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故都的秋(通用6篇).doc

上传人:胡** 文档编号:229397231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通用6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通用6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通用6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通用6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故都的秋(通用6篇).doc(4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语文教案故都的秋通用6篇语文教案故都的秋通用6篇语文教案故都的秋篇1教学目的:1、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与统一。3、陶冶学生性情,进步审美才能。教学重点: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全文熟悉,作者和背景,教学步骤和过程:一、课前引入:1、题意讲解“故都”二字说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清、静、悲凉。“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文章围绕“秋”之景来表

2、达作者的内心思想感情以情驭景,以情显景。2、关于作者及其背景本文是郁达夫1934年写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惧的威协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即使偶有创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亦较为消沉。虽然如此,作者所写的文章常常能做到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本文就是一篇代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二、听朗读录音。非常钟左右1、细细品味:文章开头局部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几个词说明?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明确:“清”清闲恬静安谧“静

3、”细腻幽远幽静深邃“悲凉”落寞衰弱萧条2、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文章的基调。“清净”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境,“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从构造上说这种对秋的概括的说法是文章的总起局部,也是文章的线索所在。3、作者在写北国之秋时也写了南国之秋,那么,作者笔下的南国之秋有何特色?分小组讨论,选取一名发言。与这三个词相对应的是在写江南之秋的感受中使用的另三个词:“慢”、“润”、“淡”。这个比照,衬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此处可用几个问题来启发学生答复。三、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并体会课文的“清、静、悲凉”的意味。第二

4、课时教学要点课文分析p 鉴赏引导教学步骤和过程:一、课前复习引入散文的有关知识二、课文分析p 鉴赏引导1、快速阅读课文,考虑这种清净又悲凉的“故都的秋”都集中表达在哪些地方?作者用什么样的景物来表现这种沉静、悲凉的心绪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学生讨论并阐述其感受最深的一局部。讨论后分析p :1、3段:作者为什么对陶然亭的芦花等这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面着力去描写家家户户到处可见的秋景?2、第3句中“即使就是也”这样的句式,表达了什么意思?明确:北平的秋意,果真是无处不在,它的色味特别浓烈。3、作者是如何描写清晨在院中看到的景象的?明确:作者笔下的秋景,“屋”和“壁腰”都是“破”的。

5、明确:这些都是北平的风光,但并不能都反映“秋”的特色,用反衬的手法“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突出北平秋晨“静”的特点,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日光”本是暖色彩,但在作者笔下却是“漏”的。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4段:槐树落蕊而知秋此处点明“细腻”、“清闲”、“落寞”三词。表达文章选择“落蕊”来综合表达“清”、“静”、“悲凉”之特点。5段:秋蝉残鸣而报秋。6、7、8、9、10段:秋雨淋人人知秋11段:枣树秋色之奇观2、除以上表达描写了秋景外,作者还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写秋。哪里是集中的议论局部?明确:第12段。3、本段中心句是哪一句?明确:“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

6、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末尾两段从构造上看是总说总括局部。4、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区别在哪个方面?用一个字来概括。明确:味。5、为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明确:比喻。不是比照或类比。学生旁注在书上6、全文构造图示看投影。7、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着在表达和描写上述秋景时,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呢?明确: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是并行排列。表达了散文“形散”的特点。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特点,也即“神不散”。8、引申考虑:你认为故都的秋取材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不写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7、情?明确:文章取材主要表达“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彩,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作者取材时能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与作者当时思想苦闷、追求隐逸恬适的生活情趣有关。三、小结和作业: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挚爱之情。从.写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表现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选用的材料往往是零散的。文中作者感官所及而刻意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络,却都连在了一起;文中作者思路所及而笔触点到的,有南北不同景点之秋色,以及中外文人和其作品,它们之间更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络,

8、却都能相提并论。材料组织也不讲求时间的和空间的顺序。表达方面:有表达、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和“悲凉”。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这就是“缘情写景”的写景抒情方法。课外作业: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篇家乡的的散文。板书设计:故都的秋郁达夫清客观实境秋景的描绘秋味静五种故都秋之美悲凉主观情感秋关系议论沉郁、寡淡心绪形散而神不散缘情写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语文教案故都的秋篇2教学创意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载

9、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连年内战的中国,_,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遁世离群,浪迹山水的生活排遣不了他心中忧国忧民的苦闷,作者的主观感情与故都的秋景有机地融为一体,“清、静、悲凉”既是景物的特征又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绝好写照。因此,本设计的意图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故都的秋激发学生探寻作者附着于景物之中的特殊情感体验,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感悟,去发现、领悟散文的魅力同时让学生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从而进步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格境界。教学目的1、培养朗读才能。2、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

10、手法。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思路本设计主要采取导学自主课堂教学形式,由相关的三个环节组成:1、披文入情,沿波讨;2、感同身受,渐入佳境;3、纵观全局,探究主题;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争辩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预习要求1、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2、朗读课文。3、体会课文层次,体会课文大意,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

11、自由”,秋日里,毛_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彷徨,目之所及是“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今天,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又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2分钟一、披文入情,沿波讨12分钟左右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初读完此篇课文,仿佛看到一个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秋声秋色

12、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情?我们先来整体感知故都的秋景。请大家看课文,听老师对课文主体局部311的朗读。一起神往故都,观其色,闻其声,品一品故都的秋味。播放配乐朗读。问题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化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问题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明确: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

13、受上。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这几幅秋景的呢?什么样的景物,会使我们读者感到这样的压抑,感到这样的凄清和孤独。问题3。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写秋的?明确:作者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问题4。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明确:声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问题5。描写了那些秋声和秋色?特别注意那些间接描写的地方。学生分组讨论明确:色:碧空蓝朵黄中带白青布淡绿微黄提问:A:秋色的特点是什么?颜色的风格明确:冷色彩。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彩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B落槐为何也是秋色呢?明确:它的花白里透黄,突出了秋天

14、的特点,与文中描写的其他颜色风格一致。C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明确:冷清。凄清如许。观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哟!透人肌骨。明确:声: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A假如说,秋色的描写是“清”;那么,秋声呢?用一个字概括。明确: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B写了秋声,为什么我们还说它静呢?明确:反衬。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艺术家们往往用这种以静衬动的艺术辨证法来获得更强的表达效果。我们在课文荷塘月色中已经接触过这种用法,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

15、静。C举一个例来说一说:如看到扫帚的丝纹,为何也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细微的声音?精细的丝纹,灰土上一条条的痕迹。我们仿佛看到了扫街的在树影下清闲的挥动着扫帚,听到了灰土与落叶发出的沙沙的细微的声音。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与衰败吗?D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听到这微漠的声响,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觉?明确:更加孤独,凄冷。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作者连细微的扫帚声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这次第,怎一个静字了得!”二、感同身受,渐入佳境20分钟左右秋声寂寞,秋色冷清,作者在这样的清静的秋声秋色里会品味到一种什么样的秋味呢?我们大家已经抓住秋景的特

16、点对景物进展了分析p ,如今让我们大家一起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中去体味,去揣摩,去感悟!意境是什么呢?意境是内在的情趣与外在景物的交融。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相生。景物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作者带着某种特定的感情来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感情的不同那么对于同一景物的观感也不一样。这就是我们美学上常说的“移情作用”。下面,我们就深化作品中的意境,观景而察情。问题6。请全体同学听课文录音,大家在听的时候找一找,看客观的景境中的构成要素有那些?客观的景是什么样的呢?这是故都秋天的清晨,大家随着作者的声音到街道上遛一遛吧!学生小组讨论明确:故都的秋中的诸

17、多意象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据传达感情暗示思想的需要,按照某种向心力而互相照应粘合形成的意象群体。解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组意象构成的整体画面去赏析:第一组意象萦绕着皇家气息的故都的秋的意象。这之中突出的是“故都”,凸显的是“气息”。假如剔除特指的“故都”,北方秋的意蕴、气息、味道还会是作者心中所思、所梦、所念的吗?虽然全篇没有着意进展酣畅淋漓、泼墨重彩的描绘,只是在不经意间有所流露,如“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萦绕着、暗含着这股故都的气息、皇家的气息、文化的气息。画面上

18、的景一椽破屋天色碧绿,驯鸽飞声景物透着破败扣故都在破壁腰中景物显得落寞扣秋牵牛化的蓝朵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荒草碧连天画面中的人早晨起来无事可做日光能细数吗?神态动作清闲静对着蓝朵干嘛?神态寂寞主观的情是悲凉以下作为参照:第二组意象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的秋的意象。这里面,作者是在拿南方的秋的纤细柔弱与北方的秋的雄迈豪放、悲壮苍凉作比照,凸现的是北方的秋的“雄”气、“雄”味、“雄”魂。“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而江南的秋,“草木凋的慢,空气来的润,天空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所以作者“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第三组意象秋声、秋色、秋味

19、、秋姿、秋形,凸现的是“秋味”。号镜头北国的秋槐。粗暴中见细腻,极尽其柔软的感觉。号镜头秋蝉的残声。是否是秋的残缺的美呢?抑或是忍隐在“秋日胜春朝”当中的一丝哀怨呢?号镜头秋雨。其实是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的秋雨,所以,“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为北方的秋增添了一层平平仄仄的韵律号镜头北方的果树。使灰冷、肃杀、苍凉、清寂的北国之秋拥有了金黄色的、绝好的时日,也使故都的秋覆盖了一层皇家气派而更加显得浑厚、深沉、磅礴、活力无限第四组意象以“天”作为大的背景。秋风秋雨,秋树秋花,秋情秋怨,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可以尽情地在这个背景中描摹挥洒,也只有在这个背景中,才更能表现出故都

20、的秋的意境和作者对故都的秋所特有的钟情、怀恋、寄寓。第四种意象,作者是以“秋味”为魂,以皇都“气韵”为魄,以南北方秋色的比照为体,以“天空”为背景,勾勒、营造、组接成故都的秋的风格、秋的意蕴、秋的味道深沉、幽远、严厉、萧索、深情。小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笔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静的,更是美丽的,美妙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将自己对美妙事物在秋天里的无情易逝的同情与悲哀深深的藏在这简淡的文字中。让我们从悲凉中读到了眼泪,从眼泪中又读到了美丽。体会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板书“以景显情”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

21、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问题7。作者为什么会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明确:主观上,作者当时因白色恐惧而抑郁苦闷逃避现实。因此,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那么,大家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不写香山的红叶,为何不写颐和园的游人如织。板书:“以情驭景”三、纵观全局,探究主题6分钟左右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问题8。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明确:全文既直接描写故都的秋景,又通

22、过写南国之秋来间接写故都之秋。直接写从故都的秋景的声色着手,抓住特点,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间接写通过二者的比照,也反衬出故都秋景的特点。问题9。用三个字来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明确:“慢”“润”“淡”问题10。作者的感觉是“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为什么呢?明确:秋景看不饱,秋味尝不透,秋意赏玩不到十足。在南方的秋景中作者难以沉醉其中,那潮湿的空气,那熙攘的人群难以触发作者对秋的人生况味,只能使郁达夫更深深的思念北国之秋。小结:欣赏艺术,常常是通过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领会到某种更深远的东西,而获得美的享受。这种更深远的东西,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作者寄寓其

23、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来说,作家笔下绝没有单纯的风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时候,要从详细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目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秋的姿态,都覆盖着一层浓重的主观色彩。语文教案故都的秋篇3一、教学目的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消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3、品味

24、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进步审美鉴赏才能。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与统一。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

25、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p 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终究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2、检查

26、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交融。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土思念故土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种深切的眷念以及悲凉之意。4、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有何特点呢?明确:特点是清、静、悲凉,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2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

27、故都的秋?是是怎么样表现这种特色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北国秋色的。明确:文中3-11自然段描写了故都的秋。作者通过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等意象来表现秋色的。破屋,日光,牵牛花都是庭院的风光所以第3段我们可将其归纳为秋院风光。由学生之间合作概括出其他四幅图。明确: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第五段,秋蝉秋蝉残声,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话凉第十一段,秋果秋日异果注:不是重点环节,不追求标题的协调、一致。5、集中欣赏请一位同学分将第一幅秋景图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28、。文章集中反映故都的秋特点是“清、静、悲凉”那么第一幅图秋院图是如何表达出这些特点呢?明确:1冷暖色彩的判断。视觉碧绿的天色,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彩,这些冷色彩一般给人一种“清”的感觉。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明确: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在写作这篇散文的时候的什么样的一种精神状态,插入写作背景。2声音的表达。听觉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仍然可以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9、,给人一种辽远之感。作者在此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取静,突显出了北国之秋早晨的宁静的特点。“静”3环境的描绘。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破屋和破壁通常会给人一种落寞荒凉之感,这种落寞和荒凉往往会让人产生“悲凉”之情。“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我们一般提到草通常会说绿油油的,一片片的,而作者喜欢的却是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我们知道秋风萧瑟,一阵秋风过后,树叶飘零,野草枯黄,生命即将终结,感物伤人,自然会产生一种悲凉之感。作者写这些悲凉的景也是在品味这种悲凉的气氛。齐读描写秋院的这段文字,体会其中的韵味6、总结:通过

30、分析p 秋晨院落,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直接的表露心迹,没有直白的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将自己的感情蕴含在作者笔下的客观景物之中,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情景交融”,到达了“不著一字而尽显风流”的效果。7、作业:剩下的四种景物秋槐、秋蝉、秋雨和秋果,同学们下去互相讨论。下节课派代表发言,分析p 这四种景物分别是怎样表达北国之秋的特点的。第二课时一、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p 其他四幅图,更加明确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会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艺术手法。2、学习比照、前后照应的写法二、教学过程1、赏析秋景图1秋蝉图明确:“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

31、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及柔软的触觉”。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写出了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作者细心的看到了扫帚的留下来的丝纹,它们孤零零的躺在街上,显得清冷而落寞。既写出了作者的清闲,又写出了环境的落寞,显示出一种悲凉之气。2秋蝉图明确:蝉鸣吹响了秋的号角,同时也唱响了生命的挽歌。柳永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句子,可见秋天的蝉鸣并不似盛夏般剧烈,多少有些生命将终的凄婉,衰败。蝉到了秋天生命已经走到尽头,那么联想到人,人生的短暂,自然有种悲凉的感觉。3赏析秋雨图明确:文中的“灰沉沉”的天空,“息列索落”的秋雨,“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

32、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以及“缓慢悠闲”的语调都会给人一种凉意。在秋天,下秋雨,天气就会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凄凉和无奈是难以言表的。就像辛弃疾在词中所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的天凉好个秋是不是与那声“哎,天可真凉了”有异曲同工之妙呢。4赏析秋果图明确:北方果树处处都是,重点写枣树,目的在表达对故都金秋的热爱和留恋。但是美妙的光阴是短暂的,“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一年也就要完毕了,坐看年华赴流水,韶光易逝的悲凉之感便油然而生。2、学习比照、前后照

33、应的写法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明确: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两者的比拟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比照是有效方法。2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构造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构造上就形成了前后照应。3、情感讨论郁达夫对于故都的秋是怎么样的情感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

34、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假设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情感:向往、迷恋、眷恋确定了情感,下面请大家看到十二自然段,作者说“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的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那么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为什么作者喜欢秋景但是看到秋景就会有这样悲凉的情绪产生?明确:客观方面:故都秋天的景物所表达出来的那种萧索落寞的景象。主观方面:1社会环境的黑暗。“白色恐惧,使

35、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爱好冷色彩,总想找宁静处”。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表达了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2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文人见落花而伤春,看流水而感时。他需要这样的景物来排遣内心的忧郁烦闷,把复杂微妙而又难言的情怀寄寓在秀丽的自然景物之中委婉而又曲折地表达出来。3文人的“悲秋情结”。4、小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文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交融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浑然一体。大家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要注意运用这种寓情于景,

36、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5、作业:1、完成学海导航配套练习2、写一篇欣赏季节的散文三、板书设计语文教案故都的秋篇4目的: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2、培养学生的朗读才能和自学才能。课时:一课时。重点:加强朗读,品味语言。难点:课文朗读和自学才能的培养。步骤: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出示投影片1二、理清思路,划分段落1、课文分四个局部:思秋、绘秋、议秋、恋秋。2、“绘秋”局部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学生找出有关段落三、品味语言,体会意境1、讨论分析p “破屋秋色图”。出示投影片21听录音,找出描写对象、景

37、物色彩和人物动作出示投影片72反复诵读,体会意境。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1:找出【关键词】:p 语。2、讨论分析p “街头落蕊”图。出示投影片31听录音,找出【关键词】:p 语。2品味“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句。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2:比拟不同句式。3、讨论分析p “桥头秋雨”图。1学生朗读、品味。2归纳品味语言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四、归纳总结,布置练习1、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品味语言的其他方法,如:品味语言方法,诵读精彩文段等等。2、归纳品味语言的四条方法:出示投影片8找出【关键词】:p 语;比拟不同句式;体会深层含义;诵读精彩文段3、要求学生课后诵读,继续品味其他精妙语言,并总结出更多品味语言

38、的方法。语文教案故都的秋篇5目的: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2、培养学生的朗读才能和自学才能。课时:一课时。重点:加强朗读,品味语言。难点:课文朗读和自学才能的培养。步骤: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出示投影片1二、理清思路,划分段落1、课文分四个局部:思秋、绘秋、议秋、恋秋。2、“绘秋”局部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学生找出有关段落三、品味语言,体会意境1、讨论分析p “破屋秋色图”。出示投影片2(1)听录音,找出描写对象、景物色彩和人物动作出示投影片7(2)反复诵读,体会意境。(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1

39、:找出【关键词】:p 语。2、讨论分析p “街头落蕊”图。出示投影片3(1)听录音,找出【关键词】:p 语。(2)品味“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句。(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2:比拟不同句式。3、讨论分析p “桥头秋雨”图。(1)学生朗读、品味。(2)归纳品味语言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四、归纳总结,布置练习1、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品味语言的其他方法,如:品味语言方法4:诵读精彩文段等等。2、归纳品味语言的四条方法:出示投影片8找出【关键词】:p 语;比拟不同句式;体会深层含义;诵读精彩文段3、要求学生课后诵读,继续品味其他精妙语言,并总结出更多品味语言的方法。附板书:理清思路品味语言思秋方法1:找出

40、【关键词】:p 语绘秋方法2:比拟不同句式议秋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恋秋方法4:诵读精彩文段语文教案故都的秋篇6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并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引导学生带着美妙感情朗读,通过品味语言深化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妙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教材分析p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扣住文眼,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

41、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妙感情朗读,深化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妙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其中由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妙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打破的难点。教学准备课文配乐朗读及秋意排箫演奏曲录音,秋天风光录像,PowerPoint课件,多媒体播放设备。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课时一、提问谈话,简介作者,导入课题1引导谈话:如今已是秋天了,秋天降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中国历代诗文写“秋”,似乎总是“却道天凉好个秋”,或者“秋风秋雨愁煞人”,凄清悲愁是主流:如杜甫月的“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柳永八声甘州“渐霜

42、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也有些欣喜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秋词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毛_沁园春长沙那么把秋色写得活力勃勃:“万类霜天竞自由”。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情致2作者简介PowerPoint幻灯片播放: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作家,诗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沉的中国古典文学根底。大学期间开场接触外国文学,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与文化的素养。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领域都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

43、,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坦荡热情的鲜明风格。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掩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二、引导学生从解题入手,初步欣赏,整体感受散文的情感基调和文化味1解题引入:本篇写于30年代。题目明确而深沉:“故都”指北平。这“秋”是“故都”所特有的,因此覆盖了一种文化色彩,“故都的秋”也就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交融的一种境界。2就题目提出问题,引入整体感受:本篇写了故都的秋怎样的景致?有着怎样的人文色

44、彩?又是怎样表达郁达夫散文艺术的特点的?3听赏配乐朗读,用心体会,然后自由交流初步的整体感受。注意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悲凉忧郁的情绪基调、浓郁隽永的文化意蕴以及景中含情的特点,尽情畅谈。三、指导学生扣住文眼,整体感知景物特征1许多散文都有文眼,起着统摄全篇、画龙点睛的作用。本篇正是这样,请找出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2自由品读,整体感知景物特征:1作者是怎样表现“清”“静”“悲凉”的?选取哪些景物来描写故都的秋?作者写故都之秋,却选取随处可见得平常景物:清晨秋意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和“尖细且长的

45、秋草”等,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结合板书2作家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景物有些什么独特之处?想想为什么对这些很平常的景物情有独钟存疑。作家不写故都的皇家宫殿和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的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目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色、秋味、秋的意境与姿态,都覆盖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第课时四、指导深化品读鉴赏,体会作家的主观感受和情趣1.结合朗读,揣摩作家在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生活感受和情趣?1介绍写作背景,理解“悲凉”:揣摩评说“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

46、?结合练习二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食无所安。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因此,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主观情绪。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同时也是那个时代动乱风云的投射,写出的是那个时代的感伤与悲凉。“清”“静”是大多数作家能感受到的,也是写得出来的,未必见得奇妙,“悲凉”与秋之“清”“静”有联络而并无必然联络,这种“悲凉”,更多的是他的主观感受,恐怕也只有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而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体验得到,才表现得如此细腻而深化。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和评说,不求答案的一致。2品读写景片段

47、,感受情景交融的特点: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得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底下,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声秋意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具有浓重的北国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赞美,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恋,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薄、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也可以看出作者流露的深沉的忧思与落寞之情,那种忧郁个人遭际也由于时代风云带来的特有的“悲凉”覆盖全篇。结合指导品读片段结合练习四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感到非常的秋意。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48、,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和情思。这些写景写人的片段和语句,细腻精彩,有情味;而且往往是寥寥数语,信手写来,无意而工。2.作家执著地钟爱并且赞美故都的秋,除了融情入景以外,还有一些情不自禁地直接抒写,找出来加以体会。开头两段与结尾两段,用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比照,衬托出北国之秋味道之浓和深,表达不可遏止的强烈的向往和赞美之情。而且首尾照应,回环往复,写得荡气回肠,动人心魄。3.渲染气氛,带着美妙感情配乐朗读先播放排箫演奏曲秋梦,并通过PowerPoint课件或录像伴放秋意画面,渲染悲凉气氛,诱导学生尽量贴近作者的心灵,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朗读时要求在伴放音乐的感染下,读得舒缓、深沉、沉静,声情并

49、茂,尽可能把郁达夫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那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的落寞,浸透在故都秋色中的悲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一些优美的精警句段,要细细品味,能熟读成诵。“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假如改为“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和悲凉”,意思一点儿也没变,可意味、情味大变,可见作者用语的精心,在文中开头定下了一个浓重抒情的调子。排比句“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譬如廿四桥的明月”排比兼比照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似乎轻巧随意,信手拈来,却颇显文采地抒写对北国之秋独特的深情。“秋天,这北国的秋天,假设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之一的零头。”作家对北国之秋

50、是如此的钟情,爱得如此的深和执著,简直动人心魄,也耐人寻味。五、引导进一步读赏、并作比拟阅读,感受人文精神和中国的赏秋文化1品读课文,感受人文精神提问讨论小结作家所观照的故都的秋,是一些随处可见的平常景物,他为什么对这些很平常的景物情有独钟?释疑1审美目光与平民意识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仍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目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妙的一面;他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园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他的审美目光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络在一起,表现出

51、作者的平民意识。难点打破:体会引用“都市闲人”的对话的用意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穿这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咬着烟管”的举止,“缓慢悠闲”的腔调,不难品出一个“闲”字;从彼此的叹答中,让我们感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彼此在这种强调所唤起的有一定社会内容的落寞和感伤中。作者用这种京腔京调的平民人物来丰富自然风物,突出北国之秋的深味;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平民以及由此决定的独特的审美目光。2文化气息与人文关心郁达夫深受中国文化的浸润,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局部专用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结合朗读体会。一篇写景散文连通历史人文从故都的秋色里体味中国的历史人文与“秋”的深远关系,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心,读来自然增添了许多“厚重感”。2比拟鉴赏,体会表达的感悟和艺术手法的异同,并感受赏秋文化与故都情结1指导朗读欣赏欧阳修秋声赋用PowerPoint投影或陶宏景答谢中书书课后所附,比拟二者情景交融的特点及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郁达夫散文的文化气息,并从而感受中国远流长的赏秋文化。2指导课后阅读老舍散文想北平,比拟二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抒写故都情结及表达人文观照上的异同。第 42 页 共 4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