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赤壁赋》教案设计后赤壁赋教案(6篇)

上传人:h****5 文档编号:230009189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53.3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3年《赤壁赋》教案设计后赤壁赋教案(6篇)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2023年《赤壁赋》教案设计后赤壁赋教案(6篇)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2023年《赤壁赋》教案设计后赤壁赋教案(6篇)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资源描述:

《2023年《赤壁赋》教案设计后赤壁赋教案(6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赤壁赋》教案设计后赤壁赋教案(6篇)(5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3年赤壁赋教案设计后赤壁赋教案(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须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的时候须要留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须要留意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共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赋教案设计 后赤壁赋 教案篇一 1、学习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品鉴技巧之美。: 3、感悟作者的情感改变,结合作者的境况,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

2、文章擅天下”的美誉。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学们,今日我们就一起去观赏一下这位旷世奇才的佳作赤壁赋。 (二):老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找出韵的韵脚,听老师对文章感情改变的处理。 (三):读课文,疏通字词,留意特别用法及句式。 (四):详细方式:学生把在课前预习整理的材料进行沟通。 首先沟通实词和虚词,把它们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在校老师刚好作推断,给出正确的答案。(实词和虚词略)。 接着沟通词类活用状况: 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名词作状语;东望

3、武昌 接着沟通句式: 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细致体会文章的语言,字词和句式特点,全面解决文章的边面意思。 (五):全面分析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 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样的景?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老师点拨: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安静,苍茫而朦胧,果真秋景如画,风月无边,一路乐景。看了这样的文字,我们真的很佩服苏轼。 其次段思索:(1)文章其次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明确:来自作者遭遇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

4、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子怎样的情怀? (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4)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学习第三段 思索:(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调如何?“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明确: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调甚为 (2)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六)探讨话题 1观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七)总结:苏轼实行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欢乐和心灵劝慰的较为现实的途

5、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悲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眠。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欣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爱好、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一般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溢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行起企及的美。 (八):板书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沉醉游景乐(以景动人) 其次节悲凉箫声的伤感“水月”歌情悲(以情感人)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问理喜(以理警人) 赤壁赋教案设计 后赤壁赋 教案篇二 1了解苏轼的有关状况。 2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6、赤壁之战。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学问。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美丽的写作特色。 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解并描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验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验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成熟是一种光明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须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最终停止向四周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睬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

7、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奇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立刻就要产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从前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枕还酹江月。 写作背景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

8、对新法的不同看法,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遇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遇诟辱熬煎,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冲突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

9、到愤懑、苦痛;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暖和,增加了信念,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介绍赋的有关学问。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验了长期演化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爽流畅的气概,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题解 (1)关于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

10、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许。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改变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簇新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

11、深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 (3)介绍赋的有关学问。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验了长期演化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爽流畅的气概,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课文正音 属(zh)客窈窕(yotio)斗(du)冯(png)虚御风棹(zho)和(h)歌愀(qio)然扁(pin)舟无尽藏(zng)相藉(ji) 内容结构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妙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安逸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

12、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看法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心情,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缘由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呈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清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其次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快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仰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

13、比方,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快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争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心情。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受。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消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观赏大自然奇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挤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艳

14、羡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看法。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欢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示意:我虽然遭遇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孤独也无苦恼。这事实上是一种抗议。 课文落实 (1)学习第一节 重点字词 一词多义 (1)如 a纵一苇之所如(往) b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好象) 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比得上) d如期完成(根据) (2)属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通“嘱”,劝酒) b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叮嘱) c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d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

15、眷属(亲属) e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 f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通假字 (1)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 特别句式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内容分析 第一段,写了苏轼游历赤壁的时间、地点,并写了赤壁的山光水色。 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地点: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景: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露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这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长江赤壁风月露舟的绚丽景色,请同学们边读边体会作者的豪迈雄浑的气魄、简洁明快的文笔、朗朗上口的节奏。 诵读指导

16、:要求读出停顿、延长,驾驭其中的节奏。留意:叙述的句子平缓;描写的句子留意意境,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抒情的句子留意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要读出这种情感来。 如:下列句子诵读时哪些地方须要延长?请同学找出来。 明确:“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两句话,是意境的基础,与下文一样的语气应当是安静的。)“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诵读,体会延长的作用,感受观赏美景后的兴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诵读时,应体会延长所表现出的壮阔激荡的情感。) 从诵读中导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17、可以边诵读,边体会内容,边酝酿感情。例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写得多么生动形象!月亮就似乎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行动迟缓,经常在那里驻足,俯瞰人间。 纵一叶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一个“纵”把一叶扁舟在长江上顺流而下,逍遥自在地随江势漂流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在船上随江而行的激烈心情小船呀,小船,你就像我那久被压抑的心,在这大江里最终得到了解放,你随意前行,爱怎么漂就怎么漂吧!同样,那个“凌”字用得也是特别奇妙的,它既是客观的描述,写出了小船在万顷无边的水面上腾越前进,也写出了作者当时的主观

18、心情:现实生活中的苦恼和郁闷都让它见鬼去吧,我的小舟凌空翱翔,我的心情是激越壮丽的。 诘级林校细致理解作者此时的主观感情色调,诵读时可用重读或延长读音等方法加以突出。 (2)学习第2节 重点字词 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 特别句式 (1)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老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明确:哀怨、思慕、抽泣、倾诉 歌是快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冲突应当怎样解决

19、?请大家仔细思索之后探讨,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结合提示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索。最终,引导学生相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索、排遣的过程。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了。 诵读提示 第2节,留意这个乐极生悲的转折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一位客人吹起洞箫,悲戚的箫声使大家“乐甚”的心情陡转,一下跌落到心情的低谷,都随着箫声哀痛、苦痛。诵读时,留意三个阶段:第一,读“乐甚”句,语速要快一些,这样可以表达欢乐的心情。其次,“客有吹洞箫者,倚

20、歌而和之”句,语速可以渐渐放慢,心情由欢乐转为安静。将这句话作为下文“生悲”的过渡。第三,读吹箫客人倚歌和之,传出悲凉曲调时,语速要放得更慢,并且要注意重读的字。如“可读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其实,作者的心情改变不仅仅体现在本文中,而是贯穿在被贬到黄州后的全部作品中。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投影两词:卜算子和定风波。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愿栖,孤独沙洲冷。 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初寓居定慧院,五月迁临皋亭。本词当作于这期间。定慧院:一作“定

21、惠院”,在黄冈东南。 漏断:指夜深。古代用壶滴漏计算时刻。 幽人:兼有幽居之人与幽囚之人的意思。此当为苏轼自指。 省:觉察、理解。 宋黄庭坚跋东坡乐府评本词云:“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词中表现作者孤独孤高的心情。或以为隐射刺时之作,如清张惠方言词选载:“鲖阳居士云:缺月,刺微明也。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担心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愿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孤独沙洲冷,非所安也。”按这是清常州词派所谓“作者未必定,读者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读词方法的先导。其体会发挥,已超出原作本意了

22、。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一直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元丰五年(1082)在黄州作。沙河:苏轼书清泉寺:“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余将买田其间。”芒鞋:草鞋。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潇洒:指风雨。近人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此足微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老师简述如下:第一首词作于公元1080年初贬黄州之时。写出了苏轼经验人生重大打击后孤苦凄凉而又惊魂未定的感

23、觉,与本文表达的感情是迥然不同的。其次首词写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时的苏轼已经能够坦然面对甚至享受人生的风雨了,最终一句最能概括全词“回首一直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而这些情感改变合在一起恰好说明白苏轼抒写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苏轼的人生是真实的人生。 (3)学习第3节 重点字词 一词多义:固 a固一世之雄也(原来) b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险固)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动,使稳固) d汝心之固,固不行彻(顽固) 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 (2)山川相缪(通“缭”)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 (2)顺流而东也(名作动) (3)侣鱼虾而友麋

24、鹿(意动) 特别句式: (1)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2)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诵读提示 第3节,客人说出“悲”的缘由人生短暂,历史无情。比起气概宏大、生命悠长的长江来,人类显得多么渺小、可悲!诵读这一段时,第一,读曹孟德横槊赋诗,周瑜鏖兵赤壁时,要读出英雄当时的气概,同时,也要把对英雄的仰慕之情读出来。可以这样读:“月明星稀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对这两个反问句要诵出他们当年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情感。读“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句,读出当年英雄的气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语速放慢,字字千钧。其次,读出转折。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半句确定上文,后半句骤转,读成“而今/

25、安在哉”,强调英雄不在了,突出心情的怅惘空虚。第三,读“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羡长江之无穷”这句时,要突出悲伤感叹的心情。 (4)学习第4节 重点字词 一词多义 (1)适 a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 c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d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适合) e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刚刚,才) f适大病,不能行(适逢) (2)逝 a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消逝) b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通“誓”,发誓) c淑尔远逝,往来翕忽(去,消逝) d时不利兮骓不逝(跑) (3)曾 a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b曾不知老之

26、将近(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4)苟 a苟非吾之全部(假如) b欲苟顺私情(假如) (5)虽 a虽一毫而莫取(即使)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 诵读提示 第4节,苏轼的一番话表现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诵读时要留意感情的转折,语速要平缓。 (5)学习第5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不知东方之既白”,诵读要点是经过苏轼的劝导,大家转悲为喜,要读出转折和欢快来。 7、鉴赏重点 (1)构思精湛、缜密、写景、抒情、争论紧密结合。 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楚、明白,由月夜泛舟的安逸,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心情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

27、,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起先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争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看法。 (2)善用比方,语言美丽形象。 作者写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组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沉醉其中,组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方,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报表县得非常形象,真实,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

28、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汲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见,也采纳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赤壁赋教案设计 后赤壁赋 教案篇三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基本篇目中出现的通假字的含义。 3、驾驭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4、理解文言特别句式。 文言学问复习 体会作者心情的改变,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1、导入 由课前歌曲赤壁赋导入本课。

29、 2、回忆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爽豪健,善用夸张比方,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见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3、重温作背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

30、,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的牺牲品。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在这里年近半百的他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3、朗读观赏,检查背诵 4、分组复习 一组找出多义字并为重点字注音,二组找出通假字和词类活用,三组找出文言句式和分析课文结构,四组找出本文的线索和分析苏轼对人生的看法。 5、分组展示探讨结果。 6、本课小结 本文是一篇千古传诵的文赋,作者以美丽的文笔描述了主客泛舟江上,欣赏赤壁美景,饮酒放歌及探讨人生看法的生动场面,文中的抒情、写

31、景、说理挥洒自如,自然融合。 7、课后练习 8、课堂赠言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他认为苏轼在黄州这段炼狱般的经验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成熟是一种光明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须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最终停止向四周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睬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9、板书设计:乐悲乐 赤壁赋教案设计 后赤壁赋 教案篇四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尝课文精致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

32、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主动意义。 1.培育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美丽、形象语言的实力。 2.培育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实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培育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喜闻乐见的诗文多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理睬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高雅、精致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困难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

33、平经验,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化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多媒体课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日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耸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态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遇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安慰。那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远眺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

34、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二.作者背景及解题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主动参加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实行温柔看法的政治主见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

35、相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武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详见下文.),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溢哲学意味,凝合

36、人生思索的名篇佳作。 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闻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排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围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建真实情新,景物描写美丽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三. 老师配乐朗诵全文. 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老师

37、对文章感情改变的处理。 壬rn 戌x 属zh客 窈yo窕tio 冯png虚御风 桂棹zho 倚歌而和h 愀qio然 舳zh舻l 山川相缪lio 酾sh酒 横槊shu 渔樵qio 江渚zh 匏po樽 蜉f蝣 指导朗读应留意下列几点: 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 2、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而观之。 3、读气概。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节奉一至语速舒缓

38、)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概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4、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潇洒。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四.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课文注释补充: 泛舟:荡舟,划着船。泛,浮行,漂移。 白露横江:白茫茫的水气横铺在江面上。横,横铺,覆盖,覆盖。 浩浩乎:广袤的样子。 饮酒乐甚:喝着酒,欢乐极了。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 舞幽壑之潜蛟,泣

39、孤舟之嫠妇: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哭泣。舞、泣,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挚友。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拉着飞升的仙人在宇宙遨游,抱着明月许久存在下去。挟,夹持。以,连词,同“而”。长终,指与明月相终,即恒久存在。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占有它们,无人禁止,运用它们,无穷无尽。 洗盏更酌:洗净杯子,重新斟酒。 五.完成基础学问练习。 教学过程: 一.课文结构及鉴赏 (一)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妙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安逸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看法问题的论

40、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心情,这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缘由之一。 (二)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呈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清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其次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快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仰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方,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快乐转为悲凉,引起下

41、文主客问答的争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心情。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受。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消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观赏大自然奇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挤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艳羡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

42、达乐观的看法。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而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欢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示意:我虽然遭遇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孤独也无苦恼。这事实上是一种抗议。 1.学习第一段: 思索: (l)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 (2)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调如何? 明确: (l)可分三层: 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 其次、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状况。 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状况。 (2)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

43、、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安逸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调以喜悦为主。 2.学习其次段 思索: (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本段的“嘻”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同代表了主子怎样的情怀? (4)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5)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 (1)可分两层:写作者的歌声写客人的萧声,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2)本段的“喜”由主子“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3)“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

44、表一种志向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而是作者在遭遇贬谪之后,仍旧坚持对生活的执著看法,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4)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萧存。体现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方化抽象为详细,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非常形象真实。 (5)转折过渡 3.学习第三段 思索: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调如何? (2)“客”是如何闻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明确: (1)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调甚为哀痛。 (2)“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而很简单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

45、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无影无踪,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艳羡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这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争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

46、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 探讨:一般的人,在忧患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 喝酒,刚好行乐。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众生齐念)唯有杜康!” 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

47、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冲突。 4.学习第四段 思索: (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调如何?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明确: (l)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指责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这里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

48、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挤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而用不着艳羡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当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安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作者的某些语言简单被误会为刚好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干脆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安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沉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肯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肯定化,留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

49、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主动的。 探讨: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艳羡宇宙的无穷?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改变;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 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争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加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样”的观点说明白苏轼对生命的确定和对生活的酷爱。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予,所以苏轼认为人

50、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艳羡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争论最终又回到了“乐”上来。 5.学习第五段 思索: (l)本段感情色调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3)结合全文,应如何相识文中的“主”与“客”? 明确: (1)本段感情色调为”吕”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欢乐c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示意:我虽然遭遇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孤独也不苦恼。而这事实上是一种抗议。 (3)“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

51、心的主动和消极的心态。 三.概括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妙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安逸心情,然后再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看法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终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改变。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合而不露,意在言外,深厚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艺术鉴赏 1.写景、抒情、争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争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建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溢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

52、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争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汲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韵和对锅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科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仍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

53、将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殊立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特长。 3.形象美丽、擅长取智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好声的幽咽哀婉:“其声鸣鸣然,如想如幕,如泣如诉,余音禁袅,不绝如缕。舞的区之游故,泣抓舟之合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详细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二.阅读: 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心情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困难的心情。

54、1.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冲突、解决冲突,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看法。 探讨: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受产生: 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 三是要摆脱现实境况,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行乎骤得”。 2.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受而发。他从宇宙的改变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改变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

55、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全部,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终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予。明显,赋中客人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主动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因而“客人”的话却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苦痛,所以当他把手书的前赤壁赋寄给好友钦之时,特地写信嘱咐道:“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3.赋分三层意思绽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层层深化。文笔跌宕改

56、变,熔写景、抒情、争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争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建出奇妙的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溢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爽的散文笔调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更多的是散句成分。这种赋称为文赋。前赤壁赋除采纳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潇洒,表现力很强。这些都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 三.参照阅读黄州诗文理解课文: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57、,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 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今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吾兄弟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无足挂齿。所谓自消遣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品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苏轼与子明兄书) 注:儒家推已及人的的思想,佛家众生同等的观念,道家酷爱生命的意识,使初到黄州的苏轼于艰苦生活中获得精神救赎。前赤壁赋表现的胸襟气度,于上列诗文可见端倪。 四.课文学问点归纳: 一词多义: 长 抱明月而长终 副词,恒久 而卒莫消长也 动词,增长 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 关联 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托 举酒属客 劝酒 于 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词,在 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表被动 词类活用: 1,乌雀南飞(南) 2.西望夏口(西) 3,东望武昌(东) 以上三个词都是名词做状语,可译成:向南(西,东) 4,顺流而东也. 东;名词活用做动词,可译成:向东进军.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 6,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特别句子: 1,何为其然也?(介词的宾语前置) 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以于引导的被动句) 3,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段:夜游之乐-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