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232084684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5.1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古典文献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文献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文献学(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一、写出书名或作者20/70刘向别录;刘歆七略; 班固汉书。艺文志郦道元水经注 ;葛洪抱朴子 ;颜之推颜氏家训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 陈振孙直摘书录解题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张英等编渊鉴类函张廷玉等遍骈字类编;张玉书等遍佩文韵府洪迈容斋随笔;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王溥唐会要;刘向列女传虞经、虞鼎孙儒学警悟;罗振玉鸣沙石室遗书左圭百川学海;陶宗仪说郛阮元宛委别藏;张海鹏墨海金壶高似孙子略;周中孚正堂读书记王昶金石萃编;黄丕烈士礼居丛书 孙星衍戴南阁丛书;卢文弨抱经堂丛书 黎庶昌古逸丛书;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班固等白虎通义;孙诒让契文举例章炳麟国故论衡;虞世南北堂书钞欧阳

2、询艺文类聚;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徐松宋会要辑稿;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阮元经籍纂诂;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皕 bi 四声 王少曾山东文献书目;王尧臣崇文总目杨士奇文渊阁书目;朱彝尊经义考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 ;钱曾读书敏求记鲁迅古小说钩沉;张心澂伪书通考澂 cheng2 声 章学诚校雠通义;王引之经传释词荀勖中经簿;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崔述考信录梁启超古今真伪及其年月 ;孙殿起贩书偶记扬雄方言;阮孝绪七录王俭七志;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段玉裁说文解字法;李贤文选注陆德明经典释文;姚名达中国名目学史 陈梦雷、蒋廷锡等编古今图书集成 ;董仲舒春秋繁露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

3、文 ;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二、名词解释5/501. 甲骨四堂 对甲骨学作出重大奉献的四位争论家:罗振玉,字展堂。王国维,字观堂。郭沫假设,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人称:甲骨四堂,罗董郭王。“四堂”分别从古文字学、史学、考古学、社会历史学等方面开拓了甲骨争论的领域,其中又以雪堂起步最早。2. 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因其为汉代所刻,故一称“汉石经”。 因其字体为一字隶书,故又称“一字石经”。3. 正始石经三体石经 三国时魏文帝正始年间,用古文、小篆和隶书 3 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2 部。也称 “魏石经”或“三体石

4、经”。4. 居延汉简 这些简牍年月约在西汉武帝末年至东汉中叶之间,绝大局部是汉代边塞上的屯戍档案,一小局部是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这些简牍的内容涉及汉代长城沿边的边防屯戍及有关典章制度等,是极其贵重的第一手争论资料。5. 银雀山汉简 1972 年在临沂银雀山两座汉墓中开掘出土了大量竹简。简文书体为早期隶书, 写于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等兵书的出土,极大地推动了以孙 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兵学争论的普及和深化,并确立了中国古代兵法在中国古代史、哲学史、思想史争论中的地位。6. 睡虎地秦简 云梦睡虎地秦简是我国首次觉察的大量秦简,有一半以上是关于秦代法律, 它是我国迄今觉察最早

5、最完整的法典。云梦秦简的出土,具有重大意义。这些竹简是争论秦文化难得的实物资料,极大地弥补了秦史料的缺乏,有助于秦文化的深入争论。秦简的觉察对于争论秦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7. 郭店楚简 郭店楚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觉察最早的原装书。经古文字专家争论整理得知, 郭店楚简全部为先秦时期的 18 篇典籍。其内容为儒家和道家两派著作。道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篇和太一生水,儒家著作有忠信之道、尊德义等,郭店楚简出土以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具有重要意义。8. 子弹库楚帛书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出土于 1942 年,这是我国觉察最早的帛书之一这幅帛书的书写构造格外惊奇。帛

6、书又称楚缯书,内容共分三局部,即天象、灾变、四时运转和月令禁忌,其内容丰富庞杂,不仅载录了楚地流传的神话传奇和风俗,而且还包含阴阳五行、天 人感应等方面的思想。9. 马王堆帛书 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 3 号汉墓出土大批帛书,字体有篆、隶之分有周易、丧服图、春秋事语和战国纵横家书和老子甲乙本,其中甲乙本老子为所见最古的本子。篆帛书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 有重要学术价值,又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10. 敦煌文书 甘肃省敦煌县莫高窟 511 世纪的多种古写本。是最有贵重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是争论唐五代至宋初社会经济史的第一手文献资料。11. 旋风装 在

7、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开放长卷可翻页阅读。这种装订特点是外表仍为长卷,里面却是错落有致的书页,实为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间 的一种装订形式。大约盛行于唐代。12. 蝴蝶装 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对里,再将假设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承受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像,开放阅读时,书页如同蝴蝶两翼飘舞, 故称为蝴蝶装。13. 卷轴装 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与装裱好的书画相像。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敦煌石室中觉察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都承受这一方式。 14.影写本 明清时期,藏书家为保存稀见宋元版书原稿,雇请抄手,用优良

8、纸墨,照原样影摹下来,版式、字体往往与原本相差无几,这样的写本被称作影写本,又叫影抄本。其中以汲古阁毛氏影宋写本最为著名。15. 百衲本 百纳即补缀很多的衣服,利用零散不全的版本全成一部完整的书,称为百纳本。清初百衲本史记,近代又有百衲本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其中,商务印书馆影印 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最为著名。16. 巾箱本 巾箱即古人放置头巾的小箱子,巾箱本指开本很小的图书,意谓可置于巾箱之中。由于这种图书体积小,携带便利,可放在衣袖之中,所以又称为袖珍本。17. 监本 历朝国子监刻印的图书。主要是各种儒家经典、文史名著。据文献记载,从五代开头,国子监刻印有九经,北宋承其遗制,连续刻印经史,南宋时

9、,旧版不存,遂征调地方版片至京师国子监印书,称旧版为“旧监本”,版为“监本”。18. 聚珍本 清乾隆年间选刻四库全书珍本,武英殿承受活字印刷,共刻木活字 25 万余个,乾隆定名为“聚珍版”,所印图书遂称武英殿聚珍本。后来各地官书局也仿聚珍版印书,被称为“外聚珍”,而武英殿活字本被称为“内聚珍”。19. 错简 指由于篇章简策错乱,或一篇错入他篇,或一篇之内段落文字互错致使古籍失其原貌。20. 会要 会要体是中国史籍重要的体裁之一,它是以大事为中心,记述肯定时期的史事进展的史书体裁。为政书的一种。 会要最早消灭于唐代。21汉书艺文志 东汉学者班固撰汉书.艺文志,介绍了六分法,六艺略,诸子略,兵书略

10、,数术略,方技略,诗赋略。22. 隋书经籍志 是继汉书艺文志后,我国现存最古的其次部综合性图书名目。它承受经史子集四局部类。23. 书目答问 是张之洞撰写的一本举要性名目书,按经史子集丛书五局部类编排,大类之下再设小类。24. 四库全书总目 清永瑢、纪昀等编修,是四库全书收录书和存目书的总名目。为我国古代最巨大的官修图书名目。该名目前有“凡例”,经史子集四部之首冠以总序,大类之前又有小序,每书之下都有著者介绍、内容提要、版根源流等考证文字。25. 四部丛刊 四部丛刊是文史工作者常常使用的又一部重要典籍。该书分为初编、续编、三编,每编内都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最大特色是讲究版本,专选宋、元

11、刻本、明清精刻本、抄本、校本、手稿本。其版本价值之高,超过四库全书。每编内皆分经、史、子、集四部。26. 四部备要 四部备要由中华书局自 19241931 年共出五集,其特色是所收各书以常见常用带注为主,全部用仿宋体铅字按旧线装书格式活字铅印,格外精巧。27. 艺文类聚 (唐)欧阳询等奉敕撰。“事居于前、文列于后”,事指摘取经、史、子、集等类书籍中有关的资料,文则摘引相关诗文。即先列经、史、诸子有关文籍,后列有关诗文, 按诗、赋、吟、颂、赞、序、箴、书、启、论等不同文体标明类别,循序排列。保存了不少隋代以前的佚书遗文、零章断句。因而成为后世辑佚之渊薮,校勘之依据。28. 永乐大典 明成祖敕解缙

12、等撰,后复敕姚广孝等与解缙同监修。原名文献大成。29. 古今图书集成 清康熙时陈梦雷及雍正时蒋廷锡等先后主持编纂,为中国现存最大之类书。现存类书,其规模当以此书为最,30. 四部正讹 是一部辨伪学的专书,将辨伪的范围由子部扩展到四部,是一部综合性的辨伪学著作。31. 周官 又称周礼,内容六篇分载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记古代抱负官制。32. 别录 刘向父子著别录七略,开创了文献名目的先河。33. 七略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制的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系统反映国家藏书的分类名目,也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34. 史志名目 自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之后,有七部修有艺文志,或经籍志,即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

13、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 稿艺文志。35. 宋四大书 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其中册府元龟被称为宋四大书之首。36. 三通 一般将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并列,称为“三通”。37. 牌记 古籍卷末或卷中序目之后,常刻有牌记又称书牌子注明出版者姓名、书坊名称、雕版年月等,这也是版本鉴定的重要依据。38. 谶纬 是中国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是对将来的一种政治预言。39. 类书 按类别或韵部编排,我国最早的一部大型类书皇览,被称为类书之祖。40. 象鼻 宋代以后,书籍装订均在版心处对称,然后粘连或订线

14、,对折的准绳主要是鱼尾, 有时也在鱼尾上下各印一条黑线作为标线,叫做象鼻。41. 辑佚 辑佚,就是将散见於有关典籍中的某部失传书的篇章段落或零星短句搜集到一起,重编排,以求尽量恢复原书面貌的工作.42. 辨伪 古籍辨伪就是考证古籍书名、作者和内容真伪及著作年月的争论工作。43. 善本 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巧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44. 二重证据法 由王国维提出,把觉察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即“二重证据法”。45. 版本学 版本学就是争论书籍的物质形态的特征和差异,并鉴别其真伪优劣的学问。也就是说,凡争论书籍的各种写本、历代刊本、传抄本、批校

15、本、稿本乃至纸张墨色、字体、刀法、藏书印记、版式行款、装潢式样为内容,以及探讨一书的雕版源流、传抄源流的这样一门综合学问,称之为版本学。46.刘歆 著有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系统反映国家藏书的分类名目,也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47. 铁琴铜剑楼 瞿氏藏书,书多宋元善本,瞿镛编有解题氏名目铁琴铜剑楼名目。48. 海源阁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因与瞿氏保藏的宋元珍本最多,又有“南瞿北杨”之称。49. 四书五经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诗经礼记尚书周易春秋50. 十三经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三、简答4/201、写

16、出先秦两汉文献的十部著作,并指出在四部中的分类经部:诗经,尚书,周易,孟子,周礼,礼记史部:史记,春秋,战国策,三国志子部:庄子,孙子兵法, 吕氏春秋集部:楚辞,二十四诗品,古文观止,乐府诗集2、十三经包括哪十三部书?请用繁体字写出来三传:左傳 、春秋公羊傳 、春秋穀梁傳三礼: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尚書、詩經、論語、孝經、爾雅、孟子3、汉书艺文志把图书分为哪几大类?六艺略收入先秦及秦至东汉初的儒家经典及六经读物。诸子略收入先秦及秦至东汉初的诸子百家著作。兵书略收入军事理论与实践的著作。数术略收入阴阳术数的著作。方技略收入神仙方技的著作。诗赋略收入歌词与辞赋创作。4、用浅显的文言文写一篇小自传(

17、自己写)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我本是女娇娥,又岂是男儿郎。5、简述四库全书总目的体例及影响该名目前有“凡例”,经史子集四部之首冠以总序,大类之前又有小序,每书之下都有著者介绍、内容提要、版根源流等考证文字。由于这些考证文字出于纪昀、戴震、姚鼎、邵晋涵等著名学者之手,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我国古代最巨大的官修图书名目。6、辨伪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未举例利用各种书目和提要,从文献的流传线索上去觉察问题和查找区分真伪的佐证。依据其他文献对一书的引证来核实该书真伪从文献的内容和文体上鉴别其是否与著作年月相符。7、举出两种重要的辨伪著作,并说明其作者、内容和价值内容价值到百度上搜吧 姚

18、际恒所著古今伪书考是著名的辨伪著作。张心澂辑伪书通考根本上涵括了前人的辨伪成果和方法,是一部著名的辨伪工具书。8、什么是版式?古书刻本的种类主要有哪些?试按不同分类标准说明之版式即古籍每一印页的格式。依据写刻的不怜悯形,可分为写本、影写本、抄本、精抄本依据刊刻时代区分,有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依据刻书地域分,则有浙本、建本、蜀本、平阳本、外国本日本本、高丽本等。依据刻书才的性质,又可区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依据流传状况和贵重程度,古籍又可分为足本、节本、残本、通行本9、古书名目主要有哪几种类型?试按不同分类标准说明之依据书目的编制构造划分,则有:(1) 书名、小序、解题俱备的书

19、目:这是比较完备的体例,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 有书名、小序而无解题的书目: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3) 仅记书名,无小序、解题的书目:如通志艺文略、书目答问等,主要是著录图书,便于分依据收录内容及范围划分,分为综合性名目和专科名目,综合性名目如七略汉书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专科名目有:经学名目小学名目、史部名目等依据纂集工作的机构和撰者的身份划分,在中国文献史上,名目有官簿、史志、私录这 三种主要流别。10、简述“文献”涵义的演进文献一词,是一个动态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1. “文”、“献”二字连用,最早见于论语,文献,文指文化典籍,献指年高而有道德学问之人.2. 宋

20、末元初著名学者马端临,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文献通考马氏在序言中解释了此书命名的来由:文是指书本记载,献是指名流口传谈论,后来,文献概念的内涵偏指著述。3。1983 年我国公布了.文献著录总则给文献下了简明的定义。文献,是记录有学问的一切载体。11、简述文献载体的进展变化1.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 16前 10 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2.金即青铜器皿,石指石头,它们也曾是我国古典文献的载体。由于甲骨不易获得,而金石则笨重不行携带且难以雕刻,因而又消灭了把竹简木牍作为书写文字、记录文献的材料。这种文献称为简牍3.随着文化的富强和纺织技术的进展,在竹简木牍流行的同时,消灭

21、了另一种文献载体-缣帛。4.纸,缣帛虽然有诸多优点,但到底过于昂贵。因而,一方面简策与缣帛同时流行,另一方面,人们也始终在查找更加简便而廉价的文献载体。纸的制造,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 的一大奉献,同时也使文献载体发生了巨大的变革5.缩微胶片6磁带光盘在电子存贮器,光盘,互联网消灭之前,磁与胶片都对记录文献作出了奉献.7.电子存储器,光盘,互联网电子存贮器、光盘、互联网的消灭,是对传统文献存贮,传播和利用的一次重大革命; 她对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也将带来无可估量的影响.12. 名目学在文献争论中的作用考察古籍概况,确定争论目标:搜集版本,选择善本考篇目之分合考书之真伪考亡佚之书13. 图书分类法

22、的演进六分法: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制的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系统反映国家藏书的分七分法:南朝时宋代的王俭编撰了七志。在六大局部之外,另将图谱志列为一类。四分法:四局部类法始创于荀勖。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十二分法:除七略、四部外,我国还有一些其它的分类法,最主要的是南宋郑樵的通志艺文略。将图书“总十二类,百家,四百二十种”。近现代的分类法我国近代,由于西学的影响,产生了一批的的分类法:西学书目表、古越藏书楼书目、南洋中学藏书目等,打破了四局部类的传统,摆脱了尊儒思想。14. 古籍的版式版面指每页上印版所占范围。版框 版面四周的粗线,也叫边栏。行格 版面之内,用直线分成假设干行,每行有假设干字,

23、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页计算,叫做“半页行字”,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版心 每页版面正中的位置,又叫节口。鱼尾 版心中间用作折页基准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只有一个鱼尾的称为单鱼尾,上下各有一个对称的鱼尾,称双鱼尾。白口、黑口 凡加印黑线的书,装订成包背或线装之后,书口处就显出暗黑色,所以被称为黑口,其中粗线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线叫小黑口或细黑口。不加线的叫白口。书耳版框左栏外上方,有时刻出一个小方格,里面题写篇名,叫做书耳或耳格。主要见于宋代蝴蝶装版面上。朱丝栏 乌丝栏 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15、善本的标准“三性”、“九条” “三性”是指书籍

24、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 “九条”包括以下九方面:(1) 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2) 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3) 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4) 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5) 辛亥革命前在学术争论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6) 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大事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7) 辛亥革命前的知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8) 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进展,代表肯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

25、种活字本、套印本 ,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9) 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16、论述校勘四法的优劣得失1. 对校法优点在于“最简便,最稳当”,“不参己见”,免去妄改之弊。其缺点则是“不负责任”,“不校是非”。通常状况下,不能独立完成校勘任务。2. 本校法:优点是:在没有对校本和他校本可据的状况下,仍能校正书中的文字错误。 缺点是:该法有肯定的局限性,对非出一人之手和资料来源不同的古书,不能用本校;对于校出的误脱衍倒等异文,除可确认为抄刻致误者外,一般不宜迳改原文,只能写入校勘记中3. 他校法: 优点1在无其他版本时,他书引文在肯定程度上起到供给异文的作用2 有其他版本时,可以增加

26、供比较的材料。3与对校、本校一样,也是觉察本书疑难的重要 方法。缺点:使用他校法必需具备的前提条件:必需弄清本书与“他书”的关系。 (2)对“他书”必需有所选择。4.理校法: 优点:最为高妙。缺点:带有肯定的冒险性。17、列出“十通”的具体书名、作者、编写时代和收录时限1. 通典二百卷,唐杜佑在政典的根底上补充资料、完善体例撰成的,记录时限:上起传奇时代的黄帝,下迄唐代天宝末年。2. 通志南宋郑樵综合历代史料编纂而成,本为纪传体通史。上古至唐代的典章制度、学术文化等内容。3. 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编纂,上古至南宋嘉定末年的历代典章4. 续三通”,续通典续通志清乾隆三十二年敕修,续文献通考清乾隆十

27、二年敕修, 记载了宋、辽、金、元、明五个朝代的典章制度。5. “清三通”,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乾隆三十二年敕修,清朝文献通考清乾隆十二年敕修,记载了清初至清乾隆五十年(1785 年)间的典章制度。6. 清朝续文献通考1921 年刘锦藻个人编纂,记载了乾隆五十一年(1786 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的典章制度。十通索引18、简述续修四库全书顾廷龙、傅璇琮主编,从 1994 年到 2002 年历时 8 年完成。它沿袭四库全书体例, 按经、史、子、集四局部类,每种入选图书,均选取最正确版本影印,其中大量的宋元刻本、名家稿本,与四库全书配套,我国古代文献大致荟萃于此,是继18 世纪清朝编修四库全书后

28、,又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国古典文献进展大规模的清理与集合。19、辑佚的资料来源有哪些一是类书。唐宋时的类书是最主要的辑佚资料库,如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二是古注。如郦道元水经注、世说语三是小学书。如一切经音义、经典释文等四是其他汉魏六朝隋唐传世古书及金石文献。如文选、20、古代书籍常用的装帧形式卷轴装 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旋风装 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开放长卷可翻页阅读。经折装 又叫梵夹装、折子装。将图书长卷按肯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蝴蝶装 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对里,再将假设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包背装 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不见线眼,故称凶背装。包背装消灭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清代宫廷图书如历朝实录、四库全书也承受这种装订方式。线装 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