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6篇

上传人:z****2 文档编号:228889113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9.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6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6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6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资源描述:

《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6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6篇(3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6篇原文繁體字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 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5),與三代 之英(6),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 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 獨廢疾者皆有所養(8) 。男有分,女有歸(10)。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 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 (11),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12) 。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13),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大人 世及以為禮(14),城郭溝池以為

2、固(15)。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 子(16),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 (18),以 功為己(19)。故謀用是作(20),而兵由此起(21)。禹、湯、文、武、成王、 周公,由此其選也(22)。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23), 以考其信(24),著有過,刑仁講讓(25),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 者去(26),眾以為殃。是謂小康。”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记大同篇原文简体字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 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5),与三代 之英(6),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

3、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8)。男有分,女有归(10)。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 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11),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12)。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13),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 世及以为礼(14),城郭沟池以为固(15)。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 子(16),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18),以 功为己(19)。故谋用是作(20),而兵由此起(21)。禹、汤、文、武、成王、 周公,由此其选也(2

4、2)。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23), 以考其信(24),著有过,刑仁讲让(25),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 者去(26),众以为殃。是谓小康。”4作品注释本节选自礼运礼运全篇主要记载了古代社会政治风俗的演变, 社会历史的进化,礼的起源、内容以及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内容,表达了 儒家社会历史观和对礼的看法。蜡(zhd):年终举行的祭祀,又称蜡祭。观(guan):宗庙门外两旁的楼。(4) 喟(kui)然:感叹的样子。(5) 大道:指太平盛世的社会准则。(6) 三代;指夏朝、商朝和周朝。英:英明君主。(7) 逮:赶上。(8) 矜:同“鳏”,老而无妻的人。孤:年幼无父的人。独:年老

5、无子的 人。废疾:残疾人。(9) 分(fOn):职分,指职业、职守。(10) 归:女子出嫁。 (11)谋:指阴谋诡计。(12) 外户:泛指大门。(13) 隐:消逝。(14) 大人:这里指国君。世:父亲传位给儿子。及:哥哥传位给弟弟。(15) 郭:外城。沟池:护城河。(16) 笃:淳厚。(17) 田里:田地与住宅。(18) 贤:尊重。(19) 功:成就功业。(20) 用是:因此。(21) 兵:这里指战争。(22) 选:指杰出的人物。(23) 著:彰显。义:指合理的事情。(24) 考:成就。(25) 刑:典范。让:礼让。(26) 埶(shi):同“势”指职务。去:斥退。5作品译文从前,孔于参加过鲁

6、国的蜡祭。祭祀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的现状。言偃在他 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 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没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在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德才兼备的人来(为 大家办事),(人人)都讲究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只赡养自己的父 母,不止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 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 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 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把

7、财货扔在地上的行为(而要去收藏它),却 不是为了自己独自享用。(也)憎恶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 为私利劳动。因此,就不会有人搞阴谋,就不会有人盗窃和兴兵作乱。所 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 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 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 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 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 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

8、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 也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 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昌 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 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 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作品读解咱们传统的圣人孔老夫子是个多愁善感的理想主义者,总能触景生情, 发思古之幽情,长叹生不逢时,公开申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并竭力用实 际行动去身体力行。可惜的是,我们的历史, 从来没有向我们描绘孔老夫 子非常富有人情味、非常钟情浪漫的理想的形象,而我们所关注的,能激 发

9、我们的想象和激情的,恰恰是这个方面,而不是他老人家板着冷峻的面 孔向我们说着之乎也者。生在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当中,一个心性特别高洁,志向特别幽远,内 心情怀特别丰富,感悟神经特别敏感的人,不可能不从亲身经历的一点一 滴的体悟中生发出旷古的动人感叹。我们完全不必十分认真地以为孔老夫 子心向往之的“大同”世界是历史 的真实,勿宁把它看作是一种类似于陶 渊明的“桃花源”的理想境界。我们也不必信以为真地以为孔子描述的夏 商周小康社会真的就是那种模样,似可把它看作是一种主观的体悟。但是,这当中展现了一种理想境界同现实存在的鲜明对比,一种对人的 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核心是为公和为私,天真淳朴和阴险奸诈的强

10、烈反 差。在这种对比和反差当中,孔老夫子还没有浪漫到完全不顾现实的地步 尽管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大同”社会,但“小康”也有可以值得赞美之 处;现实虽然札崩乐坏,却也有值得效法的楷模;社会虽然黑暗毕竟也 还有让人欣慰的闪亮之处。实际上,社会历史的发展,自有其规则。生不逢时固然可叹,却无法改 变自己的真实处境,人们只能在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环境中进行选择。 再大而言之,从氏族部落的公有制向集权世袭的私有制的转变,既是一种 必然,也是难以用好与坏的简单标准来评价的。人作为群居的社会动物,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恐怕最要紧的还是 要有一种公平合理的规则来制约人们的言行。这是从整个社会群体的运行 机制来

11、说的。而从个人的角度说,风习则是重要的。人心是淳朴还是险恶, 人伦关手是和睦还是疏远,人们为公还是为私,对个人的生存状态影响重 大,不可不加关注理想固然不可没有,但在现实面前,是不可奉行“驼 鸟政策”的。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2)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 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 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 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

12、各子其子货力 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 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 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 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 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言偃复问曰如 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 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 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 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 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 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干

13、焉坤干之义夏时之等吾 以是观之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 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 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 南乡皆从其初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 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后 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 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 从其朔 故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 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 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 作其 祝号玄酒以祭荐其血毛腥其俎孰

14、其肴与其越席疏布以幂衣 其澣帛醴盏以献荐其燔炙君与夫人交献以嘉魂魄是谓合莫 然 后退而合亨体其犬豕牛羊实其簠簋笾豆铏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 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 孔子曰于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 舍鲁何适矣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 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 祝嘏莫敢易 其常古是谓大假 祝嘏辞说藏于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盏 斝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僭君 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礼也是谓胁 君 大夫具官祭器不假声乐皆具非礼也是谓乱国 故仕于 公曰臣仕于家曰仆三年之丧与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与 家仆杂居齐齿非礼也是谓君与臣同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 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

15、其子孙是谓制度故天子适诸侯必舍 其祖庙而不以礼籍入是谓天子坏法乱纪诸侯非问疾吊丧而入诸臣 之家是谓君臣为谑 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 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小 臣窃刑肃而俗敝则法无常法无常而礼无列无礼列则士不事也刑 肃而俗敝则民弗归也是谓疵国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 政必本于天肴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谓肴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 川之谓兴作降于五祀之谓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故圣人参于天 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玩其所乐民之治也故 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无过 之地也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3)大同與小康原文及翻譯

16、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 歎魯也。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 丘未之逮也, 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 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 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 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

17、用是作,而 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 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 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 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翻譯:從前孔子參加魯國的歲末大祭祀,並 且擔任助祭。祭祀完畢,走到宮門 外 兩邊的望樓上參觀,非常感慨地歎息 起來。孔子的歎息,大慨是為了 魯國 而慨歎。弟子言偃陪侍在旁,問孔子 說:先生為甚麼歎氣呢?孔 子說 :大道得以施行的世代,和夏、商 、周三代賢君當政的時代,我沒 能趕 上,可以知道大慨的情況。當大道得 以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所共 有的。 社會上進選賢能做事,講求信義,教 人團結和睦。所以每個人不 英孝敬自

18、己的父母,不單愛護自己的子女,還 使社會上的老年人得以安 享天年;壯 年人能發揮所長,貢獻社會;幼年人 能好好地成長起來。使 鰥夫、寡婦、 孤兒、沒有子女的老人家,以至殘廢 疾病的人,都能得到 照顧。使到男子 都有本身適當的工作,女子都有歸宿 的家庭。人們不讓 財貨資源白白浪費 於地上,於是努力開發,然而不必據 為己有;人人惟 恐自己不出力工作, 可是並不是為自己私底下的利益。既 然這樣的話, 社會上就再不會有陰謀 詭計的使用,也不會有搶劫、偷竊和 作亂的事發 生了。因此,人們也不用 關上門來彼此防範。這就叫做大同 世界。如 今大道既然再無法行, 天下成為一家一姓的天下。人人只孝 敬自己的父

19、母,只愛護自己的子女, 生產財貨和付出勞力,都只為了自己 而已。在 上位的將爵位傳給自己子弟 ,成為固定的制度。又各自築起內外 城郭、 挖掘壕溝,來保衛一己的領土 。並且按照禮義來定出法度,去確立 君臣 的名分,加深父子的恩情,使兄 弟和睦相親,令夫妻和諧相處。由此 而 設立各種制度,劃定田里彊界;以 此推許勇敢和聰明的人,獎勵為自己 效 力的人。這樣一來,一切陰謀詭計 就產生了,而戰爭也就由此而起。夏 禹、 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 和周公,都是這時代的代表人物。這 六 位賢君,沒有一個不是小心謹慎地運用禮制治國的。他們以此來確立行 事 的是非標準,養成百姓誠實守信的風氣,又明白地指出人

20、們的過錯所在, 標榜仁愛,講求互相推讓,使老百 姓能有法規可去遵從。如果有人不按 照 這樣做的話。即使是有權有勢的,也會被罷免,而民眾都會視之為禍根。 這就叫做小康世界。大同與小康 -禮 記內容討論1 甚麼叫做天下為公?在小康之治的社會裏,政治制度有哪 些地方與天下為公的精神背道而馳?(1) 天下為公是指天下公有,人們不分彼此,沒有私心,統 治者把權位傳給賢能的人而不是傳給子孫。(2) 在小康之治的社會裏,統治者把權位傳給兒子或兄弟, 世代相傳,這與天下為公的精神背道而馳。2 大同世界中理想的倫理觀念是怎樣的?小康社會中的倫理觀念又如何?(1) 大同世界中理想的倫理觀念:人們不但孝敬自己的雙親

21、,不 但愛護自己的子女,也愛護別人的雙親和子女。(2) 小康社會中的倫理觀念:人們只是孝敬自己的雙親,愛護自己的子女。3 大同世界和小康社會的經濟、民生有甚麼不同?(1) 在大同世界中:人們愛惜物資,但不會把物資據為己有;他們恐怕沒有出力的機會,但出力也不是為一己之私,而是服務於人;老年 人安享天年,壯年人能發展所長,小孩健康成長,矜、寡、孤、獨、廢疾 者得到照顧,男子有工作,女子有歸宿。(2) 在小康社會中:人們把物資據為己有,只是為自己出力;以 禮(各種規範)來維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的關係,設立制度和田里 組織,起用勇敢和有智慧的人,獎賞為自己出力的人。4 為甚麼大同世界能做到謀閉而不

22、興,盜竊亂賊而不作,而小康社 會卻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在大同世界裏,人們沒有私心,互愛互助,財物不分彼此,樂於為社會出力,加上社會福利完善,所以陰謀詭計不會萌生,偷竊造反的事 也不會發生;而在小康世界裏,人我分得很清楚,人們只愛護自己的家人, 為自己出力,社會要靠禮(各種規範)來維繫,於是統治者便要有計謀, 而戰爭也因此發生。5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等六君子都是謹守禮制的英明之士, 他們以禮來作為哪些事情的準則?他們以禮來作為衡量行為得失的準則,這包括以禮表揚人民的正 確行為,以禮考查人民是否誠實,以禮指出人民的過失,以禮來樹立仁愛 的榜樣,以禮來教育人民謙讓,以禮來指導人民,使他們的

23、行為有常規。6 用自己的文字,簡介大同之治與小康之治的社會。(1) 大同之治的社會:天下公有,政治領袖由選舉產生,人 們互相愛護,工作機會充足,有完善的社會福利,人人為社會出力,安分 守己,治安良好。(2) 小康之治的社會:天下是一家一姓私有,政治上的權位 由父子兄弟相傳,人們只愛護自己的父母和兒女,大家只為自己出力,謀 取私利;因此,統治者要運用計謀,互相討伐。人們期望有賢君執政,以 禮來維繫社會秩序,以得一時的安定。7 孔子說大同之治與小康之治在甚麼時候出現過,又分別靠 甚麼來成就治世?(1) 大同之治在堯 舜時代出現過,當時的統治者以天下為 公,賢能的人得到任用,人們講求信用並和睦共處,

24、所以能成就大同之 治。(2) 小康之治在夏商周三代的禹、湯、文、武、成王、周 公時出現過,當時的統治者以天下為家,但能以禮義為綱紀,所以能成就 小康之治。8 在大同之治與小康之治兩者之間,孔子雖然沒有明言自己 屬意哪一種社會,但文中已表現了他的取捨。試從文中找出證據。孔子雖然沒有明言自己屬意大同之治還是小康之治,但在比較說明之中,兩者的高下立判,例如:(1) 大同社會以天下為公,人們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能 做到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2) 小康社會以天下為家,人們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 力為己,因此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由此

25、可見,孔子屬意大同之治。9 在今天的香港社會,有哪些福利制度的精神與大同社會中老有所 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接近?在今天的香港社會,政府為市民提供了不少社會福利,包括老人 服務、家庭福利服務、幼兒服務、青少年服務和弱能人士康復服務,以及 多種社會保障,例如高齡津貼、傷殘津貼等,這與大同社會的精神頗為接 近。作法討論10 屬記敘文還是說明文?何以見得?的內容主要是說明大同和小康兩種社會狀況,所以屬說 明文。文中記敘孔子在蜡祭後與言偃的談話,目的只在引起話題,而介紹 大同和小康社會的兩段,亦沒有議論成分,故既不屬記敘文,也 不屬議論文。11 作者通過哪幾方面的比較來

26、說明大同與小康兩種社會的區別?文中 運用比較說明的寫作方法有甚麼好處?(1) 作者通過對政治制度的本質、政治領袖的產生、倫理觀念、 社會環境、社會經濟、社會治安等方面的比較,說明大同與小康兩種社會 的區別。(2) 文中運用比較說明的寫作方法,使大同與小康兩種社會的分 別清楚地顯現出來,從而使兩者的高下立判,達到宣揚理想的政治制度和 社會狀況目的。12 文中孔子所說的兩段話,分別以是謂大同和是謂小康 作結,這樣在結構上有甚麼作用?文中孔子所說的兩段話,第一段說明大同社會的情況,第二 段說明小康社會的情況,而分別以是謂大同和是謂小康 作結,能揭示段旨,歸納出段落大意,對前面的說明起總結的作用。大同

27、與小康語文運用 文言基本知識:句子成分的省略、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倒裝句一)古文用語簡煉,句子中往往省略了某些成分,最常見的是省略主語 和省略賓語。試把下列各句中省略了的字詞填在括號內:(1)事畢,( 孔子 )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2)言偃在(孔子)側,曰:君子何歎?(3)(人)各親其親,各子其子。(4)以(禮義)正君臣,以(禮 義 )篤父子。(5)以(禮 )著其義,以(禮)考其信。二)文言文中,常有一詞多義的現象。試說明下列各句中帶粗體的詞語 的意義:(1)與:昔者,仲尼與於蠟賓。 ( 參加 )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 (和)(2)獨: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之子。( 單、只

28、)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老而無子 )(3)為:大人世及以為禮。 ( 作為 )貨,力為己。為了 )三)試指出下列各句中帶粗體的詞在一般情況下的詞性,而在句中改屬什麼詞性,意義是什麼:(1)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一般作形容詞用,這裡作名詞用。分別指老年人,壯年人和小孩(2)各親其親,各子其子。一般作名詞用。這裡作動詞用,分別指孝敬和愛護。(3)以賢勇知一般作形容詞用,這裡作動詞用。指敬重。四)試指出下列句子的動詞和賓語,然後把句子改成白話文:(1)丘未之逮也。動詞:逮。賓語:之。(我)孔丘未能趕上這些時代了。(2)城郭溝池以為固。動詞:以。賓語:城郭溝池。用城牆和護城河作

29、為防護。(3)禮義以為紀。動詞:以。賓語:禮義。把禮義作為綱紀。(4)然則君將何求?動詞:求。賓語:何。那麼你要求些什麼呢? 文言詞語:以 試把下列各句改寫為白話文,改寫後須表現各句中以字的用法:(1)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憑著你的氣力,連魁父這樣的小山也不能削平。( 2 )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 不弄清楚自己本來面目,而依靠外力來逞強。(3)以子之矛,陷子之楣,何如?用你的矛,攻你的楯,後果會怎樣?(4)己身以外,皆為雲氣。自己身體之外的地方都是雲氣。(5)思而弗得,輒起,繞室以旋。想不通的時候,就會起來繞著房間來踱步。課文總結試在括號內填寫適當文字:孔子參加( 蠟祭 )後,慨歎魯

30、國祭禮不合古制。弟子( 言偃 )問他 歎息的原因,孔子於是談到大同之治和小康之治。孔子並不是生於大道行於天下的時代和三代英明君主統治的時代,但卻 從典籍的(記載)中認識在這些時代出現的大同之治和小康之治。政治制度的本質:( 天下為公)。政治領袖的產生:( 選賢與能)。倫理觀念: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社會環境:1)老有所(終)。2)壯有所(用)。3)幼有所(長)。4)(矜)、( 寡)、(孤)、( 獨)、(廢疾者 )皆有所養。5)男有分,女有(歸)。經濟觀念:1)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2)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治安情況:(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螣賊而不作,故(外戶

31、)而不閉 政治制度的本質:( 天下為家)。政治領袖的產生:實行父傳子、兄傳弟的(世襲)制度。 倫理觀念: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經濟觀念:貨,力(為己 )。人倫方面:1)以正(君臣)。2)以篤(父子)。3)以睦(兄弟)。4)以和(夫婦)。制度方面:1)以設(制度)。2)以立(田裏)。獎賞方面:1)以賢(勇知)。2)以功(為己)。國際關係:1)耍修築(城郭溝池)來保護自己。2)耍講求(計謀)。3)有( 戰爭)發生。傑出人物: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禮的運用:1)以著其(義):用禮來表揚人民的正確行為。2)以考其(信):用禮來考查人民是否誠實。3)著( 有過):用禮來指出人民的過失。4)刑(

32、 仁):用禮來樹立仁愛的榜樣。5)講( 讓):用禮來教育人民謙讓。6)示民(有常):用禮來指導人民行為的常規。不守禮的統治者:1)在勢者(去):在位而不守禮的人會被推倒。2)眾以為(殃):人民會唾棄不守禮的統治者。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4)禮記禮運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歎蓋嘆魯也言偃在 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 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 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 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 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

33、下爲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爲己大人世及 以爲禮城郭溝池以爲固禮義以爲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 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爲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 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 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爲殃是謂小康O言偃復問曰如此 乎禮之急也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 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是故夫禮必本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 達於喪祭射御冠昬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O言偃復問 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與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 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

34、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 是觀之O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 其敬於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臯某復然後飯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 體魄則降知氣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鄉皆從其初O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 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 其羽皮後聖有作然後脩火之利范金合土以爲臺榭宮室牖戶以炮以燔以亨以 炙以爲醴酪治其麻絲以爲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O故玄酒 在室醴醆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鍾鼓脩其 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所是謂 承天之祜O作其祝號玄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

35、俎孰其殽與其越席疏布以幕衣 其澣帛醴醆以獻薦其燔炙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是謂合莫O然後退而合亨 體其犬豕牛羊實其簠簋籩豆鉶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謂大祥此禮之大成也 O孔子曰於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之吾舍魯何適矣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 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 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謂大假O祝嘏辭說藏於宗祝巫史非禮也是謂幽國醆斝 及尸君非禮也是謂僭君O冕弁兵革藏於私家非禮也是謂脅君O大夫具官祭 器不假聲樂皆具非禮也是謂亂國O故仕於公曰臣仕於家曰僕三年之喪與新 有昬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與家僕雜居齊齒非禮也是謂君與臣同國故天子有 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

36、子孫是謂制度故天子適 諸侯必舍其祖廟而不以禮籍入是謂天子壞法亂紀諸侯非問疾弔喪而入諸臣 之家是謂君臣爲謔O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別仁 義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則君位危君位危則大臣倍小臣竊刑肅而俗敝則 法無常法無常而禮無列禮無列則士不事也刑肅而俗敝則民弗歸也是謂疵國 O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於天殽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謂殽地降 于祖廟之謂仁義降於山川之謂興作降於五祀之謂制度此聖人所以藏身之固 也故聖人參於天地並於鬼神以治政也處其所存禮之序也玩其所樂民之治也 故天生時而地生財人其父生而師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於無過之地 也O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養也非養人者也君者

37、所事也非事人者 也故君明人則有過養人則不足事人則失位故百姓則君以自治也養君以自安 也事君以自顯也故禮達而分定故人皆愛其死而患其生O故用人之知去其詐 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大夫死宗廟謂之 變O故聖人耐以天下爲一家以中國爲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於其義明 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爲之O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 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脩睦 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故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脩十義講信脩睦尚辭讓 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 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

38、以窮之舍 禮何以哉O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O故天秉陽 垂日星地秉陰竅於山川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 五行之動迭相竭也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爲本也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爲宮也 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爲質也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爲質也O故人者天地之心 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故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爲本以陰陽爲端 以四時爲柄以日星爲紀月以爲量鬼神以爲徒五行以爲質禮義以爲器人情以 爲田四靈以爲畜以天地爲本故物可舉也以陰陽爲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時爲柄 故事可勸也以日星爲紀故事可列也月以爲量故功有藝也鬼神以爲徒故事有 守也五行以爲質故事可復也禮義以爲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爲田故人以

39、爲 奧也四靈以爲畜故飲食有由也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故龍以爲畜故魚 鮪不淰鳳以爲畜故鳥不獝麟以爲畜故獸不狘龜以爲畜故人情不失O故先王 秉蓍龜列祭祀瘞繒宣祝嘏辭說設制度故國有禮官有御事有職禮有序故先王 患禮之不達於下也O故祭帝於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於國所以列地利也祖廟 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儐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廟三公在朝三老在 學王前巫而後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無爲也以守至正O故禮行於郊而 百神受職焉禮行於社而百貨可極焉禮行於祖廟而孝慈服焉禮行於五祀而正 法則焉故自郊社祖廟山川五祀義之脩而禮之藏也O是故夫禮必本於大一分 而爲天地轉而爲陰陽變而爲四時列而爲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O夫禮必 本

40、於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於分藝其居人也曰養其行之以貨力辭 讓飲食冠昬喪祭射御朝聘O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脩睦而固人之 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 竇也故唯聖人爲知禮之不可以已也故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故禮之於人 也猶酒之有糵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O故聖王脩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故人 情者聖王之田也脩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 故禮也者義之實也協諸義而協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義者藝之分仁 之節也協於藝講於仁得之者強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故治國不以 禮猶無耜而耕也爲禮不本於義猶耕而弗種也爲義而不講之以學猶種而弗耨 也講之於

41、學而不合之以仁猶耨而弗獲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猶獲而弗食 也安之以樂而不達於順猶食而弗肥也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篤兄 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天子以德爲 車以樂爲御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 也是謂大順大順者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積焉而不苑並行而不 繆細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間連而不相及也動而不相害也此順之至也故明 於順然後能守危也故禮之不同也不豐也不殺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故聖王所 以順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用水火金木飲食必時合男女頒 爵位必當年德用民必順故無水旱昆蟲之災民無凶饑妖孽之疾故天不愛其道 地不愛其寶人不

42、愛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皇麒麟皆 在郊棷龜龍在宮沼其餘鳥獸之卵胎皆可俯而窺也則是無故先王能脩禮以達 義體信以達順故此順之實也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5)礼记礼运第九四灵_礼记礼运大同读后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是孝敬别人的 父母和扶养别人的孩子,而是尊敬除自己父母外的老人,爱护其他的孩子。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礼记礼运大同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礼记礼运大同读后感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礼记礼 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 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

43、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 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 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首先,要说明的一点,礼记是孔子学生的作品,并不是孔子的作品。 不能因为这个作品是孔子学生的,就说其思想就是孔子的。这是许多年以 来的一个误会。礼运篇成书于西汉早期,对于儒学来说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时期。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宣布了威权专制政治的开始。不幸的是,坑掉的虽 然只是几个沉缅于繁文缛节的腐儒,打掉的却是儒家的尊严,奠定的是专 制的基础。据说,儒学的很多经典都是由“陈王涉博士”孔鲋保存下来的,可是礼 运不是,作者不详。孔子之后,儒家一派衰象,儒生中循规蹈矩的、甚

44、至是泥古不化者不少;到了秦一统后,思想界更是战战兢兢,对于礼运 这样的理论,种种质疑自难免了。这种质疑更多的是出现在唐宋间,柳宗元的封建论就是一个代表作。北宋国史编修官李清臣认为:礼运“其语尤杂而不伦。”;南宋“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认为:蜡宾之叹以为非孔子语。而南宋学者黄震说道:“篇首匠意,微似老子。”。 概而论之:逻辑混乱;不是子游之作;微似老子。 而朱熹的否定更为彻底:弟子问:“看礼记语孟,孰先?” 朱熹答:“礼记有说宗庙朝廷,说得远后,杂乱不切于日用。”;在谈论礼记檀弓上的时候朱熹说:“檀弓恐是子游门人作,其间多推尊子游。”显然因为一篇礼运,他对子游的弟子大不以为然。因此 有此问答:弟

45、子问:“礼运似与老子同?” 朱熹曰:“不是圣人书。胡明仲云:礼运是子游作,乐记是子贡作。 计子游亦不至如此之浅。”后来更是来个一概否定:“人谓礼记是汉儒说,恐不然。汉儒最纯者莫 如董仲舒,仲舒之文最纯者莫如三策,何尝有礼记中说话来!”朱熹质疑“大同”如同我们笑谈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与基督徒的天 国。第二,民间曾有“孔子问道于老子”的说法,孔子学说最为深层次的内 核即老子的学说。即使在这篇假借在孔子晚年之名提出的“大同”构想, 实质上就是老子的“德即不得”观。文章中的“大道之行”的“道”是从“无”向“有”的进步,是无“名”向有“名”的跃进,这里发生的“有” 或“名”的规定就是老子学说的“德即不

46、得”观。再说了,礼运中所描述的仍然只是一套美好的理想。没什么好奇怪 的,古今中外,关于这种理想世界多的是!不过千万不要把“选贤与能”看作是民主主义,这种选贤与能是否通过 推选,还是上面的提拔,都没有说清楚!不能说这些说法没有价值,但是大体上都是一套理想,却没有实施的具 体步骤!其实都脱离不了空想的范畴。实际上的社会远比这些简单的想法复杂得多!礼记礼运大同读后感 2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

47、不作。故外 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读礼记大同篇,看注释,大概知其意,无深厚古文功底,观现实之状态,遂作以下解读,姑妄看之。一是大同世界存在的可能性。如果按照正常的逻辑,社会是向前发展的, 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是逐渐提高的。夏、商、周真的有过如此高的文明,值 得怀疑。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时物质溃乏,人们必须相互帮助,才能生 存下来。试想,当人的生存成为问题的时候,出现这种和谐和友善,就算 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人具有两面性,对于生存的本能, 可能也会有更多的暴力和野蛮存在,只是这种事情谁也无法考证。就像农 村的老太婆喜欢念叨,我们年青的时候社会风气如何如何好,人如何能干等等,但真让她选择

48、,她还是会选择现在。退一步说,就算当时人们因为生存的原因,相互协助,从严格意义上讲 也不能称为文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出现一些问题,向后看回到 那个大同时代也是一种倒退。社会向前发展,时异则事异,时过境迁,大 同社会只适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过期作废,历史在向前发展,历史也无法 复制。当然如果作为理想,在下面讨论讨论也未尝不可,至少有利于提高 人们的文明素质。二是对大同制度的探讨。“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思很明白,选拔有 能力的人当领导。中国自古至今都是这么宣扬的,但真正的情况又是怎么 样的呢?谁来选,按什么标准来选,这个标准考验过后就是真正的有能力 的人吗,标准本身是否存在问题。当然中国

49、社会的人制状态至今存在,人 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和喜好来选择,谁也无法超脱。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时 社会条件艰苦,在和自然的斗争中,身强体壮兼智慧者通过自然的优胜劣 汰而成为领导,因为只有他才能胜任这个工作。而现在的社会有能力的人 太多了,能干工作的人遍地都是,所以就给选拔增加了难度,优中选优不 太好办,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诺贝尔奖,标准定的高,达到此高 度的人才廖廖,所以就相对公平。但用到其他行业却未必合适,所以其选 拔制度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不太值得大加宣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是孝敬别人的 父母和扶养别人的孩子,而是尊敬除自己父母外的老人,爱护其他的孩子 这

50、样就没有太多问题了,现在也能讲得通,而且大部分人做得到。如果照 前面的理解就有点乱了。后面提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我觉得前句 的意思准确地讲,应该是孝敬没人子女的老人,扶养失去父母的孩子。这 就是个基本的社会保障问题,当时可能还没有那个意识,因为劳动相互协 作,算是一个组织,劳动过程中生病或不幸遇难也是算因公牺牲吧,当时 这种行为可能算作对死者的补偿吧,因为工作条件差,死人是常有的事, 说不定哪天就轮到了自己,所以得到了大家的默认。现在的社会也相互协 作,因公牺牲的补偿却比当时少很多,也这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谁也 不想企业成本过高,要不怎么发展。结果就把这个问题推向了社会,政府 买单,

51、好在近几年,对于社会保障,政府还比较重视。三是对社会秩序的思考。财物不必放到保险柜里,晚上睡觉不用锁门, 没有偷盗和抢掠。这当然很不错,这只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状态就是温保问 题,而且都是相互协作,分配平均,而且几乎没有剩余,有饭吃就不错了, 也就几乎没有财富积累。说白了,就是大锅饭,中国实行大锅饭的时候社 会秩序也很不错的。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逐渐有了财富的积累,分 配制度也开始不公平,贫富不均。有些人的生存问题受到威胁,如果大家 都饿着还没其他想法,有些人则很富,心里就想不通,偷盗和抢掠就出现 了。“朱门酒肉臭,路走冻死骨”。不从制度本身出发去考虑问题,在当时 的社会去宣扬这种理想化的东西

52、,怎么说也是很有局限性的。当然,现在的社会法制观念日益加强,依法制国被提得很多。搞法律的 总觉得中国的法律太少,要加强立法,也有人觉得中国的法律太多,执法 不严。我觉得最根本的问题是分配制度问题,分配公平合理,社会保障机 制完善,社会问题就会少些,单单从法律角度出发,这个该立法那个该立 法,觉得有些荒唐,舍本逐末,只看到了外部表现而没有探寻问题产生的根源,那些主张靠严酷的法律来规范社会的人本身就是一群社会的垃圾。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6)礼记大同原文及翻译礼记大同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礼记大同原文及翻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

53、 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 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 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

54、:”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 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 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 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第一段1. 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 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 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2.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咼理想。彳丁:施彳丁。3. 为:是,表判断。4. 选贤与(施)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 推举,选举。5. 讲信修睦(mu)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

55、培养。6. 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 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7. 子:以。为子8. 矜(gud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 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 人。9. 男有分(fO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10. 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11. 货恶():速、快。2. 淆:混杂,彻底的”掺和。3. 射:乡射礼。古代乡饮酒礼之后举丁乡射礼。射饮(乡射礼和乡饮酒 礼。)昏:婚礼。4.朝(chdo):朝廷,朝堂,朝苑,朝省,朝家;朝政; 朝班,古代群臣朝见帝王时按官品分班排列的位次。

56、5.聘:访问、探问、考问,聘请、聘任。“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 能的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因此人们不 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 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老而无妻者、 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残废患病的人都有供养他们的措 施(独:老而无子的人)。男人有职份(分:职分,职事),女人有夫家(归: 出嫁,这里指夫家)。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 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 出力气)(身:自身),

57、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 生(谋:谋虑,这里指起坏心),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乱: 指造反,贼:指残害人。兴、作:同义词,都是兴起、产生的意思),因此 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是:指示代词,指代本 段所讲的情况。大同:高度民主太平、团结的局面。这是秦汉间儒者根据 传说和想象,虚构出来的原始社会的状况)。”“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为家:成为私家的)。人 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 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大人:指天子诸侯。世及:父 子相传叫世,兄弟相传叫及。世及是介词以的前置宾

58、语。下 两句城郭沟池、礼义同。礼:指礼制,古代的等级制度以及相应的 规定)。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沟池:指护城河。固:指防守设施或工 事)。礼义作为准则(义:古代社会的道德或行为规范。纪:纲纪,准则): 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笃:纯厚。用作使动,使 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 立土地户籍制度(田里:指土地户籍制度。里:闾里,住处,)按照(礼义) 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贤:形容词作意动,认为贤含有奖许 的意思。勇知:用作名词,勇者、智者。知这一意义后来写作智。 当时盗贼并起,所以需要智勇的人依孔颖达说),按照礼义把为自己看作 有功(

59、功:名词用作意动,认为有功,为己是它的宾语)。因此奸诈之 心由此产生(谋:谋虑,指坏心),战乱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 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人物,(是按照礼义)从 中选拔出来的。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谨:谨慎, 认真)。以礼义表彰他们做对了事(著:这里用作使动,使之显著,表彰) (其:指百姓),用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考:成全),(用礼来)揭露 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刑:法式。后来写作型。 责里用作意动,即以为法式)。用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示 民有常:以示民有常的省略。示:指示。常:不变的,这里指规定)。 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由:依照,遵循),在位的就会被罢免(执:势力 权利,后来写作势),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这可 以称为小小的安定(小康:小安。和大同相对而言。康:安康,安定)。” 言偃又问道:“象这样急需礼吗?”孔子说:“这礼,先王以之继承天道, 以之治理人的感情。所以,失于礼的会死,得到礼的可以生。诗经上说:看 那老鼠都有身体,而人却没有礼,做为人而没有礼,为什么不快死了?所以,礼,一定要本于天,合于地,分列于鬼神,通达于丧礼、祭礼、射礼、冠礼、婚礼、朝会、聘礼等事项。所以,圣人用礼来指示人民,所以天下国家可得以匡正。”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