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课程内容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231350848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7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八章课程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八章课程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八章课程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第八章课程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课程内容(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八章第八章 课程课程内容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选择v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课程要素的过程。v1859年斯宾塞的年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知识最有价值?”v1949年泰勒的年泰勒的“选择学习经验选择学习经验”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v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v当目标来源主要是学科发展的时候当目标来源主要是学科发展的时候v要素主义、永恒主义、结构主义

2、要素主义、永恒主义、结构主义v学科知识的现状学科知识的现状v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加剧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加剧v学校课程内容庞杂,不易更新学校课程内容庞杂,不易更新v需要处理的几对关系需要处理的几对关系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v学科知识具有内在的逻辑体系学科知识具有内在的逻辑体系v如何处理学科知识与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内容的关系如何处理学科知识与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内容的关系v把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直接等同把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直接等同v把成人经验等同于儿童的经验把成人经验等同于儿童的经验导致机械记忆导致机械记忆v把学科知识进行任意裁剪,破坏学科逻辑把学科知识进行任意裁剪,破坏学科逻辑v忽视

3、成人经验与儿童经验之间的联系忽视成人经验与儿童经验之间的联系v既尊重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提的要求,又尊重儿童心既尊重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提的要求,又尊重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理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的统一科学、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科学、艺术与道德的关系v自自19世纪上半叶至今,科学一直是课程选择的主导倾向世纪上半叶至今,科学一直是课程选择的主导倾向v科学价值被强化的过程也是科学、艺术、道德日益分离科学价值被强化的过程也是科学、艺术、道德日益分离的过程的过程v认为科学是价值中立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渗透到艺术和认为科学是价值中立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渗透到艺

4、术和道德领域,并把其异化成道德领域,并把其异化成“规律性规律性”的东西。的东西。v人本主义哲学认为提升人的主体价值是哲学的根本使命,人本主义哲学认为提升人的主体价值是哲学的根本使命,不能让科学成为控制人的工具。不能让科学成为控制人的工具。v在课程选择中,课程、艺术与道德应该是平等的,整在课程选择中,课程、艺术与道德应该是平等的,整合的。合的。科学、艺术、道德的整合科学、艺术、道德的整合v科学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价值负载的科学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价值负载的v课程选择要考虑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的知识最课程选择要考虑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的知识最有价值?有价值?v科学、艺术和道德具有等价性科学、艺术和

5、道德具有等价性v科学、艺术和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科学、艺术和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具有内在统一性互依赖,具有内在统一性v教育的终极目的指向人的自由,人的自由的境界教育的终极目的指向人的自由,人的自由的境界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真善美的统一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v第一阶段(第一阶段(18世纪末到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世纪中叶)v二元对立的主导与依附关系二元对立的主导与依附关系v科学是对世界的描述,技术是对世界的调节科学是对世界的描述,技术是对世界的调节与控制与控制v科学是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引申与应用科学是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引申与应用v科学不断抽象化、理论化,技术越来越具体科

6、学不断抽象化、理论化,技术越来越具体实用化实用化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v第二阶段(第二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世纪中叶以后)v科学与技术是对等与融合的关系科学与技术是对等与融合的关系v二者是两种对等的文化,有各自的价值和原创性二者是两种对等的文化,有各自的价值和原创性v二者不断融合,成为连续的,有机统一的二者不断融合,成为连续的,有机统一的v20世纪世纪90年代以来,课程改革中开始重视技术年代以来,课程改革中开始重视技术课程,并谋求技术课程与科学课程的融合。课程,并谋求技术课程与科学课程的融合。v技术课程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人的发展的需技术课程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人的发展的需要要

7、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识的关系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识的关系v过程方法的知识:是一门学科的探究过程和过程方法的知识:是一门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的知识方法论的知识v概念原理的知识:一门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的知识:一门学科的探究结果v两种知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两种知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v课程选择实践中人们注重概念原理的知识,使课课程选择实践中人们注重概念原理的知识,使课程成为程成为“非事件非事件”的课程。这是对个性的控制与的课程。这是对个性的控制与压抑。压抑。v在课程选择中应该二者结合。在课程选择中应该二者结合。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

8、验v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 认识学校认识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v被动适应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学校课程是被动适应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v忽视教育的滞后性、主动性、儿童与成人的差异忽视教育的滞后性、主动性、儿童与成人的差异v主动适应论:教育与社会互动统一,学校课程不仅适主动适应论:教育与社会互动统一,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社会生活,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应社会生活,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v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和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杜威的经验自然

9、主义课程理论和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v超越论:学校课程主动选择社会生活经验,超越论:学校课程主动选择社会生活经验,并不断批判和超越社会生活经验,而且还不并不断批判和超越社会生活经验,而且还不断建构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断建构新的社会生活经验。v三种认识的发展历程是学校课程的主体三种认识的发展历程是学校课程的主体性不断受到尊重,学校课程的主体地位性不断受到尊重,学校课程的主体地位不断得以提升的过程。不断得以提升的过程。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v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者经验的选择过程是尊重并提升学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者经验的选择过程是尊重

10、并提升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的过程习者的个性差异的过程v学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学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一起开发自己的课程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一起开发自己的课程v学习者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知识与文化只有经过学学习者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知识与文化只有经过学习者选择、认同和经验整合后才能发挥作用习者选择、认同和经验整合后才能发挥作用v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儿童在社会生活具有主体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儿童在社会生活具有主体地位,是社会生活经验的创造者之一地位,是社会生活经验的创造者之一v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和开发者。学习者的个人知识

11、和经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和开发者。学习者的个人知识和经验、学习者在同伴交往和其他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社会验、学习者在同伴交往和其他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社会经验是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成。经验是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成。三种课程选择取向的关系三种课程选择取向的关系v不论哪种课程选择,都只有转化为学习者不论哪种课程选择,都只有转化为学习者的经验,才可能成为相应的课程目标。的经验,才可能成为相应的课程目标。v几乎没有人选择其一而完全否定其他取向几乎没有人选择其一而完全否定其他取向v课程选择取向的不同只是分析问题的角度课程选择取向的不同只是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不同而已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v确定课程价值观确定课程价值观v确定课程目标确定课程目标v确定课程选择的三种基本取向的关系确定课程选择的三种基本取向的关系v确定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内容v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呼唤学习者的个性发展。相应的课程内容以学呼唤学习者的个性发展。相应的课程内容以学习者的经验为核心整合学科知识、整合社会生习者的经验为核心整合学科知识、整合社会生活实践。活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