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史复习资料

上传人:ta****u 文档编号:228997509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7.8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医学史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医学史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医学史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医学史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史复习资料(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医学史导论目的要求明确中国医学史的定义及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一 学科定义定义:中国医学史是一门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中医 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包括通史、断代史、发展史、专科史、学术史、文化史和疾病史) 性质:中国医学史是科技史的一个分支,属于医学与史学的边缘学科。在自然科学领域属于应 用科学的范畴,在社会科学领域是一门特殊的历史学科。二 学习目的作用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医药专业工作指出方向。 1 认识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预见未来,未来是现实的发展。 2 增强自信、热爱本专业几千年的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至今仍有其优越性:毒副作用少,无抗药性,强调辩证,综合

2、治疗 3.学习古代医家良好的医德、医风,探索真理的勇气。三 学习方法 掌握历史上重要医家、医著、医事; 调查研究,实地考察; 临床体会,总结提高。四 考察方式 闭卷独立完成; 平常课堂作业检查。医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可以追溯到12世纪。现代的医学史研究始于20世纪30、40年代。 著名的史学家有陈帮贤、王吉民、伍连德、李涛。早期的三部代表作 中国医学史(陈帮贤,1920 年出版)、 中国医史(王吉民、伍连德 1932 年英文版) 医学史纲(李涛,1940 年出版) 1936 年医史学术团体 1937 年中华医史学会 1940 年国际医史学会会员1937年中华医学杂志出版i医史专号i 土 1

3、946年中华医史杂志发行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 世纪)目的要求【掌握】医学起源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史实,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各种 医学起源论。【熟悉】远古时期人们掌握的医药学知识。 【了解】传说中的医学人物。医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医药起源包括卫生保健起源和医药知识两部分。云南元谋猿人一一距今170万年幻灯片11远古.北京猿人一一距今69万年至50万年前幻灯片12旧石器时代. 广东马坝人一一距今20万年至5万年前(古人)幻灯片 四川资阳、广西柳江人一一距今4万至1万年前(新人) 伏羲、神农、黄帝时代一一距今约五千年,新石器时代 磨光石斧第一节 卫

4、生保健 居处:构木为巢-穴居山洞-挖掘土窑-建造房屋以避风雨野兽。(南巢北穴) 衣着:赤身裸体 - 以兽皮植物皮叶充当衣服 - 原始纺织缝纫衣服。 用火(人类第一次掌握自然力):对人类卫生保健至关重要,火能御寒防兽、转生食为熟食。 导引:从舞蹈动作中发现有保健治疗作用,以后逐渐形成导引疗法。 婚姻: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有利于人类的健康繁衍。第二节 医药知识1. 药物:植物药采集植物动物药渔猎动物 矿物药冶炼矿物 人们经过长期无数次实践以后,认识到它们的治疗作用,这就是药物知识的起源(医食同源)。2. 针灸:包括针、灸两部分。 针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砭石(距今一万年) 古以石为

5、针。石,砭石。砭,以石刺病也。古人以砭石治病,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砭石 和骨针 灸 起源于烤火取暖,灼也。火艾烧灼,谓之灸焫 (RU0 音若 ) 。灸即以 “ 火 ”( 温热 ) 治病。故 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经络与腧穴外治法3. 外治法伤口裹敷古人通过外用一些植物、泥土或液体外敷或用手按压,逐渐发现一些于骨伤外科及内科疾病防治的方法和药物。第三节 其他几种医药起源论1、医源于圣人一一多指伏羲、神农、黄帝等2、医源于巫_自然力量很强大,产生敬畏心里,开始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3、医源于动物本能第四节 传说中的医学人物 神农,名炎帝,上古三皇之一,传说他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发现草药以治民病

6、,为 药学之始祖。 黄帝,名轩辕,为华族祖先,传说其与臣子岐伯等讨论医学,黄帝内经乃托名黄帝之作,故后世以“岐黄”称谓中医。复习思考题 1、简述中医药的起源包括哪些方面? 2、名词解释:(1)神农;(2)黄帝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目的要求【掌握】早期对疾病的认识、治疗及病因学说、药物知识。 【熟悉】早期的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对医药知识形成的影响。 时代沿革夏(公元前21-公元前16世纪)商(公元前16-公元前11世纪)周西周(前11-771年)春秋(前770-476年)东周(前770 -221年)+I战国(前475-221年)西周金

7、文中的干支纪时法: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第一节 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一、对疾病的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疾病的国家1、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记载:所载疾病的名称20余种。大部分按人体不同部位来区分,有些根据 主要特征命名,有些则按生理功能失常命名。 如:疾首、疾目、疾自、疾育、疾言、龋、 蛊、疾年、雨疾等。2、固定病名的出现:山海经已能据发病特点给以固定病名:痔、瘿、痈、疽、痹、风、疟

8、 蛊、疫疾、狂、痴等3、对自然条件与人体发病关系的认识:季节、气候、地理环境均对人体有影响二、对疾病的诊治1、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也积累了经验。据五气、五声、五色的情况,九窍、九脏的变化判断病情 诊断学的雏形。(奴隶社会后期)2、对疾病的治疗手段丰富:食养、药疗、酒剂、针刺火灸第二节 医学理论的萌芽1、相关的几种哲学思想气、精、神阴阳五行:阴阳源于周易f五行最早见于尚书二洪范二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影响很大天人相应-2、病因学医和“六气致病说”-我国最早的病因学说(重视自然致病因素,重视情志致病因素)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主要病因:四时、六气太过 “阴盛则寒,阳盛则热”病理学说基本明确 五味

9、、五色、五声概念基本形成:情志因素、饮食因素第三节 药物知识的提高1、药物知识的积累:药物知识较前丰富,考古和先秦古籍文献可证实诗经:最早旁涉药物文献。山海经:涉猎药物最多文献,堪称最早记载药物功用的书籍。2、酒的应用:酒在医疗上的应用医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百药之长)3、汤液制作:俗称汤药,中药的主要剂型之一,相传商代伊尹创制(汤液的制作标志方剂诞 生)。商代已经懂得根据不同病情,选择多种药物配成复方煮成汤液,应用于临床。第四节 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1、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食医(2):营养医生,主管王室饮食官疾医(8):内科医生疡医(8):外伤科医生,专治肿疡、溃疡、金创骨伤 兽医(4)2、医事

10、制度:(1)设医师之职官总管医药行政。医师为众医之长,下设士、府、史、徒等职。周代宫廷 设立的医政组织,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建立的医事管理组织。士:负责治病府:掌药物,器具和会计实务史:掌管文书医案 徒:看护、役使(2)医生考核俸禄制度:分为五等级,按年终考核情况享受不同的待遇(3)病历记录和死因报告制度: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 重要意义:反映了先秦时期我国医学水平,把医疗列入国家朝政管理,有利于医疗经验的积累整理总结提高。第五节 古代医家伊尹:医和:医缓:春秋时秦人。复习思考题一、先秦时期对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技术的提高表现在哪些方面?二、医和“六气致病说”的内容。三

11、、先秦时期药物知识的提高表现在哪些方面?四、概述周礼一书记载的医学分科和医事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第三章 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战国-三国(公元前475-公元265年)目的要求尊【掌握】这一时期重要经典医籍的成就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尊【熟悉】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医家及成就。 尊【了解】诸汉墓出土的医书和医学文物。时代背景战国(前475-221年)f 秦(前221-207年)f 西汉(前206-公元8年)f 新(公元9-25年)4魏(公元220-265年) ” 三国(公元220-265年) 东汉(公元25-220年) 蜀(公元221-263年)吴(公元229-28

12、0年)第一节 汉墓出土医书文物简介1. 马王堆汉墓医书:如脉灸经、五十二病方、导引图等。 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现存10000余字,医方283个。 导引图:我国最早的医疗体操图。2. 武威汉简治百病方:保存医方三十余首,所列药物近百味。3.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药:五色石、羚羊角等;捣药工具;装药器皿4. 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医书脉书、引书5. 满城中山靖王墓出土了医针与医工盆等。内经难经一一奠定理论基础(中基)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气神农本草经一一奠定中药学基础伤寒杂病论确立辨证论治原则第二节 早期的医学理论著作一、黄帝内经释名: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作

13、者:托名黄帝,并非一时一人之手笔。成书年代:战国秦汉时期(其中有的内容甚至包括隋唐某些医家补充)1. 内经的内容结构:素问:平素所讲学问,是谓素问。偏重于医学理论。原为九卷八十一篇,现为二十四卷八灵枢: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偏重于针灸故又名针经。原为九卷八十一篇,现合并为十 二卷八十一篇。2内经的基本精神和成就:(1)、注重整体观一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J 1)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I 2)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1)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身功能的整体配合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14、2)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五脏与四时响应,阴阳依自然消长,气血随日月盛衰3. 重视脏腑经络:详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病理变化。这是中医进行辨 证和诊断治疗的基础与依据,还提倡进行人体解剖。4. 强调精神因素与社会因素:“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5. 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二、难经 继内经之后又一部中医古典著作。成书于东汉,全书以问难答疑的形式编撰而成。难问 难之意,共问八十一难。突出成就:脉学最早提出“独取寸口”(提出七冲门之论) 关于奇经八脉、三焦、命门的论述等均为后世医家承袭第三节 药物学的发展神农本草经作者:托名神农,实非一时一人之作。成书年代:东

15、汉。原著于唐代己佚,现流传本子为后世辑佚。内容成就:收录药物365种据药物性能、功效分上、中、下三品。最早、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方法。概括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注明药物产地、采集时间、加工炮制方法。集东汉以前药物学之大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 物学专著。第四节 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伤寒杂病论1、作者简介:张仲景,名机,南郡南阳人(今河南南阳人),东汉著名医学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编成伤寒杂病论,确立辩证论治原则,被后世尊称为“医圣”。2、伤寒杂病论主要内容与成就 确立辩证论治原则: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外感病)以六经传变形式说明外感热病的复杂病理变化 金匮要略以脏腑论

16、杂病(内科病论为主,兼及外、妇等科) 对方剂学作出贡献:载方269首,收药物214种,有“方书之祖”之称,创造多种剂型,运 用八种治疗方法。 对后世影响深远:历代医家均重视对其研究,至今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科。 (人们常遵循六经 辨证的原则治疗外感热病,以脏腑辨证的原则治疗内科杂病)第五节 主要医家及其成就一、扁鹊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家,姓秦名越人,精通望、闻、问、切四诊,首创切脉 “言脉者,由扁鹊也”,也是一位内外妇儿各科兼长的医家。二、淳于意 姓淳于,名意,曾任齐国太仓长,故又名仓公,治病记述“诊籍”,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三、涪翁东汉四川涪水附近一位民间医生,精通针

17、灸、脉学,医术传弟子郭玉。四、华佗 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东汉著名医家,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发明“麻沸 散”,在外科麻醉方面有重大贡献。创造五禽戏,为我国古代医疗保健体操。医林典故:1、董奉与杏林杏林春暖(虎守杏林)2、苏耽与橘井橘井香泉(龙蟠橘井)3、韩康卖药药不二价4、悬壶济世东汉“壶翁”在市集悬挂一壶卖药,医药不分家,故后世称行医为“悬壶”。5、坐堂后世药铺追慕仲景医圣之遗风,把在药店应诊称为“坐堂。”复习思考题一、列举汉墓出土医史文物五种二、内经的成书及其主要成就三、神农本草经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四、伤寒杂病论的内容、意义五、秦汉时期主要医家有哪几位?其成就如何?六、试述中医

18、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医学的全面发展晋唐医学(公元265-960年) 目的要求 【掌握】这一时期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临证各科的成就 【熟悉】这一时期药物学的进步。 【了解】医学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基本情况,中外医药交流。晋-五代十国朝代更替情况西晋(265-316)东晋(317-420)卜六国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4 北魏(386-534)东魏(534-550)北齐(550-557)西魏(535-557)北周(557-581)隋(581-618)唐(618-907)五代十国(907-960)历史背景:1、西晋-五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唐

19、朝疆域辽阔。2、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3、民族的融合,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包括国学的交流。4、政府采取利于科学文化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医学的发展。5、哲学思想的影响:儒、道、佛、玄学。6、以经血为主干的文化模式崩解,孕育了生动活泼的多元文化的发展。 敦煌文物中的医学史料1. 壁画2. 遗书中的医学文献(1)医经:内经、伤寒论、脉经、五脏论、明堂五脏论、平脉略例等(2)针灸(3)本草: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食疗本草(4)医方(5)藏医卷 丰富了隋唐前后的医学典籍,为校勘、辑佚、考记提供宝贵资料。3、儒、道、佛三教盛行。 儒:倡“仁”,对中医伦理学和医德医风的形成起

20、很大作用。道:重视养生,亦对医学起作用。 佛:带来外来文化信息和医药知识。 玄学:对抽象理论进行探讨,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第一节 医学理论的提高一、古医籍的整理和注释1、对内经的整理和注释黄帝内经太素:隋杨上善现存最早的素问 首创对内经的全面分类,加强原书系统性 尊重所据古传本经文,绝不妄改 释文多据说文等,并汇通医理阐发第一节 医学理论的提高注黄帝素问:唐王冰一一影响最大的素问 对原书次序大加调整(内容更系统,提出治未病思想) 补亡续断(运气学说) 注释发挥2、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研究伤寒杂病论晋王叔和整理、注解。二、脉学的总结脉经-晋王叔和撰,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成就:1、确立“寸口脉法”,

21、提出两手寸、关、尺三部脉位对应所属脏腑的脉学理论。2、归纳脉象24种,规范脉象名称,记述脉象形态。3、阐述不同脉象的临床意义,把脉与证统一起来。三、病因证候学的探索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我国第一部论述病因证候学的专著。成就:1、对疾病的记述广泛而详确2、在病源认识上颇具科学性3、对症候的描述细致而准确第二节 药物学的进步一、新修本草唐苏敬等人编撰,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政府颁行的药典。载药844种,包括本草、药 图、图经三部分。二、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著。载药730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七类,又据临证选药需要,按主 治功效分类即设“诸病通用药”。三、雷公炮炙论南朝雷敩著。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炮制学专著,后

22、世制药业皆尊称雷公为炮制学鼻祖。四、炼丹术制药化学的先声。源于战国,兴盛于晋唐。许多医药学家对炼丹术很有研究,如葛洪、 陶弘景、孙思邈等,并炼出一些新的药物,如红升丹、白降丹等第三节 临证医学的显著进展一、针灸1、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一一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成就:系统整理人体腧穴,共厘定穴位349个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排列方法 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总结了针灸临床的治疗经验,按病论穴2、鲍姑:晋岭南名医,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二、妇产科经效产宝:唐昝殷著现存最早妇产科专著三、儿科颅囟经: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唐最先提出小儿属“纯阳体质”学说,首载熔法截脐,预 防小儿脐风)四、外科刘涓子鬼遗

23、方:南朝齐龚庆宣整理一一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五、骨伤科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成就:系统记述骨折治疗常规,提出骨折复位固定的“动静结合”治则。对肩关节脱位,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收载药方40余首,奠定后世伤科用药基础。第四节 综合性医著一、肘后方一一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晋葛洪著。字稚川,丹阳句容人,晋代著名医药学家、道家、博物学家,著抱扑子、 肘后救卒方,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岭南度过,故为岭南著名医家。葛洪炼丹采药遗址:洗药池成就: 对传染病(急性传染病)的认识达到较高水平。 “以毒攻毒”防治疾病(如狂犬病的治疗) 法简、便、廉、验创用多种灸法:(1)隔盐灸(2)隔蒜灸(3)隔椒面饼灸

24、(4)隔香豉饼灸(5)隔巴豆面灸(6)隔瓦甑灸(7) 隔雄黄灸二、千金方(百科全书) 唐孙思邈著,又名孙真人,京兆华原人,唐著名医学家。成就: 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范 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 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诊治 强调综合治疗,主张食疗、药疗、针灸、按摩并用,发明“阿是穴” 对药物深入研究,被后世尊称“药王” 倡导养生、强身长寿。创造我国初具规模的老年医学体系。三、外台秘要唐王焘著。陕西眉县人,执掌弘文馆二十年,广泛阅读医学文献资料。 成就: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收集整理推广大量民间单方、验方。对疾病认识和治疗有发展。四、四部医典西藏宇妥元旦贡布著,标志藏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包括四部分:总

25、则本集、论述本集、秘诀本集、后续本集第五节 医学教育南朝刘宋王朝北魏初步医学教育-太医博士-太医署-太医署 唐太医署:医学教育机构、医疗单位(行政、教学、医疗、药工) 州也有地方性医学教育机构,家传、师带徒仍是主要学习医学的形式。 医科、针科、按摩科(包括伤科)、咒禁科医学分科:体疗(7)、少小(5、 )疮肿(5)、耳目口齿(4)、角法(3)中外医药交流 日本:1. 医心方中载有鉴真用过的药方,引用过外台秘要的资料2. 千金方研究所3. 大同类聚方 阿拉伯:医典中载有脉经的资料复习思考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病因证候学、针灸学、 骨伤科学、妇科学、儿科学、药物炮制学专 著是什么?并简述其成

26、就。2、杨上善、王冰、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王焘等人在医学上有何成就?3、晋唐时期药物学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4、简析大医精诚篇的医学伦理思想。第五章 宋金元医学(公元960-1368年)目的要求 【掌握】临证各科医学的新成就及宋元医家对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的发展。从金元四大家的 学术成就中,认识到医家的贡献在于认真总结新经验,敢于创立新学说,不断丰富和发展祖 国医药学。 【熟悉】药物学发展的新趋势及取得的成就 【了解】医政设施的进步。朝代沿革图辽(契丹)西夏(党项) 北宋916-11251038-1127960-1127历史背景:1 、北宋社会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2、出现具有世界意义的三大发明

27、3 、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有“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说。4、不同哲学流派的长期争论,促使医学流派的出现和论争。第一节 医政设施的进步1、 设翰林医官院(宋)一一掌管医之政令和医疗事务:一改进医事管理2、 开设国家药局:尚药局(宋)一最高药政机关开设国家药局惠民局(宋)一经营药物制剂与售卖I发展医学教育 广惠司(元)一元代医疗药政机构宋代买药所的变迁北宋:太医局熟药所市易物买药所修合药所 f 医药惠民局(1114) f 医药和剂局南宋:设熟药所4处 和剂局 太平惠民局3、医学教育太医局(宋)专司医学教育太医院(元)第二节 古医籍整理与研究1、校正医书局(1057):有计划地搜集、整理、考证、校

28、勘、出版历代重要医籍。如素问伤 寒论 外台秘要等,后人评述:“上对祖宗,下对子孙”2、对古医籍的研究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1144年撰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专著特点: 1.“以经解论”;2.忠实原文伤寒明理论内经、难经的整理和注释读素问钞:滑寿难经本义第三节 方书和药物学的发展1、方书:(1) 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等编著,载方16834首。 特点:具有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2) 圣济总录:宋曹宗孝等编写,载方近20000 载有大量“运气学说”(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载方297首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如藿香正气

29、散、四君子汤、至宝丹等。2、药物学的发展:本草图经:宋苏颂主编,载药780条,绘制药图933幅一我国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图3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宋唐慎微著,载药1558种,新增药物476种。 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五百年间一直为本草学之范本。本草衍义:宋寇宗奭撰,载药460种。重视对中药药理临床观察,提出气味新说。 珍珠囊药性赋:金张元素著。对药物归经学说和脏腑标本用药式,有重要发展。 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撰。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疗法的专著。第四节 临证各科的突出成就1、病因病机学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无择)著 进一步阐述“三因致病说”。(三因:内、外、不内外因)2、诊断学崔氏脉诀

30、:宋崔嘉彦撰,以四言歌诀的形式论述脉学,便于习诵,颇为后人重视。察病指南:宋施发撰,以脉诊为主,创制33种脉象图,切于实用,为现存较早的诊断学 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元杜本撰,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舌诊专著。将各种舌象绘成36 种图谱,图下有文字说明。3、解剖学主要的人体解剖图谱欧希范五脏图该图早已亡佚。 杨介的存真图有人体胸腹内脏的正面、背面和侧面全图,而且还有分系统、分部位 的分图 成为后世生理解剖学图谱的范本。4、针灸学“针灸铜人”王惟一研制并著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使教学形象化、经络穴位排列规范化,提高针灸操作和理论水平,中国针灸史上里程碑。针灸资生经:宋王执中著1. 明确提出“同身

31、寸”法,公认取穴标准,沿用至今;2. 论述辨证取穴,因证配穴;3. 提出“针灸需药”;4. 对前人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总结,对后世针灸学有重要影响十四经发挥:元滑寿撰,把任、督二脉提升到与十二经脉等同地位而成十四经脉;倡导 循经取穴。标幽赋:元窦默著,适宜初学5. 内科十药神书:元葛可久撰,创制药方十首,治肺痨专书。脚气治法总要:董汲脚气专书图26、外伤科外科精要:陈自明著,标志外伤科的确立。 外科精义:齐德之,注重医理卫济宝书:宋东轩居士增注,(又名外科痈疽方)1. 最早记载“癌”字2. 验透胸膜法3. 吸乳法防乳痈世医得效方:元危亦林永类钤方:李仲南撰1. 悬吊复位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2.

32、发明麻醉药草乌散3.外科手术用具:曲针7、妇产科十产论:宋杨子建撰,最早描述了因胎位异常引起的各种难产,横产(肩先露),倒产(足 先露),偏产(额先露),坐产(臀先露),碍产(脐带攀肩),盘肠产(产时子宫脱垂)转胎手法 是异常胎位转位术的最早记载。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著,成就最大。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妇产科专著。妇科: “调经”、“众疾”、“求嗣” 产科:“胎教”、 “候胎”、“妊娠”、 “产难”、“产后”8、儿科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著,系统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理上“五脏六腑,成而未 全全而未壮”,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和治疗法则(以“柔润”为原 则,反对痛击、大下、和蛮补)

33、,创制儿科专用方剂(如五味异功散、六味地黄丸等) 记述“面上证”、“目内证”发展了小儿的脉诊和望诊 最早把五脏辨证用于儿科确立儿科辨证论治大法 对小儿病证的认识“麻、痘、惊、疳”幼幼新书:宋刘昉著,岭南医家,记载虎口三关指纹察验法,至今仍被儿科临床沿用9、法医学洗冤集录:宋宋慈著,法医学专著。自13-19世纪末,成为处理死伤狱断案的法典和依据。第五节 金元医家的创新宋金元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 宋代的哲学学术争鸣 宋政府对医学的重视 医学典籍的整理传播金元医家善于继承,敢于创新的结果 促使金元医学出现不同学派争鸣,出现金元四大家:1、刘完素 金代著名医学家(河间人,又称刘河间,河间学派创始人),著

34、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图3,倡导“火热论”,强调“六气皆从火化”,临证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 称之为“寒凉派”(1)、病机十九条中火热居多;(2)、六气皆能化火同化:风、湿、燥、寒 化为火热 兼化:风、湿、燥常与火热相兼同病;(3)、创造清热或双解的治法及方剂。2、张从正金代著名医学家(字子和)。著儒门事亲,倡导“攻邪论”,反对囿于“局方”, 滥用温燥,临证善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故世称之为“攻下派” 3、李杲金代著名医学家(号东垣老人),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创内伤脾胃学说, 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故后世称之为补土派。4、朱震亨元代著名医学家(号丹溪),著格致

35、余论、局方发挥,倡导“相火论”,主张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临证善用滋阴降火之剂,故后世称之为“滋阴派”补充:1、张元素字洁古,金代易州(今河北易县)人,著作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药性赋,为易水学派创始人。提倡“不用古方,自为家法”、“古方今病不相能 也”。倡导“药物归经”说和“引经报使”说。2、王好古元代王好古,字进之,又字信之,号海藏老人,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创立了阴证学 说。在阴证的治疗上着重保护肾气,增强体质,强调温养脾肾。其代表作有阴证略例此 事难知中世纪西医学(黑暗的中世纪) 神权高于一切,医学受到压制阿拉伯医学的兴起 : 波斯人雷泽斯的医学集成、天花与麻疹

36、阿维森纳的医典首创消毒技术,首先使用手术麻醉,最早开设药厂、创办药剂学校. 麻风、梅毒、黑死病(鼠疫)等烈性传染病大流行,几乎毁灭了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外医药的交流 与阿拉伯的交流:回回药方饮膳正要伊利汗的中国科学宝藏中有王叔和脉决 的全译本 与欧洲等国的交流: 马可波罗游记复习思考题一、试述宋元时期医学发展的社会背景。二、这一时期医事制度的进步。三、试述北宋主要本草著作、内容、成就。四、宋元时期针灸学理论和实践什么新的发展?五、试述儿科、妇科、骨伤科及法医学的突出成就及其代表性著作。六、简述金元四大家。第六章 明清医学(公元13681840年目的要求 【掌握】这一时期中医在药物学、温病学说

37、、临证医学各科的新成就。 【熟悉】这一时期方剂学的成就及人痘接种术的贡献。 【了解】尊经复古思潮对中医学发展产生的影响和经典医籍注释繁荣的文化问题社会背景:明(1368-1644)清代前中期(1644-1840)1.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城市形成,人口集中,易于传染病流行。2. 造船技术进步,中外航海贸易,促进科学文化技术交流,而医学之传播,为各学科之先。3. 明清时期,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有重要著述问世,如文学方面四大小说,自 然科学三大巨著。此外,文字狱使得学术界人士埋头书本,不问政治,形成了著名的考据学派.产生了数部内容丰 富的大型全书、类书、丛书.1. 永乐大典2. 四库全书3

38、.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类书)一一陈梦雷4. 古今医统大全(全书)徐春甫5. 医宗金鉴(丛书)一一吴谦理学盛行,如王守仁的阳明学派.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唯物主义和进步观点的思想家,如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等。一. 药物学1.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本草纲目成就: 总结1 6世纪以前我国的药物学:载药1 8 0 0多种,附药图1 0 0 0余幅,附方1万首。 提出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方法,从低到高,从贱到贵。(水、火、土、金石、草、谷、菜、 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 系统记述各种药物知识。(校正.释名.集解.正误.

39、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 纠正以往本草书中的某些错误。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 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 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2. 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著,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又一部具有价值的药物学专著。 载药900多种,其中700多种是本草纲目所未载或记载不详者。3. 植物名实图考:清吴其浚著。对植物名称与实物进行了考证,使名与实一致;所绘植物 形态图比较精细真实;所载植物较本草纲目增加500余种。学术影响较大,许多国家图书 馆收藏此书。4. 本草备要(普及性本草著作):汪昂,较早明确指出吸烟的 二方剂学1普济方:明朱棣等编撰。载方 61739 首,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不仅在

40、中 医方剂史上有重要价值,还保存了大量医学文献。2. 医方集解:清汪昂著,按方剂功效和适应性分类。3. 成方切用:清吴仪洛著。均为临床实用方书。第二节 温病学说与人痘接种术一、温病学说1、温病学发展史: 萌芽时期:内经、难经、伤寒等经典著作中已经有温病病名、证候的记述;巢氏病 源又提出“转相染易”的特点。脱离伤寒学说体系:热病只能作热治一一宋元时期临床运用药物治疗热性病(刘完素) 元末明初王履指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独立的温病学说体系形成:(明清)明末吴有性著瘟疫论创立“戾气”学说,温病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专门学科,系统而 完整的温病学形成:温病四大家。二、温病四大家 清代中叶以后,清代对温病

41、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医家是叶、薛、吴、王温病四大家。1、叶天士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著温热论。成就:(1)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2)提出温病发展四个阶段。(3)叙述温病辨舌验齿的诊断方法和临床意义2、薛雪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江苏长洲人,著湿热条辨(病篇),是治疗湿热(温)病的专 门文献。3、吴瑭吴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著温病条辨。 提出温病三焦辨证理论体系,说明温病自上而下的传变规律; 提出九种温病,使温病学说的范围得以确定; 总结温病治疗原则,有效方剂及危重阶段的药物使用。4、王士雄王士雄,字孟英,浙江钱塘人,著温热经纬、霍乱论集温病名家著述之大成,推广

42、 普及了温病学说;重视对伏气温病的辨治;临证善用三石(石膏、滑石、寒水石)四竹(竹茹、 竹叶、竹沥、竹黄。 蚕矢汤为治疗霍乱名方。三、人(牛)痘与新中国种痘痘衣法鼻苗法:浆苗法、旱苗法、水苗法第三节 临证医学的新成就一. 内科特点:围绕医学理论与宋金元医家学说及其医疗经验,出现不同学术流派的争论;对内科 病症诊治的总结与内科综合性医著的空前增多;“风、劳、蛊、膈”内科四大证的概念,就 在明清时期形成。(河间学派)刘完素张子和朱丹溪王履 温病学派(易水学派)张元素李杲 罗天益温补学派温补学派: 薛己(号立斋)明代,著内科摘要,我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著。 张介宾(字景岳)明代,著景岳全书

43、,学术上主张温补肾阴肾阳。赵献可明代,著医贯,发挥命门学说,强调保养命门之火在养生与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李中梓明代,著医宗必读 :“脾为先天之本,肾为后天之本”。与之争鸣者(补偏救弊者)有: 清代徐大椿,字灵胎,吴江人,晚年号洄溪,著医贯砭 清代陈修园,名念祖, 长乐人,著景岳新方砭; 清代岭南名医何梦瑶,后人赞誉“南海明珠” ,著医碥。明清内科综合性医著:医学正传一一明虞抟著,立论平正不偏。明医杂著一一明王伦著,主张“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医林改错一一清王清任著,强调补气活血逐瘀治法,创立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名 方。风劳蛊膈四大证治清姜天叙。二. 外科与伤科特

44、点: 一是临床理论知识提高,如把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二是发明了一些外科手术与外伤科医疗用具; 三是外伤科著作空前增多,出现了著名的外科三派。成就:1. 外科正宗一一明陈实功著,详述中医外科用药理论、多种外科病症及手术治疗方法, 被称为“正宗派”。2外科证治全生集清王维德(字洪绪)著,把外科病症分为阴阳两类,创制阳和汤 治疗阴疽,被称为“全生派”。3. 疡科心得集清高秉钧著,主要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心得体会写成,被称为“心得派。4. 解围元薮一一明沈之问著,我国现存最早的麻风病专著。5. 梅疮秘录一一明陈司成著,最早的梅毒病专书。提出使用丹砂、雄黄等含砷的药品治

45、疗梅毒,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应用砷剂治疗梅毒的记载。三. 妇产科中医妇科经、带、胎、产四大证,在明清时期形成。济阴纲目一一明武之望,把妇科经、带、胎、产四大证诸病分列纲目。傅青主女科一一清傅山,以培补气血与脾胃为主,妇科名著。 达生篇一一亟斋居士撰,提出临产时“睡、忍痛、慢临盆”六字诀。四. 儿科中医儿科麻、痘、惊、疳四大证,在明清时期形成。万密斋医书十种一一明万全(号密斋),又名万氏儿科。幼幼集成一一清陈复正(字飞霞)著,岭南医家,简化小儿指纹诊法。五. 眼科审视瑶函一一明傅仁宇著,记载眼科病症108证,有眼科大全之称。目经大成一一清黄庭镜著,眼科名著,“睑废”病名出自本书证治准绳一一明三肯

46、堂著,最早记载了色盲,内科名著。六. 喉科重楼玉钥清郑梅涧著,喉科名著。七. 针灸科针灸聚英一一明高武,汇集16世纪前10余种针灸文献理论与治疗经验。针灸大成一一明杨继洲,明代重要针灸学专书,规范了针灸手法,提倡针药并用,善用 透穴。第四节 其他一.古典医籍考证注释 明代马莳,字玄台,绍兴人,著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一一灵枢最早全注本 清代张志聪,字隐庵,钱塘人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明代李中梓,字士材,上海人,著内经知要,内容简要,条理清楚。 简重订派 明末方有执(著伤寒论条辨)首先提出,清初喻嘉言(著尚论篇)大力倡导之。 维护旧论派 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修园等,主张维护世传成本宋本

47、伤寒论。 辩证论治派 以柯琴(著伤寒来苏集)、徐大椿为代表的以方类证派, 以尤怡(著伤寒贯珠集金匮心典金匮翼。)、钱潢为代表的以法类证派, 以陈修园、包诚为代表的分经审证派。二. 医学全书、类书、丛书的编著全书:从基础理论到方药及临床各科内容都齐全的,如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景岳全 书。类书:按照医学各个不同科目分门别类编纂,如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丛书:也叫丛刊,由若干本内容不同的医书汇编成套,如清吴谦等编著医宗金鉴徐灵 胎医书八种等。三. 医案名医类案明江瓘著续名医类案清魏之琇著。临证指南医案一一清叶天士,弟子或后人整理编成。四. 其它吴医汇讲一一清唐大烈著,最早的中医杂志,1792年刊出第

48、一卷,至1801年共出11卷。 周慎斋遗书清周慎斋著,最早记载“辨证施治”术语的文献。医门棒喝一一清章楠著,现今较早见载“辨证论治”术语的文献。 外国人编写的中医书:明代朝鲜医家金礼蒙著医方类聚 明代朝鲜医家许浚著东医宝鉴 清代日本医家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复习思考题1. 简述明清时期医学发展的社会背景* 。2. 明清时期中药学、方剂学有哪些成就?3. 简述温病学发展史*及温病四大家。4. 明清时期中医内科学有什么特点?有哪些著名内科医家及著作?5. 明清时期中医外伤科学有什么特点?出现哪些外伤科医家及著作?6. 列举明清两代妇、儿、五官、针灸著作各两部,并简述其学术成就。7. 何谓医学全书、类

49、书、丛书?并各列举一部加以说明。8. 列举明清时期由外国人编写的中医著作三本。第七章 近代医学(公元1840-1949) 目的要求:熟悉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途径; 掌握近代的中西汇通四大医家及思潮; 了解近代中医抗争救亡运动。 社会背景: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洋医学史简况:1. 古希腊医学,公元前四世纪,创始人希波克拉底。古罗马医学,公元 130 年左右,代表人物 盖伦。2. 中世纪医学,公元5 世纪至15 世纪,代表人物阿维森纳,著作医典,与希波克拉底、盖 伦一起,被称为古典医学史上三座里程碑。希波克拉底(Hippocra tes)(四体液病理学说)他认为有机体的生命决定于四种体液血

50、、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原始本质的不同配合 是四种液体的基础,每一种液体又与一定的“气质”相适应,每一个人的气质取决于他体内占 优势的那种液体。如热是血的基础,来自心,若血占优势,则属于多血质。四种液体平衡,则 身体健康,反之则多病。盖 仑Galen, (130-200)论解剖学解剖学:动物解剖药物学:盖仑制剂治疗学:身心治疗阿维森纳(Avicenna) (9801037)与医典: “医中之王”、“中东医圣”。在中世纪与希波克拉底及盖仑并称为世界三大明星。希腊阿拉伯医典,简称医典 (Cannon Medicine)3. 近代文艺复兴时期医学(15-18世纪)十六世纪解剖学,维萨里(比利时)幻

51、灯片 8,近代解剖学创始人,1543 年著人体之构造。 十七世纪生理学,哈维(英)幻灯片 8,发现血液循环,1628 年著心血管运动论。 十八世纪病理解剖学,莫干尼(意大利)幻灯片 9,病理解剖学奠基者,著论疾病的位置与病因。4. 近代西医学(19-20世纪初)。5. 现代西医学疾病诊断:1895 年伦琴发现了 X 线 huandeng1898 年居里夫妇发现镭的放射性治疗上的进步:1928 年,(美)弗莱明发明青霉素 huandeng维生素(Vitamin)激素(hormone) 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沃森和克里克 发现了 DNA 螺旋结构幻灯第一节 西方医学的传入及其影响一、西方医学在我国传播

52、的形式1. 建立诊所和医院,如广州博济医院(在华历时最久)、北京协和医院。2. 开办医学校和吸引留学生,如广州博济医校、北京协和医校,近代最早去西方学医者为广东 中山人黄宽。3. 翻译医书和出版医学刊物 翻译书籍:全体新论、西医略论英国合信,美国嘉约翰内科全书 期刊:广州博济医院西医新报,是最早的西医期刊。博医会报,1915 年出版中华医学 杂志第二节 中西医汇通派与中医科学化一、中西汇通四大家1.唐宗海“折衷于一是”字容川,四川彭县人,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血证论等,在医学界首先明确提出“中 西汇通”口号,认为中西医原理相通。(所著医书五部,合称中西汇通医书五种)2. 朱沛文“华洋医学各有是非

53、”广东南海人,出身医学世家,著华洋脏象约纂,认为中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 主张中西汇通“通其可通,存其互异”。3. 恽铁樵“新中医” 名树珏,江苏武进人,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著群经见智录,维护中医学说体系,是中 西汇通理论家。4. 张锡纯“衷中参西” 字寿甫,河北盐山人,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西医理互相印证,治病中西药并用,是中 西汇通临床家。二、近代中医科学化思想 近代(民国)中医科学化思潮: 陆渊雷,主张以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实效,研究方药对于“证”的特效,而这一工作只有中 医方能胜任。谭次仲,论述中医科学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探讨如何进行科学化的方法途径,著中医 与科学。第三节 中医学继续

54、发展一、临床医学1.内科 费伯雄,清代江苏孟河人,著医醇賸义,以平淡之剂治疗虚劳等慢性病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岭南医家治疗急性传染病如鼠疫作出贡献,后人有“省港大鼠疫,中医当救星”的赞誉。 2 外伤科 马培之,清代江苏孟河人,著外科传薪集。“吴中医学甲天下,孟河医学冠吴中”, 孟河四大医家:费伯雄、马培之、丁甘仁、巢沛三。 余景和,清代江苏孟河人,著外科医案汇编,对后世影响大流传广。 吴尚先,近代,著理瀹骈文,现存第一部外治法专著。 近代岭南四大骨伤名医:何竹林、蔡忠、管季耀、李干才3. 妇产科 近代时逸人:中国妇科病学,临床以中医理论学说指导辨证用药,并结合西医妇科检查。4. 儿科 岭南儿科双

55、璧,清代高明程康圃儿科秘要、近代大埔杨鹤龄儿科经验述要。代表近代广 东中医儿科水平。5. 针灸科 近代承淡安中国针灸治疗学。绘制一套四册针灸教学挂图,创办近代中医针灸教育。 二、医学文献、工具书近代岭南名医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近代裘庆元三三医书(1924年,每集33种,共99种)、珍本医书集成(90 种); 近代何廉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近代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第一部医学大辞典) 近代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等。三、中药方剂 近代中药研究,已经从传统的四气五味理论向药性药效方面进行探讨 如:丁福保编写中药浅说,温敬修编写实验药物学。近代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陈仁山药物出产辨,都是早期中药鉴定学专著。

56、清代鲍相璈验方新编,在近代流传较广。四、创建中医学校、学会及出版中医药杂志,成为近百年来中医药学继续发展的重要标志。1924 年,卢乃潼在广州创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第四节 旧政府对中医药的摧残及中医界的抗争一、“教育系统漏列中医”事件1913 年(民国二年)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大学规程,漏列中医药教育。同年11月, 各地中医组织“医药救亡请愿团”进京请愿,迫使北洋政府对“教育系统漏列中医”一事作出解释。 二、废止旧医案1929 年(民国 18 年)2 月,南京国民政府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行政会议,通过余云岫废 止旧医案。同年3 月17日,爆发中医近代史上最大的抗争风潮,15行省132 个团体云集上海, 公推医药代表前往南京国民政府请愿。3 月 17 日为国医节(中医团结斗争纪念日),国民政府 为缓和矛盾,于1931年3 月17日在南京成立中央国医馆。复习思考题1.西洋医学是怎样传入我国的(表现在哪些方面)?2. 试述近代中西汇通派及中医科学化思潮。3. 近百年中医药学有哪些成就?4. 旧政府怎样排斥摧残中医药?我国中医药界作出什麽反应?*5. 为什麽中医药学能够继续生存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