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人教版历史必修Ⅱ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支配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的第12课。本课包括“宏大的历史转折”、“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三目。“宏大的历史转折”介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更;“国有企业改革”,着重叙述了我国城市以增加企业活力为核心的国企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目,着重叙述了20世纪90年头以后,中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大势,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
2、场经济的相关史实。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时对本课有所了解,但学生主要侧重对历史现象的感性相识,片面、零碎,理论缺乏高度,分析缺乏深度,仍须要老师正确的引导,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化目标。学生已具有确定的信息收集、归纳实力,但信息的分析实力还需提高。因此,通过信息技术和历史教学的整合,促使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利用,从而解决问题,达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意义 难点:支配经济与市场经济 四、核心素养目标 核心素养一——唯物史观。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动身。使学生相识到改革开放的宏大决策是在“文革”结束后特定的历
3、史条件下的必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必定选择;从支配经济到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因与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外在因素作用下的必定选择。 核心素养二——时空观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该时期以经济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总结国内外阅历,尤其是社会主义建设阅历的基础上做出的正确选择。 核心素养三——史料实证。通过文字史料、图片、视频等材料探讨历史问题。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改革的背景及意义。通过数据材料论证改革开放的宏大成就,坚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核心素养四——历史说明。通过概念辨析,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支
4、配与市场、支配经济与市场经济等概念的内涵。通过材料分析相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背景及意义。通过观点探讨,体会支配经济与市场经济与社会制度没有必定的联系,社会主义可以建立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核心素养五——家国情怀。通过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上关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讲话节选,相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并为实践所证明的正确的道路。通过三权分置、土地流转等现实材料的补充,相识到农村的改革照旧在接着,民生问题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等时政材料,相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取得宏大成就,并将接着发挥强大生命力,为实
5、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走进新时代》歌曲导入,明确改革开放以来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使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的东方。接着顺势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伴随改革开放革而开创出来的,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阅历了从支配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 【本课概览】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宏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奠基(农村改革)、初探(城市改革)、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改革的历史成就 【问题探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背
6、景——宏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通过材料分析、师生谈话的活动方式) (1)“两个凡是”,接着“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使国民经济处于“徘徊”状态。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探讨,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2.会议概况及意义(表格归纳会议概况,学生展示,老师点拨重要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地点 内容 思想路途 政治路途 经济路途 意义 宏大转折 历史起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奠基(农村改革)、初探(城市改革)、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奠基:农村改革(1978年 )
7、(自主学习、展示,老师点拨) (1)背景: ①温饱问题是最紧迫的问题 ②人民公社体制,平均主义严峻,挫伤农夫生产的主动性。 (2)举措: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部权、经营权、产品支配) ( 时政链接:三权分置,土地流转) ②发展乡镇企业 ③行政机构改革:撤销人民公社,成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3)意义:农夫有了生产和支配的自主权,调动农夫生产主动性;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获得大发展;农村发生历史性变革。 2.初探:城市改革(1984年)(自主学习、展示,老师点拨) (1)背景:高度集中的支配经济体制使企业失去活力,束缚了生产力。(案例
8、分析) (2)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举措: 项目 改革前 改革后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全部制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全部制经济共同发展 支配制度 平均主义严峻 以按劳支配为主、多种支配方式并存的支配制度 (4)意义:调动了生产的主动性,增加了企业活力,经济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年) (1)背景:(材料分析,学生概括归纳) ①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经济体制的争论日益突出。 ②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9、社会主义遭遇挫折。 (2)支配经济与市场经济(概念辨析) ①概念: ②区分: 资源配置方式 利益支配 经济运行机制 支配经济 行政手段配置 平均主义严峻 全方面的国家支配 市场经济 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留意效率 市场机制,即价格供求竞争 活动设计:问题探究、小组探讨 观点一:支配经济与市场经济有优劣之分。 观点二:支配经济与市场经济是截然对立的。社会主义只能搞支配经济,不能搞市场经济。 观点三:我们搞市场经济,可以不要支配,甚至否定支配。 (3)南方谈话 观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姓“资”姓“社”问题、“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意义
10、:打破改革的思想束缚,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4)过程(表格归纳)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视频播放、师生谈话、情感升华) 1.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使人民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更 3.总体达到小康,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 时政链接: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成就。 【结束语】宏大复兴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本课小结】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背景:宏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奠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的进程: 初探:国企改革 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改革的成果 【达标训练】 【课后作业】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