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20998

上传人:hh****6 文档编号:231549603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20998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20998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20998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2099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20998(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一、概述游褒禅山记是高一年级语文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编选的四篇写景状物类文言文,以景物为依托,说理抒情,线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大的民族才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古代文人酷爱生活、关注社会的看法;领会主要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梳理和驾驭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游褒禅山记是北宋闻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通过一次特别扫兴的游历来阐发道理的说理性散文。作者借游褒禅山,阐发了人要有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和治学处事必需“深思慎取”的道理。文章记游,目的却是为了说理。记游时,语言朴实简洁,为说理留下伏笔;说理时,

2、因事而发,生动自然,具有 很强的劝服力。同时,也为我们供应了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吸取教益的启示。游褒禅山记的教学设计拟探讨以下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通过读懂内容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二是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本课用两课时完成。二、教学目标分析(一)学问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来体会游褒禅山记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形式美。 2、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3、学习本文从记游到争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

3、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识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学问。 2、串讲翻译:通过文本的疏通,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3、问题探究:绽开老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理清“志”、“力”、“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领悟治学处世皆须坚决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2、驾驭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难点: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2、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经过初中和

4、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驾驭了确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实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殊的吃力,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学生虽然驾驭了确定的文言文阅读实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学问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悟有确定的困难,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是通过疏通文本,学习文中文言文学问,从而领悟作者阐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确定的障碍,应在课前梳理清晰。本文又是一篇游记,可与学生自己的习作进行联系比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

5、光图片以及作者的游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为了驾驭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引导学生利用注释,运用工具书自己翻译,必要时老师进行点拨,培育自学实力。告知学生翻译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则。调动学生思索、探讨、沟通的主动性,培育学生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提示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激励学生刚好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留意积累文言文学问。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煽情激趣,导入新课。播放褒禅山的相关图片,老师作简要介绍:登泰山而翻阅历史长卷,游桂林而观看水墨山水,攀黄山坐叹造化神工,览九华心熏佛国烟香。褒禅山无此佳境,褒禅山也是一座相当平淡的山。幸而由于历

6、史的偶然,宋王安石到此一游,留有一记游褒禅山记(板书),山遂以文名。这篇游记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争论,争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设计意图:多媒体导入,用大量的图片和简要的介绍引起学生的爱好,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主动情感,为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奠定了基础。2、熟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虚词、实词和特殊文言句式;标注出疑难字句。(2)听录音,有感情地小声读,读完之后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和原初体验。(3)师生沟通,质疑释疑,完成对课文的翻译,熟识课文内容

7、。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留意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尝到思想内容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3、研读文本,探究赏析。(1)、速读全文,概括每段大意。(整体把握内容)明确:第1段山名考证;第2段游华山洞;第3段游洞心得:第4段观碑心得;第5段同游者谁(2)、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会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如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本文点明主旨的是哪句?为什么?明确:登山游洞的感受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仆碑的感受学者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8、。(3)、华山前后洞各有什么特点,游人的状况怎样?(4)、朗读第3段,想一想要想领会到奇伟瑰怪特别之观,必需具备哪些条件,其中最为重要和珍贵的是哪一点?明确:有志,有力,有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志”(5)、结合你读这一段的启发,谈谈怎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6)、课文的第一段和第四段有什么关联?(7)、有人认为王安石针对“仆碑”提出“深思而慎取之”的观点,游离于主题之外。结合王安石的境况,谈谈你的观点。明确:表面上看似乎冲淡了文章的主题,细细琢磨,作者把这一小段放在大段争论之后写是有深意的。“仆碑”虽“仆”,终归是“碑”,但“其文漫灭”,谬种流传,不得识其真面目。学者不应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追根

9、溯源,求其本质。王安石变法,有胜利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危急,中国一直有“成者王侯,败者寇”的说法,一旦变法失败,王安石能否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呢?王安石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不是有人称王安石为“奸人”吗?王安石壮志未酬,他成了后世毁誉交织、争辩最多、分歧最大、盖棺难定论的人物。仇视王安石的人极尽诬蔑栽赃之能事,欲“漫灭其文”。由此看来,“学者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之”,这是多么令人惊心的话语啊!由此而知王安石洞悉人生。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培育学生整体把握内容和找出理解作者思想内涵的关键句子的实力,领悟作者透过记游,重在争论,以小见大景的写作手法。4. 整理文言学问:(1

10、)、古今异义,如: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而世之奇伟瑰怪特别之观,常在于险远;此所以学者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词类活用,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有泉侧出(3)、一词多义,见课后练习二。(4)、特殊句式,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推断句)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推断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状语后置)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状语后置设计意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加强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积累,

11、驾驭一些文言文特殊句式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实力。5.作业(1)熟读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设计意图:强化诵读,增加语感,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习重点,强化学习目标。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记叙 记山(山 院 洞 碑)仆碑 游洞(前洞 后洞) 后洞 争论 怠出而悔 有志、力、物 漫灭谬传 深思慎取(4节)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结构严密、前后照应六、帮助和总结文言文是高一学生不感爱好并且颇为头疼的,课堂上简单出现老师满堂灌,机械填鸭,学生却觉得味同嚼蜡,死学死记,教学简单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回首本课教学,借助多媒体通过大量

12、的图片导入新课,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将学生带入了作者当时记游的情境当中,从而获得了那份独特的情感体验。“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只有在反复诵读之中才能增加语感,读出味道来,我用了常用的方法“以读带品,以品促悟”, 在反复的诵读当中,学生能较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产生情感上共鸣。教学过程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做到学完一课有一个收获。但在引导过程中,往往因为学生的学问储备不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对自主式课堂教学方式还不很适应,师生始终有隔;本人对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程精神理解还不够,尤其是在具体教学中的贯彻实施上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自主、探

13、究、合作是有层次的,应当依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实行适当的步骤,确立难易凹凸程度不同的标准来支配教学步骤,达成教学目的。学生的自主探究实力不够,这有待于以后的培育。学生对自主角色的认同感还待于实践的磨砺才能明晰。其次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所学习的古文大都是好用类文言文,其中有史传(鸿门宴、郑伯克段于鄢)、行状(段太尉逸事状)、奏表(陈情表)、书信(报任安书),那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什么?(游记)。人们常说游记是:“纸上山水”,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对这篇“纸上山水”有了一些初步感受。今日我们就跟随作者王安石一起来接着观赏褒禅山的风景并一同感悟风景之外的人生体验。 二、 课文分析: 1

14、 、第一段: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 明确: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 、其次段:这一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依据游踪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其次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缺憾心情。 华山洞分为前后两洞,前洞什么样?后洞什么样?着重哪一部分?为什么? 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着重写后洞。为下一部分的争论作铺垫。 作者游洞的心情经验了什么样的改变? 明确:兴致盎然-有人怠,与之俱出悔。 3、第三段:这一段主要写游华山洞的心得,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精华部分。 层次划分: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

15、全段。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缘由。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阐述雄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具体分析志、力、物之间的关系。 明确:王安石揭示了胜利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探讨。

16、4、第四段:这一段写由仆碑所得到的感悟,指出对待传闻要实行“深思慎取”的看法。 本段中作者是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出来的? 明确:仆碑其文漫灭音谬古书之不存谬其传何可胜道者哉观点:学者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予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这样写可以节约很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6、梳理课文的整体结构: (1

17、-2):记叙游山经过。 (3-4):争论游山心得。 (5): 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从文章结构梳理出其主要写作手法:因事见理。【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学习文言文,重要的是诵读,诵读成咏方能加深理解内容现在按学习小组(四人)绽开诵读,第一小组读完第一段,其次小组接着其次段,依次轮番下去,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二、集体朗诵全文,留意语感三、研习、探讨课文内容(一)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学生分小组思索、探讨下列问题后,派代表回答1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山之、山之、山之2画出空间方位图3探讨:为什么要特殊提及仆碑上的文字?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受时人讥笑,你

18、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4为什么说“华( hu )山”是“音谬”?学生思索后回答点拨:1名寺 洞 碑2写仆碑是为后面争论埋下伏笔,作者仔细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究精神,也是后面争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3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依据古音写的今字,仍旧应读 “hu”,而不应当读成“hu”。(二)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1.指名朗读2.学生探讨: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第四段又是如何与第一段照应的?点拨:作者认为

19、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当“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仔细辨析思索,然后谨慎地吸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采纳“不不”(“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双重否定,强调突出“深思而慎取深刻的思索,谨慎的采纳对于治学的重要”这种治学看法是作者本人躬身实践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状况不行“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需“深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仆碑”,为后面的争论“深思慎取”的治学看法供应了具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严谨,逻辑严密。小结:第一段是把所游之

20、地交代清晰(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华实”之“华”应为误读第四段中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争论埋下伏笔。(三)其次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1提问:其次段可以分成几层?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其次层: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缺憾心情。点拨: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他们原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缘由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

21、,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2提问: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点拨:略写前洞(19字),较具体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欣喜和懊悔两种情感,哪一种对文意来说更重要?)作用是为其次部分的争论作铺垫。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明显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争论打算材料的。(四)研习第三段

22、1.本段着重写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学生思索后回答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阐述“尽吾志”的观点。(1)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其次段中找“是”所指代的“这种状况”都包括哪些语句?“是”说“游华山洞”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2)“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启下,自然地转入争论。2.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缘由:“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作者以游洞为喻,自己无所得产生的懊悔,就是因为没有“求思之深”。3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

23、“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4对比之后,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而世之奇伟、瑰怪、特别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5用“奇伟、瑰怪、特别之观”比方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学生找出文句后回答。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去掉双重否定(作

24、用是加强论述的力度),就是“三有”:有志(坚决的志向)、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确定的物质条件)。6三者关系:那么为什么懊悔?是不是自己实力不够?是不是没有相应的条件?学生思索后回答。因为余之力尚是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根结在于他的意志不坚决。作者从依次上确定了“志”的重要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懊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

25、讥无悔;这一正一反得出结论:“尽吾志,可无悔”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7.最终,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争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乌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段争论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 。四、问题探究1.思索本文的记叙部分和争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提示:可以从过渡、连接,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三方面联系上思索)明确:文章两部分之间运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连接,过渡自然。再

26、一是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穿正因为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胜,却因轻信随从,失诸检察,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异之处未能一睹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因为巡游中发觉“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由此发出了“学者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前后照应的句子体现了记叙正是为争论部分埋下伏笔,使争论有依据,争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需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看法巡游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特别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

27、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决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明确:“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两个观点的联系)。3探讨总结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特点探讨、归纳,学生补充,老师订正明确:(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是一篇游

28、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予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作比方,引发出争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精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内涵启发,使完备的形式和思想和谐统一文章前部分记游山,后部分谈道理,记叙和争论紧密结合,前后呼应文中记游内容是后文争论的基础,是争论的事实依据;争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相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全文即事明理记游,到处为争论埋下伏笔;争论,句句与记叙相呼应游踪交代完整清晰,见闻却言约而事丰,未尽的游兴在争论中得以宣泄,剧烈的感受在争论中尽情地倾吐“记”为“议”

29、供应形象依据,“议”是“记”的最终升华二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平中见奇,别开生面。(2)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并“深思而慎取”,为此选材游褒禅山从略,游华山洞详写,记仆碑文字从详,其余从略;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游后洞从详,又以写心情“悔”从详。五、学生阅读全文六、背诵其次段七、课堂小结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两段记游,第三、四段发争论记游为发争论做铺垫,而发争论则句句回应记游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学习本文要驾驭这种在记叙的基础上深化发表有道理的争论的方法。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白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需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看法,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