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口腔医学技术基础知识考点辅导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225542220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3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初级口腔医学技术基础知识考点辅导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级口腔医学技术基础知识考点辅导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级口腔医学技术基础知识考点辅导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初级口腔医学技术基础知识考点辅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口腔医学技术基础知识考点辅导(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基础知识一、口腔解剖生理学1、牙体解剖( 1 )牙的概述( 2 )牙体外形、内形解剖及生理意义2、牙列、牙合与颌位排列成弓上下牙齿的牙根生长在牙槽窝内, 其牙冠按照一定的顺序、 方向和位置彼此邻接 形,称为牙列或牙弓。上颌叫做上颌牙列(弓),下颌称为下颌牙列(弓)。 牙列的生理意义1. 分散牙合力,有利于咀嚼效率的发挥2. 避免食物嵌塞,保护牙周组织的健康3. 保护唇、颊、舌部组织在咀嚼运动健康4. 衬托唇、颊部组织,维持颌面部丰满度5. 辅助吞咽和发音的功能( 1 )牙列的分型(一)按照构成的类型分型恒牙列乳牙列混合牙列1. 恒牙列由恒牙组成完整的上下恒牙列各含 16 颗牙上颌牙列较下颌牙列

2、略窄长2. 乳牙列全部由乳牙组成完整的上下乳牙列各含 10 颗牙形态近似半圆形 牙列较恒牙列短小 牙列的宽度与长度的比例大于恒牙列3. 混合牙列牙列乳牙与恒牙组成乳恒牙的数目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各有不同(二)按照牙列形态特征分型方圆型尖圆型卵圆型(三)按照牙列中牙的排列情况分型1. 正常牙列 牙数正常,牙列整齐无间隙2. 异常牙列牙数异常:牙数过多(多生牙)或过少 牙排列异常:牙列拥挤、牙列稀疏、弓外牙等( 2 )牙列的大小(一)牙列长度与宽度(二) Terra 牙列指数 采用牙列宽度与牙列长度比值来描述上下牙列大小关系的一种方法,即 w/l*100% (3 )正常牙排列的倾斜规律正常牙排列的倾斜

3、意义 使咀嚼运动中牙合力沿牙体长轴传导 牙列中牙之间接触广泛紧密,防止食物嵌塞,保护和维持牙周组织健康。增大上下牙接触面积,提高咀嚼效率 保护唇、颊、舌组织健康,便于舌运动 衬托唇、颊 保持面下三分之一的形态(一)牙体近远中向的倾斜情况 从牙弓的唇侧或颊侧方向观察,前后具有不同的倾斜表现,这种倾斜称为近远中倾斜 上颌中切牙根部向远中倾斜 5-10上颌尖牙根部向远中倾斜 15 侧切牙大于两者 上下颌第二、三磨牙牙根略向远中(二)牙体唇(颊)舌向的倾斜情况 从牙弓(断面)的近中或远中方向观察,前后有不同 的倾斜情况,这种倾斜称为唇(颊)舌侧倾斜 上下切牙的切端均向唇侧,与颌骨前端牙槽突的倾斜度一致

4、,约 60 上下颌尖牙及上颌前磨牙均较正 上颌磨牙向颊侧倾斜 下颌前磨牙、磨牙向舌侧倾斜(三)垂直向关系牙合平面 *(plane of occlusion)定义: 从上颌中切牙的近中邻接点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象平面, 该牙合平面与鼻翼耳屏线平行,基本上平分颌间距离,并与上唇缘有一定的位置关系解剖学牙合平面定义:从下颌中切牙的近中邻接点到双侧最后一个磨牙远中 颊尖顶所构成的假象平面牙的上下位置以牙合平面为基准, 上颌中切牙切缘略低于牙合平面;侧切牙与牙合平面平齐;尖牙、 前磨 牙颊尖、第一磨牙近中颊尖在一个平面, 略低于牙合平面;从上颌第一磨牙远中颊尖起,上 颌第二磨牙近、远中颊

5、尖位置逐渐升高,形成凸向下的补偿曲线(4 )牙列牙合面形态特征纵、横牙合曲线牙合曲线 (curve of occlusion)纵牙合曲线(矢状方向)横牙合曲线(冠状方向) 概念:用以表示牙弓牙合面形态的曲线叫牙合曲线(一)纵牙合曲线 (Sagital curve of occlusion)1. 下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 spee 曲线) 连接下颌中、侧切牙切嵴,下颌尖牙牙尖,下颌前磨牙颊尖,下颌第一、二磨牙近、远中颊 尖所组成的一条凹向上的曲线2 . 上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补偿曲线) 连接上颌中、侧切牙切缘,上颌尖牙牙尖,上颌前磨牙颊尖,上颌第一、二磨牙近、远中颊尖及第三磨牙远中颊尖所组成的一条

6、凸向下的曲线(二)横合曲线( wilson 曲线) 定义:连接两侧同名磨牙的颊、舌尖所形成的曲线 (5 )面部标志与面部协调关系1. 牙列与面部标志2. 参考线与参考平面 眶耳平面 (Frankfort Plane)从眶下缘最低点f外耳道上缘连成的平面人坐正、头直立时,该平面与地面平行 鼻翼耳屏线 从鼻翼中点f耳屏中点的连线,与合平面平行3. 上、下颌中切牙之间及其与参考平面的关系 上颌中切牙体长轴与眶耳平面的唇向交角约 80 上、下颌中切牙长轴舌向交角约 140 上颌中切牙牙体长轴与合平面交角约 60 65 4. 面部协调关系面部三等分发迹-眉间点=眉间点-鼻底=鼻底-须下点眼外眦f 口角二

7、鼻底f须下唇齿关系下颌姿势位时:上颌切牙切缘在上唇下缘下约1俪下颌前牙与下唇上缘齐平口角对着上颌尖牙的远中部分或第一前磨牙的近中部分 牙型、牙弓型与面形的关系 牙列与颌骨的关系1 Balkwill 角:从髁突中心至下颌中切牙近中切角联线与合平面所构成的交角, 平均 26 左右2 Bonwill 三角1887 年 Bonwill 报告:从两侧髁突中心与下颌中切牙近中切角三点连线够成一个等边三角 形,每边长度约为 4 口寸(10. 16cm)3 球面学说 (Monson spherical theory)Monson提出:以眉间点(glabella)为中心,以1016cm为半径作一球面,下颌牙列的

8、合 面与此球面一部分相吻合,又认为补偿曲线也是它的一部分IcO 正常标志1上下牙列中线对正,正对上颌唇系带 2除上和最后一个磨牙及下颌中切牙外,每个牙都与对颌两牙对应接触 3尖牙关系正常, 即上颌尖牙牙尖顶对应下颌尖牙远中唇斜面及唇侧远中缘, 下颌尖牙牙尖 顶对应上颌尖牙近中舌斜面及舌侧近中缘。4第一磨牙关系为中性关系。 5前后牙的覆合覆盖关系正常。安氏错合I 类:上下第一磨牙为中性关系,但其余牙合关系有异常表现II 类:上下第一磨牙为远中合关系,上颌第一磨牙近颊尖位于下颌第一磨牙颊面沟约半个 牙宽位置。1分类:双侧第一磨牙为远中合关系,上颌切牙唇向倾斜2 分类: 双侧第一磨牙为远中合关系,上

9、颌切牙舌向倾斜 亚类:单侧远中合,另一侧中性关系。III 类:上下第一磨牙为 近中合关系。 亚类:单侧近中合,另一侧中性合关系。3、口腔及相关局部解剖( 1 )固有口腔 是口腔的主要部分,其范围上为硬腭和软腭,下为舌和口底,前界和两侧界为上、下牙弓, 后界为咽门。( 2 )相关局部解剖口腔解剖重点知识:1.下颌骨的薄弱部位1) 种种联合 该处位置最为突出,也是胚胎发育时两侧下颌的连接之处。2) 颏孔区 此处有颏孔,又有前磨牙的牙槽窝位于其间。3) 下颌角 位于下颌体与下颌支的转折处,骨质较薄。4) 髁突颈部 该部较细小,其上下均较粗大,无论直接或间接的暴力打击,均可发生骨折。2. 颞下颌关节

10、上由颞骨关节窝及关节结节,下由颌骨髁突以及居于两者间的关节盘,外包以关 节囊和囊内外韧带所构成。3. 翼内肌 是咀嚼肌中最深的一块。位于下颌支内测面呈四边形的厚肌,在形态与功能上与咬肌相似, 但比咬肌力量弱。有浅、 深两头。浅头起子颚骨锥突和上颌结节; 深头起子翼外肌外板的内 面和颚骨锥突。二头夹包翼外肌下头。其肌束行向下后外,止于下颌角内侧面的翼肌粗隆。在下颌角的后缘,翼内肌与咬肌以肌腱相连。4. 翼外肌位于颞下窝,大部分位于翼内肌的上方,略呈水平位,具有两个起头:上头较小,起于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及颞下嵴;下头较大,起于翼外平板的外面,肌束行向后外。部分(主要是 上头)止于颞下颌关节囊和关节盘

11、的前缘;大部分肌束(包括全部下头或/ 部分上头)止于髁突颈前方的关节翼肌窝。5. 颅内外静脉的交通1) 导血管是颅内、 外颅骨直接相连的短静脉, 颅外静脉可通过导血管与颅内硬脑膜静脉窦相交通, 如 顶导血管、 枕导血管、破裂孔导血管。导血管可以均衡颅内外静脉血管压, 颅外感染亦可经 导血管传到颅内。2) 板障静脉穿行颅顶骨内、 外板之间的板障之中, 在颅骨较薄弱的部位可缺少板障。 板障静脉除与静脉 窦相通外, 还与颅顶部软组织静脉相联系, 于是颅外感染向颅内满眼的途径。 板障静脉变异 较大,根据其外置可分为额板障静脉、颞板障静脉及枕板障静脉。3) 脑神经及血管周围的静脉网位于颅底孔处, 伴随颅

12、底脑血管及神经穿行于管内, 如颈动脉管内的静脉网、 舌下神经管内 的舌下神经静脉网等,均有联系颅内、外静脉的作用。4) 眼静脉眼下静脉一支经眶上裂注眼上静脉向前与内眦静脉相交通, 向后经眶上裂与海绵窦相交通 入眼上静脉,另一只经眶下裂与翼丛相交通。6 . 上下颌神经在口腔内的分布曼聘神经双恻上颌 123 的腭侧粘骨膜及牙龈上颌神腭前神经 双侧上颌 345678 的腭侧粘骨膜及牙龈上牙槽后神经 双侧上颉花及 6 的腭根级远中颊根、牙周膜、牙槽骨、颊侧牙龈 上牙槽中神经 双侧上颌 45 及 5 的近远中颊根、牙周膜、牙槽骨、颊倒压根 上牙槽前神经 双侧上颌 123 及其牙周膜、牙槽骨、唇侧牙龈颊神

13、经双侧下颌 5 书的颊侧牙龈、颊部的皮肤和粘胸曲 舌神经双恻下颌 1-8 的舌侧牙龈、口底及舌前汨的粘膜、舌下腺和下颌下腺落 下牙槽神经双侧下颌 1-8 及其牙周膜、牙槽骨颊神经双侧下颌14的唇颊恻牙蹑及下唇粘膜、皮肤及频部皮肤7 .磨牙后三角位于下颌第三磨牙的后方,该三角的底超前,为下颌第三磨牙园中面的颈缘,其尖朝向后方。8 .磨牙后垫 为覆盖磨牙后三角表面的软组织,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是,磨牙后垫常显红肿。9 .唇上界为鼻底,下界为须唇沟,两侧以唇面沟为界, 其中部有横行的口裂将唇分为上唇和下唇 两部。10 .人中 上唇皮肤表面,正中有鼻小柱向下至唇红缘的纵行浅沟称为人中。11 .龈乳头 牙

14、龈的边缘称龈缘,呈波浪状,其突入牙间的部分称为龈乳头。12 .硬腭的层次及结构特点1)黏膜下层在硬腭前后部各不相同,前部含有少量脂肪,无腺体;后部则有较多的腭腺, 故腭腺肿瘤多发生在硬腭 后部。2)硬腭骨膜具有附于黏膜和黏膜下层较附于骨面更为紧密的特性,腭裂手术时常将黏膜、黏膜下层及骨膜视为一整层而称粘骨膜从骨面分离,以便形成一个血运充足的组织瓣,用以修复腭裂。3)粘骨膜不一移动,能耐受摩擦和咀嚼压力,其在腭中线者甚薄,而两侧在进牙槽骨部分 却显著增厚,这是由于其 中含有腭腺及神经核血管之故。13 .鼻唇沟鼻面沟与唇面沟合称为鼻唇沟。14 .腮腺咬肌区境界、表面标志及体表投影前界咬肌前缘,后界

15、胸锁乳突肌、乳突及二腹肌后腹的前缘,上为颤弓和外耳道, 下以下颌骨下缘。内测界为咽旁间隙,外侧以皮肤为界。从耳屏至眼眶外下缘的连线, 为颤弓在颜面的体表投影。 在颤弓与下颌切迹所围成的半月形 的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刺入点的表面标志。从耳屏至咬肌前下角附丽于下颌骨下缘处的连线中点,为下须孔的体表投影。 因而可以纵下颌骨下缘经下颌支内测,实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口外法注射。15 .腮腺腮腺位于腮腺间隙内,略呈楔形,底向外,尖朝内突向咽旁间隙,分为上、外、前内及后内四面。各面与下列结构毗邻:上面形凹,邻外耳道及颗下颌关节后面;外面邻浅筋膜(含 耳大神经级颈阔肌和腮腺 浅淋巴结)

16、;前内面邻近咬肌、下颌支及翼内肌后部;后内面与乳突、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茎突和茎突诸肌及第IV-VII 对脑神经和颈内外动、静脉相毗邻。16 .翼外肌由于翼丛、上颌动脉、下颌神经及其分支等均与翼外肌关系密切,故翼外肌可视为面侧深区的钥匙。17 . 翼下颌间隙 或称翼颌间隙,位于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前为颞肌及颊肌,借颊肌与口腔分 隔,后为腮 腺,上界翼外肌下缘,下以翼内肌附丽于下颌支处为界。 该间隙的额切面呈一底朝上、 尖朝 下的三角形。 间隙内主要有舌神经、 下牙槽神经及颞间隙通连, 向前通颊间隙, 向下与舌下、 下颌下间隙相通, 向后与咽旁间隙连通, 向外通咬肌间隙。 翼颌间隙尚可经颅底

17、血管神经通 入颅内。18 . 咽后间隙 位于咽后壁与椎前筋膜之间,该间隙上起颅底,下通食管后间隙,外侧以颈鞘为界。咽后间隙感染因易于扩散至纵膈 而特别危险,故又称“危险地带”。19 . 颈内、外动脉的鉴别1)颈内动脉初在颈外动脉的后外侧,继而转至其后内侧。2)颈内动脉在颈部无分支,颈外动脉在颈部发出一系列分支。在颈动脉三角内,颈外动脉 发出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枕动脉及咽升动脉 5 个分支。3)暂时阻断颈外动脉,同时触摸颞浅动脉或面动脉,如无搏动,即可证实被阻断的动脉即 颈外动脉。20 . 上颌窦 上颌窦位于颅骨内,系鼻窦中容积最大切仅有与压根关系密切者。窦腔呈椎体形, 其底为 鼻腔外

18、侧壁,其尖伸向上颌骨颧突, 上壁为上颌骨眶面, 前外壁为上颌骨的前外面,后壁为 上颌骨的后面, 下壁为上颌骨牙槽突。 上颌窦的下壁由前向后盖过双侧上颌 5-8 的根尖, 与 上述根尖之间间隔以较厚或较薄的骨质, 或无骨质而仅覆以粘膜, 其中以上颌第一磨牙根尖 距上颌窦下壁最近。牙源性感染可由牙根尖蔓延至上颌窦, 引起上颌窦化脓性炎症。 临床上拔除上述各牙及摘除 断根时, 应注意上述压根与上颌窦下壁的关系, 以免穿通窦壁造成口腔上颌窦瘘, 甚或将断 根推入上颌窦内。此外,做上颌窦根治术时,刮除窦壁时应避免上及根尖,否则,将引起牙 齿长期麻木,甚至导致牙髓坏死等后遗症。上颌窦上邻眶内结构, 上颌窦

19、的恶性肿瘤若向上破坏眶底及眶下缘时, 可出现眼球突出、 移 位。运动受限和视力障碍等症状。4、口腔生理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 , 通过咀嚼肌的收缩 , 使下颌关节、 颌骨、 牙齿及牙周组织产生节律性运动.咀嚼系统 : masticatory system咀嚼肌, 颌骨, 颞下颌关节、颌骨、牙、 牙周组织及有关的神经血管, 为发挥咀嚼功能的统一 整体,简称咀嚼系统。咀嚼的意义:粉碎食物,通过牙齿对食物进行粉碎加工 将食物与唾液混合,形成食团,便于吞咽 满足食欲,增强味觉。通过咀嚼食物,刺激唾液分泌,对食物进行初级消化。刺激消化液分泌 对牙齿自洁和牙龈生理性按摩作用 调节牙槽骨和牙髓的血液循环 促进、

20、维持合、颌、面的正常发育 生长咀嚼的神经控制咀嚼的发动:受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神经活动的控制 大脑皮质中央前后回的面、咀嚼和下颌代表区 - 面、下颌、舌产生咀嚼运动- 基底神经节及丘脑外侧部 - 咀嚼运动 周期性咀嚼活动的神经控制: 早期反射学说:外周输入变化控制开闭口运动交替发生,产生周期性咀嚼运动 去大脑实验运动: 食团刺激牙周、牙龈、硬腭 - 开颌反射 - 肌梭- 闭口反射 目前脑干的型式发生器咀嚼运动的反馈控制: 由口腔内几乎所有的感受器、本体感受器控制 意义:根据口腔内条件的变化来调节咀嚼的力量和方向, 保证咀嚼运动的顺利进行。咀嚼循环类型 cycle type 运动模板 motor

21、 template 咀嚼运动过程及其生物力学杠杆作用: 咀嚼的基本动作:切割捣碎 磨细咀嚼的运动形式:开闭前后 侧方咀嚼运动的动力:咀嚼肌 咀嚼运动的轴心: 颞下颌关节 切碎、捣碎、磨细食物的器官:牙齿 切割运动及其生物力学杠杆: 通过下颌的前伸运动,由上下颌牙进行前伸咬合完成 出类杠杆 重点:前牙切咬的食物 支点:颞下颌关节 力点:提下颌肌群,以咬肌和颞肌为主阻力臂动力臂有利于维护前牙及其牙周组织的健康前牙合运循环:下颌自牙尖交错位前伸,经切牙对刃, 再滑回牙尖交错位,周而复始称为 前牙的合运循环。捣碎和磨细及其生物力学杠杆作用: 捣碎:通过下颌的开闭作用,由上下颌前磨牙将食物压碎(垂直方向

22、),多用于较酥碎的食 物。磨细:通过下颌的侧方运动,由上下颌磨牙进行侧咬合来完成。 后牙的合运循环:下颌后牙由牙尖交错位向下、外(向工作侧),再向上使工作侧同名牙尖 相对。然后,下颌后牙颊尖的颊斜面沿上颌后牙颊尖的舌斜面向舌侧滑行 ,返回牙尖交错位。下颌后牙颊尖舌斜面从中央窝沿上颌后牙舌尖颊斜面向舌侧继续滑行, 约至一半处分离,再重复上述运动,周而复始,称为后牙的合运循环。n类杠杆重点:后牙研磨的食物 支点:非工作侧的髁状突 力点:工作侧的升颌肌群,以咬肌和翼内肌为主 动力臂 阻力臂 可增加机械效能研磨食物的后阶段,同时存在n、出类杠杆作用咀嚼周期咀嚼食物时,下颌运动所具有的一定的程序和重复性

23、,此种程序和重复性称为咀嚼周期。 咀嚼时下颌运动轨迹的特征: 轨迹图形具有似滴泪水的形态 时间变化为: 快(开口)-慢(最大开口)-快(闭口)-慢(咬合接触) 咀嚼周期所需的时间平均为: 0875 秒 其中咬合接触时间为 0. 2秒,牙尖交错合接触约 0.1 0.15秒 咀嚼周期可随食物的大小、硬度、滋味、特点及某些疾病的性质而不同 如:咀嚼胡萝卜 约 0 58 秒 咀嚼口香糖 约 077 秒 咀嚼运动的类型:单侧咀嚼:非正常咀嚼运动,多因回避合障碍或牙体、 牙周疾病及牙列缺损等因素造成,是导致颞下颌关节疾病的重要因素。 双侧咀嚼:双侧交替咀嚼:多;双侧同时咀嚼:少,常出现在咀嚼末期 咀嚼运动

24、中的肌电图肌电图 electromyograph ( EMG): 是将体内肌肉兴奋时的生物电变化,通过电极导入肌电图仪进行适当的增强而显示的图像。 EMG!现的不仅是肌肉本身的兴奋活动,也反映了支配该肌肉的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正常肌电图 静息电位: 神经纤维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内外的电位差。膜内为 -90mV, 膜外为零。 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 (峰电位 spike potential ) 神经传导兴奋冲动,所表现的生物电变化 .单个运动单位动作电位特征: 每一个动作电位具有:波形波幅持续时间 频率波形:单相、双相、三相、多相及干扰相 常见双相、三相,约占 80%波

25、幅:一般在400-3000mV,随肌肉不同而不同 持续时间:一般在 3-10mS 频率:约 5-30 次/ 秒开闭口运动:开口 二腹肌前腹有明显电位 闭口颞肌和咬肌有电位呈现 牙尖交错合:颞肌、咬肌均有密集和高幅电位波形,呈干扰相 前后运动: 前伸 二腹肌前腹有电位变化 后退颞肌后束电位变化明显 对刃合 颞肌、咬肌有电位变化 侧方运动:工作侧颞肌后束电位变化明显 形成侧方咬合时,工作侧颞肌前份和咬肌有电位变化 正常咀嚼肌电图与异常咀嚼肌电图的区别1正常咀嚼肌EMG勺放电期与静止期分期明显,异常EMGW不明显,且有的在静止期仍可见振幅很小的短瞬爆发放电。2正常咀嚼肌EMG勺规则性和周期性保持时间

26、可较长(数十秒),异常EMGW不能保持一定时间。3正常咀嚼肌EMG八6论在牙尖交错位或非牙尖交错位作咀嚼负荷测试时,左右两侧同名咀嚼肌电活动协调,异常者不协调。咀嚼肌力、合力及牙周潜力咀嚼肌力:提颌肌收缩时所能发挥的最大力,又称咀嚼力。Weber测量法:正常肌肉横断面积所发挥的力,平均lOKg/cm2颞肌: 8cm2咬肌: 7.5cm2 l95Kg翼内肌: 4cm2( 二)合力:上下牙咬合时,牙周组织所承受的实际咀嚼力量,又称 为咀嚼压力。影响合力的因素: 大小与咀嚼力密切相关, 因人而异,与年龄、健康状况 牙周膜耐受力等相关 通过训练增大(三)最大合力:牙周组织所能承受的最大力。由合力计测量

27、男性A女性最大合力的顺序: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前磨牙尖牙中切 牙侧切牙日常咀嚼食物所需的合力约为最大合力的一半, 因此正常牙周组织尚储存一定的承受力, 称 为牙周潜力或牙周储备力。光咬合分析 phoocclusion analysis光学检查的方法, 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光合片, 经咬合后发生一定变形, 其透光性质发生改变, 在偏振光镜下观察, 可以看到因形变发生折射率变化而呈不同颜色的区域, 根据一定的换算 推算不同颜色区域所承受咬合力的大小。计算机咬合印记图象分析 用硅橡胶印模材料记录不同的咬合接触关系, 在一定的光学系统下观察咬合印记处的透光情 况,通过透光程度比较,判断咬

28、合接触的特征 部位、范围、密合程度。咀嚼效率定义: 机体在一定时间内,对定量食物咀碎的程度,是咀嚼作用的实际效果。也是衡量咀嚼 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测定咀嚼效率的方法:称重法:计算单位时间内咀碎一定量食物所做工作的百分率。吸光度法:利用光栅分光光度仪,以其可见光对咀嚼后的试物悬浊液进行测定。比色法:利用试物对生物染料览菜红溶液的吸附作用。影响咀嚼效率的因素牙齿的功能性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咀嚼效率越高牙周组织的健康情况。颞下颌关节的疾患。全身性疾患或口腔内软组织炎症、外伤后遗症等。其他因素:如年老,过度疲劳,精神紧张,不良咀嚼习惯等。咀嚼时的牙齿运动牙齿有生理性动度,可保证其承受压力

29、,调节出入牙髓的血液循环。磨耗情况Carlssion 分级0 度:釉质上没有可见的磨耗小面,合面及切端形态良好。1 度:釉质上出现明显的磨耗小面。2 度:磨耗累及牙本质3 度:牙本质暴露区超过 2 平方毫米,基 本失去正常合面及切端形态,牙冠高度降低4 度:继发性牙本质暴露。磨耗的生理意义 通过磨耗,消除建合初期可能出现的早接触点,建立平衡的合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 牙周组织对外力的抵抗能力逐渐减弱。 磨耗可使牙尖高度降低, 可减少 咀嚼时牙周组织所受的侧向压力,使牙尖形态与牙周组织功能相适应。 对于高龄者, 磨耗可减少临床牙冠的长度, 保持冠根比例协调, 从而不致由于杠杆作用而 使牙周组织

30、负担过重。 全牙列邻面持续地磨耗可代偿牙弓持续地向前移动,使前牙不至因后牙的推动而拥挤。 病理性磨耗:后牙合面过度磨耗,前牙切嵴磨耗小 - 深覆合 TMJ 损伤 正常横合曲线 - 反横合曲线面 - 牙折 邻面点状接触 - 面接触 - 食物嵌塞舌、唇、颊、腭在咀嚼中的作用舌在咀嚼中的作用:推送并保持食物转送食物搅拌食物选择嚼碎的食团以备吞咽清洁口腔 辨认食物中的致伤物质压挤食物唇在咀嚼中的作用:对温度及触觉敏感,防止不适宜的食物进入口腔。 帮助转运食物。防止食物或饮料从口中溢出。颊在咀嚼中的作用:松弛时可使口腔前庭容纳更多的食物; 收缩时可将食物推送至上下牙列间进行咀嚼。腭在咀嚼中的作用:与舌共

31、同压挤食物硬腭可辨别食物的粗糙程度 咀嚼对合、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1 .咀嚼能磨耗建合初期少数牙的早接触,从而建立正常的合关系。2 .咀嚼时咀嚼肌收缩,能影响颌骨的解剖结构。3 .咀嚼肌的功能性刺激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增强代谢,使颅、颌、面正常发育。 口腔与呼吸喉的结构和功能 :气道: 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 包括鼻腔、咽、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 . 上呼吸道 : 鼻腔、咽喉 .呼吸功能的检查 :鼻通气功能鼻气道阻力 nasal airway resistance, NAR正常成人 NAR 0.20.55 KPa, 儿童1.965.25 KPa鼻咽镜检查 呼吸方式与颅面、颌、合的发育 :

32、口呼吸:呼吸时口鼻并用,鼻呼吸比例小于70%获 75%。口呼吸的病因: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鼻炎。口呼吸面型:长面型、牙弓前后发育过度、牙弓形态狭窄,牙弓突度较大,唇部肌力减弱 呼吸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SOSAS临床表现:低通气呼吸暂停反复发作,低氧血症、二氧化碳增高OSASW因:上呼吸道内陷、气道狭窄,小颌畸形吞咽功能 吞咽的概念 : 咀嚼运动形成的 食团和吮 吸的饮料等经舌的运动送至咽部,反射性地送入食管,这一过程叫吞咽( deglutition swallowing) 。吞咽的反

33、射控制 :吞咽是有规律的反射活动传入神经:软腭一一第V、IX (三叉、舌咽)对脑神经咽后壁一一第IX (舌咽)对脑神经会厌一一第X (迷走)对脑神经食管一一第X (迷走)对脑神经中枢:延髓网状结构传出神经:V、IX、X (三叉、舌咽、迷走)舌、喉、咽部肌肉 咽(迷走)一一食管吞咽中枢控制吞咽肌群的收缩时间和顺序 吞咽活动开始后,咀嚼、言语、呼吸均暂时停止 二吞咽过程 :吞咽分期 :1随意期咽咽口腔至咽(第一期)2 不随意期 - 咽至食管上端(第二期)、食管至胃(第三期)第一期:大脑皮质冲动影响下的随意动作较大而难咽的食团的吞咽气管关闭上下颌牙齿咬合在 ICP 位 婴儿和牙列缺失者的吞咽 ( 异

34、常吞咽 )封闭鼻咽腔与口腔通道, 打开第二期:一系列的急速反射 三个封闭 /0.1 秒 舌腭肌 - 舌骨、舌根上抬 腭帆提肌、 腭帆张肌、腭垂肌 咽鼓管 声带内收,喉升高紧贴会厌 第三期:食管肌顺序收缩 蠕动波:收缩波+舒张波;- 封闭口腔与咽腔- 软腭上升、 咽侧壁内收- 封闭咽与气管通道67 秒食管肌:上段随意肌;下段不随意肌为主 液体的吞咽:重力作用吞咽时间: 液体: 34 秒; 糊剂: 5 秒; 固体: 68 秒; 干咽:在非进食时吞咽空气和唾液的过程。胃肠道呈逆蠕动, 伴有腹肌、呕吐功能 呕吐的概念 呕吐 (vomit) 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 , 通过这一反射活动使食管、 膈肌的强力

35、收缩,迫使食管、胃和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而出口腔 一 呕吐前兆自主神经兴奋:恶心、大量分泌唾液、呼吸急迫 脸色苍白、冷感、出汗二 呕吐活动 机械、化学刺激作用于感受器 舌、软腭、咽、胃、小肠等处黏膜感受器 中枢:延髓 呕吐过程:深呼吸、舌骨和喉抬高 食管环行括约肌开放 * 声门关闭,软腭抬起 关闭鼻咽腔 * 膈肌、腹肌收缩 胃内压升高 * 贲门括约肌舒张 胃内容物经食管、口腔吐出 * 三 呕吐作用 保护性的防御反射 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紊乱营养障碍,吸入性肺炎言语功能言语和语言言语( speech): 某种情况下个人说话的活动,是人与人交往中表达意识活动的基本方式。语言 ( lan

36、guage): 语言集团的总模式, 用来交流信息的一种符号化了的工具, 如文字和手势 一 言语与呼吸句首与句末迅速吸气 言语进行中呼气呼气压力增加时声音响度也增加(一)发音器官 呼吸器官:肺,最主要,通过气管提供发音的动力气流声带和喉肌声带,使气流发生颤动 假声带,分泌黏液润湿声带,也有发音作用喉肌,横纹肌,肌肉细小口腔、咽部、鼻腔:共鸣器喉肌的分类:作用肌肉开大环杓后肌控制声门 缩小 环杓侧肌、杓横肌紧张环甲肌控制声带 松弛 甲杓肌(二)音调 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决定于频率 相关因素:声带的紧张度,形状,颤动部分的长短,声门的大小男性声带平均长度:15mm基频:80200Hz女性声带平均长度:

37、11mm基频:150300Hz高音:声带内缘薄,声门裂前宽后窄,紧张度不一致 低音:声带内缘钝而厚,声门裂缝隙均匀,紧张度一致(三)音质 音质是人在听觉上区别具有相同音调和音强的两个声音之所以不同的特性 (发音体, 发音方 法,共鸣器)。人的共鸣腔:咽腔,喉腔,口腔,鼻旁窦 音质受到疾病和意识的控制(四)音强声音的强弱,由声波的振幅而定振幅大小与呼气的气流压力有关强音: 1000mmH2O中等音: 140200mmH2O耳语: 30mmH2O四 共鸣( resonance )声波通过介质与一物体相遇, 如该物体的振动频率与该声波相同, 则物体也发生振动, 即共 鸣。 声带发出的音波-改变共鸣腔

38、的形态-改变音波-语音-不同的连续语音-言语的基础 五 言语的神经控制运动性言语中枢额下回后 1/3(Broca 回 ) ,言语能力,运动性失语 视运动性言语中枢额中回后部,失写症 听觉性言语中枢颞上回后部,感觉性失语症 视觉性言语中枢顶下小叶的角回,失读症 言语中枢的优势半球( 12 岁后确立)与言语有关的神经及其司理部位声带:迷走喉返支口咽腔:迷走咽支 口腔后部:迷走软腭 口腔中部:舌下神经舌背 口腔前部:舌下神经舌尖 口腔前庭:面神经上下唇 口腔全部空间:三叉神经下颌六 口腔部分缺损或畸形对语音的影响 牙缺失齿音( s 、 z), 唇齿音( f 、 v ) 唇裂或唇缺损双唇音舌缺失或畸形舌齿音,巨舌,舌系带腭裂鼻音 下颌后缩或过小双唇音 下颌前突或过大齿音、唇音 戴修复体清晰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