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站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试验导则编制说明

上传人:功*** 文档编号:230176958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6.9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电站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试验导则编制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电站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试验导则编制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电站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试验导则编制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资源描述:

《电站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试验导则编制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站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试验导则编制说明(2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电站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试验导则(修订)修订说明电站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试验导则修订小组2023.61 .工作过程11.任务来源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电站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试验,提高电站锅炉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提升行业技术水平。我公司申请修订现有标准DL/T470-92电站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试验导则。2022年10月8日,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下达2022年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及外文版翻译计划的通知(国能综通科技(2022)96号),将电站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试验导则列入修订计划,编号为“能源20220699,并由电力行业电站锅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1.2. 主要参加单位本导则由华能长江环保科技有

2、限公司负责牵头起草,参编单位有: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1.3. 主要工作过程2022年10月,华能长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行业标准DL/T470修订工作小组”,确定了指导思想、修订原则及保障措施。2022年10月,组织召开了标准修订启动会,讨论了修订大纲、修订内容,明确了修订分工,制定了工作计划,正式启动修订工作。2022年10月2023年6月,修订小组开展初稿修订,对修订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经反复推敲、修改,形成讨论稿。2023年6月,修订小组聘请原标准拟写人王振文及多位高校、行业专家,对讨论稿逐项评审,共征集修改意见18项。2023年7月,修订小组结合专家意见修改完善讨论

3、稿,形成征求意见稿,并报送至电力行业电站锅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23年7月.2023年10月,电力行业电站锅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挂网征求用户、标委会委员和相关方意见,共征集到修改意见XX项。结合反馈意见修改征求意见稿并形成送审稿。2023年X月X日,完成了电站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试验导则(送审稿)的会议审查。会后,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形成了电站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试验导则(报批稿)。1.4. 工作组成员王一坤、周平、邓磊、丹慧杰、贾兆鹏、王振文、李宇航。2 .编写原则及主要内容3 .1.编写原则依据国家标准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相关要求进行

4、制定。标准文本的编写,严格参照GB/T1.1的标准编写规则和标准规范结构参考体例进行。本标准编制遵循“统一性、协调性、适用性、一致性、规范性”的原贝L尽可能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注重标准的可操作性。4 .2.主要内容本次修订标准正文包括8个章节:第一章范围第二章规范性引用文件第三章术语和定义第四章试验要求第五章试验内容及方法第六章测点选择第七章测量项目及测量方法第八章数据整理及试验报告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给出了用测量外壁温度推算蒸汽温度时的修正方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给出了用保护管焊接法测量炉内管壁温度时的修正方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给出了试验数据表作为参考。2 .3.修订标准与原标准的主要

5、差异原标准(DL/T470-92)电站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试验导则实施30年以来,随着技术的发展,电站锅炉在材料应用、温度测量和运行方式均出现了新的变化,本标准也需要及时修订完善以适应和满足当前电力发展的需求。重要技术修改内容见附录A。3 .验证情况及预期效果近年来我国关于电站锅炉的相关法律及标准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修订,同时为了满足“双碳”目标下火电机组灵活运行的目标,对过热器和再热器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修订中的修改内容更适应于目前的技术要求,有利于提高电站锅炉运行的安全性。4 .采标情况、同类标准水平对比情况本次修订是在研究总结国内电站锅炉运行和试验经验的基础上编制的,对原标准进行

6、了测量内容及方法拓宽。在同类标准处引领地位。5 .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标准的协调性本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标准内容没有矛盾和抵触。6 .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本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标准内容无重大分歧。7 .本标准作为强制性(仅工程建设类)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本标准建议为推荐性标准。8 .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建议作为电力行业标准,规范涉及电站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试验的电厂、电力设计院、安装调试单位的技术工作,以确保过热器和再热器运行的安全性。9 .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建议废止(DL/T470-92)电站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试验导则全部内容,由新标准完全

7、代替。10.重要内容的解释和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附录A条文号原条文内容修订后条文修订理由和说明1L范围新增本文件适用于以燃煤、燃油、燃气、生物质、可燃固废为燃料的电站锅炉,对带过热器的工业锅炉也可参照引用。本文件规定了电站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试验时的一般性原则、内容、方法、技术要求、数据整理要求等。标准适用范围需要表述更准确,除电站锅炉,对带再热器的工业锅炉也适用。22.规范性引用文件新增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H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单)适用于本文件。GB2586热量单位、符号与

8、换算GB8174设备及管道保温效果的测试与评价GB/T1227精密压力表GB/T2624.2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第2部分:孔板GB/T26243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第3部分:喷嘴和文丘里喷嘴GB/T3101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GB/T10184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GB/T12145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GB/T14416锅炉蒸汽的采取方法GB/T16839.1热电偶第1部分:电动势规范和允差GB/T18404铠装热电偶电缆及铠装热电偶GB/T30121工业钳热电阻及的感温元件DL/T2200火力发电厂压力测量仪表技术规

9、范DL/T220I火力发电厂流量测量装置技术规范文中的标准在本标准中被引用。33.术语和定义新增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电站锅炉utilityboiler,powerstationboiler利用煤、油、气、生物质、可燃固废燃烧释放的热能加热给水。以获得规定参数和品质的蒸汽,并主要用于发电的锅炉。3.2 过热器superheater将锅炉的饱和蒸汽进一步加热到所需过热蒸汽温度的换热装置。3.3 再热器reheater将做过功的低压蒸汽再进行加热并达到所需过热蒸汽温度的换热装置。3.4 燃烧器burner将燃料制备系统供来的燃料/空气混合物(一次风)和燃烧所需的二次风分别以一定的配比

10、、温度和速度通过特定的喷口射入炉膛,实现稳定着火燃烧的装置。3.5 给水温度feedwatertemperature指作为工质的水进入锅炉时的温度。3.6 烟气再循环gasrecirculation将锅炉尾部烟道中的一部分低温烟气通过再循环风机送入炉膛,改变锅炉的辐射和对流受热面的吸热量比例,从而调节蒸汽的温度。3.7 烟气挡板gasproportioningdamper用于调节烟气的挡板。3.8 过量空气系数excessaircoefficient燃料燃烧时实际供给的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值。3.9 热偏差thermalmaldistribution在并列管束中,个别管子内工质焰增值与整个管

11、屏的平均工质焙增值不一致的现象。对本标准中使用的术语进行了定义。44.1.1锅炉已经过燃烧调整,并持续运行半年或三个月以上。锅炉已经持续运行三个月以上。对本标准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拓宽,不局限于经过燃烧调整的锅炉。54.1.3调温装置运行正常并调节灵活。调温装置运行正常并能灵活调节。修改后的描述更加清晰。64.2.5新增进行完供热改造,可能影响过热器、再热器安全运行时。增加了供热改造后的情况,拓宽了标准的适用范围。试验参数最大允许波动范围试验过程中,锅炉蒸汽参数的最大允许波动范围见表Io表1锅炉蒸汽参数最大允许波动范围74.3新增参照GBlOI84增加了试验时参数最大允许的波动范围,对试验参数控制

12、提出了明确要求。濯量项目2最大允许波动色lfl蒸发量3D2008tj*1%950VhVD2008th。2j480vhD50trjD18.5MPa9.8MPa18.5MPaP5400C*j5Qf5400C*j+50C-10T85.2.1.1在制造厂规定的参数保证值的负荷范围内到额定负荷之间,等间距地选取34档进行试验。由额定负荷逐级降低,尽量保持蒸汽压力和温度为额定值。在制造厂规定的参数保证值最低负荷到额定负荷之间,等间距地选取34个负荷进行试验(典型负荷为BRL、75%THA.50%THA、35%THA)0由额定负荷逐级降低,尽量保持蒸汽压力和温度为设计值。根据目前电站锅炉运行的实际情况,对典

13、型的负荷进行了描述。95.2.2.1动态试验在电负荷变化率为3%5%额定负荷下进行。动态试验在纯凝机组负荷变化率l%1.5%Pemin,供热机组负荷变化率2%2.5%PeZmin以上。根据目前纯凝机组和供热机组运行的实际情况,对符合变化率进行了定义。105.3新增5.3沾污特性试验5.3.1 试验在额定负荷下进行,保证各待测量受热面运行6h后,测量记录1.52h作为受热面沾污工况。增加了对受热面的沾灰特性评估,更全面的评估过热器和再热特的运行安全性。5.3.2对受热面进行彻底吹灰后,稳定运行05h,测量记录L52h作为受热面清洁工况。533根据受热面吹灰前后的蒸汽参数及减温水量变化评估受热面沾

14、污情况。115.4.1试验在额定电负荷下进行,除给水温度外,其他运行参数保持在设计值。试验在制造厂规定的参数保证值最低负荷到额定负荷之间,等间距地选取34个负荷进行试验(典型负荷为BRL、75%THA.50%THA.35%THA),除给水温度外,其他运行参数保持在设计值。本条根据电站锅炉目前的运行现状,增加了75%THA、50%THAs35%THA等几个负荷工况,拓宽了本标准的范围。125.4.3试验中如发现过热器或再热器超温,应及时采取措施(如加大喷水量、调整燃烧器摆角等)。试验中如发现过热器或再热器超温,应及时采取措施(加大减温水量、调整燃烧器摆角,调节烟气挡板开度,调整烟气再循环量等)。

15、根据目前电站锅炉出厂的调温方式,增加了调节烟气挡板开度,调整烟气再循环量的描述,描述更为准确。135.5.7对烟气再循环的调温装置,可先在一台再循环风机运行的情况下,调节风机出口烟气挡板开度为30%、60%、100%时进行一组试验对烟气再循环的调温装置,可先在一台再循环风机运行的情况下,调节风机出口烟气挡板开度为30%、50%、75%、100%时进行一组试验。对原有风机出口烟气挡板开度进行了更详细的要求,以便于获得更精准的特性数据。145.6.1以省煤器出口处的氧量为准,可在锅炉运行工况许可的范围内,利用调节送风机风量的方法,使氧量在4%、5%、6%(对煤粉炉)的情况下进行试验。对燃油炉可视具

16、体情况适当降低氧量值。以省煤器出口处氧量或SCR进出口处的平均氧量为基准,在锅炉运行工况许可的范围内,利用调节送风机风量的方法,使氧量在设计值、(设计值-0.5)%、(设计值+0.5)%(对煤粉锅炉)的情况下进行试验。对燃油、燃气炉可视具体情况适当降低氧量值。1.根据目前大型电站锅炉省煤器出口铜量与实际值偏差较大、SCR系统进出口处的平均轲量更接近实际值的现状,将原标准中的“省煤器出口处氧量”修改为“省煤器出Il处氧量或SCR进出口处的平均氧量”。2 .根据目前电站锅炉设计氧量特性将原标准中“4%、5%、6%修改为设计值、(设计值-0.5)%、(设计值+0.5)%”。3 .较原标准增加了燃气炉

17、,拓宽了本标准的范围。155.7燃烧器投运方式改变试验(链条、抛煤、沸腾炉无此项试验)燃烧器投运方式调整试验(链条、抛煤、沸腾、循环流化床炉无此项试验)较原标准增加了循环流化床炉,标准条文描述更为准确。165.7.1利用投运上层和下层燃烧器的方法,使火焰中心发生改变,了解其对过热器、再热器运行特性的影响。调整燃烧器在垂直高度上的出力方式或切换燃烧器投运层数,改变炉膛火焰中心,了解其对过热器、再热器运行特性的影响。将原标准对于燃烧器上、下层的描述改为调整燃烧器在垂直高度上的出力方式或切换燃烧器投运层数,描述更为准确,既包含了原标准中投运燃烧器的工况,又增加了改变燃烧器出力大小的工况,拓宽了本标准

18、的范围。175.7.3新增对墙式布置或炉拱布置的燃烧器,可视需要增加停运单只燃烧器试验。增加了原标准中未包括的对冲燃烧方式和W火焰燃烧方式的工况,拓宽了本标准的范围。185.8新增5.8配风方式调整试验5.8.1 调整二次风(含燃尽风)风门挡板开度的投运方式,改变助燃空气在炉膛内的分布,了解其对过热器、再热器运行特性的影响。5.8.2 对四角布置的燃烧器,可视需要增加单角投停二次风(含燃尽风)试验。5.8.3 对墙式布置或炉拱布置的燃烧器,可视需要增加单侧二次风挡板开度调整试验。5.8.4 每一工况稳定0.5h后,测量记录L52h。增加了原标准中未包括的配风调整试验,使本标准更能适应目前电站锅

19、炉的运行现状。196.1.1双炉体锅炉,可按半个炉膛来考虑集中布置测点,在另一半炉膛选取少量对比点即可。双炉体锅炉,可按半个炉膛来考虑集中布置测点,在另一半炉膛选取少量对比点即可,测点数量不少于另一侧13,对原标准中的少量对比点进行了定义,条文更加清晰明确。206.1.2应在受热最强的管子上设置炉内壁温测点,数量不宜太多,一般5点左右,并在炉外的相应管子上设置壁温测点,以了解炉内外壁温差值。应在受热最强的管子上设置炉内壁温测点,数量不宜太多,一般取管屏数量1/4左右,并在炉外的相应管子上设置壁温测点,以了解炉内外壁温差值。将原标准中测点数5修改为管屏数量的1/4,更适应目前电站锅炉大型化的趋势

20、。216.2.1喷水流量测点般可用原设计的测点。喷水流量测点一般可用原设计的测点,相关要求参见DL/T2201。增加了喷水流量测点安装要求的描述,条文描述更加准确。227.1.1温度(包括蒸汽温度、管壁温度和烟气温度)可采用经过专门标定、并确认合格的热电偶进行测量,锅炉试验用热电偶的特性见表U温度(包括蒸汽温度、管壁温度、烟气温度和水温)可采用经过专门标定、并确认合格的热电偶或热电阻进行测量。1 .增加了原标准条文中未包含的水温,拓宽了标准的使用范围。2 .对于蒸汽温度及水温,热电阻测量更为精准,提高了标准的测量技术要求。3.删除了原标准中过时的热电偶特性表,改为引用相关的国家标准,具体的国家

21、标准见修订后标准7.1.3条。237.1.2新增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温度测量仪表因受导热、对流和福射影响导致测量数据失真。明确了对温度测量仪表抗干扰性的要求。247.1.3新增应根据测量对象的特性和温度范围选择合适的热电偶或热电阻(参见GB/T16839.KGB/T18404和GB/T30121),热电偶和热电阻的导线不应与电源线平行放置。明确了热电偶和热电阻等温度测量元件的选择要求,并提出了对热电偶和热电阻导线的放置要求,提高了温度测量的精度。257.3.1.I一般用经过标定的、热偶丝直径为0.3mm或0.5mm的银格-银硅热电偶,也可用银铭-考铜热电偶进行测量。温度测量元件采用经过标定的、

22、直径为0.3mm或0.5mm的K型热电偶、伯电阻或E型热电偶。统一了热电偶的描述方式,增加了精度更高的钳电阻测量元件。267.3.1.3将欲测部位用磨光机去除铁锈和保护漆,并用酒精或丙酮洗净,把包有绝缘材料(头部暴露)的热电偶正负极用电容焊接仪焊牢在管壁上,正负极之间的距离应小于5mm(见图l)将需测量部位用磨光机去除铁锈和保护漆,并用酒精或丙相等有机溶剂洗净,将包有绝缘材料(头部暴露)的热电偶或热电阻正、负极用焊接仪焊牢在管壁上,正负极之间的距离应小于5mm(见图1)。测温元件增加了热电阻,提高了温度测量的精度。277.3.1.4为防止热电偶向环境散热,引起测量误差,热接点焊在管壁上后,热电

23、偶应在管壁上有不小于100mm的保温段。在热接点后,还应有不小于30Omm的过渡段。如管段太短,可将热电偶在管壁上环绕数圈后再引离管壁。为减小温度测量元件向环境散热引起的测量误差,热接点焊在管壁上后,应在管壁上有不小于15Omm的保温段。在热接点后,还应有不小于50Omm的过渡段。如管段太短,可将温度测量元件在管壁上环绕数圈后再引离管壁。增加了保温段和过渡段长度的要求,提高了温度测量的准确性。287.3.1.5热电偶在管壁上的过渡段,应用05mm厚的不锈钢皮固定(不锈钢皮亦点焊在管壁上),也可用耐高温玻璃丝带进行绑扎。温度测量元件在管壁上的过渡段,应采用可靠方式间隔一定距离进行固定,确保不发生

24、温度测量元件脱落。修改了原标准中对过渡段固定方式的描述,使进行试验时更为灵活。297.3.2首先在欲测部位去除铁锈和保护漆,采用直径为2mm或3mm的铠装热电偶,将头部轧扁,焊接对口,做成热接点,并修正成形。将其紧塞入用23mm厚钢板或管段做成的小鞘内,小鞘与管壁相焊。因小鞘尺寸小,只突出管壁5mm左右,所以散热损失较小,实际上是一个近似管壁温度的恒温室。测点上方用不锈钢皮将热电偶紧箍在管壁上(不锈钢皮用点焊机焊牢在管壁上)。在需测量部位去除铁锈和保护漆,采用直径为2mm或3mm的铠装温度测量元件,将头部轧扁,焊接对口,做成热接点,并修正成形。将其紧塞入用23mm厚钢板(材质与原管材料相同)做

25、成的小鞘内,小鞘与管壁相焊。测点上方采用可靠方式间隔一定距离进行固定,确保不发生温度测量元件脱落。小鞘外部应确保在管壁上有不小于15Omm的保温段。1 .将原标准的铠装热电偶修改为铠装温度测量元件,描述更为准确。2 .修改了原标准中采用不锈钢皮的固定方式,使进行试验时更为灵活;同时提出了对小鞘外部保温段的要求。307.4.1嵌入管段法(见图3)。在要测量管壁温度的部位割下一段管子,用一段与其材质、长度、内径均相同的管子(外径可比原管大5mm左右),在沿管子轴线方向距外壁12mm处开一小孔,直径为1.22.5mm,深度小于或等于IOommo将外径为Imm或2mm的铠装热电偶(也可用其他形式的热电

26、偶)插至小孔底部,使其与管壁紧密接触,然后把这段管子焊在割管的位置上。热电偶绕至管子背火侧,沿管子穿过炉顶(或炉墙)引到炉外,其间用半圆形钢板(也可将管子切成两半)保护。盖板材质最好与管材相同,蛊板满焊在管壁上。嵌入管段长度一般为15Omm左右。将测量部位打磨露出金属基体后,将所示的测量端装置3满焊在测量部位,将直径L52Omm的铠装测温元件4自保护管2一端穿入、另一端伸出后斜向插入测量端装置中,保护管2采用焊接方式固定在锅炉管外壁上。将原标准中需要额外增加换热段焊口的嵌入管段法修改为保护管焊接法,降低了试验的风险,提高了现场操作的可行性。317.6.1简易测量法。简易测量法用于了解沿炉膛(或

27、烟道)的高度及宽度方向上的烟温偏差情况,可用钿钱-钳或银珞-银硅热电偶(铠装)直接插入烟气中进行测量。该法简单易行,但误差较大。不同测量方法的辐射误差见图5。简易测量法用于了解沿炉膛(或烟道)的不同方向上的烟温偏差情况,该法简单易行,但误差较大,仅用于对烟温测量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7.6.1.1热电偶法可用S型、B型或K型铠装热电偶直接插入烟气中进行测量。不同测量方法的辐射误差见图5.1 .修改了原标准中对热电偶的描述,增加了B型热电偶。2 .增加了更适应现场试验的红外高温仪测量方式。Oooooooooon0864208642211111棚魅探罂40()6008(W100O12001400热电

28、偶测量温度BI-带4R遮热罩的抽气电偶;2.带4Z遮热罩的抽气热电偶;3-带力6/4瓷套管的60.5mm钳佬热电偶75h煤粉炉上实测数据:4-0.5mm银锦-银硅裸热电偶;5-61.5mm银铭-银硅裸热电偶图5几种热电偶的辐射误差热态试验台上标定结果7.6.1.2红外高温仪法采用红外高温仪对烟气温度测量时,可通过调节烟气的发射率及测距系数来实现不同部位的烟气温度测量,常见红外测温仪的范围为900-2500tC,精确度为读数的1%1七。327.6.2双热电偶法(见图6)。测量时热电偶工作端可伸出水冷套管约100200mm,置于烟气流的同一点上,其中一个热电偶的热接点直径等于1.5mm或1.0mm

29、,另一个热电偶的热接点直径为05mm或0.2mm。为保护热电偶工作端,在两次测量间隔内,可利用可动的管子将套管内的双热电偶缩到套管内。热电偶工作端要求dJdWl.l考虑到烟气温度测量时辐射误差的影响,可采用不同直径的多支热电偶同时测量后进行修正。测量时热电偶工作端可伸出水冷套1(X)2OOmm,置于同一测量位置。为保护热电偶工作端,在两次测量间隔内,可利用可动外保护管将套管内的组合热电偶缩到套管内。参考资料将原标准中的双热电偶测量法修改为双热电偶测量法和三热电偶测量法,提高了简易测量法的精度。式中:4一一热电偶工作端焊接点直径,mm:力一热电偶直径,mm。在工作端接受的热量与辐射放出的热量达到

30、平衡时,真实烟气温度为Zy=f+(tl-/|)A)=d4上两式中:“一烟气真实温度,C;4。一考虑辐射热损失对热电偶指示值的影响系数;力,小一两对热电偶的工作端直径,mm;h,/2一相应于热电偶工作端直径力和d2的测量值,C:,”一系数,取决于雷诺数,测量烟气时m值大约在03704l范围之内,可取平均值0.39进行计算。热电偶工作端要求:(7-1)4c式中:21,2当测温元件测量点接受的热量和向外辐射的热量达到平衡时,可按照下式计算实际烟温:T=T2+早(7-2)匹伍丫1式中:7i烟气真实温度,K;TtT2热电偶1和热电偶2的测量温度,K;4,d2热电偶1和热电偶2的工作端直径,mm。7.6.

31、2.2三热电偶测量法采用3个直径不同的热电偶对烟气温度进行测量,热电偶的热接点裸露在炉内火焰中。针对每个热电偶,首先进行动态补偿,采用下式计算烟气的稳态温度:TLT可b-e,/ln(宜工(7.4)式中:”一某个热电偶测得的烟气的稳态温度,K;2.炉膛内烟气温度变化过程中,热电偶等时连续采集的3个温度,K;t热电偶连续采集3个温度时的采样周期,s;某个热电偶的时间常数,s。采用下式计算烟气的真实温度:TTh绝绝乂-1.5(%颂-必)”|/&1.b7V2r2(7-1.5r2)73r,1-1.5r3)JM=Tb%C)&3=MF(7-7)M1=atdn(7-8)M2=atdn(7-9)f3=axdn(

32、7-10)Nl=M1(M3-Af2)(7-11)2=M2(M3-M1)(7-12)TV3=M3(M1-M2)(7-13)式中:Tg烟气的真实温度,K;11、T2、3个热电偶测得的烟气稳态温度,K:a热电偶的黑度(计算过程中可约去):4、出、43个热电偶的直径,m;n对流换热指数,对于烟气横掠热电偶测量端时取值0.5。337.6.3遮热罩的材料为:当测量的烟气温度为800C时,用碳钢;高于800C时,使用合金钢或陶瓷材料(如陶瓷、金刚砂、冶炼用刚玉和耐火粘土等)。测量高温用的抽气热电偶(见图8)应放在一根通水冷却的金属管中,用抽气器抽气。利用抽气热电偶测量Iooo1200C的烟气温度时,为保护工

33、作端,要造成100120m/s的抽气速度,这时的测量误差仅为2%3%;测量的烟气温度范围为400-700C时,可用不抽气的热电偶。仔表2遮热罩式热电偶技术特性和使用条件将原标准中对遮热罩材质的描述统一增加至表2中,标准条文更为简洁。测域温度Cj热电偶分度号工作端比径mmj遮热取材质Q保护方法:抽气速度ms测就误差(考虑辎射热修正)/%21300B-0.6-l,5*j耐热合金钢/陶亮材料cmK、碳化硅、碳化仍)三层遮热罩+冷却水,1281.2-1.8j12(XFBjLSjI2(k,1.2-1.81100-K-70-90】2.0-22:1000*0.8-1.Oj60-8(k=20-221000jK

34、P1.52.O3两层遮热界+冷却水l(Xkj1.22.0900:1.5-2.O*j80!1.01.5800:K1.52.0。不箭钢J70J1.0-12700-KNl5-2.0*j不班的:妍LOT”700jj0.I2*j不快钠两层遮热罩60j1.0-1.4600KSO.82.O不锈钢“401I.5L9*j5001K-1.0-2.5*5碳钢,:单层遮热罩口603400-*1.02.”碳纲J40l720注:测敏的烟气温度危困为400700oC时,可用不抽(的热电偶.344.2.1喷水流量一般可用经过校准后的锅炉表盘表计测量,或按减温器前后的热平衡法推算得出,必要时采用标定过的测速管或标准型孔板进行测

35、量。喷水流量一般可用经过校准后的锅炉表盘表计测量,必要时采用标定过的喷嘴或标准型孔板进行测量,具体要求参见DL/T220U增加了对喷水流量测量元件的标准条文要求,要求更加明确。357.7.2测量元件应安装在远离局部阻力的地方(如弯头、阀门、管子进出口处等)。L/5一般为5-10(为测量元件中心与局部阻力处之间的距离,DI为被测管的内径)。测量元件应安装在远离局部阻力的地方(如弯头、阀门、大小头、管子进出口处等),与上下游直管段的距离应参照GB/T2624.2和GB/T2624.3选取。增加了对测量元件的安装位置的标准条文要求,要求更加明确。367.7.3测量元件装好后,用610X2、142或1

36、2X2的无缝钢管作为传压管测量元件装好后,用10X2、612X2或(M4X2的不锈钢管作为传压管将原传压管材质修改为不锈钢,避免了杂质对测量数值的影响。377.7.4由测速管通过二次仪表测得压差后,用下列公式计算流速和流量:G3.6Fp(4)式中:流速,m/s;一测速管流量系数,经过专门标定得出,见附录D;3测速管测得的压差,Pa;一被测介质密度,kgmG一流量,t/h;产一被测管流通面积,1或。当用孔板测量喷水流量时,可参见国家标准GB2624流量测量节流装置。当采用标准孔板和喷嘴测量喷水流量时,可按照GB/T2624.2、GB/T2624.3和DL/T2201进行计算。对流量测量的计算引用

37、了相关的国家标准,条文更加明确。387.8.1用表管接到测量仪表。用10X2、12X2或14X2的不锈钢管作为传压管接到测量仪表。规定了传压管的尺寸型号,标准要求更加明确。397.8.2在锅炉验收、鉴定试验中,应选用0.35级精确度的压力表,根据不同的测量对象,可选择不同量程的压力表。在锅炉验收、鉴定试验中,应选用不低于OO75级精确度的压力变送器,根据不同的测量对象,可选择不同量程的压力变送器。要求使用压力变送器替代原有的压力表,测量更为精准,便于试验时数据的连续采集。407.8.3压力表前要装设可以切断的阀门(根据不同的压力等级选取)。压力表规范参见国家标准GB1227o压力测量仪表前要装

38、设可以切断的阀门(根据不同的压力等级选取)。压力测量仪表规范参见GB/T1227和DLT2200o使用压力测量仪表的描述替代原标准中的压力表,同时增加了新标准DL/T2200,对于压力测量仪表的要求更加明确。417.9.1过热器和再热播阻力可通过测量其进、出口压力后计算而得。过热器和再热器阻力可通过取压管安装在进、出口的差压变送器测得,当测量精度要求不高时,也可测量进、出口压力后计算得出。根据目前测量仪表的使用现状,首先推荐使用差压变送器作为阻力测量的首选,其次采用测量进出口压力计算得出,提高了测量数据的精度。427.10.2冷端自动补偿法(见图10)o补偿电桥法根据不平衡电桥原理设计,其原理

39、如图8所示。将原标准中的冷端自动补偿法修正为补偿电桥法,标准条文更为准确。437.10.3新增7.10.3补偿热电偶法补偿热电偶法利用补偿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动势来补偿测温热电偶因冷端温度变化所产生的误差。试验时补偿热电偶和测温热电偶通过切换开关和显示仪表串接起来,使冷端温度变化所引起的测温误差得到补偿。补偿热电偶可以是一支或多支测温热电偶,也可以是用测温热电偶的补偿导线制成的热电偶。新增了补偿热电偶法,使得现场测量的冷端补偿方法更为丰富。447.10.4新增7.10.4晶体管PN结温度补偿法晶体管PN结温度补偿法采用温敏二极管或温敏晶体管对热电偶进行冷端温度补偿。测温时,把相应PN结上的电压引入

40、热电偶回路即可实现热电偶冷端温度的自动补偿。新增了晶体管PN结温度补偿法,使得现场测量的冷端补偿方法更为丰富。457.10.5新增7.10.5软件补偿法软件补偿法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输入模块还接受由其他温度传感器(一般用PtlOO)测得的热电偶冷端温度信号(一般为吊o)。热电偶测量信号和RtO在输入模块中进行处理并转换成数字信号后,经接口送入计算机,计算机则按预先设计的程序自动计算出真实温度。新增了目前广泛使用的软件补偿法,使得现场测量的冷端补偿方法更为丰富。接 口计 算 机输入模块图9软件补偿法示意图为了减少冷端温度信号所占用的输入通道数量,可用补偿导线把所有热电偶的冷端引至同一温度处,这样

41、只使用一个冷端温度传感器和一个修正ro的输入通道即可。467.11.2常用的测量仪表有多点数字温度自动记录仪、便携式电位差计、电容式差压变送器、标准压力表、高压差压计等。常见测量仪表的特性如表3所示。使用目前常见测量仪表特性表替代了原标准中对于某些已不再使用的仪表描述。仪表名称Q测Irt对象C测地范阳热电偶C水、烟气、蒸汽、空气等,-20-1800oCj热电阻1水、蒸汽、空气率-200-5OoOCa压力变送器/水、烟气、蒸汽、空气等。0.0-60MPa-j478.1.5新增8.1.5试验数据整理格式可参照附录C。对数据整理的格式给出了参考表格,并修改了标准中的描述。48附录A当测量到管壁外壁温

42、度后.可按照下式推算管内蒸汽温度:TF_+J-In切Ha424d,)q=).-J-+!_+-Lln%+-Lh五4d.ald024d,24da,式中:/.Z1-管内蒸汽温度和对应炉外管壁温度,0Ci”%环境温度:q每m长度管f的散热量,W/m;,A保温层及管壁的导热系数,w/(m);d.,da,d0一一管子内径、外径及保温层外径m:一%保温层外壁对环境的放热系数.W(m0C):小然汽对管子内壁的放热系数.W/(m):-对原标准的符号进行了修改,更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对符号的要求。川测僦外壁温度推算再热蒸汽洱度时的修IE方法K=XS+点吟)(B,)+-r-ln-ln-xaid.d.2,da21d.(

43、2)h两式中,1、L一管内蒸汽洱度和所漓凶的炉外钟壁温度.r.q-每米长度代广的散热t.W/.,t环境温度,C:-.-保温信及管壁的号热系It*(三r),&、d.管子内检、外小及保温层的外14.:像温层外糖网H环境的散然系数,WV1C)图燕汽对管子内微的放热系数.7(:C).49附录B用嵌入管段法测量炉内管壁Ai度时的修正方法,p,UlAa2Jf12IR取TTr彳反当采用保护管焊接法测僦到管壁外壁温度后,可按照下式对管壁真实壁温进行修正,i(精+(荒F4=2Lo“小姓.4.*df6=也邑二”2式中,r+a一一过热器(或再热器)管外壁温度J过热器(或再热器)狙度.c,,J实测管壁温度.,4A管径

44、系数I-4Ma过热器(或再热器)管架外径和内径m14.以热接点测量端装置外壁为假想圆管的外径.m.4过热器(或再热器)管金属导热系数,W(m管壁对蒸汽的对流放热系数,W(mC).%热接点测盘端装置内壁对蒸汽的对流放热系数,简化计算时可取小,W(m0C).j对原标准的符号进行了修改,更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对符号的要求。其中BLdMd3(C2)0-2Vda(C3)5I=Ip1-)(C4)$=:(5-4)(CS)上五式中过热器(或再热器)管外壁温度.C:U-一过会嶷汽(或种热蒸汽)温度,C:U-一嵌入管段的实测管壁温度,1C,Pr-一过热器(或再热得)管外径,m:4一一过热器(或再热器)管内径,:S1-一过热方(或再熟器)管壁厚.m:A1-一过热笈(或再热器)筏金属号理k系数.(bC):一管壁对蒸汽的对流放热系数,wr):d-一跃入管段外役,:n-一测孔中心至嵌入管中心距离,m:P-一系8GA-Ift入管段内径,B:-一测孔中心至嵌入管段内壁的距离,;-一嵌入管段金属材料导热系数.*/(D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