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病害防治技术

上传人:xgs****56 文档编号:226986504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海参病害防治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海参病害防治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海参病害防治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海参病害防治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参病害防治技术(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海参病害防治技术保吉安水产药品公司提供海参养殖之烂边病防治技术该病多在每年67月份耳状幼体阶段发生,死亡率一般较高。20032004年度在山东省蓬莱、长岛、皎南等地的海参育苗场广泛流行,死亡率可达90。症状表现:在显微镜下耳状幼体边缘突起处组织增生,颜色加深变黑,边缘变得模糊不清,逐步溃烂,最后整个幼体解体消失。经苏木一伊红染色发现细胞核固缩深染,组织细胞坏死。存活个体的发育迟缓、变态率低,即使幼体能变态附板1周左右也大多“化板”消失。研究分析表明弧菌(Vibriolentus)是烂边病的致病原之一。通过病原菌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检测,只有呋喃类抗菌素对该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预防时可采取3+3的

2、形式,即用药3d停药3d的方式进行药物全池泼洒,用药剂量为310-6:而治疗时,剂量升高到510-6,每日施药1次,直至痊愈。海参养殖之烂胃病防治技术此病多在大耳状幼体后期发生,每年67月高温期和幼体培育密度大时更容易发病。该病在山东、辽宁两省都有发现,发病率有逐年升高之势。其死亡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幼体胃壁增厚、粗糙,胃的周边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继而萎缩变小、变形,严重时整个胃壁发生糜烂,最终可导致幼体死亡。患病幼体摄食能力下降或不摄食,发育迟缓、形态大小不齐,从耳状幼体到樽形幼体变态率低。发病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饵料品质不佳如投喂老化、沉淀变质的单胞藻饵料,或饵料营养单一如单独投喂金藻类、扁藻等

3、饵料。另一方面,一些细菌感染幼体也可以导致此病发生。笔者现已分离到致病菌2株,其分类鉴定正在进行之中。防治措施:一方面投喂新鲜适口的饵料如角毛藻、盐藻或海洋酵母,满足幼体发育和生长的需要:另一方面适当加大换水量,减少水体中细菌数量,配合使用呋喃类抗菌素3l0-65106药浴有良好疗效。海参养殖之化板症防治技术此症也称为“滑板病”、“脱板病”和“解体病”,多在樽形幼体向五触手幼体变态和幼体附板后的稚参时发生,是刺参育苗后期危害最为严重和普遍发生的一种流行疾病。该病传染性很强,发病快,数天内死亡率可近l00。症状表现:附着的幼体收缩不伸展,触手收缩,活力下降,附着力差,并逐渐失去附着在附着基上的能

4、力而沉落池底。在光学显微镜下,患病幼体表皮出现褐色锈斑和污物,有的患病稚参体外包被一层透明的薄膜,皮肤逐步溃烂直至解体,骨片散落。镜检池底可见大量骨片。分析研究表明:有三株革兰氏阴性细菌可引起此症,具有病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现已鉴定出一株弧菌为致病菌之一。在防治措施上:一方面,采用二次砂滤或紫外线消毒的方法,并及时清除残饵、粪便、有机物等,适时倒池,尽量减少养殖用水中病菌数量;另一方面,重视投饵的质量和数量,特别是通过消毒处理确保海泥和鼠尾藻等饵料不携带重要致病原。另外,应定时镜检,观察幼体摄食、活动及健康状况。发现病情,在池中泼洒喹诺酮类抗菌素,以药浴和口服同时处理进行治疗。海参养殖之气泡病

5、防治技术多在耳状幼体培育期出现,死亡率较低。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幼体体内吞有气泡,摄食能力下降或不摄食,最终也可导致幼体死亡。有报道认为该病是由于通气量过大,使幼体吞食过多气泡而导致的。因此,可通过调整通气量,避免充气过大过强或者采取间歇充气的方法,即每2h通气30min断续充气可以解决气泡病的发生。海参养殖之细菌性溃烂病防治技术稚参培育阶段正值夏季高温季节,加上培养密度一般比较大,此病发生率很高,传染速度快,尤其是5mm以内的稚参,容易患病死亡,一经发生很快就会波及全池,难于控制,在短期内可使全池稚参覆灭。症状表现:患病稚参的活力减弱,附着力也相应减弱,摄食能力下降,继而身体收缩,变成乳白色

6、球状,并伴随着局部组织溃烂,而后溃烂面积逐渐扩大,躯体大部分烂掉,骨片散落,最后整个参体解体而在附着基上只留下一个白色印痕。该病主要是细菌感染所致,具体菌种未见报道。致病微生物在附着板上繁殖很快,使附着板上出现蓝色、粉红色或紫红色的菌落。凡有上述菌落蔓延的附着板上,稚参很容易引起溃烂病而死亡,直至解体。据张群乐等报道,使用土霉素、呋喃西林3l0-65l0-6,23d后能基本有效控制病情,防止疾病的蔓延。海参养殖之盾纤毛虫病防治技术在夏季高温季节,水温在20左右,海参幼体附板后的23d易暴发此病。未见在海参浮游幼体时期发生。该病感染率高,传染快,短时间内可造成稚参的大规模死亡。2004年67月,

7、该病在山东长岛、蓬莱流行甚广。当稚参活力弱时,在显微镜下可见纤毛虫攻击参体造成创口后,继而侵入组织内部,在海参体内大量繁殖,致使海参幼体解体死亡。通过活体观察、扫描电镜、银浸法染色对其形态学作了初步研究,经鉴定为盾纤毛虫类,嗜污科,种名待定。纤毛虫活体外观呈瓜子形,皮膜薄,无缺刻,新鲜分离得到的虫体平均大小为38.4im21.7im。微生物分离和显微观察显示:该病多由细菌和纤毛虫协同致病。首先,先由细菌感染致使稚参活力减弱,然后遭到纤毛虫的攻击而使稚参死亡。防治措施:(1)养殖用水应严格沙滤和300目网滤处理。(2)及时清除池底污物,勤刷附着基,适时倒池。(3)饵料应经过药物处理后再投喂,杀灭

8、饵料中的致病菌和纤毛虫等寄生虫。(4)在育苗池中,配合使用合适的抗菌素,以保障海参幼体强健不受细菌的感染,从而抵御纤毛虫的攻击。海参养殖之腐皮综合症防治技术该症也称“皮肤溃烂病”,“化皮病”,是当前养殖刺参最常见的疾病,危害最为严重。越冬保苗期幼参和养成期海参均可被感染发病,但幼参的感染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于成参,感染率很高,一旦发病很快就会蔓延至全池,死亡率可达90以上,属急性死亡。每年的l3月份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8以下)是发病高峰。初期感染的病参多有摇头现象,口部出现局部性感染,表现为触手黑浊,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口部肿胀、不能收缩与闭合,继而大部分海参会出现排脏现象;中期感染的刺参身

9、体收缩、僵直,体色变暗,但肉刺变白、秃钝,口腹部先出现小面积溃疡,形成小的蓝白色斑点;感染末期病参的病灶扩大、溃疡处增多,表皮大面积腐烂,最后导致海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根据感染初期和后期多例病参病灶部位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观察、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感染初期病灶部位以假单胞菌属的Pseudoalteromonasifaciens和弧菌属的灿烂弧菌(Hbriosplendidus)为优势菌l71,感染后期由于刺参表皮受细菌的侵袭腐蚀作用形成体表创伤面,易于使霉菌和寄生虫富集和生长造成继发性感染,加剧海参的死亡速度。防治措施:(1)购买参苗时应实施种苗健康检查措施,肉眼检查应选择体表无损伤

10、、肉刺完整、身体自然伸展、活力好、摄食能力强、所排粪便较干呈条状的参苗为佳。有条件者可采用显微观察和微生物分离等手段确认其健康程度。(2)投放苗种的密度适宜,保持良好的水质和底质环境。(3)采取“冬病秋治”策略,入冬前后定期施用底质改良剂以氧化池底有机物,杀灭病原微生物,改善海参栖息环境;同时趁海参能够摄食时投喂专用抗菌药物,使海参在冬季时体内积累一定药物浓度以达到抗病效果,使海参安全越冬。(4)巡池观察海参活动状态,体表变化,摄食与粪便情况,池底清洁状况;定时测量水质指标和生长速度。发现海参患病后,应遵循“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及时将身体已经严重腐烂的个体拣出后进行掩埋处理。未发病

11、和病轻的个体可用氨基糖苷类抗菌素,以药浴和口服同时进行治疗。(5)有锅炉或地下水条件时,可提温保苗,保持较高的温度(14(2以上),提高海参摄食与抗病能力。海参养殖之霉菌病防治技术每年的4-8月份为霉菌病的高发期,幼参和成参都会患病,但在育苗期未见此病发生。目前尚未发现霉菌病导致海参大批死亡的病例。典型的外观症状为参体水肿或表皮腐烂。发生水肿的个体通体鼓胀,皮肤薄而透明,色素减褪,触摸参体有柔软的感觉。表皮发生腐烂的个体,棘刺尖处先发白,然后以棘刺为中心开始溃烂,严重时棘刺烂掉呈为白斑,继而感染面积扩大,表皮溃烂脱落,露出深层皮下组织而呈现蓝白色。虽然霉菌病一般不会导致刺参的大量死亡,但其感染

12、造成的外部创伤会引起其它病原的继发性感染和外观品质的下降。此病是由于过多有机物或大型藻类死亡沉积,致使大量霉菌生长,然后由霉菌感染海参而导致疾病发生。目前,笔者已经分离到两种致病霉菌,分类工作正在进行之中。防治要点:(1)防止投饵过多,保持池底和水质清洁。(2)避免过多的大型绿藻繁殖,并及时清除沉落池底的藻类,防止池底环境恶化。(3)采取清污和晒池措施,防止过多有机物累积。海参养殖之扁形动物病防治技术此病在每年的l3月份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期(8以下)是发病高峰,越冬幼参培育期和成参养殖期均有发现,可导致较高的死亡率。当水温上升到l4以上时,病情减轻或消失。发病症状与“剌参腐皮综合症”的症状类似

13、。病参腹部和背部多有溃烂斑块,严重的甚至整块组织烂掉,露出深层组织。大量的扁虫寄生在皮下组织内,造成组织溃烂和损伤。越冬感染的幼体附着力下降易从附着基滑落池底。经解剖后发现患病个体多数已经排脏,丧失摄食能力。经检测发现:扁虫感染?般与细菌感染同时存在,而且扁虫多在细菌感染后的病参体上存在,加剧海参的病情,加速海参的死亡。因此,初步断定扁虫也是“刺参腐皮综合症”的致病原之一,属继发性感染?。扁虫细长,呈线状,长度不等,形体具有多态性。到目前为止,仅见刺参有该虫寄生,故称之为刺参扁虫。海参养殖之后口虫病养殖技术该病在每年的秋冬季节发生率较高,但患病海参的夕E亡率通常较低。目前仅在幼参和成参期发现此

14、病。患病个体外观正常,严重者多有排脏反应,排脏后丧失摄食能力,参体消瘦,活力减弱,容易由其它病原引起继发性感染。经显微镜镜检和组织病理分析发现:该纤毛虫专性寄生于海参呼吸树,在呼吸树囊膜内外均有大量虫体寄生。寄生虫的头部能钻入呼吸树组织内,造成组织损伤和溃烂,并导致海参排脏。根据活体显微镜观察,结合扫描电镜、银浸法染色的研究结果,初步鉴定该虫是后口虫属(BoveriaStevens)中的一种纤毛虫(Boveriasp),虫体活体长约4O75m,体宽约2027m,其种名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海参病害防治要点六项养殖过程中的管理措施:一要加大水体交换量。二要严格清池消毒。三要合理确定放苗密度,每斤150-200头规格的参苗,亩放苗量应控制在5000头左右为宜。四要合理投喂优质饵料,尽量减少饵料在池底没被摄食完便腐烂变质现象。五要加强观测,发现海参少量发病时,要及时将病参捡出,及时进行药浴,防止蔓延。六要坚持科学用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