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材料检测》PPT课件.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22690749 上传时间:2021-05-30 格式:PPT 页数:126 大小:72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物材料检测》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生物材料检测》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生物材料检测》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资源描述:

《《生物材料检测》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材料检测》PPT课件.ppt(12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生物材料检测 一、基本术语 生物材料 是生物体的体液 (血液 )、 排泄物 (尿 液 、 呼出气 )、 毛发和试验动物脏器组织的总称 。 生物材料检验 是研究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或 其代谢产物或生物化学指标的分析测定方法的 科学 。 生物监测 是指定期 (有计划 )地检测人体生物 材料中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它们 所导致的无害生物效应水平 , 以评价人体接触 化学物质的程度及对健康的影响 。 正常值 是指正常人 (无明显肝 、 肾及血液系 统疾病 , 无职业有害因素接触史 )的生物样 品中某种成分的含量或生化指标值 。 常通 过对某地区的正常人抽样调查所得结果进 行统计分析 , 取 95

2、%上限值 ( 职业接触只引 起升高的时候 )或 97.5%上下限之间值 (过高 或过低均有一定的危害的时候 )。 生物接触限值 是为保护作业人员健康 , 对生物材料 (尿 、 血 、 呼出气 )中污染物或 其代谢产物所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 , 或 某些生物效应指标改变所容许的范围 。 其值相当于健康工人吸入或接触最高容 许浓度的毒物时 , 生物材料中被测物的 水平 。 二、生物材料检验的意义 为职业中毒诊断和治疗效果观察提供重 要的参考指标 , 为地方病和营养素缺乏 病的诊断防治提供依据 , 亦为制订卫生 标准 、 正常值或生物接触限值提供资料 。 三、生物材料检验指标及选择 1 生物材料检验指

3、标 生物材料检验指 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的检验:如尿中 Pb、 Hg、 Cd、 Cr、 Ni、 V、 Se、 As、 F、 I、 五氯酚 、 杀虫脒的检验 , 血中 Pb、 Cr、 Se、 Zn、 Cu、 Fe、 Ca、 Mg的检验 , 呼出 气中苯 、 甲苯 、 氯乙烯 、 三氯乙烯等的 检验; (2) 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代谢产物的检验: 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 , 在体内被吸收 、 代谢产生代谢产物 , 需要对生物材料中 某些代谢产物进行检验 。 如尿中酚 、 马 尿酸 、 甲基马尿酸 、 硫撑双乙酸 、 三氯 乙酸的检验 , 血中 25-羟维生素 D3, 1,2

4、5- 二羟维生素 D3的测定等 。 (3) 生物效应指标的检验:化学物质进入 机体后 , 在体内引起某些生化 、 生理行 为或其他方面的改变 。 可以选择适当的 效应指标作为接触有毒物质的检测指标 。 如铅吸收或铅中毒时 , 尿中 d-氨基乙酰丙 酸 (d-ALA)、 红细胞中游离原卟啉 (FEP)、 血中锌原卟啉 (ZPP);有机磷农 药中毒时 , 全血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 2生物材料检验指标的选择原则 以化学物质的代谢动力学和监测目的为 基础 , 根据其在体内的吸收 、 分布 、 代 谢和排泄情况选择指标 , 要求所选择的 指标有一定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 与接触 剂量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

5、四、生物材料检验结果的判定 目前多采用与正常值或生物接触限值相比较 进行判定 。 由于受地理条件 、 环境污染情况及不同测定 方法结果间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 同一成分的正 常值可因地区 、 方法的不同而不同 。 因此 , 在 选用正常值时 , 应注意所采用的测定方法和地 区差异 。 某些成分的含量除受职业接触的影响外 , 还 与受检者的年龄 、 性别 、 生理状态 、 饮食和用 药情况等因素有关 , 判定结果时应加以注意 。 五、生物样品的收集和保存 生物样品的采集和保存是整个生物材料 检验的重要操作步骤,必须注意选择适 当的生物样品种类和采样时间,使生物 材料检验的结果能反映真实情况;采用

6、正确的采样和保存方法,防止样品在采 样、运输及保存过程中变质、受污染, 待测成分损失,保证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1样品的种类 生物样品的种类较多 , 尿液 、 血液 、 呼出气 、 胃液 、 胆汁 、 汗液 、 唾液 、 乳汁 、 粪便 、 毛发 、 指甲 、 骨以及动物脏器组织等均可作为不同检 验目的的样品 。 在选择生物材料的种类时 , 要求: (1) 选用的生物材料中被测物的浓度与环境接 触水平 、 或与健康效应有剂量反应关系; (2)样品和待测成分 (指标 )足够稳定以便于运输 和保存; (3)采集生物样品对人体无损害 , 能为受检者所 接受 。 目前用得最多的生物材料是尿液 , 其次是

7、血 液和呼出气 。 头发生长非常缓慢 , 所采集的样 品实际上是不同时期的混合样 , 因此 , 其测定 值与接触剂量的关系无法确定 , 这就失去了作 为生物监测样品的意义 , 主要用作代谢极慢金 属的定性检验 。 2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1)采样时间:在很多情况下 , 生物材料 中待测物的浓度会随时间的伸延而变化 , 变化的快慢与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有 关 。 半衰期短 (几分钟 几小时 )的待测物 在各种组织中的水平变化很快 , 因此对 采用时间有严格规定;半衰期长 (几十小 时以上 )的毒物或代谢产物 , 它们在各种 组织中的浓度反映较长时间的接触程度 , 所以对采样时间的限制就不必太严格

8、。 班前:进入工作岗位前 1h 班中:开始工作后 2h至下班前 1h 班末:下班前 1h之内 班后:下班后 1h之内 (2)采样环境 采样时 , 工人应离开生产岗位 , 脱去工 作服 , 洗净手 、 脸及取样部位 , 在清洁 、 无污染的场所取样 。 (3)采样用的容器 根据待测成分、样品种类及保存条件选 择容器。对无机金属化合物,可选用高 压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石英、 硬质玻璃等材料制成的容器,在采样前, 将容器用酸液浸泡 24h,洗净晾干;如测 定有机化合物,采样用的容器应选用玻 璃或聚乙烯制品,避免使用橡胶和添加 有染料的制品。 (4)样品的保存 采得的样品应尽快分析测定 。 在

9、样品贮 存及运输时 , 除要防止样品变质 、 不引 进干扰物质外 , 还要避免样品中待测物 质的挥发和在容器上吸留损失 。 样品的 保存方法要与分析方法相配合 。 尿样一 般在 4 下可保存 2周 , 在 -20 下一般至 少可保存 2月 。 所有样品最好是在冷藏条 件下运输及保存 。 注意需要冷冻保存的 样品 , 不宜用玻璃瓶盛装 , 以免冻裂 。 (5)采样记录 采样后应立即填写采样记录 , 填写的项 目应包括:样品的编号 , 受试者的姓名 、 性别 、 年龄 、 工种 、 职业史 、 个人生活 习惯饮食 、 饮酒 、 吸烟等 , 采样时间 、 地点 、 环境 、 方法 , 采样人等 。

10、同时在 样品瓶是贴上标签 。 六、常见检验样品 (一)尿样 多数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在尿中的含量 与其在血中的浓度有较好的相关 , 尿中 的含量可以较好的反映血液中物质及其 代谢产物的浓度 , 尿样收集比较方便 , 因此 , 常采用尿液进行检验 。 为使收集 的尿样具有代表性 , 使分析结果能较好 地反映实际情况 , 用尿液作为生物监测 样品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1尿样的收集 (1)某些物质随尿液排出无规律性 , 一日 间不同时间尿中排出的量波动较大 , 在 实际工作中 , 可根据测定目的 、 要求和 条件 , 收集随机尿样 、 晨尿或全天 (24小 时 )尿样进行分析; l 随机尿样:收取方便 ,

11、 但由于尿中待测物的浓 度波动较大 , 分析结果往往不能反映实际情况; l 24小时尿样:收集全天 24小时尿液混匀后 , 取 适量进行分析 , 计算时以 24小时排出某成分的总 量计 , 故所得结果不受某些成分排出无规律的影 响 , 也不受饮水和排汗的影响 , 但收集 24小时尿 样较麻烦 , 在夏天尿样易腐败; l晨尿:收集受检者早晨起床后的第一次尿样进 行分析 , 对多数测定能反映实际情况 , 收集方便 , 应用最多 。 (2)某些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泄速度快,当 停止接触后,尿中被检物质的含量显著 降低,欲了解机体接触该物质的情况, 宜在工作班前、班中、班末或班后分别 留取尿样进行分析。

12、2尿样的保存 通常将随机一次尿样或晨尿收集于清洗干净 的 500m1硬质玻璃瓶或聚乙烯塑料瓶中; 24小 时尿样收集于清洁的 2L硬质玻璃瓶中 。 尿样的保存应根据测定项目选择条件 , 若测定 金属元素如铅 、 汞等的尿样 , 可在 1L尿样中加 入 5ml硝酸 , 以防腐 , 防止金属盐类沉淀 、 汞 挥发及容器壁吸附 , 收集尿样后如不能及时分 析 , 应将尿样贮于冰箱内 , 并根据需要加入适 当试剂以增加待测成分的稳定性 。 3测定结果的校正 尿中待测成分的测定结果一般以 mg/L表示 , 但 这种结果表示方法易受排尿量的影响 , 排尿量 又与饮水量和排汗量有关 , 为了减少饮水量和 排

13、汗量的影响 , 使一次尿样和 24小时尿样的结 果较接近 , 需对测定结果进行校正 。 校正方法 有比重校正法和肌酐校正法两种 。 (1)比重校正法:将尿中被测物浓度校正为标 准比重 (我国规定尿样的标准比重为 1.020)下的 浓度 , 校正公式为: KC d CC 00 0.1 00 0.102 0.1 校 式中 C校 -经校正后尿中待测成分的浓度 (mg/L); C-测得的尿中待测成分的浓度 (mg/L); 1.020-为我国采用的尿的标准比重; d-实际测得的尿样比重; K-校正尿比重到 1.020的系数 。 (2)肌酐校正法 在一般情况下饮食 、 饮水量和利尿剂对 肌酐的排出率没有太

14、大影响 , 健康人一 天排尿所排出的肌酐量变化很小 , 一般 在 1 8g左右 。 因此 , 可用经尿液排出 1g 肌酐所相应的待测成分的量来表示尿中 待测物的浓度或经尿液排出 1.8g肌酐所相 应的待测成分的量来代表全天尿中待测 成分的含量 。 校正公式为: ( g / L ) m g / Lm g / g 肌酐浓度 实测浓度肌酐尿中待测成分浓度 )()( g / d( g / L )m g / Lm g / d 8.1)()( 肌酐浓度实测浓度尿中待测成分浓度 (二)、血液 1.血作为生物检测样品 毒物无论从何种途径进入机体内 , 都要被吸 收入血液 , 然后分布全身各器官或被解毒代谢 、

15、 或排出体外 , 检测血液中毒物或其代谢产物的 浓度可反映机体接触该毒物的程度 , 并与体内 毒物吸收的量呈正相关 。 血样有待测成分的含 量较稳定 , 个体差异小 , 取样污染机会少 , 不 受肾功能影响等优点 。 因此 , 测定血液中毒物 或代谢产物的含量更有意义 。 但静脉取血手续 烦琐 , 受检者不易接受 , 在实际工作中 , 血样 不如尿样应用普遍 。 近年来 , 随着分析技术的 不断发展 , 方法灵敏度的提高 , 减少了血样的 用量 , 以耳垂取血代替静脉取血 , 既易为受检 者所接受 , 也给采血工作带来了方便 。 2.血样的采集和采样注意事项 血样可用全血 、 血浆或血清 。

16、全血:用注射器或取血管采集血液注入有抗凝 剂的试管中 , 轻轻转动使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 匀 。 血浆和红细胞:将血液缓慢注入有抗凝剂的试 管中 , 室温下放置或离心 , 分离后的上清液即 为血浆 , 沉淀的红色部分为红细胞 。 血清:将血液缓慢注入干燥试管中 , 室温下放 置 1530min, 离心 , 分离后的上清液即为血清 。 在采集静脉血时要避免污染,防止溶血, 对采血部位的皮肤应先用水洗净。采集 末梢血时,不得用力挤压采血部位,要 尽量让其自然流出,并弃去第一滴血, 避免因组织液渗出将血液稀释。 (三)、呼出气 1.呼出气作为生物检测样品 挥发性毒物经呼吸道进人机体后 , 在 肺泡气与

17、肺部血液之间达到血气两相平 衡 , 即挥发性物质在肺泡气相的分压和 在肺末端毛细血管血液中的分压是相等 的 。 因此 , 对呼出气或肺泡气中挥发性 物质进行分析 , 可反映人体的摄入水平 和环境空气中的水平 。 呼出气作为评价接触挥发性化学物质的生物监 测样品 , 其优点是样品收集方便 , 可以连续采 样 , 样品中干扰物质少 , 易为受试者所接受 。 呼出气样品有混合呼出气和终末呼出气两种 。 尽力吸气后用最大力量呼气至不能再呼气为止 所呼出的全部呼出气为混合呼出气;先尽力吸 气 , 在平和呼气后 , 再尽力呼气至不能呼气为 止的最后一段呼出气为终末呼出气 。 2.样品的采集 (1)采样袋或

18、注射器直接采样法 , 操作简 便 , 适用于高含量样品 , 所采样品不便 保存 。 (2)活性炭吸附管在低温下吸附采样法 , 采样过程中待测物质被吸附而浓集在活 性炭上 , 适用于较低含量样品 , 所采样 品可以保存 1周 。 3.采集呼出气时注意事项 (1)所用的采样器对被测物的吸附小 , 在室温下的密封性好; (2)从挥发性物质的呼吸排出曲线可以 看出 , 在停止接触后 , 呼出气中物质的 量 (肺排泄率 )与脱离接触后的时间呈指数 关系 , 也就是初始肺排泄率很高 , 随脱 离接触后时间的延长而迅速下降 , 因此 应在接触期间或接触后短期内采样 。 七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生物样品的成分复

19、杂 , 在分析前需对样品进行 适当的预处理 , 以除去杂质 , 浓集待测成分 , 分离或消除干扰物质 。 在测定金属和非金属成 分时 , 需将样品经过无机化处理 , 使其中的有 机物完全破坏 , 待测成分转变成为某一价态; 当待测成分与干扰成分共存时 , 或待测成分的 含量较低时 , 需通过溶剂萃取 、 挥发和蒸馏 、 共沉淀或采取固相萃取等方法将待测成分与干 扰物质相分离 , 达到分离 、 净化和浓缩的目的 。 (一)、无机化方法 破坏生物样品中有机物的方法有湿消化 法和干灰化法 , 可根据样品及待测元素 的性质选用 。 1.湿消化法 用强氧化性酸和其他氧化剂 , 结合加热 , 使样 品中所

20、有有机物破坏 , 待测成分变成易溶的盐 类 。 常用的氧化性酸有硝酸 、 硫酸和高氯酸 , 氧化剂有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等 。 (1)硝酸 -高氯酸法:氧化能力强 , 反应速度快 , 消化温度低 , 挥发损失小 。 由于硝酸和高氯酸 的沸点均较低 , 过量的酸液容易挥发除去 。 (2)硝酸 -高氯酸 -盐酸法:本法用于示波极谱法 测定尿中铅镉等元素的测定 。 加入盐酸的目的 是与锡生成氯化物蒸发除去 , 消除锡对极谱测 定的干扰 。 (3)硝酸 -高氯酸 -硫酸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有机物破坏方法 , 适用于除挥发性元素外的金 属毒物测定时 , 各种生物样品的处理 。 加入硫 酸后 , 可适当

21、地提高消化温度 , 充分发挥硝酸 和高氯酸的氧化作用 , 防止烧干 。 (1) 硫酸 -高锰酸钾法:利用高锰酸钾 -硫酸在 低温下氧化尿中有机物 , 再用盐酸羟胺或过氧 化氢将过量的高锰酸钾褪色 , 此法专用于分析 尿汞时样品的消化 。 2干灰化法 干灰化法操作简便 , 加入试剂少 , 空白 值低 , 特别适用于大批样品的处理 。 但 干灰化法使用的温度高 , 待测成分易挥 发损失 , 同时待测成分被坩埚材料吸留 , 难于溶出 , 使回收率降低 。 为了帮助灰 化 , 降低待测成分的挥发和吸留损失 , 可加入适当的助灰化剂 , 如硝酸 、 硫酸 、 硝酸镁和氧化镁 、 氢氧化钾等 。 (二)、

22、分离方法 1 溶剂萃取法 利用待测成分或待测成分与螯合剂形成 的螯合物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 度不同 , 也即是在两相问的分配系数不 同 , 通过萃取使待测成分 (或螯合物 )进入 有机相 , 干扰成分仍留在水相 , 而达到 分离 、 净化和浓缩目的 。 该法所需设备 简单 , 应用十分广泛 , 但该法需使用的 有机溶剂易挥发 、 易燃 、 有毒 , 对操作 者的健康有一定影响 。 2挥发法和蒸馏法 这是一类利用物质的挥发性来进行分离 分析的方法 。 (1)扩散法:在塑料扩散小盒盒底外层的 一边加样品 , 另一边加释放剂 , 内层加 吸收液 , 然后加盖 , 旋转摇动小盒 , 使 外层液体

23、接触混匀 , 置小盒于 30 扩散 数小时 , 取吸收液作分析 。 此法可用于 尿氟的测定 。 (2)静式顶空分析法:将样品装入带密封盖的小 瓶中 , 立即盖严 , 将小瓶置加热器内于 6080 下保温一定时间 , 使瓶中气液两相达到平衡 , 再 用注射器抽取瓶中气体注入气相色谱仪进行测定 。 此法比较简便 , 干扰少 , 适合于生物样品中挥发 性有机物的分析 。 (3)动式顶空法:取少量样品放在一个密闭的容 器中 , 适当加热并向液体中连续吹人氮气 , 将易 挥发性的成分吹出带入另一个盛有吸收液的吸收 管中 , 或在冷阱中冷凝下来 , 然后进行分析 。 此 法对样品中待测成分的分离较彻底 ,

24、 并有一定的 富集作用 。 (4)氢化物发生法:在酸性条件下 , 待测成分被 新生态氢 (可由锌粒或硼氢化钠与酸反应产生 ) 还原生成气体氢化物 , 将氢化物用吸收液吸收 显色后分光光度法测定 , 或直接导入原子化器 中原子化进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测定 。 此法可 以去除大量干扰物质 , 已广泛用于锗 、 锡 、 铅 、 砷 、 锑 、 铋 、 硒和碲等元素的分离分析 。 (1) 蒸馏法:通过加热蒸馏或水蒸气蒸馏 , 使 样品中的挥发性物质随水蒸气一起被带出来 , 收集一定的馏出液进行分析 。 3固相萃取法 (solid phase extraction, SPE) 是一类基于液相色谱分离原理的

25、样品制备技术 。 当样品溶液通过预先填充有吸着剂的小柱时 , 待测成分被吸着剂截留 , 经适当的溶剂洗涤除 去可能吸附的样品基体 , 然后用一种选择性的 溶剂将待测成分洗脱 , 达到分离 、 净化和浓缩 的目的 。 这类方法简便快速有效 , 使用有机溶 剂少 , 在痕量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 (1)吸附 SPE:此法是根据待测成分和样品基体 在吸附剂上的吸附能力不同进行分离的 , 常用 的固体吸附剂有硅胶 、 氧化铝 、 活性炭 、 硅镁 吸附剂及聚苯乙烯树脂 。 (2)分配 SPE:是根据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 剂间分配系数不同来实现分离 。 将适当的液体 涂渍或键合到载体上制成固相材料

26、, 目前使用 最多的是硅胶键合材料 , 如 C18键合硅胶 、 C8键 合硅胶 、 氰基丙基键合硅胶及氨基键合硅胶等 。 (3)离子交换 SPE:是利用不溶的固体离子交换 剂与溶液中带相同电荷离子间的交换势不同来 进行分离的 。 (4)凝胶过滤 SPE:凝胶是高分子物质的 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半固体胨状物 , 它具有多孔性的网状结构 。 分子大小不 同物质的溶液通过凝胶时 , 大分子物质 被排阻 , 流出速度快 , 而小分子物质自 由扩散于凝胶颗粒的孔穴中 , 流出速度 慢 。 (6)螯合 SPE:通过反应将螯合剂偶联到载体上 制成螯合离子交换剂,如用巯基乙酸对棉花纤 维素的羟基进行多相酯化

27、反应,而将巯基连接 在纤维素分子上制成巯基棉,利用巯基与不同 离子形成螯合物的稳定性差异,可以用于 Se、 As、 Hg、 Sn、 Cu、 Pb、 Cd、 Co、 Ni等离子的 分离和富集。巯基棉的制备简单、操作方便、 富集元素多、富集倍数大、吸附解析性能好、 通过控制溶液的酸度或 pH,可有很好的选择性 (6)亲和色谱法:将对待测成分特异的抗 体偶联到载体上制成亲和材料 , 当样品 溶液通过亲和材料时 , 待测成分与抗体 发生特异性反应被截留 , 与杂质相分离 , 然后用适当的溶剂洗脱待测成分 。 此法 的特异性高 , 净化和浓缩效果好 。 (三 )制备分析样液 1.稀释:以适当溶液稀释样品

28、后直接测定。 它主要用于液体样品,也可用于固体样品。 本法的特点是不需进行化学处理,大大简 化了分析流程,减小了沾污危险,基体干 扰严重。 合理的稀释比取决于样品中待测元素的 含量、测定方法的检出限以及样品组成的 复杂程度。在灵敏度满足分析要求的前提 下,可选择较高的稀释比。 常用的稀释剂有水、稀酸溶液、含表面 活性剂(如曲通 x-100)或有机溶剂(如 正丁醇、乙酸乙酯)的水溶液、基体改 进剂的水溶液。为了减缓基体效应,多 用标准加入法定量。 例如:血清可用水、 1%硝酸、 6%正丁 醇等稀释后以 FAAS法测定其中的金属含 量;全血多用含曲通 x-100的水溶液稀释; 毛发、骨、指甲等可先

29、用四甲基氢氧化 铵溶解,再适当稀释后测定。 2.提取法:用酸或其他化学试剂直接从样品中提取 待测元素。本法的突出优点是简便快速,缺点是有 时提取不完全。使用本法时应注意 :元素提取效率 是否满足分析要求,共存有机物对测定是否有影响。 3.加压分解:密闭容器中的湿分解方法。其特点有 ( 1)提高了酸利用率;( 2)有效防止了易挥发元 素的挥发损失;( 3)降低了试剂空白和减少了沾 污危险;( 4)对样品的粒径要求不严,通常 1mm即可;( 5)可能分解不完全;( 6)样品处 理量小,通常 0.5g; 6)容器密封性有待改进,温 度 150 。 4.微波分解:用微波炉进行样品分解。其特 点是( 1

30、)处理时间短;( 2)样品分解完全; ( 3)试剂用量少;( 4)沾污危险小。 微波是指频率为 300300000MHz的电磁波。 微波在传送中遇到金属等导体会发生反射 作用,遇到绝缘体则主要发生穿透作用, 介电物质 则位于两者之间,对微波具有吸 收、穿透和反射作用。样品、溶剂(水、 酸等)或脂肪是吸收微波的介质。微波穿 透容器直接辐射到样品和溶剂中,使分子 极化,高频辐射又使极化分子快速转动, 产生猛烈的摩擦、碰撞、振动和撕裂,从 而使温度急剧上升,并不断更新样品与溶 液的接触界面,剧烈搅拌溶液,加速了样 品的分解破坏 微波溶样的设备由微波炉、溶样器皿 及通风、排气防腐等组成。微波炉由磁 控

31、管、加热腔体、可旋转的负载盘和控 制功率、时间等电子元件组成。操作时 切忌放入金属器皿,以免损坏微波炉, 也不应在负载很小或空载下使用 微波炉, 否则微波反射回磁控管使其发热而缩短 寿命,必要时可在炉内放一个盛有 50100ml水的烧杯吸收过剩的能量。 进行微波溶样时,应通过实验优化所 需的时间和功率;分解富含有机物的样 品时,可让易氧化的物质先分解后再用 微波炉分解,或用小功率递增多步加热 的方式分解,以免反应剧烈。 5.酶分解:利用酶使样品分解。本法特别 适于生物样品,其突出之处是作用条件温 和,因而能有效防止挥发 损失,他还可 维持金属离子的价态,特别适于形态分析。 例如将胰蛋白酶、木瓜

32、蛋白酶和枯草 蛋白酶的混合物与肉作用,于 pH7.8和 37 下水解蛋白,可分别测定样品中的 Cr(IV)和 Cr(III);枯草杆菌蛋白酶可从蛋 白质中释放出与蛋白质结合的化合物而又 不完全溶解蛋白质,枯草杆菌蛋白酶可从 猪肾中释放出 5mg /kg水平的黄曲霉毒素。 八 检验项目示例 根据元素在机体内的含量,可分成宏量元 素和微量元素,凡含量为机体总重量 1/10000者称为宏量元素, 20 橙黄 乙醇 0.3 蓝绿 四氯化碳 0.64 绿色 三氯甲烷 17.8 蓝绿 双硫腙易溶于三氯甲烷等有机溶剂 , 难溶 于水;在碱性条件下双硫腙生成盐而易溶 于水 , 难溶于有机溶剂 。 利用此性质

33、, 可 进行萃取液中过量双硫腙的洗除 。 (3)双硫腙易受卤素 、 高价金属离子 (如 Fe3+)、 过氧化氢等氧化剂氧化 , 生成黄 色的二苯硫代偕二腙 , 干扰测定 , 反应式 为: 日光 、 高温会加速此氧化过程 , 所以双 硫腙应避光贮存在阴凉处 。 双硫腙的氧化产物不能与金属离子配位 , 也失去了酸性 , 不能与碱作用生成盐 , 即不溶于碱性水溶液 , 易溶于有机溶剂 , 而双硫腙能溶于碱性水 , 根据此性质可 进行双硫腙的提纯 。 为了防止消化尿样残渣中高价金属离子 及其他氧化性物质氧化双硫腙 , 应先在 消化液中加入盐酸羟胺等还原剂使这些 物质还原 。 (4)双硫腙是一种广泛的配

34、位剂 , 除能与铅配位 外 还能与 20余种金属离子配位 。 在测定铅时 , 应设法避免其它金属离子的干扰 , 提高方法的选择性 。 常采用的方法是: 加入掩蔽剂:加入氰化钾与 Cu2+、 Ag+、 Au+、 Zn2+、 Cd2+、 Hg2+、 Fe2+、 Co2+、 Ni2+等离子生成 配位化合物 , 作掩蔽剂 , 降低干扰;加入柠檬酸 铵与 Ca2+、 Mg2+、 A13+等离子作用 , 防止其在碱 性条件下生成沉淀吸附 Pb2+; 注意:在加入氰化钾前 , 应先将溶液调为碱性 , 以免氰化钾在酸性条件下放出剧毒的氰化氢气体 。 控制溶液 pH:利用金属离子在不同 pH 下萃取率的差异来分

35、离除去干扰离子 。 如 Ag+、 Hg2+、 Sn2+、 Bi3+等离子与双硫 腙的配位能力强 , 在 pH 4的条件下也能 配位完全 , 并被三氯甲烷萃取 , 此时 Pb2+ 不被萃取仍然留在水相 。 可以通过在酸 性条件下预萃取的方法除去干扰 , 亦可 以先在弱碱性溶液中将 Pb2+与干扰离子一 起萃取入三氯甲烷中 , 然后用稀硝酸反 萃取 Pb2+, 此时 Ag+、 Hg2+、 Sn2+、 Bi3+等 离子仍留在有机相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 改变离子的价态:低价的 T1+和 Sn2+离 子在弱碱性条件下能与双硫腙配位、但 经消化后、 T1+和 Sn2+被氧化成 Tl3+和 Sn4+。 高价

36、的 Tl3+和 Sn4+离子在弱碱性条件下不 与双硫腙配位而避免了干扰。 (2)比色方法:用双硫腙比色法测定铅时 , 可 用 混 色 法 、 单 色 法 和 回 返 法 。 混色法: Pb2+与双硫腙配位后 , 用三氯 甲烷萃取 , 则 Pb2+-双硫腙配合物和部分双 硫腙被同时萃取入有机相 , 利用双硫腙铅 配合物在 51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 而双 硫腙本身在此波长下有最小吸收 , 可直接 在 510nm处测定双硫腙铅的吸光度 。 此法较简便 , 但各管间双硫腙浓度差异大 时会造成比色误差 。 单色法:利用双硫腙能溶于稀碱的特 性 , 用 10g L氰化钾溶液或稀氨水将萃 取入三氯甲烷

37、中的双硫腙洗去 , 使混色 中的蓝绿色成分除去 , 而保留双硫腙铅 的红色 , 目视比色或在 510nm波长处测定 吸光度 。 单色法的灵敏度较高 , 加入双硫腙的量 不需严格控制 。 回返法:双硫腙的三氯甲烷溶液在 62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而在此波长下 双硫腙铅配合物几乎无吸收。可先在 620nm测定萃取液中双硫腙的吸光度,然 后加无机酸将 Pb2+离子反萃取入水相,再 在 620nm处测定加入无机酸使双硫腙铅配 合物解离释放出的双硫腙和原有双硫腙的 总吸光度,增加的吸光度系释放出的双硫 腙产生,与尿样中铅的含量成正比。 5.说明 (1)尿样的采集时间不限 , 但采样时必须 避免来自现场

38、环境 、 工作服及接触部位 等的铅尘污染; (2)双硫腙的纯度如不够 , 应进行提纯 , 方法是:取 O.05g双硫腙 , 溶于三氯甲烷 中 , 如有不溶物应过滤 , 将溶液转入分 液漏斗中 , 用 100m1稀氨水溶液 (1%)分 4 次提取双硫腙 , 合并氨提取液于另一个 分液漏斗中 , 用稀盐酸酸化至有双硫腙 沉淀析出 , 用三氯甲烷萃取 23次 , 每次 20m1, 此时双硫腙进入三氯甲烷层; 用蒸馏水洗涤三氯甲烷萃取液 2次 , 弃去 洗涤液;加三氯甲烷至 100m1, 使成为约 0.5g L的双硫腙三氯甲烷液 , 放棕色瓶 中 , 贮于冰箱内 。 亦可将双硫腙配制成 0.5g儿的三

39、氯甲烷贮 备液。临用前,取一定体积的双硫腙贮 备液与等体积的 1氨水于具塞棕色瓶中 振摇,静置分层后,取上层溶液使用。 (3)三氯甲烷应不合氧化物 , 检查方法是;取三氯 甲烷 10m1加新鲜煮沸的水 25m1, 振摇 3min, 静 置分层后取水溶液 10ml, 加 100g L碘化钾溶液 和 5g/L淀粉溶液各数滴 , 振摇后应不显蓝色 。 (4)测铅所用试剂 , 如盐酸羟胺 、 柠檬酸铵等 , 应 不含干扰金属离子 , 否则应预先提纯 。 方法是: 取试剂 20g, 加 50ml水溶解 , 加酚红指示剂 2滴 , 用 (1+1)氨水调节 pH至 8.59.0(指示剂由黄色变为 红色 ),

40、 用双硫腙三氯甲烷溶液提取 , 至三氯甲 烷层绿色不变为止 , 再用三氯甲烷洗涤 2次 , 弃 去三氯甲烷层 , 水层加水稀释至 100ml。 氢化物发生 -原子吸收光谱法 1.原理:尿液经硝酸 -高氯酸 -硫酸消化破 坏有机物后 , 铅以二价离子形式存在 。 在一定浓度的硫酸和铁氰化钾介质中 , 以硼氢化钾作还原剂 , 将铅还原成铅化 氢 , 被氮气流带入电热石英管中原子化 , 于 283.3nm波长处进行原子吸收光谱测定 , 以标准曲线法定量 。 2.测定方法 (1)样品处理:吸取 10ml混匀尿样于锥形瓶中 , 加入 2.5m1硝酸 -高氯酸 +硫酸 (9+9+2)混合消化 液 , 在电

41、热板上加热消化至透明或白色残渣 , 继续加热至高氯酸分解完全 , 瓶内出现三氧化 硫白烟 , 取下放冷 。 用 20ml水溶解三角瓶内容 物 , 并定量转入 25ml比色管中 , 加 2.5m1100g/L 铁氰化钾溶液 , 加水稀释至刻度 , 混匀备用 。 (2)测定:预热仪器 , 吸取 2.0ml样品溶液或标准 溶液于反应瓶中 , 加 30g/L硼氢化钾溶液 , 测定 吸光度 。 3.说明 (1)铁氰化钾的作用是提高测定灵敏度 , 消除干 扰:在酸性条件下 , 直接用硼氢化钾还原 , 铅 化合物产生铅化氢的效率很低 , 即测得铅的吸 收信号极小 。 加入铁氰化钾 , 铅的吸收显著提 高 ,

42、 铁氰化钾的浓度为 250g/L时 , 铅的吸收 信号最大且不随铁氰化钾浓度的改变而改变 , 故测定液中铁氰化钾的浓度选用 10g/L。 除铁 氰化钾外 , 重铬酸钾 、 过氧化氢 、 过硫酸铵等 也可用来增强铅的吸收信号 , 但灵敏度和抗干 扰能力不如铁氰化钾; (2)酸度的影响:铅化氢的发生受酸度的 影响较大 , 酸度过大过小 , 铅的吸收信号 均降低 。 只有当硫酸的浓度为 0.8%1.1% 时 , 铅的吸收信号最大且受酸度改变的影 响小 。 为了得到最高灵敏度和可靠的结果 , 采用硝酸 -高氯酸 -硫酸消化尿样 , 并要求 在消化完时 , 将过量的硝酸 、 高氯酸除去 , 使消化液定容

43、后的酸度恰为发生铅化氢的 最佳酸度; (3)硼氢化钾浓度的影响:硼氢化钾浓度较 低时 , 随着其浓度的增加 , 铅的吸收信号 增大 , 当硼氢化钾的浓度为 3050g/L时 , 铅的吸收信号最大且恒定 , 故采用 30g/L 硼氢化钾溶液 。 (4)方法灵敏度 、 检出限和线性范围:在分 析 条 件 下 。 1 吸 收 灵 敏 度 为 0.13ng/ml(0.26ng) 、 检出限为 0.22ng/ml(0.44ng) , 标准曲线在 025ng Pb2+/ml。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尿铅 1.原理:尿样经基体改进剂稀释后 , 直接注入石 墨管中 , 用无火焰原于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吸 光度

44、 , 与铅工作曲线比较定量 。 2测定方法 (1)基体改进剂:称取 4g磷酸二氢铵和 6g抗坏血 酸 , 加水溶解并稀释至 1000ml, 混匀 。 (2) 石墨管的处理:在普通石墨管中加入 20m110g/L钼溶液 , 在气体流速为 100ml/min下 , 于 4570 干燥 50s, 450 灰化 30s, l950 原子 化 7s。 重复此操作 10次 , 处理后石墨管内壁底 部呈灰白 。 (3)工作曲线:取不同体积的铅标准溶液 (0.2mg Pb2+/ml, 以基体改进剂稀释 ), 加基体改进剂至 0.20ml, 各加正常人混合尿液 0.20m1, 混匀 。 (4)测定:取 0.20

45、m1混匀尿样 , 加入 0.20ml基体 改进剂 , 混匀 。 取 10ml注入石墨管中 , 按下列 仪器工作条件 , 测定吸光度 。 波长 283.3nm 干燥 4575 40s 狭缝 l.3nm 灰化 450 30s 灯电流 7.5mA 原子化 1950 7s 清除 2050 3s 载气 (氩 ) 150ml min, 原子化时停气 背景校正 塞曼效应或氘灯 3.说明 (1)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得尿铅的 最大优点是只需将尿液稀释便可直接测 定 , 但尿液组成成分复杂且变化大 , 不 能忽略基体效应的影响 , 常采用以下三 种方法解决: 用标准加入法定量; 用基体改进剂和石墨炉平台技术

46、, 以工 作曲线法定量; 用基体改进剂消除基 体干扰 , 石墨管涂钼降低背景吸收 , 以 工作曲线法定量 。 (2)基体改进剂的作用:磷酸二氢铵可以 提高灰化温度 , 防止铅的挥发损失 , 使 基体组分在原于化前挥发 , 从而提高测 定灵敏度;抗坏血酸能有效地降低背景 吸收 。 (3)背景吸收的减免:将石墨管作涂钼处理 , 可以有效地降低背景吸收 , 如用普通石墨 管测定尿铅时 , 使用 30次背景吸收值即达 到 0.5Au。 经涂钼处理后 , 开始的背景吸 收值约为 0.05A, 使用 100次约为 O.3A, 150次后 , 背景吸收仍在 0.6A以下 。 (4)于标准系列溶液中加入正常人

47、尿液 , 绘 制工作曲线进行定量 , 既可使标准与样品 的基体组成接近 , 得到与标准加入法相同 的结果 , 又不会使工作量增加 。 示波极谱法测定尿铅 1.原理:尿液经硝酸 -高氯酸 -盐酸消化后 , Pb2+离子在底液中产生灵敏的吸附催化极 谱波 , 根据峰电流与溶液中 Pb2+离子含量 成正比 , 用工作曲线法定量 。 2.测定方法 (1)样品处理:取混匀尿液 25m1于锥形瓶中 , 加 7ml硝酸 -高氯酸 (5+2), 2ml盐酸 , 置电热板上 消化至瓶口无白烟 , 残渣为白色 。 (2)工作曲线:取不同体积铅标准溶液于锥形瓶 中 , 各加 25ml模拟尿 , 同样品处理进行操作

48、。 (3)测定:用 5.0ml底液溶解样品或标准消化残渣 , 倒入电解池中 , 在示波极谱仪上 , 采用三电极 系统 。 测定铅的峰电流 (峰高 ), 铅的峰电位在 - 0 5V(对饱和甘汞电极 )左右 。 以标准的峰高对 相应的浓度作图绘制工作曲线 , 用样品的峰高 从工作曲线查出铅含量 。 3说明 (1)尿液的消化 , 应掌握消化至白色残渣 , 瓶口无白烟 , 消化温度不要太高 。 如有酸 液残存 , 会出现畸形峰;如温度太高 , 蒸 得过干 , 铅会有损失 , 造成结果偏低 。 (2)底液及各成分的作用 底液:称取 5.0g碘化铵 , 7.5g柠檬酸 , 1.Og抗坏 血酸 , 用水溶解

49、 , 加入 25m1盐酸 , 用水稀释至 500m1, 混勾 。 碘化铵 (或钾 ):碘离子能与 Pb2+离子配位 , 形成 PbI42-配离子 , 在酸性条件下吸附于滴汞电极表 面 , 产生灵敏的吸附催化极谱峰电流 , 提高铅 的测定灵敏度; 抗坏血酸:为还原剂 , 可避免碘离子在酸性条 件下被氧化 , 失去与 Pb2+离子的配位作用 , 延 长底液的保存时间 , 有效地消除氧和其他氧化 剂的干扰; 柠檬酸 (也可用酒石酸 ):与干扰离子配位 , 起掩蔽作用; 盐酸:保持底液有一定的酸度 , 是铅吸附 催化波出现的必要条件 。 (3)模拟尿:称取 11.6g氯化钠 , 2.0g磷酸氢 二铵

50、, 溶于适量水中 , 加 1ml硫酸 , 用水稀 释至 1L, 混匀 。 加入模拟尿的作用标准与样品的基体组成 匹配 。 尿镉和血镉的测定 一、概述 1.性质:镉为银白色 , 略带淡蓝色光泽的金属 , 质软并富有延展性 。 原子量为 112 4, 比重 8.65, 熔点 320.9 , 沸点 767 。 镉不溶于水 , 可与硫酸 、 盐酸 、 硝酸作用生成相应的镉盐 , 对碱和盐溶液有良好的抗腐蚀性 , 镉在空气中 加热时能燃烧并生成氧化镉 。 镉的化学性质和 锌相似 , 镉离子易与氨 、 氰化物 、 氯离子 、 碘 离子等形成配离子 , 也易与双硫腙 、 吡咯烷二 硫代氨基甲酸铵等配位 。

51、2.接触机会 一般人群通过食物、水、空气和吸烟接 触镉;职业接触镉的机会主要有:铅锌 矿的开采、冶炼,镉的生产:镉化合物 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镉作金属涂 层用于电缆工业,镉颜料的生产和使用、 镍镉蓄电池或矿灯的制造等。 3.毒性、代谢和监测指标 职业接触镉主要是吸入镉的蒸气或粉尘 , 被人 体吸收后经血液转移 , 大部分浓集于肾脏和肝 脏 。 急性镉中毒的靶器官是肺 , 主要临床现为 呼吸道刺激 、 呼吸困难 、 肺水肿及急性肺心病 等 , 亦伴有呕吐 、 腹泻等 。 慢性中毒的靶器官 是肺和肾 , 临床表现除呼吸道刺激 、 肺水肿 、 食欲不振 、 恶心等外 , 尚可见肾功能障碍 、 骨

52、 软化 、 全身骨痛 , 这即是痛痛病的主要症状 。 镉接触者的血镉和尿镉含量明显升高 , 可 作为生物监测的常用指标 。 血镉可以反映 近几个月接触镉的情况 , 近期接触镉量较 多 , 血镉升高;当接触情况稳定时 , 血镉 可反映在工作环境中的接触情况 , 是近期 接触镉和急性中毒诊断的指标 。 尿镉是估 计体内镉负荷和慢性镉中毒的生物监测指 标 。 美国官方工业卫生家协会 (ACGIH)规定接 触镉时 , 血镉的生物接触限值为 10mg/L, 尿镉为 10mg/g肌酐 。 4.检验方法 生物样品中镉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原子吸收光谱 法和电化学分析方法 。 常规火焰原子吸收光谱 法的灵敏度较低

53、, 且受样品中盐及能与镉形成 难解离络合物的其它金属离子的干扰 , 常需要 采用络合萃取法使样品中的镉浓缩并与基体成 分分离后测定 。 近年来 , 采用巯基棉选择性吸 附和解吸镉 , 达到消除干扰和富集的目的 。 石 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镉的灵敏度高 , 但由 于镉的沸点低 , 不能采用较高的灰化温度使大 部分样品基体预先除掉 , 会有较高的背景吸收 干扰 。 近年采用的解决办法是:加酸除去血样中 的蛋白质 , 取上清夜分析;尿样加基体改 进剂 , 提高镉的热稳定性;使用最佳的灰 化条件合较低的原子化温度 (使镉信号与 基体信号分开 );使用高效能的背景校正 器;采用基体匹配标准和标准加入曲

54、线等 。 电化学分析方法中 , 示波极谱法 、 阳极溶 出伏安法 、 电位溶出法等方法均具有较高 的灵敏度 , 仪器价格低廉 , 但后两种方法 要求操作条件严格 , 重现性较差 。 二、巯基棉分离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 尿镉 1.原理:在弱酸性条件下 ,尿中镉被巯基 棉吸附富集后 , 用稀盐酸解吸 , 于 228.8nm波长下 , 用空气 -乙炔火焰原子 吸收光谱法测定镉的浓度 。 2.尿样的采集和保存 用聚乙烯瓶收集尿样 , 测定比重 , 按尿 样总体积加入 1%的盐酸 , 于 4 下可保 存两个月 。 3测定方法 取 100m1酸化后的尿样 , 加入到活塞下装有 0.1g 巯基棉的分液

55、漏斗中 , 用 1mol/L氢氧化钠溶液 和 1mol/L盐酸调 pH至 5.06.0, 以小于 6ml/min 的速度过滤 。 加 5ml水洗涤巯基棉 , 待水滤尽后 , 加入 10m10.2mol/L盐酸解吸 , 速度与富集时相 同 。 收集解吸液于 10m1容量瓶中 , 混匀 , 测定 。 波长 228.8nm 乙炔流量 0.9L/min 狭缝 0.4nm 空气流量 5.5L/min 灯电流 2mA 4.说明 (1)巯基棉是棉花纤维素的羟基在酸性介质中与 硫代乙醇酸发生多相酯化反应的产物 , 制备方 法是:取 100m1硫代乙醇酸 、 70m1乙酸酐 、 32ml乙酸 、 0 3m1硫酸

56、混合 , 加入 30g优质脱 脂棉 , 浸泡 , 密闭后于 40 保温 3天 。 取出 , 用 耐酸抽滤漏斗抽虑 , 蒸馏水冲洗至中性 , 置 35 烘干 。 于棕色瓶中保存 。 (2)尿液的酸度对巯基棉的富集和解吸效率有明 显的影响 , 最佳的吸附 pH为 5.06.0;解吸时 , 0.l0.2mol/L盐酸可使 99.8%的镉解吸下来 。 尿汞的测定 一、概述 1.性质:汞 (Hg)是一种银白色的液体金属 , 原子量为 200.6。 比重 13.6, 熔点 -33.9 , 沸点 357.2 。 汞能溶解除铁和铂外的许 多金属生成汞齐 。 汞不溶于水 、 硫酸 、 盐酸及有机溶剂 , 易溶于

57、硝酸和王水 , 能溶于类脂质 。 汞盐大部分能溶于水 , 如硝酸汞 、 硫酸汞 、 氯化汞等 , 但氧化 汞 、 氯化低汞 、 硫化汞等几乎不溶于水 。 汞易挥发 , 温度越高 , 挥发性越强 , 0 时汞在 空气中蒸发达到饱和浓度 2.18mg/m3, 已是卫生 标准 0.01mg/m3的 209倍多 , 20 时 , 则可达卫生 标准的 1300余倍 。 汞的挥发除与温度和气压有关 外 , 还与室内空气交换的速度以及汞的暴露面积 有关 。 因此 , 在使用汞时 , 必须注意不要将汞暴 露于空气中 , 在汞的表面加水封 , 可有效地防止 汞的挥发 。 溅洒到桌面或地面的汞应用吸管吸起 来 。

58、 金属汞及其无机化合物在环境中受微生物的 甲基化作用 , 可以转变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 。 2.接触机会 人们接触汞的机会较多 , 如汞矿的开采 、 冶炼;用汞齐法提炼贵金属;金属汞广 泛用于电器器材和测量仪表的制造;化 工 、 轻工等工业使用汞的化合物 。 工业三废如处理不好 , 可污染大气 、 水 源 、 土壤和食物 , 增加人们接触汞的机 会 。 3.毒性、代谢和监测指标 汞及其化合物是有强烈毒性的化学物质 , 世界上已 有多起汞中毒事件发生 , 如日本的水俣病 。 汞及其化合物可以通过呼吸道 、 消化道或皮肤等途 径进入体内 。 在生产环境中主要是经呼吸道吸入金 属汞蒸气 、 汞化合物的

59、气溶胶或粉尘 。 汞蒸气经呼 吸道进入机体后 , 可通过肺泡壁的毛细血管吸收 75%85%。 溶解度高的汞盐可经消化道迅速吸收 。 被吸收的汞在细胞内氧化成二价汞离子 , 汞离子与 蛋白质的巯基结合 , 抑制一系列合巯基酶的活性 , 引起机体功能障碍 。 主要损伤神经系统和肾脏 , 职 业性慢性汞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腔炎 、 易兴奋 性和汞中毒震颤 。 汞接触者尿汞含量明显升高 , 因此尿汞含量可以作 为监测汞接触的常用指标 。 4.检验方法 尿汞的测定方法常用双硫腙比色法和冷原子 吸收光谱法,双硫腙比色法的灵敏度低,影 响因素多;冷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灵敏度高, 特异性好,操作简便,是目前尿汞

60、测定最常 用的方法。 尿汞的冷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法 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是用氯化亚锡作还原剂 将尿样中的汞还原成元素态汞蒸气 , 被载 气流带入吸收管道 , 汞蒸气吸收 253.7nm 紫外线 , 且吸收的程度与汞含量成正比 , 用标准曲线法或比较法测定尿汞含量 。 根据所加氯化亚锡的酸碱性不同 , 可分为 酸性氯化亚锡还原法和碱性氯化亚锡还原 法两种 。 (一 )碱性氯化亚锡还原法 1.原理:在强碱性 (pH=l4)和有镉离子存 在的条件下 , 用高浓度氯化亚锡将尿中 的有机汞和元机汞还原成元素态汞 。 用 测汞仪在 253.7nm处测定汞含量 。 2.尿样的采集和保存 用聚乙烯瓶收集一次尿样 ,

61、 尽快测定比 重 , 加入氢氧化钠 , 使其浓度达 40g/L, 于 4 冰箱中可保存两周 , 在分析前将尿 样彻底摇匀 。 3.测定方法 (1)样品处理:吸取 10ml(或 5ml尿样 +5ml水 )于 10m1具塞试管中 , 加入 2ml 500g/L氢氧化钠溶 液 , 0.5m1 10g/L DL-半胱氨酸溶液 , 混匀 。 (2)标准系列:取 0、 O.10、 0.20、 0.30、 0.40和 0.50ml O.5mg/ml的汞标准溶液分别置于 6支 10ml具塞试管中 , 加基体尿液至 10m1, 各加 2m1 500g/L氢氧化钠溶液 , O.5ml l0g/L DL-半 胱氨酸

62、溶液 , 混匀 。 (3)测定:将配制好的标准溶液或样品溶 液依次倒入汞蒸气发生瓶中,加 1滴磷酸 三丁酯, 1m1氯化亚锡 -硫酸镉试剂,立 即盖紧发生瓶盖,接通抽气气路,读取 最大吸光度值。以标准管的吸光度对汞 浓度作图绘制标准曲线,由样品管的吸 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样品管的汞含量。 4.说明 (1)尿样中的汞在保存过程中 ,会因容器吸附或挥 发等原因而损失 , 特别是烷基汞会因细菌或酶的 作用而分解 。 每升尿样加 40g氢氧化钠 , 或加 20g 氢氧化钠和 1g半胱氨酸 (稳定剂 , 防止汞吸附或 挥发损失 ), 在 4 或室温下可保存两周 。 (2)尿中大量的有机物质与反应时形成的

63、氢氧化物 产生共沉淀 , 使反应溶液变稠 , 影响汞蒸气的释 放 速 度 。 为 抵 销 这 种 影 响 , 用 比 重 为 1.015 O.002的正常人尿液作基体尿液来配制标 准系列 。 (3)本法测定结果准确与否 , 关键在于还原 剂中氯化亚锡和镉离子的浓度 , 只有当反 应液中氯化亚锡达到 2550g/L, 硫酸镉达 到 48g/L时 , 有机汞的还原效率才能与无 机汞基本相同 。 镉离子作为还原反应的催 化剂 , 是必不可少的 , 如果不加硫酸镉 , 总汞的测定值偏低 。 (4)温度对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汞有明显 的影响 , 被测溶液的温度从 15 升高至 40 时 。 测定值可增加

64、一倍 。 所以 , 样品 与标准必须在同一温度下测定 。 (二 )酸性氯化亚锡还原法 1.原理:酸性氯化亚锡还原法是先用高锰 酸钾和硫酸破坏尿中有机物 , 使尿中汞 转变为离子状态的汞 , 然后用氯化亚锡 溶液将汞离子还原成元素态汞 。 在 253.7nm波长下 , 用测汞仪测定汞含量 。 2.尿样的采集和保存 用聚乙烯瓶收集一次尿样 , 尽快测定比 重 , 于 4 冰箱中可保存 1周 。 3.测定方法 (1)样品处理:将尿样摇匀 , 吸取 2.5m1于 大型气泡吸收管中 , 加入 2m1 50g/L高锰 酸钾溶液 , 再加入 1m1硫酸 , 放置 5min, 混匀 。 于 4550 水浴或恒

65、温箱中保温 2h, 取出 。 在振摇下滴加 200g L盐酸羟胺溶 液至褪色 , 敞口放置 20min。 连接至测汞 仪上 , 用滴管迅速加入 1m1 200g/L酸性氯 化亚锡溶液 , 立即连接抽气气路 , 读取最 大吸光度 。 (2)将汞标准溶液作同样处理和测定 , 绘制 标准曲线 。 4.说明 (1)处理样品时 , 先加高锰酸钾溶液 , 后加硫酸 , 以避免加硫酸后尿样发热 , 导致汞 挥发损失 。 在有高锰酸钾存在时 , 即使将溶液加热到 100 , 汞也不会挥发损失 。 (2) 在酸性高锰酸钾条件下 , 尿样在4550 保温 2h, 可使结合态汞全部解离出 来 。 低于 45 或少于

66、 2h, 结合态汞解离不完全 , 使结果偏低 。 (3)含糖尿样 , 会迅速耗尽高锰酸钾 , 须及时补加以维持氧化状态 , 或减少尿样量 。 (4)苯、酮类溶剂对 253.7nm紫外线有吸收,如进入吸收管道,会干扰测定。 呼出气中苯及尿中酚的测定 一、概述 1.苯的接触机会:苯的生产;苯为化工原 料;苯为常用溶剂和稀释剂;苯为油漆等 的原料。 2.毒性、代谢情况和检验指标:苯在生产 环境中主要以蒸汽存在于空气中,通过呼 吸道进入人体。 呼出气中苯和尿中酚可作为苯的接触指标。 美国规定苯的生物接触指数为:班后尿中 总酚 50mg/L;次日班前混合呼出气 0.08mg/L;终末呼出气 0.10mg/L。 苯在体内的代谢情况 3.理化性质 苯:无色透明具芳香气味的液体, mp5.5 C,bp80.1 C,易挥发,易溶于乙醇、 乙醚、汽油、丙酮、氯仿、四氯化碳等有 机溶剂中,微溶于水。 苯酚:白色、半透明针状结晶, mp41 C,bp182 C,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 甘油和二硫化碳,溶于水,不溶于石油醚。 4.样品收集 呼出气:班后用塑料袋直接收集呼出气 或用活性炭管在 -70 C(丙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