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题(完全整理)

上传人:zou****hua 文档编号:224270914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2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诗词鉴赏题(完全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诗词鉴赏题(完全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诗词鉴赏题(完全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诗词鉴赏题(完全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鉴赏题(完全整理)(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诗词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复习要点“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鉴赏文学 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高考设题中被称为“表现手 法”或“艺术手法”。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同时,表达技巧又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 题,但只要我们把握一个基本原则既可: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 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 0 0 8年高考江西卷

2、)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 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问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解析】该诗由眼前之景起兴,以此抒发感慨。解答此题,前提是要了解古诗中“虚”和“实” 的关系实写的内容往往不是重点,而是抒怀、明理的依托;虚写的内容常常由实写而来, 并常常涉及诗词的主旨。作答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挖“本质”,即通过诗中表面之景(即“实”)来揣摩作者内心之情(即“虚”)。【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

3、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 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 的渴望。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辽宁卷)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周德清(1277 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问题:(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 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解析】该题两

4、个题目均为表达技巧鉴赏题,且都提出了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修辞方法 描写顺序和描写方法(动静结合)。第一问:考查修辞方法,涉及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 对偶、比拟等,考生选择其中三种并结合诗句作出说明即可。第二问:须明确诗歌的写景顺 序。写景顺序一般指的是时间(早晚白天黑夜等时间变化)顺序和空间(远近高低内外等层 次变化)顺序;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描写,以多角度开拓意境,使景物 互为映衬,从而构成一种情趣,增强诗歌表现力的一种表现手法。【参考答案】(1)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 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

5、两句对偶,五、 六两句对偶等。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 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 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 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 0 0 7年高考安徽卷)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 崧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 汝。【注】堵:座。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

6、飞过。轩举:意气飞扬。问题: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解析】该词写鹰,但作者几乎未从正面描写“鹰”的形象,而是极力着笔于“鹰”身处的 背景和环境。“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烘托了“鹰”凌厉激 荡的气势形象;“风低”一句更让人仿佛看到“鹰”在广阔草原上迅疾低飞的雄姿。显然, 作者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描写“鹰”矫健的英姿和凌厉的气势的。【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烘托(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 等场景,来烘托鹰的形象。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 0 0 7年高考湖北卷)华清宫 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

7、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 明。【解析】该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鉴赏角度,应仔细揣摩诗歌内容,从 中找出最为鲜明突出的表达技巧类型。两首诗前后两句所描写的内容反差都很大,很明显均 是采用了对比手法。古诗中的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 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或让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以此来 揭示主题,增加诗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一种表现手法。【参考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 对比:宫外飞雪阴云

8、,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 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最后阶段古典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的复习,要做到以下几点:一、研读高考试卷掌握常见类型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是考生失分非常严重的一类考题。考生相关知识的匮乏是导致丢分的重 要原因。因此,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工作,应是解答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前提和关键。 古诗表达技巧的类型可以从某些角度给它作个大致的分类。1. 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古诗鉴赏通常涉及 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 用于叙事诗)和议

9、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2. 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顶针(多出现 在曲或词中)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大致相同。3. 其他常用表现手法:烘托(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 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 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白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 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对借景抒情、对比、烘托、反衬、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借古讽今以及比 喻、比拟、对偶等表达技巧的设题角度是高考考查

10、的重点。二、以课文为依托知识灵活迁移古诗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类型在教材中几乎都能看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为常见,其 他类型也并不鲜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对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以 动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姜夔扬州慢中的“比拟”(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李煜虞美人中的“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东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烘托”(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豪杰,写乱 石穿空,旨在为下片写周瑜功业),刘禹锡石头城的“借古讽今”等,不一而足。鉴赏 时我们可把它们作为

11、“样板”诗歌加以细心体会,精心揣摩。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工作,把教材中那些表达技巧相同的诗歌“钩连”在一起鉴赏,如石头城和同样采用了 “借古讽今”手法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等篇目,山居秋暝和 一样采用了 “动静结合”手法的李凭箜篌引等篇目;也可从课文诗歌联系到课外诗歌,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采用“以乐景写哀情”手法,而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 一些课外篇目也同样采用了这种手法。学会知识迁移。三、探究高考设题寻求答题启示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设题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 度”设题。1. “小角度”设题。此类设问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

12、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如: 2 0 0 8年四川卷: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2 0 0 8年江西卷: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2 0 0 7年全国卷I: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2 0 0 6年湖北卷: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此类题目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修辞方法”、“虚实”、“景”和“情”、“融情于景”等角度鉴赏,答题时我们只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 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即可。2“大角度”设题。此类设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 关键词通常是“表现

13、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如: 2 0 0 8年上海卷: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 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 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2 0 0 7年浙江卷: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参考答案】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 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 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2 0 0 6年

14、江西卷: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 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 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2 0 0 6年福建卷:这首诗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在艺术手法上,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 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 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此类题目较之上一类鉴赏

15、难度要大,因未规定表达技巧的具体类型,所以答案的不确定性因 素很大,答案有可能是表达技巧中的任何一种甚至几种类型。如:包含了比喻和对比; 包含了对比、寓情于景、用典和议论等;包括了对比、比喻和象征;主要是借景抒情。 这些题型往往给考生答题带来很大盲目性。诗词鉴赏“思想感情类”试题复习要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必考内容,应该是高考复习的重点。所 谓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 及其深层内涵;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作者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 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古代诗歌

16、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有的较直白,有的较含蓄,特别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作 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易把握,应该从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以及字里行间去细细揣摩。学会分析形 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之后,对于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有帮助,在复习了 以上几个部分以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容易多了。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全国卷I)江间作四首 (其三) 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潘大临(约1 0 5 7 1 1 0 6 ):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西山:

17、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 缩的样子。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作简要分析。【解析】解答该诗,应结合注释来理解诗歌内容。前两联从怀古开始作者来到西山、 赤壁这些古代英雄驰骋争雄、兵家必争之地,不禁浮想联翩: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 了盖世功业,但像这滚滚东流之水一去无回。第三联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 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栖息在那里;仰望广阔的天空,看上去高飞云端的鸿雁似 乎在向后移动。最后一联发出感慨: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 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参考答案】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诗的前两联,

18、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 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 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2.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 年高考江西卷)金陵晚望 高蟾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 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1)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2) 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结合诗歌对 此作简要分析。【解析】高蟾金陵晚望写的是在一个秋天的傍晚

19、,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 远眺,看见一幅“浮云落日”图之后所抒发的一种沧桑感。韦庄金陵图则是一首题画之 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图画之后,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两位诗人都是 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深忧虑。鉴赏这两首诗歌,不能忽视注释内容,这样才能做 到知人论世。【参考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 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 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 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

20、伤心是 能画成的。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常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注意几个切入点:1、看作者 由于所处时代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诗人长期形成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应是大致固定的。比如屈原的爱国情思,陶渊明的自得田园,李白的傲岸不屈,杜甫的忧 国忧民,苏轼的旷达达观,辛弃疾的报国无门等等。了解这些对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很有帮助。2、看时代每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总会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很深的印迹,诗歌鉴赏时注意这种社会的 外在表象非常重要。比如,同是边塞诗,盛唐时是一种“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以天 下为己任豪迈气概,南宋时则是一种“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的无奈

21、伤感。3、看注解很多诗歌命题者作了一些注解以提醒考生,这对于鉴赏诗歌来说相当重要。一是有的 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不同;二是不同的环境中感受不同,注解中作的提示有 助于考生理解诗歌。比如宋之问的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情一般难 以理解,了解了宋之问因获罪被贬泷州,第二年从贬所逃归,途经襄樊附近的汉江而作了此 诗后,这种精神痛苦才显得更加贴切和富于情致。4、看“情”点古代诗歌中往往有很多直接表现情感内容的词语,把握这些词语对于鉴赏诗歌尤其重要。孟 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一个“愁”字把作者的主要思想情感透 露了出来。李宜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22、心颜。”也可以看作是理解全诗的一 把钥匙。5、看形象诗歌是靠形象说话的,写景叙事都离不开意象。从常见的形象入手也能够准确把握诗 歌的主题。6、看用典古人写诗往往用典故曲折地表达思想,了解这些典故对于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尤有帮 助。王安石的桂技乡对杜牧“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 唱后庭花” 的化用,把怀古的伤感表现地淋漓尽致。二、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

23、更短,浑欲不胜簪。)同情人民的疾苦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 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 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 概。全诗即景抒情。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24、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 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 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

25、苦心情如:屈原涉江3、思乡怀人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 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 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 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 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 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

26、征辔。离愁 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4、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 雨山前

27、。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5、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 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 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 无穷。三、鉴赏各类诗歌,要掌握一些宏观鉴赏要领:1、借景

28、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 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 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言志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往往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 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者表现 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复杂怀感,或者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有 的则借景(物)来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质。2、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咏古诗多是对古代

29、人或事的凭吊。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 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3、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 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4、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 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5、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 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战争诗要么表现保家卫国的豪情,要么表现舍身杀敌的壮烈,要么表现战士凯旋的豪 迈,要么表现

30、对战争的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 战争的罪恶。边塞诗则为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 的边塞风光。6、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送别诗多是 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的思念。7、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羁 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思 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8、谈禅说理诗,是诗

31、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 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等。四、鉴赏诗词感情、内容、主旨时规范的答题语言A. 题材方面的:写景抒情诗(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登高、登岳阳楼); 咏物言志(情)诗(如李商隐锦瑟、杜甫春夜喜雨、贺知章咏柳);怀古咏史 诗(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蜀相、刘 禹锡石头城);即事感怀诗(如李煜虞美人、柳永雨霖铃、李清照一剪梅、 姜夔扬州慢;边塞征战诗(如王昌龄出塞、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有时还可说“山水田园诗”。了解古典诗歌常见的内容:离情与别绪、怀古与伤今、思乡与怀远、个人情致与山水 田园、咏史

32、咏物与讽喻抒怀、春恨秋悲与人生际遇、出世的山林之趣、与人世的庙朝之志等。B. 评价思想内容方面的: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 表现的情趣 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发出 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 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 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 不再之感慨等。C. 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 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

33、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 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 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 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 泪洒楼台、月影自怜)、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 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五、答题指导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 的

34、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解题格式: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 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答题要领: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例1、阅读欧阳修采桑子 ,分析这阙词的内容主旨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解析指导】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第二步明确诗中提 到地点(西湖)、时间(月夜)

35、,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 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 点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谁羡”、“便是仙”进行读解,诗句结尾句 不再描写,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 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觉。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 容,二是揭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 美好,好似人间仙境。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赏析】此词描写西湖的

36、天光水色,尤其着意刻画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西湖 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深深热爱和眷恋,反映了欧公晚年旷达乐观的人生 态度。词一开始,作者便充满喜悦之情地衷心赞美西湖。湖上的“鸥鹭闲眠”,表明已经是夜 晚。宋代士大夫们游湖,习惯带上歌妓,丝竹管弦,极尽游乐之兴。鸥鹭对于这些管弦歌吹 之声,早已听惯不惊。这一方面表明欧公与好友陶醉于湖光山色间;另一方面也间接表现了 欧公退隐之后,已无机心,故能与鸥鹭相处。相传古时海边有个喜爱鸥鸟的人,每天早上到 海边,鸥鸟群集,与之嬉戏。欧公引退之后,欢度晚年,胸怀坦荡,与物有情,故能使鸥鹭 忘机。词的下片写夜晚泛舟西湖的欢悦之情。虽然西湖之美

37、多姿多态,但比较而言要数“风清 月白偏宜夜”最有诗意了。这时泛舟湖心,天容水色相映,月光皎洁,广袤无际,好似“一 片琼田”。“琼田”即神话传说中的玉田,此处指月光照映下莹碧如玉的湖水。这种境界会 使人感到远离尘嚣,心旷神怡。人此时此境中,很容易产生“人舟中便是仙”的妙想。后来 张孝祥过洞庭湖作念奴娇云“玉界琼田三万倾,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且曰“妙处难与君说”,同此境界,同此会心。这首词通篇写景,景中寓情,反映的虽是个人生活感受和刹那间的意绪波动,但词境清 隽疏澹,一扫宋初词坛上残余的“花间”习气。全词意境开阔,明丽晓畅,清新质朴,读来 确有耳目一新之感。例 2、阅

38、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解析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 明荞麦”、“花如雪”。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 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 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 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参考答案】 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 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

39、感情变化。【赏析】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 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 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 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 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 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步骤一、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

40、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 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 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 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 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例如: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

41、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 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一) 这 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二、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 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 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

42、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这手法是怎样运用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 诗人怎样的感情。早行 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 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 引起的孤独寂寞。 (步骤三)三、分析语言型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

43、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 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 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参考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 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 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四、炼字型提问方式:

44、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 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 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南浦别 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 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参考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

45、次回望,都令自己肝 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 “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五、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 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46、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 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步骤 三)小结:(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我们 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题目要求你 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 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3)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 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能做到的。高考经典试题训练

47、1、(全国卷I)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行即兴 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 赏析这首诗。【答案】(1)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 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 (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步骤二)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 骤三

48、)2、(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1)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 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 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 分)【答案】(1)傍晚 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步骤一)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 “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 风吹

49、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二)表露了作者的怜爱 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三)3、(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宋王安石 宋方维深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 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 分)(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4 分)【答

50、案】(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 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步骤一)营造了 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步骤三)“氛围”“心 绪”各 2 分。(2)可以有两种答案:“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 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 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 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

51、绪;而“应有”二字却不 能道出此意。4、(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兀量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兀灭南宋时,作者被兀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 )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 情感。【答案】( 1)“望”字后面的内容有烟云、大江、夕阳、寒鸦等(步骤一),起到全诗 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步骤二)( 2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