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金融学论文_金融学论文5000字

上传人:hh****6 文档编号:227226744 上传时间:2023-08-10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45.4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3年金融学论文_金融学论文50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2023年金融学论文_金融学论文50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2023年金融学论文_金融学论文50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资源描述:

《2023年金融学论文_金融学论文50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金融学论文_金融学论文5000字(5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3年金融学论文_金融学论文5000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金融学论文_金融学论文50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金融学论文_金融学论文5000字5篇第1篇: 金融学论文_金融学论文5000字金融学论文选题小范围 中国自贸区试点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分析 一、中国自贸区的概念和意义 1.1中国自贸区的概念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Free Trade Zone)是根据本国(地区)法律法规在本国(地区)境内设立的区域性经济特区。这种方式属一国(或地区)境内关外的贸易行为,即某一国(或地区)在其辖区内划出一块地盘作为市场对外进行贸易,对该地盘的买卖活动不过多地插手干预且对外运入的

2、货物不收或优惠关税。 1.2上海自贸区的意义 上海自贸区设立之后的效应主要体现在上海和全国两个方面: (一)上海自贸区将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海人均GDP 在xx年已经跨过10000美元的门槛,在xx年更达到了14652.98美元。 表1 xx-xx上海市历年GDP 主要指标 如上表所示,较之xx-xx年上海GDP 的增长率,xx年以来的GDP 增长明显放缓,实际增长率突破10%的压力很大。上海市GDP 总量和人均GDP 在全国的位次也一直下滑,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而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压力。 具体来看,上海自贸区将在不同领域对上海经济带来影响。在贸易与航运领域,自贸

3、区将产业集中起来形成庞大的物流城,且规划紧靠港口和机场,实现海 空联运的无缝对接。同时,物流城能将多种运输方式有机结合,形成高效便利的物流体系,最大幅度地提高了航空货运转口的便利。在投资领域,自贸区可以提供24小时物流服务和国际级的硬件基础设施,为市场正常运行提供全面地服务,增强贸易和投资活动的积极性。 (二)上海自贸区将对全国经济发展带来辐射作用 自贸区试点建设有助于引领中国经济全面转型。短期内主要受益的区域仍然集中在自贸区内部,以外高桥地区为核心,逐步扩展到洋山港临港新城和机场保税区,随后将辐射至全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区域。中长期来看,伴随着试点区域的逐步扩大,东部沿海城市的自贸区将逐

4、步得到批准,这将使得全国受益1。 二、中国自贸区试点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影响 2.1 人民币国际化的概念 货币国际化是指一国主权货币跨越国界,成为国际上被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交易、储备及市场干预工具的过程。货币国际化的关键点,在于此种货币能够被非居民在他们的交易中广泛使用,而无需此种货币发行国的交易对家参与2。 人民币国际化将降低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 提高中国金融机构的融资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推动跨境交易; 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非居民将持有人民币,这有助于中国货币当局向外部世界收取铸币税; 另外,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美元贬值导致侵蚀的巨大威胁,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帮助维持我国外汇储备的价值,对于

5、收益来说有重要的意义。 2.2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与国际预期 国际清算银行xx 年9 月发布全球外汇市场成交量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九大外汇交易货币,日均交易额约为1200 亿美元,占全球外汇交易总额的2.2%。这说明中国货币国际化的努力有积极成效,离岸人民币交易增加。 自从xx年中国在香港成立首个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之后,xx年伦敦成为中国货币离岸交易中心的计划,另外新加坡、多伦多、纽约等都在争取设立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这说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不是中国政府一厢情愿的做法, 国际社会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充满,未来在国际社会大力推动人民币贸易结算是十分可行的。 2.3 中国自贸区试点对

6、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支持试验区改革创新,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和外汇管理等领域改革,比如:试验区内的居民可通过设立本外币自由贸易账户实现分账核算管理,开展投融资创新业务; 非居民可在试验区内银行开立本外币非居民自由贸易账户; 居民自由贸易账户及非居民自由贸易账户可办理跨境融资、担保等业务,条件成熟时,账户内本外币资金可自由兑换等。该意见虽然在资本账户开放、利率市场化以及汇率形成机制上,未重点展开,但是在金融创新上做出了大量的有益尝试。 上海自贸区的试点将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 第一

7、,上海自贸区突出服务业,引进国际先进的服务业发展理念和经验,致力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上海自贸区选择在金融、航运、商贸、文化等服务领域扩大开放,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本限制、经营范围等准入限制措施,对外资的准入由原来的“审核制”改成“备案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园区,为内外资创造均等自由的竞争环境,同时推动贸易转型升级,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快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计算份额4。 第二,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重心在离岸金融市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实现境外资金循环。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边境贸易的开展,无论是在我国周

8、边国家还是在中亚、越南均已实现人民币跨境甚至全境流通,并且人民币也开始在全世界发达国家使用。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人民币升值的良好预期都使得人民币需求增加,这就促使了海外人民币离岸业务的繁荣。上海自贸区可以合理借鉴香港离岸业务经验,促进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离岸业务,促进金融产品创新, 增加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启动新的金融业务机会,全面拓展离岸人民币存款、兑换、发债、投资、清算、 资金等各项业务,从而使得人民币在海外逐步沉淀壮大,形成完善的境外循环机制。 第三,自贸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块突破制度性障碍的试验田。包括人 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等方面的先行先试,必

9、然会突破目前限制金融交易、资本市场人民币结算的制度性障碍,刺激人民币金融交易。一直以来,跨境人民币业务呈现出单向的发展趋势,流通渠道不畅、回流机制不健全,严重打击了国际社会持有人民币的意愿。现在自贸区借助于资金池、境外借款等措施,逐步在构建人民币的回流渠道,这也将会极大激发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 虽然有关上海自贸区资本账户开放的金融制度创新还在研究当中,但是上海自贸区可以利用自身独到的地理区位和优势,做好区域内的风险控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大胆尝试金融创新制度,为全国的金融创新制度积累,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推动力。 三、结论 上海自贸区拥有独到的地理区位和政策优势,种种创新制度

10、都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巨大的优势,作为试验区,在政策方面虽然会有谨慎的地方,但是只要做好区域内的风险控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大胆试验金融创新制度,为全国的金融创新制度积累经验。 上海自贸区作为一处风险可控的试验田,将来一定会在开放中国资本账户、分账核算管理自由贸易账户、建立汇兑便利化双向投融资制度、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领域、建设利率市场化体系和便利的外汇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有价值的金融创新的先行试验。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上海自贸区能构建出一个涵盖离岸和在岸业务、本外币一体化的独立金融运行环境,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有利于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循环和回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 因此,有

11、理由相信上海自贸区试点能够成功,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虽然曲折漫长,但是也一定会实现。 文献 1 李慧勇, 孟祥娟. 上海自贸区制度设计及其影响J. 银行家, xx, 10: 37-40. 2 焦武. 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与资本账户开放兼论人民币国际化J.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xx (6): 9-17. 3 高海红, 余永定. 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条件J. 国际经济评论, xx, 1(10):46-64 4 贺小璐. 上海自贸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机制研究J.商,xx(8):200 内容仅供参考 第2篇: 金融学论文_金融学论文5000字股票市场泡沫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有效市场假说主要是基于理性预期假设,

12、是传统金融学的理论支柱,理性泡沫理论就是在此背景下解释泡沫的形成。而非理性泡沫理论则基于对市场非有效的假设,旨在解释泡沫的成因而非验证泡沫的存在。对泡沫的性质作出界定,应包括理性与非理性两种。只有建立起有力的泡沫理论、且获得充足的实证证据,非有效市场理论才能真正具有挑战有效市场理论的能力,从而为更深层次的市场主体行为的研究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撑。关键字:有效市场假说; 理性泡沫; 非有效市场理论; 行为金融学 一、前言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就已经被学术界公认为是金融学研究领域的理论支柱。有效市场假说主要是基于理性预期假设

13、,主要观点是股票价格能充分反映市场信息。Andrei Shleifer在金融学研究中支出:在以往的金融学研究中,大到理论研究,小到证券投资分析,均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之上。Jensen也宣称:在经济学的研究中,没有任何理论能拥有比有效市场假说更充分和有力的实证几处。但是,随着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股票市场过热和崩溃的现象屡见不鲜,股票市场泡沫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有效市场假说的疑虑也随之产生,一些与有效市场假说不相符的现象也质疑着它的权威性。随后的一些实证研究也证实了有效市场假说背离现实的客观实事。理性泡沫学派就诞生于该背景之下,其旨在用理性泡沫理论来解释现实世界中与有效市场假说的背

14、离,该理论保留了理性预期假说的前提,同样认为理性语气也会导致股票价格与其几处价值的偏离,该偏离即为理性泡沫,这就是理性泡沫理论。 在随后的10年中,学术界在对理性泡沫理论检验的过程中,又有一个新的问题出现在了泡沫学者的面前:理性语气假设符合实际吗?或者说,投资者的行为是完全理性的吗?市场都是理性投资者组成的吗?种种现实中遇到的难题催生出了一个与有效市场假说完全对立、主张市场非有效的学派行为金融学派。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投资者的非理性决策的认识,致力于论证与解释市场的非有效性。 总的来说,学术界对股票市场泡沫的研究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主要形成了两个研究领域:理性泡沫学派与行为金融学。理性泡

15、沫学派的主要研究课题与成果是通过对理性泡沫路径的设计及检验, 解释市场价格长期大幅度背离基础价值的现象。理性泡沫的研究是在理性预期的框架下完成的,其基本理念是:理性预期也会导致价格相对基础价值的偏差。但是,从现实世界中我们也能很直观的发现,市场中的非理性也是存在的,而且其行为对价格的波动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如果要对泡沫的性质作出界定,应包括理性与非理性两种。本文旨在通过回顾和解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泡沫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学术界发展对股票泡沫的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证的基础。二、国外文献综述(一)关于理性泡沫的文献综述Blanchard 和Watso(1982)指出,股票的基础价值仅为价格的一部分

16、,价格对基础价值的偏离即为理性泡沫。由此, 他们定义了两条泡沫的路径:确定性泡沫( deterministic bubbles) 和崩裂性泡沫( explosive bubbles) 。在第一种泡沫路径下,泡沫呈指数增长,且泡沫不可能为负,因为负泡沫在该指数递增的模型下意味着存在一个未来股价为负的正概率。第二种路径假设泡沫持续的概率为,崩溃的概率为1-。另外,他们还认为,只要市场参与者世脉相承,泡沫就会出现,并且,常会出现在基础价值模糊的资本市场上。以上对泡沫的定义及其路径的假设并未在实质上提高人们对股票泡沫的认识,因为对泡沫路径的量化模拟总是片面的,并且模型的假设与现实相去甚远。例如Blan

17、chard和Watson的泡沫非复发假设和非负泡沫假设,均与股票市场的真实情况相悖。以上对于理性泡沫的研究始于并集中于对泡沫路径的假设,除此之外, 一些学者还将经济因素融入到泡沫模型中。例如,Santos和Woodford定论(1997),资产定价的基础价值理论即使在无限时空经济( an infinite horizon economy )中也是有效的,即理性泡沫并不存在。与之相反,Loewen-stein和Willard(2000)首次讨论了在股票市场主体面临福利约束( wealth constraints)的前提下,泡沫在有限的但持续交易的经济中的存在性。基于理性预期的理性泡沫模型也遭到了

18、一些学者的质疑。如Barsky和Delong(1993)为改进原有单一的理性预期模型,将价格模型扩展为三部分:价值折现模型、非理性价值折现模型、 “狂热”与非理性泡沫模型。除了对理性泡沫模型研究以外,还有些学者为了证明理性泡沫的存在致力于设计一套完善的检测方法,另一些学者则致力于基础价值模型的设计,使之符合股票价格的走势,从而排除理性泡沫的存在的可能性。Shiller(1981)首次引用标准普尔指数来验证“股票价格过高以至于不足以被股利所解释”的假设。他分别定义了“完美语气的理性价格”和“最优预期价值”即真实价值。如果市场是有效的,真实价格的方差要小于完美预期的理性价格的方差,即该检验方法被称

19、为“方差边界法”。Shiller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股票价格确实过高以至不能被股利所解释。而Leroy和Poter(1981)在Shiller检验的基础上加入了净利润,得出的结果与前者完全一致,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股票价格的波动已经不能被有效市场理论所解释。但是,另一些学者如Flavin和Marsh以及Merton(1983)证明了“方差边界法”具有小样偏差和不现实的股利平稳性假设。此后,West(1987)发明了股票泡沫三步检验法,采用修正的道琼斯指数和标准普尔指数,如果他所采用的三步检验和两个模型被正式具有一致性,则理性泡沫假设成立。Flood等认为West的检验模型有误,指出模型中折现率为常

20、量且价格和股利被不现实的假设成具有平稳性。为了弥补该缺陷,West摒弃了价格和股利的平稳性这个假设,发展了一个新的理性泡沫检验方法,通过对标准普尔500指数(1871-1980)和道琼斯指数(1928-1978)的检验证实了泡沫的存在性。Campbell和Shiller(1987)认为,如果不可察觉变量(如红利税)和股利的一阶差分具有平稳性,且理性泡沫不存在,则价格的一阶差分应该是平稳的,应与股利在一阶协整。这种方法叫做“单位根法”。Diba和Grossman(1987)倒推Campbell和Shiller的理论并提出,如果股价的一阶差分具有平稳性或者其与股利协整,则说明理性泡沫不存在。如果实

21、证得出了相反的结果并不能证明理性泡沫的存在,因为该结果有可能是由于不可察觉变量的非平稳性导致的。他们所做的实证结果拒绝了泡沫存在的可能性。单位根法在泡沫检验上的应用受到一些学者不同程度的质疑。他们提出,单位根法的局限性不仅仅体现在周期性崩溃的泡沫检验中,即使应用于随机崩溃的泡沫路径,该方法仍会产生误导。另外,McQeen和Thorley(1994)采用传统的持续依赖性检验用回报率代替价格对泡沫进行了检验,并得出了理性泡沫的存在的结论。Ahmed(2023)等通过两个分别包含国际和国内因子的VAR模型对中国的上证指数在20世纪90年代的泡沫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显著拒绝了无泡沫的零假设。Wu(20

22、23)改进了传统的单位根法,对标准普尔500 指数和香港恒生指数从1974 年到1998 年间的泡沫分别进行了检验。其实证结果表明,在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溢价的因素后,香港市场泡沫的表象在很大程度上较美国市场明显。Chan(1998)等将持续依赖性检验法应用于香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和台湾六个亚州市场,得出了该六个市场不存在理性泡沫的结论。Bohl、Koustas和Serletis分别用MTA R( momentum threshold auto regressive)技术和ARFIMA ( autoregressive fractionally integrated moving a

23、verage)方法验证了理性泡沫的存在。Cunado(2023)等通过对纳斯达克股票泡沫的考察发现ARFIMA方法对数据的时间频率较为敏感。理性泡沫的研究旨在不推翻有效市场理论的假设前提下即市场主体具有同质性且理性,市场信息是有效的,对股票价格大幅度偏离基础价值的原因进行解释与验证。虽然对产生理性泡沫的行为研究也许能从本质上提高对股票泡沫的认识,但是历史上大多数由于非理性因素造成的泡沫无法在理性泡沫的框架下得到解释,所以不完全理性行为应为金融市场行为研究的核心。(二)基于行为金融学的非理性泡沫目前,行为金融学已经成为非有效市场学派的主要理论根基和组成部分。不同于理性泡沫学派对泡沫路径的直接建模

24、和检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更侧重于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分类和模拟。因此,行为金融学与泡沫的研究可以说密切相关的,但并不完全等同。行为金融学对市场主题的研究是基于对市场非有效的假设,即泡沫的存在是在其行为研究的前提,旨在解释泡沫的成因而非验证泡沫的存在,对股票市场非有效的解释成为行为金融学的主脉。Allen和Gorton(1991)认为投资经理人是泡沫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将该因素表达于理论模型中。White(1995)建立了经纪人贷款市场模型,他发现泡沫因素考虑到模型中能提高模型的适切性。Kraus和Smith(1998)在其太阳黑子模型中提出的“泡沫幻觉”有别于真实泡沫或者理性泡沫,产生于市场主体

25、对大众认知的不确定,并拥有永不破灭的特性,且可能为负值。Shiller(2023)发现,由于相关制度和法律的更新、媒体信息,对有效市场理论的信仰以及专家的模式思维等影响因素,投资专家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在预测和评判同行对市场的认知上。因此市场主体的非完全理性行为扩大了股票泡沫。Shleifer(2023)将正反馈投资模型与现有的泡沫理论相结合,在重新审视历史上10个著名泡沫事件后指出,噪音交易和有经验的投资商是导致泡沫形成的主要因素。Abreu和Brunnermeier(2023)在考察了套利者思维的分散性以及他们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即使理性套利者明晰价格已经被高估,泡沫也可以长期持

26、续存在。综上所述,西方学者对非有效市场特别是泡沫的研究并无定论,有效市场理论在解释现实世界现象面前的乏力预示着金融学理论的一次大突破,即非有效市场理论的研究应成为今后金融学研究的重点,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基础上的金融市场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应随着非有效市场理论的成熟而被重新考证。三、国内文献综述国内学者对于股市泡沫理论研究不多,所作的研究主要是关于股市泡沫的研究,主要是泡沫的存在性研究,泡沫的合理范围研究,理性泡沫和非理性泡沫存在性研究。我国学术界对于泡沫检验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西方理性泡沫的研究贡献。李志刚基于Salge(1997)对泡沫的直接检验法对上证指数13年(1992-2023)的确定性泡

27、沫进行了检验,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用代表基本面的GDP和双泡沫期虚拟变量对上证指数进行回归,发现中国股票市场确实存在确定性泡沫。该研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其实证上的解释意义及其引发的政策建议上。但是仍有两点值得推敲:第一,用GDP代表基本面是否过于宽泛; 第二,用虚拟变量捕捉泡沫并不理想。该模型扔有待完善。 周春生、杨云红(2023)的研究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理性泡沫,并认为上市公司的分红制度和政府的政策导致了中国股票市场泡沫的存在。王连华,杨春鹏(2023)通过扩展噪声交易者模型,引入噪声交易者过度反应因素,确定由噪声交易者导致的资产非理性泡沫成分,并分析认为资产非理性泡沫与噪声交易者的认识偏

28、差和过度反应程度等因素有关。张晓蓉,章晓霞(2023)认为股市泡沫事件的产生、膨胀以及最终的破灭都是人们理性和非理性双重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提出了混合理性的投机泡沫理论。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由于我国个人投资者容易收到噪音信息的影响而产生从众行为以及“追涨杀跌”的行为以及机构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所表现出来的有限理性,使得泡沫不断膨胀。泡沫研究的文献从不同角度对股票市场的泡沫进行解释,虽然泡沫理论趋于成熟,但是对于金融股票市场泡沫的存在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结果。众多学者的泡沫理论和检测结果从不同方面说明了股市泡沫的形成,发展和破灭。经济学家们曾经严格地区分理性泡沫和非理性泡沫,但是它们在整个泡沫过程

29、中可能同时存在并且相互作用,而且并没有严格的理性泡沫阶段和非理性泡沫阶段的界限。因此以后泡沫研究的侧重点可能在于对于整个泡沫过程的描述和解释,进而提出控制金融市场泡沫过渡膨胀的破坏性。四、总结如果要对泡沫的性质作出界定,应包括理性与非理性两种。对非理性泡沫的描述可从行为金融学部分论述中捕获,但其对泡沫的定义仅为简单涉及而非严谨演绎。特别是行为金融学关于对投资者行为的分类与定义自成体系,因此无法将其与理性泡沫研究整合。这一状况表明,泡沫研究尚不严谨且理论不成体系。虽然,行为模型对有限的套利交易与噪音交易都有论述,但从解释泡沫的角度来看并不全面。未来研究可从新的视角泡沫视角对现有理论重新探讨。显而

30、易见,该层面的泡沫研究将是与行为金融学的交叉研究。对于非有效市场特别是泡沫的研究任重而道远,当前最紧迫的是建立思路明晰的泡沫研究体系。在本文所介绍的研究体系中,对泡沫存在性的检验研究的现实意义并不大,因为本文认为以往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和理性论证已足以推定泡沫的存在性。对泡沫的度量以及解释才是重中之重。参考文献1 高洁雅,中国股票市场泡沫形成分析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23.2吴秀敏,国内外股票市场泡沫文献综述J,现代商业,2023.3李世银,杨倩.我国学术界关于股票市场泡沫的研究:文献综述及展望J,教学与研究,2023.4周爱民.股市泡沫与有效性的同一性检验J.南开经济研究,

31、1999,(1).5周春生,杨云红.中国股市理性泡沫J.经济研究,2023,(7).6李世银,杨倩.西方学者关于股票市场泡沫研究的文献综述J.教学与研究,2023,(9).7王连华,杨春鹏.非理性泡沫的确定与生成机理J,管理评论,2023,(3).8全登华.中国股市理性投机泡沫检验J.工业技术经济,2023,(126).9周爱民.股市泡沫的持续期依赖检验J.华东经济管理,2023,(11).10李志刚.中国股市确定性泡沫的实证研究Z.2023,学术论文.第3篇: 金融学论文_金融学论文5000字 金融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信贷的影响 以利率市场化改革为研究核心 王晓明 张晶迪 韩贺阳摘要: 随着经济

32、的快速发展,我国实行以低利率和行政配置廉价资本以促进工业化发展的金融抑制型体制和政策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已经迫在眉睫!金融市场化的关键在于利率市场化,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影响重大; 本文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为基础,注重分析利率市场化给银行信贷业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分析银行在新形势下如何控制信贷风险,促进信贷业务的发展!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银行信贷; 机遇与挑战; 风险控制 引言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利率管制,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银行,长期坚持“存款立行”,全球最高的存贷利差以及政府的隐性担保给银行带来了滚滚财源,这导致利率不能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金融资源的配

33、置缺乏市场供求的引导,带有明显的指向性特点,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国有企业享受到优惠利率,而中小企业则普遍存在贷款难的问题,而且地下金融市场活跃,因此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非常必要的!随着中国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完成以及存款利率市场改革趋势明朗,利率市场化改革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不仅促进金融市场的形成,为商业银行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促进资金的高效流动,而且能加快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等。当然利率市场化在为商业银行提供诸多机遇的同时,也使他们面临诸多挑战。商业银行在转型发展中面临资金成本上升的现实挑战,但也使银行面临存贷利差缩小,加速经营转型,甚至破产清算等诸多挑战。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互

34、联网金融产品和货币基金蓬勃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存款流失压力不断加强。由此可见,利率市场化不仅导致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上升,同时也加剧了存款“脱媒”趋势。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信贷而言是把“双刃剑”,他对银行信贷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我们又如何通过信贷风险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措施使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趋利避害,真正做大、做强?本文通过相关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给银行信贷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通过信贷风险管理等措施来控制风险,扩大收益 !一 国外文献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利率市场化改革与经济发展、金融稳定的关系,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式与路径方面。利率市场化(或称

35、“利率自由化”)就是由市场自主决定利率。这个定义的提出是由来于美国斯坦罗纳德卜麦金农在他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爱德华肖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的书中所提出的金融自由化理论。利率自由化是金融自由化的首要内容。麦金农和肖所认同的利率市场化应该是自由主义的利率决定,即利率随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而自由浮动,政府取消对利率的一切干预和管制。而作为他们的批评者的则认为利率市场化应该是由政府对存贷款利率维持适度的控制。Hellmann、Murdock和stiglitZ等人于2000年提出了金融约束论。金融约束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程度较低,信贷市场上还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一旦在这些国

36、家放开利率管制,实行利率自由化政策,利率将大幅度提高,必然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进而将引发一系列经济恶果,金融自由化政策会导致市场失灵。因而政府要通过对存贷款利率加以控制、对市场准入及竞争加以限制,以及对资产替代加以限制等措施,来为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并提高金融体系运行的效率。金融约束是一种选择性政府干预政策,其本质是政府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在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而不是直接向民间部门提供补贴,它与金融抑制截然不同。卡普尔(BasantK.KaPur)认为,较高的利率会增加储蓄的水平,使银行部门扩大,从而导致投资数量增加; 名义利率与实际货币需求呈正相关关系,提高名义利率可以扩

37、大需求,增加投资额度,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马西森(DonaldJ.Vlathieson)认为,要使经济稳定增长就必须取消利率管制,使实际利率等于均衡利率。他认为利率市场化需要保持实际利率与均衡存款利率的一致性,而均衡利率受到储蓄率、通胀率、资本产出比、银行贷款占融资比重的影响。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采取渐进的方式。加尔比斯从实际情况验证了利率自由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提升实际利率将会改变传统部门低效投资的格局,使投资从低效转向高效,进而提高一国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Saoussen (2023)对东亚地区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利用6个东亚地区新兴国家1980

38、-2023年的数据,分别使用LS、TSLS和GMM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金融部门自由化的改革强度影响着经济增长的效果。激进的金融自由化往往导致经济增长放缓,而温和的、渐进的金融自由化则更易带来积极的效果。艾迪凯德在银行风险管理中提出利率风险的本质,以及结构风险和交易风险所存在的区别。同时还分析了不同的利率风险管理办法的优缺点,以及如何选择利率风险管理目标。对于支持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学者,大多都是基于以上理论依据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进行研究的。二 国内文献研究我国需要利率市场化成为不争的事实,吴术团(2023)从马克思的利率理论及西方利率理论发展的脉络入手,指出我国现行利率体制的弊端,结

39、合当今世界经济及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背景得出人民币利率必然要市场化的结论。江源(2000)比较和分析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实施的背景、进程与后果,提出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尚未成熟,应该有步骤地、渐进地层层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另一方面许多国内学者注意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张贵峰(2023)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利率风险的定义与分类,综述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并提出建立利率风险防范机制,并对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的未来发展做出了一些展望,黄金老(2023)提出利率市场化给予商业银行资金定价自主权的同时,也使一种主要的市场风险利率风险产生,并根据风险持续时间将利率

40、市场化的风险将分为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寇军中(2023)认为基准利率变高一方面会降低贷款的需求,另一方面会提高银行的融资成本,从而为了维持盈利性商业银行不得不增加信贷资产。 我国国内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信贷风险的成因和解决方法,如周小川(1999)介绍了化解不良贷款的国际经验,并提出包括债转股在内以解决企业债务为先导银企债务解决方案,武剑(2023)从包括风险内控机制、风险转化机制、风险预警机制、风险监管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等几方面内容,详细阐述了如何加快建立我国的信贷防范机制,陈建华、唐立波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浅析银行正在使用的以资产分类为基础的风险管理体系与以仅B法为基础的

41、风险管理体系之间的差距,提出了在目前条件下商业银行建立以IRB法为基础的风险管理体系应以改造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体系为切入点的观点。目前我国对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借鉴国外的模型和技术上,而很少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三 利率市场化改革给银行信贷带来的机遇利率市场化,主要是让市场来自主决定利率的水平,它受到市场供求情况的影响,主要包括利率传导、利率管理、利率决定以及利率结构的市场化; 在利率市场化下,金融机构具有利率水平的决策权,根据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交易双方在竞争机制下,达成双方都满意的水平。当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考市场操作等手段间接影响利率水平! (一)银行信贷自主权的扩

42、大利率管制之下,国家决定着银行存贷款利率水平,银行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银行绝不可能通过调节利率水平来调整自身信贷规模,扩大盈利水平。常宏(2023)指出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商业银行具有了经营自主权,它可以通过考虑客户的信用程度以及综合风险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自身利率水平,使自身利率水平覆盖过风险水平,在规避风险情形下实现收益最大化。黄艳(2023)认为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央行不再直接管制利率,市场主体在竞争基础上参照央行的基准利率来形成资金价格,商业银行行政性、政策性因素减少,利率自主权扩大。游春、胡才龙(2023)指出利率管制限制商业银行开拓多元化客户群体结构。刘迪菲(2023)认为银行通过调

43、整存贷利率挖掘潜在优质客户,特别是那些发展前景好,但是没有被其他银行发现的优质客户,通过不断发掘客户来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二)优化商业银行信贷配置,提升资金配置效率Emanuela Maria Avram1, Iulia Furdui, Oana Preda(2023)认为利率市场化革会使银行注重多元化经营,避免风险只在特定的行业以及企业,同时注重客户评价,客户关系的培养,提升自身信贷效率。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中小企业来说也是莫大的机遇,商业银行为了抵减存款利率上涨带来的收益冲击,会扩大贷款规模,多元化经营,面向更多的中小企业,同时银行业间竞争加剧,为争取更多优质客户,各大银行势必会改善服务态度

44、,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国有银行的信贷业务重点放在国有企业,企事业单位,而极少考虑经济规模小、风险相对较高的中小企业,王舒军、彭建刚(2023)认为利率市场化政策直接的影响是利率波动加大,利率水平提高,金融机构会扩大信贷规模,会将信贷资源向更具定价优势的中小企业倾斜,从而优化了信贷资源配置,进而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同时,徐小飞、刘红军(2023)提到利率市场化改革之下,商业银行会适时改变经营理念,调整自身信贷结构,努力提升中小客户信贷占比,通过调整信贷结构来不断提高信贷资产的整体利率管理水平。(三)加速银行金融创新,优化银行盈利模式国家通过金融管制为商业银行规定了巨大的存贷利差,

45、在最近几年有利的宏观环境下商业银行借此获得超额收益,并且得以解决历史不良负债问题,但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必然会带来存贷利差的缩小,这样必将加速银行金融创新,同时发展银行中间业务,减低存贷利差收入所占比重。黄艳(2023)认为利率市场化后,利率产品创新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存款产品中,利率与期限、开户起点、日均余额,账户管理费率等要素的不同组合可创造丰富多彩的符合客户需求和个性化的存款产品。巴曙松、严敏(2023)指出利率市场化是银行金融创新蓬勃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存贷利差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会通过利率互换等衍生工具来进行利率等风险管理。根据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的调查,在年,除城市商业银行仍然坚定发

46、展小企业金融服务以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也都将加大小企业金融服务力度,这已经成为各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重要发展战略,将为银行创造实实在在的利润。四 利率市场化改革给银行信贷带来的风险(一)利差缩小,银行信贷风险提高由于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等,银行很难掌握企业的全部信息,对企业放贷环节提出新的挑战。柯丽莉(2023)认为企业既控制着企业所有者和银行投入的所有资源,又控制着有关这些资源运转状况的所有信息,这种情况很可能造成银行资金在安全性和流动性上遭受风险和损失。巴曙松、严敏、王月香(2023)认为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银行间激烈的竞争使存贷款利差有缩小的趋势,

47、加之利率变动频繁银行收益就暴露于利率变动的风险之中。克里斯蒂安韦勒(ChristianEweller,ZO01)在阿斯利德米尔居奇一昆特(Asli Demirgue一Kunt)和恩里卡特拉贾凯(Enrica Detragiaehe)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进行了更直接的研究,发现实际利差在金融自由化后呈下降趋势。谢永坚(2023)认为,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为了争夺优质客户,会向他们提供优惠利率发放贷款; 同时会给予这些客户较高的存款利率,以稳定存款。因此,在商业银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贷款利率会趋于下降,而存款利率则会上升,这使得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收窄,影响银行的利润水

48、平。 (二)刺激银行信贷膨胀,不良债务发生率上升实施利率市场化会对商业银行的现有业务造成冲击。利率市场开放后成为贷款方的多是还款能力容易受到经济冲击的行业(因为缺少对借款人进行足够的评估),一旦出现经济危机或者行业危机,这些企业都将受到巨大的冲击,如果这些企业无法还款,那么银行将面临大量的不良债务。谢勇坚(2023)、邵优君(2023)认为信贷规模的迅速膨胀,要求银行必须有足够的人员和技术去管理信贷项目,一旦银行对信贷的管理跟不上进度,就会造成信贷管理的“空档”,出现管理风险;另一方面,在为了扩大规模而发放的贷款中,必然有一部分贷款人并非优质客户,一旦这些贷款人发生还款问题,就会使银行的不良贷

49、款增加。另外贷款利率的上升会引致“逆向选择效应”和“道德风险效应”,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三)银行定价能力降低,盈利能力下降,经营状况受影响万荃、陈勐豪(2023)在其论文中指出,在利率市场化初期短期内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能力会下降,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长期习惯于贷大贷长,贷款利率变化主要受货币政策调整影响,对风险进行定价的能力较弱。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业贷大、贷长的冲动仍存在,银行对利率市场化后高风险、高收益项目准备尚不充分。赵波、胡志(2023)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定价能力尚不足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基准市场收益率曲线不成熟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武剑(2023)认为银行利率决策管理出现失误

50、,导致银行在存贷款定价能力不及国家控制期对存贷款利率定价的能力。(四)利率风险增加利率市场化的围绕利率展开。晏红武(2023)认为利率市场化加大利率风险和管理难度,加大银行潜在的信贷风险,加大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和经营压力。金雪(2023)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逐步加深,银行面临重新定价、基准定价、收益曲线和选择权风险大增的问题。高振兴(2023)认为银行存在成熟期不匹配风险,基本点风险,收益曲线和选择权风险。三 银行风险管理措施我国过去一直实行利率管制,银行重点关注信贷风险与流动风险,极少关注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信贷风险。英美等西方国家利率市场化实现较早,有着成熟的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制度与经验,值得我

51、们借鉴!(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针对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信贷利差减少,银行面临的破产风险增大,将于2023年5月1日实行的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稳定,促进金融机构良性发展。Deniz Anginer、Asli Demirguc-Kunt、Min Zhu(2023)通过对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保险制度关系的研究,得出在金融危机中,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了显著的稳定作用,并且好的银行监管可以缓解存款保险制度的不良后果。康珂、胡朝晖(2023)指出存款保险制度用市场手段为受利率市场化冲击的商业银行建立“兜底机制”,存款利率才能顺势放开! Gropp、Vesala(2023

52、)利用欧洲银行的数据再次证明了引入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显著降低银行的风险暴露水平; Chernykh(2023)利用年俄罗斯政府引入存款保险制度这一自然实验,验证了该制度对于增强银行系统稳定性所起到的显著正向作用,万幸( 2023) 则认为我国目前的隐性担保制度存在着较多弊端,如导致银行竞争不充分,效率低下并加重了政府负担,存款保险制度则有利于保护存款人权益,提高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规范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建立对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机制以及维护金融稳定。姚东旻、颜建晔、尹烨昇(2023)年指出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道德风险会更低,商业银行也会自发地选择最能满足激励相容约束的风险水平。(二)完善风险管理体

53、制徐小飞(2023)提出要改善信贷风险的量化与评估系统,要立足于客户整体的整体信用状况,而不是单笔信用风险来进行信贷评价,同时要遵循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原则,高风险贷款就应确定高利率来控制风险; 单克强、柯丽莉(2023)认为风险管理体制的建立要以客户为中心,要精细化提高银行风险管理能力,通过银行一体化系统来进行信贷风险的信息共享。常虹(2023)在参考国内外风险管理经验后,提出我国应建立高效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体系,运用扁平式的管理模式,加强利率风险管理部门的地位,明确分工,防止责任的扯皮与推诿。 (三)商业银行要增强金融创新周南(2023)运用VAR方法进行回归分析,提出银行间市场资金成本上

54、扬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行为存在“成本利率”转嫁效应,而存款市场资金成本上升则会引发“成本风险”转嫁效应; 存款流失的加剧会导致商业银行缩小信贷规模,商业银行应发展中间业务,使自己收入结构更加合理化。姚红军(2023)认为商业银行尽快进行信贷结构调整,扩大中小客户贷款所占比重,加快表外产品创新,注重信贷产品的组合与包装,创建品牌效应。游春(2023)指出发达国家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利息收入的40%,而我国只有10%,与发达国家有着巨大差距,他提倡中小银行应努力发展中间业务来降低自身对存贷利差的依赖。胡朝晖(2023)提出商业银行应进行综合化经营,为利率市场化提供“避险机制”,未来要加快综合化经营步伐

55、使商业银行从传统融资中介向全能服务中介转变,进行跨市场、多元化的产品线建设,分散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 (四)注重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沈荣勤(2023)认为利率风险衡量与管理是一项高难度的系统工程,对人才的数学能力,金融知识有很高的要求,各银行不仅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改革,更要加大在自身体系内对人才的培养力度!黄艳(2023)提出各商业银行应该利率风险管理的高级人才,尽快造就一支熟练掌握和有效运用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能的金融风险管理专家,国有商业银行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制度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套引人、留人、用人、育人的良性循环机制。针对利率风险管理国内外学者还有不少好的建议与

56、想法,比如王国松(2023)提出建立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悲观预期心理和预防性储蓄心理,拉动社会消费需求。沈荣(2023)提出贷款利率作为突破口,建立科学的存贷定价机制。四 结论作为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它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形成,能优化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并且会把经营自主权真正的还给商业银行,加快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促进商业银行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银行信贷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在银行信贷自主权、优化商业银行信贷配置与盈利模式等方面是有利的,但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带来了商业银行利差缩小,信贷风险提高,刺激银行信贷膨胀,不良债务发生率上升

57、,银行定价能力降低,盈利能力下降,经营状况受影响,利率风险增加等挑战。依据我们的分析,我们认为:单从对商业银行信贷的影响来说,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信贷的影响是挑战大于机遇。所以我们应该进行利率风险控制,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会起到会很好的风险控制作用,然而各商业银行还需注重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 优化自己的客户结构,进行多元化经营; 增强自身金融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建立科学的存贷定价机制,完善自身风险管理体制,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等等; 国家层面要据需加强商业银行的监督,特别是风险监督,建立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悲观预期心理和预防性储蓄心理,为商业银行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参考文

58、献:柯丽莉,单克强.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2023,(09):37.刘迪菲.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J.品牌(下半月),2023,2-5Deniz Anginer,Asli Demirguc-Kunt,Min Zhu. How does deposit insurance affect bank risk? Evidence from the recent crisis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23,(12):37.姚东旻,颜建晔,尹烨昇.存款保险制度还是央行直接救市? J.经济研究,2023,(10):24. 周

59、南,黎灵芝.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J.金融论坛,2023,(05):16. Michiru Sawada. Liquidity risk and bank portfolio management in a financial system without deposit insuranc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prewar Japan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23,(02):17.Emanuela Maria Avram, Iulia Furdui, Oana Preda.

60、 Emerging risks in bank credit activity in terms of financial banking marketing J. Economics and Finance Research,2023,(04):69.徐小飞,姚红军.试论利率市场化对大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影响J.现代金融,2023,(12):29.黄艳. 我国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2023,(06):210.王晋斌,于春海.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可能路径J.金融研究,2023,(12):27.常宏.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

61、3,(09):213.王国松.中国的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J.经济研究,2023,(06):25.王舒军,彭建刚.中国利率市场化测度及效果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23,(11):28.游春,胡才龙.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银行影响的问题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23,(08):47.沈荣勤. 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选择J.浙江金融,2023,(04):13.巴曙松,严敏,王月香. 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23,(07):47.康珂,胡朝晖. 实现利率市场化必须做的准备工作J.宏观经济管理,2023,(12):16.Stiglitz J. E. Econ

62、omicsM. 2nd edition.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1997Scott Mason, Robert Merton, Peter Tufano. Cases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M.Maxwell J. Fry. Money, and Bank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nd, 1995. 106-1152nd edition. New York: Prentice Hall Inc., 2023Maxwell J. Fry. Financial Deepening in Asia: Some Analytical Issues.Asian-Pacific Economic Literature, 1995 (9): 40-57KaPur,Basant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short-run housing Price dynamies” J.EeonomieTheory29 No.32023Akhtaruzzaman,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