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31032510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79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课件(7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五章 经 络 经络学说是研究经络走向、交接、分布、表里络属关系、流注次序,以及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藏象学说和气血津液,共同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经络学说不仅是针灸、推拿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可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指导诊断和治疗,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历代医家所重视。灵枢经脉:“十二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生理上,经脉是联络全身,运行气血的道路。心的经脉上通于舌,所以心开窍于舌,心的功能与舌关系密切。病理上,经络可成为传递病变的途径,肝的经脉夹胃入肺,所以肝火可以循经犯肺、犯胃,灼伤肺胃的脉络,引起咯血、吐

2、血。指导诊断,指导治疗。(病理分析,就是对诊断的指导,而循经选穴、引经保使,则是对治疗的指导。)经络学说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科学发展至今,仍未发现经络实质。由于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道路,有人指出经络是血管;由于经络是联络全身的道路,有人认为经络是神经;也有观点认为经络是神经血管的整合。种种认识,均未能反映经络的本质。虽然没有发现经络的实质,但有关经络现象都得到了证明。如循经感传,经络敏感人,经络敏感现象,针感的诱导、阻滞等。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道路。经络为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含义有二,一为气

3、血运行的道路,二是联络全身的道路。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多纵行分布,(五十六经脉,只有带脉是横行的。)循行部位较深(“伏行分肉之间”),与脏腑有着密切联系(络属关系)。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如网络一样遍布全身,循行部位较浅,与脏腑无直接的联系。医学入门经穴起止:“经者,径也,径直者为经;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经脉和络脉共同把人体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二、经络系统的组成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有三,分别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有三,分别为别络、浮络和孙络,是经脉的分支。五版教材,指出的经络系统

4、的组成为经脉、络脉、经筋和皮部。v 十二经脉(正经)v 经脉 奇经八脉v 十二经别v经络 十五别络 v 络脉 孙络v 浮络v 十二经筋v 十二皮部第二节第二节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一、名称一、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个要素组成。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凡属于五脏,循行于肢体内侧的经脉为阴经;属于六腑,循行于肢体外侧的为阳经。十二脏腑,(增加心包为一脏,或曰心包络,合六脏之数,应三阴三阳。)分为十二经脉。三阴三阳 三阴 三阳 太阴(阴气盛)阳明(两阳合明)分布在前 厥阴(阴气尽)少阳(阳气少)分布在中 少阴(阴气少)太阳(阳气盛)分布在后 内经依据阴阳之气多少的不同,将阴

5、阳分为三阴三阳。阴阳关系即表里关系,三阴三阳配合,太阴合阳明,少阴合太阳,厥阴合少阳。体表分布规律,多者在前,少者在后,最少者在中。十二经脉可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十二经脉的名称如下: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二、走向规律(循行方向)二、走向规律(循行方向)灵枢经脉以前,关于经脉的走向都是由下向上,由外向里的,而经脉却记载了十二经脉由上及下,由下及上,由里及外,由外及里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

6、经,从足走腹(胸)。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十二经脉走向交接图:三、交接规律三、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运行气血,“如环无端”,十二经脉分布于圆环中,上交一经,下接一经,规律如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在胸中交手三阴经,从而构成一个循环无穷,往复不止的路径。灵枢营卫生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为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手指端或足趾端交接。例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相交(手三

7、阴经与手三阳经相交,为里表两经相交),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在足趾断相交(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相交,为表里两经相交)。阳经在头面部交接,为手足同名经相交。例如,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阴经在胸中交接,由多交少(3,2,1,3)。例如,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四、分布规律四、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全身,在体表分布有一定规律。(一)四肢部 手经分布在上肢,足经分布在下肢。阴经分布在内侧,阳经分布在外侧。肢体又有前缘、中线、后缘。其中,太阴、阳明经分布在前缘;厥阴、少阳经分布在中线;少阴经、太阳经分布在后缘。(注意内踝上八寸上下,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的分布。)如

8、手少阴心经分布在:下肢外侧后缘分布的经脉是:(二)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头面分布着六阳经。手足阳明经行于前,分布在面部、额部;手足少阳经行于中,分布在头侧部。手足太阳经行于后,分布在面颊、头顶及头后部;(“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足厥阴肝经分布在巅顶部。)掌握头面部十二经脉分布的意义:指导诊断(不同部位的头痛,反映不同经脉的病变。);指导治疗,针灸选穴和选用引经报使药。(三)躯干部 手三阳经分布在肩胛部;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部;足三阳经,足阳明经行于前(胸腹),足太阳经行于后(背腰),足少阳经行于侧面。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胸腹正

9、中线向外排列的顺序是,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五、表里关系五、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与别络的互相沟通,组成了六对表里相合关系。素问血气形志:“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六、络属关系六、络属关系 十二经脉在体内直接与本脏腑相连,称之为“属”;十二经脉又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联系,称之为“络”。阳经属腑络脏,阴经属脏络腑。相为表里的两经,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在阴阳、脏腑、经脉之间形成了六对表里属络关系。七、流注次序七、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中的

10、气血运行是循环流注的,中焦化生之气血,上输于肺,自手太阴肺经开始逐经相传,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而终,再由肝经复传至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周流不止,如环无端。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肺。八、十二经脉的循行(一)手太阴肺经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二)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11、。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三)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图图(四)足太阴脾经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

12、,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吞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图图4-5 4-5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五)手少阴心经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六)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

13、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zhu,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七)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八)足少阴肾经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

14、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九)手厥阴心包经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十)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

15、颊至zhu,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十一)足少阳胆经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zhu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足少阳胆

16、经足少阳胆经(十二)足厥阴肝经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第三节第三节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八条经脉的统称。由于八条经脉与脏腑无直接的络属关系,相互间没有表里阴阳的配属关系,且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故称奇经。难经二十七难:“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

17、二经,何谓也?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杨玄操:“奇,异也。”虞庶:“奇,音基也。奇,斜也,零也,不偶之义。谓此八脉,不系正经阴阳,无表里配合,别道奇行,故曰奇经也。杨氏言奇异之义,非也。”二、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不同 (一)奇经八脉与脏腑无直接的络属关系。(二)奇经八脉相互间没有表里阴阳的配属关系。(三)奇经八脉分布不像十二经脉有规律。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不同,相对于奇经,称为正经。(奇经八脉中,只有任脉、督脉在体表有所属的穴位,将此二脉与十二经脉合称为“十四经”。十四经脉均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三、奇经八脉的功能(一)进一步加强了十二经

18、脉之间的联系。奇经八脉将属性相同、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了整合相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平衡的作用。督脉总督手足三阳经,任脉总任手足三阴经,带脉约束纵行诸经,冲脉调节十二经脉,阴阳跷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阴维维络诸阴,阳维维络诸阳。(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的气血有着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气血溢满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不足时,可由奇经“溢出”给于补充。(三)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腑关系密切,在生理、病理上有一定的联系。四、奇经八脉各自的循行特点及功能(一)督脉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向后沿脊柱里面上行,上达项后风府穴

19、处进入颅内,联络于脑,再回出上行,由项沿头部正中线至头顶,循行于前额部、鼻部、上唇,止于上唇系带处。分支:从脊柱里面分出,属肾。分支:从小腹内部直上贯通脐窝,向上贯心,到达咽喉部与任脉和冲脉会合,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唇,再向上至两目下部的中央。2 2、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总督诸阳经,为“阳脉之海”。“督”,有总督、统帅之意。督脉循行于腰背部正中线,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具有总督和调节一身阳经气血的作用。(2)与脑、髓、肾的功能关系密切。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络于脑,与脑和脊髓密切联系,说明经脉活动与脑髓相关。督脉又从脊里分出络肾,与肾也有密切关系。(二)任脉(二)任脉1 1、循行部位

20、、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部,向前上行经阴毛部,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部,再上行到达下颌部,环绕口唇,经过面颊部,进入目眶下,联系目系。分支:从胞中贯脊,再向上循行于背部。任脉任脉2 2、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总任诸阴经,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线,多次与手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具有总任一身阴经气血的作用。(2)“任主胞胎”,妊养胎儿。“任”,有妊养之意。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月经来潮及妊养、生殖等有关。(三)冲脉(三)冲脉1 1、循行部位、循行部位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部,在气街处与足少阴经相并,夹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分支:与足

21、少阴之大络同起于肾下,向下从足阳明经的气冲部浅出体表,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中,再沿胫骨内侧,向下行至足底。分支: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行经足背,进入足大趾。分支:从胞中分出,向后与督脉相通,向上循行于脊柱内。冲脉冲脉2、生理功能(1)调节十二经气血,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之称。“冲”,有要冲、要道之意。冲脉上行至头,下行至足,后行于背,前布于胸腹,贯穿全身,成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并能调节十二经气血。(2)“冲为血海”,调节月经。冲脉起于胞中,又称“血海”。妇女月经与冲脉功能有着密切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奇

22、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部,督脉循行于人体后背正中线上至头面,任脉循行于人体胸腹正中线上行到头,冲脉与肾经相伴循行于腹部两侧上至目眶下,称为“一源三歧”。带脉带脉 阴跷脉阴跷脉阳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阴维脉阳维脉阳维脉(四)带脉 带脉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1、约束诸经。“带”,有腰带、带领之意。带脉围腰一周,状如束带,能约束全身纵行的经脉,故称带脉。2、固护胎儿。带脉出自督脉(第二腰椎处),循行于腰腹之间,腰腹部为冲、任、督三条奇经脉气所发之处,且“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故带脉与冲、任、督脉关系极为密切,能固护胎儿。3、主司妇女带下。难经二十九难:“带之为病,腹满

23、,腰溶溶若坐水中。”带脉不和,常可发生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症。(五)跷脉 跷脉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 1、“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2、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与足太阳经会合,入属于脑,能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且与人的睡眠活动有关。正如灵枢寒热病:“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3、主司下肢运动。“跷”有跷捷之意。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二者均起于足部,上达头面联络于脑,故跷脉具有调节肢体运动,促使下肢灵活跷捷的作用。(六)维脉 维有维系、维络之义。维脉的生理功能:阴维脉维络诸阴,阳维脉维络诸阳。第四节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24、一、经别(一)经别的概念 经别就是别行的经脉。正经有十二,所以经别也有十二,称为十二经别。十二经别,就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二)经别的循行特点 “离入出合”是经别的循行特点。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进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入”);然后向上循行,到达颈部,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相表里的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称为“合”)。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三)经别的生理功能 1、加强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25、十二经别进入体腔以后,表里两经的经别相并而行,并经过相表里的脏腑,在浅出体表时,阴经的经别合入相表里的阳经的经别,共同注入体表的阳经,加强了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2、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由于十二经别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别出,进入体内后又都是向心性的循行,对于扩大经络的联系和由外而内地传递信息,起着重要的作用。3、加强了十二经脉与头面部的联系。十二经脉循行于头面部的主要是六条阳经,十二经别则不仅六条阳经的经别循行于头部,而且六条阴经的经别也上达于头部。足三阴经的经别,在合入阳经经别之后上达头部;手三阴经的经别,均经喉咙而合于头面部。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

26、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的理论奠定了基础。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由于十二经别的分布弥补了十二经脉的不足,相应地扩大了经络穴位的主治范围。足太阳经脉并不到达肛门,但该经的经别“别入于肛”,所以足太阳经的承山、承筋等穴,可以治疗肛门的疾病。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的联系。足三阴、足三阳的经别上行经过腹、胸,除加强了腹腔内脏腑的表里联系之外,又都与胸腔内的心相联系。因此,十二经别对于分析腹腔内脏腑与心的生理、病理联系,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十二经别对“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论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二、别络(一)别络的概念 别络,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别

27、络有十五,称为十五别络。十五别络: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别络,再加上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共计十五别络。此外,加上胃之大络,也可称为十六别络。别络是络脉中比较主要的部分,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着主导作用。孙络,是从别络分出的细小络脉。灵枢脉度:“络之别者为孙”。素问 气穴论:“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浮络,分布在皮肤表面的络脉。(分布在浅表部位,浮而常见者。)灵枢经脉:“诸脉之浮而常见者”。(二)别络的生理功能 1、加强表里两经在肢体的联系。(经别加强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十二经脉的别络,在四肢部(多为肘膝关节以下)别出,阳经的别络,散行至相表里的阴经;阴经的别络

28、散行至相表里的阳经,阳经别络走向阴经,阴经别络走向阳经,沟通加强了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肢体的联系。别络在循行中,虽也进入胸腹腔与内脏相联络,但无固定的络属关系。2、别络对其它络脉有统率作用,加强了人体前、后、侧面的联系。别络为络之大者,对细小的络脉有统率作用。任脉的别络散行于腹部,督脉的别络散行于背部,脾之大络散行于胁部,加强了前、后、侧面的联系。3、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从别络分出的孙络、浮络,从大到小,遍布全身,呈网状扩散,与周身组织密切接触,使循行于经脉中的气血,通过别络、孙络,由线状流注扩展为面状弥散,以充分发挥对全身的营养作用。三、经筋(一)经筋的概念 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的体系。

29、十二经脉“结、聚、散、络”于筋肉的体系。经筋的功能活动,依赖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经筋也相应分为十二个系统,称为十二经筋。(二)经筋的生理功能 经筋的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素问痿论:“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经筋大多分布在关节周围。)四、皮部(一)皮部的概念 皮部是指体表皮肤按经脉分布部位的分区。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与之相应,全身皮肤也就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十二皮部。素问皮部论:“皮有分部”。素问皮部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皮部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二)皮部理论的意义 掌握皮部理论,既可

30、指导诊断,也可指导治疗。不同部位皮肤与不同经脉和不同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诊断疾病时,观察不同部位皮肤的色泽和形态变化,有助于诊断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在皮肤一定部位施行敷贴、温灸、热熨等疗法,以治内脏的病变等等,都是皮部理论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运用。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一)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肢节。(二)通行全身气血,濡养脏腑组织。(三)感应传导作用。(四)调节机能平衡。(经络对身体机能活动有调节作用)(治疗上双向调节作用,趋于正常,趋于平衡。)二、经络学说的应用(一)阐释病理变化1、足厥阴肝经挟胃注肺,肝火可循经犯胃、

31、犯肺。2、足少阴肾经入肺络心,肾虚水泛可凌心射肺。3、心的经脉络小肠,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4、大肠经络肺,腑气不通,上迫于肺,可致肺气不利而出现喘咳胸满。5、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两胁,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少腹胀痛。6、手少阴心经行于上肢内侧后缘,故真心痛常放射至上肢内侧尺侧缘。7、胃火可见牙龈肿痛,肝火上炎可见目赤,心火上炎可见口舌生疮等。(二)指导诊断疾病v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络属脏腑,所以,不同部位的征象,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v 例如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缺盆中痛,常是肺脏的病变。v

32、 头痛一症,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或偏于一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头部及项部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厥阴经有关。v 伤寒论的六经分证,就是在经络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辨证体系。v 另外,在临床实践中,还发现在经络循行的部位,或在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处,可有明显的压痛或有结节状、条索状的反应物,或局部皮肤出现某些形态变化,也常有助于疾病的诊断。v 如肺脏有病,可在肺俞穴出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出现压痛;长期消化不良的人可在脾俞穴见到异常变化等。v 灵枢官能:“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指出了经络对于临床诊断确有重要的指导作用。v(三)

33、指导治疗 经络学说不仅用以说明生理联系,阐释病理变化,直到疾病诊断,也可用于指导疾病的治疗。1、指导针灸治疗,指导选取穴位,循经取穴。2、指导临症用药,选取引经药,引经报使。复习思考题:一、经络、奇经八脉、经别、孙络、浮络、经筋、皮部,可考词语解释。二、经脉与络脉区别(伏行分肉之间)、经络系统组成(四个组成部分)、经别属于经脉、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肢体、头面、躯干)、表里、络属、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起点、奇经八脉各自功能、经别循行特点、经别功能、别络功能、孙络“溢奇邪”“通荣卫”,经筋功能与分布,可考选择题。三、十二经脉走向规律、分布规律、气血流注次序、经别功能、经络功能,可考简答题、问答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