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技巧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25529931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5.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散文阅读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散文阅读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散文阅读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散文阅读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阅读技巧(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n 一明确内容 n 确定所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情感方面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的。拿到一篇散文,通读之后迅速判断出散文的类型,是写人还是记事,是咏物还是写景。判断之后,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写人一定是说某人的精神、品质; 写事一定是叙事明理;写物当然是托物言志; 写景当然是借景抒情。 (写人的寻品,写事的析理,写物的找志,写景的析情。从而保证阅读效果。) 构成散文的材料作用如下: 人、事、物、景本身的描写一一揭示散文的神(品德、道理、志向、情感) 他 人、他 物 的 描 写对比或类比,形成反衬或正衬 环

2、境 描 写渲染气氛、衬托中心,烘托形象(一)关注“标题”(1)能提供阅读的线索(2)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3)可以联系文章的主题 (二)理清“思路” 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中间(写了哪些内容散文的“形”) 结尾(篇末点睛、总结全文、首尾呼应)(三)找“关键句” 关键句包括中心句(起始句、总结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四)归纳“主旨” 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记事为主:记叙了,歌颂(批评)了,表现了 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 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n 二明确文体 n 1写景散文n 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

3、,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对景物加以生动的描绘,可以起到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的作用。写景根据所描绘意象多少的不同,如果全文只是突出一个中心意象,其余的即使有也只是作为衬托物出现,那么,这应该是咏物的;如果文中并列出现几个意象,且几个意象共同组成一幅画面或渲染出某种氛围,或突出某一主题,这应该属于一般的写景散文。要注意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来绘形状物的。特征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区别,既有形状、色彩等外在的方面,又有气质、神韵等内在的方面。抓特征的目的不但是要求其形似,更要求达到本质上的神似。 要注意作者是如何安排描写的顺序的,一般地说,这类散

4、文都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 还要注意作者的观察点与被观察景物之间的关系,注意观察角度的变化。 最重要的,是把握融注于景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正确地领会作品的主题。n 2叙事散文n 叙事散文是一种记叙人、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样式。这类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来说都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

5、,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nn 3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马缨花绵绵土) n 4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说理散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散文样式,主要包括杂文和小品文。文笔自由灵活,多关注社会矛盾。它通过刻画某种具体形象,将作者要表达的哲理寓含于形象之中,以形象来启发读者,让读者明白其中寓含的抽象哲理的一种散文。一般采用象征手法。哲理性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从一点入手,入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感喟,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个体感受。 5小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开端发展

6、高潮结局。(二十年以后) n 三审题干、定区位 n 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n 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n 题干能显示答题区位。n 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nn 四.抓词语,定重点n 位 置特点或作用 n 文章或段落开头引起下文,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 n 文章或段落中间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过渡。 w 文章或段落结尾总结上文,文章中心,照应开头,主题升华。w 常问模式一w 运用了手法(技巧)w 表达了(内容)w 的好处是什么?w 的作用是什么?w 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答题要求: 一是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 二是揭示作品运用某种表达技巧所表达的内容 三是阐述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

7、好处 答题模式: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达到怎样的效果(1)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叙述的技巧 描写的技巧 抒情技巧分类散文 小小说记叙顺叙交待清楚明白在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在小说中,塑造形象,表达主旨。倒叙引起悬念插叙使叙述完整补叙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抒情直接抒情1.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2.在开头起定文章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间接抒情描写细描、白描1.在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现主旨。2.在小说中,主要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肖像、心理、细节、语言、行为)议论1

8、.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2.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说明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 (补充:)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描写: 描写的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

9、,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2)文中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n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n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n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n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n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n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

10、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n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n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n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n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n 6、虚

11、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n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n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n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

12、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n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n 评价主旨用语:n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n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13、 n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n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n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n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3)布局谋篇的技巧承上启下 、统摄全篇、详略主次、行文线索 、伏笔照应、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设置悬念、点面结合、深化升华主旨等散文的首尾 散文多由“实”到“虚”的,而开头的几种模式: (1)欲扬先抑(2)先言他事他物,从一种现象起笔引入(3)对比、映衬 这几种开头都是巧妙地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有时还具有增添情趣、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 散文的结尾: 有的照应文题,有的呼应开头,有的点明主旨而深化中心,是谓“卒章显志

14、”。很多散文都是在层层铺垫递进后揭示主旨的。 还有的文章结尾处故意宕开一笔,间接、含蓄抒情。或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4)修辞手法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

15、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层层铺开,逐步扩大.8.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具体地说: n 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n 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9.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11.衬托突

16、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5) 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6)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 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 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文章结构用语 作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 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 非常完整。 行文技巧用语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它 构思精巧 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

17、式、作法。颇具匠心 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 曲折有致 层次分明 一气呵成 琅琅上口常问模式二:鉴赏作品的语言 分析作品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理解作品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语言特点用语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 议论类 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语言风格用语 行云流水:结构、语

18、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加雕饰。 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 雄浑:雄壮、浑厚。 常问模式三“的原因是什么?” 解题步骤: 1、审题干在原文中找到出处并标明 2、支架:答:“的原因是:” 3、在问题出处的前后搜索答案(因果在前,倒装在后);如果让结合全文的话,关注的 范围就要广,答案就可能不在前后文或不单单在前后文。4、尽量用文中原句作答5、注意字数要求6、适当调整增删常问模式四 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题目或开头段提出的问题,答

19、案在正文部分找,注意每段的中心句或段末总结句。 二、指定在某文段里找答案,答案一般在其出处的后边。 答题步骤: 1、找到问题的出处并标明 2、支起架子“表现在:” 3、在出处的后边寻找答案 4、分序号1、2、,答要点,注意字数常问模式五(分析词语常见题型) 1.词语在 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 2.代词指代的内容 3.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 4.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5.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 1. 回答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所提的问题本身往往是比喻句,答案则是找到本体就行。 基本步骤: 1、找出处并标明 2、将原句转化为比喻句3、去掉比喻成分,留下本体成分即是答案。2. 词语的语境义 3.代词

20、的 指代作用代词有:这,这些,那,那些,之,此,它,如此及具体一些内容的指代.代词一般代人,事,物. 寻找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尔也在后文,有近及远.代词指代内容原文都有,一般可以抄原句,但有时要筛选概括. 提示:得出结果后采用替换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 4.分析词语可否省略,调换,不矛盾分析步骤: 1.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 2.分析词语含义. 3.分析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5.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分析步骤: 1.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 2.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 3.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

21、语段,联系全文). 语言上可用如下句式表示: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句子表义 句子深意(表现了 , 突出了).6. 分析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所谓思想感情,是 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具体而言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它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欢快、高兴、兴奋、激动、自豪、热爱、爱戴、崇敬、思念、依恋、怜惜、关爱、体贴、赞美、怀念、感激、忧虑、痛苦、失望、愤恨、仇恨、讽刺等等.7、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w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w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w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

22、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w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w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w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w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w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1)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若是比喻句,找出本体代入句中;) (2)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即感受词句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回答时注意紧扣文章或段落中心。) (3)如果句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特征、功能,

23、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句子的含义。 语言表述: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常问模式六 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人手)。如下所述: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或明确用了什么手法; 这种手法在文句中表现了什么内容;这种手法有何作

24、用、好处或效果,并结合语境加以说明。1.句子: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2.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学生说的“看不懂”。那么,“看不懂”正是写这一句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例如,“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

25、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 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3. 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铺垫)。 常问模式七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思考角度:(1)对内容的充实强调作用;(2)勾连上下文的作用,线索;(3)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4)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 (5)渲染了111.“物象”在文中有特殊所指,或群体或个体,或意象或精神,表达具体的特

26、点和作用; 2.多和文章的结构(构思)相关; 3.“物象”体现作者的情感或作品的主题。 1. 审清试题问的具体内容:多在“特点”“作用”上设问,有时也从构思上设问;2. 明确“物象”所处的位置(段落)以及具体所写内容,把握“物象”的特性、作用等; 3. 分析具体内容,明确“物象”体现的作者情感、文章主题等; 4. 综合上述内容,参考试题分值,分条答出。()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如下: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等。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常问模式八:开放性试题类型体验感悟型立足生活 ,

27、表达真情实感 积累拓展型围绕课文,强化诗文警句 想象补写型进入角色 ,紧扣特定场景 评价鉴赏型表明态度 ,摆出理由根据附:1、记叙文详写材料的作用:因为这些材料能突出文章“ ”这一中心,所以详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A渲染了 的气氛、B刻画(烘托)人物 性格;C推动情节的发展。D.交代了 3、抒情、议论的作用:突出文章“ ”这一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象征的作用:通过象征表现 感情。 5、烘托的作用:烘托人物的 性格。 6、对比的作用: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 7、托物言志的作用:通过 (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 把握作者感情波澜第一, 作者往往借助画面吐露真情,即寓感情于物象

28、之中,以情为经,以词为纬,织出充满激情的风景画、风俗画、人物画。读者要善于把握作者这种构图的主体形象。第二, 凝结作者诗情的警句或表达中心思想的中心句反复出现,读者抓住了这些语句就能抓住作者抒情的脉络。第三, 作者情感的波澜还往往通过曲中见直、欲扬故抑、虚实相生和浓淡相衬等手法表现。 挖掘生活哲理(1) 警句剖析。 (2)品味篇末结语中探寻升华主题的语句。 (3)从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象征作用中探索深化的哲理。 (4)发掘作者寓于形象中的哲理。如: 白杨树象征北方抗战军民团结奋斗、不屈不挠的品质。 井冈山上的竹子象征着革命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种子象征抗日军民顽

29、强不屈、不畏强暴、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牛蒡花象征坚韧顽强,面对摧残毫不屈服的精神。 月亮象征光明、美好的事物,追月就是追求光明、美好的事物。告诉人们,对于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不断的追求才能得到的哲理。把握散文的基调 抒情散文都洋溢着一种特定的气氛与情调,它能给读者一种可感可触、身临其境的实际感受,这种氛围与情韵构成全文抒情的基调。揣摩、品味作品的语言色彩、音韵、节奏、句式结构、修辞方法等,这些都是抒情的表现形式。任何作品、表达任何感情,都离不开语言,感情是倾注在语言中的,是表达感情的凭借和媒介。理解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能够造成含蓄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启迪读者的奇思妙想。 运用象征的表现方法,必须熟悉象征体和象征本体,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