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学设计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31619735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论语》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语》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语》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论语》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论语六则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索结合起来的学习看法与学习方法。教学设想1.支配二课时。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其次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看法、学习方法的教化。3.培育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教学过程1.简介孔子和论语。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化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

2、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化,是第一个把教化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大力宣扬“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实行存疑看法,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相识论和教化思想方面,注意“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闻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在政治上,主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自汉以

3、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它是探讨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2.老师范读课文。3.正字正音。愠 罔 说不亦说(悦)乎4.教学第一则。(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说明词义,口译这一则。“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开心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挚友。有志同道合的挚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欢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白学习上的什么问题?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层表明白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看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层表明白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挚友不远千里而来,探讨学问,析疑解惑

5、,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挚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看法问题。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层干脆表明白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白学习看法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白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看法。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5.教学其次则。(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说明词义,口译这一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学问);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学问,能够领悟新学问,(这样的人)可以

6、做老师了。(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这一则表明白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这一则表明白“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相识的加深;其次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学问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索探究,获得新体会,驾驭新学问。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6.教学第三则。(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说明词义,口译这一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索;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乏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索,就会迷惑而无

7、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乏而无所得。(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这一则表明白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这一则表明白学习与思索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白学习与思索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索的基础,思索是对所学的深化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布置作业1.抄写、今译、背诵前三节。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其次课时教学重点释词、口译,分析后三则;“而”字的几种用法。教学过程1.检查作业。结合学生回答明确:古汉语中的“说”,有时通“悦”,是形容词;“可以”,多用作两个词,“可”,是“可

8、以”的意思,“以”当“用”、“把”讲,介词。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不同。2.进行新课。(1)教学第四则。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说明词义,口译这一则。“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以何。为什么,凭什么;谓之,称他。子贡问道:“孔文子(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敏;好(),宠爱;耻,把当作耻辱;下问,问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孔子答道:(“孔文子)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化?表明白

9、学习上的什么问题?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提出的问题,教化弟子既要勤学,更要好问,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明白在学习上要有勤学好问、不耻下问的看法。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学问。这些人的学识和个人修养都不如孔子。这正是孔子对子贡答话的很好的注解。(2)教学第五则。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说明词义,口译这一则。“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静默地;识(),记住

10、;之,它,代所学的东西;厌,满意;诲,教化;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哉,叹词。静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意,训诲人从不感到疲乏,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这一则表明白学习上的什么问题?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这一则,孔子从自述当中教化学生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表明白在学习上要有踏实刻苦、永不满意的看法。“何有于我哉”这个感叹句,表现了孔子的自谦精神。这样从自勉之中来勉励学生,情真意深,效果自然良好。(3)教学第六则。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说明词义,口译这一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行,走路;必,肯定;

11、焉,于此,在这里面;善,优点;从,跟随,引申为学习。三个人一块走路,这里面肯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它,(看出)他们的缺点,(假如自己也有)就改正它。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这一则表明白学习上的什么问题?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这一则表明白学习要有虚心好学的看法。孔子认为,自己四周的人肯定有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也肯定有有缺点有错误的人。要学习前者的特长,避开后者的短处。也就是像他说过的那样:“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种学习别人优点、以别人缺点作鉴戒的虚心好学精神,特别珍贵。(4)引导学生归纳论语六则的内容。论语六则表明白学习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论语六则表明白学习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各从不同侧面表明白学习的正确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各从不同侧面表明白学习的正确看法。(5)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出现的“而”字的几种用法。本课出现的“而”字有几种用法?本课出现的“而”字有三种用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