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常见症状及治疗经验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2884581 上传时间:2021-06-02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23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脾胃病常见症状及治疗经验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脾胃病常见症状及治疗经验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脾胃病常见症状及治疗经验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资源描述:

《脾胃病常见症状及治疗经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脾胃病常见症状及治疗经验(4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脾胃病常见症状及治疗经验赤峰市中蒙医院肾病科 于革忠 一、口味异常 “脾开窍于口”。因此辨别口中味觉异常是脾胃病辩证关键之一,在许多慢性病过程中,口味正常,食欲佳良者,预后佳;反之则预后差。即所谓“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口中特殊的味觉在临床上亦有参考价值。如:脾热者口甘或臭;肝热者口酸;口咸味为肾虚或饮证;尿毒症期病人口中有尿素味。口淡无味多属寒症,口苦多属热症。 二、舌苔 舌质多与心有关,而舌苔多与脾胃有关。因舌苔乃胃气所生。辨舌苔在温热病中尤为重要,在内伤杂病,尤其是脾胃病的临床上尤为重要,不可忽视。 苔之厚薄,可测邪之轻重。如外感风寒,苔多薄白,内有湿痰重浊之邪,则苔多厚腻。 苔之色,可

2、辨邪之寒热。如白色为寒,黄为热,黄竭为热甚化燥,黑而燥为热极,黑而润为寒饮。 舌之润燥,可测津之存亡。苔干者为津伤,苔润者为津存。 舌质有时也与脾胃有关。如舌淡为脾之生血不足;舌体胖大,为脾有湿痰;舌干而瘦为胃阴不足。 三、口烂、口糜、口腔溃疡 口烂、口糜、口腔溃疡,皆属脾胃有热,苔腻者夹 湿。 口腔溃疡属脾胃湿热者宜用加间减半夏泻心汤: 黄芩12g 胡黄连12g 干姜6g 党参12g 半夏8g 麦芽15g 苍术12g 陈皮10g 当归10g 白芍12g 板兰根20g 生甘草6g 口舌糜烂碎痛,口干不欲饮,面部升火,下肢怕冷,心烦不寐,脉细无力属肾阴虚火旺者治用导阳归肾汤: 生地10g 龟板1

3、0g 石斛10g 麦冬10g 元参10g 生蒲黄10g 黄柏3g 肉桂粉0.6g(冲) 川连0.9g 生甘草3g。 气虚者加太子参; 血虚者加当归、白芍; 肝阳上亢者加龙齿,珍珠母; 挟湿热者加苍术、生薏米、白茅根。 四、牙龈肿痛 “齿为骨之余”,肾主骨,故牙齿属肾,牙龈则属胃。牙龈肿痛乃胃中蕴积湿热,上浮于牙龈而致。方用牙痛立效散。药物组成: 生地10g 生石膏10g 细辛3g 升麻6g 防风6g 龙胆草3g 夏枯草6g 冰片3g 生甘草5g。 上药共研极细末,分12包,每服1包,一日三次含服。亦可水煎服。 牙龈肿痛的西药治疗: 红霉素(或阿奇霉素、罗红霉素) 甲硝唑(或替硝唑) 维生素B2

4、 维生素B6 五、口渴与不渴 渴与不渴是临床上鉴别寒热的要点。口渴是胃热的特征,然必须渴喜冷饮。大渴饮饮,为胃中热极;渴饮而不能止渴,为津液已伤;口干而不欲饮,但欲漱水不欲咽,为胃中蓄血(瘀);口渴多饮而尿多为消渴;口渴而喜热,量不多,为饮留中焦,津不上承。凡脾胃寒湿诸证,口均不渴。寒饮留中,口不渴,且口中长流清涎。 六、能食、多食与善饥 能食为胃气充足表现。慢性病饮食如常者预后佳。若能食而食后脘腹胀满者则属胃强脾弱。食量超过平时,多属胃中有热,或肝火犯胃。如同时有口渴多饮,多为中消病。善饥亦属胃热,多食善饥者亦为中消。治用瓜蒌瞿麦丸,药物组成:瓜蒌根、怀山药、茯苓、瞿麦、附子。 饥而不能食为

5、胃强脾弱,或胃中有邪气。 胃气和则能食而不饥,如胃气虚亦不能食而易饥,当调养胃气,治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胆胃不和者亦善饥而不能食,必有夜寐不安,口苦苔黄,治用温胆汤。 慢性胆囊炎患者必有胃炎,二者相互影响,当兼治,单治胃或单治胆皆不能愈病。佛手利胆汤,药物组成: 柴胡10g 白芍15g 枳壳10g 甘草6g 佛手13g 郁金10g 香附13g 麦芽15g 川楝子12g 元胡10g 木香6g 金钱草15g 红花10g。 脘痞而痛,苔黄腻者加黄连、半夏、瓜蒌。 七、饮食不为肌肉(消瘦) 虽能食亦无胀满感,而肌肉消瘦,多属脾胃运化功能不足或胃中有邪火。 脾虚者必有神倦,四肢无力,脉细弱,治当助脾益

6、气,方用参苓白术散或资生丸。 胃火者必口干,性情急躁,在小儿则有发干如穗,睡后磨牙等。治当清胃火,方用清胃散(黄连、生麻、当归、生地、丹皮);消疳积,方用烂积丸。 八、过度肥胖 多由逸多劳少,过食肥甘厚味之品,脾阳不足,聚湿生痰。所谓“肥人多痰”是也。治用减肥方(山楂、决明子、泽泻、荷叶、何首乌、芦荟)。 九、呃逆 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呃逆。呃逆的辨证有寒、热、虚、实之异。胃中寒冷者呃声沉缓;胃火上逆者呃声洪亮;脾肾阳虚者呃声低微;中气不足者呃声急促。 寒邪直中阳明者,呃逆,胃脘冷痛。治当温中散寒,方用吴茱萸汤: 吴茱萸10g 党参30g 生姜30g 大枣10枚 肝气犯胃者,呃逆,脘腹胀满,两肋

7、胀痛,有明确情志因素。治当理气和胃降逆,方用加味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12g 代赭石6g 半夏10g 陈皮10g 茯苓10g 丁香4g 柿蒂10g 党参12g 砂仁10g 沉香7g 白芍20g 甘草6g 情志不舒者加香附; 肾气不足者加补骨脂;泛酸者加左金丸。 老年体衰,脾肾阳虚而出现呃逆者,用炙甘草汤加减治之: 人参10g 炙甘草12g 桂心6g 制附子6g 麦冬15g 生地10g 麻仁6g 阿胶20g 大枣10枚 小便不利者加车前子; 二便难,形瘦者加肉苁蓉、苏子; 遗尿乃肾不纳气,重用生地、阿胶,加白前、旋覆花。 久病、慢性病,中气不足者治当补中益气,方用加味补中益气汤: 黄芪30g 党参

8、15g 白术10g 当归10g 陈皮10g 生麻5g 柴胡5g 川芎3g 桔梗10g 甘草6g)。 另有外感呃逆,乃肺气不宣,胃失和降。药用: 杏仁 枇杷叶 沙参 麦冬 竹茄 半夏 玉蝴蝶 旋覆花 山药 甘草 针灸:膻中穴、双侧公孙、双侧内关穴。 穴位注射:双侧足三里、内关用阿托品或维生素B6穴位注射。 临床上危重症如心梗、中风、尿毒症等出现呃逆者乃胃气衰败之象,预后不佳,慎之。 治呃八法 一、清胃泻火法 用于 胃火内燔,胃气上逆之呃逆,伴有口渴引饮,口臭,大便干结,脉弦,苔黄燥。方药: 竹叶10g 生石膏15g 知母10g 陈皮6g 枇杷叶10g 沙参10g 麦冬10g 代赭石30g 枳实1

9、0g 厚朴10g 大黄10g 黄连6g 吴茱萸2g 玫瑰花6g 佛手6g 二、温阳止呃法 用于呃逆,目足虚肿,腹胀便溏,纳少,气短欲脱,脉沉细之虚寒证。方药: 生晒参10g 干姜3g 淡附子5g 公丁香3g 柿蒂7只 陈皮5g 竹茹10g 代赭石30g 旋覆花10g 三、温中散寒止呃法 用于呃逆频作,呃声响亮,胸脘不舒,舌苔白,脉沉之实寒证。方药: 吴茱萸10g 党参15g 生姜5片 大枣5枚 半夏10g 厚朴10g 苏梗10g 甘草6g 四、培元扶正止呃法 用于阴虚火旺,中气虚弱之呃逆,精神萎靡,呃声低微,口干舌红,舌体胖,苔焦躁。多见于手术后患者。方药: 生晒参12g 石斛30g 麦冬15

10、g 枇杷叶10g 刀豆子12g 芦根30g 五、镇静安神止呃法 用于呃逆由惊恐所致,呃声响亮,形体强壮,无他证者。方药: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 茯神30g 酸枣仁15g 淡竹茹10g 石菖蒲10g 远志10g 合欢花6g 枳实10g 琥珀粉3g (冲服) 甘草6g 六、化瘀止呃法 呃逆由外伤、精神抑郁、恼怒等引发,经久不愈,乃因痰瘀互结而致,治宜祛瘀通络,理气化痰。方药: 桃仁10g 红花10g 当归10g 赤芍10g 川芎10g 半夏12g 陈皮6g 旋覆花10g 代赭石30g生麦芽15g 七、舒肝理气止呃法 肝气犯胃者,呃逆,脘腹胀满,两肋胀痛,有明确情志因素。治当理气和胃降逆,方用

11、加味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12g 代赭石6g 半夏10g 陈皮10g 茯苓10g 丁香4g 柿蒂10g 玫瑰花6g 香附10g 沉香7g (后下 ) 白芍20g 甘草6g 八、宣肺降逆止呃法 外感呃逆,乃肺气不宣,胃失和降。方药: 杏仁 枇杷叶 沙参 麦冬 竹茄 半夏 玉蝴蝶 旋覆花 山药 甘草 十、恶心与呕吐 恶心者,胸中泛泛,欲呕而不得呕,多为湿热秽浊之邪阻滞中焦而致,治当芳香化浊,药用: 藿香 苏梗 佩兰 生姜 半夏 厚朴 蚕砂 有食积停滞而致者,多伴有嗳腐吞酸,药用保和丸(山楂、神曲、莱菔子、茯苓、陈皮、半夏、连翘)。 呕吐有干呕与呕吐之别。干呕者有声无物,呕吐者有声有物。 干呕多为肝气

12、犯胃,治当抑肝和胃,方用舒肝和胃丸合左金丸。 呕吐者,宜辨证论治: (1)外感风寒暑湿犯胃,突然呕吐伴有表证, 方用藿香正气散。 (2)食积内停: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吐后觉舒, 方用保和丸。 (3)痰饮内停:呕吐清水痰涎,伴头晕、心悸; 方用小半夏汤和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胀满;方用四七汤 (苏叶、厚朴、半夏、茯苓、生姜、大枣)。 (5)胆热犯胃,呕吐苦水者,方用温胆汤。 (6)脾胃虚弱:呕吐、脘痞,食欲不振者,方用香砂六君子汤。 (7)阳明寒呕(脾胃虚寒):呕吐伴虚寒证,方用附子理中汤。 (8)胃阴不足:呕吐伴胃阴不足证,方用麦门冬汤。 神经性呕吐,即“食入即

13、吐”无器质性病变者,用大黄甘草汤(大黄9g 甘草6g) 尿毒症呕吐,用苏叶黄连温胆汤治之 。 民间止呕法: 1、针刺耳中穴:在耳轮向内转的终端脚上。 2、点按止吐穴:手掌面、腕横纹正中直下0.5寸处,即大陵穴直下5分。 十一、胃脘痛 论其治,寒有小建中汤,热用一贯煎,食滞用保和丸,郁用舒肝散,阴虚用养胃汤,瘀血用丹参饮,皆为常用之方,然有效与不效者。 虚寒胃痛,用小建中汤乃对症之施,但有服之不应者,投小柴胡汤则效,此乃仲景之法。“伤寒,阳脉涩、阴脉弦,弦当腹中急痛,先予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柴胡用量宜大,用白芍易黄芩。 胃痛偏热者,予百合乌药汤治之: 百合30g 乌药9g 本方行气

14、止痛,凉润清热。 用治气郁化火,热积胃中之胃痛颇效。 肝郁化火胃痛,证见胃痛频作,胀闷不舒,心情不舒时加剧。药用: 蒲公英50g 金银花10g 陈皮20g 竹茹15g 甘草25g。 肝郁化火胃痛,久痛不愈者,地丁散主之: 公丁香10g 生地30g 白术6g 陈皮6g 川连3g 厚朴花5g 党参3g 麦冬6g 五味子3g 乌梅3g 甘草3g 本方具有舒肝解郁、滋阴生津、缓急止痛之功效。 寒滞胃痛、神经行胃痛、肝胃气滞之寒痛散: 九香虫9g 广木香3g 砂仁3g 檀香3g 甘草3g 上药共研极细末,分9包,每次1薄,日三次冲服。 本方治疗除因热而致者以外的诸般胃脘痛皆效。 胃阴不足而致的胃痛,证见

15、胃脘隐痛、胃中嘈杂、灼热、便秘、口干。方药:七味胃阴汤 沙参 麦冬 石斛 谷芽 白芍 冬瓜子 甘草 主治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症。 胃痛屡发不可俱为虚证,其实证有二: 一是日久化热,年久胃痛有热向者,药用: 生栀子12g 连翘3g 川芎3g 姜汁五滴。 二是久痛入络,药用: 瓜蒌12g 红花3g 醋炒五灵脂6g 炙甘草3g。 肝胃不和之胃痉挛痛,方用延年半夏汤: 半夏12g 槟榔6g 桔梗3g 枳实3g 前胡6g 炙鳖甲1012g 人参3g 吴茱萸3g 生姜3g 水煎温服。 应用本方指征: 1、凡见胃部时有剧烈疼痛,常波及于左侧胸部及肩胛部(先排除心脏病); 2、凡见患者喜曲其上体抵压疼痛部位,

16、以图减轻疼痛者; 3、疼痛时发时止者; 4、多嗳气,呕吐后疼痛可缓解者。 脾胃病验方 六味平和汤 药物组成: 苏梗10g 香附10g 佛手13 炒麦芽15g 内金10g 砂仁10g 宗“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旨订方。主治:急慢性胃炎引起的胃脘痛, 加减法:脾阴虚者加山药、扁豆、白芍、天花粉; 胀痛属热者加川楝子、莪术; 胀痛属寒者加木香、沉香; 湿重者加杏仁、苡仁、白蔻仁; 泛酸者加左金丸; 大便干者加肉苁蓉、火麻仁; 恶心、呕吐者加竹茹; 虚寒者加乌梅、干姜、沉香; 气虚者加太子参、沙参; 有热者加连翘、栀子、蒲公英; 腹胀者合消胀汤(枳壳、莱菔子、砂仁); 湿热结胸者和小陷胸汤加藿香、佩

17、兰; 气滞血瘀者合疏肝饮(柴胡、郁金、姜黄、薄荷)。 三合汤 药物组成: 百合30g 乌药10g 丹参30g 檀香6g 砂仁3g 高良姜10g 制香附10g 治则:理气活血,温中化滞 主治:长期难愈的胃脘痛,舌苔白,脉弦,胃脘喜按喜暖,但又不能重按,虚实寒热症状并见者。 加减法: 热重者加:蒲公英、黄芩; 胃阴不足明显者加:太子参、石斛、沙参; 伴胆结石者加:柴胡、白芍、郁金、鸡内金、元胡、九香虫; 心绞痛者加:瓜蒌、薤白、三七、太子参、麦冬、五味子。 溃疡止血散 药物组成: 煅龟板30g 乌贼骨30g 鹿角霜15g 三七3g 白及10g 研末冲服 每次36g 日23次 功能:补任通维,升督摄

18、血,护膜通络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健脾升陷汤 药物组成: 制附子6g 黄芪25g 白术6g 茯苓15g 升麻 10g 枳实15g 砂仁10g 鸡内金10g 怀山药15g 陈皮 6g 生薏米30g 炒薏米30g 功能:温中补气,健脾升陷 主治:胃下垂 健脾化湿汤 药物组成: 党参 15g 苍术12g 茯苓15g 炙甘草6g 炒白芍12g 旋覆花6g 藿香10g 炮姜6g 九香虫 10g 铁树叶10g 功能:健脾除湿,舒肝和胃,缓中止痛 主治:脾虚湿阻,胃失和降之脘痛绵绵,遇寒则甚,喜按喜熨,苔白脉缓之证。 养阴除湿汤 药物组成: 太子参15g 沙参15g 玉竹10g 麦冬13g 白扁豆10g 茯苓15g 炒白芍12g 炙甘草6g 炒山栀6g 铁树叶10g 功能:益气养阴,清热除湿,缓中止痛 主治:气阴不足兼有湿热之口干,乏力,胃中灼热,苔黄脉数者。 加减法: 苔黄腻者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左金丸(黄连 吴茱芋); 便结者加:大黄; 舌质瘀紫或“久痛入络”者加:失笑散(五灵脂 蒲黄); 胃酸过少者加:乌梅、生山楂; 胃酸过多者加:煅瓦楞子、海螵蛸。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