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河南省清丰县2009年标准粮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25989778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21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河南省清丰县2009年标准粮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河南省清丰县2009年标准粮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河南省清丰县2009年标准粮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资源描述:

《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河南省清丰县2009年标准粮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河南省清丰县2009年标准粮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5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 项目概论7一、项目名称、承办单位及建设规模7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编制单位8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8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9五、研究的主要过程11六、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12七、项目总投资估算12八、工艺技术装备方案的选择12九、项目实施进度建议13十、研究结论13十一、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14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修改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17一、项目建设背景17二、项目提出的理由22三、项目建设必要性23第三章 市场分析及预测25一、水产品加工市场现状投资分析25二、水产品加工市场供求市场研究26第四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28一、厂址的选择原则28二、厂址选择

2、方案28三、选址用地权属性质类别及场址现状29四、项目用地利用指标30五、建设条件31六、项目选址综合评价33第五章 生产纲领与产品水平34一、生产纲领34二、产品水平34六、项目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38一、建设内容38二、建设规模39第七章 原辅材料供应及基本生产条件40一、原辅材料供应条件40二、基本生产条件41第八章 工程技术方案49一、工艺技术方案的选用原则49二、工艺技术方案50三、设备的选择56第九章 总图、运输及仓库59一、总图59二、运输60三、成品仓库61第十章 环境保护、职业安全卫生及消防62一、环境保护62二、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64三、消防66第十一章 节能68一、节能背景

3、及目标68二、设计依据及用能标准68三、项目能耗种类和数量分析71四、项目节能措施84五、资源综合利用92第十二章 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93一、建设期管理93二、运营期管理93第十三章 项目建设进度95一、项目实施进度95二、 进度建议表95第十四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96一、投资估算的范围和依据96二、建设投资估算97三、总投资估算99四、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99第十五章 财务评价102一、财务评价的依据102二、生产成本、销售收入及税金估算102三、财务分析103四、不确定性分析104五、财务分析结论105第十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106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省县2009年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

4、究报告 52 第一章 总 论1.1项目概要1.1.1项目名称: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省县2009年标准粮田项目1.1.2主管单位:省农业厅1.1.3建设单位:省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1.1.4项目由来: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1.1.5建设地点: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省县2009年标准粮田项目选建在六塔乡7个行政村。1.1.6建设规模:建设标准粮田1万亩。其中六塔乡涉及主堡寨、任村、三合村、刘村、吉张吴、赵楼、前杨楼共7个行政村,面积1万亩。1.1.7工艺技术方案:按照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缓解区域灌溉水资源压力和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体系优势的原则,通过铺设地埋管道、打井配套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地力与墒情

5、监测体系、配肥站等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节水、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无公害生产、间作套种、优质粮食生产、有机肥施用和平衡施肥等农业新技术,达到提高水肥利用率,培肥地力,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1.1.8主要建设内容:1.1.8.1田间工程建设:打机井145眼,铺设地埋管道4万米;地埋线1.5万米;水泵145台。建设标准粮田1万亩。1.1.8.2仪器设备购置:完善土肥化验室仪器设备5台套。1.1.8.3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建设:试验地建设及数据采集10亩,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仪器设备12台套等。1.1.9投资规模:项目总投资为500万元。1.1.10资金来源:中央投资399

6、.74万元,地方投资100.26万元,共计500万元。1.1.11建设期限:1年,从2009年3月到2009年12月。1.1.12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打井项目建设使农作物的供水有保障,并且供水成本由原来的30元降至项目实施后的10元/亩。充分灌溉后,可使其每亩年均增产40公斤,按现在市场价每公斤1.5元,每亩可增收60元。两项年可实现增加产值8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10元、扩大农民就业55人。通过项目实施,还可带动水泥、电缆、PVC管、设备制造产业也将受益,对经济拉动将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对项目区农田水利基础条件进行高标准建设,示范带动全县粮食作物采用项目区先进技术,实现优质小麦原良种和

7、优质小麦商品粮的规模化生产,使优质小麦高产与稳产同步、优质与高效同步,产量达到高产水平,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全县年共增加社会效益0.69亿元。社会效益十分明显。通过平衡施肥、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技术应用,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通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缓解区域灌溉水资源压力,同时减少因盲目施肥、过量施肥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1.1.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通过项目实施,使项目区耕地地力提高0.51个等级,农田水分生产效益提高15,肥料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中等旱灾年份粮食减产风险在6以下,粮食增产10

8、以上。1.2结论与建议1.2.1综合评价:1.2.1.1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提高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措施。本项目立足濮阳市优质小麦生产开发,通过依靠科学技术,调整优化小麦品种品质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脱困,企业振兴。符合中央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农业综合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很有必要。本项目通过对国家产业政策方向、产品市场需求、项目建设条件、科技依托和支撑条件、建设方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9、与评价,认为本项目是切实可行的,建成后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是非常显著的。1.2.1.结论意见:(1)、地理条件优越。本项目区属于我国北方冬麦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地处中纬度地带,光照、热量、水、土壤等资源组合状况良好,非常适宜优质小麦和玉米生长,同时优越的地理位置,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项目建设对周边地区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2)、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全县农村经济基础条件及农业基础设施较好,农林牧业比较协调,涉农工业比较发达,优质小麦加工业正在兴起,小麦购销企业实力雄厚,电力、交通、通讯条件便利,这些外部环境条件均为将来优质小麦的区域化种植、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

10、、技术力量雄厚。本项目通过组织县、乡两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4)、组织保障有力。初步探索出“政府引导,农商联手,产销衔接,企业运作”的优质小麦产业化途径,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种植优质品种的积极性,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组织保证和良好的群众基础。(5)、经济效益显著。项目全部建成后,可使粮食亩均节约灌溉成本20元,亩均增产粮食40公斤,综合节支增收80万元。(6)、社会、生态效益明显。本项目实施后,将带动整个县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民科技素质大幅度提高;小麦产业化经营格局的逐步形成,将促进农副产口加工、流通以及农村

11、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对替代我国强筋小麦进口,发展出口创汇农业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本项目实施中通过污染控制与治理、土壤改良培肥等,将会有效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的小麦产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健康水平的提高。综上所述,本项目通过对国家产业政策方向、产品市场需求、项目建设条件、科技依托和支撑条件、建设方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与评价,认为本项目是切实可行的,建成后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是非常显著的。1.2.1.问题与建议:(1)、尽快把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审批,争取项目建设尽早进入实施阶段。(2)、待项目

12、审查批准后,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子项目,抓紧进行设计和施工招标,择优选择承建单位和供货厂商,确保各子项目的顺利实施。(3)、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健全项目区各级项目管理机构,制定有效的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和有关政策、措施,加强组织管理,保证实施进度和建设质量。(4)、在项目实施中,注意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改造传统农业技术服务手段,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应用率,提高项目终端产品的科技含量。(5)、在实施本项目的同时,大力培育当地优质品种加工的龙头企业,提高当地加工、贮藏、运销能力,增加本项目综合效益。1.编制依据(1)、省发改委、省农业厅关于抓紧申报2009年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的通知;(2)、农业

13、部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8-2010年);(3)、省人民政府关于省农业结构调整意见;(4)、省农业厅关于加快发展我省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的意见;(5)、豫政(1999)32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小麦购销实行优质优价的通知;(6)、县农业自然资源及社会发展有关基础数据和资料;(7)、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和数据。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2.1 项目建设的背景为进一步调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做大做强粮食产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部研究编制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规划把20042007年作为一期项目,20082010年作为二期项目。到2007年末,实现新

14、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亿公斤以上、农民人均增收100元、扩大农民就业330万人的目标。规划将在13个省区重点选建9个优势产业带,即黄淮海平原、长江下游平原和大兴安岭建设3个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东北和黄淮海平原建2个专用玉米产业带;东北地区、长江流域一季稻区及长江流域双季稻区建3个优质水稻产业带;东北高油大豆优质产业带。在西部粮食产销基本平衡省区和条件较好的集中产区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并按照生态适宜、商品率高和地域上集中连片的原则,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择优选建441个县(市、区、旗)、43个国有农场,在西部粮食产销基本平衡省区选建159个县、15个团场,全面实施优质专用良种育繁项目、标准良田建设

15、项目、农机装备推进项目、病虫害防控项目和粮食加工转化项目、西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项目等6大项目,更好地促进优质粮食产业的发展。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是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对于保持和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主产区农民收入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靠进口粮食满足国内之需,既不现实,也不经济。必须立足国内生产,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逐步形成粮食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而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正是从保障粮食安全出发,提出了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长远目标,制定了支

16、持粮食主产区改善基本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综合性措施,同时,明确了建设区域、建设内容、建设步骤。这对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将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包括基本农田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粮食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多品种粮食供给保障能力、优质专用粮食市场竞争能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七方面。其中,保持和提高基本农田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以及粮食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至为关键。规划设计的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标准粮田、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和粮食加工转化等五大项目都与科技有关,抓住了这个关键,就能最终实现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的总体目

17、标。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还是促进主产区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规划在提出增加政府投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的同时,突出了高产和优质的目标。通过发展优质高产粮食品种,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粮食品质和产量,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的目的。规划还将粮食加工与粮食生产结合,系统构建了从生产到加工的粮食产业链,形成生产支撑加工、加工带动生产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粮食产业的整体水平,增强粮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也是提高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转化能力低,产业体系不健全,难以实现优质优价和加工增值,不能有效

18、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入世后,在我国粮食产业面临进口的压力下,尽快提高市场竞争力,是粮食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要。通过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支持和发展主产区粮食加工、储运和流通,做大做强主产区的粮食产业,就能提高粮食附加值和综合效益,进而增强我国粮食产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是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当务之急是保持和提高基本农田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粮食发展科技支撑能力,是促进主产

19、区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措施。省濮阳市把优质小麦生产作为全市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工作。本项目立足濮阳市优质小麦生产开发,通过依靠科学技术,调整优化小麦品种品质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脱困,企业振兴。符合中央提出的实施西部退耕还林还草、东部沿海地区退粮还经、中部产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优质化发展,保证我国长期粮食安全的战略指导思想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从应对入世的角度看,发展优质小麦对抵御进口专用小麦打挑战、促进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入世后,在我国粮食进口配额中小麦占的比重较大。从增强综合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0、的战略意义考虑,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以优质小麦替代普通小麦,提高国产小麦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实现我国由小麦进口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本项目强调农业科学技术综合应用和区域资源合理开发,采取申请中央扶持、地方配套筹措资金,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建设进行投资,主要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农田节水灌溉建设等方面,对高效生产技术进行研究探索、组装配套,推广应用到广大农民中去,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生产与市场脱节问题,使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力,符合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我国开展了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的大规模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为改善农业生产

21、条件,提高农产品产量,满足农产品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总量基本摆脱了紧缺局面,开始进入追求优质、安全、高效发展阶段。本项目立足农业生产从总量扩张转向质量升级,从粗放生产转向高效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小麦品质与产量、培育主导产业和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农业环境资源监测与保护,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农业综合政策,其中农副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人们消费由追求数量型转向高档化的现实需求,必须尽快走出一条农业优质化的新路子。以发展优质小麦为重点

22、,逐步形成农科教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小麦产业化经营格局,全面推进农业向优质、高效、特色方向发展,符合濮阳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按照国家对粮食主产区要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布局的要求,濮阳市具有非常适宜优质粮食优质品种生长发育的自然生态条件、较好的生产条件、良好的生产技术基础和较强的加工转化能力,能够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尽快见效,实现高产与优质同步,实现近期经济效益与长远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粮食生产是全县的优势产业,粮食生产对于促进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县通过稳步扩大种植面积,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水平,大力推广先

23、进技术,狠抓高产开发使该县粮食生产,特别是小麦、玉米获得了长足发展。近几年来,粮食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06万亩左右,总产保持在48万吨左右,每年为国家和粮食加工企业提供商品粮35万吨以上,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随着产量的连年增长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粮食生产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一方面是结构性过剩,供大于求,国有粮库存量增加,积压严重,财政负担加重。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优质小麦十分紧缺,满足不了现代食品工业及市场的需要,并且这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市场需求的新变化,迫使我们调整结构,由单纯追求产量、数量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提高产品

24、质量,推进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鉴于此,在县积极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标准粮田不仅非常必要,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章 市场或需求预测3.1 粮食国际、国内需求分析3.1.1 国际粮食需求分析据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在本世纪前30年内,世界人口将增加27亿,年均增加近9000万人,超过上世纪年均增7000万人的水平。而与此同时,世界农业总产量的增长速度却在放慢,已经由上世纪60年代的年均增长3%、70年代的2.4%、八十年代的2.2%到九十年代的徘徊不前。预计本世纪前10年增长率为1.8%,国际粮食市场将从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粮食缺口不断增长,将成为未来的紧缺商品。3.1.2 国内市

25、场分析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基本实现了粮食供求平衡的历史性跨越。但我国粮食安全系数不高,不可过高估计我国粮食生产形势。针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现有粮食生产能力和潜力等制约因素,预测粮食需求;2005年粮食需求量5.3亿吨,2010年为5.8亿吨,2030年为6.6亿吨,以确保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的需求量,可见我国粮食需求量是呈逐年增大的发展趋势。3.2 项目产品市场预测本项目的主要产品是小麦和玉米,小麦以强筋小麦为主,玉米向专用玉米转变。项目区年产小麦0.72万吨,玉米0.88万吨,商品率为90%。年向市场分别提供0.65万吨强筋小麦和0.79万吨专用玉米,优质强筋小麦主要销往周边大中型粮食加工企

26、业,仅占加工量的10%。玉米以当地自销为主,该县是养猪大县,年出栏生猪40万头,需饲料玉米7.2万吨,项目供应量仅占需求量的11%,产品供不应求。3.3 市场风险预测与对策粮食生产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市场低迷,一是卖粮难,二是价格低,三是农资价格高,粮食比较效益低下。从近期看粮食供求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国内仍处在粮食求大于供,按照粮食生产滞后的效应分析,今后几年内不可能出现卖粮难,同时国家已建立了调控机制,多了“吞”少了“吐”,以保障粮食供求平衡。国家在粮食生产政策上,也相继出台了直补、加大农业投资、控制农资价格等措施,市场风险相应减小。本项目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地力建设和推广配方肥等先进技术,可降低

27、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化解市场风险。第四章 项目承担单位4.1 建设单位的名称、性质及法人代表情况名称:省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性质:全民事业单位法人代表:郭建国,男,50岁,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负责项目建设与管理。4.2 主要业务范围和业务能力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属全民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农业行政执法等工作。本单位技术力量强,管理规范,是“省级文明单位”。多次承担国家农业项目的建设,2006年获农业部“科技入户先进单位”、“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等称号。2007年被省农业厅评为“省农业科普先进集体”。4.3 人员及

28、技术力量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下设土肥站、农技站、植保站、种子站、能源站、农广校、原种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机构,现有干部职工165人,其中管理人员20名,技术人员145名,高级职称5名,中级25名,大中专毕业生92名。承担本项目主要技术人员24名。4.4 现有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情况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固定资产600万元,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拥有仪器与机械设备180台件,主要能开展土壤监测、种子检验、病虫测报等常规性化验工作。近五年来,承担完成了国家优质小麦示范基地建设,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等建设项目,目前这些项目运行良好,效益显著。目前,已储备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技

29、术、专用玉米生产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等;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项目、小麦种子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等。4.5 资产与财务状况本单位为全民事业单位,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年预算190万元,其他收入5万元,年支出195万元,收支基本平衡。4.6 协作单位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为县一级单位,下设土肥站、农技站、植保站、能源站、种子管理站、原种场、农广校等站所。土肥站负责地力建设及地力与墒情的监测;农技站负责推广小麦、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植保站负责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原种场负责推广优质专用小麦和专用玉米新品种;种子管理站负责监督检查种子质量;农广校负责培训农民。同时与六塔基层农技推广站密切协作,各负其责,

30、共同完成项目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等工作。第五章 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5.1建设规模确定的原则和依据按照实事求是,符合项目实际需要,补缺填平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降雨,缓解区域灌溉水资源压力,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体系优势。利用现有基础条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农田基础工程关键设备和设施的建设,并把节水、节肥作为重要的技术环节,使农田基本建设、地力建设和农技推广体系相配套,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佳的效果,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5.2建设规模及服务种类5.2.1田间工程建设。在六塔乡建设标准粮田1万亩。涉及主堡寨、任村、三合村、刘村、吉张吴、赵楼、前杨楼共7个行政村,面积1万亩。六塔乡共打机井145眼,铺

31、设地埋管道4万米,地埋线1.5万米,水泵145台。5.2.2仪器设备购置:完善土肥化验室仪器设备5台套。5.2.3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建设:试验地建设及数据采集10亩,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仪器设备12台套等。第六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6.1选址原则与要求6.1.1选址原则一是坚持突出特色、统一规划、择优选定、集中连片。二是选择以平原区为主,便于集中连片开发。三是选择经济基础较好,财政收入相对较强的县,以保证县级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四是坚持选择水利、交通有一定基础,土壤条件较好,投入较少资金就可以产生最大效益的乡村,使基地快速发挥作用。五是在同等条件下,选择乡村基层干部组织能力强,群众积极性高的乡

32、村,以期形成国家、地方、农民三者齐心协力建设基地的氛围。六是充分发挥优质粮食品质特征,对基地做到统筹安排,集中规模推进,以期形成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6.1.2选址要求按照项目建设特点对项目区要求如下:(1)项目区领导对发展标准粮田十分重视,群众积极性高;(2)项目区灌溉水源基本有保证,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力度较大,示范作用明显;(3)项目区社会经济效益比较显著,资金筹措能力强。为了达到以点带面,推动全县标准粮田生产的发展,经考察、论证、比较,把项目区拟定在六塔乡的7个行政村内。6.2项目建设总用地规模项目建设用地规模为1万亩。6.3项目区概况6.3.1 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县位于省东北

33、部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隶属于濮阳市,地处北纬353605,东径1145711523之间,境内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宽约25.8公里,总土地面积872平方公里。全县辖17个乡镇502个行政村,86万亩耕地,60万人口,农业人口58万人。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106、209国道、安济公路穿越县境,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程控电话,县电力能源充足。全县属黄河冲积平原,耕地表层主要有两合土、淤土及沙壤土。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水利条件较好,是优质农作物种植的最佳区域。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和蔬菜。其中小麦、玉米占据着全县农作物种植的主导地位。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06万亩,总产48万吨。其中小麦

34、种植面积70.4万亩,总产32.1万吨,玉米种植面积34万亩,总产17万吨。曾先后被国务院和省政府评为“全国夏粮生产先进县”、“省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全国500家产粮大县之一。6.3.2选定项目区概况项目建设区六塔乡共有32个行政村,总人口3.36万人,总耕地面积3.86万亩。2007年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767元,粮食总产量为41318吨。项目区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通程控电话,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示范效果较好。项目区共涉及7个行政村,1386户,6983人,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花生和瓜菜等,项目区土质主要是沙壤土、两合土。目前共有机井135眼,动力机械2.1万千瓦,机械化水平不高,干旱是

35、影响该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6.4建设条件6.4.1土壤条件土地平整、土壤肥沃。该县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宜耕性好。全县的土壤类型主要是:两合土面积64万亩,占地74.4%,淤土地2万亩,占2.3%,沙壤地20万亩,占23.3%。耕地平均有机质含量0.9%,含N0.1%,速效P13PPM,速效K137.3PPM,微量元素充足,土壤中性,尤其是近几年来,大力实施“沃土计划”和“补钾工程”,进一步改良了土壤,培肥了地力,为标准良田的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6.4.2气候条件该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宜,雨量充沛。光热充足,气候适宜,是标准粮田生长发育的适宜种植区。6.4.2

36、.1光照全年日照时数2498小时左右,是全省日照高值区。小麦全生育期间日照时数为1500小时,其中灌浆期的5月份日照时数为250小时左右,非常有利于小麦结实、灌浆。6.4.2.2热量年平均气温13.7,大于0积温5070.2,大于10积温4519.9。平均无霜期215天,小麦生育期内0积温一般2100,常年冬前0积温650,冬季平均最低气温为3.7,小麦能够实现壮苗越冬;灌浆成熟期间平均温度19.222.8,平均日温差高达12.3,有利于优质小麦籽粒品质提高。6.4.2.3降水年降水量550600mm,多年平均降雨量466.87 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春季占16.3%,夏季降水集中,占61.

37、6%,秋季占19.0%,冬季仅占3.1%;小麦生长季节降水180200 mm,需要补充灌溉。6.4.3 水资源条件本项目区水资源由地表水、地下水、过境水、引黄河水4部分组成,水质良好,成本较低。根据项目区灌溉用水评估报告,富水区451平方公里占全县51.7%。中水区173平方公里,占全县19.8%,弱水区248平方公里占全县28.5%。县域内有马颊河、潴泷河、卫河三条河流贯穿全境,先后配套开挖了第一、二、三濮清南总干渠,6条干渠,326条支沟,使引黄补源面积达到38万亩,年引黄量0.6亿立方米。拥有机井16000眼,配套15000眼(但是随着近几年地下水位下降,70年代打的深2530m的机井,

38、出水量逐年减少,每年都有300500眼出现报废)。近年该县通过黄淮海开发共发展节水工程200万米,节水面积达到38万亩。全县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2万亩,旱涝保收田71万亩。同时于1999年还开发了人工增雨项目,至今已增雨作业50余次,增雨效果比较明显。为该县标准良田的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总之,通过项目区灌溉用水评估报告分析可知,项目区水资源量1.3亿立方米,每年农业及群众生活用水量800万立方米。能够满足标准良田的建设用水需要。6.4.4 基础设施条件6.4.4.1交通条件该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106、209国道纵贯南北,安济公路横穿东西,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西

39、靠京广线,东临京九线,为粮食调运和农用物资购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6.4.4.2电力条件濮阳属华中电网,电力充足,农村电网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农村电网储备量大。项目区农用电力总量充足,能够保证标准粮田基地建设用电需要。6.4.4.3农机装备全县农机装备水平具有一定基础,2007年底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3700台左右,其中大中型拖拉机700台,联合收割机400台、播种机3450台。项目区机耕面积达到80%以上,小麦机播面积占90%以上,机收面积占80%以上。6.4.4.4农技推广体系全县农业系统(农、水、机),共有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1个,区域推广站3个,乡级17个,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00人,

40、农民技术员600多人。6.4.5具有较好的种植基础近几年,该县已在六塔乡引进种植了部分优质麦和优质玉米新品种,广大群众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6.4.6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县委、县政府领导对抓好标准粮田生产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件大事来抓,明确专人负责,实行目标管理,各乡镇对此认识一致,积极性很高,已作好了建设标准粮田的各项准备工作。因此,县实施标准粮田产业工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完全具备和成熟,我们认为在县实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是可行的。6.4.7制约因素6.4.7.1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不完善目前全县推广的优质小麦品种的产量、品质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缺乏综合性状突出的后备苗头新品系;同

41、时缺乏有效的优质小麦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大田生产条件下品质指标差异较大,不稳定,混种、混收、混储,生产和加工粗放,严重影响企业收购的积极性和农民的经济效益。6.4.7.2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手段落后,效能较低由于缺少系统的优质化栽培研究,目前的土壤肥料和植物保护体系建设与此不相适应,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不够健全,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基础设备和监测仪器,难以实现大面积优质高产,直接影响农民种植优质小麦的效益提高。6.4.7.3农田基础设施标准和农机化水平不高旱灾发生比较频繁,特别是小麦生长季节,降雨量小,蒸发量大,必须实施灌溉。但项目区的农田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建成时间较长,损坏比较严重,

42、标准低,配套差,难以达到节水灌溉;项目区机耕、机播、机防、机收、秸秆还田等农业机械化水平还不够高,难以实现统一组织生产,限制了小麦生产效益的进一步提高。6.4.7.4规模化生产水平低,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在目前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村经济体制下,由于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加之缺少必要的投资,不利于大面积落实统一供种、统一机械作业、统一连片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购销,致使规模化生产水平较低,难以实现规模效益。总之,本项目区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宜标准粮田建设;较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有利于形成优质小麦和玉米生产基地;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和较好的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发展迅速的面粉加工企业,

43、有利于形成优质小麦的产业化经营基地,所存在的制约因素,可以通过增加资金投入、设备更新改造、科技推广服务手段的完善而加以克服解决。第七章 农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7.1农艺技术方案7.1.1农艺技术选择的原则立足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长远目标,以及尽快提高粮食产量的当前需求,按照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和符合性的思路,以提高基础地力、改善耕地质量增强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和技术承载能力为核心。7.1.2农艺技术方案7.1.2.1农艺技术节水技术:为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要保持供用水平衡,标准粮田应大力实施节水灌溉技术,搞好整地田畦化建设,兴建节水设施,旱时在一周内能得到轮灌一次,涝时在两天内排水完备。平衡

44、施肥技术:平衡施肥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物产量的关键技术。要因地施肥,因苗施肥,使植物生长需要与地力供给协调一致,基本做到氮、磷、钾供需平衡,其他微量元素填缺补稀,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深耕深松技术:本项目与农机具装备推进项目同步同区实施,配备大中型农机具,推广深耕深松技术,深耕深松深度35厘米为宜,每年麦播前深耕深松一次,秋粮实行免耕技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结合技术:多年来广泛施用化肥,农业增产明显。但多数农户,忽视了土地的培养,造成土地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粮食生产徘徊不前。实践证明必须走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路子,重点推广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技术,以提高农田有机质含量,保持农业可持

45、续发展。无公害生产技术:根据农业部无公害技术规程,实施无公害生产,重点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肥使用量,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保证粮食品质安全。间作套种技术:推广“小麦玉米”间作套种模式 ,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优质粮食生产技术:根据粮食市场多样化的要求,粮食生产向专用化方向发展,小麦向强筋小麦发展,玉米向专用玉米发展。推广应用相应的配套集成生产技术。7.1.2.2农艺技术方案以项目区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技术服务支撑,以项目区种子公司、重点乡村及一百亩科技示范田为技术示范支撑,带动项目区10000亩优质小麦基地建设。项目建设的技术措施:(1)选好主导品种,实行统一供种。按照市

46、场确认的原则,标准粮田主导产品为小麦和玉米,小麦以优质强筋品种豫麦34、郑麦366为主,玉米以优质专用品种浚单20、济单7为主。同时项目区全部实行统一供种。(2)高标准精细整地。精细整地是粮食优质高产的基础。重点要抓好机耕、深耕深松、平整作畦、足墒下种等。(3)科学平衡施肥。平衡施肥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物产量的关键技术。要因地施肥、因苗施肥,使作物生产需要与地力供给协调一致,基本做到氮、磷、钾供需平衡。针对项目区土壤肥力状况,施肥的原则是:重施优质有机肥,稳施氮肥,配施磷肥,增施钾肥,补施微肥,推广应用平衡施肥技术。在每亩施优质有机底肥4方的基础上,高肥力田亩施纯氮1012公斤,中肥力田12

47、14公斤,亩施纯磷57公斤,氯化钾810公斤,硫酸锌5公斤。氮肥要分次追施,基肥与追肥的比例控制在7:3或5:5,磷肥要在耙前浅施,以提高肥效和利用率。(4)综合防治病虫草害。首先要搞好病虫害防治,大力推广种子包衣技术、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拌种技术,防治地下害虫,促进幼苗生长,预防苗期病害。统一供应的种子,要全部进行包衣处理。要大力推广“适乐时”或“禾果利”拌种。此外,还要大力推广化学除草技术,防治草害。(5)适时收获。标准粮田适宜收获期是蜡黄后期,此时叶穗、茎变黄,95%以上的籽粒变硬,但茎杆仍有弹性。收获过早,粒重、容重下降,收获过晚,容易掉头落粒或遭受雨淋,黑胚率增多,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48、收获时要严格分品种单收、单打、单储,防止混杂。7.1.3农艺技术流程项目标准粮田建设阶段,主要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地力建设、检测体系建设,其工艺流程图详见图7-1。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地力建设监测体系建设土地整理道路建设有机肥使用秸杆还田科技培训测配体系建设地力墒情监测体系建设平衡施肥打井配套灌排渠道合理用水设备仪器购置深耕深松培肥地力取土化验节约用肥提高地力与减灾能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区域整体规划图7-1 标准粮田建设工艺流程图7.1.4农艺技术参数7.1.4.1田间工程建设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改善项目区农业基础条件和推广应用农业技术为基础,带动全县标准粮田的普及建设。(1)把六塔乡项目区建成

49、灌溉节水设施齐全、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样板示范区,使粮食增产增收1015%以上。(2)引进优质麦、优质玉米新品种,建立标准粮田1万亩,起示范带头作用。(3)使秸秆还田、深耕深松、配方施肥等农业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新打机井145眼,机井深度80米,井径0.4米;建设井灌低压管道输水节水工程,建设面积1万亩,需埋设110PVC管40000米。地埋线15000米。水泵145台。7.1.4.2地力建设耕地深松35厘米,全面打破犁底层,耕层厚度25厘米;秸秆还田量1 5 0公斤亩;配方肥使用占项目区面积的100。耕地地力提高0.5-1个等级。7.1.4.3 配肥站完善建设仪器设备购置:完善土肥化验室仪器

50、设备5台套。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建设:试验地建设及数据采集10亩,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仪器设备12台套等。年生产配方肥5万吨;肥料利用率提高10。粮食产量可以提高10%-15%。7.1.5所选工艺技术的科学性项目农艺流程按照标准粮田建设内容实施。在平衡施肥方面,除做好秸秆还田,施有机肥外,主要是推广配方肥。该工艺流程严格按照配方肥料生产标准DB41/P2752003进行配制推广,实现配方肥的先进性、成熟性、可靠性和经济实用性。7.1.6灌溉技术的科技性根据产量目标,每亩单产小麦450斤,需水350立方米,玉米单产550公斤,需水260立方米,每亩共需水610立方米。项目区农业年总需水量为670万立

51、方米。项目区基本无工业。水量富余,可保证项目区农业供水平衡。7.2设备选型7.2.1设备选型原则与依据所选设备遵循先进性、可靠性、成熟性等原则。监测仪器清单依据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及深度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总体原则进行配置。7.2.2现有仪器设备情况农技中心现有仪器设备180台(件),能开展土壤化验、种子检验、病虫测报等常规性化验工作。应用于土壤监测仪器设备有土壤粉碎机、分光光度计、火焰光度计、振荡器、PH计、电子分析天平、电热恒温培养箱、电热恒温干燥箱、高温电炉、水浴锅、定N蒸馏仪、滴定仪、真空泵、土钻、真空干燥箱、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离

52、心机等36台(件)。7.2.3新增加仪器设备7.2.3.1土肥化验室设备根据项目要求,仪器设备购置完善土肥化验室仪器设备5台套。7.2.3.2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建设为完善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建设,满足项目区需要,建试验地建设及数据采集10亩,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仪器设备12台套等。第八章 项目建设方案与建设内容8.1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8.1.1指导思想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出发,以国内外优质小麦和玉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科技为支撑,通过增加投资、技术创新、条件改善,建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完善技术推广服务手段,建设高标准粮田生产基地,实现高产与优质同步,确保农民

53、增产增收。通过项目实施,探索出路,树立样板。8.1.2运行机制项目建设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由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及项目区有关单位具体实施。项目投资不搞行政层次的平均分配;各个子项目的建设、采购实行招标投标制;在生产环节,推行公司联结农户合同制,按“订单农业”方式发展。8.1.3技术路线以项目区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技术服务支撑,以项目区种子公司、重点乡村为技术示范支撑,带动项目区10000亩优质小麦基地建设。项目建设的技术措施:(1)选好主导品种,实行统一供种。按照市场确认的原则,标准粮田主导产品为小麦和玉米,小麦以优质强筋品种豫麦34、郑麦366为主,玉米以优质专用品种浚单20、济单

54、7为主。同时项目区全部实行统一供种。(2)高标准精细整地。精细整地是粮食优质高产的基础。重点要抓好机耕、深耕深松、平整作畦、足墒下种等。(3)科学平衡施肥。平衡施肥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物产量的关键技术。要因地施肥、因苗施肥,使作物生产需要与地力供给协调一致,基本做到氮、磷、钾供需平衡。针对项目区土壤肥力状况,施肥的原则是:重施优质有机肥,稳施氮肥,配施磷肥,增施钾肥,补施微肥,推广应用平衡施肥技术。在每亩施优质有机底肥4方的基础上,高肥力田亩施纯氮1012公斤,中肥力田1214公斤,亩施纯磷57公斤,氯化钾810公斤,硫酸锌5公斤。氮肥要分次追施,基肥与追肥的比例控制在7:3或5:5,磷肥要

55、在耙前浅施,以提高肥效和利用率。(4)综合防治病虫草害。首先要搞好病虫害防治,大力推广种子包衣技术、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拌种技术,防治地下害虫,促进幼苗生长,预防苗期病害。统一供应的种子,要全部进行包衣处理。要大力推广“适乐时”或“禾果利”拌种。此外,还要大力推广化学除草技术,防治草害。(5)适时收获。标准粮田适宜收获期是蜡黄后期,此时叶穗、茎变黄,95%以上的籽粒变硬,但茎杆仍有弹性。收获过早,粒重、容重下降,收获过晚,容易掉头落粒或遭受雨淋,黑胚率增多,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收获时要严格分品种单收、单打、单储,防止混杂。8.2建设目标充分发挥的自然生态条件、交通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比较优势

56、,在国家专项扶持下,通过增加投入、科技推广、条件改善,把县建成优质粮食产业化生产基地。8.2.1实施原则:坚持自立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方针,努力发展标准粮田作物种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改善生产条件和增加生产能力为重点,选择资源条件好、带动辐射面广的区域,实行统一规划,联片开发,以带动周边及全县标准粮田生产的发展。8.2.2建设目标: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改善项目区农业基础条件和推广应用农业技术为基础,带动全县标准粮田的普及建设。(1)把六塔乡项目区建成灌溉节水设施齐全、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样板示范区,使粮食增产增收1015%以上。(2)引进优质麦、优质玉米新品种,示范面积10000亩。(

57、3)使秸秆还田、深耕深松、配方施肥等农业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8.3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8.3.1田间设施工程8.3.1.1新打机井:项目区现有机井135眼,为保证7天轮灌一次,要新打机井145眼,总量达到280眼,机井设计深度为80米,井径0.40米,设计流量30立方米/小时。新打机井设计使用年限为10年,设计标准依据有关规范规程。新打机井每眼配水泵1台。详见设计附图。8.3.1.2节水工程:建设井灌低压管道输水节水工程,建设面积10000亩。需埋设110PVC管40000米。地埋管道埋深0.8米。不影响耕作。地埋管道设计使用年限为10年,设计标准依据有关规范规程。8.3.1.3地埋线:地埋电

58、缆15000米,地埋线采用25电缆线。电线埋深0.8米。不影响耕作。地埋线工程使用年限为10年,设计标准依据有关规范规程。8.3.2仪器、设备购置仪器设备购置完善土肥化验室仪器设备5台套。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建设需试验地建设及数据采集10亩,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仪器设备12台套等。第九章 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9.1环境保护9.1.1生态环境现状本项目区目前化肥、农药使用不尽合理,因此部分地区存在农田、大气、水资源一定程度污染问题。根据国家及省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要求,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必须强化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区建设重点推广测土施肥和生物防治技术,重视施用有机肥、生物肥和使用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减少对

59、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项目区的农田、大气、水质等达到环境质量标准,保证农业生产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为优质品种作物生产提供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9.1.2植树造林绿化措施在项目区内把林业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措施来抓,争取近期内有较好的成效。调整树种、林种结构,充分发挥林木防护作用,追求最大的生态效益。使项目区林网控制率和林木覆盖率较大改善,为优质品种作物生产提供良好的田间小气候环境。9.1.3农、林、水、路综合治理措施为加快农业总体生态环境的建设,搞好除涝工程和农田林网建设,项目区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其抗御洪、涝、旱灾能力;同时加快农业建设,

60、达到林成网、沟相连、路相通、渠系配套的标准,综合治理,既有利于交通运输,又有利于农田保护。9.1.4农业环境管理与自然生态保护措施为保证项目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广“猪肥沼农”生态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避免环境污染,形成简便易行的生态工程模式。在农业生产中,推广生物防治、秸秆还田、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效保护农业环境质量和降低农药及重金属污染,提高项目区内优质粮食质量安全。9.2安全生产(1)加强农药管理,农药的使用严格按照使用规程操作,做到安全使用农药。(2)加强农机管理,保证机务人员的的安全生产。严格按照使用规程操作,做到安全用电。加强用电管理,在项目区进行用电常识

61、培训。(3) 对农民和农工经常进行安全操作教育,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范,防止出现以外伤害第十章 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10.1项目实施组织管理10.1.1管理机构与职能分工。本项目建设是一项规模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农业经济活动,也是一项子项目多、涉及众多单位和千家万户、组织协作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县委、县政府首先成立了“标准粮田工程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主管副县长任组长,成员单位有发改委、财政局、审计局、农业局、农技中心和项目区所在乡(镇)。发改委、财政局负责协调落实资金,同时根据工程进度及时足额保证建设资金到位,并及时监督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情况;农业局具体负责项目管理,并按照

62、规划设计进行施工和技术指导,把好施工质量关;乡政府负责对施工过程中各方关系的协调及组织发动工作,以保证项目按期实施、竣工。10.1.2项目实施阶段运行管理。10.1.2.1实行目标责任制。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整个项目从管理到实施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包括可研、初设及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资金管理、竣工决算、竣工验收、固定资产移交等实行目标管理,严把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关。同时实行投资与建设项目挂钩,投资与经济效益挂钩,投资与农业结构调整挂钩,确保工程按期完成任务,并见到明显成效,成为全县标准粮田开发的样板工程。10.1.2.2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对示范基地项目资金,县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实行“专人、专户、专帐”管理,按照项目计划,结合施工进度,分期分批拨款,由实施单位严格申报、审批、拨款程序,保证资金专款专用。10.1.2.3项目建设过程中,固定资产的建造和购置由市和县两级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国有固定资产管理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规范的登记、造册,并形成完整的会计档案,接受国家对项目的验收。10.1.2.4项目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后,市和县两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向固定资产管理单位分割和移交固定资产,以保证对国有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和增值,防止损坏和流失。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