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水试验报告

上传人:do****y1 文档编号:229213700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6.7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抽水试验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抽水试验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抽水试验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抽水试验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抽水试验报告(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沙河南黄河南郑州2段第三施工标段金水河抽水试验报告目录第一章:工程概述及试验目的11.1工程概述 11.2 本次抽水试验的目的 1第二章:试验场地工程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22.1 气象水文 22.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2.3 水文地质条件 3第三章:抽水试验设计与实施43.1抽水井及观测井的设计与布置 43.2施工完成情况 43.3 抽水试验的方法 53.4 成井工艺 63.5 抽水试验进行情况 7第四章:试验资料整理94.1 原始记录整理 94.2 资料整理 9第五章:试验成果计算与分析135.1计算模式说明 135.2 计算与分析 13第六章:结论156.1

2、结论 15第一章:工程概述及试验目的1.1工程概述沙河南黄河南郑州2段工程第三施工段设计桩号SH (3) 190+688.1SH (3) 197+408.1,标段长度6.72km,标段内共有各种建筑物6座,其中:河渠 交叉建筑1座,左岸排水4座,节制闸1座。金水河渠道倒虹吸属于郑州2段内的河渠交叉建筑物,工程位于郑州市二七 区齐里阎乡黄冈寺村西约300m处。金水河渠道倒虹吸主要建筑物由进口至出口依次为:进口渐变段、进口检修 闸、管身段、出口节制闸和出口渐变段组成。渠道倒虹吸进口渐变段起点桩号为 总干渠SH (3) 195+721.2,出口渐变段终点桩号SH (3) 196+085.2,建筑物总

3、 长364m,其中倒虹吸管身段长195m。倒虹吸设计流量295ms/s,加大流量355ms/s, 倒虹吸管身横向为4孔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孔尺寸7mX6. 75m (宽X高)。本次抽水试验地段为金水河渠道倒虹吸段。1.2本次抽水试验的目的(1) 通过抽水试验施工,选取合适的井型结构等有关抽水井的参数。(2) 通过抽水试验了解含水层富水性、查明含水层的地层结构、复核含水层 的渗透系数。获取本地段综合地层渗透系数K,影响半径R等。(3) 确定单井出水量,预测基坑降水的实际涌水量,并根据涌水量和降深之 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基坑降排水方案及降水深度及井间距。本次抽水试验依据的主要规程规范:供水水文地质

4、勘察规范(GB50027-2001);水利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规范(SL 320-200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郑州2段第三施工段设计招标图集第二章:试验场地工程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2.1 气象水文 试验段段属温带大陆季风型气候区,夏秋两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多 东南风,炎热多雨,冬春两季受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干燥少 雨。段内多年平均气温14.4C,全年1月份温度最低,平均气温0.1C ;月平均 最低气温一4.3C,极端最低气温一16.3C; 7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27C, 月平均最高

5、气温32.1C,极端最高气温42.3C。最早地面稳定冻结初日在12 月13日,终日2月14日,历年最大冻土深度27cm。霜冻最早为10月10日, 终日最晚为 4 月 26 日。本渠段多年平均降雨量632.3mm,多年平均降水日数79.9d。降水年内分布 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70%80%集中在汛期,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雨量集中, 且多暴雨,年降水量从山区到平原呈递减的趋势。标段内总干渠沿线交叉河流的河道特征随着集流面积和地形、地貌的变化各 有不同,集流面积大于20km2的有1条,河道洪水受降雨影响较大,且洪水历时 较短,在枯水期径流较小。各河道施工期设计洪水见表。河道施工洪水(汛期)成果表序号

6、河道名称建筑物型式设计洪峰流量血/s)设计洪峰流量对应天然水位(m)5%10%20%5%10%20%1金水河渠倒虹363278200124.07123.74123.42河道施工洪水(非汛期 10月5月)成果表序号河道名称建筑物型式设计洪峰流量血/s)设计洪峰流量对应天然水位(m)5%10%20%5%10%20%1金水河渠倒虹22.012.04.5121.79121.46121.222.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建筑物场区为河谷地貌形态,河谷呈“U”形,两岸地面高层126.5132m 左右,岸坡较陡。河床宽度2545m,河底高程121.0121.36m,旱季无水;漫 滩两岸均有发育,宽1050m,地面高

7、程122. 0123.1m。区内东部发育一冲沟, 东西走向,长320m,宽1030m,由东向西逐渐变宽,会于金水河的出口处开阔。 沟底高程122.4m,沟顶高程133.27m,最大沟深10.9m。沟内发育有崩塌体。根据工程勘察资料,场区地层划分为6个工程地质单元分别为:砂壤土(alQ 2),最大厚度5.0m, 土质不均,顶部有0. 4m厚的灰色粉煤灰,呈松散状,4距地表0.40.8m有褐黄色中粉质壤土夹层;砾石(alQi),厚度1.31.5m,4松散,局部泥质微胶结;黄土状轻粉质壤土(dlplQ ), 一般厚2.33.5m,3土质较均匀,垂直节理发育,分布于右岸表层;黄土状砂壤土 (dlplQ

8、 ),厚3度2.011.0m,垂直节理发育,岩性不均,局部夹壤土,分布于两岸;黄土状轻粉质粘土 (dlplQ ),厚度4. 015.6m,土质不均,局部夹有中砂薄层和粉3细砂薄层;中粉质壤土(dlplQ )未揭穿,钻孔揭露最大厚度13.0m。2场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度。场地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赋存在河槽冲击砾石(alQ1)层和上更4新统黄土状轻粉质壤土 (dlplQ )层中,特别是砾石厚度1.31.5m,松散结构,3构成本区富水层,而中粉质壤土 (dlplQ )为相对隔水层。勘察期间所测潜水位2高程116.04117.83m。场区砾石(alQ 1)属强透水性

9、;中粉质壤土(dlplQ )42属微透水性;其余各层均属中等透水层。场区地下水化学类型分别为 HCO -Ca-Mg3型和HCO-Ca型,对混凝土均无腐蚀性。3进口渐变段(含检修闸):渐变段基面和闸基建基面均位于第层中粉质壤土 (dlplQ )层中,其承载力标准值为180kpa。该段地下水位116.04116.23m, 2高出开挖基坑约 38m。倒虹吸管段:建基面位于第黄土状轻粉质粘土( dlplQ )和第中粉质壤3土(dlplQ )层中,其承载力标准值分别为150kpa、180kpa。该段上部全新统2地层为粘砾双层结构,第层砾石(alQ1)层具强透水性,第黄土状轻粉质粘4 土局部为砂壤土,为中

10、等透水性。基础建基面均处于地下水位以下, 施工时应 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出口渐变段与节制闸段:节制闸段基建面位于第黄土状轻粉质粘土(dlplQ )和第中粉质壤土(dlplQ )层中,出口渐变段基建面位于位于第 32黄土状轻粉质粘土底部,其承载力标准值分别为150kpa、180kpa。该段地下水 位117.83m,高出开挖基坑约57m。2.3 水文地质条件场区属黄河冲洪积平原,钻孔揭露深度范围内地层为第四系松散层,岩性主要为黄土状壤土(Q,Q)、壤土(Q)。该段地下水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342层孔隙含水层组。含水层组主要由第四系黄土状轻壤土、砂壤土组成。黄土状壤 土层层渗透系数属弱中等透水性;

11、壤土渗透系数,属微弱透水性。地下水位高 于渠底板,渠道存在施工排水、渠道渗漏和边坡稳定问题。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侧向迳流等方式补给,以蒸发、侧向迳流及 人工开采的方式排泄;根据渠线资料,场区上部潜水水化学类型 多为 HCO3-Ca 型,沿线环境水水质良好,对混凝土均没有腐蚀性。第三章:抽水试验设计与实施3.1抽水井及观测井的设计与布置根据工程要求及现场条件,在管身段桩号SH(3) 195+863附近适当的位置, 布置 6 眼抽水管井(见抽水试验井点平面布置图),进行多孔抽水试验。6 眼井 根据试验的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分别作为抽水孔或观测孔使用。水井设计:井深28m,井内径300mm,外

12、径400mm,孔径550mm;过滤器采用 混凝土滤水管,为非淹没式设计;滤料采用1.53机制砂。试验井点平面布置示意图:试验井平面布置图3.2 施工完成情况整个现场试验工作,自 2009 年 11月 11 日人员进场,由于大雪天气,于 2009 年 11 月 16 日机械设备进场施工,至 2009 年 11 月 20 日完成全部外业工作量。主要完成的工作量见下表:抽水试验工作量统计表项目数量项目数量水井井数(眼)4+2地下水位观测(多孔稳定流抽水)静水位(次)3抽水期间(h)31进尺m)112+40恢复水位(h)16地下水位观测(非稳定流抽水)抽水周期(h)9.5恢复水位(h)12.5河水观测

13、抽水前、抽水中(次)53.3抽水试验的方法采用多孔稳定流抽水试验与非稳定抽水试验。多孔抽水试验:在1 个主井内抽水,在其周围设置2条观测线,5 个观测孔 观测地下水位。通过多孔抽水试验可以求得较为确切的水文地质参数和含水层不 同方向的渗透性能及边界条件等。非稳定抽水试验:选择 1 眼井进行定流量抽水,其它井作为观测孔,同时记 录流量、降深与时间关系。两种试验方法都是为了求得本地段综合含水层组的渗透系数 k 与影响半径 R;通过对获取参数的分析与利用,并针对本地段地层分部情况,提出合理的降 水施工方法和建议。抽水设备采用电潜水泵,电源而采用发电机组发电,出水量测量采用三角堰; 水位观测采用电测水

14、位计。抽水主井和观测孔的水位使用电测水位计量测,在量 测前分别对各个观测尺进行了校核,现场由一名指挥人员专门负责计时和发布观 测指令,抽水主井和观测孔的各次观测同一时间进行,基本消除了时间差的误差。抽水试验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对 4#的试验性抽水;第二阶段采用 3#进行抽水,2#、Gl、1#、4#、G2作为观测孔,分三个落程进行相对稳定流抽 水试验,第三次降深抽水稳定后,进行恢复水位观测;第三阶段使用 3#进行非 稳定抽水、2#、G1、1#、4#、G2作为观测孔,不等水位稳定停抽进行恢复水位 观测。抽水过程中对所有井进行观测,同时记录时间水位降深和出水量。(1) 静水位观测:由于在抽水试

15、验前期,现场已施工完成2眼井,施工人员 进场后对其静止水位进行3次观测,水位比较稳定,即作为静止水位值。(2) 动水位、出水量观测对抽水井、观测井水位的观测在正式抽水试验开始后第1、3、5、10、20、 30、40、50、60分钟各观测一次,以后每隔30分钟观测一次,直到水位相对稳 定。(3) 恢复水位观测抽水试验结束或中途因故停泵,需进行恢复水位观测。观测时间间距为:1 分、3分、5分、10分、20分、30分,以后每隔30分钟观测一次,直至完全恢 复,观测精度要求同稳定水位的观测。(4) 稳定水位观测要求每30分钟测定一次,4小时内水位相差不超过2cm,即为稳定水位,根据时间要求,本次观测为

16、相对稳定。(5) 抽水试验现场资料整理抽水过程中,及时进行了资料整理(抽水主井和观测井地下水历时曲线,QS 曲线,St曲线和Slgr曲线等),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6) 与抽水试验配合的其它观测工作由于枯水季节,抽水试验井旁边的小河沟的水流量很小。在抽水前、抽水中都进行了对其水位的观测,水位基本稳定。同时河水位高出地下水位9m左右, 所以,本次抽水试验不用考虑河水的补给影响。3.4成井工艺抽水井及观测井采用反循环施工工艺,清水钻进成孔,孔径550, 径到 底,滤水管内径300mm,填砾厚度100-150mm。3.4.1抽水井成井工艺施工工艺流程:测放井位钻机就位钻孔清孔换浆井管安装填砾洗井

17、置泵试 抽水正常抽水试验。3.4.2施工程序及技术质量要求:(1) 井位测放:按照井位设计平面图,根据现场要求控制座标测放井位;(2) 钻机就位:平稳牢固,勾头、磨盘、孔位三对中;(3) 钻孔:采取反循环成孔。钻进过程中,垂直度控制在1%以内,钻进至设 计深度后方可终孔;(4) 清孔:终孔后应及时进行清孔, 确保井管到预定位置;(5) 下井管:采用水泥混凝土管。管底用井托密封。井管要求下在井孔中央。 管顶应外露出地面 30cm 左右;(6) 成孔后填砾料,用塑料布封住管口。填砾时应用铁锹铲砾均匀抛撒在井 管四周,保证填砾均匀,密实。(7) 洗井:填砾和粘土结束,应立即洗井。可采用大泵量的潜水泵

18、进行洗井。 洗井要求破坏孔壁泥皮,洗通四周的渗透层;(8) 置泵抽水:洗井抽出的水浑浊含砂,应沉淀排放,当井出清水后,进行 抽水泵安装,以待抽水试验。3.5 抽水试验进行情况整个抽水试验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3.5.1 第一阶段(试验性抽水)当第一眼井(4#)完成后,采用5.5KW泵对其洗井,同时作为抽水试验前的 试验性抽水。利用现场已经存在的Gl、G2作为观测孔,对其进行非稳定抽水试 验观测。本试验性抽水从11月16 日 17:00分开始;至11月16日22:30分停止抽水。 停抽后,进行了水位恢复观测,观测时间为11月16日22:30分11月17日7:00 分。试验性抽水试验基本数据见下表:

19、非稳定流抽水试验井号用途孔口标咼(m)到抽水井距 离(m)静水位埋深(m)水位降深(m)出水量 (皿驸)4#抽水井122.74315.105542.424G1观测井122.4011410.551.11G2观测井123.10516.310.501.073.5.2 第二阶段(多孔稳定流抽水试验)采用 3#进行抽水,1#、2#、4#、观1、观2作为观测孔,分三个落程进行相 对稳定流抽水试验。试验时间为11 月 18日 10:00分11 月 18日 17:00分(第一落程);11月18日17:00分11月19日7:00分(第二落程);11月19日7:00 分11月19日15:00分(第三降深);第三落

20、程后进行水位恢复观测。每次落 程降深分别为4.89、9.05和11.87m,出水量分别为10.62、13.824和16.34m”h。抽水试验基本数据见下表:抽水井(3#)抽水试验基本数据表项目单位降深次序备注123静止水位埋深m11.05静止水位高程m112.423动水位埋深m15.9420.1422.97动水位高程m96.48392.28389.453抽水开始时间d、h、min11月18日10:0011月18日17:0011月19日7:00抽水结束时间11月18号17:0011月19号7:0011月19号15:00抽水延续时间h9148降深(S)m4.899.0911.87流量(Q)m3/h

21、10.6213.82416.34单位涌水量(q)m3/h m2.171.521.38各观测井降深情况见下表:各观测井降深情况表抽水次序3#2#G1-11#4#G2第一级降深4.890.630.2950.0550.3850.305第二级降深9.090.920.480.150.6150.495第三级降深11.871.060.570.1750.7450.63.5.3 第三阶段(对 G1 井进行非稳定抽水)11月20日6:00分11月20日10:00分对G1井进行非稳定流抽水,停抽 后随即进行恢复水位观测。G1、G2为前期施工井,深度20m,其它井(1#、2#、3#、4#)深度为28m。 对其进行抽水

22、,目的是获得非稳定流观测数据,利用水位恢复数据计算相关水 文参数;通过对不同深度的井进行抽水,对其出水量的差别进行比较分析,进 一步探求本地段20m28m段地层的透水性,即本地段勘察资料中的第层中粉质壤土层的透水性。 各观测井降深情况见下表:G2非稳定流抽水试验井号用途孔口标咼(m)静水位标高(m)静水位埋深(m)水位降深(m)出水量 (m“d)观2抽水井122.401111.60110.87.41293.9281#观测井123.105112.06511.040.1352#观测井122.915111.44511.470.443#观测井123.437112.34711.090.314#观测井12

23、2.743111.54311.20.53G2观测井122.315111.54510.770.42第四章:试验资料整理4.1原始记录整理将现场采集的每阶段数据进行了汇编,详见以下:第一阶段:抽水孔与观测孔的抽水及恢复的t-s记录;流量观测记录第二阶段:每个落程的水位观测记录、流量观测记录第三阶段:抽水孔与观测孔的抽水及恢复的t-s记录;流量观测记录4.2资料整理现场资料整理主要是绘制 Q-s曲线、s-t曲线、s-lgr、A h2-lgt及h2-lg(l+t/T)曲线,详见以下:kt第一阶段:4#试验性抽水抽水试验成果表4#非稳定流G1恢复水位h-lg(l+tk/tT )曲线4#非稳定流G2恢复水

24、位h-lg(l+tk/tT第三阶段:G1非稳定流抽水1hD15124IE22、ni=8.6;I1 =巴佗G1非稳定流抽水观测孔2#:-h-lgt曲线 DI护 护$iin2M16IH、X工ni = H.l =巴才X-、G1非稳定流抽水观测孔4#:- h-lgt曲线1Z “G1非稳定流:2#恢复水位h-lg(l+tk/tT)曲线4#恢复水位h-lgd+tk/tT)曲线G2恢复水位第五章:试验成果计算与分析5.1计算模式说明(1) 试验过程中,不但对 3#进行了 3 个落程的多孔稳定流抽水试验外,同时 通过对4# (28m深)和G1 (20m深、根据勘察资料孔底为含水层底板)两个不 同深度的井分别进

25、行了最大流量(泵下到底、掉泵)非稳定抽水,试验结果为: 4# (28m深)最大出水量为542.424 m3/d、动水位最大孔深为25.755m; G1 (20m 深)最大出水量为392.928 m3/d、动水位最大孔深为18.21m。由此,粗略分析第 层中粉质壤土层具有一定的出水能力,单位出水量估算:(542.424-392.928) / (25.75518.21) =19.814 m3/dm。(2) 由于第层中粉质壤土层的详细地质资料和深度表现没有查明,同时该 层又具有一定的透水性,所以,其含水层深度按抽水井(井深28m)底部至现场 实测静水位高程112m高差计算,含水层厚度= 112-(1

26、23-28)=17m,采用潜水 非完整井计算。(3) 本次水文参数的计算包括:通过稳定流抽水试验获得渗透系数 k 与影响 半径R;通过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获得渗透系数k。(4) 在进行含水层参数计算时,尽量以观测孔的水位为主,故抽水主井内的 水跃现象不会对渗透系数K和影响半径R的计算结果造成影响,基本保证计算 结果的准确性。5.2计算与分析根据多孔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及水利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规程(SL 320-2005)中6.2.2条的规定,采用规范中提供的附录B表B-2中的公式,按 照潜水非完整井模式进行计算。渗透系数 K:K = 厂冒6* ) (arsh1-一 arsh)(公式 A)1 2

27、1 2l” = l-0.5 (S+S )0 1 2影响半径R:I 门 S (2H - S )lg r - S (2H - S )lg r lgR 二 1(S -S )(2h-S-S )21 (公式 B)1 2 1 2以上公式中各个参数意义如下:K含水层渗透系数,m/d;Q管井涌水量,即抽水量,m3/d;H含水层的厚度,17.0m;L0静水位至井底深度,17.0m;S、S2第一个观测井、第二个观测井水位降深,m;rr2第一个观测井、第二个观测井与抽水井的距离,m。根据公式A、公式B计算结果如下:渗透系数及影响半径计算结果表抽水井降 深(m)观测井 号Q(m3/d)r (m)1S (m)1r (m

28、)2S (m)2lK(m/d)R(m)第一级2#G1254.887.500.6323.400.3016.546.4364.962#1#254.887.500.6377.300.0616.665.6497.03G11#254.8823.400.3077.300.0616.834.57101.894#G2254.8817.400.3933.700.3116.6611.47431.30第二级2#G1331.787.500.9223.400.4816.306.4383.852#1#331.787.500.9277.300.1516.475.51123.33G11#331.7823.400.4877.3

29、00.1516.694.33134.114#G2331.7817.400.6233.700.5016.4510.00541.98第三级2#G1392.167.501.0623.400.5716.196.8591.812#1#392.167.501.0677.300.1816.385.68124.45G11#392.1623.400.5777.300.1816.634.28132.454#G2392.1617.400.7533.700.6016.339.80552.91从以上计算结果中看出,根据观测线(4#G)计算出的数据出现异常,分2析原因:直接因素是因为G2降深较大(稳定流抽水时观测初始水位

30、偏高)引 起的计算结果偏离;G2观测初始水位之所以偏高,是与G1相比较的,G1与 G2 孔深相近,它们在抽水前的静水位与之前的抽水降深及恢复程度几乎一致, 而本阶段观测中,G2在三个落程的降深均大于G1的降深,但在与抽水孔(3#) 的距离上G2 (33.7m)大于Gl(23.4m),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G2的初始水位观 测数据不能代表地下水真实水位值;G2的初始水位观测数据之所以不能代表 地下水真实水位值,因为G2距离河边很近(2m),同时在其附近有一大泥浆坑, 本次所观测的初始水位数据由于受泥浆坑水的渗流影响,而引起初始水位值在观 测时间段内短时间偏高。根据以上分析采用观测线(4#G)计算出

31、的数据不采 用。所以米用本方法计算出的参数主要由3#2#G11#观测线计算得出,其 渗透系数K值为:4.28m/d6.43m/d,算术平均值552m/d;影响半径为:64.96 134.11m,算术平均值为105.99mo通过以上计算分析,含水层的综合渗透系数 K 值的选取,以求得的平均值 (K = 5.52m/d)作为本地段降深范围内地层组的综合渗透系数。影响半径为 105.99m。第六章:结论 本次抽水试验严格按设计方案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实施,试验达到了预期的 目的。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得到如下的结论:6.1 结论(1) 抽水试验金水河倒虹吸管身段地属黄河冲洪积平原,地下水为第四系孔 隙潜水,含水层主要为黄土状轻粉质粘土和第层中粉质壤土层,水平方向分 布比较均匀。综合地层组总体上属中强透水性。试验期间静止水位标高为 112.0m 左右。(2) 本次试验所得的含水层渗透系数为含水层组综合渗透系数。渗透系数推 荐值 K = 5.52m/d;影响半径 R=105.99m。(3) 通过抽水试验,验证了本工程米取敞开式管井降水是可行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