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愈《师说》的逻辑漏洞

上传人:m**** 文档编号:225717917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5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论韩愈《师说》的逻辑漏洞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韩愈《师说》的逻辑漏洞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韩愈《师说》的逻辑漏洞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论韩愈《师说》的逻辑漏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韩愈《师说》的逻辑漏洞(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论韩愈师说的逻辑漏洞韩愈的散文以浑灏流转、 畅达洒脱为特色, 这一点给宋以后 千余 年的作家以无尽的滋养,其功至伟,不可磨灭,但韩文言过 其实、自相 矛盾的瑕疵也屡遭后人的非议。 例如,苏轼韩愈论 说韩愈“往往自 叛其说而不知”; 洪迈容斋随笔卷 4说:“韩 文公送孟东野序云:物不得其平则鸣。然其文云:在 唐、虞 时,咎陶、禹其善鸣者,而假之以鸣。夔假于韶以鸣,伊 尹鸣殷,周公 鸣周。 又云:天将和其声, 而使鸣国家之盛。 然则非所谓不得其 平也”。 罗根泽也说韩文“在逻辑上是有矛盾 的”。韩愈散文逻辑上自 相矛盾的缺点在师说一文中体现得 甚为明显。以下即是笔者的解 析。其一,师说云:“嗟乎

2、!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此说不通事理,不合事且说这种耻于从师的现象已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实。韩愈说当时的人皆以从师为耻,经很久了。究竟有多久,韩愈没有说,柳宗元答 中立论师道书说了:“由魏晋氏以下, 人益不事师。 ”魏晋人是否不事师, 有 待考证, 至少魏晋人主要靠门阀进入仕途, 其不从师有一定的 可能, 但自隋代起,士子的进身之阶已经主要靠科举了,唐代不但相沿袭,且发扬光大,门荫在唐代虽仍有一定作用,但毫无疑 义,科 举考试将更具诱惑力,唐人怎么可能不从师呢 ?还有,文 学史上不是有“韩门弟子”之说吗 ?唐人不愿意

3、从师,韩愈门下 哪来弟子呢 ?稍作考察即知,唐人不仅不耻于从师,反而乐于从 师,且乐于从师到有点过头的地步, 这一点非本文篇幅所可具论, 暂从 略。“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话不 符合事实, 不通事理。其二,师说又云:“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则耻师 焉,惑矣 !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 传其道解其惑者 也。”既自相矛盾,又事理不通。前面说:“嗟乎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此处又说:“爱其 子, 择师而教之。”前言不搭后语,为逻辑矛盾。韩愈说童子之 师只会“授 之书而习其句逗”, 姑且不论童子之师所教是否全是 教学生念书和习其 句逗,就算全是吧,习句逗、读

4、经书是传道、 授业最基础的内容,何以 就不算传道、授业、解惑呢 ?这些师正 是所谓启蒙之师,古人谓之蒙师,何以他们就不是师了呢?明人谢肇?J说:“训蒙授业之师,真师也,其恩深,其义重,在三 之制与君 父等。 ”韩愈却把这种恩深义重的师不当做师, 把什么人当做 师呢 ?认为真正的师不是师,此为事理不通。那么他其三,“上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此话事理不通三处,逻辑矛 盾两 处。韩愈这句话的目的是告诉我们当时若有人从师, 就会被其他 人讥 笑。依据常理,韩愈没必要告诉我们还有人不讥笑,不但不

5、讥笑,而且 对讥笑者表示质疑。这是其一。“群聚而笑之”的之”究竟指谁,指为师者,还是指弟子,或者两者兼指?依据常理,被讥笑的应当是“师”,别人会笑话师水平不高,还想做 师,至 少会师与弟子兼指,最少可能被讥笑的才是弟子。这是其。“问之”的“之”指讥笑者,这不会有问题,那么“问之” 的主语 是谁 ?即谁“问之”呢 ?依据常理, 应当是被讥笑者, 即不 是师问, 就是弟子问,或者两者皆问。这是其三。但是,从韩愈面的话可知,这三种合理猜测都是错误的。问讥笑者为什么讥笑的人既不是师, 也不是弟子, 而是毫无 关系 的另一个人或一群人。何以知之 ?如是师或者弟子问,回答者所云“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6、”之“彼与彼”应为“尔与 彼”、 “汝与彼”、 “彼与尔”、 “彼与汝”四个中的任意一个, 我们虽然 不知道前一个彼与后一个彼各指弟子还是师,但可从彼与彼”的答话上知道问话者是师、 弟子、 讥笑者之外的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 这一个或一群人肯定是不讥笑的, 不但不讥笑, 而 且对讥笑者表示质疑。 韩愈的目的是说明讥笑的人很多, 为什么 非要暗示我们还有人不讥笑不可。 此为事理不通。 更重要 的 不知 是。按照常理,自己的行为受到讥笑,质问讥笑者的应该是被讥笑者,现在却成了毫无关系的旁观者,此又为事理不通。不知 作为讥 笑者对立面的师与弟子为什么不追问,是不屑于追问呢, 还是因勇气不 足而不敢追问

7、 ?如是前者,则说明从师者态度很坚决,根本不存在耻于从师的事;如是后者,说明弟子根本不曾预料到他从师时别人会耻笑他,同样说明当时不存在耻于从师的风气。否则,如此懦弱的弟子,怎么敢置当时人耻笑的风气于不顾而毅然从师呢 ?从讥笑者“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答话可知,被讥笑弟 子拜位 而有位卑而是最少可能被讥笑的弟子。者既不是师,也不是师和弟子 卑的人为师则足羞, 拜官盛的人为师则近谀, 这才讲得通 的人或官盛的人来求学, 师是不会足羞或近谀的。 一个 人拜另一个人 为师, 至少说明这个人虚心而且好学, 是不应该被 讥笑的。即使有人 讥笑,也只能讥笑他拜师不当,或者所拜的师 水平太高, 他这个为弟

8、子 的根本不配做弟子, 或者所拜的师水平 太低,他以水平低者为师是不长 眼、不明智。一般来说,以前者 为多,后者极少见。而师说中的讥 笑者讥笑的仅仅是人家所 拜的师官位高了点或低了点,有“近谀”之疑 或“足羞”之耻。唐人果真如此不通事理吗 ?这样的人果真数量很多以至于形成了群聚而笑之”的局面吗 ?依韩愈师说的说法,当然是这样 的。但柳宗元为韩愈辩解时所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 之,以 为狂人”的话告诉我们,事情绝非如此。当时人群情哗然 是实,但人们 都去讥笑师,笑师是狂人,而且这样的师、这样的狂人只有一个,那就是韩愈,即所谓“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 侮,收 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9、”退一步讲,即使认为唐代确实有很多人违反常理去讥笑虚心 好学的 弟子,但正如韩愈所说,被讥笑者讥笑的,并不是全部弟 子,而是与师 年相若、道相似且官位高于或低于师的弟子。 那么, 那些与师年不相 若、道不相似的弟子会不会被讥笑呢 ?( 这类弟子 占绝大多数 ) 那些 虽然与师年相若、道相似,但官位与师相等的 弟子会不会被讥笑 呢 ?( 这类弟 子的数量当然少之又少。 )还有 那些拜根本就没有官位的人为师的弟子有没有被讥笑呢 ?( 没有 官位的师从古到今,恐怕都占多数吧 ?正如俗谚所说“穷教书 的”。 ) 既然韩愈没有说,当然是没有被讥笑了。韩愈此文专门 抨击耻 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将被讥笑的人

10、局限在年相若、 道相似 且官位高于或低于师的极其狭窄、 数量极少的弟子身上,不但不 能证明 当时人耻于从师,恰恰证明了当时人并不耻于从师。因为 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这样的弟子数量都少得可怜。退一步讲, 即使 此类极其个别的弟子, 他们本人并不耻于从师,反而乐于从 师,对他们 从师之事表示不满的是那些讥笑者。再退一步讲,即 使那些讥笑者,也 并不反对他们从师,也不讥笑他们从师,而是 讥笑他们择师错误。讥笑 弟子选择年龄与弟子相若、 官位比弟子 低的人为师,当然是讥笑者不 对,但是讥笑弟子选择道不高的人 为师是一种不明智,讥笑弟子仅仅因 为某人官高而择其为师是目 的不纯、有巴结权贵的嫌疑,又有什

11、么不对 呢 ?由此看来,当时的弟子并不耻于从师, 反而乐于从师, 而且乐于从师到居然以道 相若 者为师这种过头的地步, 当时也无人讥笑别人从师, 只是讥 笑从师者 择师不慎,告诫从师者应端正态度,选择道高者为师。为了证明当时社会上人们耻于从师的风气, 却只举了孤零零的一 个例 证, 而且这个例证恰恰证明当时人不但不耻于从师, 于从师。 作为一代占文大家的韩愈, 其思维何以会混乱到如此程 度,真 反而乐 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看到那些选择与自己年相若、 道相似的人为帅的弟子受到 质疑、讥笑,韩愈就大发感慨地断定:“呜呼 ! 师道之不复可知 矣。”这样的结论下得是不是太仓促,太欠考虑了?难道不觉得有

12、点以偏概全,违反逻辑吗 ?要知道,与弟子年相若、道相似的 师,其比例恐怕还不足万分之一。更重要的是,依韩愈“道之所 存,师 之所存”和今人“学高为师”的说法, 像这样“道相若” 的人根本就不 配做师。 现在韩愈又以其为师, 这不又是逻辑矛盾 吗?不知韩愈心中师 的概念何以如此之狭窄,也不知韩愈对为师 者的要求何以如此之低下。 韩愈 51 岁时所写答吕翳山人书如仆者,自度若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自列。”韩愈终生 不提自己的师, 恐怕正是因为唐代无人能赶得上孔子的缘故, 个暂且不 去说它, 需要质疑的是, 为什么韩愈自己择师的要求如 此之高,却要 别人拜水平不怎么样的人为师呢其四,师说又说:“圣人无

13、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 有我 师”。此说一处不通事理,两处逻辑错误。圣人无常师”之说高深莫测, 令人费解。如果解释为圣人 没有固定的师,师是可以变来变去的,那是背师,为古人尤其是 唐人所 反感,可以置于柳宗元所斥责的“非人也”之列。 如果解 释为圣人择师 不必择道高者为师,道相若、道较低者也可为师, 那是乱从师,不符合“学高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 原则,也与篆图互注礼 记第 11 卷“择师不可不慎”。的观 点相违背。圣人择师与常人择师也许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有 - 点 是相同的,那就是一定要以道高者为师,道低者不可为师,道相 若

14、者同 样不可为师, 太平御览第 404 卷就说:“尚书日德无 常师,主善 为师。”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的话显然是说孔子以道低者为 师,既不合择师之常理,也不合当时孔子从师的事实。孔子当时 向郯子 请教鸟名官之时,孔子这方面的知识不如郯子, 此时郯子 此方面的知识 必定贤于孔子。如上所说,韩愈所云“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指整 体知识水平上孔子贤于郯子等人, 那么这是 逻辑上典型的偷换概念,不 知韩愈议论何以如此夹缠。如云此贤”仍指鸟名官等知识,孔子这些方面的造诣后来在郯子等人 之上, 那么这只能说明孔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不能说明孔子请 教郯子等人时 水平就高于郯子等人。同时韩愈也歪曲了

15、孔子所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含义。笔者以为, 这句话用来说明孔子虚心好学及孔子提倡虚心好 学则 可, 用来说明孔子愿意向天下所有的人学习也可, 但用来说 明孔子从 师甚为随便则不可,老子曰:“善人,不善人之师;不 善人,善人之 资。”孔子这里的“师”显然指相资之师,而非授 业之师。一个人的相 资之师可以是、应该是、也最好足天下所有 的人(当然他也町以是天下 所有人的相资之师 ) ,但他的授业之师 以一两个为宜。前文中,韩愈 将幼时的训蒙之师、授业之师这种 真正的师,这种被古人视为君、父的 师排除在师的概念之外,这 里又将相资之师与授业之师混为一谈, 将相 资之师纳入师的概念之中,不知韩愈究

16、竟是想恢复师道呢,还是想毁灭师道韩愈既说“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 又要以“三人行” 另中的 两个人为师,这不又自相矛盾吗 ?三人行中的另两人对自己来 说是相资之师,相资之师不必有什么道,更不必道高。一个人即 使一无 足处, 仍然可以做别人的相资之师, 而且可以做天下所有 人的师,天 下所有人也应该以他为相资之师。换句话说,就相资 之师而言,“人人 为我师,我为人人师”适合于所有的人。以相 资之师为通常意义上的师 即授业之师, 则师失去了标准, 只要是 人,就可以为师。而且可以为 任何人的师。试问:如此下去,师 尊能保否 ?师道能存否 ?其五,师说又云:“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 弟子。

17、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此说逻辑矛盾且 不通事理。依据韩愈“师之所存, 道之所存”的观点, 将“闻道有先后, 术 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理解为“闻道先者为师, 闻道后者为弟 子;专 攻得艺高者为师,专攻得艺低者为弟子。如是而已”当不 会错吧 ?但这 又怎会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 ?此结论小正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及“学高为师” 的原则相矛盾吗 ?师之所以为师,靠的是比弟子强的某一个或某 几个方面 ( 而且此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必须为其弟子所学 而不 ), 是比弟子弱的其他方面, 现在却拉出弟子胜过其师的任意一 点,而 得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

18、弟了”的结论, 让人不知说什 么好 ! 试问:世界上会有任何方面且任何时刻都胜 过其弟子的师吗 ?笔 者的回答是: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即使最笨的人也想得到,一个为师者不会平白无故地说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话一旦为师者说出了这种话,那么这个师的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也许有人会说:那可不一定,谁敢保证这不是为师者夸赞弟子呢?”恐怕天下没有这样夸赞弟子的吧。 夸赞弟子完全可以说弟子青出于蓝而胜 于蓝, 而不必以贬低自己为代价, 尤其是一大群人讥笑为师者不 够师的资格, 讥笑为弟子者以水平不高的人为师是一种不明智的 时候。放着现成而便 当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用, 偏偏要

19、劳神费 力地去发明什么“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怪论, 可见这个为师者不仅一开始为师就 受到质疑, 而且水平真的不怎么样。否则,为什么不 和那些讥笑者据理力争,拿出证据证 明自己具有 为师的资格,而要说出“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样的招 供之词呢 ?其六,再看看师说的开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 道、授业、解惑也。”要求不必苛刻,只要不是太宽大,韩愈这两句话就过不了关。 其一,传道与授业可能是并列关系, 解惑与前两者一眼看去即知 不是并 列关系,韩愈将三者并列,从逻辑上讲不通。何为“传 道”、“授 业”、“解惑”,韩愈终生没有解释。一直到一千余 年后,曾国藩才解 释如下:“传道

20、,谓修己治人之道;授业,谓 古文六艺之业;解惑,谓 解此二者之惑。”曾氏的解释为许多人 认同,但这种解释仍然不能让人 满意。首先,将授业解释为古文 六艺之业,让人搞不清古文与六艺又是 什么关系;其次,凡要得 到修己治人之道,必定要学习六艺,故传道与 授业也不是并列关 系。题目命名为师说,师是做什么的这个问题先 解决不好, 难陉后面的论述夹缠无比,问题成堆。其二,“古之学者必 有师” 这话也说得有点绝对。就算韩愈之前的古代学者真的没有一个人 是自学成才的,那么请问,孔子算个学者吧,孔子的师又是谁呢 ?如果因为孔子向郯子等人分别请教过一两个或数个问题, 孔子 就认为 既是郯子的门下弟子, 又足苌蕻

21、的门下弟子、师襄的门下弟 子、老聃的 门下弟子,可以相信,除此四人外,孔子一生还请教 过很多人,那么孔 子也是那些人的门下弟子吗 ?也许有人会说,韩愈这话是说得有点绝对, 但出发点是好的, 他是想勉励当时人 去从 师、去尊师。那么再问一句:韩愈终生不提自己的师,使我 们至今不知 他的师是谁,更找不到韩愈尊师言行的哪怕半爪一 鳞,这又是为何呢 ?或许有人认为, 师说是文学作品而非学术论文,韩愈是 古文 作家而不是逻辑学家,故对师说一文,不可从逻辑上加 以分析。但 从韩愈能从“夫子之言曰: 吾与回言终曰, 不违如愚” 推导出“则其 与众人辩也有矣”的事实可知, 韩愈于逻辑推理并 不低能,反倒精通得

22、 很,既然如此, 师说一文何以会前言不 搭后语,漏洞百出呢,这是 一个值得后人深思的问题。总之,韩愈师说一文漏洞过多,其说不能自圆。柳宗元 不无玄 机的话,貌似帮腔,实为规劝。 师说的直接后果是让 人误以为唐代 有一种耻于从师的风气。 实际上, 唐人从师的风气 偏偏甚重甚浓, 唐 代师道存在的问题是乱从师, 而非不从师。师 说也使“师”的概念 十分混乱,以韩愈所说之师为师,则师尊 难保、师道必亡。韩愈 33 岁 时曾向孟郊倾诉自己门庭之冷落已 经到了“言无听也,唱无和也,独行 而无徒,是非无所与同也” 的地步,此种尴尬状况以及韩愈为人为文为 师的诸多缺陷在当时 引起的非议和多数韩门弟子的不满、抗拒乃至反 叛,使得韩愈35 岁时写作师说的动机显得扑朔迷离,令人怀疑师说文有诈世嫌疑。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