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勾股定理论文15篇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22801007 上传时间:2021-06-0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8.0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数学勾股定理论文1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数学勾股定理论文1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数学勾股定理论文1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资源描述:

《数学勾股定理论文1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勾股定理论文15篇(3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数学勾股定理论文15篇数学勾股定理论文摘要: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亟须一线教师开发出更多的教案和案例. 数学史对于数学教育的重要指导和引领作用,正如我国老一辈数学教育家、珠算算具改革先驱的余介石先生所说:“历史之于数学,不仅在名师大家之遗言轶事,足生后学高山仰止之恩,收闻风兴起之效,更可指示基本概念之有机发展情形,与夫心理及逻辑顺序,如何得以融合调剂,不至相背,反可相成,诚为教师最宜留意体会之一事也”.关键词 数学勾股定理 数学论文 数学 数学勾股定理论文:浅谈将数学史融入勾股定理教学的设计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是数学文化的教育。数学史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数学史教育则

2、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部分;而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一种载体,数学史融入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文化。在我国所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普通高中阶段,都有与数学史相关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每一个学段的“教材编写建议”都有“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这一条目。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认为“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发展的历史、应用和趋势”“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同时在选修课程中开设“数学史选讲”,并提供了若干可供选择的专题。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中具有奠基性地位的定理,是解三角形的重

3、要基础,也是整个平面几何的重要基础,其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的应用性。因此勾股定理几乎是全世界中学数学课程中都介绍的内容。这是因为勾股定理不仅对数学的发展影响巨大,而且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意义非凡。从某种意义上说,勾股定理的教学是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晴雨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数学课程的严格论证,后来提倡的“量一量、算一算”“告诉结论”“做中学”,直到现在的探究式等,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都有各自的追求。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数学计算、数学论证乃至数学推断等能力,勾股定理的教学正是一个恰当的例子。“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

4、出勾股定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勾股定理的内容出现在八年级,而八年级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由具体思维向形式化思维转变的重要时期,但勾股定理的教学却始终是一个难点,虽然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据说超过400种,但是真正能够让学生在思路上比较“自然地”想到的证明方法是困难的,而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的角度来讲,要让学生“再发现”勾股定理更是难上加难。那么,教师如何教学才能使学生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以勾股定理的历史文化发展为线索来设计课堂教学更为合适。1.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勾股定理;(2)使学生从

5、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中体验勾股定理;(3)使学生从不同文化对勾股定理不同的证明方法中感受数学证明的灵活和数学美,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4)使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2. 课时安排 本节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讲到勾股定理的证明,第二课时讲授证明方法,第三课时讲授勾股定理的应用。3. 教学过程3.1 从文化传统入手使学生“发现”勾股定理: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形式多样的三角形的模型,既有直角三角形又有非直角三角形(为方便起见,使得每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长度均为整数)。将全班学生分若干个小组,发给每个小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非直角三角形,让每个小组同学利用直尺测量三角形的三边长,并记录

6、数据(教师可利用几何画板进行集体演示)。然后,教师提出问题:(1) 你手中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平方之间有什么关系?(2) 这种关系对于非直角三角形是否任然成立?通过计算,和小组内讨论,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发言人”代表本小组陈述本组的结果。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正确的结论:问题(1):任意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勾股定理的内容。这里的“勾、股”指的是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斜边叫做“弦”。问题(2):任意非直角三角形都不存在这种关系。中国传统数学非常重视测量与计算,这是古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时也是学生很熟悉的学习方法。这

7、样引入课题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规律,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2 向学生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据史书记载,大禹治水与勾股定理有关。大禹在治水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运用勾股术(也就是勾股的计算方法)来确定两处水位的高低差。可以说,大禹是世界上有确切文字记载的第一位与勾股定理有关的人了。周髀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本算术类经书。周就是圆,髀就是股。上面记载周公与商高的谈话,其中就有勾股定理的文字记录,即勾三股四弦五,亦被称作商高定理。卷上另外一处记述了周公后人荣方与陈子(约公元前6、7世纪)的对话中,则包含了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几开方除之,得邪至日。”可见,

8、在我国西周时期已经开始利用勾股定理来测天量地,于是勾股定理又叫“商高定理”。而在西方,人们认为勾股定理的第一个证明是毕得格拉斯给出的,因此将勾股定理又叫做“毕得格拉斯”定理。相传毕得格拉斯学派为了庆祝这条定理的发现,一次就宰杀了一百头牛祭神庆贺,于是也把“毕得格拉斯”定理称为“百牛定理”,不过迄今为止还没有毕得格拉斯发现和证明勾股定理的直接证据,而且宰牛庆贺一说也与毕得格拉斯学派的素食主义相违背。不过尽管如此,人们任然对毕得格拉斯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给予了种种的猜测,其中最著名的是普鲁塔克(Plutarch,约46-120)所给出的面积分割法。从毕得格拉斯时代到现在,人们对勾股定理给出了各式各样

9、不同的证明方法。在卢米斯(ESLoomis)的毕氏命题一书第二版中,作者收集了勾股定理的约370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并对它们进行了分类。3.3 向学生展示历史上勾股定理的不同的证明方法:(1)赵爽(公元3世纪前期)的证明:在我国第一个给出勾股定理证明的是赵爽,他在深入研究了周髀算经后,为该书些了序言,并做了详细注释,其中有一段约530余字的“勾股圆方图”注文,在数学史上极有极高的价值,并绘有勾股图,证明了勾股定理,并用朱黄两色涂于图上。数学勾股定理论文:浅谈勾股定理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摘要:数学是一种逻辑性强、抽象性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数学问题使用常规的解题方法往往过于繁琐,而利用

10、一些定理进行求解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初中数学当中,勾股定理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将其充分利用能够使诸多数学问题迎刃而解。本课题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案例从多方面对勾股定理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希望以此为初中数学教学的完善提供一些具有价值性的参考依据。关键词:初中数学 勾股定理 应用1 引言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定理1。它很好地解释了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对于几何学当中有关直角三角形的计算机证明问题,利用勾股定理往往能够迎刃而解,使学生快速掌握解决方法。同时,在日常生活及工作当中,勾股定理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勾股定理这一有

11、效手段进行解题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利用勾股定理,对初中数学当中的“线段求长问题”、“求角问题”、“证明垂直问题”及“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希望以此能够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有效依据。2 勾股定理在线段问题中的应用在初中数学中,一些“线段求长”问题使用常规方面解决常表现的较为棘手,而使用勾股定理往往能够得以有效解决。例题1:如图1,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BC=90,AB=BC,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位于相互平行的三条直接l1、l2、l3上,并且l1与l2之间的距离为2,l2,与l3之间的距离为3,求AC的长度。解:过A作l3的垂线交l3于D,过C作l3的垂线交l3于E,由已

12、知条件:ABC=90,AB=BC,得:RtABD与RtBEC全等;所以,AD=BE=3,DB=CE=5;进而得:AB2=BC2=32+52=9+25=34;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2=AB2+BC2=68,所以:AC=23 勾股定理在求角问题中的应用在初中数学当中,有些求角问题使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而使用勾股定理则能够很快地解决。因此,将在求角问题中充分应用勾股定理便有着实质性的作用2。例题2:如图2,在等边ABC中,有一点P,已知PA、PB、PC分别等于3、4、5,试问APB等于多少度?解:把APC绕着点A旋转,旋转至ABQ,让AB和AC能够重合;此时,AP=AQ=3,BQ=PC=5,PA

13、Q=BAC=60;所以,PAQ是等边三角形;所以,PQ=3;在三角形PBQ当中,PB、BQ分别等于4、5,所以,三角形PBQ是直角三角形,其中BPQ=90;所以,APB=BPQ +APQ=90+60=150。4 勾股定理在证明垂直问题中的应用在初中数学当中,一些证明垂直的问题如果利用勾股定理进行求解,那么将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有关证明垂直问题的题型展开讨论。例题3:如图3所示,已知AB=4,BC=12,CD=13,DA=3,ABAD,证明:BCBD3。证明:由已知条件ABAD可知,在三角形ABD中,BAD=90;因为AD、AB分别为3、4,由勾股定理可知:BD2=AB2+AD2

14、=32+42,求得:BD=5,又因为BD2+BC2=52+122=132=CD2;因此,三角形DBC为直角三角形,其中CBD=90;所以,BCBD。5 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对于勾股定理,还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这些实际问题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的。例题4:一棵小树高为4米,现有小鸟A停留在树梢上,此时小鸟B停留在高20米的一棵大树树梢上发出友好的叫声,已知大树与小树的距离为12米,如果小鸟A以4m/s的速度飞往大树树梢,试问:小鸟A至少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与小鸟B在一起?解:如图4,根据题干的已知条件可知,AC=16m,BC=12m,由勾股定理得:AB2=AC2+BC2=162+122,

15、求得AB=20m;所以,小鸟A所需时间为20/4=5秒。笔者认为,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弄清题意,进而对题目中所涉及的直角三角形找出来,然后结合勾股定理进行求解4。在例题4中,最主要的步骤便是依照题意,结合勾股定理,然后画出大树与小树之间的直角三角形,在充分利用已知条件的基础上,便能够使问题有效解决。6 结语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在初中数学中,对于许多问题可以利用勾股定理进行求解。包括“线段求长问题”、“求角问题”、“证明垂直问题”及“实际问题”等。笔者认为,勾股定理在几何学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只是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定理那么简单,它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数学教学过

16、程中,学习勾股定理进行解题,不但能够提高学生解题的效率,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对生活引发思考,从而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体会到生活与数学学科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为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奠定良机。数学勾股定理论文:基于数学史的勾股定理教学探究摘 要 数学史对于数学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它对于践行新课改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勾股定理教学为例,探讨了上述问题.关键词 数学史;勾股定理;教育价值数学史对于数学教育的价值已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讨论. 翻阅近两年的数学教育类杂志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数学教师也在撰文阐述自己在

17、教学中使用数学史的一些体会和教学案例.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当下,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对于践行课改的理念,培养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的高素质数学人才等方面确实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本文将给出一个基于数学史的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思路,旨在抛砖引玉,期待一线教师在不断加强自身数学史修养的同时,开发出更多基于数学史的优秀教学案例.提出问题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此定理在西方叫做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这是由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徒众发现的,后人更渲染其事,说毕达哥拉斯诸人十分重视这项发现,特地宰了一百头牛向天神奉献答谢,所以中世纪时这条定理被称作“百牛定理”. 在历史上,这

18、条定理的名称特别多,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名称,包括“木匠定理”“新娘之椅”等. 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编写了著名的经典之作几何原本,其中一个定理就是毕达哥拉斯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所对的边上的正方形等于夹直角两边上正方形的和.”接下来的这个定理是毕达哥拉斯定理的逆定理:“如果在一个三角形中,一边上的正方形等于这个三角形另外两边上正方形的和,则夹在后两边之间的角是直角.”这两个定理合起来说明了直角三角形a,b,c三边的平方和关系:a2+b2=c2,界定了直角三角形.我国是最早发现勾股定理的国家,据周髀算经记载,我国数学家早在公元前1120年就对勾股定理有了明确认

19、识. 勾股定理从发现到现在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西方,它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但它的发现时间却比中国人晚了几百年. 勾股定理是把直角三角形与三边长的数量关系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定理的证明在新课程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中,先是引用毕达哥拉斯的故事引出勾股定理,然后利用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证明了勾股定理. “弦图”是以弦为边长的正方形,在“弦图”内作四个相等的勾股形,各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弦. “弦图证法”是依据“出入相补原理”,根据“以直角三角形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与四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外正方形的面积”来证明勾股定理的. 赵爽的“弦图证法”表现了我国古人对数学的钻研精神和

20、聪明才智,它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正因如此,这个图案被选为2002年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徽.引导学生探索其他解法上述是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证法,即利用“以直角三角形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与四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外正方形的面积”来证明勾股定理. 这一方法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即围绕面积相等这一条,把原图形拆成几部分,然后根据面积相等实现定理的证明.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围绕这一观点,探索其他证明方法,学生提供的证法有可能和历史上大数学家的证法一致.历史上的经典证明方法展示发现勾股定理迄今已有五千年,五千多年来,世界上几个文明古国都相继发现和研究过这个定理,几千年来,人们给出了勾股定理的

21、许多证法,有人统计,现在世界上已找到四百多种证法,下面列举其中具有数学思想的一些代表性证明方法. 如(1)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证法;(2)比例证法;(3)另一种弦图证法;(4)总统证法;(5)帕斯卡拉二世的证明;(6)毕达哥拉斯的证法;(7)旋转证法. 限于篇幅,这些证明方法的证明过程在本文中省略不写.基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历史上的勾股定理证明方法很多,据统计,有400多种,向学生展示不同的证明方法有很多益处,具体表现在:首先,给出勾股定理的多种证法,并非是比较证法之优劣,而是为了丰富教与学的内容知识,这也是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重要的功能之一. 其次,通过比较、分析各种证法的特色,可以让教师和学

22、生在教与学上有所比较,以达到取长补短. 通过分析各种证法之不同,可以发现他们各自对于图形的依赖程度也不相同. 当我们试图理解某个版本的证法时,就好比与这位数学家进行对话,从而产生自我“历史诠释”. 再次,历史上的勾股定理证法还使我们认识到该如何呈现定理及其证明,以便可以兼顾到各个面向. 在教学中,若以历史文本为师,适时引入古人的原始想法,撷取前人的智慧,乃至前人所犯的错误,相信对于数学思想的发展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能有更贴近的牟合,也能让学生对数学有更全面的观照. 最后,基于数学史数学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正是让学生在通过历史文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因此,数学历史文本中的任何地方可能都

23、有意想不到的金矿等待挖掘,唯有辛勤发掘才可能使我们满载而归.历史上涉及勾股定理应用的古算题很多,在学习勾股定理的同时,如果能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呈现这些古算题,会使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向学生呈现古算题原题,学生首先会接受很多那个时代的社会、人文信息,包括古算题涉及的真实情景、古算题的出处、涉及的数学家等. 学生还要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去理解题意,考虑其解题方法. 接着给学生呈现古人解决此类问题的“术”,又会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解法与历史上的解法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个过程中,新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可以自然地达成. 诚然,教师在这个过

24、程中需要适时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它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数学史知识和修养.结语: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亟须一线教师开发出更多的教案和案例. 数学史对于数学教育的重要指导和引领作用,正如我国老一辈数学教育家、珠算算具改革先驱的余介石先生所说:“历史之于数学,不仅在名师大家之遗言轶事,足生后学高山仰止之恩,收闻风兴起之效,更可指示基本概念之有机发展情形,与夫心理及逻辑顺序,如何得以融合调剂,不至相背,反可相成,诚为教师最宜留意体会之一事也”.数学勾股定理论文:初中数学“勾股定理”课堂提问的反思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近阶段发现不少学生对勾股定理逆定理掌握不是太透彻.对于下面的题目不少同学给出如下错

25、误的解法.所以AC=AC.即ACD为Rt.如果说一两个是巧合,可我带的班中不少学生是这么解答的,让我陷入困惑中,通过几个学生的调查后,有个学生说:“在RtABC中可以求得AC=5,而ACD中,5、12、13是一组勾股数,那么ACD是个直角三角形.”另一个同学说:“我感觉ACD是一个直角三角形,不然面积就不好求了.”还有一同学说:“我记得老师好像也是这么写的吧.”本来打算重新讲一遍,可想想这样效果或许不太好,何不将错就错,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求证,我把这样的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来评价是否合理.这时不少同学笑了, 其中一中等生说:“这过程不合理,因为在ACD中,如果说由勾股定理得的话,前提已经

26、是直角三角形了,而题目中有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需要我们验证.”“那我们该怎么验证它是不是一直角三角形呢?”我及时的问,这时班级调子不一致了,有的说勾股定理,有的说勾股定理逆定理.我又问谁能告诉我勾股定理和它的逆定理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他们各自目的一样吗?这样又有几个同学作了回答.我问道:“现在我们在求AC的长度时,用的是勾股定理还是其逆定理?”学生一致答道:“勾股定理.”“而在判断三角形ACD的形状时,是用勾股定理还是其逆定理?”学生又一致答道:“逆定理.”“那我们怎么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呢?”这时班级安静了一小会,一平常表现活跃的学生说:“看两边平方和与第三边平方是否相等?

27、如果相等就是直角三角形,不相等就不是直角三角形.”“任意两边平方和吗?”我问道“这个,好像不是吧.”问题好像出来了,我感觉有点高兴.这时一较好同学站起来说:“应该是两个较小边的平方和与第三边平方进行比较.”“为什么是较小两边平方和呢?大家讨论交流一下.”那个表现活跃的学生又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如果不选择较小两边平方和与第三边平方作比较,那结果肯定是不相等的.”“能否举个例子?”我问道“例如3、4、5为三角形的三边,我们知道它肯定一直角三角形,但如果我们不选择32+42与52相比较的话,就会得到不等的结果.”“不知道其他同学有没听懂他的意思?”“懂了!”其他同学大声说道.“那现在老师就板书一

28、下,同学说,老师写”板书如下: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数学勾股定理论文:数学思想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中的体现勾股定理及逆定理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互逆定理,它的应用极为广泛,我们在解题时若能正确的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将会使你的解题思路更为开阔。希望同学在学习数学知识,求解数学问题时,要注意领悟和掌握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1、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是一支双刃剑,利用“数形结合”可使所要研究的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N M例1 右图是一株美丽的勾股树,其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分别是3、5、2、3,则最大正方形E的面积是A.13 B.2

29、6 C.47 D.94解析:由勾股定理可知所以故应选C.2、方程思想。方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许多数学问题都可以转化为方程来求解,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为用方程解决某些图形中线段的长度的计算问题构筑了一个极好的平台。例2在一棵树的10 m高处有两只猴子,其中一只猴子爬下树走到离树20 m的池塘A处,另一只爬到树顶后直接跃向池塘的A处,如果两只猴子所经过的路程相等,试问这棵树有多高?解析:如图所示,一只猴子经过的路径BCA,共走了10+20=30(m),另一只猴子经过的路径是BDA,也走了30 m,且树垂直于地面,于是此问题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解决.3、转化思想。转化是求解问题的一

30、种办法,往往会收到“山丛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3有一根13dm长的木棒,要放在长、宽、高分别是4dm,3dm,12dm的木箱中,能放进去吗?解析:木箱即为长方体,因此若能求出长方体的对角线的长,再与13dm长的木棒比较即得答案. 由勾股定理,得这个木箱对角线长的平方=32+42+122=169=132,而木棒长的平方为132,即木箱对角线长的平方=木棒长的平方,所以13dm长的木棒刚好能放在长、宽、高分别是4dm,3dm,12dm的木箱中。说明 本题的求解过程中,利用勾股定理将问题转化为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另外,在运用勾股定理求解问题时,有时会遇到不是直角三角形,这时,我们必

31、须通过作高线的方法,将此转化成直角三角形,这样就便于解决问题.4、分类讨论思想。“分类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逻辑方法,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它能揭示数学对象之间的内在规律,有助于学生总结归纳数学知识,使所学知识条理化。例4 己知直角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6和8,试求以第三边的长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解析: 由于本题的已知条件中并没有明确6和8是否是直角边,所以不能想当然地就断定6和8是直角边,而要进行分情况讨论来解决问题,下面分两种情况:(1)当6和8都是直角边时,那么第三边的平方为62+82=100,所以以第三边的长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100.(2)当8是斜边时,第三边的平方

32、为82-62=28,所以以第三边的长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28.5、数学建模思想。数学建模思想方法不仅是处理数学问题的一种经典方法,又是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一般数学方法,它渗透到现实世界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于工程施工、投资经营、航海运输和规划设计等实际问题的解决。例5 在B港有甲、乙两艘渔船,若甲船沿北偏东60方向以每小时8海里速度前进,乙船沿南偏东某方向以每小时15海里速度前进,2小时后甲船到M岛,乙船到P岛相距34海里,你能知道乙船沿哪个方向航行吗?B北东 MP 60解析: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可以看出,由于甲船的航向已知,如果能求出两渔船的航向所成的夹角,那么就可以知道乙船的航向了.解:在图

33、中,BM=82=16,BP=152=30,MP=34.因为162+302=342,即BM2+BP2=MP2,所以MBP=90.又由甲船沿北偏东60方向航行可知,PBC=30,即乙船沿南偏东30方向航行。数学勾股定理论文:谈谈初中数学“勾股定理”的教学摘 要:勾股定理是中国几何的根源。中华数学的精髓,诸如开方术、方程术等技艺的诞生与发展,寻根探源,都与勾股定理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勾股定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以及它在生活中的重要运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乐趣。关键词: 勾股定理 教学方法 实际运用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第一章,就有这条定理的相关内容:周公问:“窃闻

34、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答:“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就是说,矩形以其对角相折所称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勾(短直角边)为3,股(长直角边)为4,那么弦(斜边)必定是5。从上面所引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的数学原理了。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对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

35、。尤其是其中体现出来的“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更具有科学创新的重大意义。在教学中反思如下:一、通过教学“勾股定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FLASH小动画片:“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这样的问题设计有了一定的挑战性,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问题。学生会感到一些困难,从而老师指出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后,同学们就会有办法解决了。

36、这种以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也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把生活与学习数学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标要求老师一定要改变角色,变主角为配角,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把学生想到的,想说的想法和认识都让他们尽情地表达,然后教师再进行点评与引导,这样做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而且能充分发挥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久而久之,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会与日剧增。二、教学过程中,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是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37、,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的。“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室出题,学生做”的传统教学摸模式,已严重阻阻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不但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会造成机械的学习知识,形成懒惰、空洞的学习态度,形成数学的呆子,就像有的大学毕业生都不知道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因此,新课标要求老师一定要改变角色,变主角为配角,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把学生想到的,想说的想法和认识都让他们尽情地表达,然后教师再进行点评与引导,这样做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而且能充分发挥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久而久之,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会与日剧增。三、学习“勾股定理”

38、,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加探索勾股定理的活动,关注学生能否在活动中积思考,能够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否进行积极的联想(数形结合)以及学生能否有条理的表达活动过程和所获得的结论等; 同时关注学生的拼图过程,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所拼得的正方形验证勾股定理. 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应用意识。勾股定理描述的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应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是这个三角形必须是直角三角形。应强调通过图形找出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要从代数表示联想到有关的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联想到有关的代数表示。四、学与用结合,体会到“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作为学生,除了考试,

39、勾股定理很少用到.,但是工程技术人员用的比较多,比如修建房屋、修井、造车等等,就可以用勾股定理来计算,设计工程图纸也要用到勾股定理,也经常用到“勾股定理”。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把生活与学习数学紧密结合起来的思想。例如:总之,勾股定理是反映自然界基本规律的一条重要结论,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理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数学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和应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是几何中重要定理,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勾股定理论文:初中数学关于三角形“勾股定理”证明之我见

40、在数学课堂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样的手段去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是老师的主要任务. 因此,我们必须把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本文以三角形勾股定理的证明为例,简要地谈谈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几点看法. 初中数学;三角形;勾股定理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注重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调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欧几里得的证明方法如图1,这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数学名著几何原本中提出的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通过边长为a,b,c的三个

41、正方形搭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作辅助线CD,CL,FB,其中CL垂直于DE并与AB交于M点,还需要确保HB垂直于FH.因为AF = AC,AB = AD,FAB = CAD,所以 FAB CAD,因为FAB的面积等于 a2,CAD的面积等于矩形ADLM的面积的一半,所以 矩形ADLM的面积为a2. 同理可证,矩形MLEB的面积为b2.因为正方形ADEB的面积 = 矩形ADLM的面积 + 矩形MLEB的面积,所以可以得出结论:c2 = a2 + b2,即a2 + b2 = c2.这一证明方法,给学生提供了通过图形的面积去分析边长关系的重要方法. 首先,就是在于BCA必须是直角,这样才能维持点H,B

42、,C在同一条直线上,从而建立一个直角三角形ABC;其次,必须给学生指出给交点命名一个字母符号,才不会遗忘一些关键信息;最后,确定直角三角形ABC三边之间的关系.数学的教学不仅需要围绕“知识与能力”展开,更重要的是需要让学生产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共鸣. 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以这个定理为中心,开启了自己的数学框架体系,也为后人在学习数学的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这些情感也需要教师在谈及图形引导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二、美国总统的证明方法时间倒回到1876年,当时正值黄昏,在公园里,有两个孩子嘈杂的吵闹声惊动了周围许多人,其中也包括未来的美国总统加菲尔德. 两个孩子正在为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讨论着,

43、这激发了他仔细研究“勾股定理”的兴趣. 不久之后,他公开发表了自己的证明方法. 加菲尔德身为总统却为孩子的数学问题苦思冥想,这对于总是抱怨成绩不好却不愿意努力学习的学生来说,应该说是非常好的教育案例.如图2,图形ABCD是一个直角梯形,以DAE为直角的三角形和以CBE为直角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a,b,c完全相等,图形的基本关系确定之后,下面便可以开始证明.第一步,寻找等式关系,根据已知条件,DAE和CBE是全等三角形,所以它们对应的每一条边和每一条角都相等,AEB为平角180,加上DAE和EBC都为直角,证明DEC为直角便不是什么难事了. 紧接着依据边EC和DE为长度相等的

44、边,判定DE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也就顺理成章了. 证明如下:因为RtEAD RtCBE, 所以ADE = BEC. 同时AED + ADE = 90,所以 AED + BEC = 90,还能得出DEC = 180 - 90 = 90,最终可以确定DEC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它的面积等于 c2.第二步,建立破题的等式关系,根据边长的关系算出DEC的面积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建立另外一个等式关系, 那就是直角梯形ABCD的面积等于三个直角三角形面积之和,即直角梯形ABCD的面积 = DAE的面积 + EBC的面积 + DEC的面积. 因为DAE = 90, EBC = 90,所以ADBC,并可以证明AB

45、CD是一个直角梯形,它的面积等于 (a + b)2,即 (a + b)2 = 2 ab + c2 . 最终可以得出结论a2 + b2 = c2.通过这两个等式,我们便很容易地证明出了“勾股定理”,这个方法十分简便地描述出了三角形各个边长的关系,还确定了各个面积之间的关系.三、课堂通常的证明方法虽然说相对于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当中记录的方法,总统证明法已经要简单许多,但是从初中生的知识基础而言,课堂通常使用的方法要更加简便易懂. 这是为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准备的,也是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打好基础的重要手段.如图3,将四个全等三角形进行组合,拼凑出一个边长为a + b的正方形,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明显的面

46、积相等的等式,再根据边角关系可以确定中间的图形为边长为c的正方形,则有:a2 + b2 + 4 ab = c2 + 4 ab,即a2 + b2 = c2.四、小 结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平台. 从“勾股定理”的证明来看,教师提供多种证明的方法和思路,对于开拓学生的图形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结合知名数学人物在学习和研究数学时表现出来的积极与进取的精神进行教学,对于激励学生学好数学,实现情感态度的升华有重要作用.数学勾股定理论文:数学勾股定理论文:基于勾股定理的同课异构分析浅谈“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灵活运

47、用和对课程资源的综合、合理、有效利用。它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目的,避免形式化、极端化倾向。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将得到飞速提高。关键词:教师;教材使用;创造性;勾股定理本次课程改革无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课程内容及教材编排方式的更新上都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它带来教学观念、方式的一大改变,就是要求打破原有的教学观、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

48、、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内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和对课程资源的综合、合理、有效利用。它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目的,避免形式化、极端化倾向。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将得到飞速提高。那究竟如何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笔者拟通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一课来具体阐述。在人教版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勾股定理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体会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师创设任务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二、课堂

49、再现课例11.提出问题。T:相传两千五百多年前,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去朋友家做客,在宴席上,其他的宾客都在尽情地欢乐。只有毕达哥拉斯却看着朋友家的方砖发呆,原来朋友家的地面是用直角三角形形状的砖铺成的,黑白相间美观大方。主人看到毕达哥拉斯的样子非常奇怪就过去询问,谁知毕达哥拉斯突然站起来,大笑着跑回家了,他发现了直角三角形的某一些性质。同学们,你知道毕达哥拉斯发现了什么性质?你能发现什么?S1:我发现图中有直角三角形,而且是等腰直角三角形。S2:我发现以直角边为边做出的正方形的两个面积之和等于斜边为边做出的正方形面积。T:我们发现A+B=C,由于这个三角形为特殊的直角等腰三角形。我们再来看几个直角

50、边为整数的三角形,它们的面积是否依然存在这样关系?2.解决问题。T: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大家看下图。A、B、C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边长a、b、c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老师发现有的同学不会算C的面积,于是请会算的同学说说计算思路。S:我用的方法是补的,就是把这样以c为边的斜的正方形补成一个正放的大正方形。先算出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4块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就得出C的面积了。T:非常好,有没有不同的方法?S:我用的是分割的方法。我把这个大的正方形割成4个直角三角形和1个小的正方形。我们可用三角形的面积加上中间小正方形就是大的正方形的面积。T:非常好。接下来,请大家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请想一下,直

51、角三角形三边可能存在哪些数量关系?S:a2+b2=c23.揭示本质。T:我们刚才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猜想a2+b2=c2是成立的。那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是否都有a2+b2=c2?不要忘记,刚才我们在求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如何求的?它给我们什么启示?其实历史对证明勾股定理有许多种,而我们中国古代数学家的证明思想是“以盈补虚,出入相补”。T: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放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会徽正是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关于勾股定理证明的草图。同学们,请拿出纸笔证明一下。S:我用大的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四个直角三角形加上小正方形的面积。T:运用面积不变,用割补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a2+b2=

52、c2。4.描述定义。T:下面我们给出勾股定理的表述。命题: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数学语言:ABC为直角三角形,C=90AC2+BC2=AB25.教学总结。T: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勾股定理,那你学到了什么?S:用割补法进行勾股定理的证明。T:对,我们讲了中国古代以盈补虚的数学思想,那这种以面积来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同时也体现了我们的数学上的数形结合的思想。这节课你还学到了哪些数学方法?S:从特殊到一般。T:我们从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入手再探究有整数边的直角三角形,最后到一般直角三角形的证明。分析:张老师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定理的证明上,让学生充分体验逻辑推理的魅力。让学生自

53、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直观理解勾股定理规律的发现,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在与同学交流学习中,通过取长补短,吸收同学意见,修正、完善自己的想法,探讨出利用割补法求面积的方法,就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言,掌握方法(割补法)和渗透学科思想(转化的思想)与知道结果同样重要。课例21.引入课题(第一次活动)。T:请在方格纸上画面积最小的格点RtABC,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一位学生作品即如图ABC,并随即提问:RtABC中,BC=1,AC=1,你能否用计算面积法求AB的长?S:可以把四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得到正方形的面积为2,那正方形的边长也就是AB的长为。T:对于一个特殊的Rt确实有a2+b

54、2=c2,但对于一般直角三角形能成立吗?2.深入探究(第二次活动)。T:请各组利用手中的四个全等Rt纸板,拼出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设定两直角边、斜边分别是a,b,c)学生合作后摆出了如下的两种图案:T:对于摆法1,大正方形面积可有几种表示法?S:两种,一种是c2,另一种为4个直角三角形和与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T:小正方形边长为多少?S:b-a,把两种表示法等同起来(b-a)2+2ab=c2,化简整理得a2+b2=c2。S:对于摆法2,也可得出a2+b2=c2。3.强调定义。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4.总

55、结拓展。T: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五百余种,在这数百种证明方法中,有的十分精彩,有的十分简洁,有的因为证明者身份的特殊而非常著名。下面我们来看几组勾股定理证明的简单介绍(介绍刘徽图、加菲尔德图),希望同学们课下也去思考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分析:课例2中的两次活动都运用了动手操作的形式,非常符合中学生好奇性强的心理特点,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参与了整个学习活动,并在教师的提问下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新课程下的学生不希望老师经常给他们一些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问题,有时他们渴望做一个探索者、研究者、论证家。而上面的两个活动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氛围与平台,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会了从特殊到一般

56、的论证思想,整个设计提倡多样化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在活动中完成了思维的不断发展。最后老师展示了一些较为典型的证明方法激发学生思考,也为学生课下学习奠定基础。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上述两位老师都在课堂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究竟有哪些可取之处呢?笔者认为有三点:首先,它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树立课程意识,以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来重新审视、规划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以更高、更宽的眼光来设计教学、看待孩子,而不仅仅局限在教材和一时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中应充分认识明确教学目的的重要性。每节课、每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而不是为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轻率、刻意

57、地去更改教材内容等等。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的原则是创造性教材使用的基本着眼点与归宿。最后,希望教师们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获得专业成长。一是广泛吸收各种教材的精华与长处,进行合理整合,逐步形成自己的东西;二是结合个人教学经验、研究成果和本地实际,尝试编制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行的教材体系。当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有了明显的课程意识和研究、探索意识,教师就不再是普通的“教书匠”,而是已经步入到学者型、专家型的实践研究者行列,其专业化教学水平必然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数学勾股定理论文:勾股定理教学中数学史的融入勾股定理是数学历史上最为古老的定理,也是初中数

58、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其相关历史在数学书中以引入、例题、作业题、阅读材料等多种形式体现,为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使教学方式和处理方法更加灵活多样.鉴于此,本文以“勾股定理”的教学为例,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和学习思考,阐述数学教学中勾股定理历史的融入.数学史;勾股定理历史;融入;教学策略1.勾股定理历史融入教学的意义1.1 有利于激发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勾股定理的证明是一个难点.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引入数学史中引人入胜和富有启发意义的历史话题或趣闻轶事,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可使学生明白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而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生动有趣的学科,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1.2 有利

59、于培养人文精神,加强历史熏陶学习数学史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浙教版新教材对我国勾股定理数学史提得很少,其实中国古代数学家对于勾股定理发现和证明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尤其是其中体现出来的数形结合思想更具有重大意义。2.勾股定理历史融入教学的策略在勾股定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注意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经验,依据一定的目的,对勾股定理历史资源进行有效的选择、组合、改造与创造性的加工,使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并能从中得到启发.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以下几种途径与方法是颇为适宜的.2.1在情景创设中融入勾股定理历史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情景创设要尽可能的真实,数学史总归是真实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