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三)

上传人:208891****657173 文档编号:226746472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三)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三)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三)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三)(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业推广学论文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院:理学院 班级:应用化学114班 姓名:陈领航 学号:2021014974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理学院应用化学2021级陈领航2021014974 摘要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 人员的比重高达46.9%,但是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却仅有15.2%。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迅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新台阶,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

2、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深层次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三农”问题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未来农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科技进步。中国每年约有6000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是科技成果问世,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为30%40%,多一半的科技成果不能为经济建设作贡献。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把三科(科研与推广单位、农业教育机构以及国外的科研成果)与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之间的“桥梁工程”高标准的建好。“桥梁工程”指的就是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推广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中国现行的农业推广是以政府农业推

3、广机构为主体的单一推广模式,现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其优点是具备一定的推广条件,能较好地执行国家农业总体发展计划。但是中国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存在着科技推广机制不活,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研、推广、生产三者之间衔接不紧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人员素质偏低,农民组织化程度差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新型农业推广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 推广体系创新和改革新技术扩散理论诱致性创新原理软科学中国农业推广体制创新体系的构建、运行 正文 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理论中的新技术扩散理论和制度创新原理中的诱致性创新原理 1、

4、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理论中的新技术扩散理论 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采用是指新型农民从获得农业新信息到最终采用新成果的心理、 行为变化过程。众多农业科技推广学家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分析,认为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的过程大致分为如下五个阶段:认识阶段(感知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用阶段(尝试阶段)、采用阶段(接受阶段)。 “新技术的扩散”可以使由少数人向多数人的扩散,也可以是由一个单位或地区向更 多的单位或地区扩散。新技术在农民群体中扩散的过程,也是农民的心理、行为变化的过程,是”驱动力”与“阻力”相互作用的过程。当驱动力大于阻力,创新就会扩散开来。研究表明,典型的创新扩散过程具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一般要

5、经历突破、紧要、跟随和从众4个阶 段。 2、制度创新原理众的诱致性创新原理 1987年,舒尔茨提出这样一个理论。只有通过技术变革,提供新技术、新品种、新动力等,才会有可能实现农业部门的增长。因此,新的有利技术供给是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装便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速水佑次郎和拉坦进一步发展了舒尔茨的理论,建立了诱致性创新理论。诱致性创新理论由诱致性技术创新与诱致性制度创新相结合的理论,它反映了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与制度的一般均衡关系。技术创新是诱致性创新的核心,在经济子系统中,资源禀赋的变化会诱发技术变迁。技术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需要结合在一起,同时它需要产权制度的支持,需要公共支持的农业研究和

6、推广体系。 二、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1、需求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对推广体系的需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问题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能真正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它要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必须加强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要不断优化农村聚才、育才、用才环境,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早就一大批直接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对科技需求分析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效益低、规模小、惧风险、秩序不规范造成的积极性低下、资金不足等问题的约束,农民对科技需求和技术来源要多样

7、化、专业化,并且当取消农业税后农民对科技需求相对不足。 (三)新阶段对农业推广理念、制度、方式与方法变革的要求 要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明确职能、科学定位。 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主体多元化,要求必须明确划分政府、涉农企业、社会组织、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各自的职能。国家推广体系的主要职责是重大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科学经营。不断增加收入,以及开展直接为履行这些职能服务的技术质量监测等基础工作。 要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面向市场和农民,自下而上开展工作。 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都是自上而下的工作模式,科技推广是执行上级政府下达的任务,新时期推广工作必须实现目标和重点的转移,

8、即从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数量为主转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主,因而必须根据市场和农民的需求开展推广工作,诱导农民自觉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素质发展农业和农村的道路。 要求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创新。 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在工作方法上不能继续完全沿用传统计划经济的“技术师范+行政推动”的老办法,要按照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原理,积极探索引导弄饭胡和带头人,加强对农民的培训,重视培养农民科技示范户,加强对农民专业协会的工作指导与合作,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从而帮助农民不断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要求用世界的眼光来认识和改革中国的农业科技推广。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提出。中国将积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强农业国际

9、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国际贸易,加强涉农国际磋商谈判和国际规则制定,提升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重点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增加对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领域的资金投入,使农业生产的面貌有个新的转变。 2、供给分析 现行农业推广体系的主要特点:政府直接领导;狭义上的农业技术推广;以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多部门协作。供给状况的特点:科技需求与供给脱节;取消农业税后供给能力进一步下降。 (一)中国农业推广体制弊端分析: 科研、教育、推广严重脱节。 中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长期以来是由上级部门来决定,而不是由农民来决定。这样使得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有时候并没有完全

10、调查当地的现状和经济发展状况。这不仅阻碍了适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农业新技术不能迅速地传播到农民手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科技普及难度加大。 投资机制不健全,资源供给渠道单一,供给量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科技推广是国家出钱,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行研究和开发,农业企业、社会、农民无偿或抵偿使用和手艺。这就使得投资渠道单一,总量不足。另一方面,“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农业科技推广投资减少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才流失,造成农技人员从事推广事业时间减少,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受到较大的破坏。 管理体系不顺,职能发挥不平衡。 中国是农业打过,农业科技推广属于官办形式,这种推广体系有利于发展关系

11、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成果项目的推广,符合中国国情。但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推广工作的实践证明,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比如推广工作受政府机构变动的影响较大,管理体系不顺畅,这些有问题的地方还需要加强和改善。 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 中国的资源推广比率严重低于国际标准水平(详见国际公认黄金分割率比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性研究),用于技术开发的资金明显不足,而技术开发则是提高科技推广率的关键,中国农业科技的开发投资需要加大,此外,推广重点过分偏向农业产中技术指导,而产前、产后和加工技术指导薄弱。 农业推广率低 推广人员数量庞大、队伍不稳,文化素质低、知识结构老化。 解决这一弊端的有力途径就是加大

12、对推广员的审核程度,对推广队伍进行筛选优化,达到减少人员,稳定队伍,提高全体推广人员素质的目的。 经费严重不足,开展工作困难 (二)对于这些弊端问题的解决对策 加强对农民的素质教育 加大资金投入,控制一些不法政府官职人员从中抽取利益。 将推广人员队伍进行统一培训、优化、深造。 增加管理人员,开展多渠道的管理机制,并多发展、沟通农民,及时将从农民那里得到 的问题反馈给推广人员。 三、创新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及创新体系的构建、运行 1、创新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 (一)机构改革与设置 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省、县级农业推广机构的建设。 乡镇级的政府农业科技推广职能实行社会化,组织管理职能由乡镇政府承

13、担。 根据需要,县级机构可派设跨乡镇的专业中心站。 充分发挥村干部、新型农民、涉农企业和各种农民企业合作组织及协会的作用。 (二)人员配置和用人机制 对于进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专业人员,应当进行类似于公务员的资格考试,考试由省级部门统一安排。农业推广机构用人制度的改革,海英包括实行聘任制和辞退制等配套措施,提高推广人员的学历标准等。 (三)经费收支制度和管理体系变革 在实行职能重新定位和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农业推广部门实行统收统支制度和全额拨款。管理体制与经费问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需要中央农业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并负担相应的经费支出,所需经费总量并不是很大。所以需要我们变革收支制度和管理体系。

14、(四)非政府机构的参与 逐步扩大允许非政府机构服务的范围,将那些不一定非由政府机构完成不可的职能向非政府机构开放,形成在一些领域中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与非政府农业推广机构并存的竞争局面。 2、创新体系的创建与运行 (一)创建的内容 建立科技试验、示范体系 建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 建立信息传播体系 (二)基本框架 在政府支持下,以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引导,联合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技术协会,根据农业区域资源和产业特色,创建农业先进实用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移的新型推广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培训和转化体系三个平台。其体系的建立以管理平台为基础,以成果转化平台为核心,以信

15、息和培训平台为支撑,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三)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机制,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推行专业人员全员聘用制、技术职务竞争上岗制、目标责任考核追究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报酬、荣誉与绩效挂钩,奖勤罚懒,促使科技人员加强学习与时间,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涉农企业进行改制并组建新的企业,确保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顺利实施。 人才机制。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广大农民各种社会需要的提高,社会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农业高效、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科技推广专家(科技人员)数

16、据库。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以项目、基地为纽带,吸纳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和涉农企业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可教人员、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和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等多方面的积极性。 保障机制。a.经费保障。农业科技推广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离不开国家在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所以要切实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b.组织保障。实行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运行机制。c.人员保障。稳定现有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同时创新人员使用机制,实行一套能激发推广人员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使用机制。 激励机制。在所有推广主体中,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广奖励制度,更好地使用机制,重奖直接从事推广

17、体系的有功人员。对那些取得重大成绩、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人员要给予 重奖,并且调整科技成果鉴定和奖励的评价取向等。 四、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创建的政策建议 1.通过制度化的程序,进行改革中创新 2、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经费投入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职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4、建立科技示范、农民培训和网络平台 5、与现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结合起来进行 6、体系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的作用 7、产学研紧密结合,完善现代农业科技供给体系 8、重视软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转化,提高软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水平 五、结语 农业推广学作为实践的科学和发展的科学这一学科性质决定了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18、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农村改革以来,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经历了几次创新和变迁。总体讲,尽管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在发展理念、组织体系建设以及推广内容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和拓展,但是与农业技术创新体制的改革相类似,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行政化的组织架构,公共科技推广的基本地位并没有得到解决。新型农业推广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要把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放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框架中统筹考虑,这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 1黄天柱,陈心宇.三农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21,6(20) 2沈伟桥.21世纪中国农业科技的发

19、展趋势与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21,(3):220224 3翟雪凌,范秀荣.中国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存在的弊端及改革思路j.中国农技推广,2021:3435 4窦铁岭等.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21,(3):6567 5丁振京.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创新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21 6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7黄天柱.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1 8王慧军.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9何静,农贵新.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政府职能j.农业经济问题,1999,(4):5759 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