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演变.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22717974 上传时间:2021-05-30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12.25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演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中国古代建筑演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中国古代建筑演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建筑演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建筑演变.ppt(8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古代建筑演变 到中式古典风格综 述 多样性:指横向的比较 , 地域的差异 。 1、 建筑形式多种多样 , 如窖洞 、 江南民居 、 草原毡房等 。 2、 建筑材料的多样性 , 木结构 、 砖石构 、 生土结构等 。 3、 建筑结构形式的多样性 , 抬梁式 、 穿斗式 、 井干式 、 混合式等 。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综述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与延续性 二 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 中国土地辽阔 ,自然条件差异很大 ,形成不同的地方特点 .多民族表现 为不同的民族风格 . 南方地区 :气侯温暖 墙 薄 屋顶 轻 材料 细 外形 轻巧 北方地区 :气候寒冷 墙 厚 屋顶 重 材料 厚 外形 浑厚稳重

2、 延续性:指纵向的比较 , 时间轴 。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又具有延续性特征 , 即:无论 是中原地区 , 还是大部少数民族地区最大量使用的建 筑是木构体系 。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与延续性 木构架的优势 (一 )取材方便,易于加工。 (二 )适应性强,内部空间灵活。 木架建筑是由柱承重的,墙并不承重。梁、檩、枋等构件形 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只起圈蔽、分隔和 稳定柱子的作用,因此民间有 “ 墙倒屋不塌 ” 谚。 (三 )抗震 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节 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使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 方面具备很大的潜力。 木构架的优势 (

3、四 )施工速度快 木材加工远比石料快 。 建筑观念不同 , 中国建筑观念强调实用性 , 老子 道德经 : “ 凿户牖以为室 , 当其无 , 有室之用 。 ” 技术上的优势:采用建筑模数制。 (五 )便于修缮 、 搬迁 榫卯节点有可卸性 , 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迁 , 都比 较容易做到 。 中国古代主流建筑体系之所以长期使用木构架 , 是上述优势综合作 用的结果 。 木构架的缺陷 首先,生长期成材期长,导致木材越来越来稀少。 其次,木架建筑易遭火灾。 再次,木架建筑采用的基本上是简支梁体系,难以满 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影响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思想 “天人合一”观念 礼制观念 等级观

4、念 家族思想 城池建筑 陵墓建筑 宫殿建筑 楼阁、佛塔、古桥 古长城建筑 主要建筑类型 南京城墙 中华门 西安城墙 平遥城墙 平遥城墙 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 城 池 建 筑 八达岭长城 山海关 居庸关 嘉峪关 古 长 城 建 筑 北京故宫 沈阳故宫 布达拉宫 宫 殿 建 筑 太庙 社稷坛 天坛 地坛 坛 庙 建 筑 明十三陵 清陵 陵 墓 建 筑 黄鹤楼 岳阳楼 滕王阁 楼 阁 西安大雁塔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北京妙应寺白塔 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佛 塔 安济桥(又名“赵州桥”) 苏州宝带桥 泉州洛阳桥 北京卢沟桥 古 桥 二、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与造型 我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严谨而精巧 , 基本上就是

5、木构架结构体系 。 这种结 构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完善 , 已形成一 整套完整的系统 。 与西方古典建筑的 石砌结构体系相比较 , 自有其独特的 构造原理与外观造型 。 ( 一 ) 基本结构 中国古代木构架共有三种不同形式 : 抬梁式 穿斗式 井干式。 1.抬梁式 抬梁式也称“叠梁式”。这种木构 架大体说来是先在地面上筑一个土台, 台上安装石础,立木柱,再在柱上架梁 。梁与梁之间用“枋”连接组成“间” ,在梁上再架檩,檩上架椽,这样层层 叠置,最后是用椽来承托屋顶,“骨架 ”就这样形成了。 抬梁式 抬梁式 柱上搁置梁 头,梁头上搁置檩 条,梁上再用矮柱 支起较短的梁,如 此层叠而上,梁的 总数可达

6、 3 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 则粱头搁置于斗拱 上。 这种木构架 多用于北方地区及 宫殿、庙宇等规模 较大的建筑物。 穿斗式 穿斗式 用穿枋把柱子串 联起来,形成一榀榀 的房架;檩条直接搁 置在柱头上;在沿檩 条方向,再用斗枋把 柱子串联起来。由此 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 用于江西、湖南、四 川等南方地区 。 二、建筑分类 井干式 以圆木或矩形、 六角形木料平行 向上层层叠置, 在转角处木料交 叉咬合,形成房 屋四壁。 主要流行于东北 林区和西南林区。 井干式 井干式的应用范围不广, 它采用木头围成矩形木框 ,层层叠置,形成木头承 重的墙体,这样消耗木材 较大,主要用在盛产林

7、木 的林区。 其它结构体系 混合式结构 窝棚式结构 纵架平椽 按建筑的使用功能分 (1) 居住建筑 (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 施 (3)礼制建筑 (4)宗教建筑 (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 (6)教育 、 文化 、 娱乐建 筑 (7)园林与风景建筑 (8)市政建筑 (9)标志建筑 (10)防御建筑 按发展模式分: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 工官制度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 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代 表人物:宇文恺、李诫、蒯祥。 官式建筑 工官掌管下建造的,设计、预算、施工都由将作、内府或工部统一掌 握,不论建筑物造于何地,都有

8、图纸、法式和条例加以约束,还可派工官 和工匠去外地施工,所以建筑式样比较统一,能反映当时全国的最高技术 和艺术水平。 民间建筑 各地自主建造的,由各地工匠参与设计并承担施工,因地制宜,建筑 式样变化多端,地方特色鲜明。 1、 单体平面:采用骨架系统 柱网 间 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的结构单元称为 “ 间 ” 。 面阔方向 , 一般明间次间梢间 。 进深方向,步架距离相等,步架指檩与檩之间的水 平距离。 早期建筑的开间数有使用双数的情况,后期多用单 数,阳数。 三、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及空间特征 2、单体立面:造型趋于程式化 刘致平称之为中国古代建筑立面的三部曲:屋顶、 屋身、基础。 独具特色的第五立面

9、 屋顶 从屋顶的形式上看,虽然都是坡顶,但 变化十分丰富。 为了解决排雨水和屋内采光的矛盾,汉 代的能工巧匠发明了“飞檐”,也就是 使檐口向上稍翘,这样即满足了实际需 要,又产生了轻盈的飞跃的艺术效果。 屋顶 我国古代建筑屋檐的转角处,不是一条水平的 直线,而是四角微微翘起,叫做“起翘”;屋 顶的平面也不是直线的长方形,而是四角向外 延伸出的曲线形,叫做“出翘”。 古建筑屋顶的曲线不只在翼角和飞檐部分,其 实在整个屋面上都呈曲线状,这种曲线的形成 也就是前面所 提到的 “ 举架 ” 在起作用。 屋顶 山 西 东 岳 庙 屋顶 历代举架的高度都有所不同,在宋、辽以 前,建筑屋顶的坡度一般都比后代

10、低缓, 自金以后逐渐加陡,到明清尤甚。屋顶坡 度的陡缓变化是我国历代建筑演变的一大 特征。 屋顶 中国古建筑的几种基本构造形式有: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 屋顶 1、 庑殿 。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最高形制。在等级森严 的封建社会,这种形式常用于宫殿、坛庙一类的皇 家建筑,并且有“单檐” (一层屋檐 )和“重檐”之分 。 北京故宫太和殿正立面 屋顶 屋顶 庑殿顶(四阿顶) 四面斜坡,一条正脊,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 2、 歇山 。在形式多样的古建筑中,歇山建筑是其 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建筑形式。歇山建筑屋面峻 拔陡峭,四角轻盈翘起,玲珑精巧,它既有庑殿 建筑雄浑的气势,又有攒尖建筑俏丽的风格。无 论是

11、皇家宫殿、王公府邸、城垣鹊楼、寺庙园林 及商埠店铺等各类建筑,很多都采用歇山这种建 筑形式。 从外部形式来看,歇山建筑是庑殿 (或四角攒尖 ) 建筑与悬山建筑的有机结合,仿佛是一座悬山屋 顶歇栖在庑殿建筑上。 屋顶 屋顶 四面斜坡,切为三角,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 3、 悬山 。悬山建筑 的屋面仅有前后两 坡,而且两山屋面 悬于山墙或山面屋 架 之外,也称挑山 式建筑。一般多用 于民居,有正脊和 垂脊,两面坡。 悬山的构架形式 特点:就是屋檐一直延 伸到山墙以外,用来保护 山墙。 屋顶 悬山顶(挑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一条正 脊,四条垂脊。 4、 硬山 。硬山建筑的屋面也

12、是前后两坡,左右两侧 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且檀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 ,也多用于民居,在我国各地尤其是北方地区应 用 广泛。它的形式与悬山差不多,只是屋檐不悬出山 墙罢了。 硬 山 建 筑 剖 面 硬 山 的 几 种 檩 架 分 配 形 式 屋顶 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山墙与屋面平齐,或略高于屋 面。 5、 攒尖 。攒尖建筑 的屋面在顶部交汇 为一点,形成尖顶 ,它的形式很丰富 ,既有单檐、重檐 之分,还有圆形、 方形、三角、五角 、六角、八角等形 式。古典园林中各 种不同形式的亭子 ,多属于攒尖建筑 。 园林中的亭子多为攒尖顶 屋顶 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部为锥形屋顶,没 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

13、于上端。 3、单体剖面:木结构造型合理 线的动态感 侧脚 生起 凹曲面的屋面特征 折线构成 , 内凹曲线使瓦越压越紧 , 防止喝风灌 雨 。 利于采光 。 使雨水摔的比较远 。 单体建筑的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 4、装饰与结构构造统一 二、各朝代的建筑特点 五台山南禅寺 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 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色彩简洁明快, 风格庄重朴实。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山西晋祠圣母殿 宁波保国寺 河北正定隆兴寺 屋顶坡度增高,出檐不如前代深远,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 建筑装修与色彩有了很大发展,建筑风格渐趋柔和华丽。 山西洪洞广胜寺 山西芮城永乐宫 大量使用“减柱法”,

14、许多构件被简化。大部 分建筑简单粗糙。 雍和宫 出檐较浅,斗拱比例较小,减柱方法重要建筑中己不用。 单体木结构建筑已高度标准化、装修、彩画、装饰己日趋 定型化。 沈阳故宫 5、建筑群体的组合 庭院:群体组合的基本单位 。 庭院的围合方式: 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 “ 廊院 ” 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 通常称之为 “ 三合院 ” ;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 (“门屋 ” 或 “ 倒座 ” ),则称 “ 四合院 ” 。 建筑群体组合方式: 通过建筑单体的数量叠加,以营造气势。量的增加通常是放 在轴线上进行,然后通过庭院空

15、间的开阖,控制人的心理感受,在 群体空间的塑造中加入 了时间因素,即人的体验,使得人们对于建 筑空间的感受产生了质变。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建筑体系在平面布局方面具 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首先,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物; 其次,再以单座建筑物组织 成庭院; 最后,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空间组群。 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布 局大都采用中轴对称的 方式,即沿纵轴线 (又 可称为前后轴线 )或横 轴线进行设计。这种布 局大概与中国古代的 “ 折衷 ” 思想与 “ 不偏不 倚 ” 的观念有关。 中 轴 线 在 建 筑 布 局 中 的 应 用 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 一般建筑组群

16、的布局分为两种: 1、在纵轴线上先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子的两侧按 横轴线安放两座形体较小的次要建筑对峙,构成“ 门”形的三合院,如明代建造的北京天坛等一类的 坛庙建筑。或者在主要建筑的对面再建一座次要建 筑,构成封闭性较强的四合院。 2、在纵轴线上建主要建筑,在其对面放次要建筑, 而在院子的两侧不再建房,用回形廓将前后两屋联 系起来,因而称为“廊院”。 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 北 京 天 坛 祈 年 殿 的 建 筑 布 局 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 山 西 祁 县 乔 家 大 院 对于皇室宫殿来说,一个庭院组群是不能满足使用 要求的。这样就出现了沿纵轴扩展或沿横轴扩展及 两个方向扩展的、更为庞大、复杂的

17、建筑组群。但 同时,这种规模庞大的建筑组群自然带来交通不方 便和防火困难等问题,因此又在其中设计了若干夹 道或小广场,便于人们疏散或避难。这种建筑组群 布局中最典型的实例就是北京的明、清故宫紫禁城 ,堪称我国 乃至世界古代建筑群的典范。 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 清代故宫建筑群的空间布局 1、 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 。故宫建筑的 轴线和北京全城轴线重合为一体,体现了 帝王宫的至尊地位。在轴线上的建筑及其 附属部分,采取严格的对称手法,并向两 侧发展,形成次要轴线。使各组建筑串接 在同一轴线上,形成主次分明、统一而有 变化的整体。 2、 院落的运用与空间变化 。以建筑围绕 成院落,并以此为单元,若干院

18、落组成一 建筑群。各个院落的空间尺度加以变化和 对比,以产生不同气氛,这是中国古代建 筑布局的又一特色。 北京故宫的中轴线布局 北京天坛 的中轴线布局 中式古典风格特征综述 中式古典风格的室内设计,是在室内布置、线 形、色调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 统装饰“形”、“神”的特征。例如吸取我国 传统木构架建筑室内的藻井、天棚、挂落、雀 替的构成和装饰,明、清家具造型和款式特征 。 传统室内设计的装饰手法,是中国人含蓄气 质的体现。中国古人对居住环境的研究和追求 ,其精雕细琢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他们的一 些室内设计理念,和如今最流行的简约主义很 有一些不谋而合之处。 中式古典风格主要特征,是以木材为主要建材 ,充分发挥木材的物理性能,创造出独特的木 结构或穿斗式结构,讲究构架制的原则,建筑 构件规格化,重视横向布置,利用庭院组织空 间,用装修构件分合空间,注重环境与建筑的 协调,善于用环境创造气氛。运用色彩装饰手 段,如彩画、雕刻、书法和工艺美术、家具陈 设等艺术手段来营造意境。 中式古典风格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