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期 17《爬天都峰》新课标要求下教学设计+分层作业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27519555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51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期 17《爬天都峰》新课标要求下教学设计+分层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期 17《爬天都峰》新课标要求下教学设计+分层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期 17《爬天都峰》新课标要求下教学设计+分层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期 17《爬天都峰》新课标要求下教学设计+分层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期 17《爬天都峰》新课标要求下教学设计+分层作业(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主备人计划课时2 课时课题章节部编版四年级下册五单元17课 爬天都峰教材分析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黄亦波的 爬天都峰,具体地向我们讲述了我和爸爸去爬山的故事。课文是按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作者先用一句话交代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接着写了“我”在山脚下仰望天都峰心里发颤,遇到老爷爷互相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然 后 写“我”手脚并用奋力攀登,终于爬上峰顶,最后写在峰顶上与老爷爷相互致谢。课 文 2-7 自然段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我”从不敢爬到最后爬上去了的过程清楚的写了出来。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是

2、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还要学会如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通过本课的学习,力争使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学会把事情写清楚。本课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五单元17课,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虽然都是学会如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但是本文的侧重点在于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与 16课的侧重点不一样。教学重点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教学难点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学情分析1、本文结构清晰,事件单一,是学生学习掌握记叙文六要素的典型范文。2.学

3、生在前面三年的学习基础上,按照时间地点人物的要素多数学生应该能较快较准确的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结合生活经验也能读出文中对话的不同语气。3.学生认知障碍点:文中爸爸说的“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 句 话 中“汲取理解不透彻就会影响学生对本文主旨的理解。4.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的易错点、学困点:本文写作顺序学生容易把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和时间先后顺序弄混淆。生字发颤的“颤、鲫”易读错写错。教学目标1.认 识“级、链”等 5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 写“级、链”等 8 个字,会 写“假日、云彩”等 12个词语。2.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

4、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课 型探究合作课本节新课标理念下主要核心素养本单元是习作单元,新课程标准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对第二学段的要求,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课文是习作例文,按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并要让让学生了解作者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过程写清楚。重在学习方法,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为习作做好铺垫。教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学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备课教学过程设计第 1 课时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讲一、疑(一)谈话导入,

5、激发学习兴趣“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而黄山的三大主峰之-天都峰,更是以险峻著称。本篇课文就是讲游览天都峰时候发生的故事。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天都峰。天都峰位于黄山东南,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 36大峰之一,海 拔 1810米。古 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故 取 名“天都峰二鲫鱼背在天都峰上,以奇险著称。了解天都峰联合古诗、图片、文字等内容,层层递进,用直观的方式将学生带入课文内容,激发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为课文的学习做铺垫。从天都峰脚,手扶铁索栏杆,沿“天梯”攀 登1 5 6 4级台阶,即至海拔1 7 7 0米处的石虹,

6、这里是登峰顶的必经之处。此石口长1 0余米,宽 仅1米,两侧是千仞悬崖,深邃莫测,其形颇似出没于波涛之中的鲫鱼之背,故名。2.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爬一爬天都峰。(二)形成提纲。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1二、探(-)自主探疑。解决生字词。2.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学习本课生字词。(1)会认字石 级 铁 链 攀 爬照 相 辫 子 笑呵呵指名读,全班订正。开火车读。掌握多音字“相二x i a n g相 信 相 对x i a n g照 相 相 片(2)会写字:级 链 颤 攀猴 念 辫 呵指名读,全班订正。开火车读。(一)学

7、习生字词(二)默 读 课 文,抓住关键词句梳理课文内容。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三)多元展示,小组补充。预设:爬山前:1.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2.真叫人发颤!爬山中:1.我奋力向峰顶爬去2.爬呀爬,我和老爷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通过多种方法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教师指导书写。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同桌间互相听写生字,互相订正。(二)合作解疑。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梳理课文内容。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三、展、评(-)多元展示,小组补充。(三)客观评价,提炼学法。不同的事,可能有不同的写作顺序,但是。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这样才有

8、助于把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上峰顶后:在鲫鱼背前。借助关键句说清楚“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篇课文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写了假 日 里“我”和爸爸爬天都峰的事。第 2 课时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讲一、疑(一)回顾课文内容上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指名说(二)形成提纲。“我”开始不敢爬,最后爬上去了。课文回顾内容,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防止学习

9、断层,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新课程的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学习,温故而知新。二、探t.(一)自主探疑。学习第二自然段。自主勾画,组织语言。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勾画出爬山预设:“站在天都峰前“我”看到了什么,用“”勾画出“我”脚下抬头望”“我爬得上怎么想的,体 会“我”的感受。去吗”“真叫人发颤”等指名回答,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指导朗读相关语句,体 会“我”的畏难与词句,师生共同梳害怕。总结:作者在写爬山前时,重点写了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这样写就特别清楚。理出:“我”感到很(二)合作解疑。害怕,不敢往上爬。(板用同样的方法,学 习3 1 0段。书:爬山前一不敢爬)默读课文三至五自然

10、段,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这部分内容写清楚的?一边读一边勾画写内心想法、人物对话及表示动作的词。通过重点段三、展、评落,一边读一(一)多元展示,小组补充。合作解疑:边勾画人物1.教师随机指导: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在山脚与老爷爷的对话,注意读出既惊讶又赞内心的想法、用“”勾画出爬山前人物的对话许的语气。总结出通过语言描写把一老一少相“我”看到了什么,用以及表示动互鼓励的过程写清楚的。(板书:互相鼓励)“_ _ _ _”勾 画 出“我”作的词句,学教师小结:爬山前,作者用了夸张的修辞怎么想的,体 会“我”习抓住怎么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和“陡”;运用了心理的感受。想、怎么说、描写,写出了“我”的胆怯;“

11、我”和老爷爷多元展示,小组补怎么做,把事互相鼓励,运用了语言描写。情的过程写2.教师随机指导: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在山脚与老爷爷的对话,注意读出既惊讶又赞充预 设1:重点写了清楚的方法。许的语气。总结出通过语言描写把一老一少相互鼓励的过程写清楚的。(板书:互相鼓励)教师小结:爬山前,作者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和“陡”;运用了心理描写,写出了“我”的胆怯;“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运用了语言描写。3.教师随机指导:让学生画一画小主人公爬山的动作,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爬山的姿态。(板书:爬山中一奋力攀登)总结:爬山中,抓 住“我”的动作和样子来写,“奋力”“手脚并用”表 现 出“我”爬山

12、的艰难和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一会儿一会儿”将奋力攀登天都峰的“我”比 作“小猴子”,写出了“我”爬天都峰时的样子过渡:“我”和老爷爷登上峰顶后,又有怎样的对话呢?拿起课本,小组内分角色和旁白朗读这段话,并谈谈你的感受。(二)客观评价,提炼学法。要把一件事写清楚,我们要按照顺序来写。我们还可以把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都写下来,把事情的整个过程写得很细致。教师小结:要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我们要按照顺序来写,就 像 爬天都峰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和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同时也可以学习作者把“我”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都写了下来,把整个过程写得很细致。“我”和老爷爷的对话。(课件 标 示 出

13、“我”和老爷爷的对话)预 设2:重点写了“我”和老爷爷的对话。(课件 标 示 出“我”和老爷爷的对话)预 设3:作者在第六自然段用了不同的动词。预 设4:爬上峰顶后:重点写了作者看到的、听到的。(板书:爬上峰顶后一相互致谢)练四、拓(一)灵活迁移。小练笔:链 接6 7页初试身手,看 图(奶奶过生日图)并发挥想象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完成小练笔,并展示。小练笔使学生在写中加深理解,激发情思,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悟课文描写了在假日,“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 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

14、,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 善 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1.教师反思:开课前先简介黄山天都峰,再配以图片,使学生对天都峰有初步的了解,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印象:天都峰险峻笔陡,爬上去非常艰难。2.课文中有些生字笔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对于字词还应该比较注重,多投入一些精力在其中。3.课文的学习,要多种朗读方式并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弄懂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板书设计:爬天都峰 天都峰:高、陡 爬峰前:畏惧、相互鼓庙V “我”与老爷爷 爬峰时:奋力向上 汲取力量、爬峰后:互相道谢 战胜困难分层作业设计:分层难度说明:我会做

15、【基础知识,我会做】一、读拼音,写词语:我能做我敢做jia ri tai t6uyun cdishij lfa chan()()()()()nian ji fen lihou zijiyuji nian()()()()()bian zi xiao hegu wujurantielian pan d ng 来源:Z,xx,k.C om()()()()()()二、1.爬天都峰一文按照、的顺序,写了“我”在爬山的过程中,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_J l勺事。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f,的道理。2.“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对 句 中“挂”字理解正确的一

16、项是()A.写出了铁链的重量大,都垂直下来了。B.说明铁链锁得不牢固,有随时掉下来的危险。C.“挂”字准确形象地写出了天都峰的高险。D.写出了天都峰的景色优美;3.对 于 爬天都峰这篇课文的理解,下列说法有误的是()。A.课文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山后的顺序来写的。B.课文写了“我”和老爷爷的三次对话。C.学习课文,我明白了要互相鼓励,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提升练习,我能做】三、1.在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1)这句话主要写出了天都峰的“,从词语、可以看出来。(2)“笔陡”的意思是,还可以用词语、来替换这个词语。(3)词语 写出了我当时的心理。

17、2.爬 呀 爬,我和老爷爷,还 有 爸 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从“终 于”这个词语可以看出 【拓展练习,我敢做】四、类文阅读。登天都峰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旅行家。他风餐露宿,历尽艰险,塌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一次,他和朋友一起攀登黄山的天都峰。天都峰是黄山的第一高峰,上山的道路很陡,几乎是直上直下,使人望而生畏。走了一段路,他的朋友就抱怨起来:“这路真难走,我的衣服都被汗湿透了徐霞客笑着说:“我还好,咱们慢慢走吧!”又走了一段,到了半山腰,他的朋友气喘吁吁地说:“我的包袱太重,我背不动了。”徐霞客接过他的包袱说:“我的包袱不太重,我帮你背吧!”好容易爬到了离山顶不远的地方,他的朋友喘着粗气,筋

18、疲力尽地说:“我的鞋磨破了,脚掌也磨出了血,我实在走不动了。”说着,坐在地上,简直不想起来了。“我的包袱里还有一双鞋,你换上吧!”徐霞客把鞋递给朋友,热情地鼓励说,“我们慢慢走,一定可以走上去!”他们好不容易登上了峰顶。他的朋友这时才发现,徐霞客的衣服比自己还湿得厉害,两个包袱把他的腰都压弯了,两只脚都磨开了口子,脚掌也流着血。他的朋友惭愧地说:“原来你并不比我轻松,可你为什么一点不叫苦呢?”徐霞客回答说:“上山怎么会没有困难呢?如果我们都叫苦,互相抱怨,恐怕我们就上不来了。”1.根据意思写出成语:(1)形容旅途生活十分艰苦,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2)累得大口大口地喘气。()(2)累得

19、没有一点力气和精神。()2 .在登山途中,徐霞客帮助他朋友克服了哪三个困难?概括一下写下来:(1)(2)(3)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3.选择正确的答案,在 括 号 里 打:(1)本文记叙的方法:先总述后详述。()先概括叙述后分述。()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五、小古文 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日:“何为中止?”对日:“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 自 韩诗外传卷九)【注释】诵:背诵。方:正。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喧:遗忘。引:拿来。1.解释各组中划线的字词的含义。乃复进:对日:裂其织:自是之后:2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而置之其坐 D.自是之后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4 .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