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学概述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31133812 上传时间:2023-08-30 格式:PPT 页数:147 大小:2.2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健康心理学概述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健康心理学概述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健康心理学概述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7页
资源描述:

《健康心理学概述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心理学概述课件(14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的定义健康心理学是研究在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问题上的心理因素作用规律的科学。健康心理学的主要对象和任务健康人群与健康和疾病病源有关的行为卫生行为卫生的研究为积极开展预防性措施开展研究健康心理学讲课提纲一、健康心理学概述二、行为与健康三、应激与健康四、心理健康五、健康人生建立科学的健康观有关健康和疾病的概念疾病(Disease)客观因素身体某些功能的失调或身体某些器官的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种生理状况。这种异常是可以观察测量的,主要是生物因素所致。生病(illness)是指人们承受疾病的一种状态。生病行为或病感行为(illness behavior)-社会因素 表现出“病了”。症

2、状是疾病最先可视的征兆。当症状出现,个体评估症状,获取医疗帮助和得到家庭支持的过程健康的概念传统的观点:健康就是没有疾病“健康是一种心理、躯体、社会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1947)格林伯格“健康疾病连续体“健康与疾病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统一体。Greenberg,1994 健康与疾病的关系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格林伯格健康水平示意图生理健康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是健康的核心成分亚健康状态的成因衰老生活方式社会因素科学的健康观1 健康是多维度的,各维度间存在相互作用2 健康和疾病是连续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包括不

3、同的水平。躯体躯体心理心理社会社会健康1900比率1993比率1.心血管疾病(心脏病,中风)1.流感和肺炎2.结核3.胃炎,十二指肠炎,肠炎和结肠炎4.意外事故5.癌症6.白喉7.伤寒性高热8.麻疹9.慢性肝脏疾病和肝硬化3452021941437264403113*1.1.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心脏病,中风)1.1.癌症癌症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意外事故4.流感和肺炎5.5.糖尿病糖尿病6.其它感染性疾病,寄生虫病7.7.自杀自杀8.谋杀和死刑9.慢性肝脏疾病和肝硬化3662063934322118129.99.61900和1993年美国十大首要死亡原因(比率为/100,000人)中国部分

4、城市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亡原因构成顺位1957年1975年1984年死亡原因死亡 率占死亡总人数的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占死亡总人数的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占死亡总人数的1呼吸系病120.316.86脑血管病脑血管病187.9121.61心脏病心脏病124.6422.652急性传染病56.67.93心脏病心脏病115.3419.49脑血管病脑血管病116.2721.133肺结核54.67.51恶性肿瘤恶性肿瘤111.4918.84恶性肿瘤恶性肿瘤116.188.794消化系病53.17.31呼吸系病63.6410.75呼吸系病48.364.325心脏病47.26.61消化系病38.784.

5、86消化系病23.763.526脑血管病39.05.46肺结核21.153.57外伤19.361.857恶性肿瘤36.95.17外伤16.842.85肺结核10.171.858神经系病传染病(肺结核除外)中毒9.481.729外伤及中毒19.02.66泌尿系统病11.631.97泌尿系统病10其他结核14.11.98中毒6.27传染病(肺结核除外)8.141.48十种死因合计65.57十种死因合计87.23十种死因合计88.42行为与健康生活方式对疾病的影响“行为病原学”:不良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成瘾行为与健康日常行为与健康成瘾概述物质滥用与成瘾/依赖药物酒精烟草行为成瘾/

6、依赖赌博网络成瘾成瘾与健康基本概念物质滥用是指一种对物质使用的不良适应方式.成瘾由于反复使用某种物质所引起的一种周期性或慢性中毒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1957依赖依赖是在确实已产生耐受性,停用后出现戒断反应;个体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明显的问题,但还有持续的渴求或不成功的戒除生理依赖性亦称身体依赖性或躯体依赖性,是指大多数具有依赖性药物,经反复使用所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主要特点停用后出现戒断症状:当一个人停止某一长时间使用的物质时产生的生理上的不快与情绪症状耐受性:当一定剂量的物质不再产生第一次使用时的反应时,为了达到同样的效果,大量增加剂量的现象。主要特点心理渴求强迫性冲动行为心理依

7、赖性亦称精神依赖性,是指多次反复使用毒品后,使人产生的愉快满足的欣快感觉,这种心理上的欣快感觉,导致吸毒者在心理上形成对所吸食毒品的强烈渴求和连续不断吸食毒品的强烈欲望,继而引发强迫用药行为,以获得不断满足的心理活动。大脑的奖赏中枢:成瘾是一种自我犒赏成瘾物质能激活犒赏机制,这种神经生理学而非戒断反应的痛苦或心戒断反应的痛苦或心理社会冲突理社会冲突构成了依赖与渴求的生物学及心理学基础。这种内部的犒赏机制比环境刺激更有力地影响和控制着成瘾,使其治疗如此困难。成瘾的生理因素一、吸烟的成因(一)生物学因素1、生理依赖 尼古丁 多巴胺2、遗传因素 基因第一节、吸烟与健康(二)、心理社会因素1、行为学习

8、-条件反射(强化作用)-学习模型(示范作用)-行为意图(展示成长或获取认可)2、人格特质-更多心理苦恼-对应激的耐受性在不被允许吸烟时更低-相对缺少心理社会资源开始吸烟的6种危险因素有吸烟的朋友或家庭成员对同伴吸烟有较高评价认为吸烟时成熟、独立、坚强的表现缺少人际关系的支持或对事业成功的期望较低是个冒险者或叛逆者沉迷于吸烟带来的情绪及药理效应二、吸烟的危害(一)、有害成分 烟草烟雾(A级致癌物)含4000多种已知的化学物质,绝大部分对人体有害(二)、吸烟与疾病1、癌症(肺癌、口腔癌、喉癌、食管癌等)死于肺癌的危险性提高2-28倍每日吸烟量越大,危险性越大开始吸烟年龄越小,危险性越大戒烟后,戒烟

9、时间越长,危险性越小吸含烟碱和焦油低的吸烟者危险性较小。2、心脑血管病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提高2.3倍脑血管意外男性提高42%,女性提高61%3、脉管炎脉管炎患者中吸烟者占90%左右4、老年性痴呆一般吸烟者比非吸烟者平均早5年患此病5、其他疾病(三)、被动吸烟的危害 不吸烟,但每周中有1天以上吸入烟雾大于15分钟者为被动吸烟者。烟草烟雾(A级致癌物)含4000多种已知的化学物质,绝大部分对人体有害三、戒烟(一)、影响戒烟的因素1、吸烟的危害具有隐蔽性2、吸烟对人有一定的诱惑性3、吸烟具有成瘾性(需要2周以上)4、戒烟后体重会增加(二)、戒烟的行为治疗1、阳性强化法2、自我监控法3、刺激控制法4、药

10、物戒烟四、吸烟的预防 预防青少年吸烟是控烟的重点,相关资料显示,如果人们在20或21岁之前不吸烟,以后很可能就不会吸烟。第二节 吸毒与健康吸毒:指麻醉品、止痛药、迷幻剂等非法 毒品滥用现象。毒品的种类:鸦片类、镇静催眠类、兴奋剂、致幻剂一、吸毒成瘾的危害(一)、对自我身体的摧残1、自感效应 最初产生安适、舒缓与宁静的感觉,特别对那些已有焦虑、抑郁性情绪障碍和极度空虚、愤怒的人感觉更为明显,甚至会出现醉酒、迷糊、昏沉之感,似乎自己在“梦中”。严重的自感效应产生视觉、听觉明显畸变,产生幻视幻听。2、生理反应 心率加速、血液循环加快、眼充血、口干、血压升高等,长期可引起心脏病、肺气肿、肺癌、艾滋病等

11、。对大脑神经的损坏为一次性不可逆的。3、耐受性和依赖性 极强的耐受性和依赖性,复吸率在95%以上,有严重的戒断反应(二)、对自我心理的扭曲 对毒品的强烈的依赖性,致使吸毒者人格变异,心理和行为发生改变。摧垮人的意志、毅力。生理健康水平的大幅度下降,影响精神状态的不稳定,精神支柱倒塌。(三)、引发大量社会犯罪二、吸毒的成因二、吸毒的成因(一)、生物学解释(一)、生物学解释 吸毒可解释为先天的遗传基因在特定环境下发挥作用所致。1980年斯基克特(二)、社会因素(二)、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决定了毒品的供应情况;社会舆论的煽动性;社会背景决定了人们对毒品的可接受性;社会活动的急剧动荡也会造成毒品的大流行

12、。1、吸毒者的心理机制(三)、心理因素(三)、心理因素(1)(1)自身正强化习得的觅药行为不断得到吸毒的快感暂时摆脱了生活境遇中的若干不愉快事件减少了焦虑(2)社会性强化吸毒伙伴群体情绪上的交流心态上的赞许(3)负强化负强化:“戒断/依赖”学说躯体依赖及逃避戒断症状(负性强化作用)是导致持续用药的首要因素;表现两个恶性循环:吸毒社会家庭问题负性情绪吸毒吸毒依赖戒断症状吸毒2、吸毒者的人格因素抑郁受虐型性格分裂型性格自恋型性格(四)、易感人群(四)、易感人群从年龄来分,以青少年为主,尤其是城镇青少年个体户及其亲属部分特殊职业:汽车司机、采购员等从小有人格行为不良者(五)、环境因素(五)、环境因素

13、吸毒流行区家庭富有结交吸毒朋友等三、吸毒的干预三、吸毒的干预(一)社会干预1、净化社会环境2、加强健康教育(二)直接戒断法(或强制或自愿)中度成瘾者:8-12小时开始出现戒断反应 36-72小时反应达到最大化 7-10天大部分症状消失重度成瘾者:逐步减量法 药物替代法(美沙酮)(三)心理治疗心理治疗、行为矫正 防治吸毒无论单独使用以上的哪一种方法,其效果都不很理想,复发率较高,只有综合运用上述方法,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较明显的效果。第三节 酗酒与健康 饮酒过量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每年因酗酒导致的人员死亡数高达4万多人,且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且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一、酗酒

14、的概念一、酗酒的概念(一)酗酒和酒依赖(一)酗酒和酒依赖按饮酒行为对个体影响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社交饮酒 酗酒 酒依赖1、酗酒(问题饮酒或酒滥用)、酗酒(问题饮酒或酒滥用)是一种原发的慢性疾病,遗传、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其发展和表现,该病常常呈现进展性和致命性,其特点是对饮酒不能自控;思想关注于酒,饮酒不顾后果;思维障碍,最显著的是否认;每一症状可以是持续性或周期性。美国国家酗酒和药物依赖委员会 与美国药物成瘾协会联合起草2、酒依赖(饮酒成瘾)、酒依赖(饮酒成瘾)表现为强迫性地连续或定期饮酒的行为。精神依赖、躯体依赖、戒断症状(二)酒精中毒(二)酒精中毒 是一次摄入过量含乙醇(酒精)饮料而引

15、起中枢神经先兴奋后抑制的失常状态。轻者可自愈,少数严重者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长期饮酒还可引发慢性酒精中毒,继而出现精神障碍,即所谓的酒精中毒性精神病。二、酗酒的危害酒精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一)神经系统并发症(一)神经系统并发症急性酒中毒戒酒综合症(震颤、妄想等)酒依赖(中枢神经、外周神经及自主神经病变)酒精首先降低高级认知功能(如判断力),随后很快改变感知运动,因此慢性酗酒者的认知能力呈进行性衰退,且学习、利用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明显受损,导致健忘障碍。晚期患者常不注意仪表和社会行为规范,并有易激惹、情绪不稳定等表现。交感神经功能异常:血压生高、颤抖、多汗、心动过速。为人处世的行为

16、准则逐渐发生退化,自私无信,极力躲避工作、家庭及人际交往中的责任。(二)消化系统并发症口腔和咽部癌症发生率明显增高;反流性食管炎和胃炎严重的肠胃功能紊乱30%-60%的胰腺炎发病与饮酒有关,是诱发胰腺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导致酒精性肝炎,后期发展成肝硬化,其中10%发展为原发性肝癌,男性发病是女性的3倍。酒精症候群的胎兒(三)营养和代谢并发症营养不良啤酒肚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四)交通事故 过量饮酒引起中度酒精中毒是导致车祸的主要原因。驾驶人员血液中酒精含量增加时,不仅可以使其色彩感觉和触觉能力下降,而且误操作的可能性增高。35%-50%的致死性车祸是由于司机饮酒后驾车造

17、成的。三、酗酒的干预(一)心理治疗行为矫正:厌恶疗法、行为替代疗法、系统脱敏法结合奖励强化法认知行为治疗 嗜酒者匿名协会(宣泄,支持)(二)酗酒的早期干预1、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信息传播2、加强学校教育3、对高危人群提供关怀4、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业余文化活动和内容5、进行安全饮酒的指导。(三)禁酒驾驶法 在美国,酒后驾车一经查实即被逮捕,并列入个人档案记录。有的州更直接规定,将醉酒驾车视为“蓄意谋杀”。参观停尸房。日本酒驾处罚“连坐”。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对醉驾者的重要处罚是安装“互动点火车锁”。第四节、病理性网络使用第四节、病理性网络使用与健康与健康一、网络成瘾的概述一、网络成瘾的概述网络成瘾:

18、是指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产生的对网络的特殊嗜好,具体表现为成瘾者毫无节制地整日沉溺于网上漫游冲浪、聊天或进行网上游戏,并由此而产生心身依赖现象。二、网络成瘾的特点二、网络成瘾的特点1、痴迷状态、痴迷状态 沉溺于网络活动,其思维、情绪和行为被上网活动所控制,在无法上网时会体验到强烈的渴望,一旦上网就会出现时间失控,往往欲罢不能,难以自拔。2、欣快感与虚空感、欣快感与虚空感 上网成为应付环境和追求某种主观体验的一种策略。通过上网可暂时摆脱现实的焦虑,体验到一种因自我错位带来的欣快感和解脱感,获得一些安宁、逃避甚至是麻木的效果。3、耐受性、耐受性 上网乐趣必须通过更多的 投入程度或是更长久的上网时间才

19、能获得原来程度的满足。4、戒断反应、戒断反应 当被迫停止上网时,会产生挫败的情绪体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宁、焦躁不安以及颤抖、乏力等症状,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危害个人安全和社会安定。5、与现实的冲突、与现实的冲突 由于对网络过多的精力与时间的投入,无暇顾及现实生活,由此引发一系列矛盾冲突。三、网络成瘾的类型三、网络成瘾的类型1、网络色情成瘾、网络色情成瘾2、网络交友成瘾、网络交友成瘾3、网络交易成瘾、网络交易成瘾4、网络信息收集成瘾、网络信息收集成瘾5、计算机游戏成瘾、计算机游戏成瘾四、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四、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病人必须在1 年内,表现出下列七种情况的三种以上症状

20、即可确诊为IAD。(1)耐受性。指符合下面任意一条:需要明显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获得满足;上网时间不变,满足感明显下降。(2)停止上网后,表现出以下任何一种症状:显著的脱瘾综合征:A(停止或减少严重的长时间的上网行为)。B(在A 之后的几天到1 月内出现下述两项或更多的症状:a、精神运动性烦躁;b、焦虑;c、强迫性思考网上发生的事情;d、幻想或梦想有关互联网的事情;e、随意或不随意地做手指敲击键盘的动作)。C、由于标准B的症状导致了忧郁或社交、工作以及其它重要领域功能的损害。急于使用网络或相似的网上服务来减轻或避免脱瘾症状。(3)上网的次数比计划的多,时间比计划的长。(4)一直希望能努力减少或控制

21、网络的使用,但却没有成功。(5)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与使用网络有关的事情上,如:购买网络书籍、尝试新的浏览器、整理下载的资料。(6)因为使用互联网而放弃或减少重要的社交、工作或娱乐活动。(7)尽管知道上网可能已经 导致了持续或复发性的身 体、社交、工作或心理问 题,但仍不管这些情况而 继续使用互联网五、网络成瘾对健康的危害五、网络成瘾对健康的危害1、躯体障碍上网时间过长,睡眠节律紊乱,致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起体内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降低诱发各种疾患:胃肠神经症、紧张性头疼、腕关节综合症、腰肌劳损、脊柱变形、视力下降、暗适应能力降低等

22、。2、心理障碍、心理障碍 对网络的精神依赖是最突出的表现。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持久,感知与记忆能力减退,逻辑思维活动迟钝;情绪低落、消极悲观;缺乏生活的兴趣和动机,丧失自尊与自信。回到现实中的痛苦情绪和自我否定的体验,促使其再次回到网络中以逃避现实。3、行为与人格障碍、行为与人格障碍 忽视现实生活的存在,不愿担负其应有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更有甚者,为达到上网的目的,骗钱索财,违法乱纪,造成个人品行方面的问题,严重者与吸毒者的人格丧失、自尊丧失有类似之处。六、网络成瘾的形成六、网络成瘾的形成1、致敏源、致敏源:是指能够是成瘾者产生强烈的欣快感和满足感的事物。网络本身的特性较为符合人性的某些要求,为人性

23、的发展提供了展现的平台。(1)、新异性和变化性(2)、可操作性(3)、隐匿性(4)、网络的“去抑制性”2、易成瘾者、易成瘾者(并不是所有上网的人都会成瘾)(1)、生物学成瘾特质 可能与遗传、神经递质及大脑愉悦中枢有关。(2)、心理社会因素 很多网瘾患者以前曾是酗酒者或者其他物质的上瘾者。在接触网络前有严重的情感和精神问题、或长期存在自卑心理。正是基于人格、不良情绪和不良的生活方式的影响,网络成瘾者更愿意选择上网来摆脱现实的烦恼和作为人格缺陷的补偿,并不断地给自己一些合理化解释来为其上网行为作辩解,继续心安理得地持续他们的上网行为。3、网络成瘾的形成机制、网络成瘾的形成机制(1)操作性条件反射理

24、论认为:如果行为出现时总能产生某种刺激结果,则个体就会通过增加(或减少)行为的频率来获取(或避免)这种结果。(2)正强化(初期)(3)负强化(维持和发展)正性和负性的双重强化作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正性和负性的双重强化作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七、干预策略七、干预策略1、心理咨询(1)针对成瘾者现状指出其问题所在,使其正视,意识到其行为的危害从而主动寻求帮助(关键性的第一步)。(2)帮助其分析成瘾的诱因,从精神上给以鼓励和支持,给予理解。(3)鼓励他学会与家人、朋友沟通,参加社团或协会。(4)使其了解并学会困境中如何寻求家人和社会的支持与帮助。(5)告诫他在恢复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复发,让他不断的

25、回顾上瘾的原因来更好地提醒自己,不再给自己寻找上网的理由(6)疏泄和调整他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2、时间管理技术、时间管理技术 针对其无节制的上网时间,应通过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和给予适当的限制,帮助其发展一种积极的应对策略来取代消极的成瘾行为。3、警示卡、警示卡 让其在一张卡片上分别列出减少上网时间的5个好处和网瘾行为所引发的5个问题,随身携带。每当面临上网与否的选择时,以此来提醒自己,约束上网行为。4、家庭治疗、家庭治疗 家庭其他成员的理解、支持与帮助是脱瘾的最有力的资源,通过家庭治疗使其家属掌握有效的方法帮助其逐步脱瘾。5、团体治疗、团体治疗 将有相同兴趣或类似症状的成瘾者组织在一起,交流

26、各自的经验和体会,寻求精神的慰藉和帮助。6、药物治疗、药物治疗 对于出现严重精神病症状的应结合使用抗精神药物治疗。第五节 赌博行为与健康赌博赌博是一种以财物做注码来比输赢的活动。狭义:指以营利为目的的赌博。广义:还包括不以营利为目的,但 以赌注作为刺激手段的“不 正当的娱乐活动”。根据赌博行为的严重程度:普通赌博(社交赌博、正常赌博)病理性赌博(强迫性赌博)一、影响赌博行为的心理社会因素(一)心理因素1、一夜暴富的侥幸心理2、错误的认识(公平竞争论、娱乐调节论、正常代价论、并非犯罪论)3、赌博的动机(经济利益、内部需要、娱乐的需要、人格因素)(二)经济因素(三)社会环境因素二、病理性赌博病理性

27、赌博又称强迫性赌博:是指赌博者已经达到了难以控制非赌不可的程度,严重干扰其职业与家庭生活,并造成对社会功能的损害。多为青春早期开始赌博活动,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者为多,是一种慢性“病”。在美国病理性赌博被认为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精神障碍。其诊断标准为具备以下五项或五项以上者:1、经常一心想着赌博2、需要增加赌注数目才能获得所追求的兴奋。3、多次努力控制、减少或停止赌博,但不能成功。4、如果试图减少或停止赌博,则坐立不安或容易激惹。5、用赌博行为作为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心境的方法。6、赌输后又参赌,想把本赢回。7、对家庭、治疗者或其他人说谎话,隐瞒卷入赌博的程度。8、出现犯罪行为用以筹集赌

28、资。9、因为赌博,妨碍或丧失了重要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或失去受教育与就业的机会。10、依赖他人资助来缓解因赌博造成的经济困境。三、赌博的控制与干预(一)普通赌博1、娱乐性赌博只能依靠健康的风俗习惯、社会舆论进行制约。2、少数职业性赌博者应依据刑法的规定进行法律约束。(二)病理性赌博1、认知疗法2、厌恶疗法3、改变内心状态的调控方法4、撤除赌博的条件性刺激5、减少经济需要6、赌博者匿名协会7、药物疗法 因为其成瘾性质,单纯的心理治疗效果不理想,需要在法律、社会和家庭等方面共同配合下,效果会更好。第二部分 日常行为与健康饮食与健康睡眠与健康运动与健康第一节 饮食与不良饮食行为一、概述(一)食欲与摄食

29、行为 摄食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1、代谢调节系统:饱腹中枢和摄食中枢饥饿 血糖水平降低 饱腹中枢抑制而摄食中枢兴奋加强饱餐 血糖水平升高 饱腹中枢兴奋而摄食中枢抑制血液中的氨基酸、脂肪含量减少及温度降低,均会引发摄食行为2、认知调节系统:视、嗅、味觉或下丘脑的神经冲动 个体的心理、社会、文化、职业等多种因素 认知调节系统 食欲和摄食行为 人类的饮食行为,具有规律性的特征,还具有一定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包括进食的方式、食品的选择和食物的偏爱等。(二)饮食与疾病预防1、饮食与心血管疾病 控制饮食中总热量的摄入,以及按比例适当摄入蛋白质、脂肪、糖,并保证动物蛋白、优质蛋白的充分摄入,做到平衡膳食

30、,是预防心血管病的重要内容。均衡膳食具有巨大的预防疾病的潜力。2、饮食与高血压 高血压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猝死和肾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主要是钠的摄入量。3、饮食与糖尿病 造成糖尿病患者数剧增的主要原因是:饮食不合理、年龄老化和运动量减少。饮食生活无规律可能是诱发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4、饮食与癌症 有充分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并不是癌症的主要因素,膳食和营养因素刻印影响癌症的发病率。1/3(三)应激与饮食行为1、应激情绪与摄食行为 无论是富有挑战性和令人兴奋的,还是充满威胁而令人气愤的生活事件,所导致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对食欲和摄食行为均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人们因为急性应激事件和应激情绪

31、而使食欲下降。慢性应激情绪却往往会导致人们吃得越来越 多和吃的次数越来越频繁。2、应激与消化系统心身问题 消化系统是对应激最为敏感的人体器官系统之一。应激性溃疡、神经性厌食症或贪食症等。二、常见的不良饮食行为 不良饮食行为是指所有不利于人 类健康和社会功能的各种摄食习惯、嗜好和瘾癖。(一)多食行为(二)进食无规律(忍饥挨饿和暴饮暴食)进食无规律行为完全与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有关。(三)乱用滋补药(四)不卫生的共食现象(五)挑食与偏食三、不良饮食行为的心理干预原则(一)不良饮食行为的基本特征1、潜伏期长2、特异性低3、协同作用强4、变异性大和广泛存在(二)营养保健干预原则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三)心

32、理社会干预原则一、概述 肥胖是能量以脂肪的形式贮存于体内,引起机体脂肪过度堆积,以至于影响健康和正常生活时的状态。肥胖是可以通过改变行为方式,特别是通过改变饮食习惯行为而预防的。第二节 肥胖症二、测量:体重与身高的平方之比:中国人的指数标准:适宜:18.523.9;超重:24.027.9;肥胖:28及以上腰围:男性大于等于85cm 女性大于等于80cm腰围与臀围的比值越大,健康风险越高。女性大于0.8,男性大于0.95时为偏高三、肥胖的发病原因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无明显原因可寻者)主要和遗传及某些内分泌因素有关,还与进食过多和活动过少有关。继发性肥胖继发性肥胖 主要由其他疾病引起(一)心理生

33、理调节机制1、生理性的调节因素、生理性的调节因素2、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包括社会经济状、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包括社会经济状况,对食物和肥胖的认知、评价、态度,况,对食物和肥胖的认知、评价、态度,人际关系和情绪状况等。人际关系和情绪状况等。(二)摄食行为因素1、丰富可口的食物使摄食率和进餐过程中的饥饿感增加。2、食物中所含有的脂肪是令人产生愉快感的。3、由于经济许可与社交需要产生的超出生理需要的摄食行为。4、不良的进食习惯:如进食过快、喜食零食、夜间进食过多等。5、因肥胖而产生的各种消极心理反应所引发的行为退缩、体力活动减少和多食,会进一步加重肥胖程度。6、减肥者过分地节制饮食,营养不良后导

34、致“反弹”出现超出原有的食欲,造成进一步的多食和肥胖。(三)体力活动因素1、缺乏体力活动是肥胖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2、体力活动包括:职业工作、家务劳动、休闲时的体力活动3、过分相信“养生”之道的人,很可能不自觉地不去活动。4、缺乏运动生理心理知识的人,可能误以为半小时的锻炼就可以替代其他运动。5、性格内向的人,很可能不自觉地远离社会活动。6、长期处于慢性消极应激情绪反应状态下的人,很可能缺乏运动就是其行为退缩的一种表现。(四)心理社会压力因素1、情绪波动时有74%的肥胖症患者食欲增加。而非肥胖症者在心理障碍时吃的较少。2、许多研究证明,心理应激和各种消极的情绪反应如:焦虑、恐惧、愤怒、忧郁等也

35、能促使人多进食。3、部分存在某种人格缺陷的人由于不能区分饥饿和其他心理生理激活状态,只能通过进食来满足自己对安全和自尊的需要。四、肥胖的干预四、肥胖的干预(一)环境和社会干预 现代化的社会环境如:交通、居住、静态消遣、办公无纸化、公共场所自动化和工作场所机械化等大量减少了个体的体力劳动量。因此肥胖是公共卫生的问题,必须从人群或社区的角度看待肥胖,解决肥胖问题。(二)认知干预 通过认知指导个体掌握有关摄食行为与肥胖关系的科学知识,指导肥胖者概不不良的饮食行为习惯。要认识到减少热量食物的摄入量,增加体力活动是增加热量的消耗,减少脂肪堆积的重要手段。要指导肥胖症正确的减肥方法,防止滥用药物。要指导人

36、们选择适宜自己的运动。(三)行为干预 肥胖作为一种重要的行为问题,干预的关键是饮食行为和运动行为的改变。行为矫正法主要的目的是改进膳食习惯。1、自我监测(每日记录食物的摄入量、运动量和体重)2、自我奖励或惩罚(正强化或惩罚)3、刺激控制(即限制于过量进食有关的刺激,如使用浅的或小的碗,避免参加与饮食有关的活动,不与多食者共餐等)4、随时调整对体重控制的不良想法和态度。5、获得社会支持,增加信心。6、预防反弹,保持减肥后的持久饮食习惯。由于儿童时期体重超重者,到成年时期体重超重的危险,是儿童时期体重正常者的2倍。因此人类的肥胖症应从儿童甚至幼儿时期进行干预。尤其是存在肥胖家族史的高危儿童,控制饮

37、食和加强体育运动,是预防和治疗肥胖的主要策略。第三节第三节 神经性厌食与贪食神经性厌食与贪食 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是主要的两大进食障碍疾患。都是基于同样怕胖的心理,并不是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厌食症通常是由于患者担心发胖而拒绝进食,并不是真正的食欲缺乏。贪食症患者常因食欲过强而困 惑,如不可抗拒的暴饮暴食行 为,发作后多数人伴有自责内疚 的心理特征,继而导致厌食。厌食症的发病年龄为1030岁,多数为1520岁,女性高于男性约10倍。该障碍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引起继发性内分泌及代谢的改变以及躯体功能的紊乱。少数严重者可导致营养不良性肌肉萎缩,甚至合并感染、衰竭至死亡,死亡率20%

38、。厌食症成因性格缺陷家庭背景社会压力 法国超模伊莎贝尔卡 二战时期集中营法国超模伊莎贝尔卡罗于2010年11月17日去世,时年28岁一、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1、比同龄与同身高的标准体重低于15%以上,比自己原来体重减轻25%。2、对体重增加过分担心,有意控制饮食,即使体重已经低于标准体重,仍然担心不已。3、存在体象感知障碍,虽然明显消瘦,甚至客观证据证明体重已经低于标准体重,但仍然认为自己太胖。4、女性闭经连续3个月以上。5、因低血糖而出现心跳缓慢、呕吐等症状。6、出现营养不良症状。7、如在青春期前期,出现发育减缓,甚至第二性征不发育的现象。8、无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但常有情绪不稳、

39、焦虑、失眠、强迫观念等症状。二、神经性贪食症的诊断1、反复发作不可抗拒的 摄食行为,一次可进大量的食物,每周至少发作2次,并已经持续至少3个月。2、常采用引吐、导泻、利尿、禁食和过度运动等方式,以消除暴饮暴食所引起的发胖,也可与厌食交替出现,患者体重常在正常范围内,女性月经可正常。3、对自己的体形和体重持续过分担心。4、不是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 所致的暴食。三、厌食症与贪食症的心理干预(一)神经性厌食症应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法:1、精神心理治疗:首先医生护士应主动关心体贴病人,讲明该病的可治性及危害性,并对引起本病的明显诱因,力争予以解决。取得病人的信任与合作。2、饮食治疗:鼓励病人少吃多餐,主动进

40、食,对进食困难者应采用静脉或胃内插管点滴营养液,以纠正营养不良,在住院的第一周要注意患儿的心血管系统改变及水电解质紊乱。3、药物治疗(二)神经性贪食症的心理干预1、纠正不良认知观念,包括认知重建、纠正歪曲的信念和贪食行为,增加决断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并进行必要的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矫正和家庭治疗最好同时进行。2、采用饮食行为疗法、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药物等配合疗法。第四节 睡眠与健康 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五天不睡眠人就会死去,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须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7的人有睡眠问题。国际精神卫生组织主办的

41、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于2001年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将每年的3月21日,即春季的第一天定为“世界睡眠日”睡眠时间过长与睡眠不足一样,都可导致神疲、体倦、代谢率降低。一、睡眠的概念(一)睡眠的定义 睡眠是有机体生理活动的必要过程,是受睡眠觉醒中枢主动调节的一种周期性的可逆的静息现象。1、不受主观意志控制2、以卧姿为主3、对刺激的反应减弱4、可逆的(二)睡眠的构成睡眠由两个交替出现的不同时相所组成:一个是慢波相,又称非快速眼动睡眠;另一个则是异相睡眠,又称快速眼动睡眠。非快速眼动睡眠主要用于恢复体力,快速眼动主要用于恢复脑力.1、慢波睡眠(睡眠由浅入深的过程)第1期为浅睡期:呈现低电压脑波,对外界

42、刺激仍有反应,躯体麻木、颤动,有漂浮感,如此时醒来会否认已入睡。它常出现在睡眠伊始和夜间短暂苏醒之后。持续时间很短,10分钟左右。第2期为中度睡眠期:也是较低电压脑波,对外界反应消失,眼球活动停止,大脑活动变慢,体温降低,呼吸很有规律。出现“睡眠锭”。它是慢波睡眠的主要成分,代表浅睡过程,持续 20分钟左右。第3期为深睡过渡期:脑电图频率继续变低,但波幅变大,开始进入较深的睡眠状态。40分钟左右。第4期为深睡期:波占优势,其出现时间占总时间的50似上,代表深睡状态。此时,人没有眼动和肌肉活动,睡眠很深,觉醒阈值很高,不易被唤醒。20分钟左右。(盗窃案一般就发生在这个时间,如果你11点入睡,那么

43、此时大约是1点、3点左右,你睡得最死)2、快速(眼动)睡眠 此时脑血流及代谢增加,大部分区域脑神经元放电活动增加,脑组织温度升高。与醒时相似,但身体其他部分的变化比较复杂,肌张力进一步下降,肌肉完全松弛,肌电明显减弱,全身代谢减低。心率、呼吸加速,血压升高。频繁出现快速的眼球运动。5-10分钟二、睡眠的功能1、恢复和调整体力2、保护大脑皮质,促进脑发育3、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4、提高机体免疫力5、保证有效的信息加工三、睡眠剥夺试验全睡眠剥夺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允许被试者睡眠。1、连续48小时不睡:注意力涣散,警觉性、模仿力有所下降,脑的高级功能还不致造成明显损害。2、连续60小时以上不睡:疲乏

44、无力、思睡、头闷胀、头痛耳鸣、复视、皮肤有针 刺感;认知能力下降,读、写和思考困难;易激惹;行 为杂乱无序。3、连续72小时以上不睡:出现错觉、幻觉、妄想和定向障碍,走路形同醉汉;情感淡漠,对外界环境兴趣丧失;嗜睡越来越重,失神状态越来越多,甚至站立和行走之中也会突然入睡。4、连续100小时以上不睡:已无法完成脑力工作,嗜睡极为严重,所有手段都难以阻止被试突然入睡;出现明显的意识障碍、被害或夸大妄想、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等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四、睡眠类型与睡眠质量(一)睡眠类型1、长睡眠型:睡眠时间每晚超过9小时2、中睡眠型:睡眠时间每晚大约7.5小时3、短睡眠型:睡眠时间每晚少于6小时 绝大

45、多数人是中睡眠类型中睡眠类型。(二)睡眠质量(二)睡眠质量睡眠质量:包括睡眠的深度和睡眠的时间两个方面。高质量的睡眠:入睡快,睡眠深;少起夜,无惊梦;精神好,效率高。(三)影响睡眠(三)影响睡眠觉醒节律变化的因素觉醒节律变化的因素1、年龄 2、职业与生活方式3、体质 4、环境与季节变化5、个体状态睡眠时间:不同年龄所需不同,最低睡眠需要不同 新生儿 20-22小时 2月婴儿 18-20小时 1岁 15小时 2岁 14小时 3-4岁 13 小时 5-7岁 12 小时 8-12岁 10 小时 12-18岁 9 小时 成年人 7-8 小时(不宜少于6小时)60-70岁 9小时 70-90岁 10小时

46、 90岁以上 不宜少于10小时)五、睡眠习惯:规律睡眠不宜过长,过长时间睡眠,反会更加精神恍忽,甚致还会头昏脑胀出出现类似你问题所述状况。这是由于全身过长时间处于大脑松弛和各器官抑制状态对身体的血液循环及器官可以造成缺氧或营养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所致。心脏的跳动便会减慢,新陈代谢率亦会降得很低,肌肉组织松弛下来,久而久之,人就会变得懒惰、软弱无力起来,甚至智力也会随之下降。(一)不健康睡眠1、平时通宵,周末狂睡 2、睡得不好用吃来补 3、公交地铁上补睡眠 4、睡前保持安静少运动(二)良好睡眠习惯1、生理:不饮酒,不喝咖啡,不过饱过饥 2、环境:安静,温暖,舒适 3、心理因素:平静4、学会睡个“子午

47、觉”美国医学教授威廉德门特说:“睡眠是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他发现,凡是在凌晨3点钟起床的人,第二天的免疫力就会减弱,血液中有保护作用的杀病菌细胞也会减少13。我国民间流传的“吃人参不如睡五更”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我国传统养生学提倡睡“子午觉”。“子”是指夜间的231点,“午”是指白天的1113点。应该保证这两个时间段的睡眠。午睡最多不超过1小时,否则会影响晚上的睡眠。晚上10点至凌晨4点,是最佳睡眠时间,入睡的最晚极限不能超过11点。过了11点后,人反而会变得兴奋,更难入睡。凌晨两三点,是熬夜的人感到最困的时候,而天亮后,人就开始进入浅睡眠期,这时候开始多梦、易醒。有些人喜欢睡“回笼觉”,

48、来增加睡眠时间。当然,这不失为补充睡眠不足的一个办法,要提醒的是,“回笼觉”补充的主要是浅睡眠,效果不如早睡早起获得的深睡眠更好,宁可早上5点起床,也不要到晚上12点才睡觉。5、夜间睡眠六、睡眠与梦(一)梦的心理学解释(一)梦的心理学解释1、梦是一种象征,是潜意识愿望的实现。2、梦是对日间意识活动的调节与补偿。3、梦是被压抑愿望的变形的满足。4、梦境的外显意和内隐意。5、梦的制作手法:象征、凝缩、转移、再修整6、梦境的素材来源:(1)日见意识活动的残迹;(2)睡眠时来自躯体内外的各种感知刺激;(3)被压抑的本能欲望、情感和意念,尤其是早期童年的经验再现。7、梦的因果论和对未来的 预示。(二)梦

49、与健康1、梦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2、无梦的睡眠将导致人的心身出现异常。3、梦有助于调剂人的心理平衡。4、梦有时可成为疾病的“信号”。七、睡眠障碍(一)失眠 是指个体持续相当长时间对睡眠的质和量不满意的状况。1、失眠的类型(1)入睡困难型(51%)(2)持续睡眠困难型(47%)(3)早醒型(38%)58%的失眠症患者是以上症状并存。2、失眠的原因(1)心理社会因素(2)睡眠环境因素(3)睡眠觉醒节律紊乱(4)生理因素(5)各种躯体疾病(6)各种精神障碍(7)药物和酒精3、失眠的心理干预(1)支持性心理治疗(2)认知治疗(3)放松治疗(4)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不必介意偶尔的失眠。(二)嗜睡症1

50、、嗜睡症嗜睡症是指白天睡眠过多或睡眠发作,或醒来时达到完全清醒状态的过渡时间延长的一种睡眠障碍。2、此障碍并非由于睡眠量的不足所引起。3、并非发作性睡病及其他神经精神疾病所致。4、常与心理因素有关。(三)睡行症1、睡行症又称梦游症:是睡觉和 觉醒现象同时存在的一种意识 改变状态。并不少见,发生率为1%6%,多见于儿童,又以男孩更常见,不是发生在梦中。2、表现:突然从深睡中睁开眼睛,表情茫然,目光凝滞,起身离床,在室内外走动,并可从事较为复杂的活动,行动显得迟缓和呆笨,行为缺乏目的性。口中可念念有词,但口齿不清,答非所问,无法交谈,难以唤醒。持续几分钟至半小时后,又倒回床上继续睡觉。次日醒来,不

51、能回忆夜间发作经过。3、发生原因:(1)可能与大脑皮质的发育延迟有关。(2)与遗传有一定关系。(3)一般是在生活中发生了重大事件之后才开始出现睡行症的。(4)在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睡眠环境改变等情况时往往会发作加频。4、心理干预(1)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该病的特点和发生原因,解除其心理负担。避免因偶然出现的行为而引起焦虑紧张的情绪,致使睡行症状加重。(2)只要发作的次数不多,一般不需治疗,但发作时要注意看护,防止意外。(3)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四)睡惊症1、睡惊症又称夜惊症:是出现于夜间的极度恐惧和惊恐的发作,伴有强烈的语言、运动形式及自主神经系统的高度兴奋。多发生在412岁的儿童期。发生

52、率为3%左右,男多于女,有遗传倾向,进入青春期后逐渐消失。2、表现:在夜间入睡后的1/3段突然坐起、尖叫、哭喊、表情惊恐,双目睁大直视,意识模糊,而且呼吸急促、心跳加快、面色苍白、出汗,瞳孔散大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但对周遭事物毫无反应,数分钟后缓解,继续入睡。醒后不能回忆夜间的发作过程。3、发生原因、发生原因(1)与大脑发育有关的觉醒机制缺陷。(2)家族遗传(3)社会心理因素:压力过大、精神紧张、受到惊吓或欺负以及重 大生活事件的发生。4、心理干预、心理干预(1)心理咨询(2)放松治疗(五)梦魇1、梦魇又称梦境焦虑障碍,是在夜间睡眠的后半段时间内出现的,为焦虑和恐惧所占据的梦境体验,事后个体能

53、够详细回忆梦境内容,且梦魇体验十分生动,其内容通常涉及对生存、安全或自尊的威胁。2、表现(1)发生于醒与睡之间的朦胧状态。(2)相同或相似的令人恐惧的梦魇内容反复重现。(3)梦境逼真,异常恐惧,其程度超过恶梦,其体验介于梦与真实之间。(4)发作时的感觉是想动动不得,想说说不出,几经挣扎,才完全清醒过来。(5)醒转后迅速恢复定向,能清楚回忆梦境体验,心有余悸,伴有心跳加速,面色苍白或出冷汗。3、发生原因(1)日常生活中的恶性刺激引起的紧张、焦虑或恐惧。(2)过度疲劳、身体不适。(3)镇静催眠剂等常引起梦魇,突然停用镇静安眠药物,也可诱发梦魇。4、心理干预(1)支持性心理治疗(2)行为治疗 祝各位

54、:今晚好睡!第五节 运动与健康一、与健康相关的身体适应力有哪些?一、与健康相关的身体适应力有哪些?1、身体成分:指人体中肌肉、脂肪、骨骼和其他身体组织的相对百分比。健康的人其身体脂肪(体脂)比例适中或偏低(但并非过低)2、心血管适应力:指人的心脏、血管、血液和呼吸系统向肌肉供应养料(特别是氧气)的能力以及肌肉利用养料持续工作的能力。强健的人能够坚持相对长时间的身体活动并且不会产生不适。3、柔韧性:指人体关节在适宜范围内最大限度的活动能力。柔韧性受肌肉长度、关节结构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健康的人可以在工作和运动中达到关节活动的最大范围。4、肌肉耐力:指人体肌肉持续收缩运动的能力。健壮的人可以长时间地

55、运动而不产生疲劳。5、力量:指人体对抗外力或举起重物的能力。健壮的人能够从事对抗外力的工作或运动,如托举重物或控制自身体重等。二、不合理运动的负面影响1、不合理的运动方式:(1)高温环境(2)低温、大风气候及其 他环境因素与运动。(3)运动后立即洗热水澡 2、负面影响(1)心理疲劳。过犹则不及。(2)锻炼迷瘾 对有规律的运动锻炼方式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生理依赖。如果2436小时不参加运动锻炼,就会产生“戒断症状”如:烦躁、内疚、肌肉颤抖肿胀,以及神经质症状(3)奥林匹克综合征三、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一是改善情绪。一是改善情绪。“尖峰时刻尖峰时刻”运动锻炼最直观的心理效益是改善消极情绪(如紧张、焦虑

56、、抑郁和愤怒等)许多研究表明,适当的运动锻炼有着宣泄、中和、抵消消极情绪的作用。人们通过运动锻炼不仅释放了能量,同时也释放了积压已久的消极情绪。二是完善性格。二是完善性格。长期的运动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以提高锻炼者的自信、自尊和自我控制能力,让锻炼者有更大的满足感,从而完善锻炼者的个性。三是延缓认知衰退。三是延缓认知衰退。人的认知功能指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其实质是中枢神经系统对身体内外信息的加工能力。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锻炼对于人们的感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延缓认知功能衰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的运动锻炼可以保持甚至提高人的反应速度,有效延缓认知衰退。健康基石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WHO心理健康的“营养素”首要的精神“营养素”是爱。第二种精神的“营养素”是宣泄和疏导。第三种是善意和讲究策略的批评。第四种是坚强的信念与理想。第五种是宽容。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