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230183204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0.8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古代音乐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音乐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音乐史(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古代音乐史共同课题库本科 一、填空上1,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距今约有九千年可考历史的乐器是河南舞阳贾湖骨笛2,夏、商两代的代表性乐舞分别是大夏、大濩3,商代出土有三枚为一组的编磬,其铭文分别为永启、夭余、永余4,周代的六代乐舞是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5,我国有明确记载的音乐制度始于周代,其名称是大司乐6,五声音阶名是宫、商、角、徽、羽7,西周时期依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其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是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被称作八音分类法8,春秋时期产生的计算乐律的理论被记载在管子地员篇一书中,这种计算方法是三分损益法9,曾侯乙墓编钟是湖北随县出土的,它是战国时

2、期的乐器10,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分风、雅、颂三局部11,孔子提出“移风易俗,莫擅长乐”12,九歌的作者为战国时期的屈原所创作13,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儒家音乐理论著作是乐记14,汉乐府中著名的音乐家李延年,曾任协律都尉15,汉代相合大曲的构造是艳、曲、趋或乱16,相合三调为平调、清调和瑟调17,产生于东汉末年,描写了“聂政刺韩王”这一故事的琴曲是广陵散18,汉代京房在三分损益法的根底上提出了六十律理论19,魏晋名士嵇 ji-康有声无哀乐论20,阮籍创作的代表性琴曲是酒狂21,碣 jie 石调,幽兰是至今仅存的唐人手抄的文字谱琴曲22,律学家何承天创立了“律”23,荀勖 xu

3、n 的奉献在于他觉察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24,歌舞戏是南北朝末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扮装、歌舞兼具、并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25,隋代的万宝常、郑译提出里八十四调理论26,唐代音乐机构是为了适应燕乐的高度进展而确立的,隶属于太常寺的有太乐署、鼓吹署两机构,隶属于宫廷的有教坊、梨园27,二十八调是唐时期所用的宫调体系28,唐代燕乐歌舞大曲的构造式散序、中序、破29,隋唐时期的一种填入各种歌词的民间歌舞形式是曲子30,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是变文31,唐代古琴减字谱是由曹柔创立的32,以极具细腻的手法来刻画梅花贵重品德的琴曲作品是“梅花三弄”33,唐代陈康士依据屈原的同名

4、诗改编而创作的琴曲离骚34,宋代著名词家、音乐家姜夔 kui 的白石道人集留存至今35,姜夔较具代表性的自度曲是扬州慢杏花天影36,宋代郭沔写下的较有影响的琴曲作品是潇湘水云37,宋元时期消灭的一种说唱形式是货郎儿,它的高级形式是转调货郎儿38,宋杂剧的构造是散段、正杂剧、艳段39,宋杂剧中主要角色为副净、副末、孤、旦40,唐代消灭了一种用十二平均表示音高的谱式,其名称是律吕谱41,宋代蔡元定提出了十八律乐律理论42,元杂剧的构造式一本四折幕,有时加一个楔子43,元杂剧的表演由曲、宾白、科三方面组成44,元代著名的五大剧作家是关汉卿、马致远、郑祖光、白朴、王实甫45,元代关汉卿的代表剧目有窦娥

5、冤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46,王实甫的代表剧目有西厢记等47,元代流行的琵琶独奏曲是海青拿天鹅48,元代从西域传进来了一件乐器叫火不思。它四弦、长柄、无品、梨型音箱。49,宋代市民音乐活动的中心是瓦子、勾栏。民间艺人的行会组织是书会、社会50,诸宫调是由宋代勾栏艺人孔三传创立的51,金元时期诸宫调的代表作品是刘智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天宝遗事诸宫调52,宋代陈旸著有乐书53,元代的燕南芝庵著有唱论54,对昆山腔进展改革的人是魏良辅55,最终奠定昆曲地位的作品是梁辰鱼的浣纱记56,明代四大声腔为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57,明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汤显祖著有临川四梦,是现存乐谱最多的戏曲古本58

6、,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一剧最为著名59,明清时期著名琴家徐上瀛著有古琴演奏的美学专著溪山琴况60,在世界上首先提出十二平均律理论的是明代律、算学家朱载堉61,奇特秘谱是明代朱权所编琴曲集62,琵琶谱的作者是华秋苹63,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的作者是允禄64,弦索备考的作者是容斋65,清代四大徽班进京是在 1790 年66,京剧音乐主要由西皮、二黄两腔组成二、名词解释:1,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觉察的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是用猛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的,其中有八孔、七孔、六孔、五孔笛,五、七孔笛较多,共18 支,其中保存最完整七孔骨笛,用简洁指法可以吹

7、奏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这些骨笛有距今9000 年的历史。2,六代乐舞:又称“六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曲和重要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包括: 祭天地的云门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咸池大韶大夏夏周时期的乐舞,歌颂禹治理洪水及其功绩的乐舞祭宗庙的大濩夏周时期的乐舞,歌颂商汤伐桀的功绩大武西周时期的乐舞,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3,大司乐:西周时期建立的浩大的宫廷音乐机构,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4,西周礼乐制度乐队的排列:礼乐制度将上层的人分为很多等级,依据等级不同规定其生活各个方面的区分和限制。宫县:天子,四周排列。轩县:诸侯,三面排列。判县:卿和大夫,两面排列。特县

8、,士,一面排列。5,十二律:古乐的十二调。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定音方法。是周代渐渐形成的完整的十二个半音构造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应钟。6,旋宫:西周以来的转调理论。7,流水:古琴曲,此曲现存曲谱初见于奇特秘谱。该书在题解中说“高山流水本只一曲,至唐时分为两曲,不分段数。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奇特秘 谱所收为不分段的。它们所表现的内容来自两千年来民间始终流传的故事:伯牙弹琴可以 表现出他的“巍巍乎假设泰山”和“汤汤乎如流水”,而他的好友钟子期完全能够准确领悟到他的 音乐表现。8,曾侯乙墓编钟:是我国迄今觉察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

9、气概最雄伟的一套编钟。是曾侯乙编钟的其中一件,是楚惠王赠送曾侯乙的铜镈。曾侯乙墓的律制:编钟上层钮钟的律制与三分损益律近似,说明三分损益律较早运用 实践中。各组编钟,八度音程,音分值皆不同。中层三组编钟的律制近似纯律,说明这套编钟是复合律制。曾侯乙墓编钟的规模:整套编钟宫65 枚,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 枚,分三组排列。中、下两层为甬钟,有45 枚,也分三组。编钟之外另有一件楚惠王铸赠曾侯乙的铜镈。这套编钟是目前所见古代编钟中最为浩大的一套编钟,为后人了解曾国宫廷音乐的规模、音乐活动状况进一步供给了实物资料。它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文化所到达的高度水平。9,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之歌总

10、集,分为风、雅、颂三局部,现存305 篇。10,楚辞:是源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依据楚国民间歌调填辞的诗作。11,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12,相和歌:汉代北方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自汉乐府扩建以后,原始的民间歌曲经过乐 工们的加工提高,用各种乐器伴奏表演,进展过程是由简到繁。徒歌但歌相和歌。13,徒歌:相和歌的前身,主要以清唱为主。14,相和大曲艳、曲、趋或乱:相和歌的高级形式是大型的歌舞套曲,被称为相和大 曲。根本构造形式分为三段歌舞曲,艳舞蹈曲间奏趋或乱,乱是高潮局部。15,乐府:秦时宫廷中的音乐机构。汉武帝时,乐府音乐机构得到

11、了扩大和进一步进展, 遂有汉武帝立乐府之说。16,李延年:汉代乐府协律都尉,民间音乐家,他依据西域音乐创作出“声二十八解”。17,声二十八解:汉代乐府协律都尉,民间音乐家李延年创作,这是吸取西域音乐的精华进展的创作和最早记录。18,百戏:汉代多宗民间艺术的集合。他包括角抵戏、杂技、魔术、歌舞等形式。19,鼓吹:以排箫、笳、角为主要乐器,常在殿庭、宫署、宴饮中使用。20,横吹:以鼓和郊为主要乐器,在仪仗、道路上进展时于马上所奏之乐。21,横吹乐:是一种以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合奏乐、22,十六律:继十二律后,连续往下相生的直至十六律,主要用于试图解决十二律旋宫音律均等问题。23,京房:西汉元帝的

12、一位乐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创立了“京氏易学”,制作出了十六律。24,嵇 JI 康:字叔夜,魏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25,声无哀乐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有特色的音乐美学著作。通过“秦客”与“东野仆人”的八次论难,阐述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其观点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独创性。26,酒狂:此曲为魏晋时期文坛上著名的“竹林七贤”之阮籍所作。它是我国古代珍品中的名作,为古琴而作。27,碣 jie 石调,幽兰:据传是梁代琴家丘明所传的一首古琴曲。该曲短小精悍,曲调清丽委婉。28,歌舞戏:是南北朝后期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装、歌舞兼具,并有版常常和管 弦伴奏的戏曲雏形。与汉代的百戏有直接

13、渊源。代表剧目有大面钵头踏摇娘。大面:又称代面,歌舞戏代表剧目之一,描写了北齐兰陵王在战斗中英雄救美的故事。钵头:又称拨头,歌舞戏代表剧目之一,表现西域胡人因其父被猛兽所吞食, 故上山寻兽,为父报仇的故事。踏摇娘:又称苏中郎依据民间一妇女遭丈夫凌辱的故事编写而成,是歌舞戏代表剧目。29,何承天:南宋人,精通律学和历法,他创制了格外接近于十二平均律的“律”,其贵重之处在于摆脱了三分损益的相生的框架,寻求了十二律的均分。30,荀勖xun:西晋时期文人兼律学家,制作出较准确的十二支笛,荀勖笛律有价值的是在于他留意到制作管乐器中的“管口校正问题”。31,万宝常:隋代律学家,提出了八十四调理论。32,郑

14、译:隋代律学家,创制了一个八十四调的宫调理论。著有乐府声调。33,太常寺:唐代最高的行政机构,始于政府治理,太乐署、鼓吹署隶属于太常寺,并兼管雅乐和俗乐。34,太乐署:对宫廷艺人进展训练和考核的严格治理机构。35,鼓吹署:特地治理依仗中间的鼓吹音乐,是卤薄和军乐的官署。36,教坊:从政府治理的音乐机构中独立出来的,特地为宫廷燕乐的表演培育人才。37,梨园:唐玄宗在禁苑设立的音乐机构,以演奏“丝竹之戏”为主。38,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表演化文的大多都是僧人。39,曲子:隋唐时期随着城市经济进展起来,在城市里流行的一种歌调,主要来源于传统的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特征:先乐后词40,大曲:

15、燕乐中的大曲,是一种融器乐、声乐、舞蹈与一体的大型乐曲。它的表演场面 辉煌,构造长大,诗、乐、舞并茂,集中表达了唐代燕乐的艺术成就。唐代大曲在类型上主要分清乐大曲、法乐大曲和胡乐大曲。大曲主要分散序、中序、破三大局部。散序:唐代大曲中的一局部,有乐器演奏,以散板式的自由节拍为主。中序:唐代大曲中的一局部,以唱歌为主,有器乐伴奏,多为抒情的慢板。破:唐代大曲中的一局部,以舞蹈为主,气氛喧闹,节奏快捷。41,法曲: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其风格特点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越体系的精华,但同时有吸取了佛教、道教 和外族音乐。霓裳羽衣曲即是法曲中著名的

16、一首。42,霓裳中序第一:是宋代音乐家姜燮从故纸堆中觉察的商调霓裳曲十八阕,并对其中的一段加以填词,名为霓裳中序第一。43,坐部伎:晚于多部手段,用在形成的唐代宫廷燕乐,一般312 人,堂上演奏,其六部乐舞以抒情、幽雅见长,音乐细腻,并留意个人技巧。44,立部伎:通常64180 人,堂下演奏,其八部乐舞以气概磅礴见长,场面雄伟,并伴以擂鼓。45,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发、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是古琴曲目弹奏的参考。46,减子谱:由文字谱进展而来的,由唐代曹柔创立。47,曹柔:唐时期的音乐家,创立了减子谱。48,梅花三弄:原为笛曲,后唐琴人颜师古将其改编为琴曲。49,陈康士:晚唐琴人,依

17、据屈原同名尝试创作了一首抒情大型琴曲离骚。50,瓦子:是宋代以消遣为主的商业集中点。51,勾栏:是瓦子中民间艺人表演的固定场所。52,书会:是指特地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53,社会:是特地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人组成的行会组织。54,孔三传:北宋时期汴京瓦子勾栏中的民间艺人,创立了诸宫调。55,诸宫调:充分运用宫调变化的大型说唱形式,北宋时期汴京瓦子勾栏中的民间艺人孔三传创立。56,西厢记诸宫调: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金时期的诸宫调作品。57,鼓子词:宋代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58,唱赚:是中国宋代民间流行的唱歌伎艺,有鼓、板、笛伴奏,曲式构造上有较为简单的唱曲形式。

18、59,陶真:起源于北宋,在农村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60,姜燮:南宋词人音乐家。所作白石道人歌曲六卷,是现存最早的南宋歌谱。61,十八律:用三分损益法在球的十二律之后,连续相生,再找六律而成十八律,制作十八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旋宫时各宫的音调均等。62,蔡元定:字秀通,南宋乐律学家、理论家,著有燕乐本原辩证、律吕书等, 制了十八律。63,宋杂剧的构造:由艳段、正杂剧、散段三局部组成。艳段:宋杂剧的构造之一,用来表演情节较简洁的寻常熟事。正杂剧:宋杂剧的构造之一,用来表演较简单的故事。散段:宋杂剧的构造之一,又称“朵扮”,是一种滑稽的表演。64,宋杂剧的角色:副净、副末、孤、旦等。65,郭沔 mia

19、n:曾如南宋大家张岩为琴师,创作琴曲有潇湘水云、飞鸣吟。66,乐书:又称陈旸乐书是由陈旸于哲宗时完成的。67,鼓板:民间合奏形式之一,是由半拍、鼓和笛三种乐器组成。68,小乐器:是由一、二人合奏的乐器形式。69,元杂剧的构造:是一本四折幕,有时加上一个楔子,表演由曲、宾白、科三局部组成,曲牌体形式。70,元杂剧五大家及作品: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幽魂 王实甫西厢记。71,元代五大传奇:也称为南戏超群琵琶记等。72,海青拿天鹅元代流行的琵琶独奏曲,这是一首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狩猎生活的作品。73,明代四大声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74,魏良辅:在原声腔的根底上,继承和吸取

20、北曲和其他声腔区中的精华,将昆山腔改为昆腔。75,梁辰鱼:明代昆腔作家,浣纱记是奠定昆曲地位的作品。76,汤显祖:昆曲作家,临川派代表人物,代表作牡丹亭。77,临川四梦:现存乐谱最多的戏曲古本之一。78,货郎儿:元代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是从货郎担的叫卖声根底上进展起来的,他同时也是一种职业,叫转调货郎儿。79,火不思:又叫浑不似,是西域传来的一种弹拨乐器。80,乱:古代曲式术语,在琴曲中称为乱声、奏声,春秋战国以来的歌曲、乐舞。一般出现在较大篇章的末尾或篇幅较短但段落颇多的歌曲结尾,往往是歌词的主题所在,即全曲的最高潮。81,朱载堉:明代乐律学家,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了“十二平均律”律学理论的律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