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业务风险内控工作要点

上传人:s**** 文档编号:225952684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5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小企业业务风险内控工作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小企业业务风险内控工作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小企业业务风险内控工作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资源描述:

《中小企业业务风险内控工作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企业业务风险内控工作要点(3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中小企业业务风险内控工作要点 2021年,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部分行业、客户、产品风险呈现上升态势,风险管理的难度和压力日益加大。中小企业风险内控工作应积极顺应内生动力机制改革要求,转变风险管理理念,经营风险和驾驭风险,以加强实质性风险管理为目标,从资产质量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合规风险管理、条线机构管理、信息交流沟通、专业序列建设等方面着手,增强内控管理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切实提升经营发展和风险管理水平。 目前,总行正着手研究和推进分行中型企业职能调整工作。过渡期间,个别分行在中型企业业务发展和风险管控方面有松动和懈怠迹象。各分行要高度重视中型客户发

2、展和风险管理工作,不等不靠,做到中型客户风险管理工作专人专岗,管理负责到位,避免过渡时期业务发展和风险管控出现真空,确保中型客户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一、加强资产质量管理 (一)高度重视资产质量管理工作 各级管理人员应对当前资产质量管控工作有清醒认识、高度重视,分行分管行领导、总经理室特别是一把手,要切实担负起各行资产质量管理职责,严控新增不良,加大存量不良处置力度,灵活运用不良处置手段,做到资产质量控制守土有责。 (二)强化不良资产督导和监控 建立健全不良数据预测和监控机制,及时获得和分析不良数据变化情况。指导分行加快不良资产清收和处置,分析不良成因、制定清收措施、实时跟踪不良动态,加大盘活力

3、度。重点对不良率和不良余额增长较快的机构、客户、行业进行风险提示、督导,加大清收处置力度。 1 (三)加大力度开展存量不良处置 第一、狠抓常规清收。常规清收是不良处置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实现我行利益最大化,也是实现未来不良核销或者资产转让的重要前提。各分行中小企业部门要积极加大与授信执行部门的沟通和合作,通过包括现金清收、押品处置等多种方式进行不良清收。抓好常规清收管理,严防借款人在催收过程中隐匿、转移可供处置的企业财产,关注债权诉讼时效有效性,防范管理漏洞导致后续权益损失。 第二、加快核销。财政部下发的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21年修订版)放宽了对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的核销标准。各分行中小

4、企业部门要充分利用这一呆账核销条款,认真梳理进入不良追索时间超过1年,金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不良贷款,加强与授信执行部门的沟通,加快推动核销进度。 第三、推动不良资产包的转让。中小企业授信应体现“快进快出”特点,抓住市场时机,灵活运用不良资产转让形式。中小企业部门应加强与授信执行部门沟通,及时提取、提足拨备,加快打包处置进程,推动不良资产转让工作。 (四)严格控制新增不良 加强主动退出管理,根据全行不良公司客户主动压缩退出工作相关要求,做好主动退出名单管理,一级分行要加大主动压退工作的力度和针对性,增强主动压退工作的决断力和执行力。讲求主动压退策略,提升主动识别风险意识和能力,在营销、尽职、

5、贷后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做到有进有退,始终保持存量信贷资产池的健康,严格控制新增不良。 二、加强中型企业风险管理 (一)落实中型客户风险管理职责 完善中型客户条线风险管理机制,各分行要做到中型客户风险管 2理专人专岗,管理负责到位,理顺条线汇报路径,确保总分行信息传导渠道畅通,各分行中型客户风险管理无真空。 (二)建立大户名单管理机制 适时开展中型企业授信业务资产质量盘存、排查工作,加强高风险客户的信用风险排查,对高风险客户实施“名单制”管理,重点关注大额民营企业、大额潜在不良客户、突发事件相关客户,建立监控台帐并根据客户风险特征、业务特点实施“一户一策”,确定并落实有针对性的贷后管理措施,切

6、实发挥业务条线主动管控风险的作用。 (三)加强重点分行管理 一级分行应对分支机构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有重点、分层次开展风险管理相关工作,对不良授信余额及不良率较高、风险事件较多的分行进行重点监控和管理,在内控检查、整改、培训和督导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通过重点管理和指导,帮助分支机构提高风控水平。 (四)做好重点行业管理 加强重点风险行业贷后管理,防止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重点关注产能过剩及亲周期行业上下游企业的行业风险,如房地产上下游的建材贸易和建筑施工企业、涉及大宗商品类贸易的中型企业等,针对行业特点及管理要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强化贷后管理。 三、做好分支机构管理督导 (一)加强对“信贷工厂

7、”后评价 总行将进一步加强“信贷工厂”管理,特别是二级“信贷工厂”的审批、管理以及后评价,将分行现有二级“信贷工厂”后评价情况作为新增“信贷工厂”审批的重要标准。二级“信贷工厂”既是业务的前沿也是风险管理的前沿,一级分行应增强针对性管理与指导,定期开展二级“信贷工厂”后评价,分析其在风险管理及营销管理中存 3在的问题,监控资产质量及授信迁移情况,确保二级“信贷工厂”建设有序、管理规范、风险可控。 (二)完善对分支机构预警叫停机制 进一步完善对分支机构预警叫停机制,一级分行对不良率超过一定比例、资产质量状况问题较多的二级机构或网点机构,应采取逐级预警管理,严重的实施叫停并进行整改,帮助基层机构加

8、强资产质量和风险控制水平。 (三)加强基层网点风险管理 加大对基层网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在推进网点转型的同时,不断提升基层网点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根据网点业务规模、客户经理和资产质量等情况对网点开展分级分类管理,重点加强对客户经理平均对公业务年限较低的网点的督导和管理。做好网点客户经理对公业务发起准入工作,注重培养基层网点中小企业客户经理队伍。加强网点操作风险管理,培养基层员工的风险控制意识,做好网点操作风险和案件防控工作。 (四)建立条线管理工作机制 建立地区联系人制度,总行中小企业部总经理室成员定点联系资产质量重点监控分行,风险内控团队每位员工具体负责对相关分行的联系及服务督导工作,动态

9、掌握对口分行风险内控管理整体情况,日常主动加强与分行沟通、交流,及时掌握最新动态。建立沟通交流机制,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班等形式,促进总分行及分行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信息共享、经验借鉴。 四、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一)加强情景分析和行业管理 进一步强化情景分析和行业风险管理,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下,结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方向,根据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特点, 4开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市场调研,确定中小企业发展的目标行业和目标客户群,拟定各地区、行业的准入标准和管理要求,批量化营销中小企业客户。把情景分析和行业调研作为风险管理体系的第一道阀门,实现风险关口前移,避免由于贷前阶段缺少对授信风险的基本

10、判断导致风险事件发生。行业选择和分析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关口,为提高专业性、突出批量化特点,原则上每个客户经理管理客户涉及行业以2-3个为宜。 (二)把好客户准入关口 务必做到“了解你的客户”。尽职人员要把好授信客户准入关口,根据情景分析结果对产业集群、园区等客户群进行风险识别判断。做好全流程风险管控,上一年授信执行和贷后落实情况要在年审时进行后评价。要加强宏观政策调控、市场环境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分析,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客户群信息的收集,并针对地区主要授信行业形成信贷发展策略。 (三)强化贷后管理 目前,个别分行存在重贷轻管、贷后管理流于形式的倾向,要重点提高一线人员对客户风险的识别能力,提升

11、一线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当前我行资产行业分布以制造业为主,行业过于集中,总行正在指导各分行拓展民生、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产业等弱经济周期行业。要根据业务发展需求,研究这些行业的风险特点,制定贷后管理手段,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贷后管理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在贷后管理过程中,突出核心要素,强化对“实质性风险”的把控。加强信贷资金流向监管、企业现场监控、核心财务信息分析及非财务风险识别等,重点关注企业对外投资、多头融资行为,以及企业财务、销售和实际控制人是否出现异动等。扎实开展信贷资产盘存工作,摸清家底,实施差异化、主动风险防控措施,进一步提高贷后管理实效。开展全流程贷后管理,客户经理在贷前应形成贷 5后管

12、理方案,在贷后实践中,落实和执行方案并对相关预测情况进行验证。 (四)加强风险预警工作 一级分行应组织做好全流程风险预警管理,对触发预警信号的客户及时启动预警检验程序,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和建议,对潜在风险尽早发现、尽早处理。风险预警岗位应当加强与其他业务端的联动,及时传递、分享预警信息,进一步提高预警管理的时效性。 (五)加强产品风险管理 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产品调研,根据市场及同业业务动态,对存量产品进行风险分析,防范集中性风险。现阶段重点关注:一是联保联贷产品,进一步防范联保联贷产品的系统性风险,以及当前中小企业互保风险;二是贸易融资授信,对贸易融资授信,应当充分了解客户背景,核实贸易背

13、景的真实性。 (六)加强对第二还款来源的风险防控 一是对担保品,高度关注担保品价值波动带来的风险,特别是房地产价格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二是对担保公司,授信过程中不应当单纯依靠担保公司的风险缓释和担保公司的客户推荐,在与担保公司合作过程中应当筛选经营规范、信用水平高的公司。 五、加强条线合规风险管理 (一)开展风险政策研究 研究适合中小企业的拨备政策,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损失情况计提拨备,更好反映业务发展情况和收益水平。根据财政部最新核销管理办法建立针对于中小企业的不良核销政策,推进中小企业不良处置。推进中小企业资产风险分类政策,利用中小企业资产分类模板,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中小企业资产质量。推进尽职

14、免责制度,积极推进落实“尽职免责、失职问责”理念,建立针对于中小企业的不良问责机 6制。 (二)做好“固基行动”内控检查 继续做好2021年“固基行动”内控检查。一方面要在2021年“固基行动”检查出的问题基础上,检查辖内机构举一反三整改情况,确保今年内控工作上新台阶;另一方面在认真帮助分行查找问题的基础上,做好分行间经验交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业务体系和机制建设。通过“固基行动”,各行要深入查找业务薄弱环节,提升我条线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 (三)积极配合内审外查 积极主动配合审计及外部检查相关工作,认真配合相关检查机构访谈等工作,根据清单提供检查资料,做好监管沟通和解释工作。建立外部检查

15、工作动态信息报送机制,一级分行应及时向总行报送内审外查进展情况、检查发现重点问题及采取的工作措施,确保中小企业业务合规。 (四)做好检查整改工作 各分行要以各类检查为契机,充分认识贷后管理和内控合规工作在业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强化中小企业条线风险管理及合规意识。加大对辖内机构的管理力度,针对检查发现问题,要做好归纳整理,举一反三,积极整改,提升对实质风险的把控能力。 (五)强化操作风险管理 各行应切实加强对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认真梳理分析中小企业各业务环节操作流程中的风险点,制定操作风险防范措施。加强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培训和宣传,使各级业务人员能够掌握操作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操作风险

16、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为中小企业业务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六)推进fatca和反洗钱管理 7按照我行fatca项目实施计划,配合法律合规部门共同推进fatca相关规定在我行的落地实施,确保中小企业业务符合fatca规定要求。积极配合开展中小企业反洗钱工作,积极做好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及交易记录保存、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协助调查、保密等相关工作。 六、加强条线管理 (一)完善考核督导机制 总行将对各一级分行不良余额和不良率情况进行监控,并将其纳入一级分行考核评价体系。各分行应加大对二级分行及以下机构的督导,确保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工作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同时,总行将定期通报分行资产质量及风险管

17、理情况,督导条线风险管理有序开展。 (二)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管理 建立重大突发事件的汇报机制,各分行要对出现的区域性、系统性或在当地影响面较广的突发事件及时向省分行和总行进行报送,总分行共同研究应对、处理风险事件,防范类似风险事件。同时加强对声誉风险的防范。 (三)强化动态风险提示 进一步完善动态风险提示机制,提高中小企业条线风险敏感性。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及业务发展趋势变化,通过对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行业环境的动态分析,主动发现并及时识别风险,提前从行业、产品、客户等方面采取相关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提前化解风险。 (四)风险管理信息沟通 一级分行应建立风险管理信息沟通机制,总结相关风险提

18、示、典型案例、情景分析、机构经验等在辖内进行交流并报送总行。搜集形 8成中小企业客户案例库,深刻剖析大额新发生不良客户、典型重大风险事件以及风险应对、化解、处置的成功经验,编制典型案例,举一反三,深入分析中小客户授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有效做法,汲取经验与教训。总行将不定期下发风险动态专刊,搭建条线风险管理经验交流平台。 七、加强风险管理专业队伍建设 (一)加强专业序列建设 加强条线风险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中小企业风险审批人管理,与风险管理部、授信管理部共同开展审批人准入、选拔、培养、后评价等相关工作。加强对尽责、评级、分类等专业岗位的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专业岗位人员素质,形成满足中小企业

19、风险管理需要的人才队伍。 (二)做好风险管理培训工作 加强和完善中小企业条线风险管理培训工作,开展中小企业师范学校、“大讲堂”系列巡讲等,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在传统培训方式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视频等培训渠道,行内专家、行外专业机构等培训资源,针对不同岗位开展专业培训,扩大培训覆盖范围,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9 第二篇:采购业务内控设计要点采购业务内控设计要点 一、了解采购业务流程。编制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请购-选择供应商-确定采购价格-订立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管理供应过程-验收-退货-付款-会计控制。 二、各子流程设计要点 1.编制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 a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等部门根据实际

20、需求准确、及时地编制需求计划。 b需求部门提出需求计划时,不能指定或变相指定供应商。c对专利等特殊产品,经专业技术部门研讨后,特别审批。d采购计划应当根据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结合库存和在途情况,科学安排采购计划,防止采购过高过低。 e采购计划要纳入采购预算管理,并经相关负责人审批后,作为企业刚性指令严格执行。 2.请购环节: a建立采购申请制度,依据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的类型,确定归口管理部门,授予相应的请购权,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程序。 b对于预算内采购项目,具有请购权的部门应当严格按照预算的执行进度办理请购手续,并根据市场变化提出合理的采购申请。 c对于超预算和预算外采购

21、项目,应先履行预算调整程序,由具备相应审批权限的部门或人员审批后,再行办理请购手续。 e具备相应审批权限的部门或人员在审批采购申请时,应重点关注采购申请的内容是否准确、完整,是否符合生产经营需要,是否符合采购计划,是否在采购预算范围内等。对不符合规定的采购申请,应要求请购部门调整请购内容或拒绝批准。 3.选择供应商: a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对供应商资质信誉情况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确定合格的供应商清单,健全企业统一的供应商网络。 b定期审查供应商的基本资料,如产品价格、质量、供货条件、信誉、售后服务以及供应商的设备状况、技术水平和财务状况等。 c采购部门应当按照公平、公正和竞争

22、的原则,择优确定供应商,在切实防范处理舞弊风险的基础上,与供应商签订质量保证协议。 d对所有潜在供应商应就其质量、技术、财务状况的可行性进行调查。 e对于一般和重要物品或劳务的采购,应建立由采购、技术等部门参与的比质比价体系,综合考虑价格、质量、供货条件、信誉和售后服务等。 f建立供应商管理信息和供应商淘汰制度,对供应商提供物资或劳务的质量、价格、交货及时性、供货条件及其资信、经营状况等进行实时管理和考核评价,根据考评结果,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 4.确定采购价格 a健全采购定价机制,采取协议采购、招标采购、询比价采购、 动态竞价采购等多种方式,科学合理地确定采购价格。 b对标准化程度高。需求计

23、划强、价格相对稳定的物资,通过招标、联合谈判等公开、竞争方式签订框架协议。 c采购部门应当定期研究大宗通用重要物资的成本构成与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确定重要物资品种的采购执行价格或参考价格。 d建立采购价格数据库,定期开展重要物资的市场供求形势及价格走势商情分析并合理利用。 5.订阅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 a对拟签订框架协议的供应商的主体资格、信用状况等进行风险评估。 b根据确定的供应商、采购方式、采购价格等情况,拟定采购合同,准确描述合同条款,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按照规定的权限签署采购合同。 c对于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当组织法律、技术、财会等专业人员参与谈判,

24、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相关工作。 d对重要物资验收量与合同量之间允许的差异,应当作出统一规定。 6.管理供应过程 a依据采购合同中确定的主要条款跟踪合同履行情况,对有可能影响生产或工程进度的异常情况,应出具书面报告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采取必要措施,保证需求物资的及时供应。 b对重要物资建立并执行合同履约过程中的巡视、点检和监造制度。落实监造责任,审定监造报告,并及时向技术等部门通报。 c根据生产建设进度和采购物资特性等因素,选择合理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办理运输、投保事宜。 d实行全过程的采购登记制度或信息化管理,确保采购过程的可追朔性。 7.验收与退货 a制定明确的采购验收标准,结合物资特

25、性,确定必检物资目录,规定此类物资出具质量检验报告后可入库。 b验收机构或人员应当根据采购合同及质量检验部门出具的质量检验证明,重点关注采购合同、发票等原始单据与采购物资的数量、质量、规格型号等核对一致。 c对验收合格的物资,填制入库凭证,加盖物资“收讫章”,登记实物账,及时入库凭证传递给财会部门。 d物资入库前,采购部门须检查质量保证书、商检书或合格证等证明文件。 e验收时涉及技术性强的、大宗的以及新、特物资,还应进行专业测试,必要时可委托具有检验资质的机构或聘请外部专家协助验收。 f对于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比如无采购合同或大额超采购合同的物资、超采购预算采购的物资、毁损的物资等,验收

26、机构或人员应当立即向企业有权管理的相关机构报告。相关机构应当查明原 因并及时处理。 g对于不合格物资,采购部门依据检验结果办理让步接收、退货、索赔等事宜。对延迟交货造成生产建设损失的,采购部门要按照合同的约定索赔。 8.付款 a严格审查采购发票等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判断采购款项是否确实应予支付,如审查发票填制的内容是否与发票种类相符合、发票加盖的印章是否与票据种类相符合等。 b合理选择付款方式,并严格遵循合同规定,防范付款方式不当带来的法律风险,保证资金安全。除了不足转账起点金额的采购可以支付现金外,采购价款应通过银行办理转账。 c加强预付账款和定金的管理。涉及大额或长期的预付款项,

27、应当定期进行追踪核查,综合分析预付账款的期限、占用款项的合理性、不可收回风险等情况。 9.会计控制 a企业财会部门要详细记录供应商情况、采购申请、采购合同、采购通知、验收证明、入库凭证、退货情况、商业票据、款项支付等情况,做好采购业务各环节的记录,确保会计记录、采购记录与仓储记录核对一致。 b指定专人通过函证等方式,定期向供应商寄发对账单,核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等往来款项。对供应商提出的异议应及时查明原因,报有权管理部门或人员批准后作出相应调整。 c财务部门应于每月月末与供应商进行货款结算的核对。取得供应商对账单,审核其余额与企业的“应付账款”余额是否一致。 第三篇: 为加强业务运行

28、风险内控管理工作为加强业务运行风险内控管理工作,防范业务操作风险,确保旺季业务营销活动的顺利实施,泰安工行加大重点关注类业务核查力度,有效的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 一是认真核查每笔业务,准确收集风险驱动因素。内控合规部核查人员在业务核查过程中,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对每笔核查业务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资金的来龙去脉、柜员操作的合规性、凭证因素的完整性、有效性等因素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准确收集风险驱动因素,确保核查结果清晰,准确揭示业务处理中存在的风险隐患,为监控中心确认风险事件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依据。 二是加强与营业机构沟通,提高业务核查效果和质量。在业务核查过程中,采取核查与辅导相结合,及时指导网点

29、规范进行业务处理,并及时纠正业务处理中存在的不规范、违规行为。如:规避反交易,网点反交易的原因正当合理,特殊业务凭证要素齐全,完整,后续业务处理无误,差错已经纠正,风险得到控制,风险监控中心就不会确认为风险事件,避免以错纠错的做法来掩盖业务的真实背景,从而从源头上避免规避反交易的问题出现,确保我行业务运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是对风险事件的整改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对于确认的风险事件,通过业务风险管理系统下发各机构,进行整改,并通过电话指导网点加强相关业务的学习,严格按照业务流程进行业务处理,对于可能存在严重违规、案件隐患的准风险事件及时以“重点核查类风险提示”的形式下发相关机构,督促整改。多种形

30、式强化员工的制度意识和自我保护观念,规范执行好每一项规章制度。指导柜员在帐务处理前精心审核,办理业务时认真仔细,现场审核和授权人员认真履职,减少因工作疏忽造成的风险事件。对风险度、风险率、风险暴露水平较高的柜员进行指导,细致分析产生的原因,指导柜员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进行业务处理,并对整改后的风险事件进行跟综核查,保证风险事件整改效果卓有成效。 第四篇:担保业务内控设计要点担保业务内控设计要点 一、担保业务一般流程。企业办理担保业务,一般包括受理申请、调查评估、审批、签订担保合同、进行日常监控等流程。具体而言,一是担保申请人提出担保申请;二是担保人对担保项目和被担保人资信状况进行调查,对担保业务进

31、行风险评估;三是担保人根据调查评估结果,结合本企业担保政策和授权审批制度,对担保业务进行审批,重大担保业务应提交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批准;四是担保人依据既定权限和程序,与被担保人签订担保合同;五是担保人切实加强对担保合同的日常管理,对被担保人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和担保项目执行情况等进行跟踪监控;六是如果被担保人不能如期偿债,担保人应履行代为清偿义务并向被担保人追偿债务;同时,应当按照本企业担保业务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担保业务关键控制点和主要控制措施(设计要点) (一)受理申请 受理申请是企业办理担保业务的第一道关口,其主要风险是:企业担保政策和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难以

32、对担保申请人提出的担保申请进行初步评价和审核;或者虽然建立了担保政策和相关管理制度,但对担保申请人提出的担保申请审查把关不严,导致申请受理流于形式。 这一业务环节的主要控制措施。第一,依法制定和完善本企业的担保政策和相关管理制度,明确担保的对象、范围、方式、条件、程序、担保限额和禁止担保的事项;第二,严格按照担保政策和相关管理制度对担保申请人提出的担保申请进行审核。比如,担保申请人是否属于可以提供担保的对象。一般而言,对于与本企业存在密切业务关系需要互保的企业、与本企业有潜在重要业务关系的企业、本企业的子公司及具有控制关系的其他企业等,可以考虑提供担保,反之,则必须十分慎重。又如,对担保申请人

33、整体实力、经营状况、信用水平的了解情况。如果担保申请人实力较强、经营良好、恪守信用,可以考虑接受申请,反之不应受理。再如,担保申请人申请资料的完备情况,如果资料完备、情况翔实,可予受理,反之不予受理。 (二)调查和评估 企业在受理担保申请后对担保申请人进行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是办理担保业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担保业务的未来走向。这一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对担保申请人的资信调查不深入、不透彻,对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不全面、不科学,导致企业担保决策失误或遭受欺诈,为担保业务埋下巨大隐患。 主要控制措施:第一,委派具备胜任能力的专业人员开展调查和评估。调查评估人员与担保业务审批人

34、员应当分离。担保申请人为企业关联方的,与关联方存在经济利益或近亲属关系的有关人员不得参与调查评估。企业可以自行对担保申请人进行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也可以委托中介机构承担这一工作,同时应加强对中介机构工作情况的监控。第二,对担保申请人资信状况和有关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调查评估。在调查和评估中,应当重点关注以下事项: 1.担保业务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企业担保政策的要求,凡与国家法律法规和本企业担保政策相抵触的业务,一律不得提供担保; 2.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包括基本情况、资产质量、财务状况、经营情况、信用程度、行业前景等; 3.担保申请人用于担保和第三方担保的资产状况及其权利归属; 4.企业

35、要求担保申请人提供反担保的,还应对与反担保有关的资产状况进行评估。企业应当综合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对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务求真实准确。比如,在对担保申请人财务状况进行调查时,要深入分析其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核心指标,从而做到胸有成竹、防患未然。涉及对境外企业提供担保的,还应特别关注担保申请人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并评估外汇政策、汇率变动等可能对担保业务造成的影响。第三,对担保项目经营前景和盈利能力进行合理预测。企业整体的资信状况和担保项目的预期运营情况,构成判断担保申请人偿债能力的两大重要方面,应当予以重视

36、。第四,划定不予担保的“红线”,并结合调查评估情况作出判断。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明确规定了以下5类不予担保的情形: 1.担保项目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企业担保政策的; 2.担保申请人已进入重组、托管、兼并或破产清算程序的; 3.担保申请人财务状况恶化、资不抵债、管理混乱、经营风险较大的; 4.担保申请人与其他企业存在较大经济纠纷,面临法律诉讼且可能承担较大赔偿责任的; 5.担保申请人与本企业已经发生过担保纠纷且仍未妥善解决的,或不能及时足额交纳担保费用的。各企业应当将上述5类情形作为办理担保业务的“高压线”,严格遵守、不得突破;同时,可以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充实、完善有关

37、管理要求,切实防范为“带病”企业提供担保。第五,形成书面评估报告,全面反映调查评估情况,为担保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企业应当规范评估报告的形式和内容,妥善保管评估报告,并作为日后追究有关人员担保责任的重要依据。 (三)审批 审批环节在担保业务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调查评估结果的判断和认定,也是担保业务能否进入实际执行阶段的必经之路。这一环节的主要风险是:授权审批制度不健全,导致对担保业务的审批不规范;审批不严格或者越权审批,导致担保决策出现重大疏漏,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审批过程存在舞弊行为,可能导致经办审批等相关人员涉案或企业利益受损。 主要控制措施。第一,建立和完善担保授权审批制度,明确授

38、权批准的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各层级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权限审批。企业内设机构不得以企业名义对外提供担保。企业应当加大对分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管控力度,严格限制分公司担保行为,避免因分公司违规担保为本企业带来不利后果。第二,建立和完善重大担保业务的集体决策审批制度。企业应当根据公司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结合企业章程和有关管理制度,明确重大担保业务的判断标准、审批权限和程序。上市公司的重大对外担保,应取得董会全体成员2/3以上签署同意或者经股东大会批准,未经董事会或者类似权力机构批准,不得对外提供重大担保。第三,认真审查对担保申请人的调查评估报告,在充分了解掌握有

39、关情况的基础上,权衡比较本企业净资产状况、担保限额与担保申请人提出的担保金额,确保将担保金额控制在企业设定的担保限额之内。第四,从严办理担保变更审批。被担保人要求变更担保事项的,企业应当重新履行调查评估程序,根据新的调查评估报告重新履行审批手续。 (四)签订担保合同 担保合同是审批机构同意办理担保业务的直接体现,也是约定担保双方权利义务的基础载体。签订担保合同的主要风险是:未经授权对外订立担保合同,或者担保合同内容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诈,可能导致企业诉讼失败、权利追索被动、经济利益和形象信誉受损。 主要控制措施。第一,严格按照经审核批准的担保业务订立担保合同。合同订立经办人员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

40、审批人员的批准意见拟订合同条款。第二,认真审核合同条款,确保担保合同条款内容完整、表述严谨准确、相关手续齐备。在担保合同中应明确被担保人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相关内容,并要求被担保人定期提供财务报告和有关资料,及时通报担保事项的实施情况。如果担保申请人同时向多方申请担保的,企业应当在担保合同中明确约定本企业的担保份额和相应的责任。第三,实行担保合同会审联签。除担保业务经办部门之外,鼓励和倡导企业法律部门、财会部门、内审部门等参与担保合同会审联签,增强担保合同的合法性、规范性、完备性,有效避免权利义务约定、合同文本表述等方面的疏漏。第四,加强对有关身份证明和印章的管理。比如,在担保合同签订过程

41、中,依照法律规定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往往需要提供、使用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个人印章和担保合同专用章等。从近年来暴露出来的一些担保典型案例看,由于一些企业在有关人员身份证明、印章管理中存在薄弱环节,导致身份证明和印章被盗用,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加强对身份证明和印章的管理,保证担保合同用章用印符合当事人真实意愿。第五,规范担保合同记录、传递和保管,确保担保合同运转轨迹清晰完整、有案可查。 (五)日常监控 担保合同的签订,标志着企业的担保权利和担保责任进入法律意义上的实际履行阶段。切实加强对担保合同执行情况的日常监控,通过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掌握被担保人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

42、担保项目运行情况,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担保权益,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担保责任,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这一环节的主要风险是:重合同签订,轻后续管理,对担保合同履行情况疏于监控或监控不当,导致企业不能及时发现和妥善应对被担保人的异常情况,可能延误处置时机,加剧担保风险,加重经济损失。 主要控制措施。第一,指定专人定期监测被担保人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对被担保人进行跟踪和监督,了解担保项目的执行、资金的使用、贷款的归还、财务运行及风险等情况,促进担保合同有效履行。企业财会部门要及时,最好是按月或者按季收集、分析被担保人担保期内的财务报告等相关资料,持续关注被担保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担保

43、合同的履行情况,积极配合担保经办部门防范担保业务风险。第二,及时报告被担保人异常情况和重要信息。企业有关部门和人员在实施日常监控过程中发现被担保人经营困难、债务沉重,或者存在违反担保合同的其他各种情况,应当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的要求,在第一时间向企业有关管理人员作出报告,以便于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六)会计控制 担保业务直接涉及担保财产、费用收取、财务分析、债务承担、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披露等,决定了会计控制在担保业务经办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这一环节的主要风险是:会计系统控制不力,可能导致担保业务记录残缺不全,日常监控难以奏效,或者担保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不

44、符合有关监管要求,可能引发行政处罚。 主要控制措施。第一,健全担保业务经办部门与财会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促进担保信息及时有效沟通;第二,建立担保事项台账,详细记录担保对象、金额、期限、用于抵押和质押的物品或权利以及其他有关事项;同时,及时足额收取担保费用,维护企业担保权益;第三,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进行担保会计处理,发现被担保人出现财务状况恶化、资不抵债、破产清算等情形的,应当合理确认预计负债和损失。属于上市公司的,还应当区别不同情况依法予以公告;第四,切实加强对反担保财产的管理,妥善保管被担保人用于反担保的权利凭证,定期核实财产的存续状况和价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反担保财产安全

45、完整;第五,夯实担保合同基础管理,妥善保管担保合同、与担保合同相关的主合同、反担保函或反担保合同,以及抵押、质押的权利凭证和有关原始资料,做到担保业务档案完整无缺。当担保合同到期时,企业要全面清查用于担保的财产、权利凭证,按照合同约定及时终止担保关系。 (七)代为清偿和权利追索 被担保人在担保期间如果顺利履行了对银行等债权人的偿债义务,且向担保企业及时足额支付了担保费用,担保合同一般应予终止,担保双方可以解除担保权利责任。但在实践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被担保人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连累”担保企业不得不按照担保合同约定承担清偿债务的责任。因此,在代为清偿后依法主张对被担保人的追索权,成为担

46、保企业降低担保损失的最后一道屏障。这一环节的主要风险是:违背担保合同约定不履行代为清偿义务,可能被银行等债权人诉诸法律成为连带被告,影响企业形象和声誉;承担代为清偿义务后向被担保人追索权利不力,可能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主要控制措施:第一,强化法制意识和责任观念,在被担保人确实无力偿付债务或履行相关合同义务时,自觉按照担保合同承担代偿义务,维护企业诚实守信的市场形象;第二,运用法律武器向被担保人追索赔偿权利,在此过程中,企业担保业务经办部门、财会部门、法律部门等应当通力合作,做到在司法程序中举证有力;同时,依法处置被担保人的反担保财产,尽力减少企业经济损失;第三,启动担保业务后评估工作,严格落实担

47、保业务责任追究制度,对在担保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集体审批程序或不按规定管理担保业务的部门及人员,严格追究其行政责任和经济责任,并深入开展总结分析,举一反三,不断完善担保业务内控制度,严控担保风险,促进企业健康稳健发展。 第五篇:风险内控加强税收执法廉政风险防范的思考 2021-10-1214:47马建礼 (查看次数:715) 近年来,关注、加强税收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防范工作是各级国税部门和领导干部比较重视的一项工作。加强税收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防范,规避风险,就能有效地构建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三道防线,实现对权力运行的全过程监督,促进税务系统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设的健康发展。本文拟就如

48、何加强税务干部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防范,减少发生违规违纪情形,增强干部自我保护意识,谈点初浅的看法。 一、税收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的产生原因 税收执法风险就是税务干部在行使税收管理过程中发生 的不作为、乱作为、缓作为,从而给纳税人或者当事人造成损害,产生执法过错,形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结局。无意识的一次执法风险,结果自然是执法违规和过错,有可能造成失职污职的风险。人为的执法风险,可能包含着个人私利或者以税谋私等不可告人的违纪情形,从而由执法风险上升到廉政风险,造成贪污、索贿、为税不廉等职务犯罪行为。 造成执法风险的原因是。一是少数干部责任心不足,执法随意。对工作要求不高,敬业不爱岗,想当然地干工

49、作,对上级的要求和本职岗位的新要求知之甚少或者不知,完全按照习惯在工作。二是个别干部业务不精,执法不准。不注重加强学习新的税收知识学习,对税收政策的新变动、新规定不熟悉或者不清楚,按照惯例执法,给纳税人带来不必要的负责。如在执法中我们对一般纳税人的认定要求已经有新规定,不需要提供营业证、企业代码、法人身份证、合同等过去要求的资料,他却要求。对残疾人从事生产、加工等经营活动免征增值税,他却要征。而纳税人不懂政策也交了几年,只到我们检查时发现才改正为止。三是个别税务干部不能依法行事。税收法律法规的执行有严格的程序和操作步骤,有些税务干部为了达到“治理”纳税人的目的,想当然地进行执法活动。如一户企业

50、,稽查局在进行发票协查未果的过程中,在没有定性、没有发出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税款缴纳税通知书,提供纳税担保等硬性前提条件下,就冻结企业账户。因此,执法中程序错误就有执法风险。产生廉政风险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环境的诱因。我们正处在一个空前重利的时代,市场经济带来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利益格局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价值观念和生化方式的多元化。强势的实利观,往往滋养出自私自利,贪污腐败的毒瘤。税务干部身处社会各种矛盾和观念相互交织,各种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的现实环境中,少数干部在物欲横流的生活中,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发生变形和扭曲,产生崇尚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腐朽的生活追求,成为拜金主义和

51、个人主义的牺牲品。不可避免地要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寻找机会,满足自己的欲望。 二是条件诱因。税务人员作为国家的执法人员,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权力,领导有领导的权力、执法人员有执法人员的权力。虽然采取了各种制约措施,但在“两权”的运行中还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给意志薄弱的税务人员以可乘之机,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寻租,搞以税谋私和权钱交易。 三是心理的诱因。现在一些税务干部出问题,主要起因于攀比心理、贪婪心理和侥幸心理。见钱眼开的贪婪心理、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权钱交换的交易心理、有恃无恐的狂妄心理、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得捞就捞的投机心理、追求刺激的享乐心理、盲目追随的从众心理、老实人吃亏心理和“有权不用过期作

52、废”的心理等。这些诱因的存在,加大了税务廉政风险。 因此,在税收管理活动中,执法风险是基础,廉政风险是结果。执法不规、执法不公,执法不严,执法随意可能带来风险,情节严重的可能形成廉政风险。抱着一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利用税收职权贪图私利,有意在税收执法过程中进行吃拿卡要报、故意刁难或者变相提高执法要求,让纳税人满足自己的私利,都会直接由基础变成结果,成为廉政风险的表现形式。要规避廉政风险,必须消除执法风险,只有提高依法治税的水平、质量,才能增强防止和避免廉政风险的能力。 二、目前,干部在执法中存在的风险表现。 通过近年来税务系统,尤其是我区国税系统干部中发生的 违纪违法案例,不难发现,干部执法中存

53、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一是贪污税款。在代开增值税发票过程中,利用作废票与纳税人不要票的机会,采取隐匿手段,开具大头小尾票,贪污税款,几例税务干部被行政开除人员就是明证。二是与纳税人进行钱权交易。利用发票换版之机,故意将作废的发票留存,再卖给熟悉的纳税人,从中得到好处。三是实地核查不实,让虚假企业正常经营,造成失职。近年发生在区内的重大案例再次提醒我们,要对企业的经营实情准确掌控。四是执法程序错误。 三、加强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1、认真找查执法和廉政风险,明确“风险位置”。现在, 我们通过规范行政执法,有的单位已经查找出执法风险点,就是风险位置,但是,有的人就是不学习,不掌握,或者置

54、之不理,明知故犯。因此,要按照执法责任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要求,着力建立教育防范机制,必须明确执法风险所在。要结合工作实际,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采取个人找、群众帮、领导审、集体定等方法,查找可能或者容易引发执法和廉政风险的重点环节以及表现形式,逐一排查确定执法和廉政风险点。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更要把风险点进行分类,依据风险点的数量、群众关注度、权力运行的重要性、权力行使的频率、腐败现象发生几率等因素,分等级评定执法和廉政风险,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风险教育、督查督导、管理考核、预警处置、责任追究等防控措施,确保风险降到最低。 2、扎实开展执法风险提醒教育,提高“风险意识”。风险位

55、置确定后,关键是要针对风险人员,风险岗位,开展经常性的风险岗位教育,要把风险教育当作风险管理的第一步,紧抓为放。只有人人对风险点心知肚明,在风险点上不敢动心,不想动手,不愿动作,人人不去撞这一高压线,才能有效地回避风险。增强风险岗位人员的责任意识、法纪意识和规范意识。今年以来,吴忠市国税局纪检组长带队,监察室的干部参与,深入基层局、税务分局(所),对税收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进行提醒教育。主管领导每深入一地,教育干部加强自身廉政勤政教育,严格遵守税收法律和规定,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和制度,提高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服务、廉洁为税。一是建立执法和廉政风险教育提醒机制。对关键岗位、重点人员

56、进行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提示,告知注意事项、环节、避免出现失职和违纪现象,真正从爱惜和保护干部的角度出发,做到提醒在先、教育在先、预防在先。引导干部知法、学法、守法,珍惜工作岗位。二是明确提醒方式。要求全系统各局、各分局(所),要通过开展纪检日、主题教育活动、参观警示教育基地等形式,定期组织开展提醒教育,形成长效机制,真正使廉政教育渗透到党员组织生活、履行工作职责、日常执法管理、“两权”运行之中,保证队伍纯洁,保证不出现或者少出现举报、信访和投诉情形,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和过硬素质,为税收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三是明确提醒对象。要求年龄大的税务干部要洁身自好,当好年轻人的榜样,做到安全着“陆”,光

57、荣退休;中年干部要加强修养,着眼长远,干净干事,老实做人;年轻同志要坚定信念,不比不攀,迈好人生第一步。尤其对新录用的公务员和新参加工作的青年税干,更常教育、勤提醒,做到警钟长鸣,毛毛雨常下。四是明确提醒内容。在提醒中,局领导结合近几年税务系统发生的代开发票、税源管理中失职等受到行政开除和刑事处罚的案例,教育干部牢记税务职业道德和廉政法规,珍爱岗位和名誉,算清政治、经济、家庭和人生的四笔账,莫应小失大,做到不被“浮云”遮望眼。 3、认真开展监督检查,减少“风险隐患”。要把日 常风险监督查检查作为落实风险防范的重要手段紧盯不放,紧查不怠,紧控不松。采取定期自查、年度检查、社会评议等方式,对风险落

58、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估。根据检查考核结果,明确整改内容,制定整改措施、完善相关方案,切实做到对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预防、早纠正。吴忠市国税局在认真总结开展日常执法监察(检查),完成执法风险点查找的基础上,大胆探索,锐意进取,提出开展内部风险防范监督检查,建立内控机制建设的新措施。组织干部学习内控机制风险防范手册,让干部知风险、防风险、化风险、控风险,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市局带头成立内部风险防范监督检查小组,制定吴忠市国家税务局内部风险防范监督检查实施方案(试行),坚持以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准绳,以税收工作规程和内控机制风险和防范手册为依据,以基层局和所辖城区分局为重点,以纠正和落实执法过错

59、责任为目标,突出对执法关键环节、重点岗位、涉税风险的集中监督检查。组织人员每月一个基层局,深入扎实地对各单位“两权”运行情况进行“透视”“扫描”。通过检查,近三年来,每年对6个基层局,14个税务分局个个过关,指正执法过错8类185项,制发内部风险防范检查建议书36份。对检查出的所有问题限期进行整改,效果十分明显。全系统在执法和廉政方面出现不良不规的人和事相对很少。 4、严格执法责任追究,加大“风险成本”。有风险, 就要防风险,出风险,就要加大力度制止风险。要按照税收执法责任制的规定和要求,对发生执法违纪违法和执法过错行为,分清性质和利害程度,加大责任考核和追究。是能力低、不会做、不愿做的原因,

60、还是不作为、失职渎职等消极因素引起的,都不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人为故意和与职业道德相违背的人和事,绝不能姑息,应该严肃处理,果断处理,真正让违纪者产生一种心灵的后怕和震憾,真正感到组织的爱护和纪律的无情。通过一个执法风险案例的处理,能够产生出教育、震慑的力量,让清者更清,让“浊”者自清。从而使税收执法的全过程风清气清、规范有序,让每个执法者在法律和制度面前平安幸福。 三、加强税务廉政风险防控的几点建议 (一)抓宣传教育 历年来,从国家税务总局到基层税务分局,一年一度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会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中纪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并层层签订责任状,努力营造廉政文化氛围,通过走访、行风暗

61、访、讨论、教育培训、理论征文等途径宣传、教育、整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长干部廉政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通过带干部看病房、看牢房、看下岗职工、看孤寡老人,教育干部常怀敬畏之心,常怀感恩之心。 (二)抓作风建设 作风是形象,是效率,是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重要手段,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下面引导和刹风整纪相结合,顺应群众期待,回应社会关切,加大对作风方面问题的整治力度,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党的作风建设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总体部署和相关措施。反对奢侈浪费,树立勤俭节约之风,认真贯彻严控“三公”经费支出的有关措施,并把“三公”经费的管理纳入集中述职评议的内容,推行“三公”经费

62、严格预算,超预算一票否决和三公经费消费刷卡支出、支出公开等办法。反对特殊思想和特权行为,树清廉之风,严禁借开会、调研、考察、检查、培训等名义变相旅游。严禁公车私驾,车辆实行统一采购、统一拍卖、统一派车、统一维修办法,牢固树立执法为民,廉洁执法的价值观和权力观,严肃查处以税谋私和不遵守组织收入纪律的人和事。生活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在群众“怀疑”的眼光下,税务干部征税权不再是风光的代名词,而是职务风险的“高压线”。作为干部,风光背后是风险。“表哥”、“房姐”就是“风光”方面的典型教材,只有强化作风,削权于领导,还权于群众,发挥群众的参与权、监督权,才能给大家一个明白,还自己一个清白,让干部在“风险”

63、中“突围”。 (三)抓监督和制度建设 一方面,通过网络评廉和内部权力运行这两个系统的完善防范干部在“两权”行使中的风险,另一方面,开展执法监察,扎实开展内部审计,专项监督等活动,对廉政准则及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述职述廉、“三公经费”开支情况、小金库治理、基建工作、干部轮岗交流、竞争上岗情况进行监督。对中央出台的结构性减税政策落实情况和税收调控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组织收入原则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税收核定、征收、发票管理、纳税评估、税票管理、税务稽查、行政处罚等税收执法环节进行风险管理。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如果有漏洞,制度的功能就难以发挥,监督制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把权力卷进笼子,必须编织好制度。一方面要健全反腐倡廉实体性制度。一些税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