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22567981 上传时间:2021-05-28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2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单元 显微镜的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2、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3、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教学重难点: 1、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2、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观察法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

2、有可能有其它的东西? 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 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教师指着显微镜的各部份让学生看,同时讲解各部份的用途及用法。 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 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轻拿轻放。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1、指导观察教师准备好的水样标本。 谈话:显微镜下,水滴

3、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视) 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汇报时学生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观察记录,并用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认识生活周围水里的微生物。 小组制作小组采集水样观察玻片。 自主观察。 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 3、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

4、,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4、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利用用多媒体展示在各种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2、做酸奶教学目标: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

5、菌的特点。 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3、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 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醒学生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 (1)介绍做酸奶

6、的方法: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消毒保温杯和勺子。(可用开水烫一烫) 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二、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

7、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四、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2)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 预测第二十一代

8、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 8、讨论和交流:(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 五、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

9、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7、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六、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

10、、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8、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 板书设计: 2、做酸奶细 菌病 毒病 菌3、馒头发霉了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显微镜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 2、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3、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知识。教学重难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发霉的馒头、水果、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 教学方法

11、:动手操作法、观察法。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过没有? 二、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1、学生交流。 2、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先请同学们用语言描述一下所见到的霉形状。再用显微镜观看物品上的霉,用文字和画在活动记录纸上描述显微镜下霉的形状和特征。(做好巡视和辅导) 3、学生汇报、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三、讨论:1

12、、霉菌有生命吗?怎样证明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2、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探究馒头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其他物体发霉的条件和馒头发霉一样吗? 3、教材第9页表,你认为除了表中列出的实验条件外,还有哪些组合方式。请补写在表格的下方。 四、渗透的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十九条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 第二十条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二)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 (三)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

13、(四)对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五)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六)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七)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八)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五、课堂小结:霉是什么?它有生命吗?物体发霉的条件有哪些? 六、作业.每小组选择一个组合条件做物体发霉的实验。写好实验报告。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目标:1、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 2、能够绘制并描述简单的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图。 3、能够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的不同与相同。 4、能够设计游戏活动,解释白细胞吞噬病菌的作用过程。给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1、重

14、点: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 2、难点:白细胞消灭病菌的过程。 教学准备:显微镜、抹布、洋葱切片、人体表皮切片、图片等。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法、演示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1、提问:你们见过建房子吗?建房子大概需要哪些材料? 小时候,你们或许都玩过积木,你们用它搭过什么呢? 2、提问:如果把我们把自己的身体或其他有生命的物体比做房子、比做搭积木,那么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又是什么? 3、学生思考、交流、推测。 怎样证明我们的推测是正确还是错误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做实验来进行验证。 二、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 1、教师提供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

15、的切片。 2、学生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并将观察到的情况画下来。 3、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是否看到了一个神秘的生命世界? 4、学生汇报、交流。 5、教师提问: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有什么不同? 6、学生汇报。 三、指导学生认识细胞的有关知识。 1、请学生仔细观察教材第11页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细胞?它们的形状、大小一样吗? 2、教师带领学生小结:两种细胞的形状、大小不完全一样,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和功能。 3、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关于细胞知识,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2页的资料胡克发现了细胞) 5、提问:细胞是

16、谁发现的?细胞与生命体有什么关系? 6、教师指导学生小结:生命体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 四、拓展活动:模拟白细胞杀死入侵的病菌。 1、讲解: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在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同时,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现象,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炎”,当病菌被消灭以后,炎症也就消失。因此,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作用。 2、分组模拟白细胞消灭病菌的游戏。(选定几个学生扮演“病菌”,三四个同学为一组手牵着手扮演“白细胞”,然后“捕捉”病菌,把它包围

17、起来),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不同细胞有不同功能。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1、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准备: 1、教师搜集一些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融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于一瞬。 2、由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地球仪、黑板、粉笔头,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 3、学生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 教学方法:观察法、演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 1、谈话: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1、

18、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谈话: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 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 谈话: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比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

19、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下面我们也来看一看。 课件播放“月食过程”,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吗?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又补充说明东汉张衡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提问: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说明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 三、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 1、课件出示“海边归帆”,提问: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 2、学生讨论交流。 3

20、、利用地球仪和染色的粉笔头演示,模拟海边帆船归来的情景并讲解其中的科学道理,课件播放“麦哲伦航海探险”,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 4、理解地球可能是圆的猜测产生的基础,小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实际上就是一次科学实验,他在证明地球是不是真的是圆的,这次实验的成功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在事实面前人们信服了,开始逐渐接受这个观点。 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 1、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进入太空,从宇宙中观察地球,再次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观点确实是对的。 2、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

21、的船队为什么要一直向西航行?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了什么? 3、学生讨论交流。 4、谈话:不过,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并没有停留在原地不动,科学家还在不停地研究,使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5、课件介绍地球的形状资料。(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形) 五、认识地球有多大。 1、谈话: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很大的,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吗? 2、学生回答,猜测。 3、看教材第16页资料,了解地球的有关数据。 4、提问:你知道我们这里到无锡有多远吗?坐汽车大约要多久?我们无锡到南京有多远?坐汽车大约要多久?出示中国地图观察图上的无锡到南京有多长。再观察地球仪上的中国有多大?想象地球有多大。 六、课堂总结。通过这

22、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七、拓展活动: 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2、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2、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3、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教学重难点:1、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2、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地图、地球仪、托盘、撒、沙、泥土、石块、小

23、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法、观察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祖国秀丽山河的资料。师生归纳各种地形的特点。 2、教师边播放各种地形的图片,边讲述: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地形交错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是老师查找的一些风景图片,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 二、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看了这么多秀美的景色,老师和大家感觉一样,觉得真是太美了,于是,亲自动手做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大家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 2、(展示教师作品)讲述:组内同学商量一下,你们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地表

24、模型?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 3、分组做地表模型。 要求:小组之间协调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马上送回,允许到别的小组去取经。学生分组制作活动。 讲述: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想法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学生谈参观感受。 三、绘制地形图。 1、谈话:地表模型虽然直观形象,但有时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它最适合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可以怎么做?(绘制地形图)那么这个地形图该如何画呢?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表模型,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的优点和不足。 3、讲解绘制地形图的要求:将玻璃板盖在托盘上,再将胶片放在玻璃板上,

25、按下面的地形便可画出地表的整体轮廓来。那么,不同的地形你们都想怎么来表示?具体都用什么方法表示,你们小组自己来定,不过要在下面加上说明。 4、学生分组绘制地形图。小组展示汇报。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与学生绘制的地形图进行对比,并讲解:我们制作的过程与标准地形图的制作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地形图的制作是很复杂的,要求更是科学、严谨,如果大家有兴趣知道的话,老师给大家提供几个网址,大家有时间上网看看。 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 1、谈话:我们刚才画的就是地图,当然要按照地面的地面的大小来画,但是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地图或地球

26、仪。 2、出示地形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观察交流:你对地形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的观察,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加深对地图的认识,体会地图用途。 3、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发展。 教材展示了两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图片,一幅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航拍图,还有一幅卫星相片,表面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 五、拓展活动。 1、说说什么地方要用到地图,体会地图的用途。 2、利用地图找“宝”,学会用地图。 3、地球的内部教学目标:1、能够

27、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教学重难点:1、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2、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若干。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录像。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也可以为录像)。优美的音乐一段 2、学生准备:煮熟的鸡蛋、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学方法:观察法、演示法。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桌上有三个密封的胶卷盒,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做? 2、学生讨论。 3、学生实验:(注意在实验中要及时记录你所得到的信息,然后依据所得的信息进行判断:盒

28、子里可能是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能提示学生完整的表达) 二、了解地球内部构造。 1、过渡提问:刚才同学们说盒子里的物体的时候,都用到了“好象”这个词,说明大家对这个实验的结果还不能肯定,这仅仅是一个猜测而已。地球也象一个无法打开的胶卷盒,那么关于地球内部的信息你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猜测呢?把你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 2、学生汇报。(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注意让学生说出一些现象和判断。) 3、看相关录像:科学家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并了解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 (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进行观看。) 4、通过这些现

29、象引导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并画下来。 5、相互交流讨论。 6、说说自己的构思,比比谁画的最有可能。 7、观看录像,对比验证(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片段)。 8、出示鸡蛋一只,讨论:鸡蛋的内部结构会与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关系? 9、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 三、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1、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 2、师生讨论制作步骤。 3、学生交流自己想好的制作步骤,教师注意及时进行归纳。 4、学生动手做地球模型。(教师播放音乐) 5、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以及制作时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四、课后拓展。 讨论:

30、现在人们已经想到了钻孔的方法来研究地球。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 4、火山和地震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2、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拓展信息的能力。3、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教学重难点:1、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 教学准备: 1、有关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录像片。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地球上的板块、现代地震仪的挂

31、图或投影片。 3、为每小组配备一根长约30厘米、直径11.5厘米、学生用力能折断的干木棍,一条毛巾。 4、铁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法、观察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录像,了解自然现象。 让学生看一小段录像,用感官来认识地震和火山喷发对人类带来的影响,从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关键性的一步,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进行研究是科学探究的起始。 提问:你刚才看到的录像中,哪种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呢? 2、揭题:火山和地震。 3、谈话:是呀!火山喷发和强烈的地震都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

32、巨大的损失。 4、提出探究问题: 提问:A你有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或火山喷发呀? (有:当时你的感觉怎么样?) B那对于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呢?可以先相互讨论讨论。 根据学生问题板书研究项目:(学生可能涉及的研究项目有) 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危害? 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地震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什么异常的现象? 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世界上什么地方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影响? 地震和火山喷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火山喷发会不会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5、探究。 (1)出出示地震、火山

33、喷发的模拟现场课件。(2)探究一下地震和火山的奥秘。(3)交流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二、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 推荐自主学习的方法:阅读课文、搜集资料、实验研究 2、集体交流、逐个自主解决问题。3、小结,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同学们知道这部法律吗? 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等防震

34、减灾活动,适用本法。第三条 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三、总结巩固。 1、学生概述本课内容。 谈话: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你们对火山和地震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提出再研究的问题。对于这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的自然灾害,你有什么想法呢?还有什么新的问题想提出来继续研究呢? 四、探究延伸。 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的问题。请大家把今天没有完成的研究继续下去,当然你还可以通过查阅课外书籍、实地观察等其它方法进行探究。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个研究火山和地震的专家。 4、地表的变迁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

35、大胆的猜想。 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 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 教学准备: 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世界风光欣赏录像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法、演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 2、欣赏化石图片。 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了解地球的过去) 4、录象:世界风光欣赏。 5、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板书课题:地表的变迁)。 二、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1、过渡:

36、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 (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4、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 三、组织学生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 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谁,什么力量造就的呢? 2、讨论交流: (1)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 (2)请你将你的观点告诉大家。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5内容。 四、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1、过渡:太阳、地球冰川、

37、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 2、学生交流:龙卷风、海啸、泥石流。 3、谈话: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题,那我们怎么通过小实验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呢? 4、研究风化的作用。 出示:沙子和泥土,说他们都是大岩石变成的? 交流推测:你的理由?赞成的有? 实验:石子变小实验。(分组提供器具、实验要求、填写报告、交流实验情况) 推测:自然界的大岩石是怎样变成泥沙? (风吹、太阳的照射、雨水-物体热胀冷缩) 交流小结:什么样的过程是风化。 5、研究侵蚀作用。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滚滚河水夹着、裹着泥沙向东流去?请告诉大家流水有什么作用? 演示实验。(水搬运P27) 思考:问题 谈话:大自

38、然的岩石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够将岩石的碎屑带走呢? 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 总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1、提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2、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 六、小结。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七、拓展。古人常站在石头城上作诗吟文,感叹城下江水及水景的美妙,如今江水为什么没有呢? 第三单元 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2、初步

39、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教学重难点: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2、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3、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教学准备:教师:分组实验用的铁三角架、酒精灯、火柴、干燥的烧杯、铁片、试管夹、澄清的石灰水、搅拌棒、白醋、碱块、白糖。学生:废旧易拉罐、生鸡蛋、塑料管、蜡烛。教学方法:讲授法、动手操作法、演示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种子 发芽、开花、结果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 二、研究物质的变化。 蜡烛是我们熟悉

40、的物体,让我们来研究蜡烛的变化。仔细观察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的特点。给蜡烛加热。预测:蜡烛在加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仔细观察燃烧蜡烛是有什么现象发生,将观察到的加热和点燃蜡烛的现象写在活动记录上。最后,比较蜡烛熔化、凝固和蜡烛燃烧的不同,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异类音义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异类生成了新的物质,证据可以从颜色改变、产生沉淀、发光发热等现象中寻找。三、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种变化。 学生探究以下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生鸡蛋变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火柴燃烧、水的三态、铁水变成钢锭。讨论研究后把结论填在书上,并说出你的证据。 四、学生选择实

41、验,在观察比较中判断她们属于哪一类的变化。 学生分小组选择实验所需的器材做实验。通过着部分的活动,学生可以在各组观察实验和活动中交流,对物质的变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五、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铁钉生锈了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设计铁钉生锈实验方案,并能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2、初步学会对同伴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并会完善自己的方案。教学重难点:1、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2、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3、坚持参加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教学准备: 教师:生锈的铁器、无锈铁器、蒸馏水(或凉开水)、植物油、砂纸。学生:搜集生锈的铁器、无锈铁钉、矿泉水瓶或透明

42、塑料保鲜袋、干燥剂、细线绳。 教学方法:讲授法、动手操作法、演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铁会生锈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呢?你研究过吗?今天我们来研究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二、在生活中找一找生锈的铁制品。 观察铁锈是什么样的,比较铁锈与铁有什么不同。还在哪见过生锈的物品? 三、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以王刚小组为例,介绍实验方案的内容和格式,学生模拟实验,假设制订方案。(暗示两个假设条件:一个是只有空气,无水。另一个是有水,有空气。)(提醒学生:新钉子要把表面的油漆清洗掉或烧掉。) 师: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交流实验方案。请大家对方案,尤其是步骤的完整性进行

43、评价。比如,评价时可以关注:要验证的方面是否是“改变的条件”?“保持不变的条件”有没有控制好? 步骤设计是否完整?等等。我们来评价小组的方案。你们先介绍一下方案吧。 生:我们小组提出的假设是铁钉生锈可能与水有关,假设的依据是生锈的钉子通常碰过水。整个实验需要两个塑料袋、两根相同的铁钉、一杯水。因为我们研究是与水有关,所以可以改变的条件是水,其他的条件都是不能改变的条件,像空气、阳光等。实验步骤是这样的:把一个钉子沾上水,放进一个塑料袋里,另一个钉子直接放进来一个塑料袋里;最后,把两个塑料袋中的空气抽出,并将塑料袋密封起来,同时放在窗台上,过几天就可以观察实验现象了。请大家给我们小组评一评。 师

44、:请大家对这个实验方案的完整性进行评价。 生:我认为这个实验设计的挺好。但有一个地方需要改进,那个沾水的钉子沾的水有些少了,应该多加一些水,要不然太阳一晒,水就蒸发了,会影响实验效果的。 生:我认为我们这样做完全可以。因为塑料袋是密封的,水不会蒸发到塑料袋外。生:但是,我认为水多一点总比少一些的好,所以,我建议你们小组在给铁钉沾水时应该多一些水。 师:老师也赞成多加一点水,以免真的影响到实验效果。你们能够接受个建议吗?生:能! 师:请继续。 生: 他们小组使用的实验器材应该加上一个吸管,因为要将塑料袋里的空气抽出,用吸管抽出空气最好。 生: 谢谢你,我们接受你的建议。 生: 你们说塑料袋要密封

45、,没说怎样密封。请问,你们用什么来密封? 生: 用线绳啊! 生: 那你们应该在器材中写上“线绳”。 生: 我们接受建议。 师: 老师也有个建议,最好把铁钉用砂纸打磨光亮。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生:打磨能够把铁钉上的脏东西弄掉,这样,钉子的条件也保持一样了。 三、分组修改完善方案。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严整假设是否正确。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安排学生分组汇报,要求学生把实验的装置带来,让全斑学生看到不同条件下的现象,由此总结钢铁生锈的条件。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钢铁生锈的原因。四、归纳铁钉生锈的原因。五、了解防锈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既然钢铁生锈与水、空气接触有关,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钢

46、铁才能不生锈呢? 学生:防锈需要隔绝水和空气,油漆、搪瓷覆盖、制成不锈钢、表面涂上不易生锈的金属。还有涂沥青、放干燥剂。 六、师小结。正确!我们所看见的铁钉表面有没有可能光洁程度不同呢?比如,上面会有你摸过的汗渍等,都可能让铁钉的条件不同,从而出现第二个可以改变的条件。当实验结果出来后,到底是与水有关,还是因为钉子上的脏东西的影响,我们很难说清楚。所以,要将铁钉打磨光亮,这样就能够控制整个验证实验只有一个可以改变条件,从而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我们之所以进行评价,目的就是要仔细考虑方案,让方案尽量的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验证活动。现在,请各个小组根据刚才的评价建议修改自己的验证方案,选择

47、同样假设的小组之间可以相互参考借鉴。 七、巩固。 铁生锈的条件有哪些?怎样防止铁的生锈? 3、变色花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或花或植物汁)指示剂。2、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3、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性、碱性和中性的各种物质。教学重难点:1、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2、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奥秘的愿望。3、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教师准备:教师:会变色的白色纸花(花朵用醋或柠檬汁浸过,叶子用面碱浸过;浸泡的时间不要提前太久,以免酸碱中和,使实验失败)、喷壶、紫甘蓝、紫甘蓝汁、碱水、白醋、检测物质用的果冻盒(贴上标签)

48、、烧杯、滴管、镊子、盐水、茶水、洗衣粉水、肥皂水。学生:厚塑料袋、各种待检测物品、柠檬、梨、柚子各一块。教学方法:讲授法、动手操作法、演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各类物质,研究物质的种类和用途对家庭、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有着很大的作用。 二、变魔术,让学生在玩中发现知识。 指导学生用紫甘蓝或紫萝卜自制指示剂。根据学生带紫甘蓝的多少,分小组挤紫甘蓝汁或紫萝卜汁。 提醒学生注意五点: 尽量选择紫甘蓝的薄叶,少用梗; 紫甘蓝撕的块要小一点,紫萝卜要切碎些; 用手反复挤压菜叶时,不要把塑料袋弄破了; 挤压菜叶的时间以汁液变紫为宜; 小组成员要团结合 学生玩魔

49、术“纸花变红,纸叶变绿”在白色花瓣上涂上白醋,在叶子上抹上碱水,在往纸花上喷上紫甘蓝水奇妙的现象就发生了。讨论纸花变色的原因,了解物质变化的种类,知道指示剂能够分辨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三、指认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从生活经验出发介绍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提问:怎样用科学的手段去辨别酸性物质、碱性物质? 四、学生用紫甘蓝制作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生制作紫甘蓝指示剂,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体,观察颜色的变化 第一组: 苹果、梨子、香蕉、橘子、柚子、葡萄; 第二组: 自来水、食盐、白糖、白醋水、口碱、小苏打水; 第三组: 香皂水、洗衣粉水、洗手液、洗发液、洗洁精、消毒液

50、; 第四组: 牛奶、豆浆、椰奶、花生奶、藕粉、麦片; 第五组: 茶水、雪碧、纯净水、蜂蜜、白酒; 第六组: 面包、馒头、米饭、饼干、鸡蛋、蛋糕; 第七组: 舒肝健胃丸、丽珠得乐、达喜片、健胃胶囊、健胃消食片。 把第一组的水果榨成汁;把第二组中的食盐、白糖、口碱加水溶解;把第三组的洗涤用品用水稀释;把第四组的藕粉、麦片加水调成稀稀的糊;把第五组的蜂蜜加水稀释;把第七组的药加水稀释;把第六组的面包、馒头、米饭、饼干、鸡蛋、蛋糕放在培养皿里。将以上被检测的物质分别准备好,量取100毫升放入烧杯中,然后在每组被检测的物质中,分别滴上10滴紫甘蓝汁,观察记录物质颜色的变化。 通过三轮的探究实验,我们可以

51、清楚地看出像梨子、橘子、柚子、葡萄、猕猴桃、白醋、洗手液、洗洁精、雪碧、白酒,这些物质属于酸性物质。而像自来水、口碱、小苏打、香皂、洗衣粉、衣领净、白糖、饼干、鸡蛋、蛋糕、丽珠得乐、达喜片,这些物质属于碱性物质。,将结果填在活动记录上。 五、了解酸性、碱性物质的意义。 通过一些事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意义。竹子喜好碱性土壤,如果淋了酸雨,就会大面积死亡。盐碱地上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家硫酸亚铁改良土壤 六、巩固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怎样的一个小魔术?酸性、碱性物质有哪些意义? 4、洗衣服的学问教学目标:1、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2、能够通过请教教师或家长、查阅资料等方

52、法,掌握去除污迹的常用方法。3、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教学重难点:1、知道洗涤用品可以使污物发生变化。2 、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清洗。教师准备:烧杯、角勺、水、粉碎好的肥皂(或调制好的浓肥皂水)、洗衣粉、草酸、植物油、旧报纸(保持清洁,易于清理)。学生准备:多块质地相同的布料(浅色)、筷子、自备“污物”。教学方法:讲授法、动手操作法、演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拿着一件衣领沾有污垢、衣襟沾有油迹、衣袖沾有墨汁、衣角沾有血迹的衣服,沮丧地说:今天,老师打扫卫生,不小心把衣服弄脏了,你们瞧,这衣领沾有污垢,这衣襟沾有油迹,这衣袖沾有墨汁,

53、这衣角沾有血迹,哎(大叹气),怎么办呢?二、实验探索1、提问:哪一种污迹用哪一种洗涤用品效果好?并将猜测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肥 皂 粉洗 衣 粉草酸结晶 猜测结果猜测结果猜测结果布条上(油污)的变化 布条上( )的变化 布条上( )的变化 2、讨论: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如选择布条上污迹的大小、浸泡布条的水量多少、倒入肥皂、洗衣粉、草酸的多少)3、谈话:在这个实验中,其他条件都要一样,只有洗涤用品不一样。学生只有明白了控制条件,实验才能做得科学规范。4、学生操作: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表格中,并将结果与猜测比较,从而认识一些科学事实。三、分组实验探索1、小组选择不同的污物。(如圆珠笔油迹组、蓝墨

54、水组、红墨水组、血迹组等等)2、小组实验:按照上述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开展探究。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把大家共同的意见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污物效果最好的洗涤用品 污 物 效果最好的洗涤用品油污 圆珠笔油 菜汁 水彩颜料 果汁 蓝黑墨水 4、通过实验,同学们明白洗衣粉的出现,是科技不断实践再实践研究出的结果,但科技研究成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知道我国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相关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一条 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第三条 科技成果

55、转化活动应当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保护环境与资源,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遵循自愿、互利、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或者依照合同的约定,享受利益,承担风险。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 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遵守法律,维护国家利益,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六条 国家鼓励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相结合,鼓励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和相互促进。国家加强跨地区、跨行业和跨领域的科学技术合作,扶持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科学技术进步。国家加强军用与民用科学技术计划的衔接与协调,促进军用与民用科学技术

56、资源、技术开发需求的互通交流和技术双向转移,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四、介绍洗衣方面的知识。 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介绍洗衣的学问。为什么肥皂,洗衣粉有去污能力呢?对于油污用肥皂洗涤效果比较好虽然污迹的成分各不相同,但只要跟与之匹配的洗涤剂发生反应,它们都能被洗干净,洗衣服大有学问。 五、布置思考:为什么肥皂,洗衣粉有去污能力呢?洗衣服有什么学问呢? 第四单元 探索宇宙1、登月之旅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4、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教学重难点:1、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2、意识到入类对

57、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3、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4、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手电筒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动手操作法、演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认识月球。 教师讲解: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

58、凸不平的。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发射月球探掘1卫星,使它可以绕到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实地进行考察,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的标本。从此,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教师在讲述过程中,边讲述边出示教学挂图或投影幻灯片) 二、提问。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一定会知道不少有关月球的科学知识,谁能回答下面这些问题? 月球离地球有多远? 月球的大小怎样? 月球上有什么?

59、没有什么? 月球上温度如何? 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 三、讨论交流。教师应组织学生首先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再请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学生的答案,很可能不太确切,教师应认真去听,并整理正确的答案,为下一步归纳小结做准备。 四、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1、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2、组织学生做相关的试验:把沙子倒进沙盘,均匀地晃动,使沙子的表面尽量平坦。把牙签垂直插进沙子的中心,牙签的一头要能碰到沙盘的底部。在牙签与沙面相接的地方用彩笔做个记号,这个牙签就相当于标尺。从不同的高度将大小不一的石子丢入沙盘中。用一根尺垂直立在沙盘的旁边,用另一只手拿着石于到沙盘的上方,确定好高度后,松手丢开石子。小心地拿走石子,尽量不要碰着沙子。石子在沙盘中砸下一个坑,把牙签按照刚才插入沙盘的方向再次插进沙坑的中心,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做个记号。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