;然后浅出体表而上头面,称为后浅出体表而上头面,称为“出出”;阴经;阴经的经别合于为表里的阳经经别,然后一并的经别合于为表里的阳经经别,然后一并注入六条阳经,称为注入六条阳经,称为“合合”。每一对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每一对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别共组成“六合六合”。3.经别的生理功能 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在体内的联系的联系。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加强了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加强了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扩大十二经

48、脉的主治范围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阴阴经经阳阳经经阴阴经经经经别别阳阳经经经经别别阳经之经别合于本经,阴经之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之经别合于本经,阴经之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1.别络含义 别络,也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别络,也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多分布于体表。别络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上别络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上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再加胃之大络,为十六别络。再加胃之大络,为十六别络。孙络,是从别络分出的细小络脉。孙络,是从别络分出的细小络脉。浮络,是

49、分布在皮肤表面的络脉浮络,是分布在皮肤表面的络脉。2.别络的循行部位 十二经脉的别络都是从四肢肘膝以下十二经脉的别络都是从四肢肘膝以下分出,表里两经的别络相互联络。分出,表里两经的别络相互联络。任脉之络分布于腹部任脉之络分布于腹部(鸠尾)(鸠尾)督脉之络分布于背部督脉之络分布于背部(长强)(长强)脾之大络分布在身之侧部脾之大络分布在身之侧部(大包)(大包)3.别络的生理功能 加强了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的两条加强了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经脉在体表在体表的联系的联系。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统率其他络脉统率其他络脉。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

50、。经筋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受十二经脉气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称为十二经筋。血的濡养和调节,称为十二经筋。生理功能生理功能 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功能。皮部 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的散布所在,也称十二皮部。布所在,也称十二皮部。生理功能生理功能抗御外邪,保卫机体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反映内在脏腑、经络病变反映内在脏腑、经络病变。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沟通联系作用沟通联系作用 运行气血作用运行气血作用 感应传导作用感应传导作用 调节平衡作用调节平衡作用经络的生理功能(一)沟通联系作用(一)沟通联系作用 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1脏腑与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 2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 3脏腑与脏腑之间的联系 4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二)运行气血作用(二)运行气血作用 (三)感应传导作用(三)感应传导作用 (四)调节平衡作用(四)调节平衡作用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阐释病理变化阐释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治疗指导疾病的治疗 指导针灸推拿指导针灸推拿 指导药物治疗指导药物治疗结束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