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课件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230744448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8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资源描述: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课件(3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7 八月 2023第第1章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章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绪绪 论论o一、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一、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程o1.前学科时期(奴隶社会到前学科时期(奴隶社会到17世纪)世纪)o(1)教育经验和思想以非系统的方式存)教育经验和思想以非系统的方式存在在o(2)教育学包含于哲学之中,没有独立)教育学包含于哲学之中,没有独立的命题和范畴的命题和范畴o2.学科雏形时期(学科雏形时期(17世纪到世纪到18世纪)世纪)o(1)教育学分解于哲学,成为独立的专)教育学分解于哲学,成为独立的专门知识门知识2o(2)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启o 拉特克:新方法(拉特克:新方法

2、(1617年)年)o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57年)年)o 洛克:教育漫话(洛克:教育漫话(1693年)年)o 卢梭:爱弥儿(卢梭:爱弥儿(1762年)年)o3.学科教育学形成时期(学科教育学形成时期(18世纪)世纪)o 格斯纳:格斯纳:1735年左右在哥廷根创办了年左右在哥廷根创办了“教育学研讨班教育学研讨班”o 康德:康德:1776-1787年间四次在柯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年间四次在柯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思辨哲学的教育学)(思辨哲学的教育学)o 特拉普:在德国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第一位教育学教授特拉普:在德国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第一位教育学教授(1780年出版教育学

3、研究,经验科学的教育学)年出版教育学研究,经验科学的教育学)3o4.科学教育学基础的奠定(科学教育学基础的奠定(19世纪)世纪)o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年)o(1)建构了一个理论教育学体系)建构了一个理论教育学体系o(2)为教育学找到其科学基础)为教育学找到其科学基础o(3)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突破,将教育学)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突破,将教育学的研究置于科学条件和实践基础之上的研究置于科学条件和实践基础之上o(4)逐渐规范了师范生的培养模式)逐渐规范了师范生的培养模式4o5.教育学的多元化时期(教育学的多元化时期(19世纪末到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纪初)o(1)教育

4、学的理论基础更为多样)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更为多样o(2)打破了原有赫尔巴特教育学一统天下的情)打破了原有赫尔巴特教育学一统天下的情形,不同理论和学派在相互对峙中发展形,不同理论和学派在相互对峙中发展o 梅伊曼、拉伊:实验教育学,强调从功利主义出梅伊曼、拉伊:实验教育学,强调从功利主义出发考虑教育目的,主张教育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发考虑教育目的,主张教育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教育过程就是学习系统科学知识的过程。教育过程就是学习系统科学知识的过程。o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注重教育与生活之间的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注重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强调课程应与儿童及其生活联系在一起。联系,强调课程应与儿童及其

5、生活联系在一起。5o6.教育学的分化与反思时期(教育学的分化与反思时期(20世纪中期至今)世纪中期至今)o(1)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教育学科进一步发)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教育学科进一步发展展o(2)更多地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出现了)更多地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分支学科众多的教育分支学科o(3)基于对教育学本身的反思,出现了新的学)基于对教育学本身的反思,出现了新的学科科o 元教育学和教育学元研究的兴起元教育学和教育学元研究的兴起o 成人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成人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o 教理学(教理学(educology)新术语的提出)新术语的提出o pedagogy(教学论或教

6、学法)(教学论或教学法)education(教育的知识)(教育的知识)educology(教育知识体系)(教育知识体系)6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方式运用其他学科。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方式运用其他学科。把被运用把被运用学科作为学科作为理论分析理论分析框架框架分析教育中的形而分析教育中的形而上问题上问题教育哲学教育哲学 教育逻辑学教育逻辑学 教育伦理学教育伦理学 教育美学教育美学分析教育中的社会分析教育中的社会现象现象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 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 教育政治学教育政治学 教育法学教育法学 教育人类学教育人类学 教育人口学教育人口学 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 教育文化学教育文化

7、学分析教育中的个体分析教育中的个体的的“人人”教育生物学教育生物学 教育生理学教育生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采用被运采用被运用学科的用学科的方法方法运用方法直接分析运用方法直接分析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教育史学教育史学 比较教育学比较教育学 教育未来学教育未来学研究如何运用方法研究如何运用方法来分析教育活动来分析教育活动教育统计学教育统计学 教育测量学教育测量学 教育评价学教育评价学 教育实验学教育实验学 教育信息学教育信息学综合运用各综合运用各门学科,解门学科,解决教育的实决教育的实际行动问题际行动问题分析与其他领域共分析与其他领域共有的实际问题有的实际问题教育卫生学教育卫生学 教育行政(管理)

8、学教育行政(管理)学教育规划学教育规划学 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分析教育领域独有分析教育领域独有的实际问题的实际问题课程论课程论 教学论教学论以教育理论为研究对象以教育理论为研究对象元教育学元教育学 教育学史教育学史7二、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二、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o1.教育学的引入(教育学的引入(1901-1919年)年)o(1)翻译日文教育书籍)翻译日文教育书籍o 1901年罗振玉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教育专年罗振玉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教育专业杂志:教育世界业杂志:教育世界o 王国维:译介了第一本完整的教育学著作王国维:译介了第一本完整的教育学著作-日本的立花铣三郎讲述的教育学日本的立花铣三郎讲述的教

9、育学o(2)请外籍教师)请外籍教师o(3)出国留学)出国留学8o2.以美国为指向的草创(以美国为指向的草创(1919-1949年)年)o(1)主要以吸收杜威、桑代克等教育思)主要以吸收杜威、桑代克等教育思想进行的草创想进行的草创o(2)翻译了西方大量教育原著,流派纷)翻译了西方大量教育原著,流派纷呈,推动了中国对西方教育思想的研究呈,推动了中国对西方教育思想的研究o(3)开启了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教育研究)开启了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教育研究o 教育学建构的三种取向:以美国为蓝本;教育学建构的三种取向:以美国为蓝本;采纳德国文化教育学的主张;采纳前苏联采纳德国文化教育学的主张;采纳前苏联的唯物主义观点。

10、的唯物主义观点。9o3.教育学的改造与全面教育学的改造与全面“苏化苏化”(1949-1957年)年)o(1)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改造旧的教育学,建)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改造旧的教育学,建构新的教育学体系构新的教育学体系o 胡守棻:新教育概论:马列主义的教育理论,胡守棻:新教育概论:马列主义的教育理论,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1950年版。年版。o 程今吾:新教育体系,生活教育出版社程今吾:新教育体系,生活教育出版社1951年版。年版。o(2)教育学全面)教育学全面“苏化苏化”o 凯洛夫: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10o4、教育学的中国化(、教育学的中国化(1957-1965年)年)o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材

11、编写组:教育学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材编写组:教育学o5.教育学的语录化(教育学的语录化(1966-1976年)年)o 广东师范学院教育学教研室编教育学讲义目广东师范学院教育学教研室编教育学讲义目录:录:o第一章,教育与阶级斗争;第二章,毛主席的无第一章,教育与阶级斗争;第二章,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青少产阶级教育路线;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青少年;第四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五章,社会年;第四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五章,社会主义文化课堂教学;第六章,学工、学农、学军;主义文化课堂教学;第六章,学工、学农、学军;第七章,体育;第八章,革命教师。第七章,体育;第八章,革

12、命教师。o6.教育学的复归与发展(教育学的复归与发展(1977年至今)年至今)11教育原理或教育概论教育原理或教育概论o 教育概论或教育原理的研究教育概论或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对象是“教育整体教育整体”,即把教育作为一个,即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以揭示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系统来研究,以揭示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认识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以及教育与个体认识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以及教育与个体发展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探讨教育、社会、发展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探讨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结构、规律与关人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结构、规律与关系的分析,从宏观的层面把握复杂的教育系的分析,从宏观的层面把握复杂

13、的教育现象的基本特征。现象的基本特征。12教育通论课程教学的主要参考书:教育通论课程教学的主要参考书:o1 1、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991年版。年版。o2 2、袁振国主编: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袁振国主编: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01年版。年版。o3 3、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993年版。年版。o4 4、郑金洲: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郑金洲: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000年版。年版。o5 5、日日 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

14、,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1986年版。年版。o6 6、日日 大河内一男、海后宗臣等著:教育学的理论问题大河内一男、海后宗臣等著:教育学的理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984年版。年版。13教育通论课程教学的主要参考书:教育通论课程教学的主要参考书:o7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96年版。年版。o8 8、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出版社19841

15、984年版。年版。o9 9、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版社19991999年版。年版。o1010、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002年版。年版。o1111、美美 阿伦阿伦奥根斯坦、莱文奥根斯坦、莱文丹尼尔:教丹尼尔:教育基础,江苏教育出版社育基础,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003年版。年版。14教育通论主要教学内容:教育通论主要教学内容:o第一章第一章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与发展o第二章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o第三章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6、教育与社会发展o第四章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o第五章第五章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o第六章第六章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o第七章第七章 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o第八章第八章 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15第一章第一章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与发展o 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o教育起源主要探讨的问题:教育起源主要探讨的问题:o1.1.教育是否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是否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o2.2.动物和人在可受教性上是否有本质区别;动物和人在可受教性上是否有本质区别;o3.3.人是否必需教育。人是否必需教育。16教育产生的条件:教育产生的条件:o1.1.人类自觉意识的形成人

17、类自觉意识的形成o2.2.语言的产生语言的产生o3.3.经验的积累经验的积累o4.4.在大脑中建立起对一系列事物的在大脑中建立起对一系列事物的联系联系o5.5.集体活动的出现集体活动的出现17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论o主要代表人物:利托尔诺主要代表人物:利托尔诺o基本观点:认为教育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基本观点:认为教育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超越于人类社会的范人类社会之中,而且超越于人类社会的范围之外,甚至在人类产生以前,教育就早围之外,甚至在人类产生以前,教育就早已经在动物界存在,人类的教育就其本质已经在动物界存在,人类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与动物没有什么不同。教育的过

18、程就而言与动物没有什么不同。教育的过程就是按生物学规律完成的本能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完成的本能过程 。18二、教育的心理起源论二、教育的心理起源论o代表人物:孟禄代表人物:孟禄o基本观点:孟禄从其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基本观点:孟禄从其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利托尔诺的教育生物学起源论,认为判了利托尔诺的教育生物学起源论,认为儿童对于成人的出于本能的模仿是教育过儿童对于成人的出于本能的模仿是教育过程的基础,他认为,不论成人是否意识或程的基础,他认为,不论成人是否意识或同意,儿童总是在模仿他们,教育即起源同意,儿童总是在模仿他们,教育即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于无意识的模仿。o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在认识上

19、的共同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在认识上的共同错误是:否定了教育的有意识性和有目的错误是:否定了教育的有意识性和有目的性,同时也就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性,同时也就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19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论o代表人物:前苏联的米丁斯基代表人物:前苏联的米丁斯基o基本观点: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源于恩格斯基本观点: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源于恩格斯“劳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的论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劳动(制造、使用工具),人在劳本区别在于劳动(制造、使用工具),人在劳动中使脑器官以及语言等发展起来,也由此产动中使脑器官以及语言等发展起来,也由此产生了教

20、育生了教育 。o 1.1.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的前提条件。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的前提条件。o 2.2.教育的产生是劳动的客观需求。教育的产生是劳动的客观需求。20四、当代我国教育起源的不同观点四、当代我国教育起源的不同观点o 1.“1.“前身说前身说”o “前前身身说说”是是在在批批判判“劳劳动动起起源源论论”的的基基础础上上提提出出的的,认认为为它它误误解解了了马马克克思思主主义义“劳劳动动创创造造了了人人本本身身”的的理理论论,并并把把马马克克思思主主义义庸庸俗俗化化、简简单单化化了了。他他们们从从哲哲学学的的内内外外因因条条件件的的分分析析提提出出,人人类类教教育育在在它它产

21、产生生之之前前,就就已已经经存存在在着着一一个个和和它它密密切切联联系系的的事事物物即即人人类类教教育育的的前前身身。因因此此,人人类类教教育育起起源源于于古古猿猿教教育育,即即古古猿猿为为了了维维持持自自己己的的类类的的存存在在而而将将自自己己固固有有的的求求生生技技能能传传授授给给下下一一代代的的行行为为。并并宣宣称称,“生生物物起起源源论论”并并不不是是错错误误的的,而而是是正正确确的的(最最多多只只能能说说它它是是片片面面的的),完完全全否否定定生物起源论是不正确的。生物起源论是不正确的。212.“2.“需要说需要说”o “需需要要说说”它它并并不不直直接接反反对对“劳劳动动起起源源论

22、论”,而而是是“劳劳动动起起源源论论”的的逻逻辑辑延延伸伸,而而且且在在这这一一阵阵营营里里各各学学者者的的提提法法也也各各不不相相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主张: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主张:o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的需要;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的需要;o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o教育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与人类自身身教育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与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心发展的需要。223.“3.“教育的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说教育的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说”o 持这一观点者首先认同教育的劳动起源论的基本观点持这一观点者首先认同教育的劳动起源论的基本

23、观点是正确的,但是,教育科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简单的结是正确的,但是,教育科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简单的结论上,还必须进一步揭示出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之间信论上,还必须进一步揭示出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之间信息的传递、生物经验的传授有何本质区别?这些区别是如息的传递、生物经验的传授有何本质区别?这些区别是如何形成的?在形成中经历了怎样的质变?据此,论者提出何形成的?在形成中经历了怎样的质变?据此,论者提出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在超生物肢体手的形成中,相伴形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在超生物肢体手的形成中,相伴形成了另一个质变即超生物经验的积累,而后又增加了中介成了另一个质变即超生物经验的积累,而后又增加了

24、中介物即劳动工具,当人类自觉地进行制造工具的劳动时,从物即劳动工具,当人类自觉地进行制造工具的劳动时,从而使工具不仅仅是手段而且成为劳动的直接目的,这是人而使工具不仅仅是手段而且成为劳动的直接目的,这是人类起源的重大飞跃。这些经验是无法通过生物遗传来传递,类起源的重大飞跃。这些经验是无法通过生物遗传来传递,而必须通过人类所特有的超生物的遗传方式就是教育来实而必须通过人类所特有的超生物的遗传方式就是教育来实现。现。234.“4.“形态交往起源说形态交往起源说”o 此论者并不否认劳动在教育产生中的重要作此论者并不否认劳动在教育产生中的重要作用,但提出生产劳动是教育产生的直接必要条件,用,但提出生产

25、劳动是教育产生的直接必要条件,却不是惟一条件。因此,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整却不是惟一条件。因此,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整个社会活动的需要,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教育个社会活动的需要,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当然交往还不是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当然交往还不是教育,只有当交往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一种以传递只有当交往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一种以传递经验、影响人的身心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时,交往经验、影响人的身心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时,交往才转化为教育。教育是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才转化为教育。教育是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245.“5.“社会化影响说社会化影响说”o 这这一一观观点点

26、主主要要针针对对“劳劳动动起起源源说说”和和“需需要要说说”存存在在的的问问题题而而提提出出,认认为为教教育育的的起起源源问问题题必必须须从从社社会会动动因因、时时间、空间的三者综合上来揭示教育的产生。间、空间的三者综合上来揭示教育的产生。o 从从社社会会动动因因看看,只只有有当当社社会会产产生生的的知知识识经经验验和和生生活活经经验验积积累到单纯依靠摹仿无法完成时,教育才有产生的需求;累到单纯依靠摹仿无法完成时,教育才有产生的需求;o 从从空空间间看看,由由于于劳劳动动现现场场的的危危险险性性,无无法法顾顾及及无无自自卫卫能能力力的年幼一代,教育只能产生于生产劳动以外的空间领域;的年幼一代,

27、教育只能产生于生产劳动以外的空间领域;o 从从时时间间看看,教教育育是是借借助助于于语语言言的的知知识识信信息息的的传传递递过过程程,教教育应产生于社会语言出现以后。育应产生于社会语言出现以后。o 因因此此,教教育育起起源源于于产产生生了了语语言言后后的的原原始始人人类类对对年年长长一一代所施加的社会化影响。代所施加的社会化影响。25o 教教育育的的起起源源是是一一个个复复杂杂的的问问题题,它它是是整整个个教教育育科科学学理理论论体体系系的的基基点点,涉涉及及教教育育理理论论研研究究的的各各个个层层面面,需需要要有有不不同同的的角角度度,以以不不同同的的学学科科为为依依托托,在在教教育育基基本

28、本理理论论研研究究的的所所有有课课题题中中,教教育育起起源源是是最最具具有有“历历史感史感”,最负重的课题。,最负重的课题。26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o一、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活动,动物不具有接受教育的可能一、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活动,动物不具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性和必要性o1 1、动物的活动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它的产、动物的活动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它的产生更多的与动物的生理需求直接相关,其内容也与动物的生存生更多的与动物的生理需求直接相关,其内容也与动物的生存本能有关,如捕捉食物、逃避天敌等等。本能有关,如捕捉食物、逃避天

29、敌等等。o2 2、动物没有游离于个体之外的语言即文字,不具备将个体的经、动物没有游离于个体之外的语言即文字,不具备将个体的经验验“类类”化,并将类经验积累起来向他人传递的能力。它们的化,并将类经验积累起来向他人传递的能力。它们的传递活动只能停留在第一信号系统的水平上,传递活动只能停留在第一信号系统的水平上,无法使动物一代无法使动物一代胜过一代。胜过一代。o3 3、动物是在母体这个生物学环境中度过它的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动物是在母体这个生物学环境中度过它的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在降生时许多器官和机能就已经趋向成熟,行为方式已经固定在降生时许多器官和机能就已经趋向成熟,行为方式已经固定化,用不着更多的

30、学习。其活动的结果只是一个适应环境、维化,用不着更多的学习。其活动的结果只是一个适应环境、维持生命的过程。持生命的过程。27二、人类具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教二、人类具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教育是人类自身的发展、成长所必须育是人类自身的发展、成长所必须o1 1、人脑中有多种多样的神经元多达、人脑中有多种多样的神经元多达100100至至150150亿个亿个人脑组织的复杂性,表明了人有学习的可能性,人脑组织的复杂性,表明了人有学习的可能性,即人有巨大的可塑性。即人有巨大的可塑性。o2 2、人类产生了可以游离于个体之外的语言即文字,、人类产生了可以游离于个体之外的语言即文字,使得个体的经

31、验可以类化,有助于人类经验的积使得个体的经验可以类化,有助于人类经验的积累。累。o3 3、人类是以社会共同积累的类经验为其活动基础,、人类是以社会共同积累的类经验为其活动基础,是建立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上的传递活动。是建立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上的传递活动。o4 4、人的成长不是以遗传的方式进行的。、人的成长不是以遗传的方式进行的。o5 5、人不仅要具有自然实体,而且还要具有社会属、人不仅要具有自然实体,而且还要具有社会属性。性。28o三、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三、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活的需要o四、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目的、有意四、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目的、有意

32、识的社会活动识的社会活动o 因此,不论是激起教育的需要,还是因此,不论是激起教育的需要,还是支配整个教育活动的,都不是来自于生物支配整个教育活动的,都不是来自于生物的本能,而是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意识,的本能,而是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意识,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会活动。29第三节 教育的发展o一、关于教育发展历史分期的不同分法一、关于教育发展历史分期的不同分法o1.1.以生产关系为主要依据和标志的教育发展的历以生产关系为主要依据和标志的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期。史分期。o五阶段论五阶段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

33、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社会主封建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义社会的教育。o2.2.以生产力为依据和标志的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期。以生产力为依据和标志的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期。o两阶段论两阶段论-古代教育、现代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o三阶段论三阶段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30o3.3.以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控制程度为主要标准,以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控制程度为主要标准,兼顾历史科学的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期。兼顾历史科学的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期。o三阶段论三阶段论-古代社会教育、近代社会教育、

34、现古代社会教育、近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代社会教育。o4.4.以教育本身在历史进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不同特以教育本身在历史进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不同特征为标志的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期。征为标志的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期。o三阶段论三阶段论-萌芽阶段、学校教育的诞生和发展萌芽阶段、学校教育的诞生和发展阶段、学习化社会教育阶段。阶段、学习化社会教育阶段。o四阶段论四阶段论-原始状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原始状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31二、教育的发展阶段二、教育的发展阶段o(一)原始社会的教育(一)原始社会的教育o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劳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

35、下,人们的劳动只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没有剩余产动只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没有剩余产品,因而原始社会是公有制,没有阶级和品,因而原始社会是公有制,没有阶级和剥削,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具有如下特点:剥削,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具有如下特点:o1.1.教育的原始性教育的原始性o2.2.教育的全民性教育的全民性o3.3.教育的无阶级性教育的无阶级性32(二)农业社会的教育(二)农业社会的教育o1 1、独立教育(古代学校)的形成与发展、独立教育(古代学校)的形成与发展o(1 1)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o(2 2)社会知识经验

36、积累的不断丰富呼唤社会知识经验积累的不断丰富呼唤学校的诞生学校的诞生o(3 3)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要的条件33o2.2.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o 学校所传授的内容主要是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学校所传授的内容主要是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统治术以及相应的文化知识。德、统治术以及相应的文化知识。o 在封建社会,学校教育不仅具有阶级性,而在封建社会,学校教育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严格的等级性。且具有严格的等级性。o3.3.学校教育的无生产性学校教育的无生产性o 古代学校教育都是以培养统治阶级子弟成为古代学校教育都是以培养统治阶级

37、子弟成为统治阶级管理国家的官吏和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阶级管理国家的官吏和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知识分子为目的。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知识分子为目的。34(三)工业社会的教育(三)工业社会的教育o1.1.制度化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制度化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与发展o2.2.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o3.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凸显教育的公共性日益凸显o4.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35(四)信息社会的教育(四)信息社会的教育o1

38、.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o 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教育的服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o2.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o3.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常明显o4.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育改革的基本理念36三、教育的社会属性三、教育的社会属性o1.1.教育的永恒性教育的永恒性o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

39、、生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生产的继承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产的继承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属于人类社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属于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为一切社会所必须,会的永恒范畴,为一切社会所必须,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与人类社会共始终。37o2.2.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历史性o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由于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的不同,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就不同,的不同,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就不同,并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并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教育不断改变其性质、任务、内容、教育不断改变其性质、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教育具有历史性。形式和方法,教育具有历史性。3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