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白马寺导游讲解词(十七篇)

上传人:hh****5 文档编号:228037547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64.3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3年白马寺导游讲解词(十七篇)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2023年白马寺导游讲解词(十七篇)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2023年白马寺导游讲解词(十七篇)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资源描述:

《2023年白马寺导游讲解词(十七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白马寺导游讲解词(十七篇)(8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3年白马寺导游讲解词(十七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白马寺导游讲解词篇一 我门下车后首先去登山,一层一层的阶梯,曲曲折折的山路,令人憧憬的林荫小道一切都是那样迷人。 登山起先了,我一步一步地走,一节一节的爬楼梯。时而欢快,时而蹦跳;时而快步追姐姐,时而坐在亭子里观赏着田园小憩,这儿真美,数不清的绿色森林,数不清的银色湖泊,是那么的令人憧憬。 爬山时见到那一只只的蚂蚁,我不由自主的停下了脚步,生怕损害了他们;遇

2、到野兔时,我屏住了呼吸,生怕吓跑他;遇到飞禽时我不去损害她,因为我知道它只有自由时才会欢乐。数不清我走了多少路,多少楼梯,多少步;数不清我见到了多少树,多少湖,多少景物。 其中我影响最深刻的是“白马拖缰”这个历史典故,讲解并描述的是一个穷苦少年因家境贫困,以给老财主砍柴为生,在一个冬季,少年砍完柴,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老人在一旁挨冻,他遗忘了老财主的狠毒点火来为老人取暖,又在河里盛了些水,烧热后给老人喝,老人很感谢他,便送了他一匹纸马告知他假如这匹纸马吃到千年谷草就会变成一匹神马,少年回家后,突然狂风大作,下了一夜的暴风雪。其次天,财主不顾风雪,威逼着少年进山打柴。少年想起了藏在怀中的纸马,

3、但千年谷草又去哪里找呢?突然,他想到山上的白马寺里有一尊千年古佛像毁坏了,他清晰地记得佛像的骨架是用谷草扎成的于是他立即来到寺院,从佛像里取出一支谷草。怀中的纸马一下就张口吞了下去,摇头晃脑,突然就成了一匹洁白的骏马,进山为少年驮炭而归。财主得知后,就想将神马占为己有,于是同家丁合谋半夜前去盗马,结果被白马踢翻在地。少年从睡梦中惊醒,跃上马背,与白马一腾空而去,马铃被财主扯落,散了一地,变成了摇之即响的马铃石,白马缰绳拖过的一条山梁至今寸草不生。这就是马铃石的来历及晋城四大名胜之一“白马拖缰”的故事。 这个故事我看了许多遍,又依据图片理解出了大致意思我不敢说我背下来了,但我敢说大致意思我肯定理

4、解的差不多,因为我知道这是令我受益终身的故事。 白马寺导游讲解词篇二 洛阳,是一座千年古都。著名天下的古迹是肯定少不了的,像龙门石窟、天津桥、白马寺等等等等,许多。我最喜爱的就是白马寺了。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曾有幸去过一回白马寺。我完全被这座历经两千年风雨的中国第一古刹吸引住了。 这座古刹始建于公元68年。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之一。白马寺内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等许多壮丽的建筑物。而且,白马寺还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还被尊称为“祖庭”和“释源”。 据说:公元67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有光环绕,轻快漂浮从远方飞来,着

5、陆在御殿前。汉明帝特别兴奋。其次天一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知群臣,并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知汉明帝:“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放射着光线,皇帝您梦见的也许是佛吧!”于是汉明帝派使者秦景、王遵等13人去西域,求佛道。三年后,他们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一批经书和佛像,并起先翻译了其中一部分佛经,相传四十二章经就是其中之一。皇帝吩咐在首都洛阳建立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贮存他们带来的珍贵经像等物品,此寺今日的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古寺,还是一个有很多生动传神的佛像和雄伟建筑的地方。

6、 我到白马寺旅游的时候,看到了很多活灵活现的佛像。不仅有形象生动好玩“高兴佛”弥勒佛,还有威严凛凛的四大天王。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还有一个景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就是齐云塔。这座佛塔虽然不是非常壮美,但有弧度的塔身,给人以玲珑、小巧的感觉。 白马寺,是一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刹,是我们洛阳人的心中的傲慢! 白马寺导游讲解词篇三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闻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

7、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宝贵。 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xx年1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aaaa级景区。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知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辞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

8、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非常兴奋,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支配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

9、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眠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实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务。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

10、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休戚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很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导游讲解词篇四 挚友们: 今日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洛阳市一处闻名的旅游景点-白马寺。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这里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在它的东面不远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依旧断

11、断续续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从前大国京都的雄伟轮廓。那就是东汉洛阳城的旧址。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宽阔的中华大地赖以旺盛发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化沟通和发展各国人民的友情,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前不久,即20xx年6月2日,白马寺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12、。 白马寺自东汉创建起,到董卓火烧洛阳时第一次被毁,其后兴衰毁建,到武则天时,由主持薛怀义大兴土木,达到了鼎盛。随后又毁建不断,最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经周总理批示而进行的。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院落,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左右。门前有宽敞的广场。寺内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祖堂,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山门前的这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形象温驯,雕工圆润。大家可能会问,这两匹马是否和白马寺的创建历史有关呢?

13、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白马驮经”说。据在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其次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知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辞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切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

14、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非常兴奋,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支配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 “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其实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

15、迁置于山门前。大家看到的这座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闻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究竟,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

16、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 ”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行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原委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

17、“赵体”。 前面这座东西对称的建筑,东侧为新建的钟楼,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西侧为新建的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的“云水堂”。“门头堂”、“云水堂”现已辟为佛教法物流通处和旅游接中心。 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里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他们先后圆寂于白马寺,就葬于寺内,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亲善

18、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好玩,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根据中国个习惯,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严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

19、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很多石榴树。人们说 “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雪白,如玉似雪,非常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其次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探讨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实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

20、明代建筑风格。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里的塑像,据说是他最终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揣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 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祥瑞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

21、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其次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学问渊博,聪慧才智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圆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圣”,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东西侍立的是两尊供给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给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一词由此而来。 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的是一口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重二千五百斤。据说白马寺内原来还有一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敲击,钟声四野传响,经久不绝,可远闻数十里。更奇异的是,只要这口大钟一响,远在二十五里

22、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和,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大钟也立即响起来,这就是“马寺钟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称“夜半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 白马寺导游讲解词篇五 挚友们: 今日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洛阳市一处闻名的旅游景点-白马寺。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这里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在它的东面不远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依旧断断续续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从前大国京都的雄伟轮廓。那就是东汉洛阳城的旧址。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宽阔

23、的中华大地赖以旺盛发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化沟通和发展各国人民的友情,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前不久,即20xx年6月2日,白马寺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白马寺自东汉创建起,到董卓火烧洛阳时第一次被毁,其后兴衰毁建,到武则天时,由主持薛怀义大兴土木,达到了鼎盛。随后又毁建不断,最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经周总理批示而进行

24、的。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院落,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左右。门前有宽敞的广场。寺内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祖堂,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山门前的这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形象温驯,雕工圆润。大家可能会问,这两匹马是否和白马寺的创建历史有关呢?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白马驮经”说。据在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其次天早上,汉明帝召

25、集大臣,把这个梦告知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辞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切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非常兴奋,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支配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

26、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 “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其实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大家看到的这座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

27、门。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闻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究竟,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

28、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 ”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行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原委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前面这座东西对称的建筑,东侧为新建的钟楼,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西侧为新建的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的“云水堂”。“门头堂”、“云水堂”现已辟为佛教法物流通处和旅游接中心。

29、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里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他们先后圆寂于白马寺,就葬于寺内,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亲善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好玩,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

30、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根据中国个习惯,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严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很多石榴树。人们说“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

31、石榴颜色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雪白,如玉似雪,非常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其次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探讨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实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里的塑像,据说是他最终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

32、,让众人揣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祥瑞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其次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学问渊博,聪慧才智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圆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

33、“释迦三圣”,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东西侍立的是两尊供给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给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一词由此而来。 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的是一口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重二千五百斤。据说白马寺内原来还有一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敲击,钟声四野传响,经久不绝,可远闻数十里。更奇异的是,只要这口大钟一响,远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和,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大钟也立即响起来,这就是“马寺钟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称“夜半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为鼓。这里的钟、鼓都是僧人们进

34、行佛事活动时所敲打的乐器。 大佛殿内后部,这尊面对北方的坐像,为观世音菩萨,由于背对大佛,又称“倒坐观音”。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为元代所重建,明、清时重修。殿门外东侧壁间,嵌有宋代重立的摩腾入汉灵异记刻石,毕无说它“字体绝类圣教序,北宋人书,犹有晋唐风格,良可爱也。”此刻石记载了汉明帝修建齐云塔的起始原委。 殿内天棚上。画有艳丽的莲花图案;殿中心,这个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看起来非常壮丽。在上层龛额正中,浮雕着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在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浮雕有三条龙。佛教传闻,大鹏金翅鸟最喜爱吃龙,龙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告状”,如来佛即

35、从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丝,用一根丝覆盖一条龙。从今,龙受到如来佛的爱护,不再担忧受大鹏鸟之害了。如来佛又运用神通,让供品改变的无限多,用供品代龙,满意了大鹏金翅鸟的要求,解决了双方的冲突,龙、鸟皆大高兴。佛龛上的图案,也许就源于这个佛教传闻故事吧。 佛龛内的三尊主佛,皆盘双膝坐于莲花宝座中,正中为释迦牟尼,尊称“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样神通广阔,法力无边。像高2.25米,整个形象给人以无限庄重、圣洁、安静之感。释迦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三尊佛形制、风格大体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站的是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 殿内两侧供置十八罗汉,这一组十

36、八罗汉,都是坐像,形态各异,通高介于1.551.61米之间。西侧有一尊罗汉,头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庄、娴雅的女性形象,而其余十七尊则削发光顶。有些游人就把他们戏称为十八罗汉一枝花。 大雄宝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都是元代造像,与天王殿的弥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入的,为传世极稀的文物珍宝,国内已特别罕见。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东西山墙上为木雕千佛壁龛,供有壁佛5056尊。 殿后站的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内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说法,佛教徒修行到肯定时候,有了肯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弥陀佛迎接、

37、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右侧为观音菩萨,左侧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于清代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年间重建,是白马寺内修建最晚,规模最小的殿。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登上凉爽台,相传,凉爽台原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避暑、读书之处;后来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大此译出的。自东汉以后,历来均以此为藏经之所。凉爽台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誉为白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诗,书画俱佳。他把白马寺内的六项重要古迹,题为白马寺六景,分别是凉爽台、焚经台、齐云台、以及前面已介绍过的夜

38、半钟、腾兰墓和断文碑。 整个台上,以毗卢阁为中心,四周环绕配殿、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的院落。毗卢阁是寺内最终一重大殿,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坛上中间主尊为摩诃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意为“大日佛”,象征着光明普照,佛法广阔无边。毗卢佛,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卢佛的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这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均为清代泥塑像。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兴盛,于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影响,也互为斗争。自唐武宗灭佛之后,惟有禅宗弘而不衰,成为汇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净土宗、密宗、律宗结

39、合得最紧密。作为“释源”和“祖庭”的白马寺,对于中佛教的这种历史现象有明显的反映。宋元之后,白马寺虽为禅宗寺院,但寺内的接引殿及阿弥陀佛主要是净土宗的内容,而毗卢阁及毗卢佛,则又主要是密宗的内容。 在凉爽台东西两侧,分别新建有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供奉着泰国佛教世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和印度前总理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现在我们来到齐云塔院。此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齐云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砖塔,十三层,高约25米。齐云塔外形呈抛物线,造型新颖,玲珑妩媚。据寺内现存宋代刻石记载。齐云塔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创建白马寺的其次年,应当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现存的砖塔,

40、则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1990年齐云塔被辟为河南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场。 齐云塔有一奇,假如站在塔南约20米处,用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发出“哇哇”的声音,似乎田野里青蛙的叫声。所以当地人传闻,在齐云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实这是一种回音现象,它比北京天坛的明代回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国第一座古刹是白马寺;中国第一座古塔是齐云塔;第一次“西天取经”始于洛阳;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梵文佛经“贝叶经”保藏于白马寺;最早的译经道场是白马寺内的凉爽台;第一相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的;第一本汉文佛

41、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这十项第一,我们可以称之为“祖庭十古”。正是这“祖庭十古”,使洛阳折马寺能够稳居中国伽蓝之首座,而恒久彪炳于中国佛教史册之卷首。 欢迎挚友们再度光临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导游讲解词篇六 洛阳,是一座千年古都。著名天下的古迹是肯定少不了的,像龙门石窟、天津桥、白马寺等等等等,许多。我最喜爱的就是白马寺了。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曾有幸去过一回白马寺。我完全被这座历经两千年风雨的中国第一古刹吸引住了。 这座古刹始建于公元68年。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之一。白马寺内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

42、殿、接引殿等许多壮丽的建筑物。而且,白马寺还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还被尊称为“祖庭”和“释源”。 据说:公元67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有光环绕,轻快漂浮从远方飞来,着陆在御殿前。汉明帝特别兴奋。其次天一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知群臣,并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知汉明帝:“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放射着光线,皇帝您梦见的也许是佛吧!”于是汉明帝派使者秦景、王遵等13人去西域,求佛道。三年后,他们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一批经书和佛像,并起先翻译了其中一部分佛经,相传四十二章经就是其中之一。皇

43、帝吩咐在首都洛阳建立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贮存他们带来的珍贵经像等物品,此寺今日的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古寺,还是一个有很多生动传神的佛像和雄伟建筑的地方。 我到白马寺旅游的时候,看到了很多活灵活现的佛像。不仅有形象生动好玩“高兴佛”弥勒佛,还有威严凛凛的四大天王。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还有一个景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就是齐云塔。这座佛塔虽然不是非常壮美,但有弧度的塔身,给人以玲珑、小巧的感觉。 白马寺,是一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刹,是我们洛阳人的心中的傲慢! 白马寺导游讲解词篇七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

44、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闻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宝贵。 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xx年1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aaaa级景区。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知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

45、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辞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非常兴奋,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支配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

46、。“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眠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

47、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实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务。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休戚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很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导游讲解词篇八 各们挚

48、友们,我们今日参观的下一站是享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的白马寺。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约12千米处,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创办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宽阔的中华大地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座提道声,被佛教界尊称是“祖庭”和“释源”。“祖庭”即祖师之庭院,“释源”即佛教的发源地。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分化沟通都起到了主动的作用。 一提到白马寺呢,我想大家的脑海里会更清楚的出现出唐僧取经的那匹白马吧,那告知大家的是,它可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呢! 说到“白马寺”三个字,大家会问,既然不是白龙马的马

49、,又为什么叫“白马寺”呢。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寺”字。那“寺”字是源于我国封建社会交外机构鸿胪寺的“寺”,后来成为我国的寺院的通称。白马寺呢,民间始终流传着一个白马驮经的故事。在东汉永平七年的一个晚上,刘秀之子汉明帝刘庄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而来,在殿庭飞绕。其次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知大臣们,博学的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派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访西域求佛经。蔡秦余人于公元65年离开洛阳,踏上了“西天取经”之路。大月氏中(今阿富汉)遇到印度高僧摄摩滕和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的像,恳切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扬

50、佛法。公元67年,二位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像,佛经返回国都洛阳。汉明帝见之特别兴奋,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并支配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明帝下令在洛阳建寺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取名“白马寺”。 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xx年6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景区。 话说到这里,白马寺到了,请大家关好车窗,带好珍贵物品,记清我们停车的位置和车牌号码及集合的时间,地点。随我下车去参观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吧!白马寺巡游示意图及导游词 游客挚友们,我们现在便来到了白

51、马寺的山门前了。寺前的这两匹白马,是宋江代附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江代石刻。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他们置于山门前。我们看到的这座山门呢,始建于明代,1981年翻修顶部,“白马寺”三个字是原中国佛教协会 会长赵赴初先生题写的。山门这三个洞称“三解脱门”即无作门,无相门和空门。现在清各位随我进入白马寺。在我的左手侧有鼓楼,右手侧有钟楼。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分别是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墓。他们共同译出了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去参观了。请大家随我干脆进入第一重殿天王殿。 迎面坐的大肚佛是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左手握布带,右手持念珠,形象生动

52、好玩为明代造像品。要告知大家的是啊,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后,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使人们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四周贡奉的是四大天王,东方持国一,西方广目,南方增长一龙,北方多闻一年。四大天王喻意风调调雨顺。四大天王为清代泥塑。在天王殿东西两侧,有很多石榴树,人们说“五月石榴红似水“,而白马寺的石榴是白色的。 这尊面北泥像佛为韦驮天将,被称做“护法神“,著武将装,立弥勒佛后,正对大佛殿的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摩侵扰的任务,为清代泥塑。第年农历四月份,树上开满了晶莹雪白的石榴,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啊”! 天王殿参观到此结束,请大家随我接着

53、向前走,参观白马寺其次重大殿大佛殿。挚友们,我们现在便进入大佛殿了。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实行。现存大佛殿是明代重修的。殿内正中供奉七尊造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供给天人共七尊。主佛释迦牟尼佛,坐须弥座上,像高2.4米,据说这是他不语说法时的样子。大佛胸口的字符表示大佛“福德无量”。释迦牟尼左侧为大弟子摩汤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佛祖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举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师。在侧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识,被称“多闻第一”,中国禅宗推举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其次代祖师。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手持经书般若经

54、以学问渊博,聪慧才智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阳行圆满,功过天地,以“行愿”著称。释迦牟尼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释迦三圣”。东西待立的两位供给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给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由此而来。还告知大家的是大佛殿东南角是一口重2500斤的明代大钟,殿西南角为大法鼓。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入下一个殿大雄殿。 挚友们,现在我们看到的便是第三重殿大雄殿。本为元代 所建是明清重修的。佛龛内的三尊圣佛,皆盘双膝于莲花座中,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尊称大雄,即像大力士那样神通广阔,法力无边。给人以庄重圣洁之感。释迦牟尼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

55、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三尊佛左右相对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殿内两侧供置”十八罗汉“。值得一提的是:大雄空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都是元代造像与天王殿的弥勒佛共24尊,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入的,采纳夹干漆造像工艺,为传世文物珍宝。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一套是白马寺等之宝。殿内天相月上,画有艳丽的莲花图案,殿中心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在上层龛额正中,浮雕着一只大鹏金翅鸟。佛教传闻,大鹏金翅鸟的两侧,还各有三条龙,大鹏鸟喜爱吃龙,龙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祖告状,如来从身上所披加沙上抽出一束丝,用一根丝覆盖一条龙。从今,龙爱如来爱护,不再担忧爱大鹏鸟的损害了

56、。如来又运用神通,让贡品改变无限多,让贡品代替龙,满意了大鹏鸟的要求,实现双赢,龙鸟皆大高兴,佛龛上的图案,也许也就勇于这个故事。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接引殿。 据说佛教徒修行到肯定程度,有肯定功课,可由阿弥陀佛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正中主佛为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作接引状,左手指西方“极乐世界“两侧分别为观音和大势至菩萨,他们三个合称”西方三圣“,为清代泥塑。接引殿在日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年间重建,是白马寺最晚最小的建筑。 现在请各位随我一起登上凉爽台,相传汉明帝刘庄小时候曾在此避暑,后来二位印度高僧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四十二章经就在此译出。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白马寺最终一重殿眦卢阁。整个台上以眦卢阁为

57、中心,四周配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院落,为明代重修,殿内佛坛上中间为眦卢遮那佛,意为“大日佛“,象征的是光明普照,佛法广阔无边,眦卢佛是佛教中一具重要教派密宗所信奉最高的神。两侧为观音和大势至菩萨,他们三个合称“华严三圣”,凉爽台两侧建有藏经阁和法空阁,分别供奉泰国送的中华吉佛和印度前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挚友,导游讲解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现在给大家15分钟自由活动进间,15分钟后大门口集合,请大家抓紧时间。好了,自由活动吧! 白马寺导游讲解词篇九 洛阳,是一座千年古都。著名天下的古迹是肯定少不了的,像龙门石窟、天津桥、白马寺等等等等,许多。我最喜爱的就是白马寺了。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

58、曾有幸去过一回白马寺。我完全被这座历经两千年风雨的中国第一古刹吸引住了。 这座古刹始建于公元68年。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之一。白马寺内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等许多壮丽的建筑物。而且,白马寺还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还被尊称为“祖庭”和“释源”。 据说:公元67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有光环绕,轻快漂浮从远方飞来,着陆在御殿前。汉明帝特别兴奋。其次天一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知群臣,并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知汉明帝:“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放射着光线,皇帝您梦见的也许

59、是佛吧!”于是汉明帝派使者秦景、王遵等13人去西域,求佛道。三年后,他们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一批经书和佛像,并起先翻译了其中一部分佛经,相传四十二章经就是其中之一。皇帝吩咐在首都洛阳建立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贮存他们带来的珍贵经像等物品,此寺今日的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古寺,还是一个有很多生动传神的佛像和雄伟建筑的地方。 我到白马寺旅游的时候,看到了很多活灵活现的佛像。不仅有形象生动好玩“高兴佛”弥勒佛,还有威严凛凛的四大天王。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还有一个景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就是齐云塔。这座佛塔虽然不是非常壮美,但有弧

60、度的塔身,给人以玲珑、小巧的感觉。 白马寺,是一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刹,是我们洛阳人的心中的傲慢! 白马寺导游讲解词篇十 挚友们: 今日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洛阳市一处闻名的旅游景点-白马寺。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这里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在它的东面不远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依旧断断续续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从前大国京都的雄伟轮廓。那就是东汉洛阳城的旧址。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宽阔的中华大地赖以旺盛发展的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

61、“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化沟通和发展各国人民的友情,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前不久,即20xx年6月2日,白马寺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白马寺自东汉创建起,到董卓火烧洛阳时次被毁,其后兴衰毁建,到武则天时,由主持薛怀义大兴土木,达到了鼎盛。随后又毁建不断,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经周总理批示而进行的。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院落,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左右。门前有宽敞的广场。寺

62、内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祖堂,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山门前的这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形象温驯,雕工圆润。大家可能会问,这两匹马是否和白马寺的创建历史有关呢?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白马驮经”说。据在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其次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知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

63、那样。汉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辞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切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非常兴奋,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支配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 “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其实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