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村实习报告

上传人:gao****ang 文档编号:226901436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5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宏村实习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宏村实习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宏村实习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宏村实习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村实习报告(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宏村认识实习报告摘要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而民居则是这种精神内涵的最具体、 最深刻的反映。它反映了各民族、各地域的历史变迁和自然风土人情,极具多样性,是传统 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民族众多,而条件各异,因此形成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宗教 信仰等种种差别,反映出居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出丰富多采的民后面貌。它与力求统一的 官式建筑,与祟尚典雅的文人建筑,有着显著的不同,正因其反映文化层次的差别,决定了 建筑的不同特征。中国古民居建设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和。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布局,还是单栋建筑 的空间、结构,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

2、依山就势、相地构屋、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而位于安徽黄山脚下的皖南宏村古民居村落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古徽州外 出的商人为了恩泽故土,在营建宅院、构筑村庄时,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 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黟县各村概况宏村宏村位于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 已近千年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绵延至今已有800余年。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 山等,地势较高,经常云蒸霞蔚,有时,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好似一幅徐徐展开 的山水长卷,因此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

3、 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 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 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人们还在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 腿。这种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 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全村现保存 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古朴典雅,意趣横生。“承志堂”富丽堂皇,精雕细刻, 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南湖书院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徽派建筑风格; 敬修堂、东贤堂、三立堂、叙仁堂,

4、或气度恢弘,或朴实端庄,再加上村中的参天古木、民 居墙头的青藤老树,庭中的百年牡丹,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反映了悠久历 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宏村位于黟县西北角,南宋绍兴元年(1131),祈墅村汪姓故居焚于兵乱屏山黟县东隅舒姓古村。古村内存古宅300 余幢,祠堂亦多。吉阳溪穿村而过,两岸临水人 家,古桥相连,颇得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屏山村曾出进士十几人,举人更甚。明万历进士 舒荣都大常寺卿,敕造牌坊。清代书画家舒之翰,现代艺术家舒秀文,都是屏山村人。村中明代古祠舒庆余堂、舒继富宅第、里屋支祠光裕堂,舒秀文故居,敦仁堂,玉兰厅 三姑庙等名宅,皆是屏山村重点保护单位。熙过,现存

5、明清古建筑 200 余幢。木雕楼最负盛名,举目皆是木雕,量之大,艺之精, 工之巧,义之深,乡间少有,可为艺术精品。塔川宏村东北角三公里处。古樟水口园林,高大茂密。村庄坐落山坞之间,梯级布局,似塔 形,故名塔川。村外多乌桕树,秋天红叶绚丽多彩,“塔川秋色”名闻遐迩。全村尚存老屋 数十幢,吴氏老屋“积余堂”的木雕尤为精彩。西递西递村,古名西川,地处古徽州府之西,曾设驿站“铺递所”而得名,距黟县县城8公 里。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被婺源考川人胡三带回家乡养育,改姓胡,名 昌翼。昌翼 22 岁中明经科举,后世称昌翼公“唐太子明经胡始祖”。明经胡五世祖胡士良于 北宋元丰年间定居西递程家里降

6、山坡上,后来迁居山下。明景泰年间渐成黟县一大都会。村 庄东西长800 米,南北宽300 米,两条山溪自东而西穿村而过,村似船形。西递代出名宦文人富商,人杰地灵。明清两代,实授官职者115人,廪生,贡生,监生 多达 298 人。明代荆藩首相胡文光,清代巨贾胡贯三,其长子三品通议大夫胡尚熷,次子四 品朝仪大夫胡尚寿,三子 杭州知府胡元熙,其孙大收藏家胡积堂等高官富商文人为西递村 带来了数百年的繁荣。清乾嘉年间,西递村鼎盛时期,全村曾有 600 余幢民宅,99 条巷子,90 余口水井,34 幢祠堂,13 座牌坊,5000人丁,何其昌盛!历经数百年风雨,全村至今尚存古宅200 余幢, 以清初建筑居多,

7、保存完整,古宅大多有人居住,人丁兴旺,古街巷韵味古朴,牌坊,祠堂 雄风依存,山清水秀,鳞次栉比,堪称“徽派民居博物馆”。2000 年 11月,西递登录联合国 世界遗产名录。关麓关麓村位于县城西 13 公里处,亦是汪氏家族聚居之村,古驿道经西武岭走祁门上江西 景德镇。村南小溪蜿蜒,林木扶疏,景色颇佳。全村保存有古宅 100 余幢,“八大家”最富 特色。汪姓八兄弟建了 18 幢私宅,敦睦庭,临溪书屋,瑞霭庭,双桂书屋,大夫第,春满 庭,吾爱吾庐,萱荫庭,九思庭,淡月山房等等。屋屋相通,保存完整,木雕精细,书屋便 厅雅致幽静,各具风格,连成一气,非同一般。南屏南屏村位于黟县县城以西5 公里,村庄有1

8、100余年历史,村里以叶,李,程三大姓家族 为主,保存有祠堂,老屋300 余幢。南屏村的特点是祠堂又大又多又完整。步入叶氏祠堂的 后进享堂,只见青苔石阶,高墙天井,光线隐晦,古拙深沉,满目沧桑,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村里巷弄曲折迷离,高墙深巷,纵横交错,行走其间,恍惚回到远去的岁月。南屏的古民居 保存完整,马头墙鳞次栉比,还有万松林,古桥,文昌阁,雷祖殿构成的水口景观,基本保 持历史原样,很有看头。徽派建筑形成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 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

9、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 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 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 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 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 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 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 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

10、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 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 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 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 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徽派建筑的特色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 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 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

11、统风水规则进行,山水环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 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 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徽式宅第结 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 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 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 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

12、,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 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 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 格。徽派建筑的风格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建筑流派,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流派 之一。它始形成于唐末、兴盛于明清时期,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 坊等建筑实物中,因此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而在民居、祠堂、牌坊 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数传统民居,它集中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13、。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自然古朴,隐僻典雅。它不矫饰造作,师法自然,顺乎形势, 不趋时势,不务时兴,笃守古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兼蓄道、释,坚持宗族法规,崇奉 风水,追求淳朴古素,所谓自然古朴;含隐蓄秀,凝重孤峭,典正雅致,庄重高洁,不染尘 俗,所谓隐僻典雅。徽派建筑的特点徽派建筑特点:青砖黛瓦、高墙小窗、流檐翘角、雕梁花窗、飞檐出甍、回廊挂落。粉 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 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徽派古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民居 徽派建筑中民居最典型的特点是: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徽州民居的结 构牢固,

14、大多是砖墙、木梁架和方砖铺地。徽州民居的外观明朗,其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 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整个宅居以天井为中心,三间两过厢组成长方形平面 双楼层的内向小型三(或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倚山傍水,讲究风水价值。其四周青砖高 墙围护,鱼鳞青瓦覆盖。房屋除大门外,只在二楼向外的墙壁上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 井。徽州民居内部是以柱、枋、梁、檩、椽等构件组成的木结构建筑,梁托、瓜柱、叉手 雀替、斗栱等大都进行镂雕加工,装饰以漂亮的花纹、线脚。徽州民居的外观造型颇具特色,除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 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

15、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 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 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祠堂祠堂是祭祀祖宗先贤、新年谒祖、举行庆典、执行族规、嘉奖子孙,宴请功名成就者 等诸事举行的庙堂。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风,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徽州名门望 族修祠扩宇、营建支祠,以显示家族昌盛,人丁兴旺。 祠堂外观,正面较豪华,门厅多为五凤楼建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其余三面较 简洁。门槛外,大门两侧各有一面雕刻精美的石鼓或石镜,一般宗祠门外立石鼓,支祠门外 立石镜,显示等级区别和宗法森严。其结构与民居相同:

16、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一 般外檐柱多用木石混合;中进享堂的月梁、金柱粗硕。有些祠堂寝殿虽为双层,但底层梁架 仍齐整,一如单层,并绘有精致的彩画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等宣扬封建礼数的标志性建 筑。古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以才入仕”者代不乏人,为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表 彰宦绩政声、孝子义士、节妇烈女,徽州人多采用“立牌坊”的办法以传显荣光。朝中官僚 显贵,浪迹天涯而发迹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奏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兴建牌坊,旌表 功名、义寿、贞节,树碑立传,以求流芳百世。古牌坊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规模宏大,每一块梁枋,每一件镶嵌都合乎力度,在建 造上

17、讲究选址、造型、雕刻、用料等。牌坊型制不一,有“楼脊式“,“冲天柱”式;有方 形四柱、八柱,也有“一字型”单门和三门的;有遍饰雕刻、工致华丽,也有平琢浑磨、不 事雕饰的,其排列有纵列七道、四道,也有三座横列一排。徽派建筑的其他艺术特色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徽派三 雕”以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 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 至明清而达极盛。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 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

18、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它是明清 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题材包括翎毛花 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徽州宅居基本格局的形成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一颗印”。 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 作采光通风用。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 四合式大多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说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组合而成,可分为大四合与小四 合。大四合式前厅与后厅相向,中间是大天井。前厅是三间式,但地坪较

19、高,为正厅堂;后 厅亦为三间式,但进深可略浅,地坪面较前厅低。前后二厅以厢房相连,活动隔扇,楼梯间 有设于厢房的,也有设在前厅背后的。内部木板分隔,外墙均为砖墙出山马头墙。天井则根 据地形可大可小,也有的在前厅背后再设厢房、小天井。这种大四合式住宅前后均有楼层。 小四合式前厅三间与大四合式同,后厅则为平房,也更小,进深浅,一般中间明堂不能构成 后厅,而作为通道,两个房间供居住,天井也较小,楼梯均在前厅背后。大厅式住宅的大厅,主要是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 常起居场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体部分。大厅多为明厅,三间敞开,两根圆柱显示着大 厅的气派。也有用活动隔扇封闭的

20、,以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二廊,面对天井。大厅式 住宅可从正中入口设屏门,平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也有 在侧面开边门出入,天井下方则设客房。还有由正门出入,门两侧设二厢房者。穿堂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均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相连,为由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 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背向,入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穿堂部分 有一明堂,两个小房间,可供客人居住,也可家中人居住。这种穿堂式建筑比正式三间式小, 有天井采光。徽州人有聚族而居的习俗。有的大户人家宅屋成片相连,一百多个天井,但也只是上面 几种基本格局的拼接组合而已。徽州是复杂的它亦动亦静、亦俗亦雅。

21、行商坐贾囊中银两的碰击声,交织着乡儒学 究的吟哦;精工细作的木雕窗棂,映衬出自然的山水如画。徽州留给后人的有形与无形的文 化遗产,实为一巨大宝藏。它有太多的智慧、启示、经验、鉴戒,值得我们去发掘、提炼、 思考、总结。马头墙宏村建筑的另一特色,民居除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了马头 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 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 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这原是为了防火,故俗称“封火墙”。【马头墙简介】马头墙,又称风火墙、封火墙、放火墙等等,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

22、垣, 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古建筑中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 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使用马头墙时,两侧山墙高 出屋面,并循屋顶坡度迭落呈水平阶梯形,而不像一般所见的山墙,上面是等腰三角形,下 面是长方形。马头墙高低错落,从外形看颇具风格,因而不仅是中国南方徽派建筑常用格式之一, 也是徽派建筑的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说,用以概括 明清徽派建筑风格。一般来说,优美的马头墙多见于乡村,而在繁华的都市中,马头墙则极 为非常难得和珍贵。【马头墙的作用与寓意】徽州民居的山墙之所以采取这种形式,主要是因为在聚族而居的

23、村 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火灾发生时,火势容易顺房蔓延。 而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马头墙,则可以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 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特殊风格了。 而在古代,徽州男子十二三岁便背井离乡踏上商路,马头墙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 现在看到这种错落有致,黑白辉映的马头墙,也会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 美的享受。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 汗马功劳”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 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

24、“马头墙”的动机。看到这些马头墙,人们常常会为徽派建筑设计师 们那种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徽派民居,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 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而从高处往上看, 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也隐喻着整 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马头墙的分类与构造】马头墙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 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 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四阶更常见,较大的民居,因有前 后马头墙的跌落厅

25、,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 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马头墙的构造为,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 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 有“鹊尾“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 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 斗”两种做法;“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 兽类。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

26、。总体规划特点总体特点: 宏村建设规划最主要的特点是与其水系相得益彰,依山傍水而建,其理水观念 合于中国古代的风水学。1、宏村内部的活水并非天然形成,而是村民们后来修建的。根据宏村村民家谱上记载,村落初期,只有山前一条溪水。明朝永乐年间,宏村人邀请 徽州地理先生何可达重新勘测规划。他详细审查山川走势,特别是宏村附近的水流去向。经 过十年的探索,何可达确定了把溪水引到村民家门口的村落规划方案。根据何可达的设计,村民先把村中那口仅有的小泉窟,开掘成一个宽阔的水塘。他们按 照民间“花开则落,月满则亏”的传统说法,将水塘开掘成半月形,取“花未开、月未圆” 的境界,称为“月沼”。然后村民从山前的那条溪水

27、上游,引出向西流的活水,南转东出, 在各家各户门前经过,再经过月沼,最后流回溪水下游。这就形成了弯弯曲曲流过每家门口 的水渠。村民们利用天然的地势落差,使水渠中水流始终保持活性,同时在上游设置水闸, 控制水的流量,这样,水渠之水就能长年不枯。开始,村里的学堂是建在村口的。孩子们和老师用水不太方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 为了美化学堂的环境,村民们又在学堂旁边修建了这个南湖。就这样,月沼,水渠,南湖,天然的溪水,组成一个活水系,终日潺潺在村中流淌。2、“无水不成村”,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安徽宏村的理水观念:从选址开始,宏村就严格地遵循了风水术的法则。中国地处北半球,而且绝大部分地区 都处在北回归线以

28、北,所接受到的阳光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南方。因此,在中国建筑物的最佳 朝向都应该是坐北朝南,这样才可以获得最充分的采光。从宏村的平面图中看出宏村的布局 可以说是非常符合上述标准了:左面即西面为西溪和羊栈河,右面即为际泗公路,前面即南 面为南湖,后面即北面为雷岗山。当然,其中并不是每个要素都是天然的,例如南湖就是后 来修造的人工湖。但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宏村建筑布局的前提和关键。宏村的水系与它的布局也有着莫大的联系,所以要谈宏村的水系就不得不谈它的巧妙 布局。由于村形似牛形,宏村自古被称为“牛形村”。村子北面背靠的雷岗山就是“牛头”; 村子中央的半月形水塘为“牛胃”;在村子中沿着巷道弯曲回转,穿房

29、绕户的大小水圳就是 “牛肠”;村口正面的南湖就是“牛肚”;村子西面架在西溪和羊栈河上的四座桥则为“牛腿”。 由此一来整个村落就像一头卧在水中的大水牛。从宏村的水系规划历史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它是宏村多少代人的劳动结晶。从选址开始 它就倾注了古人的智慧和汗水。古人在选址造宅上不是盲目的,他们选择一块地首先要看这 块是否适宜人们的生活,是否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力图做到人与自然的融洽境界。宏 村在地势上的选择体现出了建筑朝向与“日照”的天时和“地形”的地利双向调节,使得既 顺应地形环境,又不违背良好方位的布局形式。在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改造中,这一思想也是 起着主导作用的。3、宏村对于水的处理,与其说

30、是改造不如说更多的是对自然的“借”与“还”。宏村的水主要是来自西溪,而最后这水又“还”给了西溪。宏村人只是巧妙地使它在村 中“游历”了一遍,而同时又满足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这种做法,按照自然条件的缺 损,通过人工措施来补益,只要做得巧妙,就能起到点石为金的效果。从宏村这一中国古代 村落的整个形成历史过程,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建筑意识中对整个居住群的整体规划及对环 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而且这一意识还存在一个不断发展,进步,完善的漫长过程。最终才 形成“置高岗面流水,一望无际”,依山傍水而居,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可当北面来风,地 势高爽,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有仰观山色俯听泉声之乐。宏村建筑群是集我国

31、古代科学,建筑工程学,文化,宗教,美学,艺术等于一体的综合 实体。它在力求满足村民实际的功能性需求以外,又兼顾了文化气息和观赏性,同时还不忘 发展的可持续性。宏村的理水观给我们几点最大的启迪:第一,它一直是从整体,全面的宏观视角出发,通盘考虑。从选址到布局,从布局再到 具体实施,都是精心设计过的,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无规划盲目建设;第二,它贯以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宏村水系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自然的基础上 改造,而不是破坏自然和滥用自然。它“有借有还”,在具体细节上改动而不做根本性的改 变,满足了世世代代的需要;第三,它兼顾了人们的直接生存需求和审美趣味,集功能性和观赏性于一体,既不是只 实

32、用不美观,也不是像单纯的观赏性园林那样仅供休闲娱乐;另外,宏村水系不是一次成型的,而是在环境和人口的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不断改造, 修葺使之完善的长期过程。对于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我们现代建筑观也应具备这种与时俱 进的思想。最后,中国古代建筑中不仅仅讲求实用和美观,更讲求文化氛围。从宏村的理水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各种经典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风水理论观点等都在这里交织,汇聚,可以说它们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灵魂。也正是因为 有这样的传统文化作背景,才使得中国建筑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宏村的选址、空间布局、水系的形成都深受风水思想的影响自古以来,民间建宅择地注重“风

33、水”,择位定向首先要查看构成自然环境诸因素的形 态,以定夺住宅在自然环境中的空间位置。因此,民居择地讲究取山水汇聚、藏风得水之地。 宏村作为明清徽州民居建筑中保存最好、特色鲜明的村落,充分反映了风水与营建的密切关 系。宏村民居村落形态的起源、发展与最终成型是伴随着风水思想的成熟和完善而逐步扩展 的,历经宋至明清的数个朝代。在其发展历程中的各个阶段无不受到风水思想的深刻影响。 如宏村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月沼与乐叙堂的修建,它们完全是风水理论指导下的产物。事 实上,不仅宏村的整体村落环境建设是风水思想的直接外化,作为村落构成基本要素的民居 建筑个体,其营建的地点、朝向、布局结构、装饰等方面也深刻地

34、烙上了风水思想的印痕。 另外,在空间布局中,宏村的宅居形势、建筑尺度等因素,都与风水理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 系。相关史料证明:宏村历代人具有根深蒂固的风水理念,这与宏村独特空间的形成关系密 切。宏村是经精心“设计”而成的,其外部空间崇尚自然的传统环境观念在其选址、规划中 得到具体体现。宏村古村落选址和规划建设都符合传统的“枕高岗,面流水,一望无际”的 风水原则,注重从堪舆学角度进行整体规划。从精神性空间的营造角度来看,宏村人赋予古村落一种观念的形态,有意把村落的整体 形态与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相结合,借助风水理论中象形说中“牛卧马驰、莺舞凤飞、牛 富凤贵”的说法,把宏村建设成为典型的“牛形村落”

35、,村落的牛形边界也成为村落整体空 间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牛形的古村落形态显示出时人仿生设计意识的开放性。追求环境的舒适性和观赏性赋予了宏村村落空间结构和分布形态一种独特的表现方 式。整个宏村村落在形状上格外注重地势,是一个近乎天成的空间骨架,是一个完整的聚 落空间结构形态整体。宏村空间布局的显著特征便是因借自然,与环境相和谐形成一种灵 活、无序、自由的分布方式,从而构成“人村落环境”之间的有机统一,而这也是现 代建筑设计规划中所缺失的。空间构成模式一、建筑空间模式 1建筑单元构成 宏村古村落现有古民居130余栋,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经测绘的有90余栋(图1)。通过分析这90 余栋建筑平面的格局,

36、我们发现宏村古村落民居建筑最基本的结构是标准的三合院模式,由 堂屋、左右厢房与围墙构成的天井组成;基本的三合院通过拼接,组合成四种基本的合院单 元:三合院基本型,即“凹”字形,俗称“一明两暗”或“明三问”;两个三合院对接,中 间合为一个天井,俗称上下对堂;两个三合院相反连接,呈形,两端各一个天井; 两个三合院串接,三合院单元之间没有砖石墙体分隔,一般只有一个出入口(图2)。合院单 元大多数为二层,使用者在民居内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一层。2建筑的单元组合宏村的民居住宅内部合院单元的组合主要可归纳为三种方式:A.单个合院单元,一般出现 在面积较小的宅基地;B.由两个以上基本合院单元串连成纵列;C.由两

37、个基本合院单元并 联成横列。这些组合后的规整合院单元成为住宅中的主体部分,前院、厨房、杂物房等附属 用房则因地制宜置于宅基地的困。“边角地”,然后以围墙与外部街巷分隔。如图3所示为宏 村主要街区组团的建筑单元组合模式,从中可看出大部分建筑的单元组合模式为A、C型,只 在一些街巷转角处的建筑为B型模式。二、街巷空间模式1街巷的基本组成 宏村街巷道路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道路是以大体呈东西向的后街、宏村街、湖滨北路及外围 的西溪路、湖滨南路、际泗公路;第二级道路大体呈南北走向,主要是联系大面积的住宅组 团,是村落内空间最丰富、最有特色的街巷空间,如上水圳、茶行弄、中山路等,这些街巷 常在交叉口、拱门等

38、地方形成一些放大空间,为村民的日常交往提供了聚集处;第三级道路 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巷弄,十分狭窄,只满足“通过”的功能,基本没有容纳人停留的空间。 2街巷界面组成 就物质构成而言,空间是由界面围合构成的,其界面的属性是这一空间形态的重要内容;街 巷空问构成界面包括底界面与侧界面,底界面由地形特征、地面铺装、公共设施等组成,是 空间物质活动的承载面;侧界面是外部空问的围合界面,由众多建筑的外界面拼合而成。因 古民居建筑的单元组合性,因此街巷侧界面也具有这种特性,如图5所示。3重要节点空间(1)交叉口空间 如图6所示为宏村所有明显的道路交叉口,由图中统计可知:这些交叉口大部分均以“丁” 字形为模式

39、(占711),而几乎所有“十”字交叉的地方均有不同程度的错位,有些则扩 大为风车状的小广场(占140)。(2)街巷拱门空问 宏村街巷内现存拱门21座(图7),成为街巷独特的空间元素。从与当地老者的访谈中了解到, 拱门的形成与宏村人的风水理念(聚“气”)和宗族意识(“血脉相连”)是分不开的。而从实 际的空间体验中,街巷内图8的拱门主要有三种“空间作用:A.不同等级、不同归属的。相邻空间的过渡(4、11、13、14、15、16、18); B.保持空间界面的连续(1、2、8、9);C.上 述两者作用皆有(3、】0、】7、】9、20、21)。三、村落的整体形态 徽州村落的整体形态受其独特的自然山水及思

40、想文化等因素影响(图8),这似乎已成定论, 在此不作过多讨论,而要说明的是建筑模式对村落整体形态的影响。首先,内向的建筑单元 模式使得在村落中对居住者来说最重要的空间仍然是住宅内部的建筑及天井空问。受此因素 影响,村落整体形态是紧凑、内向的。而这种高密度的布局模式,也使潜在的共有空间最小 化;因此村落内主祠堂前的月沼空问于村落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心理上都是绝对的中心。其 次,虽然建筑单元构成以规则的合院为主,但附属建筑有很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使得建筑 和建筑、建筑和环境之间能灵活地变化;各栋民居的主体建筑合院单元虽保持基本相同 的走向和模式,但在和环境及相邻建筑之间通过附加自由形状的附属建筑,最终使得村落的 整体形态呈现拓扑网状结构,而村落的边界也是连续而不是发散的。第三,模式化的单体建 筑平面,使得徽州建筑对地形得改造能力有限,不能如湘黔等地得建筑那样,能够依山就势, 沿山坡建设。在整体形态上,反映为村落发展到地势剧烈变化的部分就停止了。因此徽州村 落大多选址于地势平坦之处与建筑单元的模式化也有着密切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