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悟道(四)

上传人:女**** 文档编号:229226935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育是一种悟道(四)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育是一种悟道(四)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育是一种悟道(四)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教育是一种悟道(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是一种悟道(四)(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教育是一种悟道 悟道真言-与有缘人共勉 1、未静之时,体会天地人我之先,万物未生,一切虚无,空洞之极。悟入此境,念自泯灭,而心自静矣。 2、初学入静,则躁妄难行。故开始先须伏性,就是意志力和懒怠心较量,按住性子坚持下去。时间长了,心不求静,自然安逸。 3、当身心大静、元神初显之时,自性如同新生婴儿,对于陌生的世界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此乃元神不定,未能成熟。持久养之,自可安定,而与天地为一,与日月同体,再无惊恐之忧矣。 4、时刻把心态住定于童真懵懂之时,便无情识搅扰之患。再加修持维护之,自无走失之患。 5、天热出汗,易生心火。意想立身冰雪之境,便得清凉

2、。天寒气缩,易生退怠。意想丹田,如同阳光温暖,便可驱寒。此乃真意调身之法,可以改变环境影响,保障功修。 6、惊雷闪电,不宜入静,以防惊动元神。如能安定身心,不为所动,又可以炼性。所谓泰山崩于前而不悔,迅雷震于耳而不动,正合修养之旨。一念住定,不受物扰。 7、气动之时,极易入魔,见到各种奇异境象。此乃炼性不定,意动念萌,故成幻化。倘能炼得性住,心地纯净,决无魔境之患。 8、初学做功,易生躁妄,难以持久。必须死心塌地,一切放下,彻底磨去火性与惰性,方显清静本性,而获自如。 9、茫茫广宇之中,万事万物惟在我心,到我无心地步,复有何物可以扰我。悟入此境,心无挂碍。世间万象,触目皆空。更有何事不可静者。

3、则不必求静,而自在静中矣。 10、心中若无一念,万事万物皆归虚无,自然外缘无从干扰我心,吾入空洞之境,无往而不可也。 11、常人每日纷纷扰扰,驰逐于外,分分秒秒的光阴,很难属于自己。只有静心之时,神气内敛,方能使自己属于本来真我,而获生命之真实。 12、只要活着没有病魔来扰,永保乾健之躯,精神充实,身心愉快,即为现实之神仙。 13、尘缘愈重,愈难见修持效验;定力愈深,愈能够放下尘缘。 14、功夫入门,先须炼已还虚,降去后天伪火,方显先天真如。 15、清夜静寂,自己也仿佛与天地万物融合了。天人同一体,于此何见。 16、入于静境,周围万象悉归销溶。即使处于喧闹之所,亦能听之不闻,不受干扰,觉其声音

4、如在百里之外。 17、混沌之中,有时出现魔境,欲撼我心。或声色来诱,或恐怖之境,或故惹嗔怒,可示以物利此时后天心识已泯,不能做主。能够战胜魔障与否,全仗个人智慧根基,及平日炼性之功。过得此关,方证真性不迷,内景自得,而道功精进矣。 18、静则意灵,动则意乱。 19、修持境界的感悟,自心与外物没有分别。心物一源,物我一体。 20、中者静也,一也,道也,无也,虚也悟到彻底,都有同等含义,守中日静,静日得一,一合于道,道归于虚无。于是文字可破,得其意而忘其言。 21、静,非一团死寂之谓,非固定不变之谓,乃在有动与无动之间状态。静而欲动、欲动而未动之状态谓之静,不动不静、动静兼容之状态亦谓之静。 22

5、、静到妙处,万物与我心心相通,万物与我皆有情,而我独超乎世俗凡情之上矣。 23、梦中闻言。”老子讲退死,讲良知化形,讲外生死,有离俗之方,以化生死。”醒来记之。 24、梦闻。”积阳而动,积阴而返。” 25、静到妙处,空洞畅快,无边道力,来自清静。有何理由不能一切放下,弃却尘累, 归入清静,得大自在。 26、进道之时,往往是道魔并现。此时全仗平日修性之功,性定则进道,性动则入魔。 27、先天三宝元精、元气、元神,本属一源,实不可分。老子日:”此三者不可致诘,相混为一”是也。只有后天三宝交感精、呼吸气、思虑神,才有分别。 28、引经据典,谈玄论道,或可尽一时之兴。再去静坐下功,容易浮游乱想,必定心

6、念难平。可见高谈阔论,有碍道修。 29、嬉笑打闹,扰神乱性,乃为心性浮动之表现。炼得性住,必然心平如水,一波不兴。以此性力,方固命基。故此有高深修养之人,必定沉潜内藏,大智若愚。 30、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者阴碍也。因修道是逆行,须反夺造化,颠倒生死,故此必有阴碍。克此阴碍,则魔归于道,道乃大进。 31、真气发动之时,而元神(非识神)随之而动,且在一气之先,方为气之真动,神气合一而不分,性命合一而不离。 32、上乘修真之功,可谓”抱元守中,神气合一”八字而已。只要能够悟入先天混沌状态,则炼精、炼气、炼神三者密不可分,炼精即是炼气,炼气即是炼神,炼神即是炼精。打破一身有形之象,天地之

7、气悉皆归之,而吾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一得永得,我命在我。一切内外景,皆自然而然出现,全不胜后天人为之力,何等自如。 33、眼前性光,口中甘露,皆为修持进功之良好证验。若能蟾光夜圆,灵液日日生,即未登仙,亦已超凡矣。 34、夜梦清秀观音,人问之日:”何谓佛。”其伸左手,良久方日:”去。”又问:”何以成佛。”久之又日:”去。” 35、精神必须能够战胜形体,方有修道之资格。先求忘形,即忘掉形体;再求脱形,即摆脱形体;进而入于化形,即化归虚无;最后精神与形体同归于虚无,做到无形,即入道境矣。 36、体内气动之时,惟有听其自然,外面保持原有形态不可改变,即使躺着亦不可坐起。内部静以应之,乃为真应。倘若形体

8、一动则其心必动,破坏先天,其景已失。再求进功,已堕后天矣。 37、上半月阳气渐长,气易发动;下半月阴气渐生,气易混沌。观乎月之盈亏,自知合乎人身气机。故丹书云:”有人问我修行路,遥指天边月一轮”。 38、凡物有虚必有实,性命之理亦然。实者形也。形须神立,形云神离,故谓之神。形则有坏神则无体;形有寿限,神无终时;形可长生(非永生),神能久视。 39、浊源之水,可以意火炼之,去矿留金,以补后天。但是不能成药,更不能成丹,即成幻丹,亦必有漏。 40、阳气发动,一意清纯,自会上升。若然一念转浊,其气骤变,迅即下行。清浊之判,就在一念之间,成毁立见,如影随形。所谓”一念之差,天堂地狱”是也。 41、修丹

9、是在死中求生,若欲求生,反入死地。庄子云。”生生者不生,杀生者不死。”古仙谓”活死人”是也。 42、心中无念日静,静极必动,动极复静,动后之静日定,故静与定有层次之差别。入静之后,心中忽生一觉,此动也。随后万籁俱寂,又入静地,此定也。再如静极之时,真气发动,气动之后,归入混沌,此又为定。静者有可动之机,定则无动静之分矣。 43、静定互变,定中亦有层次递进之深化。 44、拾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才是人间修行路。 45、心躁之时,阅读丹经道书,则妄念于不知不觉中渐渐止息,亦为伏性之一法。 46、患病之时,心气较低,人事减少,妄念自消,反而易静,所谓”闲缘人事少,多病道心生。”无病之人,当思

10、患病之心态,有何理由不能降服自性,收心入静。 47、修道人常用静心之功,应物坦然,处变不惊,则时时皆可保持道修。白玉蟾祖师云:”不必定在蒲团上求道”。 48、乘车之时,观见窗外景色,似看非看,亦不昏倦,亦不躁妄,静观外化,逍遥物外,怡怡自如,与打坐之时心静仿佛,亦可帮助悟静。 49、所谓”悟”,一是心悟,一是体悟。心里要明白,还要在身体上实际修证,方为真悟。故日知行合一,方为真知。 50、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在修道之人,不止眼观耳听,浑身毛孔皆可听之观之也。 51、万类皆自然,自然我本性,我心即自然,自然是我心。 52、道家长生,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的生命可以延长,至少可以尽其天年(道

11、家认为,人的天年为120岁至150岁)。但是不会永远不死,因为有形躯壳终难永生。一是人的寿命可以自我控制,即生死可以做到自主。既可以运用道家接命之法住世长年,又可以在厌居人世之后撒手归云。有时修炼祖师为了寻觅传人,便用长生之法延长寿命。如道统源流志说:”(龙门第四代传人周大拙)住世一百十年,始得沈顿空承传宗派。”然后方才离世登真。 53、丹家讲”窍”,窍者非针灸之穴。窍原无形,气机发动之时,方显其形。 54、心不合道,道亦难进。 55、道本无心得之,勿以有心求之。欲求而不得,不求而自得。 56、和合者,天地人配合之大混沌也。 57、瞑目安心卧,卧中有一觉,一觉常相照,照见我真我。此睡中真境也。 58、扫尽后天识神,尽化先天一觉,是为真道之主宰。 59、随时应当注意蛰藏封固,否则气易散失。 60、真胎息者,乃为结丹之后,养胎之息。 61、不采之采,不炼之炼,此皆性功有基,促进命功自然成就也。 来自-俗世修道与大家共勉 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