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上传人:天****猫 文档编号:228362352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71.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含义。 2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能力目标 1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2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德育目标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3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

2、播放录音,教师范读使学生掌握语句的抑扬顿挫,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通过齐读、默读、速读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中加深理解。2讨论法。结合具体文段,给学生设置若干个思考题,指导学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课文下面的注释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教具准备录音机、记念刘和珍君朗诵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多媒体CAI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

3、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板书)。 设计二:忘不掉那南斯拉夫大大使馆被炸的硝烟;忘不掉那打着“民主”旗号的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谰言;更忘不掉我们的三位记者不幸以身殉职。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就看看鲁迅先生为了“记念刘和珍君”是如何布局全文思路的。二、介绍背景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上,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 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径,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五千余人集会在天安前游行示威,会后结队

4、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女师大师生是由学生会组织上街的,领队的就是年仅22岁的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行进在队伍前面的还有张静淑、畅德群等,都高举着纸旗,呼喊着口号。当来到铁狮子胡同附近时,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卫队向清愿队伍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乱砍猛打。打死打伤200余人,刘和珍走在前头,首当其冲,中弹倒下。张静淑和杨德群先后前去搀扶,也相继中弹。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先生就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此后在死地”空谈等文中,连续猛烈地抨击了中外反动派“诱杀”青年的“禽兽”行为,揭穿“流言家”的谎言,哀悼和歌颂爱国青年。1926年4月1日,鲁

5、迅先生再次写下了忧愤深广、感情浓郁的叙事性悼念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三、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提问: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同学们,你们以前一定写过不少此类文章,你们一般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的呢?学生回答:一般是通过叙事来凸现人物形象,另外还要交代事件的缘由和结果。(放录音,让学生带着自己已往的经验,采用边听边勾画、做标记的方法初步疏理文章的整体思路)学生思考: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板书:记叙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提问: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由板书:交代写作缘由提问: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

6、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直义。板书:教训意义教训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板书:总体思路四、具体分析每部分的思路板书:局部思路1分析第一部分(一、二节)的思路(1)学生齐渎后,思考本部分写作的缘由,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文中具有提示性的语句是“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必要”何在呢?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刘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

7、“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其二则在于唤醒庸人,因为“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鲁迅先生为了让人牢记这笔血债,唤醒国人打破这“非人的世界”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板书:奠烈士 醒庸人(2)学生讨论:从写作的缘由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第一、二部分为什么老围绕这一点展开?明确:可以看出,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爱

8、国力量方面,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段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段政府诬指为“暴徒”的遇害者。反动势力方面,提出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概括。再则,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表现了作者的爱憎之情,体现了由爱到憎的逻辑思路。板书:思路顺序 爱 逻 憎 辑2分析第二部分(三、四、五节)的思路指名3位同学分别朗读三、四、五节,读完后组织学生讨论

9、:第二部分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怎样理解三、四、五节内容之间的联系?明确:第二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作者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她遇难的经过。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第三节侧重写刘和珍生前的事迹,即她在女师大学生运动中的出色表现。鲁迅先生写与刘和珍的关系,谦虚地自称为“苟活到现在的我”;在写向刘和珍致哀时,又用了“奉献”一词,充分表达了对烈士的高度赞颂和深切的悼念之情。接着作者写刘和珍在学生运动中和平时的表现,反复写到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其意蕴是说,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为下文刘和珍惨遭枪杀作了铺垫。正因为刘和珍君的出色表现,刘和珍君的“温和”“微笑”

10、使鲁迅先生“不料”“也不信”,“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会“无端在府门前喋血”。但面对血淋淋的残杀,无耻的诬蔑和卑鄙恶劣的流言蜚语,鲁迅先生不能不感到:“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极度的愤怒使鲁迅先生发出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呼喊。由此,鲁迅先生在第五小节中怀着悲愤的心情追叙了刘和珍等无端遇害的具体经过,赞扬烈士临难沉着、勇敢和互相救助的精神,进一步声讨反动军阀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 板书: 追述生前事迹 生前 时 详写遇难经过 遇害 间 3分析第三部分(六、七节)的思路 (学生齐读两遍) 提问:这部分是按怎样

11、的思路布局的?明确: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痛心地指出爱国青年的牺牲没有解决什么问题。 非人的世界“依旧太平”。并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阐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前进一小步,而且“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然后将笔锋一转高度评价和热情歌颂了她们“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肯定了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鼓励“真的猛士”要奋然而前行。可见这部分是按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

12、思路的。 板书: 否定 逻肯定 辑 教训意义 提问:如何体会作者的匠心? 明确:从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他既不肯定一切,一味颂扬。也不否定一切,把惨案当作无渭的牺牲而大泼冷水。他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地位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他在l 926年就提出“血战”的思路,即暴力革命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确实是远见卓识。思路从写否定的一面又转向写肯定的一面,篇未不致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们前仆后继奋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呐喊声中。 五、课堂小结1全文共七节,可以归并为三部分。因为一、二小节交

13、代了写作的缘由,三、四、五小节记叙刘和珍君的生前事迹和遇难经过,六、七小节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深远意义。2两次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主要是突出表明写这篇文章的动机。第一个“必要”,说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君,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淇瑞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个“必要”在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所以这两个“必要”的含义不完全相同。3“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则是鲁迅先生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凶残的枪杀,目不忍视,耳不忍闻,悲愤得说不出话来。然而,作者还是要说话的,要揭露反动派的罪恶行径!这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之情。4.鲁迅先生把对斗争方式的

14、理性反思放在前面,最后一节肯定烈士的勇毅对于将来的意义,全文收束在高昂的斗争精神上,更有鼓舞人心的力量,颠倒过来,就没有这样的效果。六、布置作业1反复深情地诵读课文。2阅读鲁迅风筝一文,试分析其思路。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2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同时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思想的深邃独到。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体味作者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二、具体研习表达技巧1学生选择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段进行朗读。2议论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者。学生甲:作者说:“我也

15、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这就反衬出当时社会的极度黑暗,作者处于极度的悲痛和愤怒中。学生乙:作者写了这篇纪念文章,“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作为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这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牺牲者的尊敬,踏着牺牲者的足迹继续前进的决心;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反动军阀和所谓学者文人的无比轻蔑(明知道这些东西会“快意于我的苦痛”而偏偏将最大的哀痛显示出来,这正是作者对于这些东西的严峻的示威)。学生丙:作者说:“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里

16、有作者的自谦,也有对死者的最大尊敬。3学生讨论:文章是如何将记叙、抒情、议论交错结合,达到有机统一的境地的?然后举例说明。明确:如本文的第五节,叙述刘和珍、杨德群的死难和张静淑的重伤,就一直充满着强烈的抒情因素和议论色彩。“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这是议论。穿插在叙事之中不仅天衣无缝,而且使文章力量陡增。“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更是熔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加上正面感叹和反语讽刺形成对比,文章的深厚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鲜

17、明爱憎态度,便表达得更酣畅淋漓了。 三、品析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几个句子,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 1解读“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段文字。 (1)出示投影: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出自论睁了眼看)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正视一切重迭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出自淡淡的血痕中) (2)学生分析后明确:“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

18、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这种黑暗现实。因此,第一句话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者是敢于正视这种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战士,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2解读“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段话。 (1)出示投影: 假如这样的青年一杀就完,要知道屠杀者也绝不是胜利者。 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

19、,将来的事便要大出屠杀者的意料之外一一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出自无花的蔷薇之二) (2)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即举行革命;一种是灭亡,即民众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民族衰亡,但作者在强调爆发。 3解读“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

20、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段话。 明确:第一句中的“这”指代“三个女子的从容”;第二句中的“这几缕血痕”指的是“三一八”大屠杀。“文明”“伟绩”“武功”部运用了反语的手法。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赞颂三个女子临危不惧、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揭露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 4解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句话。 (1)出示投影: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

21、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出自空谈) (2)明确:“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作者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而请愿何能推动历史的进步呢?可见作者是否定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的。 5解读“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 明确: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

22、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四、全文总结 记念刘和珍君就是这样一曲赞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全篇洋溢着悲愤炽烈、激动人心的强烈感情。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文章的二、四小节。 2以回忆与你的亲朋好友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为题材,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板书设计小狗包弟教案知识与能力 1把握本文的情节结构。 2、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3、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启发式、探讨式、领悟式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3、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一、导语设计 交流导入:采用交流感染的方法导入新课学习。先让学生结合课前资料的搜集,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文革”,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带有感情地补充介绍,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这场运动堪称“十年浩劫”,多少无辜的人惨遭杀害,多少千年古迹毁于一旦。那是一个非人的疯狂的年代,亲友疏远,人情殆尽。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文革”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游行。”“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在一

24、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一段路程中,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动乱的年代,人的生命贱如草芥、一钱不值,人性被扭曲变形,就连无辜的对人忠诚亲近的小狗也难逃一劫。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狗包弟,共同感受那段历史,感受作者巴金对往事的反思与追忆。 二、作家作品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 “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

25、随想录,回忆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三、播放朗读带,营造情境。 四,学生自读课文,通过工具书解决字词,并注音下列加点字词。 舔舐(tinsh)租赁(ln)叱(ch)骂解剖(pu)堕(du)落作揖(zuy) 五、整体把握走近一个忏悔者的灵魂 (学生快速默读然后复述情节) 1教师引导:这是一个凄婉的故事,题为小狗包弟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小狗包弟展开

26、情节的? 2学生浏览文本并归纳情节,然后复述情节(开端发展结局) 3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后概括补充并形成板书: 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作用:引起下文 开端(包弟来历) 发展(在家七年,与包弟相处很好) 结局(痛别包弟) 尾声真心忏悔轻松沉重自责 六、作业 1思考全文作者情感的变化。 2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1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2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一、内容及情感分析 1阅读“引子”部分。思考:引子除了引起下文,还有何作用? 2(导入)作家通过别人的故事引到自己的故事,那包弟是如何出现,又是如何于作家一家人相处的呢?请大家快速阅读“开端”和“发展”两

27、个部分。并思考: 作家在介绍包弟的来历和描写人与狗之间的相处时,突出了包弟的什么特点? 明确: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 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可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突出其特点,作家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时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又是侧面描写呢,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 明确: a.正面描写:第2自然段“狗来了不停的作揖” 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 b.侧面描写:第3自然段写由起女士在两年之后仍然对包弟念念不忘。 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候我们出来” 作家为何要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 明确:小狗包弟愈是可爱,愈是聪明,作家的一家人就愈是不忍让它离开。 无论小狗包弟怎样的可爱与聪明,它仍然逃脱

28、不了自己的厄运,请大家阅读“结局”这部分。并思考: 小狗包弟成为包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a、日本种的小狗。b、瑞典旧主人 在那个年代,养一只宠物狗本身就是一种奢侈,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同时我们再联系前面的艺术家获罪的原因(“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再联系小狗包弟的这种特殊身份,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狗包弟会成为包袱了。 小狗包弟作为礼物却无法送出,为什么? 除了前面讲过的小狗包弟是一个包袱的原因外,也反映当时那种人人自危,人人力求自保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注定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悲剧性。 文章写到这里,作家与小狗包弟的故事就已经结束了,我们回头来看一下,作家一共写了几个故事?(两个)对照这两个故事,我们

29、可以将引子部分的问题解决了,请大家将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和情节进行一下对比,看看二者有什么异同。 明确: a.相同点:主人公都是写人与狗之间的故事 b.不同点:前一个故事写狗的忠诚,后一个故事写人的背弃。 通过对比说明了作家自责的必然性和忏悔的必要性。 我们就来看一下在小狗包弟送走后,作家的内心是如何变化的?请同学们阅读一下“尾声”部分,同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明确:轻松沉重自责 作家为什么会轻松? 明确:包袱解除了,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包弟送走了,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的就轻松了。 他为什么会

30、沉重? 明确:作家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自己将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调,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这种包袱使作者不断的自我谴责,请大家找一下,那一句话是表明作家的自责的? 明确:“不能保护一条狗我不能原谅我自己” 我们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是时间能抚平心灵上的创伤吗?教师范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同学思考: 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家要说的是虽然整整13年过去了,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

31、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债”所以作家在76岁高龄,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最后辑成了随想录一书。 二、课堂讨论 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 教师总结:同学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的是非观念和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而后一种同学,他们则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我们没有亲历“文革”,对“文革”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断当中,我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动乱,所以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 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对于“文革”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 三、板书设计 作者情感的变化: 悲伤(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 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 轻松(送走了包弟) 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 歉意(至今心不得安)1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