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版2022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六课时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必修

上传人:ch****o 文档编号:225819772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PPTX 页数:38 大小:2.3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江苏专用版2022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六课时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江苏专用版2022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六课时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江苏专用版2022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六课时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资源描述:

《江苏专用版2022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六课时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版2022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六课时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必修(3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时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一 灿烂的中华文化考点二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总总纲纲目目录录灿烂的中华文化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考点一灿烂的中华文化1.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2、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进入了全盛时代。明清时期,由于中国封建统治的没落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华文化衰微。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最有说服力的见证:汉字和 史书典籍。汉字是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判断判断1: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提示提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中华文化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的。判断判断2:2:文

3、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提示提示: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其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3.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独特性含义: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 实际运用,具有 实用性和 整体性的特点。(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 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 渐趋融

4、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判断判断1: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就表现在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上。提示提示:从内容上看,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确实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通过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中华文化的民族性表现出来。判断判断2:2:文化的独特性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提示提示:社会实践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思考思考:泱泱华夏,自古以来就是诗词的国度,诗词歌赋灿若繁星,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与喜爱:诗经楚辞、唐诗、

5、宋词然而,多年来西学东渐,思潮纷起,物质至上的喧嚣湮没了古典文化的清雅,不少诗歌及诗人无可奈何地走向寂寥乃至没落,以至于有人感叹诗词不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让选手、嘉宾老师、主持人都成为了网红,围绕着诗词的各种热议掀起了诵读中华诗词的热潮,使观众在诗词的吟诵中,为传承中华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发扬民族精神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及契机。运用中华文化有关知识,批驳“诗词不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观点。提示提示:(1)诗词可以再次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说明根植于中华民族血液里的诗词文化基因永不泯灭;诗词吟诵的热潮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提供了一个契机。(2)中华文

6、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由汉字独特的音形义创造的中华诗词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历史。(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富有地域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辉煌,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4)中华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5)“诗词不再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我们对中华文化应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自觉接受优秀中华文化的熏陶,作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

7、建设者。诗词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比较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比较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区别侧重从文化发展历程的角度,强调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薪火相传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强调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厚重、异彩纷呈见证汉字、史书典籍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联系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才有时间和空间发展和丰富自己,才有可能博大精深;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名师点睛中华文化三个特性的比较知识拓展(1)古老的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原因政治、经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

8、结融合、经济的发展繁荣。文化: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地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民族性中华各民族基于自身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在文化上呈现多样化。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中华文化特有的

9、包容性: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华文化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在这种兼收并蓄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得到了充实。国家政策的推动,如开明的对外政策和科举制度等。(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3)全面理解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对人的影响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使人们在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

10、点,中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中华文化与文化传播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化与文化继承中华文化是在不断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展的,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我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中华文化与文化创新我们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中华文化的创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

11、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征典例

12、典例1(20181(2018江苏单科江苏单科)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诗云:“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桑和梓原本是两种树,在古代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常在房前屋后栽植桑梓,而后人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心怀敬意。久而久之,“桑梓”便成为祖先崇拜的符号和故乡的代称。由此可见(D)文化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文字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载体A.B.C.D.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认识论和文化的载体。材料强调赋予特定事物以文化内涵,没有涉及文化创新,排除。桑梓与祖先和故乡有联系,可见联系的普遍性,排除。桑和梓原本只是树木的称呼,后来“桑梓”成为祖先崇拜

13、的符号和故乡的代称,可见认识的变化发展,故正确。桑梓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可见文字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载体,故正确。典例典例2 (20192 (2019南通一模南通一模)有人这样说中国字:“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汉字像一幅画,生动表现了文字的内涵(如图)。材料表明()A.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B.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C.文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D.汉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答案答案A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A符合题意,“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汉字像一幅画,生动表现了文字的内涵,材料表明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B说法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C说

14、法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D说法错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考点二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1.中华文化及各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及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判断判断: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融合而成。提示提示: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

15、特性,“融合”的说法错误。2.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2)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 积极成分。(3)意义: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 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 理解。判断判断: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强调中华文化能够与外来文化和睦相处。提示提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

16、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可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仅指中华文化能和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也指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彼此吸收、借鉴各自文化的积极成分。3.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 生命力、创造力和 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 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 精神家园。判断判断:文化衰落决定国家衰落。提示提示:文化衰落是国家衰落的重要表现,不利于国家的发展。所以,文化衰

17、落会加剧国家衰落,国家的衰落必然导致文化的衰落,国家的衰落决定文化的衰落。思考思考:“命运共同体”一词,植根于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追本溯源,这一概念可以在“和”文化中找到源头。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 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世界大同”“天人合一”等中华文化的接续传承;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当今世界潮流与历史大势,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担当。结合材料,说明“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华文化哪些特征。(2

18、)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又秉承了中国处理复杂问题的卓越智慧。(3)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将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理解,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示提示:(:(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对千百年的中华“和”文化的传承,是中华“和”文化在国际事务中的延续和发展。含义含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表现表现中国古代的

19、思想家各有所尊,但都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种包容会通的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意义意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益于它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中华文化的融合力;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地位地位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

20、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用图表示如下:典例典例1(20191(2019苏锡常镇一调苏锡常镇一调)自“六朝”以来,中国国画在印度绘画的影响下,内容与形式发生较大变化,近现代又受到西方油画的很大影响。但中国国画在交流互鉴中保留了以意境见长等民族特色,保持了自身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这说明(A)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中华文化能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A.B.C.D.解析解析中国国画在印度绘画的影响下,内容与形式发生较大变化,近现代又受到西方油画的很大影响,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符合题意;中国国画在交流互鉴中保留了以

21、意境见长等民族特色,保持了自身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这说明文化交流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错误。典例典例2(20172(2017江苏单科江苏单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A)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解析解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奠定了中医治

22、疗的基础,并一直发展到现在,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说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文化间的相互交流,B项不选;材料没有强调文化多样性,C项不选;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为A。教师备用教师备用(2018(2018宿迁期末宿迁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于2017年7月正式实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材料一材料一史记三皇本纪记载:“神农氏以赭鞭(一种红色的竹根)鞭(此意为采掘)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在其后漫长的理论与实践中,中医药逐步融汇道、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哲学思想,有效地与人的生命、健康、疾病防治规律相结合,形

23、成了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民国以来,随着西洋医学的源源输入,自清代形成的中西医汇通思潮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材料二材料二当今,我国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源于消费者对中医药的不信任感。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甚至断层,直接导致中医药文化理念在民众中的陌生感;再加上西医文化近百年的营销传播,中医药的市场地位不断下滑。(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我国中医药文化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2)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说明应如何更好的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答案答案(1)我国中医药文化始于神农氏,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中医药文化融汇道、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哲学思想,说明中医药文化内容丰富,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中医药文化不仅融汇各种哲学思想,还与西医药结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中医药的发展要着眼于现状,不断解决新问题。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医药的发展要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中医药的发展是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