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克思重点知识点复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24278727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大学马克思重点知识点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学马克思重点知识点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学马克思重点知识点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大学马克思重点知识点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马克思重点知识点复习(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形式:简答题(5、6道)论述题(2道)主体与客体:A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的客体是进入主体活动领域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成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它主要表现为:第一,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来看,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具有物质性的特点,但它亦体现了一般物质实体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关系,即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地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

2、定,超越现实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第二,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看,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来实现的。主体对象化是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即主体客体化。客体非对象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即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类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现实世界的矛盾,这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B.认识的主体与客

3、体1. 含义。(1)主体: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具体的人。(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体力和智力,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主体的能力结构是:第一,人本身的自然力因素是其物质基础;第二,智力技能因素,即进入主体实践后动领域,为主体所实际具备的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凝结而成的统一体;第三,精神动力因素,主体的情感和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它对主体实践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的实践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体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类主体等形式。(2)客体:进入人的实践范围和认识范围的客观事物。(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是实践客体

4、与认识客体的统一,认识对象与改造对象的统一。2. 辩证关系:区别:(1)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认识者与被认识者的关系。(认识关系)(2)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改造者与被改造者的关系。(改造关系)(3)需要与满足的关系;需要者与满足者的关系。(价值关系)(4)地位和作用不同。a.主体处于支配、主导地位,起能动作用。b.客体处于被支配、从属地位,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联系:(1)相互依存的关系(2)相互作用的关系:改造与制约(3)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只能就主体而言。)运动与静止A.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形态、属性、结构和功能只有在运动中才能表现出来。“运

5、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运动同物质一样,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宇宙间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也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承载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设想非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无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狭义相对论中著名的质速关系已为许多实验所证实。这一关系表明,物体的质量随其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已为现代自然科学所充分利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在扥顶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辩证唯物主义

6、并不否认物质也有某种静止的状态和稳定的形式。但是这种静止和稳定总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在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变化。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决不能只重视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形而上学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得出了天体、物种、社会制度等绝对不变的错误结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把一切

7、都变成不可捉摸、无法辨认的东西,抹杀了是无间质的差别,也是错误的。B.运动与静止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宇宙间一切物质的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根本的存在方式。1. 物质与运动的统一: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载者,是运动的主体。2. 运动与静止的统一(1)绝对运动之运动的总体状态:包括各种运动形式的总和。(物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2)相对静止一运动的特殊状态a.没有发生机械位移(相对机械运动)b.没有发生质变,处在量变阶段(相对质变的运动形式而言的)3.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1)两者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互为存在

8、的前提。(2)两者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A.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一. 生产力及其要素1. 含义:是指人们在劳动生产实践过程中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2. 要素:(1)劳动对象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其进行加工,使之变成具有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A. 一类是未经人们加工的天然自然物。B. 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的物品,即由人们的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原材料半成品或初级产品。(2) 劳动资料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条件或物质资料。(3) 劳动者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智

9、力的人,也就是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二. 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和类型1.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2. 从动态看,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构成生产关系的四个基本环节。从静态看,包括:(1)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2)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不同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3)“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3.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通常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归根结底是一个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为谁支配的的问题。4. 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经历了五种基本类型:即原始公有制、奴隶主占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制、资本家占有制、社会公有制。5. 可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归

10、为两种类型:(1)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并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2).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反作用。必然与自由的辩证统一A.必然: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必然性: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历史必然性: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运用必然是指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必然和自由是一对相互矛盾的范畴,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它们是相互对立的。必然是客观规律,是外在的约束,对人类主观而言,必然的存在是一种“不自由”。而自由是人类对于规律的掌

11、握和运用,是主观的自我意志,是主观的“随心所欲”。同时,必然与自由又是辩证统一的。必然是相对于自由而言的,是人类主观意志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没有人类的主观理解力,也就无所谓必然。而自由也不能脱离必然而独立存在,必须以必然性为前提。没有必然就无所谓自由。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只有认识和掌握了必然,人类才会有自由。违背必然的所谓“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盲动。这种盲动,由于违反了自然规律,必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因而最终是不自由的。科学认识和正确掌握了必然,人类才会在必然中自由行动。这是真正的自由。庖丁只有正确认识和掌握了牛的生理结构,解牛时才能“游刃有余”。人类只有掌握了运动规律和宇宙结构,

12、才能自由地翱翔于太空,才能“可上九天揽月”。自由也必须通过对世界的改造而得到。要认识自然,认识必然,必须通过改造自然的途径获得,除此别无他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真理,发现规律,不断逼近真理,逼近规律,也不断掌握真理,掌握规律。这就是认识必然的过程,也是获得自由的过程。这就是必然与自由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且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

13、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出198年8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论证生产力主要有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包括

14、自然物经劳动加工后的原材料)。显然,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劳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现代科学为生产管理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使生产力诸要素更有效地组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绪论一什么是哲学?1.概念: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与各具体学科的关系:个别与一般、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研究对象和内容不同:哲学研究的是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是各特殊领域的特殊规律。联系:(1)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各门具体科学)的概念和总结,因此,哲学必须以各门具体科学的知识基础;(2)

15、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世界的本原?它的答案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二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历史条件)【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必然性】1.标志: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2.1世9纪的自然科技成果是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收集资料、研究既成的事实,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是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的标志。3.马恩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继承是

16、马哲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其主要内容: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为合理内核;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为基本内核。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总特点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3.实践性与阶段性的统一。第一章一物质观、物质概念。1黑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将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泰勒斯的水、赫拉赫利特的永恒的活水等2黑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将物质直接等同于“原子”。3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在哲学基本问题层面上区分于意识的唯一特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

17、意识并且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如何区别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哲学的物质概念强调特性:无论何种物质形态,都独立存在于让人的意识之外;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强调个性:是研究具体物质形态、结构、属性。二时空观物质存在与运动的基本形式: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特点:一维性,不可逆性)空间物质存在的广泛性(占有位置)、伸张性(位置发生变化)。【物质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特点:三维性长、宽、高)时空的客观性、绝对性:时空与物质运动的统一。2黑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四维时空”:客观事物的时空一定是四维的,而不存在三维的时空。3黑时空的绝对性(宇宙的普遍性、无条件的)和相对性(个性

18、:具体事物的具体时空是不同的、可变的)的统一。4黑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无限性是指时间的一维持续性是不可穷尽的。)三意识观(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黑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包括了三个基本阶段:一是从无生命物质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二是从刺激感应性到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三是从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2黑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决定作用一是劳动为猿人大脑的发育提供了生理基础:一方面,大脑结构的完善;另一方面,火的发明和使用,提供营养。二是劳动直接锻炼了猿人大脑的反映能力。三是劳动使语言得以产生,从而使人类获得了抽象思维的能力。*“物活论”将无机物的反映特性与人

19、的意志相连。“庸俗唯物论”:把意识看成是大脑的分泌物,是错误的,错在把意识直接等同于物质。三是意识的本质:一方面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神经反射”学说:动物心理、人的意识都是通过神经反射实现的)。另一方面,意识是客观存在(是客观对象在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由客观原型而形成的主观映像)的反映。(二)意识的能动作用:1黑表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2黑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唯心主义在意识第一性的基础上、意义上来讲能动性的;唯物主义在意意识第二性的基础上讲的,强调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必须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作为途径。【意识的物化过程必须通过实践】(三)结论

20、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 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是物质,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物质性是事物的特有属性】2. 是多样性的统一,各种各样的形态、结构、属性、运动形式、时间与空间的统一。第二章对立统一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为什么?1对立统一律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2理解唯物辩证法是研究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中心线索)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4是否承认事物的矛盾性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一辩证矛盾及其属性含1义.:对立(区别)统一(联系)。事物处在两种状态:非此即彼,承认事物有区别,则有界限(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界限)亦此亦彼,承认事物之间有联系,则有相互作

21、用、结构、性质、状态变化,并包括了两种情况:历时性和同时性。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根本属性:斗争性和统一性】(1)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矛盾双方互相联结、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它包括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相互联结、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矛盾的双方相互渗透、罐头,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是以对立为前提的;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统一体内部双方的差异和对立)【事物内部的本质差异和对立】

22、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矛盾。()同一性的作用为事物的存在提供了前提【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为矛盾双方的相互利用创造了条件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斗争性作用推动事物量变的发展(双方力量的变化导致了量变)推动事物质变的发展。二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内因与外因)*内在要素之间的矛盾以及与整体之间的矛盾。关系:1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2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本质内部矛盾是事物自己运动的动力内部矛盾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

23、才能起作用外因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而不能改变事物发展的方向4外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绝对性与共性)矛盾存在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无时不有)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同类事物和过程有相似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个别、差别性、相对性)不同事物及其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其矛盾和矛盾的性质都是不同的。具体来讲,特殊性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事物都有自己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特殊的本质同一事物在其不同的过程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也是不同的。基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始终的矛盾;非基本矛盾只存在于事物发

24、展的某个阶段。不同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不平衡)【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斗争形式和解决形式也是不同的,区分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3外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区别:(1)共性只是概括了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个性指的是个别事物的具体特性(2)共性存在与个性之中,个性包括了共性。联系:(1)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2)共性不能离开个性,个性也不能离开共性而存在(3)共性和个性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坚

25、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意义:矛盾学说的精髓?是人们具体分析和解决矛盾的关键为我们具体分析和解决矛盾提供了科学方法(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原理必须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第三章量变质变规律一质、量、度:1.质就是使一个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是不可分割的,它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一个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通过属性表现出来,是认识、区别事物的基础。2.量量和事物的关系是对立统一,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精确性(定量分析和研究)3.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将量变限制在某一特定的范围内。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一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同时存在,另一方面,质

26、规定了量的范围,量也规定了质*适度原则二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1量变的性质: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渐进性的不显著变化状态;体现了事物变化的连续性2.质变的性质:迅速的、显著的变化过程,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变化的间断性。3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也渗透着量变。其具体含义:砸总的过程中包含着阶段性质变和部分质变;在质变的过程中包含了量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第四章.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肯定与否定,指促

27、使事物没忘的因素,一切事物的发展动力均来自肯定与否定的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保证事物存在的因素。两种否定观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自我运动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即“扬弃”。2辩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总原则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具体一一如何对待中国文化遗产: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反对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批判学习,洋为中用,反对盲目排外和崇洋媚外。形而上学的否定观:1辩内在矛盾性没有看到,无法理解事物自己否定自己,由外力所强加2辩将肯定与否定绝对对立起

28、来。二. 1辩否定之否定,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事物自我否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此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肯定的阶段;二是否定的阶段(第一次否定);三是否定之否定阶段(第二次否定)。2辩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回复性):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全部特征;仿佛回到出发点,而不是真正的出发点,是在新的基础上的回复。3辩事物发展的前进行,由旧事物进到新事物的质变过程,是事物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4辩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包括周期性或回复性;真正的倒退和逆转,旧事物的复辟【不属于事物的形势,只是暂时现象】5事物发展的理论表达方式,内容: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有螺旋式上升、

29、波浪式前进。第五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事物内在的基本对立统一关系一. 现象与本质1现辩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由人的感官感觉到的印象、形象、影象都是现象,包括真象:从正面直接反映本质的现象;假象:从正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2辩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包括事物的内在属性、性质、运动规律、必然性。辩证关系:区别:现象是外在的、可以被感知的、易变的、是事物的个别方面;本质是内在、不能被感知的、相对稳定的、是现象中共同的方面。联系: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要从某一特定的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二. 内容和形式内容是指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构成总

30、和(构成成分、内在矛盾、运动过程、发展趋势)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在形式:是与内容有本质联系的,由内容所决定的形式,如:作品的体裁、风格、逻辑结构等。外在形式:与内容没有本质联系,而是与人的选择有关,如作品的装版、中英文、颜色等。辩证关系:区别相对特定的事物和范围,二者的区分是确定的;内容易变,形式是相对稳定的。联系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容和形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二者的相互作用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三原因和结果原因是指引起一定或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因果关系的客观普遍性一切事物和现象

31、都毫无例外的受因果关系的支配,承认因果关系的,是唯物主义决定论:承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普遍性;承认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否定因果关系的,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否认因果关系、否认因果规律的客观性好普遍性。辩证关系:区别二者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相对某一特定过程,二者的区分是确定的。联系相互依存;原因和结果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若放在普遍联系的总过程之中,无因果之分,二者融汇在事物的相互作用之中)四. 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是指事物发展的确定的趋势,由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原因造成的,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中的不确定的趋势,由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的原因造成的,并非必定如此,可能出现也可

32、能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辩证关系:区别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同的,作用也不同:必然性处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偶然性处于从属地位,只能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能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联系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一定要体现必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必然性和偶然性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五可能性与现实性1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客观存在,是客观事物各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变成新的现实的种种趋势。2.区分可能性与不可能性要看是否在现实事物中有客观根据。区分

33、多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与抽象的可能性:在目前这种可能性缺乏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只有随时间推移,在将来才能创造出适当的条件并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两种相反的可能性:只是就一对矛盾的双方而言的,代表着两个相反的前途或方向。注意区分不同程度的可能性:导致多种发展趋势(可作量的分析)。辩证关系:区别可能还不是现实,现实已不再是可能;由可能性变成现实性,需要具备一定条件。联系相互依存,可能性包含于现实性之中,现实性又是从可能性发展而来;相互转化,可能性具备一定的条件就能成为现实性,现实性包含着事物发展的可能性。第六章实践与认识(认识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认识对象、认识的本性、认识的检验过程、认识的方法

34、、认识的起源、形式、过程、真理性、结构性)一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表现:唯物主义反映论(观点:认识的内容是客观对象的反映;认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对象)与唯心主义先验论(观点:认识先于经验、实践,具体讲有两个方面或者是主观自生的或者是由上帝、神灵赋予的。)的对立。认识路线上的对立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路线:由主观到客观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路线:由客观到主观。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致和区别一致:坚持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线路;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区别: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机械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二.

35、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概念是指主体有目的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实践活动是指直接变革现实的活动,以变革现实为目的的探索性、预备性活动,其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改造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客观的物质活动)一一实践活动的三大要素:主体、手段一一工具、客体一一对象;实践活动的过程:作为物质力量的主体,运用物质的手段,去作用于物质客体的过程实践活动的结果:造成一切的客观事物(2)具有主观能动性(思想的反作用)(3)具有社会历史性:不能离开社会关系,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的活动。3实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

36、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有两种性质的不同)正确的思想能为主体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推动实践活动有效地去改造世界错误的反之亦然。三. 认识的辩证过程(总过程相对完整的过程,包含了两个小过程:第一次飞跃,由感性认识进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1.感性认识阶段,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对于事物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它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等特点。基本形式是感觉:关于事物单个形象或影象;知觉:关于事物整体的形象或印象;表象:过去感觉和知觉到的印象在意识中的保留和再现。2

37、理性认识阶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等特点。其基本形式是概念:把握事物类的共性,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判断:运用概念以揭示事物之间,以及事物与属性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思维形式;推理:由已知判断进到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演绎推理、归纳推理)。3辩证关系区别: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由不同的内容形式和特点。联系:相互依赖,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作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里包含了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也有感性认识的内容;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达到改造客观

38、世界的目的;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四.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归纳是指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特点是没有逻辑的必然性可以扩充知识。客观依据:事物的共性都存在于个性之中。演绎是指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从一个普遍原理中引申出关于个别事物的理论,特点是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结论只是对前提内涵的展开,不能对我们提供新的知识。客观依据:同类事物的共性必然要体现在每一个别事物中。辩证关系一一区别:是不同的推理过程;二者的目的和作用不同。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归纳要以演绎为指导;演绎要以归纳为前提相互补充的关系:归纳不能解决方向和目的的问题,需要演绎来补充,归纳是或然的,可错的;演绎不能给自己提供前提,需要

39、归纳来补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认识的过程中相互转化。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指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逐个加以研究的思维方式;目的:认识各部分在整体中的不同作用和地位。综合是指在思维中,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属性、方面的基础上,再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目的: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结构、性质、规律、功能等)【事物的性质:只能体现在事物的整体之中】客观基础: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辩证关系区别: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目的和作用不同。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目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分抽象与具体人的认识过程:具体(是感性的具体、感觉印

40、象、整体形象)到抽象(通过建立概念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概念的抽象,对本质的认识,某方面的)再到具体(理性的具体,把抽象的结论延伸形成多种理论体系,把握事物的整体本质)【概念指称对象:认识的某一方面的性质范畴本质属性规定一类事物】具有多方面规定性的统一,认识只有达到了理性的具体,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五. 真理与价值真理的客观性含义: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在形式上都是主观的,在内容上都是客观的,是认识的正确反映,属于思想、理论、形态主观形式)“客观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客观内容;真理的检验标准也是客观的。唯物主义真理观,与唯心主义真理观的对立:核心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41、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由:由真理的本性所决定;由实践的特点所决定。实践检验的确定性(即绝对性:任何理论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做出判明)和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实践的历史局限性任何时代的实践既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所有认识;即使是已被证实的理论,其真理性也是不完全的,还需继续接受检验)。3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绝对性:任何真理都包含了客观内容;就人类的认识本性而言,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相对性;就整个世界而言,任何真理都只认识到一定范围,认识还需继续扩展;就某个特定的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认识到一定层次,认识还需继续深化。辩证关系区别:两重不同属性;联系:任何真

42、理都是绝对性、相对性的统一;相互渗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价分值:(1哲)学探究的是“价值一般”(对具体价值的抽象,即价值的本质:认得存在和活动,与其目的的关系),其他具体的人文科学研究的是“特殊的价值问题”。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意味着人们生活和实践的目的性,规定了人的生活和实践的价值取向意味着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符合目的性的结果【主观指向性对象性、现实性】。目的由观念到现实的过程,也就是目的的实现过程即观念的现实化、客观化意味着与目的相一致的实践活动的手段,在实践活动的一定阶段,手段本身也是目的。价值的基础价值是“目的物”,一定是从属于人的,必须以人的存在和活动为基础和前提,价

43、值是客观对象的属性,一切自然物仅因自己而有价值,“自在之物”是盲目的存在,无目的的,对人类无意义,无价值而言,价值是由人发现和创造的,人类的而一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都是价值发现和创造的活动,价值是从人的活动中派生出来的。结论:价值本身就是人的意识和理解的产物;人就是价值的最终目的,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包含了以下意思:人是一切目的的目的;人也是自身目的的实现者;人也是体现了超越一切具有价值的至上价值;人的价值本质上在于能够创造价值。价值异化:在现实社会的具体表现一部分人专门创造价值,但不能享受它,没有实现自我价值,反而变得更加没有地位、尊严;另一部分人不以创造价值为价值,二是以占有他人创造的机制

44、为价值,以聚敛财富和金钱为自身的生存价值。(3)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人类认识是真理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的统一;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八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为什么?是研究一切社会生活及其历史的前提和基础。1.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的总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起决定作用】;社会意识是指社会一切精神生活的总和,包括一切意识形式:政治思想、法律、宗教、道德、艺术、科学、哲学;一切社会心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存决定社意,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为第一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由精神决定,由英雄人物创造的历史唯物主义承认社会发展有客观规律,历史唯心主义否认。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把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相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并运用于社会历史现象的研究,从而结束了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为人们研究社会生活及其历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剩余价值学说相结合,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