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篇

上传人:hh****9 文档编号:226427596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41.0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3年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篇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2023年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篇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2023年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篇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资源描述:

《2023年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篇(5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3年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篇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有多重(相识千克和克)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是“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会比较差别较大的物体的轻重,但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质量概念。在本节课,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的学问,建立千克和克的详细概念,这些都为学习“吨的相识”、实际生活中的详细应用以及日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奠定了基础。二、说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1、教学理念:遵循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为基础,通过创设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

2、开展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的应用;在操作中发觉、感知、体验、学习。因此,在本节课,我利用教材供应的活动,结合学生实际,以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和体验为主,把“千克和克”的相识建立在学生感知的过程中。使学生不仅参加学问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感受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学问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乐趣。2、教学目标:学问技能目标:1、结合详细生活情景,相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2、驾驭“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洁的换算。过程性目标:经验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建立过程,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情感看法价值观

3、目标:培育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实力。三、说教学内容和过程:1、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相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会用视察、掂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干脆接触得很少,不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没有千克、克的概念;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视察得到,所以对相识克和千克有肯定的难度。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在质量单位的运用上错用、乱用的现象多次出现但订正之后仍频频出现,症结即在于此。2、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观念。教学难点:敏捷运用千克、克这两个

4、质量单位,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时,我依据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从教学内容的特点看,本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量的相识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建立“量”的实际意义,学生只有精确的相识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才能正确有效的解决与质量有关的问题,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敏捷地应用。从学生的学习实际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相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干脆接触得很少,不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因此要驾驭好质量方面的学问,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必需帮助学生精确的建立千克和克的详细概念,

5、这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千克、克这两个量比较抽象,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只靠视察得到相识;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阅历上说,要在一个抽象的观念刚建立后马上精确运用对他们来说也有困难。因此形成了本节课的难点3、说教法学法: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纳了合作学习法、讲解法、演示法、操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依据学生的学问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纳实践法,并把所学学问与生活中熟识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学问,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4、说教学过程:数学教学

6、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绽开教学: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感知轻重。(约2分左右)好的起先是胜利的一半,一节课起先时学生的状态就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因此,我创设学生熟识的去超市购买水果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进而引发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就须要用人们共同知道的质量单位,自然而然的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开宗明义点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其次环节:实践体验,建立概念(约20分左右)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阅历和学问动身,创设生动好玩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视察、操作、猜想、推

7、理、沟通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驾驭基本的数学学问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视察事物、思索问题,激发对数学的爱好。在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了5个层次来绽开,以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详细概念,突出教学重点。第一层次:相识秤在老师和学生的沟通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必需要有称量工具秤。再用课件展示各种常用的秤的图片,让学生相识秤。其次层次:相识天平老师提问:“想知道2分硬币有多重,用什么工具?”接着用课件出示天平,并介绍天平的运用方法,为后续教学中克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三层次:克的相识“克”是一个很轻的质量单位,要结合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动作起先的,切断了动作和思

8、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我分三个步骤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建立克的质量概念。(1)1克有多重老师演示用天平称2分硬币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大约为一克。(2)掂一掂活动掂2分硬币,体会1克的轻重首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说出自己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从自己带来的东西中找出质量为1克的物体,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的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难点)为学生以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3)多于1克的质量的相识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的质量,引导学生视察物品上的克数,并在四人小组中绽开活动:掂一掂自己带来的物品,再掂掂一掂别人带来的物品,感受不同克数

9、物体在质量上的差别。最终问学生:和1克比起来你有什么感受?加深学生对克的相识,并为接下来千克的相识埋下伏笔。这一环节,变抽象为详细,使学生学得轻松开心,留下的印象深刻,从而增加学习效果,进一步突破了难点。第四层次:千克的相识为了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我通过四个步骤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1)让学生通过视察相识到一袋黄豆太重不能用天平来称量,这时就须要用台秤来称量一般物体的重量。(2)相识台秤:老师出示台秤实物让学生通过视察了解台秤的计量单位:kg。并让学生认读课件上台秤指示的质量,说出认台秤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实际应用实力。(

10、3)1千克有多重?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识的实物结合在一起,初步感知l千克的质量观念。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克究竟有多重,我分四个步骤绽开学问探究:首先组织学生分组用天平称出1袋黄豆有多重,通过实际称量知道老师所供应的每袋黄豆的质量是1千克。接着掂一掂1千克黄豆,感受1千克的重量。然后,掂一掂组中的饼干、铁块、盐等物体的质量,估测后再用秤称一称,看你估测的是否精确。通过这样的活动,熬炼学生的估测实力,加深学生对“千克”这一质量概念的相识。最终,老师从学生称出的1千克的物体中,找出体积相差很大的两个物品(如1kg铁块和1kg饼干)提问:“这两样物体的重量都是1千克,你们认为在估计物

11、体轻重时要留意什么? ”让学生感受到估计物体的质量时,不能只考虑外形的大小(体积),还应结合现实物体来估计;同时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学习的原动力,通过开展“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培育了学生动手操作实力,发展了估测意识和与人合作意识。第五层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探究千克、克之间的进率关系,体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同时加深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间进率的理解与相识。因为“我做

12、过了,我就记住了”。老师先让学生掂一掂分硬币,再掂一掂千克饼干,说出自己的感受。强化对两个质量单位的相识。为接下来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的学习做好打算。对相识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相识,分三步来进行:(1)老师提问:猜一猜,多少个1克是一千克?(2)小组合作探讨千克与克的进率。(3)沟通本组的探讨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方法1:每袋盐500g,两袋盐是1000g,放在秤上称一称也是1kg因此1kg=1000g方法2:看称好的饼干袋上注明为1000g,称一称正好是1kg老师依据学生的沟通过程板书:1千克=1000克。这样,简洁、明白地揭示了克与千克的内在关系(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第三环节

13、:巩固练习,拓展升华。练习是学生驾驭学问,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我支配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力求达到“有序”、“多样”、“有度”的目的。(1)基本练习给( )中填出合适的单位学生通过填写单位,可以进一步明确质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分,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质量,巩固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相识。(2)装物竞赛:首先老师向学生提出竞赛要求:(1)装1千克的物品;(2)可以借助已有的东西,但不能用天平;(3)所取物品最接近1千克的小组与取到最接近1千克物品数量最多的小组获胜;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从本小组的篮子中取1千克的物品;第三,派小组代表到讲台上称出所取物品

14、的质量,老师在黑板上记录每一小组取出的物品质量;最终评比优胜小组,进行阅历沟通:请所拿物品质量最接近1千克的小组介绍本组取物品的阅历。通过这样的活动点燃学生学习的热忱,加深学生对千克、克的相识与理解,并学会借助已有的物品估计未知物品重量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实力。(3)健康测评让学生在分组称量体重的基础上,结合课前测量的自己的体重,比照老师供应的青少年健康转状况测量表,测评自己的健康状况。并让其他的学生提出建议:“你想对他说点什么?”使学生相识到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详细应用,培育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数学的爱好。第四环节:评价、小结;让学生沟通:你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每位同学都评价一下自己,

15、觉得自己哪些方面表现得很好,哪些方面须要改进。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问探究的过程,把学生当作学问建构的主体,使数学课堂焕发诞生命力;帮助学生相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5、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我在课题的下面写了四行字:1枚2分硬币重约1克;2袋盐的重量是1千克;1千克=1000克;1kg=1000g。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强化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相识,熟记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四、说教学媒体:本节课运用的主要媒体有:2分硬币、1千克重的黄豆、天平、台秤、体重计、电脑课件等。在引导学生理解千克和克的实际意义时时,我运用了2分硬币、1千克重的黄豆、天

16、平、台秤等教具和学具,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质量观念;在导入新课、相识各种常见的秤时运用电脑课件给学生供应较强的视觉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的爱好。五、说教学评价:教化家苏霍姆霖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须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觉者、探讨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须要就更加剧烈。”因此,教学评价非常重要。它能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胜利的”心情体验,使学生能更加主动主动地学习。因此,本节课我采纳了自评、互评、师评多样性的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课堂中评价以口头评价为主,师对生的评价以激励、引导为主,要擅长用贴切自然的激励法,但必要时

17、应适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同时提倡评价延迟,从而给了学生一个自由思索的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像,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从而获得更多、更美妙的东西。以上说课只是我在课前的一些初步思路,在详细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争取让课堂教学取得胜利。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丰富的详细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须要,并通过操作思索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洁数据的平均数。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学问说明简洁生活现象、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进一步增加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的意识与实力,体验运

18、用已学的统计学问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念。教学重点:驾驭求简洁数据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打算:学具(桃子图片)。说教材:“统计和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的内容。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数学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明显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概念上加重了份量,因此,我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努力通过详细问题情境的呈现,吸引学生主动参加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并启发学生探究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教学流程:一、 创设情景,理解平均数1、故事引入。2、小组合作(摆、移、说)。3、汇报(边说边摆)。4、引出并理解平均数。二、自主探

19、究,解决问题结合情景,引导学生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法。2总数除以份数等于平均数。三、习题巩固,深化新知1、算平均每天走多少千米?时间 :第一天其次天 第三天第四天米数 : 45千米20千米45千米50千米(1)估一估他们这四天平均每天走了多少千米?(A、比20千米少B比50千米多 C在20千米50千米之间)(2)计算验证,引导明确平均数的特点。2、对唐僧师徒除妖表现进行打分,孙悟空得了50分,唐僧得了20分,猪八戒和沙和尚一共得了50分,他们平均每人得了多少分?下面是猪八戒和沙和尚计算平均得分的状况,他们谁算得对?为什么?沙和尚:(50 20 50)3 猪八戒:(50 20 50)4

20、3、过大河时,河水旁边立了牌子“大河平均水深166厘米”,唐僧身高172厘米,他能平安地从河里走过?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特别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老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相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意引导学生在故事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视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故事引导学生绽开沟通、思索。让

21、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相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讨(cn-)论中,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须要,产生学习“平均数”的需求。二、探究学习,理解平均数意义和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分桃子活动从多方面对学生供应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究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由于生活阅历和学问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还有一部分数感较强的学生,能够依据供应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也许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确定会有这种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究,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

22、,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将自己探究的方法沟通,达到共识。学生虽然求出了平均数,但概念也是特别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许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理解。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通过学生移一移、说一说,老师直观板书,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三、练习有坡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需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第一个层次是巩固新知求平均数,通过先估计再验证的方法使学生感知平均数的区间,从中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其次个层次是通过计算4个

23、人的平均分而只给出3个数据,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平均数时,总数要与份数相对应;第三个层次是课件设计通天河横截面图,让学生直观辨别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四、拓展延长,让数学回来生活课堂小结时,给老师表现打分及计算平均分再次强化了本节课的学问;体现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 又得到了这节课的真实信息的反馈;作业的布置是对课堂的拓展延长 , 进一步激发学生接着探究生活中的平均数的爱好。五、不足与缺憾之处一是在学生合作沟通的细微环节上还要落到实处。教学中在小组合作、同桌探讨之前缺少足够的独立思索的时间,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加的程度还不完全均衡。这就须要我们老师在今后教学中要对小组合作赐予必要的组织

24、和引导,面对全体,关注个别差异,注意组际之间的评价,把合作学习的每一个细微环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实现学生间的协调互助、共同发展;二是老师对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处理不够敏捷。教学中我们应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因势利导,让我们的教学富有灵性;三是教化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本节课中缺少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感染,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意对学生的人文思想教化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说教材:“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通过跷跷板平衡的原理,解决一些简洁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洁的代数学问做打算,等

25、量代换的理论是比较系统的、抽象的思想方法,在这节课中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简单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说学生:由于“等量代换”须要抽象地想象替换,对还处在以详细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有肯定的困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边引导边让学生在经验中感悟,在详细的情境中体验什么是等量,等量可以怎样代换,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感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说教学目标:1、初步相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学会依据已知信息找寻事物间的等量关系,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洁问题。2、通过视察、揣测、操作、沟通、验证等活动,能用一个相等的量

26、去代换另一个量,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3、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育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索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培育学生的推理实力和语言表达实力,发展学生的思维。4、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胜利,增加自信念。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难点:能应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问题。设计理念:三个大的环节。一是,结合典故,引出等量代换的思想;二是,创设情境,将等量代换不同类型的三种状况,融入到三个不同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逐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三是,图形之间的代换,从实物过渡到图形。说教学过程

27、:第一部分:结合历史故事,引出等量代换的思想。让学生回顾我国古代特别聪慧的孩子曹冲,他称象的故事。让学生简要的概括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大象的质量和石头质量相等的这个关系,引出数学中重要的思想“等量代换”,由此引入新课,并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能像曹冲那样敢于挑战生活中类似的难题,初步让学生感受到等量代换在解决问题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部分:创设情境,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创设了三个不同的情境,一是动物园中小动物们的水果交换大会,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动物们成为好挚友,兴奋地相约到游乐园里玩耍,玩的种类许多,通过过聚光灯的效果聚焦在了玩跷跷板的两个小动物身上,自然地过渡到其次个情

28、境,跷跷板嬉戏;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中午时分,小动物们恋恋不舍的离开游乐园去餐厅去吃汉堡、薯条和可乐去了,从而引出第三个情境,欢乐的餐厅。三个情境串联了起来,让学生在小动物们欢乐的氛围中,逐步地学习新知。三个情境,前水果交换大会和跷跷板嬉戏突出了等质的两个量之间的交换,而欢乐的餐厅则是等价的两个量之间的交换。在教学中侧重点不同,下面做详细的说明。情境一:水果交换大会。三个层次,首先换的是菠萝和苹果,体会天平平衡时,两个量之间相等的关系,体会只有两个量相等才能代换,得到“1个菠萝的质量和3个苹果的质量相等”,形成第一个条件;其次次换的是苹果和香蕉,得到其次个条件“1个苹果的质量和2根香蕉的质量相

29、等”;这两次交换都是可以干脆换的,第三次是用菠萝换香蕉,让学生体会到它们之间必需通过中间量“苹果”进行代换,并要求小组合作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圈一圈,清晰地体现出代换的过程,汇报沟通时,利用视频台展示学生的成果,沟通换水果的方法。并利用白板在演示中的强大的互动优势,让学生在白板上自由的拖拽,演示把苹果换成香蕉的过程,学生边说边演示,不仅形象的再现了替换的过程,而且熬炼了学生逻辑思维实力,互动沟通,形象的再现,是白板给予了课堂以朝气和活力。另外,通过对比换前图中有苹果和换后图形中只剩下了菠萝和香蕉,让学生明显的感受到苹果这个中间量在前后代换中所起的作用,总之,在换不同水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解

30、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同时强化了“质量相等,可以代换”的思想,而且让学生在换的过程中想一想、画一画、圈一圈,利用白板的互动作用,体会中间量的作用,逐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方法。情境二:跷跷板嬉戏。首先,是兔子和猴子玩跷跷板,跷跷板平衡,得到2只兔子的质量和1只猴子的质量,然后,干脆引出问题:2只熊猫要和几只兔子玩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在这里有意留给学生思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明确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缺少条件,也就是熊猫和猴子的关系。接着老师随着学生提出的建议,补充条件“4只小猴子的质量和1只熊猫的质量相等”,让学生小组合作在作业纸上,用比较简捷的方式,体现等量代换的过程,在视频展示学生做法后,仍旧借助白板让学

31、生演示代换的过程,清楚明白,并标注算式,将演示过程抽象出算式,指导今后的学习。总之,在跷跷板嬉戏的过程中,一是重点突出,让学生找寻、补充缺失的条件,感受要找到必要的等量关系才能进行代换,体会中间量在等量代换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二是学生经过独立思索,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出代换的全过程,从不同等量关系入手进行等量代换,展示出学生敏捷思索解决问题的实力。三是重视语言表达、推理说明,通过语言,将操作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认知,为建构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系打下基础。情境三:欢乐的餐厅。重点是让学生运用“推理联想”的方法,解决等量代换的问题。当课件呈现了“4个汉堡的价钱等于8份薯条,3份薯条的价钱等于6杯可乐”两个

32、条件时,让学生绽开联想,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创设条件,使问题趋于简洁化,由于有联想作为基础,学生很快的解决了“1个汉堡,3个汉堡可以换成几杯可乐”的问题,最终小结:“中间量”就像是一座桥,它沟通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巩固应用,提升等量代换思想的现实意义。通过图形代换,猫,狗,鸡玩跷跷板的嬉戏,以及古人换物。设计意图:用现代生活和古人换物的不同事例,对比出等量代换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其现实意义,增加运用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第四部分:回顾总结,沟通提升相识。让学生说一说学习的收获,明确今日所学的“等量代换”中的“等量”,可以是同等质量,也可以是同等价钱、同等数量,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更多的问题

33、。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一、说教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知道了面积单位和驾驭了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进行单位换算的必备条件,也是为今后探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打基础。2、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详细目标要求,我制定本课的三个目标:(1)进一步熟识面积单位的大小,驾驭常用面积单位间单位的进率,会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洁换算。(2)通过视察、测量活动,培育学生分析问题、推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3)通过活动体验,培育学生酷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

34、活的亲密联系。3、教学重点:理解并驾驭常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4、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及其与长度单位间进率的区分。二、说教法这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基于新课程“老师的教不再是给学生一份学问的行囊,而是为学生搭建探究学问的平台”的理念,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主要采纳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依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觉、去再创建新学问。让学生在学习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数学学问的同时,也学到对终身发展许久起作用的视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三、说学法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复习已

35、学单位间的进率,引导学生建构“面积单位间进率”数学学问,变学生被动接受学问为主动主动探究学问,与同学合作沟通,亲自经验学问的形成过程,了解学问的来龙去脉。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等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四、说教学过程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卡纸、直尺。五、教具打算(一)复习引新。1、同学们还记得数位依次表吗?万千百十个(1)谁和谁是相邻的数位?(2)相邻的两个数位的进率是多少?2、在我们学过的单位里,有没有邻居?它们的进率是多少?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时分秒米分米厘米毫米吨千克克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师:今日这节课我们

36、就来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在复习已学单位进率的基础上引出课题,提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引入连接自然,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新课后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看看课题,你想在这节课里学到什么学问?”(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探究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1)出示一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这是一个?要想知道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该怎么办?指名答(2)请同学拿出课前打算的正方形卡纸和直尺,大家一起找寻答案。同桌二人合作,测一测、算一算,这张卡纸的面积是多少?然后回报结果。有的学生测得卡纸的边长是1分米,算出其面积是1平方分米;有的学生用厘米做单位测得卡纸的边长是1厘米,算出其面积

37、是100平方厘米。依据大家的测量计算结果,你们有什么发觉?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汇报沟通,得出结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1分米1分米=1平方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激励学生的各种想法。(“老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加者。”以上环节重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实行小组合作沟通的形式,培育了学生的合作精神。)2、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同学们已经驾驭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间的进率是100,请猜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是多少?有学生会猜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为1平方分

38、米=100平方厘米,所以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也是100。只是猜想不肯定正确,有什么依据来说明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激励学生结合已经写出的板书内容,独立思索。如有困难可与同桌商议恳求帮助。(因为有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进率的动手实践、合作沟通的经验,学生很快就能想到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就是100。与同学商议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说理达到条理性和完整性。)学生汇报,老师边板书:1米1米=1平方米10分米10分米=100平方分米100厘米100厘米=10000平方厘米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0。老师抓住时机激励学生:小小年纪的你们就能用找寻证据的方法来证明某一种想法是否正确,这种数学

39、思想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用得许多,但愿你们将来成为一名对祖国、对人民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3、归纳总结:仔细视察板书内容,你想说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1米=10分米,那么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分米=10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对应的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还发觉1米=100厘米,那么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让学生视察有条理的板书内容,调整学问结构,疏通学问网络,很好地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同时又培育了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的实力,对学问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升华,也就是新学问的“再创建”的详细体现。)(三)巩固运用1、5平方米=()平方分米5

40、米=()分米30平方米=()平方厘米600平方分米=()平方米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800厘米=()分米2、我是小法官1平方米比1米大。()50平方分米=5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8平方分米。()3、一个长方形花池长30分米,宽比长少10分米,这个花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假如每平方米可种6棵荷花,这个花池一共可以种多少棵荷花?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一、说教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经驾驭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它主要突出乘的依

41、次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它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驾驭了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后,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就迎刃而解了,还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打下了基础。教学目标:1、学生经验算法多样化,驾驭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学习新知,培育学生表达自己看法的实力和参加的实力。3、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获的胜利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念。重点:理解算理,驾驭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乘的依次及其次部分积的书写方法。二、

42、说教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学生熟识和宠爱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使他们产生迫不及待获得新知的欲望,发觉生活与数学的亲密联系,产生主动的数学情感。2、嬉戏教学法:在练习的时候加入嬉戏环节使学生开心的学习。三、说学法:“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动手实践”是新课标特殊提倡的学生学习的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经验算法多样化,将其所学新知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去。四、说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我结合学生主动进行少科院探讨,引出买书这一话题,引导学生解决买书中的数学问题:242,2410,2412并引导学生解决,既复习巩固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43、,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做打算。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自主尝试,算法多样学生独立尝试计算,不规定算法,赐予他们充裕的思索空间,培育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实力。2、小组合作,全班沟通为缓解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先在小组里讲一讲,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然后由学生代表讲讲算法。(转化为加、拆数连乘、乘加、乘减、笔算这几种)3、呈现算法,突破难点学生的方式多样为建立与笔算乘法的联系我首选了这样的算法,它有利于学问的迁移。三)联系实际,理解算理结合复习导入部分的买书,让学生理解算理。第一步用其次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是旧知,我就一笔带过;其次步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得到是几个十,所以要

44、写在十位上,从而突破难点。第三次联系导入部分的买书,让学生理解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然后通过个别说,同桌互说逐步驾驭计算方法。四)巩固练习,拓展创新练习是驾驭学问,形成技能重要手段,也起到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考虑到学生在45分钟学习中难以始终集中留意力,我在练习中特殊加进闯关嬉戏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第一关:填空我能行其次关:计算我能赢第三关:错题我来改第四关:问题我来解第五关:拓展我最行练习设计由浅入深,有扶到放,让学生逐步驾驭并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四、小结反思,回顾新知。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学问、数学思想和方法两方面进行回顾,让学生在收获学问的同

45、时受到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熏陶。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各位评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化第7册134页136页面积和面积单位,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视察所熟识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相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的单位,使平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削减了相识上、理解上的难度。基于对教材的以上相识,根据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知道面积的含义,相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

46、米、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2、实力目标: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相识面积单位。教学难点: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详细教学过程如下:(一)激趣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体,和你家的房子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究竟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老师板书: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及学习的主动性。(二)探究面积的概念这一环节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相识面积首

47、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终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老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识的事物和已有的学问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索等多种感观参加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老师刚好捕获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其次步,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单位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需有统一的标准,老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视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

48、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老师依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激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育学生的求异思维,老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嬉戏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一个图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从而产生了冲突,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缘由,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需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老师奇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告知学生今日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

49、积单位还有别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个面积单位。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始终处在主动探究之中,培育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三)相识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其次步是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详细环节如下:找,从自己备的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

50、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学问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四)巩固练习主要设有填空题推断题和操作题。目的让学生明白(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2)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分,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意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供应创建性思维的空间。课堂小结后我支配了这样一个思索题,让学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我们的操场

51、,这个方法可行吗?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总之,本课采纳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加学问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实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志向的发展。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一、教材的解读1、对教材的理解(“解决问题”)低段要求:学会从图、文中发觉信息,并提出问题,借助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常用综合法)来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中段要求:能选择相关的信息数据,用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从中渗透分析法。三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将为今后学习较困难的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现在的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例题的定位从例2表面呈现的形式来看:左边呈现的是分步计

52、算;右边呈现的是综合计算。在教学时,不能定位为“单纯”地教学由分步到综合,也不能定位为“单纯”地教学“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这节课的教学应当定位是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学问:有肯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阅历知道乘、除法的意义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本课任务:找准问题,收集并选择相关的信息,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2、让学生经验发觉、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注意培育学生多角度视察、解决问题的实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通过解决详

53、细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中,培育学生严谨的学习看法教学重点: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中说清算理。四、探讨过程的打磨1、(复习学生已有学问对新课的学习有肯定作用)课前是否复习?最初设计:用补充信息或补充问题的方式,复习用乘法或除法一步计算解决问题。问题:学生感觉枯燥;与例1的联系不够紧密。解决方法:1、接着创设运动会的场景,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突出了例1与例2的连续性,让学生感受学问间的联系。2、把旧知的复习揉合到新课中,既省时又让学生清楚感受到新旧学问间的区分。如:一共有多少个小圈?每个大圈有多少人?这2题的解决是旧知,同时也是新知

54、学习的思维步骤,是为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作铺垫。2、例题如何呈现?最初研讨:方案1:整体呈现学生找信息较难。方案2:分步呈现有利于学生视察;体现出学问的层次性。问题:学生找信息时,总想数出一小圈的人数。解决方法:让学生找出一眼能看出并能确定的信息。如:把主题图分步呈现:先出示2大圈的人,每大圈有5小圈;再出示“有60人表演”的信息。让学生视察、找信息。3、如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会用连除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试教时:宋老师与我们组的老师同时感觉全过程“扶”得多,“放”得少;教学形式与手段单一;虽关注了说思路,但对“找中间问题”的思维训练给学生的时间与空间都不够。解决方法:(分4步完成)1、利

55、用2个信息,解决一步的问题,并列式计算;2、要解决这个问题必用到哪2个信息?再列式计算。(渗透“分析法”解决一步的问题)3、“要知道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又该怎么解决呢?请你们试着做一做并同桌沟通。(学生尝试列式计算)4、(反馈)学生上台写出结果,并说出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问题4、如何有效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试教时:老师对每个问题、每种方法平均运用力气,甚至把不好说出道理的方法:6052=6(人)多次有意地呈现出来,学生只有挖空心思地去说理,这样人为地增加了难度。解决方法:1、以基础方法为主(连除),其他方法为辅。2、以面对大多学生实际水平为主,兼顾部分优生为辅。3、依据课堂实际状况,学生没有提到

56、的其他方法,则不用展示。5、练习形式与手段的选择:这节课中的练习题有肯定的难度:如:求“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而图中“2辆车”属隐含信息。试教时:老师为降低难度,就把3种方法的算式干脆都呈现出来,再让学生说每种方法每一步的思路,形式单一,而且学生对第一步究竟该解决什么问题是模糊的。解决方法:1、明确问题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每辆车每次”的含义(图中“2辆车”属隐含信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最终全班沟通2、变形式、手段进行同类题型的练习,抓好切入点如:(我会连)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张票?23一共演出了多少场?95423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9542老师抓好切入点:1、“95423中的2表

57、示什么?3呢?”2、“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为什么用两步计算?”五、听后反思体会:1、课件的精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爱好,学生精神饱满;2、老师亲和的语气、潇洒的神态、独特地教学风格,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气氛活跃;3、老师能做到换位思索:精彩的设计,导致学生说理的清楚;4、老师“扶”“放”到位,能给学生足够的思索与表达时间与空间,因而学生学得轻松;5、老师能敏捷驾驭课堂,不拘泥教学设计。个人建议:1、老师评价语假如更丰富、刚好,学生参加率肯定会更高;2、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做到刚好反扣,或许效果更好。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教学内容:可能性教学目标:1、通过“揣测试验分析试验数据”,经验事务发生可

58、能性大小的探究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务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事务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2、培育学生的揣测、试验和视察实力。3、在活动沟通中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实力。教学重点:体验事务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教学难点:通过活动能知道事务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教学打算:课件、棋子(两种颜色)、小球(三种颜色)、大盒子、反馈练习、统计表格。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实物投影展示转盘,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转盘得奖活动,初步感知事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一、激发爱好,导入新知看来像转盘的奖、抽奖等等很多事情发生的结果是不确定的,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讨可能性问题。(板书:可能性)二、自主

59、探究,获得新知1、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师:通过刚才的转盘得奖活动,你有什么想法?生:获得一等奖的可能性小,获得纪念奖的可能性大。师:为什么呢?生:因为一等奖占的面积大,纪念奖占的面积小。师:是这样吗?下面通过大家的试验,验证一下是不是有这种规律存在。2、设计摸棋子抽奖活动师:我们共同设计摸棋子抽奖活动。袋子里只放入黑白两种颜色的棋子共10枚,其中黑棋子表示一等奖,白棋子表示纪念奖,依据你的生活阅历,你准备怎样设计这次摸奖活动?师:自己想一想,同桌两个人相互说一说。3、汇报自己组的想法生:黑棋子放1个,白棋子放9个,让中一等奖的人少一些。生:黑棋子放3个,白棋子放7个,让中一等奖的人多一些。师

60、:按两人一组的想法,把棋子又轻又快的放入袋中。4、小组合作试验明确要求:1、每人各摸10次,一人摸另一人记录,不能看,摸完一次后放回去,要一要再摸。2、把每次摸得的结果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并把结果填入表中,同时思索你发觉了什么?5、展示、汇报、沟通(1) 把记录单根据黑棋子的多少依次贴在黑板上。(2) 师:黑棋子少,摸到黑棋子的可能性就小,白棋子多,摸到白棋子的可能性就大。(3) 解决反例问题师:为什么黑棋子少,摸出黑棋子的次数却多呢?说一说这是这么回事?生再次试验(黑棋子1个白棋子9个或黑棋子2个白棋子8个)师:通过我们的再次试验,看来黑棋子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白棋子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板书:小 大)6、 师:可能性大小于什么有关呢?生:可能性大小与数量有关。、师:与在总数量中所占数量的多少有关。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小,莫大的可能性就越小。(板书:数量 多 少)7、师:横着视察一下,你有什么新的发觉?生:随着黑棋子数量的渐渐增加,摸出黑棋子的可能性渐渐增大了。8、师:放5个黑棋子和5个白棋子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视察摸到的结果)生:有的摸出的黑棋子的多,也有的摸出的白棋子的多。师:假如接着摸下去会怎样呢?猜一猜。生:摸到的黑白棋子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师:正如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