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教程学习资料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26883874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PPT 页数:147 大小:10.5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平面设计教程学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平面设计教程学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平面设计教程学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47页
资源描述:

《平面设计教程学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面设计教程学习资料(14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平面设计教程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学习目标学习目标通过绪论的学习,了解平面构成在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明确平面构成的学习内容、目的与方法。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平面构成的学习内容与目的。2.平面构成的学习方法。一、平面构成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平面构成”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础,探讨和研究的是平面设计中基本要素的构成、形成的规律以及应用等问题,是二维空间的构成。在现代社会中,“平面构成”已成为学习艺术设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2、程。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它的含义就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单元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其视觉化的、力学的观念。它与其他绘画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绘画作品是以具体的形象来打动人的,可以给人以具象的审美享受;而平面构成则是从具体形象中抽取了事物的精粹后再重新组合构成,以形式为主要表现对象来感染欣赏主体,给人以抽象的审美享受。因此平面构成的艺术功能是以形式美为主要表现方式给人以审美享受。艺术的美包括内容美与形式美两个方面。内容美表现了道德、情操之美,以及生活的真善美和自然的生命之美,这些美感触及人们思想感情深处;形式美则主要触及人们的感受器官并 引起一些心理反应,它是以内容为物质基础的。例如帆船的

3、桅杆、工厂的烟囱、高楼大厦的结构轮廓都是高耸的垂直线,这种垂直线在艺术形式上给人以上升、高耸的感觉;而水平线则使人联想到地平线、平原、大海等,因而产生开阔、平静、徐缓等感觉。平面构成以形式美为主要表现方式并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它从自然形态中有意识地提炼加工并突出了对象形式中美的本质特征,将它概括、提纯,使形态本身更强烈、更鲜明(图0-1至图0-4)。“平面构成”就是将现有自然形态中的点、线、面等抽象符号元素用艺术的审美法则,进行归纳和演绎,在二维的平面内,按照一定秩序和法则进行分解、重组,在设计构成的理念中形成新的理想形态。图0-1图0-2图0-3图0-4 “平面构成”作为一种设计基础

4、的训练方法,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设计运动,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在实践中被认为是一种开拓抽象思维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广州美术学院的幸泉华教授将“平面构成”介绍到我国。随后中国的美术设计院校相继,开设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课程。这三大构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目标却是一致的。作为造型训练的一种手法,构成设计打破了传统美术的具象描写手法,从抽象形态入手,培养学生对形的敏感性和创造性,反映了时代审美的新理想。“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程,现在已经在数码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包装设计等所有的视觉设计领域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平面构成主要强调

5、点、线、面的单纯的艺术训练,通过抽象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强调形态元素的比例、平衡、对比、节奏、律动、推移的同时,用图形设计的形式,给人以视觉美感,用形象符号元素的叠加、减少造成严谨而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构图,扩大了传统图案的表现手段和领域,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图形艺术,对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二、目前国内高校平面构成课程教学现状二、目前国内高校平面构成课程教学现状 平面构成是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各美术及设计类院校广泛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从纯粹视觉审美和视觉心理角度研究寻求组织平面的各种可能性,研究关于二维空间设计的规律和设计方法,是关于平面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目前我

6、国各类艺术设计专业,如装潢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影视广告设计等都开设了“平面构成”课程。平面构成是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中最具普遍意义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几乎适合所有设计类专业,对其所有的专业课都起到显著的基础性的作用。平面构成是一切应用类设计尤其是平面设计的重要基础,它通过对平面中形态构成要素、立体与空间概念、图形与构图的分析,平面中三维、四维幻象的塑造,平面创作技法的研究以及平面构成的美学原理等内容作进一步的理性分析,从本质上理性地把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属性和应用规律,为以后的各类专业应用设计做好准备(图0-5至图0-8)。图0-5图0-6图0-

7、7图0-8 因此,平面构成作为艺术设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通过对平面构成基本内容,如平面构成的形态构成要素、平面构成的图形、平面构成中的空间、平面构成的造型与构图、平面构成的造型与幻象、平面构成的基本构成形式、平面构成的作品创作与应用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在原有对图形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的角度了解平面设计中图形构成的一些基本原理,理性地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规律,以期指导今后的平面设计创作,增强平面创作的理性认知成分,使平面应用设计更具专业特点,更有针对性。基于平面构成课程的内容量大、面广、基础知识点多、理论性强的特点,其教学在各专业又应当有不同的选择点和侧重点及难易程度,在课程设置、

8、教学授课方式及实践实练的布置安排上都应与本专业密切相连,一切以为具体专业服务为基准。但目前国内各高校在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中因循守旧,致使这门课程真正的意义被学生们淡漠了。首先,部分院校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表现为轻创新、重摹仿,轻理论、重制作。有些院校教学忽视对平面构成的形式规律进行理论探讨,使学生停留在经验层面模仿前人的相关图例,无法真正实现调动学生艺术潜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市面上缺少像朝仓直巳的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那样图文并茂的精品教科书,不能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当然讲授理论也要有方法,重在开导启发,反对生搬硬套。例如在讲述渐变法则时可结合埃舍尔的创作历程,阐明渐变法则的源头首先是对形的研究

9、,其创作的关键在于对相关要素的形的合理转换,这样便使渐变这一形式法则上升到了形式规律的理论高度,能够加深学生对渐变法则的了解,使之对渐变和分形之间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要求教学上也同样需要随着时代的步伐而不断地更新观念,接受新的、更加快捷便利的科技手段,服务于教学实践。但目前一些院校仍然要求必须用手绘去完成平面构成作业,部分教师甚至有意识地贬低电脑工具的作用。传统的手绘作业,使学生缺乏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推敲、构思作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抑制了其创造力的发挥。用手绘制作构成作业,首先要在纸上用铅笔打稿,然后用鸭嘴笔勾边,再用毛笔填黑色水粉颜料,若出一点

10、差错,又必须使用白粉拿描笔结合界尺修改,耗时费力。而若用Photoshop、CorelDraw等电脑软件代替其中的手绘技术训练,不仅速度快、质量好,且可反复修改,从而可以把时间和精力集中于构思和创意上。另外,如果在基础构成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利用电脑进行设计,将十分有利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电脑软件应用水平的提高,为以后的专业设计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电脑应用基础。但是,在构思阶段还是要结合铅笔、钢笔草图,再用电脑加工完善并最终成图。因此若将手绘和电脑结合起来使用,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现在国内所用的平面构成教材,重点大多都放在对形式法则的“形式”推敲上,学生的作业模仿成分过多,形式味重,创造意

11、味不强,以致构成教学成了单纯模仿教科书的八股课程。有些教师甚至把平面构成片面地理解成素描之后的又一再现性的手工课,成了相关手工制作课堂练习技法的一种延续。例如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让学生进行基本形群化和素描化渐变构成上,其结果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平面构成的图形创意目的,导致对平面构成认识简单化。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现在某些院校的平面构成教学不思进取、死抱教条,使其偏离平面构成创造者的原始初衷释放和发掘学生的创造力。但平面构成是一个有机体,从其起源看,包豪斯时期的康定斯基和伊顿等人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用这种“基础课程”去训练学生的造型、审美和创意能力(图0-9)。图0-9 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中

12、,可以将传统图案“意象构成”与现代“抽象构成”有机结合;表现手段也可以结合电脑辅助设计,不必只局限于手绘;更应该把教学从形式法则的模仿,变为对学生潜在艺术能力的发掘,变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三、平面构成的学习内容与目的三、平面构成的学习内容与目的 1.平面构成的学习内容 平面构成的主要内容包括平面构成概念上和理性认识上的一般原则、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规律性与非规律性骨格结构、空间表现与肌理创意制作、平面构成在现代设计和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运用等。总的来说,平面构成是种从抽象形态入手来启迪创造构想的训练过程。所谓一般原理指的是构成视觉语言的基本元素,就像计算机程序中的源代码,是将学习者引入构成学

13、的阶梯。如人们头脑中的形态概念,显现于平面上的各种视觉形态,形态受制于客观约束的关系与条件,构成在实用及设计中所需表达的具体形象、内容、意义及功能作用等皆是。规律性骨格指的是后面将要学习到的重复、渐变、发射等受骨格约 束并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构成方式;非规律性骨格指的是对比、密集等突破骨格约束又不受规律形式所制约的构成方式。至于空间与肌理则是带有更大自由化的构成方式,也是创造形象的一种有力手段。通过上述内容足以说明平面构成是一门研究形态构成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如何掌握运用理性的和逻辑推理的手法来创造形象;探讨形象与形象之间怎样联系、排列、组合成不同视觉效果所存在的规律;寻求表现不同情感的表达方式、方

14、法。它主要采用抽象形态的训练方法,对点、线、面进行规律性或非规律性的构成变化,来解决设计中美的形式规律问题。当然,平面构成既然是一门视觉艺术的训练课程,而它的主要任务与手法是从抽象形态入手去引导学生了解造型观念,那么就需要把艺术上的形象思维与科学上的逻辑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平面构成需要从感性的视觉形象出发,再通过理性的分析与研究等过程去进行视觉语言的训练。经过这种训练所完成的作品,不仅仅是设计者心灵的感悟,更是设计者完整设计思路的理性创造;同时也不仅仅是构成原理单纯性的示意图形,还是既符合规范要求又独具匠心的作品。平面构成训练中产生的千变万化的形式,形成的多种构成方案,可极大地丰富学

15、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依靠平面构成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对多种构思方案的优选,也为设计积累了大量的形象资料。设计除需考虑实用功能的需要外,亦不可忽视形式美的规律。平面构成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开阔学生设计视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开发学生设计思维等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2.平面构成的学习目的 平面构成是研究形态存在规律的方法之一。平面构成这门学科早已成为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平面构成艺术注重抽象形态的训练,运用抽象形态的点、线、面进行规律性或非规律性的变化,不受具象形态的限制,对发展抽象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研究二维空间内的基本形态构成原理,以及对画面构

16、成方式的学习和掌握,目的是使学生拓宽设计思维,掌握理性的设计方法,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学习构成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分析和实验。其目的是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最终培养一种创造观念,使我们具有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开拓我们的设计思路。四、平面构成的学习方法 平面构成的学习,可以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初步加强学生对平面构成的感性认识;再将平面构成在实际设计中运用的实例与相关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平面构成的理解。另外,还可结合中外传统纹样,把传统纹样中的具象形态和平面构成中的抽象形态作对比,通过这种对比,使学生直观地理解自然形态与抽象几何形态的关系和

17、区别。在平面构成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原有的教学思维模式,建立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方法,通过命题作业的训练,结合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使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所发展。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通过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面构成的认识,了解学习平面构成的作用和意义。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的特点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其了解平面构成在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把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的形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构成中的基础知识。2.突破原有的教学思维模式 在以往的设计课程中,我们习惯把构成课分为平面构成

18、、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个独立的学习阶段,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使他们错误地认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就是三个单项训练,以致在后来的实际设计运用中,不能很好地把各种构成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实际上,在实际的设计中,我们很难区分设计因素中哪一个是平面构成因素,哪一个是色彩构成因素,哪一个是立体构成因素。在设计中的某一因素往往具有多重作用,最终的设计作品也是由多种设计因素共同构成的(图0-10至图0-12)。图0-10 多种设计因素构成的设计作品图0-11 多种设计因素构成的设计作品图0-12 多种设计因素构成的设计作品 3.建立正确的观察方法 要想创作出优秀的设计作品,就必须掌握正确的、

19、科学的观察方法。科学的观察方法就是整体、宏观、全面的观察方法。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可以指导我们的设计思维,并结合构成学的一般原理及形式美法则共同实现设计创新。这种观察方法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可以通过强化训练将它与直观感受结合起来并形成一种设计习惯,这种习惯的培养,不仅对平面构成的学习是必要的,而且对其他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是非常必要的。4.培养创新性思维方式 对世界不断的认知与创新,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动力,所以培养创新性思维方式也是平面构成不断焕发新生命力的源泉。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有以下三种:其一,通过学习以往的优秀平面构成作品,积累有益的设计手法;其二,向大自然学习,突破现有的设计主题,发现新的设

20、计闪光点,拓宽设计思路;其 三,借用其他学科先进的研究方法,开辟新的思维领域。学生在作业练习时,要注意个性的发挥,不要过多地受教师的某种想法和构思的束缚,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创新性思维的习惯。平面构成课的学习不是简单地模仿以往的作品,而是要大胆构思,发挥独创性,培养想象力。比如:把同样的形象按照不同骨格排列,可以变换出多种形态,同一命题能设计出各不相同的构成图形,这些发散思维的训练都是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图0-13)。5.通过命题作业的练习,促进思维能力和创造 力的发展创造性的作业训练是发展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途径。例如在平面构成以线为主的练习中,以某一段音乐为启示,设计一张以线为主

21、的平面构成。这种命题作业除了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和加强观察能力外,还能够提高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对造型、变化和美的法则会有更深的理解,对以后的设计将会有很大的帮助。6.寻找与新技术、新材料相结合的创作方式 设计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设计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创新,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出现不但可以为我们带来新的创作思考,而且也可以改进原有的设计方式,降低成本,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运用,不但为我们节约了资源、节省了时间,而且可以实现以前难以实现的设计想法。因此不断学习新技术、认识新材料也是发展构成设计的主要途径(图0-14)。图0-13 同样的形象按照不同骨格排列方式变换出的多种形态图0-14 运用

22、新材料创作的构成作品第一节第一节 平面构成的概念与发展史平面构成的概念与发展史 一、构成的概念一、构成的概念 构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形成”和“组成”两种含义,包括自然的形成和人为的创造。构成是指两种以上的单元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同时,构成具有哲学和科学的含义,有通过对世界诸要素的分解与组合,使新的功能显现之意。构成又是一种研究形态构成的科学,研究如何创造形象,形与形之间怎样组合,以及形象排列的方法。实际上人类所有的发明创造行为其本身就是对已知要素的重构,大到宏观宇宙世界,小到微观原子世界,都可以有自己的组合关系和结构关系。在近、现代设计领域,构成又是一种造型概念。我们进行构成这种分解与

23、重构关系的练习,就是要利用各种可能性,按照一定的秩序与法则,从不同的角度对基本形作排列组合,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视觉形态(图1-1)。从广义上讲无论是具象形、抽象形、几何形、自然形,只要符合这些组合法则都可以称之为构成(图1-2)。图1-1 分解与重构图1-2 抽象形构成 二、平面构成的概念二、平面构成的概念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被称为三大构成,是“形态构成学”的主要内容。所谓平面,是与立体相比较而言的,它主要研究长和宽两维空间的造型问题。构成在这里也就是把平面设计中所需要的诸要素,按照美的形式法则,进行“分割”、“组合”,从而形成一个新的、适合需要的视觉形态。平面构成是一种视觉形象的构

24、成,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在平面设计中如何创造形象,怎样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联系,如何掌握美的形式规律,并按照美的形式法则构成设计中所需要的图形,从而培养设计人员的审美能力,提高其创造形象和构成的能力(图1-3、图1-4)。图1-3 按照形式美法则分割、组合构成的新形态图1-4 平面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 平面构成是专门研究平面设计的理论,是二维平面的一种体验。它的基本原理来自于客观现实世界,是自然科学和哲学认识论的发展,是人们对宏观世界及微观物质结构认识的艺术再现。平面构成不以表现具体的物象为特征,而是反映自然现象的运动规律和巧妙结合的构成形式。平面构成不是简单地摹仿具体生活形象,而是通过观察、体

25、验和联想,把生活中复杂多样的形象运用组织、概括的形式来表达,从而反映出客观现实所具有的运动规律,以有条理、有秩序的组织结构和规律性、节奏性的律动变化,体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特征(图1-5)。客观世界是纷繁复杂的,要概括、理性地认识和表现它,必须通过分析、归类使之秩序化。在平面构成中,这种认识不能从因果关系的角度分析,而要从了解事物、分析事物入手;不仅要认识个别元素,还要认识元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对结构的整体认识。要以逻辑分析为基础,强调客观现实的构成规律,使人们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形成对事物结构的重新审视。平面构成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思维,不拘于一定的、具象的、现实的、感性的表现方式,手法灵活多变,形式

26、千变万化,特别有助于对抽象设计思维能力的提高(图1-6)。平面构成采用的基本元素为点、线、面,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通过有秩序、有节奏、有规律的巧妙构成,可以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新形态(图1-7、图1-8)。图1-5 简洁概括地表现生活中丰富多样的形象图1-6 抽象形态元素的构成训练图1-7 点、线、面有节奏、有规律的构成图1-8 点、线、面有秩序的构成 三、平面构成的发展史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西方完成了工业革命,揭开了近代文明史的序幕。大机器、大生产的出现,铁路运输和商业的空前发展,城市的迅速扩张,工商贸易活动的日益繁荣,使工艺美术与纯绘画的分离成为必然。平面构成就起源于这一时期造型艺术

27、运动中的构成主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初期的俄国构成主义运动。这一时期构成主义的发展还处于相对独立的阶段,对世界设计运动的影响也相对有限。俄国构成主义大师李西斯1920年到波兰讲学时,波兰设计师亨利克伯利维深受其影响,并于后来开创了“麦查诺-法可图拉理论”,主张用基本的几何构成原理进行平面设计,亨利克伯利维的设计带有明显的数学计算和几何构成特点。欧洲其他国家也同样受到俄国构成主义的影响(图1-9)。图1-9 李西斯基的海报红楔子攻打白色 19世纪后期,被称为“现代设计之父”的拉斐尔前派画家莫里斯,首先在英国掀起了“工艺美术运动”,成为后来设计运动的萌发点。1907年,由德

28、国外交官、建筑师穆特修斯等人成立了“德意志制造联盟”。在“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影响下,德国产生了一批新型的设计师,建筑师格罗皮乌斯便是其中之一。1919年4月1日,在格罗皮乌斯的倡导下,德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培养现代设计人才的学校“德国国立魏玛包豪斯学院”(包豪斯由德语“Hausbau”颠倒而成,意思是房屋建造)。包豪斯由倾向于纯艺术的萨克逊大公艺术学院和倾向于纯应用艺术的萨克逊大公工艺美术学校合并而成,其主要系科有建筑、雕塑、绘画、应用美术、陶瓷、纺织、工业美术设计和印刷等,所以它是一所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建筑及实用艺术设计学校。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二是设计的目

29、的是为人而不是为产品;三是设计要遵循自然和客观的法则规律。格罗佩斯认为:“工业时代需要具备充分的能力,来运用所有科学、技术、知识和美学的资源,创造一个能够满足人类精神与物质双重需要的新环境,并提倡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包豪斯聘请当时的一些艺术家如伊顿、康定斯基、克利、蒙德里安、布劳恩等担任教师,同时也聘请工厂里的技师对学生进行双轨制教学,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既有艺术素养,又有科学技术和实用头脑的设计师。包豪斯的学科设置,抛弃了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分界观念,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不是脱离社会。包豪斯的这种教育思想对当时手工业生产占统治地位,艺术与技术分离的时代是一种挑战,包豪斯在自己的实践过程

30、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设计体系。他们认为艺术和科学一样,可以分解成最基本的元素来进行分析。物质可分解成分子、原子、电子等,绘画艺术可分解为最简单的点、线、面等形体以及空间色彩各元素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基础课训练中,开始只给学生材料,而不给任何工具,不讲解,不给方法,由每个人自由发挥,促使自己思考,不依赖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论用什么材料制作任何东西,衡量作业的标准是花最少的人力、物力,达到最好的效果。包豪斯在论述构成原理和造型原理上都有独到见解,对人体工程学、美学、心理学、材料学都有所研究。这些教学体系形成了包豪斯风格,这种风格和理论对世界各地的设

31、计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不断的发展中更加完善。在这一时期,康定斯基在包豪斯的教学笔记点线面成为学生的必读教材(图1-10)。图1-10 1923年包豪斯展览招贴画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有一些旅欧艺术家研究和提倡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和设计体系,由于当时我国经济落后,设计在教育界根本不受重视。而此时,美国、荷兰、瑞士、匈牙利和日本等国却接受了包豪斯的设计思想,使设计界和工业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70年代末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艺术的繁荣,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思想和意识在我国开始受到重视,平面构成现成为我国现代设计教学的基础课程之一。第二节第二节 平面构成的特征平面构成的

32、特征 平面构成不以表现具体物象为目的,而以反映自然现象运动变化的规律性为目标,具有以下六个特征:(1)平面构成以直觉为基础 平面构成不是简单地摹仿具体事物形象,而是以直觉为基础,把自然界中的事物,用简单的点、线、面进行分解、组合、变化,反映出客观现实所具有的运动规律,并运用到平面设计之中(图1-11)。图1-11 平面设计作品 (2)平面构成是一种高度自觉的、理性的、有意识的再创造过程平面构成首先要对构成的基本要素加以理性分析,然后以一定的数学、逻辑原则进行排列、组合创造新的构成形式,这是一种以有限的要素创造无限变化的方法(图1-12)。平面构成运用构成原理进行分解、组合,通过视觉语言对人的心

33、理状态和生理状态产生影响,使人产生紧张、平静、松弛、刺激、喜悦、痛苦、茫然等不同的视觉和心理反应(图1-13)。图1-12 理性地有意识地创造图形图1-13 平静 (3)平面构成具有规律性 平面构成由两部分组成,即基本形与骨格,它的规律性包括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密集、对比等(图1-14)。(4)平面构成以抽象形态训练为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在现代设计中抽象图形运用得较多,构成艺术所变化的图形在现代设计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主要是因其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现代设计的客观需要,符合人们的心理感受和审美情趣。现代设计不同于手工业生产时期的设计,在造型形式上,它运用的是抽象的几何形态。这种抽

34、象形态,有利于机械化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它注重产品的设计功能,充分发挥物质材料本身所具有的造型和美感,利用物质的特性,在产品的可塑性、光泽、硬度等方面使抽象的形态更富有表现力,并在审美上达到了明快、舒适、流畅、简洁的艺术效果,使人们从物质到精神上都能获得一种抽象的美感(图1-15)。现代设计不像手工艺生产那样强调个人的技艺,或不讲效率地追求表面的华丽装饰。从人们接受 信息的能力来看,简练的造型在审美方面能使人产生一种简洁流畅的效果感受,易于被人们接受,也有利于减轻人们的精神疲劳,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需要。现代设计单靠具象的再现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抽象的启示和补充,这构成艺术之所以

35、能在现代设计中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光学、声学、电学、化学、摄影学和分形艺术学相继出现并不断发展,利用科学技术知识使想象成为可能,反过来又为构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图形和造型的启示。现代构成艺术的价值既促进了产品材质的形式美,又简化了生产中的工艺流程,更便于规模化的工业生产。由此可见,构成艺术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图1-14 形式美图1-15 抽象形态 (5)平面构成具有三维立体空间的表现性 平面构成突破传统几何图案中的平面视觉空间,增强画面的起伏错视效果,在构成中利用数量等级增长、位置的远近聚散、方向的正反转折、图底的正负变化等手段,表现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图形,这就

36、是平面构成所追求的三维立体的视觉空间效果(图1-16、图1-17)。图1-16 三维立体的视觉空间效果图1-17 三维立体的视觉空间效果 (6)平面构成具有明显的数学美和秩序美 平面构成的训练过程是一种偏于理性的、逻辑的活动,利用的是抽象的造型形态,因此它所创造的画面形式具有数学的美、秩序的美(图1-18)。图1-18 秩序美第三节第三节 平面构成的分类平面构成的分类 一、自然形态构成一、自然形态构成 自然形态是以自然物象本身为基础的构成形式,通过对形象整体或局部分割、组合、排列重新构成一个新的图形。自然形与人为形通称为现实形态,是具象的(图1-19、图1-20)。图1-19 自然形态图1-2

37、0 自然形态 二、抽象形态构成二、抽象形态构成 抽象形态构成是以几何形为基础的构成,即运用点、线、面等构成元素进行几何形态的多种组合,并将它们进行有规律性的组合和非规律性的组合。有规律性的组合,组成的效果具有节奏感、运动感、进深感、整齐均一的视觉效果;而非规律性的组合,易产生生动活泼的变化。抽象形态包括几何形和偶然形,属于理念形态(图1-21、图1-22)。图1-21 几何形图1-22 偶然形第四节第四节 肌理构成肌理构成 在现代的构成与设计中,材料的综合表现给创意带来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因此必须长期保持对各种应用材料的关注,不断探索新材料的表现力,熟练掌握各种肌理效果的制作方法;借鉴影视、建筑

38、室内设计、绘画等艺术形式,探求材料、肌理和质感的表现方法,在尝试中不断推敲、发现新的肌理及表现效果。一、肌理的概念 任何一件设计作品都是由许多的基本构成因素构成的,在众多的因素中,形、色、肌理三者是最基本的要素,以这三者为基础进行编排和组织就构成了千姿百态的设计作品。在常人的理解中形与色是物体的常态,而肌理被提及的频率远远不及前两者,这可能是由于肌理与形和色的界线模糊而造成的。多数时候,肌理与形和色是完全融合的,没有脱离形和色的肌理。但是肌理又是独立存在的,与形和色截然不同。应该说肌理依存于形与色而存在,没有形与色就不存在肌理;但是肌理又不只是形与色的简单组合,其拥有着自身独特的属性与特征,在

39、设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肌理一般指物体表面的条纹、纹理。通过肌理一般可以反映出物质的属性。在对肌理的概念理解时应该注意它不单指视觉肌理,还要特别注意触觉肌理。通常,我们都使用质地这一概念来表述材料表面的效果,但有这样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同一材质的物体由于表面处理不同可有不同的表面效果。此时我们不应说“其质地改变了”,而应说“其肌理改变了”。因为肌理是表面的组织构造,与材质本身无必然联系。我们来看一下材质和肌理的区别:材质由材料之本质属性所显示的表面效果,是通过视觉和触觉直接感受的。质地的美是静的、深邃的、朴素的。肌理由人类的造型行为造成的表面效果,是在视觉、触觉中加入某些想象的心理感受。肌理

40、的美是动的、实用而智慧的,肌理的创造更强调造型性。肌理又分为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视觉肌理主要是指以视觉方式感知的特性,包括物体表面和表层纹理以及是否透明等。我们远远眺望山峦、密林和田野时,其表面肌理和月球表面及微波荡漾的湖面一样,是不能直接触知的,而只能靠视觉观察,此类情况通常被称为视觉肌理(图1-23)。而我们把通过触觉感知的肌理称为触觉肌理。触觉肌理主要是指以触觉方式感知的特性,包括物体表面的光滑和粗糙、平整或凸凹不平、坚硬或柔软,在进行触摸时有无弹性等。人们对肌理的心理感受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更多的是依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的触觉感觉经验来判断该物质的属性,有些时候只要看到了这种肌理并

41、不用亲自去触摸就可以判断出这种物质的属性,从而引发主观上的联想。所谓肌理感的定义是这样的:由物体的表面组织构造所引起的视觉触感,称为视觉肌理感;由物体的表面组织构造所引起的触觉触感,称为触觉肌理感。综上所述,肌理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属于造型的细部处理,即相当于产品的材料选择及表面处理。肌理作为一个基本的因素在设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在创作中要善于利用它来创造出更为丰富的效果。根据不同的材料以及不同的形式,再有机地结合环境,创造性地编排各种设计因素,会让设计更为精彩。台北 民族路、民生路 澳门 老街深圳 港口 香港 民居图1-23 视觉肌理 二、肌理的形式二、肌理的形式 1.肌理的形态特征

42、及审美 肌理的个体形态小(多为相同或相似形)、多,且大面积铺开,是表面的有规律的纹理。肌理的造型表现以群化的组织效果为重,以个体形态的作用为辅,因此对肌理个体形态的创作,通常采用方便快捷的机械化加工或单的手工加工。肌理的形态通常有几何形态(完全可以重复,有机械、准确、明快之感,但有时显得冷漠,缺乏生气)、偶然形态(不可有意识重复的形态)、自然形态(包括有机形态和无机形态)之分(图1-24)。图1-24 肌理的不同形态 几何形态是指把概念的几何学,依据数学逻辑直观化,并能直接用于平面构成的形态。几何学上的形体无论在数理上还是作图方面都有着严密的区分。几何形态根据其具有的性格和机能,可以分为五种:

43、(1)圆形:椭圆形、圆柱形、圆锥形、多圆交叉形;(2)弧形:圆弧形、椭圆弧形、抛物线形;(3)角形:三角形、三角柱形、三角锥形、多角形;(4)方形:正方形、矩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立方体形;(5)不定形:复杂的直线形、曲线形、复合形。几何形态必须以制图仪器为辅助手段进行制作,并应该了解图形的基本作图方法和基本结构,从多方面、不同角度选择其组合方法。自然形态中的有机形态在平面构成中的应用范围仅次于几何形,如建筑的大体特征、流水的运动趋向、鹅卵石的排列、雨后白墙的流痕等都属于有机形态。有机形态是一种强调内力运动变化的形态,可使人感到速度和力量。偶然形态则是不可重复的形态,它本身具有偶发性和复杂性。

44、一般情况下,破坏产生的形态均为偶然形。例如将纸随意揉皱,即便是同种类型、同样大小的纸,也不可能揉出相同的褶皱和纹路。这种形态虽然缺乏准确性,但却具备超出意志的魅力和诱惑力。破坏很容易做到,而从偶发的形态中去提炼和发现美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2.肌理的组织形式及审美 肌理往往给人难以言表的抽象之美,以形态的组织为例,我们可以用现代设计的观点来解释肌理的语言,并归类整理,以明晰其艺术效果与设计思路。(1)形状效果 肌理的形状组织形式及审美可参考平面构成中的“重复”、“渐变”、“近似”、“密集”等构成形式,遵循“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等形式美法则来寻求美观、丰富的形态变化(图1

45、-25)。图1-25 肌理的各种形状效果 (2)光感效果 材料表面的组织结构不同,所具有的光泽度也不同。光泽度是由反射光的空间分布所决定的对物体表面的知觉属性。由于光线投射的角度、强弱和物体表面纹理、质地和色泽不同,物体对光线的吸收、反射、折射也有很大区别,因此物体所具有的光泽度也不同,而且其效果丰富多变:细密而光亮的质面,反光能量强,知觉感觉轻快、活泼且有冷感(如锦缎);平滑无光的质面,给人感觉含蓄安静(如沙滩);粗糙有光的质面,使人感到笨重、强固(如鳄鱼皮);粗糙无光的质面给人感觉稳重而生动(如树皮)(图1-26)。图1-26 肌理的不同光感效果 (3)触感效果 肌理感觉很大程度上和触觉感

46、受相关,是压觉、湿觉、痛觉、湿觉等综合的皮肤感觉。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手感”、“触感”、“纹理”、“质地”等术语,多数都是用来说明物体表现出来的触觉感受。其感受往往与材料的硬、软、湿、粗糙、细腻、冷暖感等有关。触感通常包括两方面的感受:一是直接感觉。它以实际材料以及材料表面的实际组织构造为基础;二是心理感受。它以材料表面的实际组织构造所造成的心理感觉为基础。这两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通常是调动身体的各个感觉、知觉器官综合完成的,由于人的知觉经验在视、触、听等方面会产生神奇的相互作用和沟通,人们称之为联觉,因而肌理的不同触觉感就被视觉化了,并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我们将之称为

47、“肌理的感情”。3.肌理的配置方式 (1)肌理与肌理 把各种肌理放置在一起,分析如何搭配更为适合,这个环节在设计中是十分必要的。肌理的构成要素为形式、光影、触感,因此在肌理配置中我们主要关注形态和组织、位置和大小。同一材料不同肌理的配置。材料相同具备了统一协调的前提,在此情形下我们主要需要在配置中寻求变化。其一,可以利用光影造成明暗调子的变化;其二,可以利用分割法表现面积间的相互关系和表情效果;其三,合理地确定组织形式,以达到创作要求的触觉效果和情感表达。不同材料的肌理配置。由于材料的对比变化(包括形状、面积、色彩等)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条件,因此设计的创作重点应该放在协调统一上。在形体组织、光影

48、、触感心理等方面创造与视觉印象较为接近的印象。其一,不同材质的配制容易造成精致高贵的艺术气质,但要有主次,以构成主调,形成合理的层次感;其二,由于材料的对比变化丰富,色彩和反光形式也趋于多样,因此肌理配置还要注意符合配色规律,色彩明亮而表面光滑的肌理所占面积要适当减小,而表面粗糙、反光度低、色彩饱和度低的肌理面积要适当扩大;其三,要达到触感心理和使用功能相协调。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够更好地把握不同材质、不同肌理间的相互配置。(2)肌理与形体 肌理是形体表面的组织构造,在形体上可以分布同一种肌理,也可以存在不同类型的肌理。如果在同一形体上分布有不同肌理,可以通过适当的分割将不同肌理配置在形体上的

49、合适位置。其一是根据使用方式和视线的投射来分割安排;其二是根据权衡比例的法则。为充分突出肌理的表情功能和心理功能,通常我们把肌理安排在视线容易到达、容易被触摸的形体位置。其三,要考虑形体分割中肌理与整体构形的关系,要通过合理的分割,强化形体的特点和功用,要做到“因材设饰”。肌理的添加是为了丰富形体的美感与表现力,不能干扰和破坏形体的美。三、肌理构成的表现形式三、肌理构成的表现形式 肌理的造型活动需要借助于材料。材料既是造型活动开始时预定的,又是造型活动结束后仍需保留下来的。只是留下来的材料已经不是简单的材料而是隐去了材料本来的形态而转化成了新的造型物,所以说转化材料本身就是造型,转化的方法就是

50、技术。技术是因人和材料的关系而建立的,其内容之一是人作用于材料的方法,之二是材料对人产生的影响。技术是处理材料或者由材料所得到的感觉问题。根据表面加工的特点将材料划分为无定形材料,如砂、黏土、石膏粉等粉末状单体集合物;半定形材料,如铁丝、金属板材、纸等,它们作为个体有着明显的形,但是作为建筑和其他构筑物的材料则是半定形的。钉子、螺丝、大头针等是结合材料,有着明显的形状和尺寸,其本来的功用是连接某种材料,它们的存在尽可能不让人注意(于视觉和触觉均无妨碍),在创造感觉精微的对象时是限制使用的,因此相当于无定形材料。如果把钉子和大头针用于装饰而采用其形时,则又被看成是定形材料。无定形材料便于创造偶然

51、形,对半定形和定形材料的破坏,也可以创造偶然形。在木材上雕出花纹或者为了曲折而冲压铝板,或者扎染布料,一般都把这叫做加工。薄铝板可以用手折曲,用铁锤敲打会显出锤痕。即便是这些行为看起来不具备什么功能目的,仍然算是对材料的加工。因此所谓材料的加工实际上就等于对材料进行刺激,材料做出相应的反应。由于加工而产生材料外形的变化,就叫做表面加工。材料的表面处理就是表面加工的一种形式。不同的材料对同一加工方法有着不同的反应,所以不同的材料还存在着不同的加工方法。要创造出某种材料的肌理,就必须研究对该材料的加工方法。在材料加工方面,按形态变化的数学思维形式可分为变量和不变量,变量即增量、减量;不变量即变形。

52、以此可表明造型逻辑加减法与造型手段的某些联系。以普通纸材的加工方法为例,其变形手段与效果如表1-1所示。表1-1 普通纸材的加工方法 综合各种材料,其肌理造型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四种:(1)叠加:累积、堆叠、黏合现成的物料;(2)塑造:石膏、水泥等;(3)改形:雕刻、腐蚀、皱折、敲打、穿孔;(4)编织:用纤维、条带编成花纹。还有更多肌理制作方法可以借鉴,制作更多的肌理图案,如滴色法、水色法、水墨法、吹色法、蜡色法、撕贴法、压印法、干笔法、木纹法、叶脉法、拓印法、盐与水色法等(图1-27至图1-35)。图1-27 水色法制作的融合流淌效果 图1-28 干笔法制作的皴擦效果图1-29 滴色法制作的绚

53、烂背景图1-30 刮擦法制作的发射状肌理图1-31 电脑模仿的压印肌理效果 图1-32 电脑模拟的木刻肌理图1-33 墙面涂鸦肌理图1-34 何菲毕业创作肌理效果的招贴 肌理造型不能离开材料而独立存在。我们拿来一个材料,首先要了解其化学和物理特性,研究其在不同物理环境和受力条件下的形态特征,更要着重研究其“破坏”的方式和形态效果。我们首先要敢于破坏材料,破坏是变化的前提,而变化则是寻求多样造型的基本手段。材料的形态无非是三种,即几何形、偶然形、有机形。几何形是探求公式、尺规、机械化加工方式最方便的形态,因此我们的创作思维也要按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来思考。拿来一个材料,按等比例以及一定的方向规律先

54、分别破坏成点状、线状、面状、块状等规则的构成要素,再按构成的法则去组织它们。之后,我们可以抛弃逻辑的思维方式,按偶然性、随机工具和条件,寻求肌理的偶然形态和意象化造型,综合各种材料即兴创作。加工破坏材料的手段要丰富多样,要变换不同的加工工具和工艺。第五节第五节 平面构成的工具与材料平面构成的工具与材料 在平面构成中,任何材料都可以使用。作为设计训练的基础造型,在技能表现的学习中多采用量计和各种绘图辅助的用具,可使图形的表现更为严谨、规范,所以必须熟练使用各种工具及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脑辅助制图被广泛应用到设计的各领域。电脑虽然可以节省大量的设计时间,但手工绘制仍有其独特的意义。一、常用

55、工具及材料一、常用工具及材料 (1)铅笔类 铅笔有各种型号,铅芯有软硬之分,从软到硬般有8B、7B、6B、5B、4B、3B、2B、B、HB、H、2H、3H、4H、5H、6H等种类;其中HB软硬适度,绘制草图时笔触清楚,又便于修改并不留痕迹,对严谨的设计较为适合;H型的铅笔,铅芯较硬不宜使用,除非在拷贝时使用。而5B、6B以上的铅笔笔芯质地较软,易划出印迹弄脏画面,勾线造型不够严谨,一般不宜使用。所以用HB、B、2B铅笔绘制创意草图比较适合。(2)毛笔类 毛笔常备大、中、小号各一支。经常用到的有图案笔、叶筋笔、小红毛、小红豆、尖头水彩笔、小底纹等。毛笔适合涂色块与勾线。般宜选用狼毫。用化纤类、油

56、画笔类涂色水分太少,容易出现不均匀现象,不宜表现严谨的作业,但可以做肌理效果。记号笔、麦克笔使用方便,但不适合表现平面构成作业。(3)针管笔 针管笔主要用来画细线和小点。第一节第一节 对称与均衡对称与均衡 “万物皆有道”,世界上任何物质都受规律约束,彼此之间既对立又互相联系。自然界中事物的构造与运动是有规律的,大至宇宙,小至原子和质子,以及人类有机生命的节律都存在着永恒的秩序关系。这种宇宙秩序同样存在于画面的组织原则中。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思想习俗、生活理想、价值观念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然而单从形式条件来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视觉形象时,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

57、间还是存在着一种基本共识。如在我们的视觉经验中,高大的杉树、耸立的高楼大厦、巍峨的山峦等,都表现为垂直线,因而垂直线在视觉形式上给人以上升、高大、威严等感受;而水平线则使人联想到地平线、一望无际的平原、风平浪静的大海等,因而产生开阔、徐缓、平静等感受这些源于生活积累的共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得来的,它的依据就是客观存在的美的规律,我们称之为形式美法则。探讨形式美的法则,是所有设计学科共同的课题。任何一件具有存在价值的事物都必定具备合乎逻辑的内容和形式,如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调和等。在西方,自古希腊时代开始就有一些学者与艺术家提出了美的形式法则的理论,时至今日,形式美法

58、则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理论基础。一、对称和均衡的性格一、对称和均衡的性格 对称与均衡可以看作一切美学原理的基础,其他的原理都可以看成是这一基本原理的派生。对称与均衡之所以被称为最基本的美学原理,是因为它符合我们最为朴素也最为古典的审美规范,最能使观看者的心理得到慰藉,感到舒适与安全。1.溯源 对称的形态,一般会形成和谐的形式。为了对艺术设计形式美法则的核心对称作进一步的论述,有必要先从和谐这个美学中心进行讨论。和谐即协调,是事物在矛盾对立的诸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实现的统一。人的和谐感觉是与自然的和谐规律相统一的,是一个合理的自然的运作规律。艺术设计者正是提取了自然和谐形式的要素,运用点、线、面组织成

59、各种形式法则来实现设计意图的,因此和谐之美不仅符合客观规律,而且可以运用它去创造我们心目中的美。公元前6世纪,由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创立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用数学研究音律,指出了弦长与音色的比例美。他们注意到了很多自然物如植物、动物乃至人体上均有着一种协调的规律,并总结出形成这种和谐状态的比例,即“黄金律”,其比值为11.618,也称“黄金分割比率”。在欧洲最典型的例子有古希腊雅典的帕提侬神庙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其建筑整体与局部都符合此比例。这个比例虽然不是中国人总结出来的,但我们的祖先不论是在建筑方面或者其他的设计方面,均不自觉地运用了“黄金律”这个形式法则。可以说,自古希腊一直到

60、今天,这个比例都充分显示了它在造型艺术中的价值。据研究,们看到以这种比例构成的物体时,心理的节律是和谐的,心情是愉快的。这种比例作为人们的一种审美尺度,便很自然地与心理感觉联系在一起。人们的审美心理与自然规律相协调,所以从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这个角度来审视,几何形便是对这种规律的总结和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化归纳,这其中蕴含的各种美的法则都离不开一个中心法则和谐。2.对称 对称自身具有平衡性,是取得安定统一的最简单的方法。自然界中到处可见对称的形式,如蝴蝶的翅膀(图2-1)、植物的叶子和花等(图2-2)。对称的形态在视觉上有自然、安定、均匀、协调、整齐、典雅、庄重、完美的朴素美感,符合人们的视觉经验

61、。图2-1 蝴蝶翅膀的对称 图2-2 植物花朵的对称 对称的概念是很宽泛的,最初是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如人们陈列物品时,总习惯于左右对称地摆设,这是人的行为规律。再如,人的面部器官左右两边分布相同,这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规律。随着这一概念在各学科中的应用,对称的定义逐渐严谨起来,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如在数学上,它的意义是对称变换;在物理学、地质学中研究晶体的对称性质,则有了对称中心、对称轴、对称形等概念;而在艺术设计中,对称这个概念则是从形式美法则中归纳出来的。从视觉上讲,它是均匀整齐之美;从心理感觉上讲,它是协调之美,其他形式美法则均与之相关。从本源上讲,对称规律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相适应的。格罗

62、塞在艺术的起源中说:“把一种用具磨成光滑平整,原来的意思往往是为实用的便利比审美的价值来得多,一件不对称的武器,用起来总不及一件对称的来得准确,一个琢磨光滑的箭头或枪头也一定比一个未磨光滑的容易深入。格罗塞从人的审美与劳动分析了对称,可谓精辟。人偏爱对称正是长期生活经验所致。原始人类在彩陶的纹样上,在器皿的造型上所表现出来的对称意识,证明了这种规律已潜入到人类的大脑之中,并不自觉地将其运用在对生活态度的表达之中。它的起源首先是为使用的方便、合理,到了后来,特别是几何形意识的出现,才形成了艺术创造的审美基础。对称的规律是构成几何形图案的基本因素,其他形式美规律则是它的复合、交叉、变异。从起源上讲

63、它是最古老的,从构成法则上讲,它又是最基本的,因此说它是形式美法则的核心。正如普列汉诺夫在他的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中指出的一样,人所固有的对称的感觉,正是由这些样式养成的,野蛮人在自己的装饰艺术中重视“横”的对称,多于“直”的对称。器具和用具仅仅由于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也往往要求对称的形式。依据格罗塞的说法,如果装饰自己盾牌的澳洲野蛮人认识到对称的意义,就会像具有高度文明的建造帕提侬神庙的人一样。那么很明显,对称的感觉在艺术史上根本什么也没有说明,而是给人以能力,而这种能力的练习和实际运用则由他的文化发展进程所决定。3.均衡 在衡器上两端承受的重量由一个支点支持,当双方获得力学上的平衡状态时,称为

64、均衡。在平面构成设计上的均衡并非“实际重量力矩”的均等关系,而是根据形象的大小、轻重、色彩及其他视觉要素的分布作用于视觉判断的平衡。平面构图上通常以视觉中心(视觉冲击最强的地方的中点)为支点,各构成要素以此支点保持视觉意义上的力学平衡(图2-3)。图2-3 视觉意义上的力学平衡 在实际生活中,均衡是动态的特征,如人体运动、鸟的飞翔、野兽的奔驰、风吹草动、流水激浪等都是均衡的形式,因而均衡的构成具有动感。简言之,均衡就是形与质、量的平衡。在构成设计上根据图像的形量、大小、轻重、色彩及材质分布可确形式视觉上的平衡。均衡与对称是不同的。对称是在某一个轴线的两边或周围的形象对应、等同造成的一种美感样式

65、,如中国古代建筑或人的双眼、双耳等,它是最早出现并对人类的审美产生影响的形式之一。由于对称过于单调,才逐渐形成了均衡这一美学概念,它是对比对称而产生的,是支点两边的形状相异而量感等同的意思。均衡变化多样,只要使画面协调就可以了。二、对称和均衡的基本形式二、对称和均衡的基本形式 绝对对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称”,相对对称即“均衡”。平面构图中的对称可分为点对称和轴对称(图2-4、图2-5)。假定在某一图形的中央设一条直线,将图形划分为相等的两部分,如果两部分的形状完全相等,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的图形,这条直线称为对称轴。假定针对某一图形,存在一个中心点,以此点为中心通过旋转得到相同的图形,即称为

66、点对称。点对称又有向心式的“球心对称”、离心式的“发射对称”、旋转式的“旋转对称”、逆向组合的“逆对称”,以及自圆心逐层扩大的“同心圆对称”等等。图2-4 点的对称 图2-5 轴对称 可是仅仅运用对称形式,会产生乏味单调的感觉(对称具有较强的秩序感)。所以,在设计时要在几种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对对称加以灵活应用。有的时候,在整体对称的格局中加入一些不对称的因素,反而能增加构图版面的生动性和美感,可避免单调和呆板。从广义上说,对称和均衡的基本形式有四种:反射、移动、回转、扩大(图2-6)。(1)反射 反射是形象在左右或上下位置的对应排列,是对称和平衡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2)移动 是在总体保持平衡的条件下,局部变动位置。移动的位置要适度,要注意其平衡关系。(3)回转 是在反射或移动的基础上,将基本形体进行一定角度的转动,以增强形象的变化,这种构成形式主要表现为垂直与倾斜或水平的对比,但效果上要适度平衡。(4)扩大 是指扩大其基本形体的一部分,形成大小的对比关系。使其形象达到既有变化又有平衡的效果。上述四种形式,可通过综合运用演变出众多的形式。图2-6 对称与均衡的不同形式 三、对称和均衡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