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上传人:m**** 文档编号:227252117 上传时间:2023-08-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5.4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该病症状易反复 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者发生胃癌的危险 度增加,在临床上越来越引起重视。中医药在本病的诊疗方面有着多年的积累,中华中医药学会 脾胃病分会曾于29年组织制定了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 疗共识意见,对慢性胃炎的诊疗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近年来,中医药在诊治慢性胃炎方面 取得诸多进展,有必要对共识意见进行更新,以满足临床需要,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14年8月在合肥牵头成立了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起草小组。小组

2、成员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并先后组织国内脾胃病专家就慢 性胃炎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总结讨论,形成本共 识意见初稿,之后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了 3轮投票。2015年9月在重庆进行了第一次 投票,并根据专家意见,起草小组对本共识意见进行了修改。2015年12月在北京进行了第二次 投票。2016年6月在厦门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召开核心专家审稿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 余名脾胃病学知名专家对本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第三次投票,并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和修改。 2016年7月在哈尔滨第28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上专家再次进行了讨论、修改和审定。并于

3、 2016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本共识的最终定稿会议,完成了本共识意见。(表决选择:完全同意; 同意,但有一定保留;同意,但有较大保留;不同意,但有保留;完全不同意。如果 2/3的人数选择或85%的人数选择+ 则作为条款通过)。现将全文公布如下,供国内外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不断完善。概述1. 病名慢性胃炎中医病名诊断以症状诊断为主。以胃痛为主症者,诊为胃脘痛”;以胃脘部胀满为主症 者,诊为痞满气若胃痛或胃脘部胀满症状不明显者,可根据主要症状诊断为 反酸”嘈杂”等病1-3。2.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的确诊主要依赖于内镜与病理检查,尤以后者的价值更大。对慢性胃炎的诊断应尽可能 地明确病因,特殊类型胃炎的

4、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4。2.1临床表现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多数慢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症状 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如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食欲不振、暧气、反酸等,部分 还可有健忘、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1-4。消化不良症状的有无及其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 组织学所见和内镜分级无明显相关性1-2,4。2.2内镜及病理检查内镜诊断: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 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爨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 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

5、、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 烂、黏膜内出血等。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块或以上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 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性反应、活动性、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应予以分级。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 固有腺体的萎缩(包括化生性萎缩和非化生性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 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4。2.3实验室检查幽门螺杆菌是引起慢性胃炎的最重要的原因,建议常规检测;维生素B12、 自身抗体等

6、在诊断萎缩性胃体炎时建议检测;血清胃泌素G17、胃蛋白酶I和II可能有助于判 断有无胃黏膜萎缩和萎缩部位。病因病机1. 病因胃在生理上以和降为顺,在病理上因滞而病,本病主要与脾胃虚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药 物、外邪(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上述因素损伤脾胃,致运化失司,升降失常,而 发生气滞、湿阻、寒凝、火郁、血瘀等,表现为胃痛、胀满等症状。2. 病位慢性胃炎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3. 病机慢性胃炎的病机可分为本虚和标实两个方面。本虚主要表现为脾气 邙日)虚和胃阴虚,标实主要 表现为气滞、湿热和血瘀,脾虚、气滞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血瘀是久病的重要病机,在胃黏膜萎 缩发生发展乃

7、至恶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4. 病机转化慢性胃炎的辨证应当审证求因,其病机与具体的临床类型有关,总体而言,在临床上常表现为本 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i-2。早期以实证为主,病久则变为虚证或虚实夹杂;早期多在气分,病 久则兼涉血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证多见;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虚弱, 气滞血瘀证多见7-8;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以肝胃不和证多见9;伴幽门螺杆菌感染以脾胃湿 热证多见io一11;伴癌前病变者以气阴两虚、气滞血瘀、湿热内阻证多见12一13。辨证分型结合现有共识和标准,采用定量的文献统计方法,对临床常用的相对单一证候进行统计,确定常 用证候为肝胃不和证(包括肝胃气滞证和肝

8、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包括脾胃气 虚证和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阻证。上述证候可单独出现,也可相兼出现,临床应 在辨别单一证候的基础上辨别复合证候。常见的复合证候有肝郁脾虚证、脾虚气滞证、寒热错杂 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虚寒夹瘀证、湿热夹瘀证等。同时,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证候 也呈现动态变化的过程,临床需认真甄别。1. 辨证标准1.1肝胃不和证肝胃气滞证:主症:胃脘胀满或胀痛;硼肋部胀满不适或疼痛。次症: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 或加重;暧气频作。舌脉:密淡红,苔薄白;永弦。肝胃郁热证:主症:胃脘灼痛;两胁胀闷或疼痛。次症:心烦易怒;反酸;干;苦; 衣便干燥。舌脉:舌质红

9、,苔黄;脉弦或弦数。1.2脾胃湿热证主症:完腹痞满或疼痛;身体困重;秋便黏滞或溏滞。次症:食少纳呆; 苦;臭;精神困倦。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1.3脾胃虚弱证脾胃气虚证:主症: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加重;疲倦乏力。次症:纳呆;四肢 不温;啾便溏薄。舌脉:密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虚弱。脾胃虚寒证: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爨温喜按。次症: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 乏吐清水;精神疲倦;四肢倦怠;腹泻或伴不消化食物。舌脉:密淡胖,边有齿痕,苔白 滑;永沉弱。1.4胃阴不足证主症: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次症:似饥而不欲食;干舌燥;秋便 干结。舌脉: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1

10、.5胃络瘀阻证主症:可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次症:胃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舌脉:舌 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证候诊断:具备主症2项,次症2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2. 微观辨证微观辨证是以胃镜为工具,在胃镜直视下,观察胃黏膜的颜色、色泽、质地、分泌物、蠕动及黏 膜血管等情况,来识别证型。研究显示,胃镜下辨证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尤其是对于临床无症状 或长期治疗而疗效不佳者。鉴于文献报道的微观辨证分型标准并不完全一致,共识制定小组经过 讨论,拟定了微观分型的参考标准,以供临床参考14。干胃不和证:胃黏膜急性活动性炎性反应,或伴胆汁反流,胃蠕动较快。脾胃湿热证:胃黏 膜充血水肿,糜烂明显,黏液黏稠

11、混浊。脾胃虚弱证:胃黏膜苍白或灰白,黏膜变薄,黏液稀 薄而多,或有黏膜水肿,黏膜下血管清晰可见,胃蠕动减弱。胃阴不足证:黏膜表面粗糙不平, 变薄变脆,分泌物少。皱襞变细或消失,呈龟裂样改变,或可透见黏膜下小血管网。胃络瘀阻 证:胃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伴黏膜内出血点,黏液灰白或褐色,血管网清晰可见,血管纹暗红。临床治疗1. 治疗目标慢性胃炎中医药治疗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主,同时关注胃黏膜糜烂、萎缩、肠 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等病变。2. 治疗原则中医药对慢性胃炎的主要干预手段有药物治疗、针灸疗法等,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 疗方式,并配合饮食调节、心理疏导等方法综合

12、调治。治疗过程中,应当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对于病程较长、萎缩、肠上皮化生者,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可守方治疗。3. 辨证论治3.1肝胃不和证肝胃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和胃。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药物:柴胡、陈皮、 枳壳、芍药、香附、川芎、甘草。加减:胃脘疼痛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暧气明显者,可加沉 香、旋覆花。肝胃郁热证:治法:清肝和胃。主方:化肝煎(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药 物:青皮、陈皮、白芍、牡丹皮、栀子、泽泻、浙贝母、黄连、吴茱萸。加减:反酸明显者可加 乌贼骨、瓦楞子;胸闷胁胀者,可加柴胡、郁金。3.2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化湿。主方: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药物:半夏、

13、陈皮、茯苓、 枳实、竹茹、黄连、大枣、甘草。加减:腹胀者可加厚朴、槟榔;暧食酸腐者可加莱菔子、神曲、 山楂。3.3脾胃虚弱证脾胃气虚证:治法:益气健脾。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药物:木香、砂仁、 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加减:痞满者可加佛手、香橼;气短、汗出者可加炙黄 芪;四肢不温者可加桂枝、当归。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健脾。主方: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合理中汤(伤寒论)。药 物: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饴糖、党参、白术、干姜、甘草。加减:便溏者可加炮姜 炭、炒薏苡仁;畏寒明显者可加炮附子。3.4胃阴不足证治法:养阴益胃。主方:一贯煎(续名医类案)。药物:北沙参、

14、麦冬、地黄、 当归、枸杞子、川楝子。加减:胃痛明显者加芍药、甘草;便秘不畅者可加瓜萎、火麻仁。3.5胃络瘀阻证治法:活血化瘀。主方: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丹参饮(时方歌 括)。药物: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砂仁。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郁金;气短、乏 力者可加黄芪、党参。对于临床症状复杂、多个证候相兼的患者,用成方组成相应的切合病机的合方治疗可提高治疗的 效果,简化处方的程序。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其病机表现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故可用脾胃 虚弱证的主方香砂六君子汤与肝胃不和证的主方柴胡疏肝散合方化裁。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 炎伴胆汁反流等也可据此方法处方。4. 辨病论治辨病论治、专病

15、专方是慢性胃炎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理是在认识慢性胃炎基本病 机的基础上,拟定方剂,并随证化裁。从临床用方的组成来看,多数为各单一证候用方所组成的 合方。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者,可采用辨病论治并结合舌脉、内镜下胃黏膜表现的辨证结果施治,具体 病机可参考病机转化”及微观辨证”部分。在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中,如果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或伴萎缩、糜烂、肠上皮化生、 上皮内瘤变等,或有胃癌家族史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是必要的1,4。关于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指针 及用药方案,具体可参照相关幽门螺杆菌共识意见。辨证属脾胃湿热证的患者也可配合使用具有 清热化湿功效的方剂(如黄连温胆汤、半夏泻心汤)提高疗

16、效。慢性胃炎伴胃黏膜充血、糜烂时,可加用中药三七粉、白及粉、珍珠粉治疗(随汤药冲服或用温 水调成糊状服,空腹时服用),但建议在辨证的基础上使用。伴黏膜内出血者,可在处方中加入 化瘀止血之品,如三七粉、白及粉。对慢性胃炎伴癌前病变者的治疗,非脾胃虚寒者可在复方中 加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或配合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丹参、三七、莪术等。5. 常用中成药5.1气滞胃痛颗粒舒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5.2胃苏颗粒理气消胀,和胃止痛。用于气滞型胃脘痛,症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得暧气或矢 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及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5.3温胃舒胶囊温中

17、养胃,行气止痛。用于中焦虚寒所致的胃痛,症见胃脘冷痛、腹胀暧气、纳 差食少、畏寒无力;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5.4虚寒胃痛颗粒益气健脾,温胃止痛。用于脾虚胃弱所致的胃痛,症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 遇冷或空腹加重;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5.5健胃消食服液健胃消食。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食积,症见不思饮食,暧腐吞酸,脘腹胀满; 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5.6养胃舒胶囊扶正固体,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 引起的胃脘灼热胀痛,手足心热,干、苦,纳差,消瘦等症。5.7荜铃胃痛颗粒行气活血,和胃止痛。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胃脘胀痛、刺痛;

18、慢性胃炎见有上 述证候者。5.8摩罗丹(浓缩丸)和胃降逆,健脾消胀,通络定痛。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症见胃疼、胀满、 痞闷、纳呆、暧气等症。5.9胃复春健脾益气,活血解毒。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胃癌手术后辅助治 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属脾胃虚弱证者。5.10达立通颗粒 清热解郁,和胃降逆,通利消滞。用于肝胃郁热所致痞满证,症见胃脘胀满、 暧气、纳差、胃中灼热、嘈杂泛酸、脘腹疼痛、干苦;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见上述症状 者。5.11金胃泰胶囊行气活血,和胃止痛。用于肝胃气滞,湿热瘀阻所致的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5.12胃康胶囊行气健胃,化瘀止血,制酸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胃

19、脘疼痛、痛处固定、吞 酸嘈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见上述症状者。5.13三九胃泰颗粒清热燥湿,行气活血,柔肝止痛。用于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症 见脘腹隐痛、饱胀反酸、恶心呕吐、嘈杂纳减;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见上述证 候者。5.14荆花胃康胶丸 理气散寒,清热化瘀。用于寒热错杂症,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胀闷疼痛、暧 气、返酸、嘈杂、苦;十二指肠溃疡见上述证候者。5.15甘海胃康胶囊健脾和胃,收敛止痛。用于脾虚气滞所致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 反流性食管炎。5.16东方胃药胶囊舒肝和胃,理气活血,清热止痛,用于肝胃不和,瘀热阻络所致的胃脘疼 痛、暧气、吞酸、嘈杂、饮食

20、不振、燥烦易怒等,以及胃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5.17延参健胃胶囊健脾和胃,平调寒热,除痞止痛。用于治疗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慢性萎缩 性胃炎。症见胃脘痞满、疼痛、纳差、暧气、嘈杂、体倦乏力等。5.18胆胃康胶囊舒肝利胆,清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胆汁反流性胃 炎、胆囊炎见上述症状者。6.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对慢性胃炎的症状改善有作用,用温针配合艾灸,可有效地缓解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 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15-18。针灸治疗常用取穴有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内关等。肝胃不和加肝俞、太冲、期门;伴郁 热加天枢、丰隆;脾胃虚弱者加脾俞、梁丘、气海;胃阴不足加三阴交、太

21、溪;脾胃虚寒重者, 可灸上脘、中脘、下脘、足三里;兼有恶心、呕吐、暧气者,加上脘、内关、膈俞;痛甚加梁 门、内关、公孙;消化不良者加合谷、天枢、关元、三阴交;气滞血瘀证加太冲、血海、合谷; 气虚血瘀证加血海、膈俞等;兼有实证者用针刺,虚证明显者用灸法;虚实夹杂,针灸并用。7. 心理干预精神刺激是引起慢性胃炎的重要因素,而慢性胃炎患者的焦虑与抑郁量表评分也较正常人高。常 见的心理障碍包括丧失治疗信心、恐癌心理及对特殊检查的恐惧等。加强对慢性胃炎患者的心理 疏导对缓解慢性胃炎的发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帮助i9-21。8. 慢性胃炎诊治流程 见图1。图1慢性胃炎治疗流程图疗效评定1. 明

22、确主要疗效指标慢性胃炎的疗效评价包括证候疗效评价、症状评价、内镜下胃黏膜表现评价、病理组织学评价、生活质量评价等。临床研究中应根据主要研究目的的不同,选择主要疗 效指标与次要疗效指标。1.1证候疗效评价 证候疗效评价是体现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特色的部分,常用尼莫地平法进行疗 效的评估,其是以症状,部分结合舌苔、脉象为基础的评定。尼莫地平法计算方法:疗效指数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1%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 失,疗效指数95%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V95%;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V70%。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

23、 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V30%。1.2症状评价症状评价主要是针对慢性胃炎的消化不良症状的评价,如上腹部疼痛、饱胀、早 饱、食欲不振等,处理方法多是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其分为主要症状与次要 症状,从程度和频次两个方面进行分级,并按照权重赋值。但目前对症状的选择、分级标准的制 定、权重的赋值均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其信度、效度及反应度均得不到验证,需要进一步规范。1.3临床评定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曾提出慢性胃炎内镜下黏膜表 现的分级,该标准主要用于临床评定。内镜下胃黏膜疗效评价指标可暂时参照该标准制定, 但其价值仍有待于进一步认定。1.4其他评价对于胃黏膜萎缩、肠上

24、皮化生、上皮内瘤变的评价是病理组织学为主。病理组织学 病变包括萎缩、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炎性反应、活动性等。可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 见提供的直观模拟评分法对各病变予以分级赋分4,应当区分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并结合 病变范围,综合评价。对于上皮内瘤变的评价,建议在采用黏膜定标活检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病理组织学的定性和半定 量评价。1.5生活质量评价在生活质量方面可采用慢性胃肠疾病患者报告临床结局评价量表(patient reported outcomes , PRO)及SF-36健康调查量表等进行测评。PRO从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特点 出发,分消化不良、反流、排便、社会、心、理、一般状态6个维

25、度对患者进行测评,其信度、 效度已得到验证23-24。1.6焦虑抑郁评价对于焦虑抑郁状态测评,可以采用医院焦虑与抑郁量表(HAD)、焦虑自评量表 (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工具。2. 不推荐使用复合指标复合评价是将几个相关指标按照一定的关系,重新组合成新的指标体系;如将临床症状、内镜表 现及病理组织三者组合,综合制定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的标准,这种组合看似精确,但数据 无法回溯,实际执行时容易流于粗糙。临床疗效评价中,推荐对各个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单独评价 和解释,不推荐使用复合指标。3. 关注远期疗效慢性胃炎临床疗效评价应将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评价相结合。慢性胃炎的病 程是一个长期的、

26、慢性、反复的过程,除症状外,萎缩、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等病变应当是 观察的重要内容。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时间推荐在3个月以上,以便于疗效的准确评估。治 疗结束后进行长期随访,观察胃癌发生率等终点结局指标及疾病复发情况。4. 胃黏膜定标活检技术胃黏膜定标活检技术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等评价具 有较高的价值。预防调摄1. 饮食控制关于饮食行为与慢性胃炎的关系研究显示:进餐无定时、进食过快、暴饮暴食、喜食热烫食、烧 烤、味偏咸、饮酒等为慢性胃炎的危险因素25-26。慢性胃炎患者应尽量避免服用对胃黏膜有刺 激或损伤的食物(如辛辣食物、含亚硝酸盐食物等)及药物(如

27、非甾体类抗炎药等)。2. 心理调摄慢性胃炎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3. 生活调摄 慢性胃炎患者应当避免长期过度劳累;在冬春季节尤需注意生活调摄。4. 随访监测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上皮内瘤变和肠上皮化生者有一定的癌变机率。有研究显示,癌前病变人群 95%癌变所需时间:萎缩性胃炎为11.6年,肠上皮化生为11. 4年,异型增生为5.7年,中重度 肠上皮化生伴中重度异型增生为4.5年27。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建议:活检有中-重度萎 缩并伴有肠化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1年左右随访1次,不伴有肠化生或上皮内瘤变的慢性萎缩性 胃炎可酌情行内镜和病理随访,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并证明此标本并非来于癌旁者,根据内镜 和临床情况缩短至每3个月左右随访1次;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立即确认,证实后行内镜下治 疗或手术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