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PPT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26448584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PPT 页数:253 大小:1.63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3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3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3页
资源描述: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PPT(25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PPT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岩土工程勘察应遵守的规则国家法规技术标准1法律法律2行政法规行政法规3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法律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行政法规行政法规1)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管理条例2)建筑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部门规章部门规章1)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2)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3)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管理规定4)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建设部

2、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建设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建设部建设部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部门规章部门规章部门规章部门规章1)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2)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3)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管理规定4)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建设部工程勘察资质分级标准建设部工程勘察资质分级标准技术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膨胀土地区建筑技

3、术规范(GBJ112)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技术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50218)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32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高层建筑箱型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技术标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3)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建筑桩基技术规

4、范(JGJ94)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118)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试行)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文件审查管理办法第四条第四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规定审查机构的条件、施工图审查工作的管理办法,并对全国的施工图审查工作实施指导、监督。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认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审查机构,对施工图审查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接受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市、县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施工图审查工作实施日

5、常监督管理,并接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文件审查管理办法第五条第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确定的审查机构条件,并结合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规模,认定相应数量的审查机构。审查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独立法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文件审查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一条审查机构应当对施工图审查下列内容:(一)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二)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的安全性;(三)勘察设计企业和注册执业人员

6、以及相关人员是否按规定在施工图上加盖相应的图章和签字;(四)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必须审查的内容。新办法对审查内容进行了删减,规定了以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安全性为主要审查内容,这既保证了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审查原则的有效贯彻,又使得具体的审查易于操作。另外,“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际上就是指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这一解释在建设部关于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中有过明确的说明。相关责任及签章相关责任及签章勘察单位的资格勘察单位的资格是否具备是否具备;勘察文件(包括勘察报告、独立完成的专题报告及试验报告等)公章是否有效,勘察文件单位责任人、勘察项目责任人以及各类图表、原始记

7、录责任人签章是否齐全、有效。2.基本规定2.0.9勘察报告应有完成单位的公章(法人行政章或资料专用章),应有法人代表(或其授权人)和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签章。图表均应有完成人、检查人或审核人签字。各种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其成果应有试验人、检查人或审核人签字,当测试、试验项目委托其他单位完成时,受托单位提交的成果还应有该单位公章、单位负责人签章。2.基本规定1封面和扉页:标识勘察报告名称、工程编号、勘察阶段、编写单位、提交日期、主要负责人等;2目次;3文字部分;4图表;5附件(需要时)。2.基本规定2.0.8勘察报告应采用计算机辅助编制。勘察文件的文字、标点、术语、代号、符号、数字均应符合有关规范、

8、标准。2.基本规定2.0.3勘察报告一般由文字部分和图表构成。2.基本规定2.0.10勘察报告应有良好的装帧,文字部分幅面宜采用A3或A4,篇幅较大时可分册装订。装订应符合下列次序要求:2.基本规定6专门性试验或专题研究报告;7重要的审查报告或审查会(鉴定会)纪要;8任务委托书(或勘察合同)、勘察工作纲要;9本次勘察所用的机具、仪器的型号、性能说明;10重要函电。2基本规定基本规定2.0.1岩土工程勘察应正确反映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并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整理、检查和分析,提出资料完整、评价正确、建议合理的勘察报告。2基本规定基本规定2.0.2勘察报告应有明确的针对性。详勘

9、阶段报告应满足施工图设计的要求。2.基本规定2.0.4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文字部分应包括下列内容:1拟建工程概况;2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3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及其完成情况;4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5场地各层岩土的类型、分布、工程特性,岩石的产状、结构和风化情况;2.基本规定6埋藏的河道、浜沟、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7场地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水位及其变化;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8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和选用;9分析和评价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10分析和评价采用天然地基的可行性,建议天然地基持力层,并提出承载力等参数;2.基本规定11选用桩基础时,应提出适

10、宜的桩型及桩端持力层建议,提供桩基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必要时估算单桩承载力;12需进行地基变形计算时,应提供变形计算参数,必要时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13需进行地基处理时,应提出地基处理方案建议,并提供相应的岩土参数;2.基本规定14存在特殊土的场地,应满足相关专门规范的要求,提供相关参数,分析、论证及评价工程建设适宜性,提出治理措施的建议;15存在可能影响工程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的场地,应对其进行描述、分析,评价对工程的危害及工程建设适宜性,提出防治建议;16当场地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时,应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进行评价;2.基本规定17边坡工程应提供边坡稳定计算参数,评价边坡稳定性,提

11、出潜在的不稳定边坡的整治措施的建议;18基坑工程应提供边坡稳定分析及支护设计、施工所需岩土参数,提出支护措施、环境保护和监测工作的建议;19有季节性冻土的地区,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2.基本规定20必要时,预测地基土和地下水在建筑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治方案的建议;21规范或任务要求的其他内容。4、拟建工程概述、拟建工程概述拟建工程概况,如位置、拟建建筑物高度、层数(地上、地下)、结构与基础型式、基础埋深等是否明确;勘探点高程及座标引测依据是否明确3文字部分文字部分3.1勘察工作3.1.1勘察报告在叙述拟建工程概况时,应写明工程名称、委托单位、勘察阶段、

12、位置、层数(地上和地下)或高度,拟采用的结构类型、基础型式和埋置深度。当设计条件已经明确时,应写明地坪高程、荷载条件、拟采用的地基和基础方案及沉降缝设置情况、大面积地面荷载、沉降及差异沉降的限制、振动荷载及振幅的限制等。3、勘察依据勘察依据3.1工程建设标准工程建设标准选用的规范、规程是否有效、完备,是否适用于本工程。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3.1.2勘察报告在叙述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时,应以勘察任务书或勘察合同为依据,并写明依据的技术标准。3.1勘察工作3.1.3 在叙述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完成情况时,应包括下列内容:1 工程地质测绘或调查的范围、面积、比例尺 以及测绘、调查

13、的方法;2 勘探点的布置原则、勘探方法及完成工作量;3 原位测试的种类、数量、方法;4 采用的取土器和取土方法、取样(土样、岩样和水样)数量;5 岩土室内试验和水(土)质分析的完成情况;6测量系统及引测依据。6.2、勘探方法、勘探方法勘探手段、方法及工艺是否适当6、勘探与取样、勘探与取样6.1、勘探孔数量、间距与深度、勘探孔数量、间距与深度勘探点的布置原则(数量、间距、深度)是否满足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等规范要求;控制性勘探点、采取试样及原位测试勘探点布置的比例是否适当(其中采取试样及原位测试勘探点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14、50021-2001)4.1.15详细勘察勘探点的间距可按表详细勘察勘探点的间距可按表4.1.15确定。确定。表表4.1.15详细勘察勘探点的间距(详细勘察勘探点的间距(m)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勘探点间距(勘探点间距(m)一级(复一级(复 杂)杂)二级(中等复杂)二级(中等复杂)三级(简三级(简 单)单)101515303050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4.1.17单单栋栋高高层层建建筑筑勘勘探探点点的的布布置置,应应满满足足对对地地基基均均匀匀性性评评价价的的要要求求,且且不不应应少少于于4个个,对对密密集集的的高高层层建建筑筑群群,勘勘探探点点可可适适当当减减少少,但但每

15、每栋建筑物至少应有栋建筑物至少应有1个控制性勘探点。个控制性勘探点。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4.1.18详细勘察的勘探深详细勘察的勘探深度自基础底面算起,其值应符合下列规定:度自基础底面算起,其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勘探探孔孔深深度度应应能能控控制制地地基基主主要要受受力力层层,当当基基础础底底面面宽宽度度不不大大于于5m时时,勘勘探探孔孔的的深深度度对对条条形形基基础础不不应应小小于于基基础础底底面面宽宽度度的的3倍倍,对对单单独独柱柱基基不应小于不应小于1.5倍,且不应小于倍,且不应小于5m;2对对高高层层建建筑筑和和需需作作变变形形验验算算的的地地基基,控控制制性性勘勘探探孔孔的

16、的深深度度应应超超过过地地基基变变形形计计算算深深度度;高高层层建建筑筑的的一一般般性性勘勘探探孔孔应应达达到到基基底底下下0.51.0倍倍的的基础宽度,并深入稳定分布的地层;基础宽度,并深入稳定分布的地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4.1.183对对仅仅有有地地下下室室的的建建筑筑或或高高层层建建筑筑的的裙裙房房,当当不不能能满满足足抗抗浮浮设设计计要要求求,需需设设置置抗抗浮浮桩桩或或锚锚杆杆时时,勘勘探探孔孔深深度度应应满满足足抗抗拔拔承承载力评价的要求;载力评价的要求;4当当有有大大面面积积地地面面堆堆载载或或软软弱弱下下卧卧层层时时,应适当加深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适当加深控制

17、性勘探孔的深度;5在在上上述述规规定定深深度度内内遇遇基基岩岩或或厚厚层层碎碎石石土土等稳定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应适当调整。等稳定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应适当调整。4.1.19详细勘察的勘探孔深度,除应符合详细勘察的勘探孔深度,除应符合4.1.18条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条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地基基变变形形计计算算深深度度,对对中中、低低压压缩缩性性土土可可取取附附加加压压力力等等于于上上覆覆土土层层有有效效自自重重压压力力20%的的深深度度;对对于于高高压压缩缩性性土土层层可可取取附附加加压压力力等等于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10%的深度;的深度;2建建筑筑总总

18、平平面面内内的的裙裙房房或或仅仅有有地地下下室室部部分分(或或当当基基底底附附加加压压力力po0时时)的的控控制制性性勘勘探探孔孔的的深深度度可可适适当当减减小小,但但应应深深入入稳稳定定分分布布地地层层,且且根根据据荷荷载载和和土土质质条条件件不不宜宜少少于于基基底底下下0.51.0倍基础宽度;倍基础宽度;3当当需需进进行行地地基基整整体体稳稳定定性性验验算算时时,控控制制性性勘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具体条件满足验算要求;探孔深度应根据具体条件满足验算要求;4当当需需确确定定场场地地抗抗震震类类别别而而邻邻近近无无可可靠靠的的覆覆盖盖层层厚厚度度资资料料时时,应应布布置置波波速速测测试试孔孔,其其

19、深深度度应满足确定覆盖层厚度的要求;应满足确定覆盖层厚度的要求;5大大型型设设备备基基础础勘勘探探孔孔深深度度不不宜宜小小于于基基础础底底面面宽度的宽度的2倍;倍;6当当需需进进行行地地基基处处理理时时,勘勘探探孔孔的的深深度度应应满满足足地地基基处处理理设设计计与与施施工工要要求求,当当采采用用桩桩基基时时,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本规范第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本规范第4.9节的要求。节的要求。4.9.4勘探孔的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一般般性性勘勘探探孔孔的的深深度度应应达达到到预预计计桩桩长长以以下下35d(d为为桩桩径径),且且不不得得小小于于3m;对对大大直直径径桩桩,不得小于不得小于5m;2

20、控控制制性性勘勘探探孔孔深深度度应应满满足足下下卧卧层层验验算算要要求求;对对需需验验算算沉沉降降的的桩桩基基,应应超超过过地地基基变变形形计计算算深深度;度;3钻钻至至预预计计深深度度遇遇软软弱弱层层时时,应应予予加加深深;在在预预计计勘勘探探孔孔深深度度内内遇遇稳稳定定坚坚实实岩岩土土时时,可可适适当当减小;减小;4对对嵌嵌岩岩桩桩,应应钻钻入入预预计计嵌嵌岩岩面面以以下下35d,并穿过溶洞、破碎带,到达稳定地层;并穿过溶洞、破碎带,到达稳定地层;5对对可可能能有有多多种种桩桩长长方方案案时时,应应根根据据最最长长桩桩方方案确定。案确定。5.7.1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地区,应进行场

21、地和地基地震效应的岩土工程勘察,并应根据国家批准的地震烈度区划和有关的规范,提出勘察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分区。5.7.8地震液化的进一步判别应在地面以下15m的范围内进行;对于桩基和基础埋深大于5m的天然地基,判别深度应加深至20m。对判别液化而布置的勘探点不应少于3个,勘探孔深度应大于液化判别深度。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4.1.3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2在场地详细勘察阶段,对单栋建筑,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不宜少于2个,数据变化较大时,可适当增加;对小区中处于同一地质单

22、元的密集高层建筑群,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可适当减少,但每栋高层建筑下不得少于一个。3对丁类建筑及层数不超过10层且高度不超过30米的丙类建筑,可根据岩土名称和性状,按表4.1.3划分土的类型,在利用当地经验在表4.1.3的剪切波速范围内估计各土层的剪切波速。10.2、场地类别划分场地类别划分的依据是否充分,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场地类别划分结果是否正确中密、稍密的碎石土,密实、中密的砾、粗、中砂,稍密的砾、粗、中砂,除松散外的细、粉砂,凡200的粘性土和粉土,淤泥和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新近沉积的粘性土和粉土,10.2、场地类别划分场地类别划分的依据是否充分,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场地类别划分

23、结果是否正确中密、稍密的碎石土,密实、中密的砾、粗、中砂,稍密的砾、粗、中砂,除松散外的细、粉砂,凡200的粘性土和粉土,淤泥和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新近沉积的粘性土和粉土,当在抗震设防烈度6度及6度以上地区勘察时,尚应审查是否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要求,须进行液化判别时,审查为判别液化布置的勘探点其数量及分布是否合理;当拟建场地可能存在不良地质作用、特殊岩土时,尚应审查是否符合相关专用标准的要求.5地震区和特殊场地地震区和特殊场地第5章对抗震设烈度为6度或大于6度的场地、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和有地质灾害的场地、有特殊性岩土的土场地、边坡工程勘察工作及勘察文件进行了规定,

24、它是第2章、第3章文字内容的必要补充。本章共分5部分。5.1一般规定5.1.1 在下列场地进行勘察时,除按本规定其他各章执行外,尚应满足本章的要求。1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和大于6度的场地;2 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和有地质灾害的场地;3 有特殊性岩土的场地;4 边坡工程。10.2、场地类别划分场地类别划分的依据是否充分,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场地类别划分结果是否正确中密、稍密的碎石土,密实、中密的砾、粗、中砂,稍密的砾、粗、中砂,除松散外的细、粉砂,凡200的粘性土和粉土,淤泥和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新近沉积的粘性土和粉土,10.2、场地类别划分场地类别划分的依据是否充分,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场地类别划

25、分结果是否正确中密、稍密的碎石土,密实、中密的砾、粗、中砂,稍密的砾、粗、中砂,除松散外的细、粉砂,凡200的粘性土和粉土,淤泥和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新近沉积的粘性土和粉土,4.1.9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应根据实际需要划分对建筑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3.3.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5.7.2在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地区进行勘察时,应划分场地类别,划分对抗震有利、不利或危险的地段。表表9.2.1有利、不

26、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地段类别地质、地形、地貌有利地段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不利地段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如故河道、疏松的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等危险地段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按表9.2.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表4.1.1)划分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1.1条)注:其他

27、地段可视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地段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9.2.2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应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为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1.2条)波速测试9.2.3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1.3条)1在场地初步勘察阶段,对大面积的同一地质单元,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应为控制性钻孔数量的1/31/5,山间河谷地区可适量减少,但不宜少于3个。2在场地详细勘察阶段,对单幢建筑,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不宜少于2个,数据变化较大时,可适量增加;对小区中处于同一地质单元的密集高层建筑群,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

28、钻孔数量可适量减少,但每幢高层建筑下不得少于一个。3对丁类建筑及层数不超过10层且高度超过30m的丙类建筑,当无实测剪切波速时,可根据岩土名称和性状,按表9.2.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表4.1.3)划分土的类型,再利用当地经验在表9.2.3的剪切波速范围内估计各土层的剪切波速。现场测量土层剪切波速过程尚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当覆盖层厚度已大致掌握并在以下情况时,为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勘探孔可不必穿过覆盖层,只需达到20m即可;1)对于中软土,有可靠资料显示覆盖层厚度能明显大于50m或小于50m;2)对于软弱土,有可靠资料显示覆盖层厚度能明显大于80m或小于80m。2现场实测时

29、要尽量选择钻孔附近没有影响人工波传播障碍物的场地做剪切波速试验钻孔;3在波速试验深度范围,如果套管护壁,应尽量做到全程跟进套管,保证套管与土层紧密接触;如果是泥浆护壁钻孔,泥浆比重应尽量小;4波速试验数据的采集原则上在地层变层处要采集数据,如果单层土层厚度大于2米,应该按每米加采数据。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1.4条)1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2当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2.5倍的土层,且其下卧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时,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30、3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4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勘察时,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可通过搜集资料确定,但应有充分的证据;否则,应根据地层剪切波速的不同范围,选择布置相应深度的钻孔查清覆盖层厚度。如果建筑场地类别处在两种类别的分界线附近,需要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设计特征周期时,勘察时应提供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10.1、抗震设防提供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是否正确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

31、设防。我国主要城镇(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中心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3.2.3条)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对应关系,应符合表9.3.4的规定。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地区内的建筑,除另有规定外,应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和8度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表表9.3.4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对应关系抗震设防烈度6789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0.10(0.15)g0.20

32、(0.30)g0.40g注:g为重力加速度。计地震分组 场地类别IIII第一组0.250.350.450.65第二组0.300.400.550.75第三组0.350.450.600.90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设计地震共分为三组。计算8、9度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加0.05s。表表9.3.5特征周期值(特征周期值(s)按插值方法确定分界线附近(指相差15%的范围)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设计特征周期时,勘察技术人员应提供场地的实测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并给出相应建议,具体确定见图9-2-9。平面上的(用于设计特征

33、周期一区,图中相邻等值线的差值均为1s)等值线图10.3、场地液化判别液化判别的方法是否正确、有效,液化判别所选取的参数是否可靠、正确;液化判别结果是否正确;计算的液化指数是否正确;场地液化综合判别结论是否合理5地震区和特殊场地地震区和特殊场地5.2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5.2.2 存在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的场地,当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和7度以上时应进行液化判别。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可不考虑液化的影响,但对沉降敏感的乙类建筑,可按7度进行液化判别。5地震区和特殊场地地震区和特殊场地5.2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5.2.4 场地地震液化的进一步判别应在地面以下15m的范围内进行,对于桩基和基础埋深大

34、于5m的天然地基,判别深度应加深至20m。为判别液化而布置的勘探点应合理布置且不应少于3个,勘探孔深度应大于液化判别深度。5地震区和特殊场地地震区和特殊场地5.2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5.2.3 场地地震液化判别应先进行初步判别,并阐明判别依据,当初步判别认为有液化可能时再作进一步判别。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4.3.3 饱和的砂土或粉土(不含黄土),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初步判别为不液化或可不考虑液化影响:1 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时,7、8度时可判为不液化;2 粉土的粘粒(粒径小于0.005mm 的颗粒)含量百分率,7度8度和9度分别不小于10、13

35、、和16时,可判为不液化土;注:用于液化判别的粘粒含量系采用六偏磷酸钠作分散剂测定,采用其他方法时应按有关规定换算。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4.3.33 天然地基的建筑,当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不考虑液化影响:(4.3.31)(4.3.32)(4.3.3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4.3.3式中 地下水位深度(m),宜按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采用,也可按近期内年高水位采用;上覆盖非液化土层厚度(m),计算时宜将淤泥和淤泥质土层扣除;基础埋置深度(m),不超过2m,时应采用2m;液化土特征深度(m),可按表9.5.4

36、 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4.3.3表4.3.3 液化土特征深度(m)饱和土类别 7度8度9度粉土678砂土7895.2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5.2.5凡判别为可液化的场地,应阐明可液化的土层、各孔的液化指数,综合确定场地液化等级,并提出处理建议。应注意液化判别的标准贯入试验数据的真实、可靠性,防止采用失真数据。在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时,应防止在套管深度范围内进行标贯(这样会造成标贯击数高的假象);在砂土地层中地下水面以下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时,宜采用回转钻进、泥浆护壁工艺或其他措施防止试验过程中的返砂现象(有时会造成标贯击数低的假象);在进行标贯试验时,应采用规范规定的直径

37、为42mm的钻杆。11、不良地质作用、不良地质作用不良地质作用的评价方法、结论及处理措施是否符合现行规范、相关专用标准及勘察文件深度规定的要求5.3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5.3.1 岩溶区的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岩溶发育的地质背景和形成条件;2岩溶洞隙的分布、形态、充填情况和发育规律;3岩面起伏、形态和覆盖层厚度;4地下水赋存条件、水位变化和运动规律;5岩溶发育与地貌、构造、岩性、地下水的关系;6土洞和塌陷的成因、分布、形态、发育规律及其发展趋势;7岩溶稳定性分析;8对施工勘察、岩溶治理、监测的建议。5.3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5.3.2 滑坡区的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 滑坡的地质背景

38、和形成条件;2 滑坡的形态要素、性质和演化过程,圈定滑坡周界;3 地表水、地下水、泉和湿地等的分布;4 提供滑坡的平面图、剖面图和岩土工程特性指标;5 滑坡稳定分析;6 滑坡防治和监测的建议。5.3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5.3.3 泥石流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地形地貌特征;2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规模、颗粒成分,暴发的频度和强度;3 泥石流形成区的地质背景、形成条件、水源类型、水量和汇水条件;4 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的分布和特征,绘制专门工程地质图;5 划分泥石流类型,评价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6 泥石流防治和监测的建议。5.3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5.3.4 采空区勘察报告应包括下

39、列内容:1 采空区的范围、层数、深度、开采时间、开采方式、开采厚度、上覆岩层的岩性、构造等;2 采空区的塌落、空隙、填充和积水情况,填充物的性状、密实程度等;3 地表变形特征及发展情况;4 采空区附近的抽水和排水情况及其对采空区稳定的影响;5.3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5 评价老采空区上覆岩层的稳定性,预测现采空区和未来采空区的地表移动、变形的特征和规律性;6 判定作为工程场地的适宜性,提出防治和监测的建议。5.3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5.3.5 对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宜建议进行专门的勘察与评价工作,并提交相应的专题报告。12、特殊土、特殊土特殊土的评价方法、结论及处理措

40、施是否符合规范、相关专用标准及勘察文件深度规定的要求5.4特殊性岩土5.4.1 湿陷性土地区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地层的时代、成因;2湿陷性土层的厚度;3 湿陷系数和自重湿陷系数随深度的变化;5.4特殊性岩土4 场地湿陷类型和地基湿陷等级及其平面分布;5 必要时提供湿陷起始压力随深度的变化规律;6 地下水位升降变化的可能性和变化趋势;7 提出地基处理措施的建议。5.4特殊性岩土5.4.2 软土地区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 成因、分布、土性、层理特征、均匀性;2 硬壳层的分布与厚度、下伏硬土层或基岩的埋深和起伏状况;3 必要时说明固结历史、应力水平和土体结构扰动对强度和变形的影响;4 微地

41、貌形态和暗埋的塘、浜、沟、坑、穴的分布、埋深及其填土的情况;特殊性岩土5 开挖、回填、支护、工程降水、打桩、沉井等施工方法对周围环境的影响;6 判定地基产生失稳和不均匀变形的可能性;当工程位于池塘、河岸、边坡附近时,应评价其稳定性;7 软土地基处理及监测建议。5.4特殊性岩土5.4.3 填土地区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 填土的类型、成分、分布、厚度和堆积年代,地基的均匀性、压缩性、密实度和湿陷性;2 当填土可作为持力层时,提供地基承载力;3 当填土底面的天然坡度大于20%,应根据场地地基条件评价其稳定性;4 有关填土地基处理和基础方案的建议。5.4特殊性岩土5.4.4膨胀岩土地区的勘察报告应

42、包括下列内容:1 膨胀岩土的地质年代、岩性、矿物成分、成因、产状、分布以及颜色、裂隙等特征;2 划分地貌单元和场地类型;3浅层滑坡、地裂、冲沟和植被情况;4 地表水的排泄和积聚情况、地下水的类型、水位及其变化规律;5.4特殊性岩土 5 当地降水量、干湿季节、干旱持续时间等气象资料、大气影响深度;6 自由膨胀率、一定压力下的膨胀率、收缩系数、膨胀力等指标;7 地基的膨胀变形量、收缩变形量、胀缩变形量、胀缩等级;8 对边坡及位于边坡上的工程进行稳定性评价;9 膨胀岩土地基与基础方案的建议。5.4特殊性岩土5.4.5 盐渍岩土地区的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 盐渍岩土的成因、分布和特点;2 含盐类型

43、、含盐量及其在岩土中的分布以及对岩土工程特性的影响;3 溶蚀洞穴发育程度和分布;4 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水质、水位及其季节变化;5 岩土的溶陷性、盐胀性、腐蚀性和场地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及防治措施的建议。5.4特殊性岩土5.4.6 风化岩和残积土地区的勘察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1 母岩的地质年代和岩石名称;2 风化带的划分及其分布、埋深和厚度;3 岩土的均匀性、破碎带和软弱夹层的分布;5.4特殊性岩土 4 对花岗岩残积土,测定其中细粒土的天然含水量wf、塑限wP、液限w L;5 建在软硬不均或风化程度不同地基上的工程,分析不均匀沉降对工程的影响;6 岩脉、球状风化体(孤石)的分布及其对地基基础(

44、包括桩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5.5边坡工程5.5.1一级建筑边坡工程应进行专门的岩土工程勘察;二、三级建筑边坡工程可与主体建筑勘察一并进行,但应满足有关规范对边坡勘察深度的要求。5.5边坡工程5.5.2 边坡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1 地形地貌形态,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不良地质作用等;2 岩土的类型、成因、工程特性,岩石风化和完整程度;3 岩体主要结构面(特别是软弱结构面)的类型、产状、延展情况、闭合程度、充填状况、充水状况、力学属性和组合关系,主要结构面与临空面的关系,是否存在外倾结构面;5.5边坡工程4 地下水的类型、水位、水压、水量、补给和动态变化,岩土的透水性和

45、地下水的出露情况;5 地区气象条件(特别是雨期、暴雨强度),汇水面积、坡面植被,地表水对坡面、坡脚的冲刷情况;5.5边坡工程 6 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软弱结构面的抗剪强度等稳定性验算参数;7 分析边坡和建在坡顶、坡上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及对坡下工程、环境的影响;8 最优坡形和坡角的建议;9 不稳定边坡整治措施和监测方案的建议。3.1勘察工作3.1.4 详勘阶段的勘察方案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地区经验和工程特点布置,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及其他有关规范的规定。单栋高层建筑勘探点的布置,应满足对地基均匀性评价的要求,且不应少于4个,对密集的高层建筑群,勘探点可适当减少,但每栋建

46、筑物至少应有1个控制性勘探点。3.1勘察工作3.1.5 详细勘察的勘探深度自基础底面算起,其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 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当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5m时,勘探孔的深度对条形基础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3倍,对单独柱基不应小于1.5倍,且不应小于5m;2 对高层建筑和需作变形验算的地基,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高层建筑的一般性勘探孔应达到基础底面下0.51.0倍的基础宽度,并深入稳定分布的地层;3.1勘察工作3 仅有地下室的建筑或高层建筑的裙房,当不能满足抗浮设计要求,需设置抗浮桩或锚杆时,勘探孔深度应满足抗拔承载力评价的要求;4 当有大面积地面堆载或软弱下

47、卧层时,应根据其对工程影响的分析结果适当加深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5 在上述规定深度内遇基岩或厚层碎石土等稳定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应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4.1.16条)3.2.2详细勘察的勘探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探点宜按建筑物周边线和角点布置,对无特殊要求的其他建筑物可按建筑物或建筑群的范围布置;在建筑物层数、荷载和建筑体形变化较大处,应布设勘探点;对于勘察等级为甲级的高层建筑,应在中心点或电梯井、核心筒部位布设勘探点;2同一建筑范围内的主要受力层或有影响的下卧层厚度、岩性、层顶(底)标高变化较大时,在断裂破碎带、地裂缝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勘探点间

48、距宜取最小值并应适当加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4.1.16条)3重大设备基础应单独布置勘探点;重大的动力机器基础和高耸构筑物,勘探点不宜少于3个;4勘探手段宜采用钻探与物探相配合,在复杂地质条件、湿陷性土、膨胀岩土、风化岩和残积土地区,宜布置适量探井。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4.1.13.2.2高层建筑详细勘察阶段勘探点的平面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满足高层建筑纵横方向对地层结构和地基均匀性的评价要求,需要是还应满足建筑场地整体稳定性的基本要求;2满足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楼差异沉降分析的要求,查明持力层和下卧层的起伏情况;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4.1.13满足建筑场地类别划

49、分的要求,布设确定场地覆盖层厚度和测量土层剪切波数的勘探点;4满足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红黏土等特殊性岩土的评价要求,布置适量探井;5满足降水、截水设计要求,在缺乏经验的地区宜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4.1.2详细勘察阶段勘探点的平面布设,应根据高层建筑平面形状、荷载的分布情况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高层建筑平面为矩形时应按双排布设,为不规则形状时,应在凸出部位的角点和凹进的阴角布设勘探点。2在高层建筑层数、荷载和建筑体型变异较大位置处,应布设勘探点。3对勘察等级为甲级的高层建筑应在中心点或电梯井、核心筒部位布设勘探点。(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4.

50、1.15条)3.2.1详细勘察勘探点的间距一般可按下表确定。详细勘察勘探点的间距(详细勘察勘探点的间距(m)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勘探点间距一级(复杂)1015二级(中等复杂)1530三级(简单)3050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4.1.3根据高层建筑勘察等级,勘探点间距应控制在1535m范围内,并符合下列规定:1甲级应取小值,乙级可取大值。2在暗沟、塘、浜、湖泊沉积地带和冲沟地区;在岩性差异显著或基岩面起伏很大的基岩地区;在断裂破碎带、地裂缝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勘探点间距宜取小值并可适当加密。3在浅层岩溶发育地区,宜采取用物探与钻探相配合进行,采用浅层地震勘探和孔间地震CT或孔间电磁波CT测试,查明

51、溶洞和土层发育程度、范围和连通性。钻孔间距宜取小值或加密,溶洞、土洞密集时宜在每个主机下布设勘探点。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4.1.24单栋高层建筑的勘探点数量,对勘察等级为甲级的不应少于5个,一级不应少于4个。控制性勘探点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且不少于2个。5高层建筑群可按建筑物并结合方格网布设勘探点。相邻的高层建筑,勘探点可互相共用。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4.1.4高层建筑详细勘察阶段勘探孔的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的计算深度.2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对于箱形基础或筏形基础,在不具备变形深度计算条件时,可按下式计算确定:dcdcb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52、4.1.4式中dc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m);d箱形基础或筏形基础埋置深度(m);c与土的压缩性有关的经验系数,根据基础下的地基主要土层按表3-3取值;与高层建筑层数或基底压力有关的经验系数,对勘察等级为甲级的高层建筑可取1.1,对乙级可取1.0;b箱形基础或筏形基础宽度,对圆形基础或环形基础,按最大直径考虑,对不规则形状的基础,按面积等代成方形、矩形或圆形面积的宽度或直径考虑(m)。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4.1.43 3 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应适当大于主要受力层的深度,对于箱形基础或筏形基础可按下式计算确定:dgdgb 式中 dg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m);g与土的压缩性有关的经验系数,根据基础

53、下的地基主要土层按表3-3取值。表4.1.4经验系数c、g注:表中范围值对同一类土中,地质年代老、密实或地下水位深者取小值,反之取大值。值别值别土类土类碎石碎石土土砂砂 土土粉粉 土土粘性土粘性土(含黄土)(含黄土)软软 土土c c0.50.50.70.70.70.70.90.90.90.91.21.21.01.01.51.52.02.0g g0.30.30.40.40.40.40.50.50.50.50.7 0.7 0.60.60.90.91.01.0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4.1.44一般性勘探孔,在预定深度范围内有比较稳定且厚度超过3m的坚硬地层时,可钻入该层适当深度,以能正确定名和判明

54、其性质;如在预定深度内遇软弱地层时应加深或钻透;5在基岩和浅层岩溶发育地区,当基础底面下的土层厚度小于地基变形计算深度时,一般性钻孔应钻至完整、较完整基岩面;控制性钻孔应深入完整、较完整基岩35m,勘察等级为甲级的高层建筑取大值,乙级取小值;专门查明溶洞或土洞的钻孔深度应深入洞底完整地层35m;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4.1.46在花岗岩残积土地区,应查清残积土和全风化岩的分布深度。计算箱形基础或筏形基础勘探孔深度时,其c和g系数,对残积砾质粘性土和残积砂质粘性土可按表3-3中粉土的值确定,对残积粘性土可按表3-3中粘性土的值确定,对全风化岩可按表3-3中碎石土的值确定。在预定深度内遇基岩时,

55、控制性钻孔深度应深入强风化岩35m,勘察等级为甲级的高层建筑宜取大值,乙级可取小值。一般性钻孔达强风化岩顶面即可;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4.1.47评价土的湿陷性、膨胀性、砂土地震液化、确定场地覆盖层厚度、建筑场地类别、查明地下水渗透性等钻孔深度,应按有关规范的要求确定;8在断裂破碎带、冲沟地段、地裂缝等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场地及位于斜坡上或坡脚下的高层建筑,当需进行整体稳定性验算时,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评价和验算的要求。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4.1.5采取不扰动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勘探点的数量不宜少于全部勘探点总数的23,勘察等级为佳级的单栋高层建筑不宜少于4个。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56、4.1.6采取不扰动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的竖向间距,基础底面下1.0倍基础宽度内宜按12m,以下土层可根据土层变化情况适当加大距离。7原位测试7.0.1在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中原位测试方法应根据岩土条件、设计对参数的需要、地区经验和测试方法的适用性等因素综合确定。7.0.2原位测试成果应结合地区工程经验综合分析后使用。原位测试项目一览表原位测试项目一览表试验项目测定参数主要试验目的载荷试验(平板、螺旋板)比例界限压力p0(kPa)、极限压力pu(kPa)和压力与变形关系1 评定岩土承载力;2 估算土的变形模量。3 计算土的基床系数 原位测试项目一览表原位测试项目一览表试验项目测定参数主要试验目

57、的标准贯入试验标准贯入击数N(击)1判别土层均匀性和划分土层;2 判别地基液化可能性及等级;3 估算地基承载力及压缩模量;4 估算砂土密度及内摩擦角;5选择桩基持力层、估算单桩承载力;6 判断沉桩的可能性。原位测试项目一览表原位测试项目一览表试验项目测定参数主要试验目的动力触探试验动力触探击数N10、N63.5、N120(击)1 判别土层均匀性和划分地层;2 估算地基土承载力和压缩模量;3 选择桩基持力层、估算单桩承载力。原位测试项目一览表原位测试项目一览表试验项目测定参数主要试验目的静力触探试验单桥比贯入阻力ps(MPa),双桥锥尖阻力qc(MPa)、侧壁摩阻力fs(kPa)、摩阻比Rf(%

58、),孔压静力触探的孔隙水压力u(kPa)1 判别土层均匀性和划分土层;2 选择桩基持力层、估算单桩承载力;3 估算地基土承载力和压缩模量;4 判断沉桩可能性;5 判别地基土液化可能性及等级。原位测试项目一览表原位测试项目一览表试验项目测定参数主要试验目的十字板剪切试验不排水抗剪强度峰值cu(kPa)和残余值cu(kPa)1 测求饱和粘性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和灵敏度;2 估算地基土承载力和单桩承载力;3 计算边坡稳定性;4 判断软粘性土的应力历史。原位测试项目一览表原位测试项目一览表试验项目测定参数 主要试验目的旁压试验初始压力p0(kPa)、临塑压力pf(kPa)、极限压力pL(kPa)和旁压模

59、量Em(kPa)1 测求地基土的临塑荷载和极限荷载强度,从而估算地基土的承载力;2 测求地基土的变形模量,从而估算沉降量;3估算桩基承载力;4 计算土的侧向基床系数;5自钻式旁压试验可确定土的原位水平应力和静止侧压力系数。原位测试项目一览表原位测试项目一览表试验项目测定参数主要试验目的扁铲侧胀试验侧胀模量ED(kPa)、侧胀土性指数ID、侧胀水平应力指数KD和侧胀孔压指数UD1 划分土层和区分土类;2 计算土的侧向基床系数;3 判别地基土液化可能性。原位测试项目一览表原位测试项目一览表试验项目测定参数主要试验目的现场渗透试验岩土渗透系数k(cm/s),必要时测定释水系数为重要工程或深基坑工程的

60、设计提供土的渗透系数、影响半径、单井涌水量原位测试项目一览表原位测试项目一览表试验项目 测定参数主要试验目的波速测试压缩波速vp(m/s)、剪切波速vs(m/s)1 划分场地类别;2 提供地震反应分析所需的场地土动力参数;3 评价岩体完整性;4 估算场地卓越周期。原位测试项目一览表原位测试项目一览表试验项目测定参数主要试验目的场地微振动测试场地卓越周期T(s)和脉动幅值确定场地卓越周期3.1勘察工作3.1.6 桩基工程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达到预计桩长以下35d(d为桩径),且不得小于3m;对大直径桩不得小于5m;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满足下卧层验算要求;对需验算变形的桩基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高

61、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4.2.1对于端承型桩,勘探点的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探点应按柱列线布设,其间距应能控制桩端持力层层面和厚度的变化,宜为1224m;2在勘探过程中发现基岩中有断层破碎带,或桩端持力层为软、硬互层,或相邻两个勘探点揭露桩端持力层层面坡度大于10,且单向倾伏时,钻孔应适当加密;荷载较大或复杂地基的一柱一桩工程,应每柱设置勘探点。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4.2.13岩溶发育场地当一基岩作为桩端持力层时应按柱位布置孔,同时应辅以各种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手段。以查明拟建场地范围及有影响地段的各种岩溶洞隙和土洞的位置、规模、埋深、岩溶洞和土层发育程度、范围和连通性。钻孔间堆填物

62、性状和地下水特征。3控制性勘探点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4.2.2(部分)对摩擦型桩,间距宜为2030m,甲级的单栋不宜少于5个,乙级不宜少于4个,对于宽度大于35m的高层建筑,其中心点应布置勘探点。控制性勘探点应占勘探点总数的1312。3.1勘察工作3.1.7 详细勘察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1 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数量,应根据地层结构、地基土的均匀性和设计要求确定,其数量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每栋不应少于3个;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第4.2.4条3.2.14对于摩擦型桩,勘探孔

63、的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进入预计桩端持力层或预计最大桩端入土深度以下不小于3m;2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达群桩桩基(假想实体基础)沉降计算深度以下12m,群桩桩基沉降计算深度宜取桩端平面以下附加应力为上覆土有效自重压力20的深度,或按桩端平面以下(11.5)b(b为假想实体基础宽度)的深度考虑。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第4.2.3条对于端承型桩,勘探孔的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以可压缩地层(包括全风化和强风化岩)作为桩端持力层时,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深入预计桩端持力层以下510m或6d10d(d为桩身直径或方桩的换算直径,直径大的桩取小值,直径小的桩取大值

64、),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达到预计桩端下35m或3d5d;2对一般岩质地基的嵌岩桩,勘探孔深度应钻入预计嵌岩面以下1d3d,对控制性勘探孔应钻入嵌岩面以下3d5d,对质量等级为级以上的岩体,可适当放宽;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第4.2.3条3对花岗岩地区的嵌岩桩,一般性勘探孔深度应进入微风化岩35m,控制性勘探孔应进入微风化岩58m;4对于岩溶、断层破碎带地区,勘探孔应穿过溶洞、或断层破碎带进入稳定地层,进入深度应满足3d,并不小于5m;5具多韵律薄层状的沉积岩或变质岩,当基岩中强风化、中等风化、微风化岩呈互层出现时,对拟以微风化岩作为持力层的嵌岩桩,勘探孔进入微风化岩深度不

65、应小于5m。复合地基复合地基复合地基勘察方案,其勘探点平面布设应按照天然地基进行布设。复合地基勘察方案确定前应根据建筑物特性和岩土工程特点确定拟建工程可能采用的复合地基增强体的类型。勘探孔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当采用桩土复合地基时,勘探孔深度应满足桩基相关要求内容,同时应以查明软弱土或特殊岩土的层位和厚度为准。取土及原位测量数量取土及原位测量数量1 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2 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对厚度大于0.5m的夹层或透镜体,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3当土层不均匀时,应增加取土数量或原位测试工作量。4岩石试样各层不少于6件。5边坡支护、侧压力计算

66、所需抗剪强度指标不少于6组。基坑工程勘察的平面范围宜超出基坑开挖边界外开挖深度的2倍以上。在深厚软土区,勘察深度和范围尚应适当扩大。勘探点宜沿建筑物地下室周边布置,在开挖边界外,勘察手段以调查研究、搜集已有资料为主,复杂场地和斜坡场地或为查明某些专门问题,可在开挖边界外适当布置勘探点;勘探点的间距根据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宜为1535m,当遇暗塘或填土厚度变化较大或基岩面起伏很大时,宜加密勘探点;基坑工程控制性勘探点宜为勘探点总数的1/3,且每一基坑侧边不宜少于2个控制性勘探点;勘察深度不宜小于开挖深度的2倍,对于深厚软土层,控制性勘探孔应穿透软土层;为降水或截水设计需要,控制性勘探孔应穿透主要含水层进入隔水层一定深度;在基坑勘察深度内遇到坚硬粘性土、碎石土和岩层,可根据岩土类别和支护设计要求减少勘探孔深度。在基坑深度内遇微风化基岩时,控制性勘探孔应超过基坑深度的13m,一般勘探孔应进入微风化岩层13m。6.3、取样、取样取样(土样、岩样、水样)的质量、数量、方法是否符合规范、标准要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4.1.20详细勘察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