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课后题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225561557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97.1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移动通信课后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移动通信课后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移动通信课后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资源描述:

《移动通信课后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通信课后题(2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 概论 1、什么叫移动通信?移动通信有哪些特点? 【答】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或者临时停留 在某一非预定的位置上〕进展信息传输和交换,这包括移动体〔车 辆、船舶、飞机或者行人〕和移动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和固定 点〔固定无线电台或有线用户〕之间的通信。 特点: 1、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展信息传输; 2、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 3、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而移动通信业务量 的需求却与日俱增; 4、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构造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 效; 5、移动通信设备(主要是移动台)必须适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 2、单

2、工通信与双工通信有何区别?各有何优缺点? 【答】 所谓单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电台交替地进展收信和发信。 此工作方式设备简单,功耗小,但操作不便,通话时易产生断断 续续的现象。它一般应用于用户少的专用调度系统。 所谓双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可同时进展传输消息的工作方 式,有时亦称全双工通信。这种方式操作方便,但电能消耗大。 模拟或数字式的蜂窝 系统都采用双工制。 第二章 调制解调 1、移动通信中对调制解调技术的要求是什么?〔请总结3G,等 高速数据传输对调制解调技术的要求〕 【答】 已调信号的频谱窄和带外衰减快〔即所占频带窄,或者说频谱利 用率高〕;易于采用相干或非相干解调;抗噪声

3、和抗干扰的能力 强;以及适宜在衰落信道中传输。 已调信号所占的带宽要窄:频谱主瓣窄; 已调信号频谱副瓣的幅度要低,辐射到相邻频道的功率就小; 经调制解调后的输出信噪比〔〕较大或误码率较低。 1、 所有的技术必须在规定频带内提供高的传输效率 2、 要使信号深衰落引起的误差数降至最小 3、 应使用高效率的放大器 4、 在衰落条件下获得所需要的误码率 2、已调信号的带宽是如何定义的?信号的带宽如何计算? 【答】已调信号的带宽是指已调信号所包含的各种不同频率成 分所占据的频率范围。 B 二 2(m +1)f 二 2(Af + f ) FM f m m 5、试述调制和调制的区别和联系

4、。 【答】 是频移键控,利用载波的频率变化来传递数字信息。它是利用基 带数字信号离散取值特点去键控载波频率以传递信息的一种数 字调制技术。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其频差是满足两个频率相互正交(即相关函 数等于 0)的最小频差,并要求信号的相位连续。 8、与相比,的功率谱为什么可以得到改善? 【答】 信号就是通过在调制器前参加高斯滤波器产生的。通过引入可控 的码间干扰(即局部响应波形)来到达平滑相位路径的目的,它消 除了相位路径在码元转换时刻的相位转折点。 12、画出、和n/4的星座、相位转移图,并说明各自特点? 【答】星座图在课本P43和P45 国2 - 2, QRSK和OQP

5、.氷的星座IS和相直诺移田 ⑹ QP&K; (b) OQP5K □ 2-27 m/4-DQPSK的相也:关系 在的码元速率与信号的比特速率相等的情况下,信号是两个信号 之和,因而它具有和信号一样的频谱特征和误比特率性能。 调制与调制类似,不同之处是在正交支路引入了一个比特(半个 码元)的时延,这使得两个支路的数据不会同时发生变化,因 而不可能像那样产生土 n的相位跳变,而仅能产生土 n/2的相 位跳变。因此,频谱旁瓣要低于信号的旁瓣。 n/4是对信号的特性进展改良的一种调制方式,改良之一是将 的最大相位跳变土 n,降为±3 n/4,从而改善了n/ 4的频谱 特性。改良之二是解调方式

6、,只能用相干解调,而n/4既可以 用相干解调也可以采用非相干解调。 19、扩频系统的抗干扰容限是如何定义的?它与扩频处理增益的 关系如何? 【答】 扩频系统的抗干扰容限定义为: j out 式中,表示抗干扰容限,G表示扩频系统的处理增益,(S/N)表 out 示信息被正确解调而要求的最小输出信噪比,为接收系统的工作 损耗。它与扩频处理增益 G 成正比。 20、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中,码速率为 1.2288〔即,码片每 秒〕,基带数据速率为 9.6,试问处理增益是多少?假定系统内 部的损耗为 3,解调器输入信噪比要求大于 7,试求该系统的抗 干扰容限。(表示正常工作条件下,接收机

7、输入端所允许干扰的 最大强度值,用分贝表示) 【答】 处理增益为G =10 X应!|册 =10log128 沁 21dB 抗干扰容限为M = 21-(7 + 3) = 11dB 21、 为什么m序列称为最长线性移位存放器序列,其主要特征是 什么? 【答】 n级线性移位存放器能产生的最大长度为2n-1位的码序列,m序 列就是用 n 级移位存放器通过线性反应产生的,且具有最长长 度。 主要特征:该序列具有随机性,二值相关性,多值相关性 22、 试画出15的m序列发生器的原理,其码序列周期p是多少? 码序列速率由什么决定? 【答】 码序列周期^215-1=32767o 参

8、照p66表24可知其反馈系数为 C = 100003rP, = 1000000000000011 I W C = 11001 九=1001000000001011 (? = 120265^ = 1010000010110101 C = 133663 = 1011011110110011 』 (8> U —1 斗 230— - 1100010011000101 以100003(8)^?例’戈-川;丫:列发生器为: 4 D] 4 『>2 4 …亠 4 D]斗一 f)15 码序列速率一般世未扩频时的信息数据率和码长确定。 23、试述多载波调制与调制的区别和联系。 【答】

9、 在多载波传输技术中,对每一路载波频率〔子载波〕的选取可以 有多种方法,它们的不同选取将决定最终已调信号的频谱宽度和 形状。 第1种方法是:各子载波间的间隔足够大,从而使各路子载波上 的已调信号的频谱不相重叠,如图2 — 67〔a〕所示。该方案就 是传统的频分复用方式,即将整个频带划分成n个不重叠的子 带,每个子带传输一路子载波信号,在接收端可用滤波器组进展 别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实现简单、直接;缺点是频谱的利用率低,子信道之间要留有保护频带,而且多个滤波器的实现也有不 少困难。 第2种方法是:各子载波间的间隔选取,使得已调信号的频谱 局部重叠,使复合谱是平坦的,如图2-67〔b〕所示。

10、重叠 的谱的交点在信号功率比峰值功率低3处。子载波之间的正交 性通过交织同相或正交子带的数据得到(即将数据偏移半个码元 周期)。 第3种方案是:各子载波是互相正交的,且各子载波的频谱有 1/2的重叠。如图2-67〔c〕所示。该调制方式被称为正交频 分复用()。此时的系统带宽比系统的带宽可以节省一半。 图2-67子载波频率设置(a)传统的频分复用;(b) 3频分复 用;(c〕 26、在传输系统中,可否采用非线性功率放大器?为什么? 【答】 不可以,信号通过非线性放大器时,会产生非线性失真,产生谐 波,造成较明显的频谱扩展干扰以及带内信号畸变,导致整个系 统性能的下降。 28、采用

11、实现信号的调制和解调有什么好处?它防止了那些方面 的难题? 【答】 这种方法防止了硬件实现上的难题,易于实现,以及防止因计算 复杂造成的时延从而影响子载波的正交性。 第三章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1、试简述移动信道中电波传播的方式及其特点。 【答】 直射波:可按自由空间传播来考虑,电波在自由空间传播时,其 能量既不会被障碍物吸收,也不会产生反射或折射。但经过一段 路径传播后,能量会受到衰减,与工作频率和传播距离有关。 地面反射波:与直射波的合成场强将随反射系数以及路径差的变 化而变化。 地外表波:其损耗随频率升高而急剧增大。 2、试比拟10、10 W及10之间的差异。 【答】:分贝毫

12、瓦,功率单位,是对功率单位〔〕求对数得到的。 W:瓦,功率单位。 :增益。相对值单位,等于对增益相对值求对数。 3、假设接收机输入电阻为50 Q,灵敏度为1 uV,试求接收 功率为多少 【答】由式〔3-58〕得[p]= ioigU2 + 30 = 101g - + 30 = -113(dBm) 4R 4*50 附:分贝的计算 【答】、、 、0dBm 二 1mW、OdBp = 1yV 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 1.分集技术如何分类?在移动通信中采用了哪几种分集接收技 术? 【答】分类: 按“分〞划分,即按照接收信号样值的构造与统计特性,可分为 空间、频率、时间三大根本类型; 按

13、“集〞划分,即按集合、合并方式划分,可分为选择合并、等 增益合并与最大比值合并; 按照合并的位置可分为射频合并、中频合并与基带合并,而最常 用的为基带合并; 分集还可以划分为接收端分集、发送端分集以及发/收联合分集。 分集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划分为显分集与隐分集。 在移动通信中采用了: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最大比 值合并()、等增益合并()、选择式合并。 3. 为什么说扩频通信起到了频率分集的作用,而交织编码起到了 时间分集的作用?接收属于什么分集? 【答】扩频通信扩展了信号频谱,使每段频率所经历的衰落各不 一样,信道产生衰落时只会使一小局部频率衰落,不会使整个信 号产生畸变,相

14、当于频率分集。 交织编码把一个较长的突发过失离散成随机过失,再利用纠正随 机过失的编码技术来消除。交织深度越大,抗突发过失的能力越 强,交织码处理时间越长,从而造成了传输时延增大,属于时间 隐分集。 接收机是将多径分量取出,对其进展延时和相位校正,使之在其 某一时刻对齐,并按一定规那么合并,属于时间分集/路径分集。 4. 试画出〔2,1〕卷积编码器的原理图。假定输入的信息序列为 01101〔0为先输入〕,试画出编码器输出的序列。 【答】 〔2,1〕卷积编码器的原理图见P154,图4-17〔a〕 当输入序列01101,有 m 二 0, P 二 0 ㊉ 0 二 0, C

15、二 00 j j j m 二 1, P 二 0 ㊉ 1 二 1, C 二 11 j j j m 二 1, P 二 1 ㊉ 1 二 0, C 二 10 j j j m 二 0, P 二 1 ㊉ 0 二 1, C 二 01 j j j m 二 1, P 二 0 ㊉ 1 二 1, C 二 11 j j j 故输出0011100111 第5章组网技术 3、设系统采用多址方式,信道带宽为25。问在方式,系统同时 支持100路双向话音传输,需要多大的系统带宽? 【解】 在方式,系统同时支持100路双向话音传输 那么,收发频率间隔需为25X 1002.5 那么,需要的系统带宽为X2=

16、5 4、如果话音编码速率一样,采用方式,问方式和方式需要的系 统带宽有何差异? 【解】 :频分双工,技术成熟,可以连续发射信号,有较强的抗衰 能力。缺点是必须使用成对的频率,上下行频带之间需要有较大 的频率间隔作为保护隔离频带。 :时分双工,不需要对称频带,无线资源在上下行间可以灵 活分配,更适合于数据传输非对称业务。 8、常用的系统可分为几类?其特点分别是什么?不同的用户信 号是如何区分的? 【解】 常用的系统可分为跳频码分多址和直扩码分多址。 在系统中,每个用户根据各自的伪随机〔〕序列,动态改变 其已调信号的中心频率。各用户中心频率可在给定的系统带宽内 随机改变,该系统带

17、宽通常要比各用户已调信号的带宽宽得多。 类似于,但使用的频道是动态变化的,中各用户使用的频率序列 要求相互正交〔或准正交〕,即在一个序列周期对应的时间区间 内,各用户使用的频率在任一时刻都不一样〔或一样的频率非常 小〕。 在系统中,所有用户工作在一样的中心频率上,输入数据序 列与序列相乘得到带宽信号。不同的用户〔或信道〕使用不同的 序列。这些序列〔或码字〕相互正交,从而可像和系统中利用频 率和时隙区分不同用户一样,利用序列〔或码字〕来区分不同的 用户。 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存在自身多址干扰;二是必须采用功 率控制方法克制远近效应。 9、与、相比有哪些主要差异? 【解】 在系统中,所有

18、用户工作在一样的中心频率上,输入数据序 列与序列相乘得到宽带信号。不同的用户(或信道)使用不同的序 列。 时分多址是指把时间分割成周期性的帧,每一帧再分割成假 设干个时隙(无论帧或时隙都是互不重叠的)。在频分双工()方式 中,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帧分别在不同的频率上。在时分双工 ()方式中,上下行帧都在一样的频率上。 频分多址是指将给定的频谱资源划分为假设干个等间隔的 频道(或称信道)供不同的用户使用。在模拟移动通信系统中,信 道带宽通常等于传输一路模拟话音所需的带宽,如 25 或30 。 在单纯的系统中,通常采用频分双工()的方式来实现双工通信, 即接收频率f和发送频率F是不同的。 1

19、3、为什么说最正确的小区形状是正六边形? 【解】 为了不留空隙的覆盖的移动通信网的整个效劳区,一个个圆 形的无线小区之间会有大量的重叠,在考虑重叠之后,每个小区 实际上的有效覆盖区是一个圆的内接多边形。根据重叠的情况不 同,这些多边形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或正六边形。对于三种多边 形在效劳区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正六边形小区的形状最接近理想 的圆形。为了防止同信道干扰,临近的无线小区不能使用一样的 频率〔或信道组〕。在构成一个面状效劳区时,为确保临近小区 不出现一样频率所需少信道数,三角形划分最少需要六个信道 组,正方形划分最少需要四个信道组,而正六边形仅需要三个信 道组。说明采用正六边形无线小

20、区,邻接构成整个面状效劳区为 最好。 16、什么叫中心鼓励?什么叫顶点鼓励?采用顶点鼓励方式有什 么好处?两者在信道的配置上有何不同? 【解】 中心鼓励:在每个小区中,基站可设在小区的中央,用全向 天线形成圆形覆盖区。 顶点鼓励:将基站设计在每个小区六边形的三个顶点上,每 个基站采用三副 120°扇形辐射的定向天线,分别覆盖三个相邻 小区的各三分之一区域,每个小区由三副 120°扇形天线共同覆 盖。 采用顶点鼓励方式,采用 120°的定向天线后,所接收的同 频干扰功率仅为采用全向天线系统的 1/3,因此可以减少系统的 同道干扰。另外,在不同地点采用多副定向天线可消除小区内障 碍物的阴

21、影区。 17、移动通信网的根本网络构造包括哪些功能? 【解】 移动用户—基站—交换机—固定网络—固定用户 或者,移动用户—基站—交换机—基站—移动定用户 27、什么叫越区切换?越区切换包括哪些主要问题?软切换和硬 切换的差异是什么? 【解】 越区切换,是将当前正在进展的移动台和基站之间的通信链 路从当前基站转移到另一个基站的过程。 包括的问题:越区切换的准那么,越区切换如何控制,切换 时的信道分配 硬切换:在新的连接建立以前先中断旧的连接 软切换:既维持旧的连接,又同时建立新的连接,并利用新 旧链路的分集合并来改善通信质量,当与新基站建立可靠通信连 接之后在中断旧链路。

22、第 7 章 时分多址〔〕数字蜂窝网 3、解释以下术语: 1〕全速率和半速率话音信道 【答】载有编码话音的业务信道分为两类,总速率为 22.8 为全 速率话音信道,速率为11.4 为半速率话音信道。 2〕播送控制信道 答】传输系统公用控制信息。 〔3〕公用〔或公共〕控制信道 【答】是一种双向控制信道, 用于呼叫接续阶段传输链路连接 所需要的控制信令。 〔4〕专用控制信道 【答】是一种“点对点〞的双向控制信道,其用途是在呼叫接续 阶段以及在通信进展当中,在移动台和基站之间传输必需的控制 信息。 〔5〕鉴权 【答】当发出入网请求时,就向发送, 使用该以及与内一样的 鉴权密钥和鉴权

23、算法 A3, 计算出符号响应, 然后把回送给, 验 证其合法性。 〔6〕和 【答】当一个移动用户首次入网时, 它必须通过移动交换中心 (), 在相应的位置存放器()中登记注册,把其有关的参数(如移 动用户识别码、移动台编号及业务类型等)全部存放在这个位置 存放器中,于是网络就把这个位置存放器称为原籍位置存放器。 移动台的不断运动将导致其位置的不断变化。这种变动的位置信 息由另一种位置存放器,即访问位置存放器()进展登记。 7、蜂窝系统为什么要采用移动台辅助过区切换〔〕?蜂窝系统 是否也可以这样做? 【答】〔1〕系统采用的过区切换方法称之为移动台辅助切换 () 法。 其主要指导思想是把过

24、区切换的检测和处理等功能局部地 分散到各个移动台,即由移动台来测量本基站和周围基站的信号 强度,把测得结果送给进展分析和处理,从而作出有关过区切换 的决策。技术给移动台辅助过区切换法提供了条件。 〔2〕不能。系统在一帧的8个时隙中,移动台最多占用两个时 隙分别进展发射和接收,在其余的时隙内,可以对周围基站的播 送控制信道进展信号强度的测量。而不符合的要求。 8、系统在通信平安性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采用了鉴权、加密、设备识别、用户识别码保密。 11、系统在系统的根底上增加了哪些功能单元?基于电路交换的 网络与基于分组交换的网络传输用户信息的过程有何不同? 【答】将现有网络改造为能提

25、供业务的网络需要增加两个主要单 元: (效劳支持节点)和(网关支持节点)。 仅在实际传送和接收时,才使用无线资源,在一个小区内上百个 用户可以分享同一带宽,多个用户共享一条无线信道,多个用户 将数据分组打包在信道中传送。 在中将每个人的信息以帧的形式传输。 12、系统的最高传输速率是多少? 【答】系统的最高传输速率是 附:的峰值速率是多少? 【答】 我又问了一下 10086,中国移动 3G 网络,目前移动状态 下 384,最高 2.4。但在梅州信号覆盖比拟差,仅梅州城区,梅 县新县城。 中国移动在梅州还没有开通, 参见广州 ,不能支持更高了。 第 8 章 码分多址()移动

26、通信系统〔一〕 1、说明蜂窝系统能比蜂窝系统获得更大通信容量的原因和条件。 【答】原因:系统用户信号互相重叠,共享一个信道,用户信号 只靠所用码型区分,当系统满负荷时,另外增加少数用户只会引 起话音质量下降。 条件:〔1〕系统要选用具有良好性能的码字来区分用户;〔2〕有 效的功率控制来克制远近效应;〔3〕优越的信号检测机制以防止 多址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从而提升系统容量。 2、说明蜂窝系统采用功率控制的必要性及对功率控制的要求。 【答】由于移动台在小区内的分布是随机性的,会产生“远近效 应〞并产生多址干扰,造成系统的自干扰,应根据通信距离不同, 实时的调整发射机所需要的功率,减小多址

27、干扰,故必须采用功 率控制。功率控制要使得接收信号的强度能保证信号电平与干扰 电平的比值到达规定的门限值,而不要无限制地增大信号功率, 以免增大电台之间的干扰。 3、什么叫开环功率控制? 什么叫闭环功率控制? 【答】开环功率控制是指:由移动台接收并检测基站发来的信号 强度,并估计正向传输损耗,然后根据这种估计来调节移动台反 向发射功率。 闭环功率控制是指:由基站检测来自移动台的信号强度,并根据 检测的结果形成功率调整指令,通知移动台,使移动台根据此调 整指令来调节其发射功率。 6、为什么说蜂窝系统具有软容量特性? 这种特性有什么好处? 【答】蜂窝系统中所有用户都共享一个无线信道,系统负荷

28、满载 时,接入少数新用户只会造成话音质量的轻微下降,而不会出现 阻塞现象。即系统具有“软容量〞特性。这种特性使得系统容量 与覆盖范围、效劳质量,相邻小区负荷间有灵活的弹性体系。 7、为什么说蜂窝系统具有软切换功能? 这种功能有何好处? 【答】软切换是指:移动台开场与新的基站通信但不立即中断他 与原来基站通信的一种切换方式。软切换是蜂窝系统都有的切换 功能,可有效地提高切换的可靠性,而且如果假设移动台处于小 区的边缘上,软切换能提供正向业务信道分集,也能提供反向业 务信道的分集,从而保证通信的质量。 10、2000 支持的最高数据速率是多少? 此时的信道编码和扩频 增益是多少? 【答】2

29、000 支持的最高数据速率是 此时的扩频增益是10 x log 12彳12288彳竺=80dB 153.6 x 103 第 9 章 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二〕 2、码片速率是多少?可传输的数据速率是多少? 【答】码片速率是 3.84; 可传输的数据速率:乡村室外环境下 144,市区和郊区室外环境 下 384,室内或者室外低速环境下 2 建议问问联通,更新数据,至少广告是7.2。 5、系统中采用了几种纠错编码方案? 【答】卷积码、码以及业务专用编码 14、系统支持的最大小区半径是多少?为什么? 【答】保护间隔〔〕是在B侧,由发射向接收转换的保护间隔。 时长75 〔96〕,

30、可用于确保小区覆盖半径为11.25。同时,较大 的保护间隔可以防止和信号相互干扰,还可以允许在发出上行同 步信号时进展一些时间提前。 由于技术有上行同步的要求,所以 B 侧信号的接收与发射必须 同步〔注意:是同步不是同时〕,因此,的发射必须提前实施。 如果接收到的下行信号有t时间的延迟,那么它发射的上行信号 就要提前t时间,的接收与发射就有2t的延迟。当2t小于等于 保护间隔〔 〕的时间75时,与之间不会产生干扰,也就是说, 和B之间单方向传输允许的延迟时间不能超过传输96/2码片的 时间t,〔的时长〕/2=75/2=37.5。计算出允许的延迟t的值后, 如果仅从无线子帧构造来分析,可以计

31、算出小区无干扰的覆盖的 最大半径。电波在空间传播的速度为3* 108m,因此有:小区无干 扰覆盖最大半径二电波传播速度X允许的延迟 —3 x 108 x 37.5 x 10-6 x 10-3 = 11.25km 从理论上说,的小区覆盖半径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如果通过动态 信道分配〔 〕来锁住第一个上行时隙1,即相当增加了864的时 间长度,所以系统能够承受的2t延迟值到达传输96+864=960 的时间75+675=750,这样小区覆盖半径可以到达112.5,当然, 这已超过微博地面实现传播的厂规距离,所以对天线架建的高度 有相当高且特殊的要求。 17、智能天线的应用可以带来哪些好处?〔答

32、复太简单〕 【答】采用智能天线技术可以提高系统容量,减少用户间干扰, 扩大小区的覆盖范围,提高网络的平安性以及实施用户定位等。 智能天线可以用于系统 18、接力切换与传统的切换有哪些区别?〔请分别画出硬切换、 软切换、接力切换原理图,再说明各自特点〕 【答】接力切换是介于硬切换和软切换之间的一种新的切换方 法。与软切换相比,两者都具有较高的切换成功率、较低的掉话 率以及较小的上行干扰等优点。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接力切换并 不需要同时有多个基站为移动台提供效劳,因而克制了软切换需 要占用的信道资源较多,信令复杂导致系统负荷加重,以及增加 下行链路干扰等缺点。与慢切换相比,两者都具有较高的资源利

33、 用率、较为简单的算法,以及系统相对较轻的信令负荷等优点。 不同之处在于,接力切换断开原基站和与目标基站建立通信链路 几乎是同时进展的,因而克制了传统硬切换掉话率高、切换成功 率较低的缺点。接力切换的突出优点是切换成功率高和信道利用 率高。 第 10 章 移动通信的展望 1、说明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技术特征与第一、 第二代移动通信有 何不同。 【答】第一代移动通信以模拟调频、频分多址为主体技术,包括 以蜂窝网系统为代表的公用移动通信系统、以集群系统为代表的 专用移动通信系统以及无绳 ,主要向用户提供模拟话音业务。 第二代移动通信以数字传输、时分多址或码分多址为主体技术, 简称数字移动通信,包

34、括数字蜂窝系统、数字无绳 系统和数 字集群系统等,主要向用户提供数字话音业务和低速数据业务。 第三代(3G)移动通信以为主要技术,向用户提供2到10的多媒 体业务。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要开展目标是:能提供高质量业务, 包括话音、低速和高速数据(从几/s到2 /s),并具有多媒体 接口;能支持面向电路和面向分组业务;能工作在各种通信环境, 包括城市和乡村、丘陵和山地、空中和海上以及室内场所;具有 更高的频谱效率,能提供更大的通信容量; 能与固定网络兼容, 和现有移动通信网互连互通并实现全球漫游;网络构造可配置成 不同形式,以适应各种效劳需要,如公用、专用、商用和家用; 具有高级的移动性管理,能保

35、证大量用户数据的存储、更新、交 换和实时处理等。 4、B3G或4G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问问各运营商现状如何,近 期升级到最高速率多少?〕 【答】采用和多天线等新技术,将向用户提供100 甚至1 的数 据速率。 B3G 的主要特征: 〔1)数据传输速率:预计B3G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到达100〜 1 的数据传输速率。 B3G 移动通信系统的提出希望能满足更大 的数据传输速率需求。 〔2) 适应性和灵活性: B3G 通信系统拟采用智能技术使其能 自适应地进展资源分配,能够调整系统对通信过程中变化的业 务流大小,进展相应处理而满足通信要求,采用智能信号处理 技术对信道条件不同的各种复杂环境都能

36、进展信号的正常发 送与接收,有很强的智能性、适应性和灵活性。 〔3)标准兼容性:3G的初衷是希望统一全球纷杂的移动通信 技术,但各方利益没有得到最终的调和, 导致分化成如今的几 大标准阵营。目前, 成认的、在全球已有相当规模的移动通 信标准共有、 和 三大分支,每个分支的标准都在抢占市场。 预期只有通过 B3G 移动通信标准的制定才能解决这些标准的 纷争问题。 〔4) 业务的多样性:在未来的全球通信中,人们更期待的是 多媒体通信。在 B3G 中,个人通信系统、播送娱乐系统等各行 业系统将会结合成一个整体,提供应用户比以往更广泛的业务 与应用;系统的使用会更加平安、方便与照顾用户的个性。B3

37、G 能提供更广泛的通信业务,从而满足宽带和综合业务需求。 〔5) 较好的技术根底: B3G 技术将以几项突破性技术为根底 而迅速开展起来,例如 〔 〕技术、〔 〕技术、〔 〕 技术等能大幅提高无线频率的使用效率和系统可实现性。 〔6)便于过渡和演进:B3G网络一定能在以往网络的根底上 逐渐演进而成,并与固定网、播送网兼容。 4G的主要特征: 〔1〕通信速度更快:专家那么预估,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可以 到达10至20,甚至最高可以到达高达100速度传输无线信息。 〔2〕网络频谱更宽:估计每个4G信道会占有100的频谱,相当 于3G网络的20倍。 〔3〕通信更加灵活:从严格意义上说,4G手

38、机的功能,已不能 简单划归“ 机〃的范畴,毕竟语音资料的传输只是4G移动 的功能之一而已,因此未来4G手机更应该算得上是一只小型电 脑了,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会有更惊人的突破,人们 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装盒、旅游鞋,以方便和个性为 前提,任何一件能看到的物品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只是人们 还不知应该怎么称呼它。未来的4G通信使人们不仅可以随时随 地通信,更可以双向下载传递资料、图画、影像,当然更可以和 从未谋面的陌生人网上联线对打游戏。也许有被网上定位系统永 远锁定无处遁形的苦恼,但是与它据此提供的地图带来的便利和 平安相比,这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4〕智能性能更高:第四代移

39、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 于 4G 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例如对菜单和 滚动操作的依赖程度会大大降低,更重要的 4G 手机可以实现许 多难以想象的功能。例如 4G 手机能根据环境、时间以及其他设 定的因素来适时地提醒手机的主人此时该做什么事,或者不该做 什么事,4G手机可以把电影院票房资料,直接下载到之上,这 些资料能够把售票情况、座位情况显示得清清楚楚,大家可以根 据这些信息来进展在线购置自己满意的电影票;4G手机可以被 看作是一台手提电视,用来看体育比赛之类的各种现场直播。 〔5〕兼容性能更平滑: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承受,不但考 虑的它的功能强大外,还应该考虑到现

40、有通信的根底,以便让更 多的现有通信用户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就能很轻易地过渡到4G 通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应当 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 能从第二代平稳过渡等特点。 移动通信正在飞速开展中,本学期讲授、实验、考试的内容 都是很根本,以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同时也是开放的,与时俱 进的,各位同学仍需努力。 扩展阅读: 1、2021年全球五大洲4G商用现状大盘点 2、原理及关键技术——大唐移动 3、4G牌照即将发放中电信将成运营商 4、移动门户,微博 致谢: 本文件主要由091班周德孟同学作出答案及整理,他花了很 多时间和精力,非常感谢!各位同学该怎么做,你们懂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sobing.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