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

上传人:feng****heng 文档编号:227778765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87.2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装饰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装饰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装饰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装饰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装饰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装饰施工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PDCA在深圳交易所营运中心项目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第一章绪论1.1课题来源及意义近年来,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已发展成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得到全社 会高度重视的行业之一。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的总产值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全国家装饰行 业总产值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但是,在我们看到装修企业发展的同时,也看到许多与行 业发展不利的因素存在。从2009年央视大楼火灾到2010年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到2011 年西安市玄武路北关村脚手架坍塌事故,每一起装饰施工事故都给我们留下了血的教训,分 析事故原因,总结教训势在必行。为了更好的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总方

2、针。我们 必须对以往频发的事故进行分析,制定预防措施,借鉴以往经验,指导以后安全生产工作, 减少事故的发生。1.2国内外现状1. 21分析方法20世纪30年代,为了解决生产中日益增多的事故,安全工作者运用系统工程的手段 编写了一种检验系统安全与否的表格(安全检查表),并将其广泛运用以后的安全管理工作 中。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现的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在每项活动之前,对系统存 在的危险内型,来源,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等做出分析,这种方法大大的降低了事故 发生的概率。在20世纪50年代为分析确定飞机发动机故障,美国学者创立的故障内型及影响分析 方法,这种方法渐渐被被运用与建筑事故分析,在

3、以后的安全管理中,人们渐渐的发现了事 故树法,事件树,危险性可操作性等分析方法,并广泛用于指导安全事故分析,为我们寻 找事故原因,制定预防措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 22安全管理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由于近年来才迅速崛起,很多管理体制还不健全,主要存在以下几方 面的问题:不规范的市场环境,阻滞了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体制改革不完 善;作业人员稳定性差、流动性大、生产技能和自我防护意识薄弱;管理方式落后,施工设 备科技含量不高等。这是阻碍我国装饰行业发展并导致事故频发的主要因素。在大量参阅国外文献资料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目前国外在装饰项目安全管理领域的先进 思想和理论创新,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

4、个方面:(1) 确定了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在安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并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 系中得到认可和正式应用。(2) 系统管理的思想和主动安全管理思想,用来争取充分的和必要的危险消除和危险预 防时间。(3) 将项目管理理论和安全管理实践有机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探索和有益尝试。(4) 在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和安全管理技术开发方面,信息化和IT技术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手 段。由于我国在安全技术和管理体制上和外国都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装饰施工过程中出 现的事故也多余其他国家,这必须引起重视,我们只有不断借鉴外国经验,总结自身问题, 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真正实现安全生产。第二章常见事故分析方法2.1事故树(

5、1) 事故树简介事故树分析法(Accident Tree Analysis,简称ATA)起源于故障树分析法(Fault Tree Analysis,简称FTA),是从要分析的特定事故或故障(顶上事件)开始,层层分析其发生 原因,直到找出事故的基本原因(底事件)为止。这些底事件又称为基本事件,它们的数据 已知或者已经有统计或实验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初期,很多高新产品在研制过程中,因对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研究不 够,新产品在没有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就投入市场,造成大量使用事故的发生,用户纷纷要求 厂家进行经济赔偿,从而迫使企业寻找一种科学方法确保安全。事故树分析首先由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于1961为

6、研究民兵式导弹发射控制系统时提出 来, 197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运用FTA对核电站事故进行了风险评价,发表了著名的拉 姆逊报告。该报告对事故树分析作了大规模有效的应用。此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的 反响,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从而迅速在许多国家和许多企业应用和推广。中国开展事故树分 析方法的研究是从1978年开始的。目前已有很多部门和企业正在进行普及和推广工作,并 已取得一大批成果,促进了企业的安全生产。80年代末,铁路运输系统开始把事故树分析 方法应用到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上来,也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事故树分析方法可用于洲际导弹(核电站)等复杂系统和其他各类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 性分析,各种生产的

7、安全管理可靠性分析和伤亡事故分析。它同时也可向成功树进行转换。(2) 事故树分析步骤事故树分析是根据系统可能发生的事故或已经发生的事故所提供的信息,去寻找同事 故发生有关的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这种分析方法一般可按下述步 骤进行。分析人员在具体分析某一系统时可根据需要和实际条件选取其中若干步骤。1. 准备阶段(1) 确定所要分析的系统。在分析过程中,合理地处理好所要分析系统与外界环境及其 边界条件,确定所要分析系统的范围,明确影响系统安全的主要因素。(2) 熟悉系统。这是事故树分析的基础和依据。对于已经确定的系统进行深入的调查研 究,收集系统的有关资料与数据,包括系统的结

8、构、性能、工艺流程、运行条件、事故类型、 维修情况、环境因素等。(3) 调查系统发生的事故。收集、调查所分析系统曾经发生过的事故和将来有可能发生 的事故,同时还要收集、调查本单位与外单位、国内与国外同类系统曾发生的所有事故。2. 事故树的编制(1) 确定事故树的顶事件。确定顶事件是指确定所要分析的对象事件。根据事故调查报 告分析其损失大小和事故频率,选择易于发生且后果严重的事故作为事故的顶事件。(2) 调查与顶事件有关的所有原因事件。从人、机、环境和信息等方面调查与事故树顶 事件有关的所有事故原因,确定事故原因并进行影响分析。(3) 编制事故树。米用一些规定的符号,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把事故树

9、顶事件与引起顶 事件的原因事件,绘制成反映因果关系的树形图。3. 事故树定性分析事故树定性分析主要是按事故树结构,求取事故树的最小割集或最小径集,以及基本事 件的结构重要度,根据定性分析的结果,确定预防事故的安全保障措施。4. 事故树定量分析事故树定量分析主要是根据引起事故发生的各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计算事故树顶事 件发生的概率;计算各基本事件的概率重要度和关键重要度。根据定量分析的结果以及事故 发生以后可能造成的危害,对系统进行风险分析,以确定安全投资方向。5. 事故树分析的结果总结与应用必须及时对事故树分析的结果进行评价、总结提出改进建议,整理、储存事故树定性和 定量分析的全部资料与数据,

10、并注重综合利用各种安全分析的资料,为系统安全性评价与安 全性设计提供依据。目前已经开发了多种功能的软件包(如美国的SETS和德国的RISA)进行FTA的定性与 定量分析,有些FTA软件已经通用和商品化。2.2层次分析法(1) 层次分析法简介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 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它是美国运筹 学家T. L. Saaty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2) 层次分析法的一般步骤(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应用AHP分析决策问题时,首先要

11、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 模型。在这个模型下,复杂问题被分解为元素的组成部分。这些元素又按其属性及关系形成 若干层次。上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有关元素起支配作用。这些层次可以分为三 类:(i) 最高层:这一层次中只有一个元素,一般它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 因此也称为目标层。(ii) 中间层:这一层次中包含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它可以由若干个层次 组成,包括所需考虑的准则、子准则,因此也称为准则层。(iii )最底层:这一层次包括了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因此也 称为措施层或方案层。递阶层次结构中的层次数与问题的复杂程度及需要分析的

12、详尽程度有关,一般地层次数 不受限制。每一层次中各元素所支配的元素一般不要超过9个。这是因为支配的元素过多会 给两两比较判断带来困难。(2) 构造判断矩阵层次结构反映了因素之间的关系,但准则层中的各准则在目标衡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一 定相同,在决策者的心目中,它们各占有一定的比例。在确定影响某因素的诸因子在该因素中所占的比重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这些比重常常 不易定量化。此外,当影响某因素的因子较多时,直接考虑各因子对该因素有多大程度的影 响时,常常会因考虑不周全、顾此失彼而使决策者提出与他实际认为的重要性程度不相一致 的数据,甚至有可能提出一组隐含矛盾的数据。为看清这一点,可作如下假设:将一块重

13、为1千克的石块砸成n小块,你可以精确称出它们的重量,设为w,,w,现在,请人估计1n这n小块的重量占总重量的比例(不能让他知道各小石块的重量),此人不仅很难给出精确 的比值,而且完全可能因顾此失彼而提供彼此矛盾的数据。设现在要比较n个因子X二x,x 对某因素Z的影响大小,怎样比较才能提供可1n信的数据呢? Saaty等人建议可以采取对因子进行两两比较建立成对比较矩阵的办法。即每 次取两个因子x和x,以a表示x和x对Z的影响大小之比,全部比较结果用矩阵i j(/i j1ji a ijA = (a ) 表示,称A为Z- X之间的成对比较判断矩阵(简称判断矩阵)容易看出, ij n xn若x与x对Z

14、的影响之比为a,则x与x对Z的影响之比应为a - i j ij j i定义1若矩阵A二(a ) 满足( i,j 二 1,2,,n)ij nxn(i) a 0, (ii) a jji aij则称之为正互反矩阵(易见a -1,iii 】,,n )o关于如何确定a的值,Saaty等建议引用数字19及其倒数作为标度。下表列出了 19 ij标度的含义:标度含义1两个评价指标司等危险31评价指标比另l评价指标稍微危险5l评价指标比另1评价指标明显危险71评价指标比另1评价指标强烈危险91评价指标比另1评价指标绝对危险2,4,6,8为以上两判断之间的中间状态对应的标度值倒数两评价指标相比,弱者为取值的倒数(

15、表2)相对重要性标度及含义从心理学观点来看,分级太多会超越人们的判断能力,既增加了作判断的难度,又容易 因此而提供虚假数据。Saaty等人还用实验方法比较了在各种不同标度下人们判断结果的正 确性,实验结果也表明,采用19标度最为合适。n (n -1)最后,应该指出,一般地作次两两判断是必要的。有人认为把所有元素都和某个元素比较,即只作n -1个比较就可以了。这种作法的弊病在于,任何一个判断的失 误均可导致不合理的排序,而个别判断的失误对于难以定量的系统往往是难以避免的。进行 n( n 一 1)2次比较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通过各种不同角度的反复比较,从而导出一个合理的排序。(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

16、性检验1.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A对应于最大特征值九 的特征向量W,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因素 max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上述构造成对比较判断矩阵的办法虽能减少其它因素的干扰,较客观地反映出一对因子 影响力的差别。但综合全部比较结果时,其中难免包含一定程度的非一致性。如果比较结果 是前后完全一致的,则矩阵A的元素还应当满足:a a 二 a , Vi, j, k = 1,2,n(1)ij jk ik定义2满足关系式(1)的正互反矩阵称为一致矩阵。需要检验构造出来的(正互反)判断矩阵A是否严重地非一致,以便确定是否接受A。定理1正互反矩阵A

17、的最大特征根九 必为正实数,其对应特征向量的所有分量均max为正实数。A的其余特征值的模均严格小于九。max定理2若A为一致矩阵,则(i)A必为正互反矩阵。(ii)A的转置矩阵AT也是一致矩阵。(iii)A的任意两行成比例,比例因子大于零,从而rank(A) = 1 (同样,A的任意两列也成比例)。(iv) A的最大特征值九=n,其中n为矩阵A的阶。A的其余特征根均为零。max(V)若A的最大特征值九 对应的特征向量为W = (w,,w )T,maxw则 a = a,ij wjw 1w1w2w1w1wnw2wnwnwnVi, j = 1,2,n,即w 1 w2w2w2wwn nww1-12定理

18、3 n阶正互反矩阵A为一致矩阵当且仅当其最大特征根九=n ,且当正互反矩max阵A非一致时,必有九 n。max根据定理3,我们可以由九 是否等于n来检验判断矩阵A是否为一致矩阵。由于特征 max根连续地依赖于a.,故九比n大得越多,A的非一致性程度也就越严重,九 对应的标jmaxmax准化特征向量也就越不能真实地反映出X =片,x在对因素Z的影响中所占的比重。因此,对决策者提供的判断矩阵有必要作一次一致性检验,以决定是否能接受它。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的步骤如下:(i)计算一致性指标CImaxn 一 1(ii)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对n二1,9,Saaty给出了 RI的值,如F表所

19、示:阶数123456789RI000.520.891.121.241.321.411.45RI的值是这样得到的,用随机方法构造500个样本矩阵:随机地从19及其倒数中抽取数字构造正互反矩阵,求得最大特征根的平均值九,并定义maxRI九一 n max -n 一 1(iii)计算一致性比例CRRI当CR 0.10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上面我们得到的是一组元素对其上一层中某元素的权重向量。我们最终要得到各元素, 特别是最低层中各方案对于目标的排序权重,从而进行方案选择。总排序权重要自上而下地 将单准则下的权重进行合成。设上一层

20、次(A层)包含,,A共m个因素,它们的层次总排序权重分别为1ma,,a。又设其后的下一层次(B层)包含n个因素坷,,B,它们关于A的层次单 1m1nj排序权重分别为b,,b (当B与A无关联时,b二0 )。现求B层中各因素关于总目标1 jnji jij的权重,即求B层各因素的层次总排序权重b,,b,计算按下表所示方式进行,即1nb = b a , i = 1,n。1ij j层石、X/Ia2如 Am0层总排序权值0】612 . bgj=lmb2&2122blms九幻* * *mBnbnZ S bnjQj对层次总排序也需作一致性检验,检验仍象层次总排序那样由高层到低层逐层进行。这 是因为虽然各层次

21、均已经过层次单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各成对比较判断矩阵都已具有较为满 意的一致性。但当综合考察时,各层次的非一致性仍有可能积累起来,引起最终分析结果较 严重的非一致性。设B层中与A 相关的因素的成对比较判断矩阵在单排序中经一致性检验,求得单排序 j一致性指标为CI(j),j二1,m),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为RI(j)( CI(j)、RI(j)CR =瓦 CI (j )ajj=1瓦 RI (j )ajj=1已在层次单排序时求得),则B层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例为 当CR 0.10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并接受该 分析结果。2.3第三章事故统计分类及分析3.1事故统计分类我国由于安全管

22、理体制还不健全,事故频繁发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大地财产损失。我们只有不断地总结,扬长避短,指导以后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实现安全最优化。以下对2002年到2010年安全事故进行归纳分类,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 分析。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高空坠 落707885989087886755触电253230383233292718物体打 击81522273024261811其他547286413对上面每年事故总数进行分析,画出折线图,联系我国政策,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 因,然后继续加强政策执行力度,推进安全生产。年粉从上面的走势

23、可以看出2004年以前我国事故数量不断上升,而2004年以后事故数量逐 渐下降。进入二十世纪,经济高速发展,带动建筑业的迅速前进,随之建筑工程事故也不断 增加。这引起了国家的注意,成立了国家安监总局,出台了一系列的安全生产法律,制定了 很多年规范,使各施工单位意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这有效地遏制的事故的发展,促进了项 目的安全生产。3.2事故分析事故的分析方法很多,针对不同事故类型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至关重要,本文重点用层 次分析法,事故树等分析高空坠落,触电,物体打击等高频事故,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 的安全对策。3.21事故树分析触电事故加、JUW=(XHXLX2(X9XLX2(XPXLX2(

24、XH XL X2(X4 XL X2(xe XL X2)(X0XLX2(xlpXL X2)加、Jx册淋“丈二 二 X2)二 xp X4U xp X9 xy x?X 卩 xleX9XfO结构重要度:I(l)=I(2)=0.33;I(3)=I(4)=I(5)=I(6)=I(7)=I(8)=I(9)=I(10)=0.042结构重要度顺序为:I(l)=I(2)I(5)=I(9)=I(6)=I(3)=I(7)=I(8)=I(4)=I(10)事件名称是:无绝缘书套=未接地无外壳=电压过高二腐蚀损坏=漏电保护失效=潮湿进水 二长期过热二绝缘失效二电流过大结论:这棵事故树除顶上事件下有一个与门外,其余全是或门,

25、说明这个系统是很危险 的。最小径集只有共有三组,从结果分析可知,未使用绝缘手套与电动机具未接地是导致触 电事故的主要原因,只要我们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并经常检查接地是否良好,就能有效的 避免事故的发生。另外,我们必须对机具定期检查维护,确保电动机具安全正常运行。3.22层次分析法评价高空坠落事故(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高空坠落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B1安全意识C11缺乏劳动危险性认识。表现为对遵守安令操作规程认识不足,在思想 上存在种糊涂观念,都将增加不安全因索,导致事故发生。在行动上 表现为坐在栏杆或脚手架上休息、打闹,不注重防护用品,佩带不合 适。生理缺陷C12作业者本身患有高血压、心脏病、

26、贫血、癫痫病等妨碍高处作业的疾 病或生理缺陷。或者作业者本身处于二重或三重临界日,反应迟缓, 懒于思考,动作失误增多,从而导致事故发生。过度疲劳C13作业者牛理或心理卜过度疲劳,使之注意力分散,反应迟缓,动作失 误或思维判断失误增多,导致事故发生。安全技术C14作业者对安伞操作技术不掌握。如悬空作业时未系或未正确使用安全 带,安全带挂钩未挂在牢同的挂钩地方。B2个人防护用品C21个人防护用品本身有缺陷。如使用三无产品或已老化的产品。安全设施措施C22脚手架搭设不规范:脚手板漏铺或有探央板或铺设不平稳;安仝设施 失效或不齐全;安全网损坏或间距过大、宽度不足或未设安全网;“四 洞口” “五临边”无

27、防护设施或安全设施不牢固、或己损坏未及时处 理;屋面坡度超过25 无防滑措施;地面防护缺陷或无防护措施。材料问题C33材料有缺陷。如竹杆使用青嫩、枯黄、黑斑、虫蛀以及裂纹贯通二节 以上的毛竹。木杆使用易腐蚀易折裂以及枯节、中心眼的木杆,钢管 与扣件不符合要求B3安全教育C31安全教育不到位。如从事高空作业人员未经培训就上岗,或末对从事 高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态度教育,使他们对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认识不 足。劳动组织C32劳动组织不合理。如安排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癫痫病等疾病或牛理 缺陷的人员进行高处作业。未根据季节变化,及时调整作息时间。环 境不符合施工条件的情况下安排作业。安全检杳C33安全检查不

28、仔细。流于形式。脚手架安装完毕后,未经验收或草草验 收了事。在使用前未对作业环境进行检查。(2)构建递阶层次模型劳动组织安全教育3132214C1L3C121生理酸陷211 C(3)判断矩阵的构造根据图l的层次结构模型图,针对AHP的三个准则,对隶属于同一指标层的各指标间 的相对危险性进行两两比较,形成判断矩阵。对于指标元素的相对危险程度采用9极标度法 (如表2)进行标度,构建判断矩阵(见表3)。AB1B2B3B111/34B2316B31/41/61(表3)高处坠落(A-B)判断矩阵(4)单排权重计对A-B矩阵进行计算:M 二(4/3,18,1/24”;其中:Mi =肝 aij(i = 1,

29、2,3.n)式中Mij=1为第i行元素乘积w = (1.0064,2.6207,0.3467)T ;其中 wi = nMiW 二(0.2533,0.6595,0.0872)T;其中 w 二 w/带入相应计算式得:/i=1九=3.0589 其中九=-Ymaxmax nWi=1iC.I. = maxn = 0.0295 ; C.R.=亠=.9 = 0.0567 0.1 ; 其中其中r. i.的 n -1R.1.0.52值见表4。(表4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因为C.R.V0.1;因此可以接受,即认为该矩阵合理。由此得出准则层元素B。、B: B,层次 单排序,如表5所示。(表5 Bl、B2、B3屡次单排

30、序)ABlBIB3WBl11/340.2533B23160.6595B31/41/610.0872同理计算高处坠落各个指标层元素C的层次单排序如表6、7、8所示。B1C11C12C13C14WC1117460.6058C121/711/51/30.0525C131/45130.2342C131/631/310.1075其中九=4.1789C.RfO.O67(表6 B1层指标单排序)maxB2C21C22C23WC2111/730.1535C227190.7787C231/31/910.0678其中九=4.1789C.R.=0.067(表7 B2层指标单排序)maxB3C31C32C33WC31

31、11/71/30.0810C327150.7306C3331/510.1884其中九 =3.065C.R.=0.0625(表8 B3指标层单排序)max合成权重总排序根据指标层与准则层的隶属关系及相对权重值,利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各项指标的组合权重, 得出各单元危险因素(C)对目标层(A)的权重总排序(如表9所示)、(表9危险因素总排序表)目标层(高处坠落)指标层C作业者因素B10.2533物的因素B20.6595安全管理B30.0872权重 总排序危险性 总排序安全意识C110.60580.15342生理缺陷C120.05250.01339过度疲劳C130.23420.05935安全技术C140

32、.10750.02727个人防护用品C210.15350.10123安全设施及措施C220.77870.51361材料问题C230.06780.04476安全教育C310.08100.007110劳动组织C320.73060.06374安全检杳C330.18840.01648(6)评价结果分析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物的因素危险性B2最大,权重为0. 6595,隶属于此单元的个 人防护用品C21,安全设施及措施C22,材料问题C23的危险度,排序分别为3、1、6位, 要特别注意预防措施。安全管理B3的危险性较小,其权重为0. 0872,隶属于该部分的安全教育C31,组织问 题C32,安全检查C33,

33、排序分别居10、4、8位。值得注意的是劳动组织问题,排在第4位, 应予以重视。人的因素Bl的危险性仅次于物的因素的危险性,其权重为0. 2533,隶属于该部分的安 全意识C1I,生理缺陷C12,过度疲劳C13,安全技术C14,排序分别居2、9、5、7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业者的安全意识,过度疲劳,否则就有可能引起事故。3.23事故树分析火灾事故绝壕老化)电线规格不鸥11电勢率)电器数里X10X11X12X13此事故树的最小割集是:X6 X1事件的名称是:无漏保;材料任意堆放;X4 X1事件的名称是:无接火斗;材料任意堆放;X3 X1事件的名称是:现场吸烟;材料任意堆放;X6 X2事件的名称是:无

34、漏保;废弃物未清理;X5 X1事件的名称是:无看火人;材料任意堆放;X4 X2事件的名称是:无接火斗;废弃物未清理;X3 X2事件的名称是:现场吸烟;废弃物未清理; X10 X2 事件的名称是:绝缘老化;废弃物未清理; X8 X2事件的名称是:使用时间过长;废弃物未清理;X5 X2事件的名称是:无看火人;废弃物未清理; X12 X2事件的名称是:电器功率大;废弃物未清理; X9 X2 事件的名称是:内部线路损坏;废弃物未清理;X13 X2事件的名称是:电器数量多;废弃物未清理;此事故树的最小径集是:X6 X4 X3 X5 X10 X8 X12 X9 X13 X7 XII事件名称是:无漏保;无接

35、火斗;现场吸烟;无看火人;绝缘老化;使用时间过长;电 器功率大;内部线路损坏;电器数量多;无熔断器;电线规格不够;X1 X2事件名称是:材料任意堆放;废弃物未清理; 此事故树的结构重要度是:1(6)=0.045454545455无漏保的结构重要度是:0.0454545454551(1)=0.25材料任意堆放的结构重要度是:0.251(4)=0.045454545455无接火斗的结构重要度是:0.0454545454551(3)=0.045454545455现场吸烟的结构重要度是:0.045454545455I(2)=0.25废弃物未清理的结构重要度是:0.251(5)=0.0454545454

36、55无看火人的结构重要度是:0.045454545455 1(10)=0.045454545455绝缘老化的结构重要度是:0.045454545455 1(8)=0.045454545455使用时间过长的结构重要度是:0.045454545455 1(12)=0.045454545455电器功率大的结构重要度是:0.045454545455 1(9)=0.045454545455内部线路损坏的结构重要度是:0.045454545455 1(13)=0.045454545455电器数量多的结构重要度是:0.045454545455 1(7)=0.045454545455 无熔断器的结构重要度是:

37、0.045454545455 1(11)=0.045454545455电线规格不够的结构重要度是:0.045454545455结构重要度顺序为: I(1)=I(2)I(4)=I(3)=I(6)=I(5)=I(10)=I(8)=I(12)=I(9)=I(13)=I(7)=I(11) 事件名称是:材料任意堆放=废弃物未清理无接火斗=现场吸烟=无漏保=无看火人=绝缘老化 =使用时间过长=电器功率大=内部线路损坏=电器数量多=无熔断器=电线规格不够着火的三要素火源,可燃物,氧气,在施工现场我们主要通过控制火源与可燃物来降低 火灾发生概率。从上边的分析可知,最小径集只有两个,即可燃物XI, X2,火源X

38、3, X4,X5,X6,X7, X8, X9, X1O,X11, X12, X13,这与燃烧条件相符合。建筑材料的任意堆 放,废弃物未及时清理是火灾发生的可燃物,必须加以控制,施工现场主要通过及时清理废 弃物,将建筑材料统一有序堆放等措施,通过控制可燃物来防止火灾。吸烟,电器着是发生 火灾的主要火源,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也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控制,如现场严禁吸烟,电 工每天定时检查电器用电线路,焊接作业必须开动火证,焊接时必须配灭火器,接火斗,看 火人。我们只有控制每一个基本事件的发生,从根源消除火灾,才能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3.24物体打击事故第四章事故预防措施通过对施工现场频发事故的分析,找出了导致每起事故发生的危险有害因素,针对那些 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指导现场安全施工。并根据分析结果编写项目安全生产应急预案。1.高空坠落预防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