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知识点整理

上传人:ta****u 文档编号:224256001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2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金匮要略知识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金匮要略知识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金匮要略知识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金匮要略知识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匮要略知识点整理(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DS匮要略原着二十五篇,载方 205首,用药约 155味 明代赵以德是注释原着第一人金匮方论衍义 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厥阳:阳气上逆 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症。 阴阳俱微:营卫气血都不足。(血痹重症)脱气:指虚劳病机,阳气虚衰。 痹侠背行:脊柱两旁有麻木感 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寸脉微,尺脉弦。阳微是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象;阴弦 是阴寒邪盛,痰饮内停之征。阳微阴弦并见,胸痹病机为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 相搏而成。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 肾着:多起于劳动汗出,湿衣贴附于身,日久阳气痹阻,寒湿着于腰部,痹阻阳气不行。 咳逆倚息:咳

2、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心下坚筑:心下部位满闷痞坚,动悸不宁。 伏饮:潜伏于体内,根深蒂固,难于攻除,伺机而发的一种饮病。 数集消谷:趺阳脉数,是热结于中,胃热盛则消谷而善饥。 目睛晕黄:一是望诊可见病人眼白发黄,;二是病人自觉视物昏黄不清。 胃反:反胃。因脾阳衰虚,不能腐熟水谷,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反病。 郁冒:头昏眼花,郁闷不舒。一:脏腑经络先后:1: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 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

3、传,见肝之病,不 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二:痉病:因外感风寒误治(过汗、误下),导致津液不足,重感风寒,筋脉失养而致。项背强急、口噤、 角弓反张为特征。1 刚痉:发热无汗 恶寒 葛根汤 证属:风寒表实、筋脉失养 治则:温散表邪、通达经隧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2柔痉:发热汗出不恶寒栝蒌桂枝汤证属:风寒表虚、津液不足 治则:调和营卫、兼以生津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3阳明痉: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械齿大承气汤证属:阳明里实、热伤津液 治则:通腑泄热、急下存阴湿病:感受外湿并兼风夹寒,侵

4、犯肌表,流注关节所致。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症。脉沉细 基本治法:发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利小便。2寒湿在表:身烦疼麻黄加术汤辛温散寒.微汗祛湿3 风湿在表: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风湿有化热倾向)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解表祛湿,轻清宣化4风湿兼气虚:身重,脉浮,汗出,恶风防已黄芪汤益气固表,祛风化湿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助阳解表.以散风湿 通阳利水化湿 温阳补中.散风除湿暍病:即伤暑,以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为主症。随症治疗:喘者加麻黄:胃中不和者加芍药:气上冲者加桂枝:下有陈寒者加细辛 5风湿兼阳虚|: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桂枝附子汤表阳虚,风重于湿白术附子汤表

5、阳虚.湿重于风甘草附子汤表里阳虚1伤暑热盛: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伤暑湿盛:一物瓜蒂汤三:百合病:病机:心肺阴虚内热。以精神恍惚不定、苦、小便赤、脉微数为特征。 病初:百合地黄汤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误汗后:百合知母汤误下后:滑石代赭石汤 误吐后:百合鸡子汤渴仍不解:栝蒌牡蛎散变发热:百合滑石散狐惑病:由于湿热虫毒所致,以咽喉、前后阴溃疡为特征。1甘草泻心汤内服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食于上部则为喝,甘草泻心汤主之。2蚀于下部则咽

6、干,苦参汤洗之外治3 狐惑酿脓 赤小豆当归散四:中风:脉微而数区别于痹证脉涩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既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吐涎历节:疼痛遍历关节,肿大变形,不可屈伸1风湿历节:桂枝芍药知母汤病机:风寒湿痹阻日久,渐次化热伤阴治则: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2寒湿历节:乌头汤病机:寒湿痹阻 治则:温经散寒,除湿宣痹五:血痹:以肢体局部肌肤麻木为主症,由气血不足,加被微风所引起的。麻木不仁 重证:黄芪桂枝五物汤治则:助阳合营,益气祛风血痹阴阳俱微,寸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

7、枝五物汤主之。虚劳病: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1虚劳失精证:脉极虚芤迟,或芤动微紧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则:调和阴阳,潜阳固涩2 虚劳里急证:小建中汤虚劳里急悸.niu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3 虚劳腰痛:八味肾气丸(一气贯阴阳)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4虚劳风气百疾:薯蓣丸治则:邪正兼顾而偏重于扶正寓祛邪于扶正之中5 虚劳不寐:酸枣仁汤治则:养阴清热宁心安神6 虚劳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大黄蛰虫丸治则:祛瘀生新六:肺痿: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寸脉数,咳唾涎沫虚热肺痿: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治则:滋

8、阴清热,止火逆降肺气虚寒肺痿: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上虚不能制下甘草干姜汤治则:温肺复气温阳散寒肺痈 苇茎汤(痰热壅肺)咳嗽上气1.寒饮郁肺 射干麻黄汤2.饮热郁肺 越婢加半夏汤 脉浮大3.寒饮夹热 厚朴麻黄汤(咳而脉浮,病位偏上,表) 小青龙加石膏汤(心下有水)七:胸痹:阳微阴弦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1主证:栝蒌薤白白酒汤治则:通阳宣痹2重证:不得卧,心痛彻背栝蒌薤白半夏汤治则:通阳宣痹,消痰逐饮3 虚实异治:偏于实者:治则:以祛邪为先,当通阳散结,降逆除满 枳实薤白桂枝汤偏于虚者:治则:当以扶正为急,治以补气助阳人参汤4 轻证:

9、胸中气塞,短气饮邪偏盛:治则:宣肺化饮 茯苓杏仁甘草汤 气滞偏重:治则:行气散结 橘枳姜汤5 急证:治则:温阳通痹止痛以缓急 薏苡附子散心痛:重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乌头赤石脂丸治则:温阳逐寒,止痛救逆八:腹满: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硬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1虚寒证:土虚木贼寒气充斥中焦趺阳脉微弦脾虚寒盛证,治宜温阳建中,祛寒止痛,方用大建中汤。2 实热证里实兼表寒证:表里双解,行气除满,疏表散寒,厚朴七物汤 里实兼少阳证:和解攻里,和解少阳并攻逐阳明,大柴胡汤; 里实胀重于积:厚朴三物汤里实积胀并重:大承气汤 寒饮逆满:腹中寒气,雷鸣切痛

10、,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 脾虚寒盛:大建中汤寒实证:脉象紧弦而数,大黄附子汤 温下寒积寒疝:当归生姜羊肉汤九:五脏病1 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主症胸胁胀满,局部喜叩击,常欲饮热 行气活血、通络散结 旋覆花汤。2 肾着:本病多起于劳动汗出,湿衣贴附于身,日久阳气痹阻,寒湿着于腰部筋络肌肉中,痹阻阳气不行,因 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之病。散寒化湿,甘姜苓术汤。十:痰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饮停心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一一温药的代表方剂治则:温阳化饮,健脾利水2 饮及脾肾:脾阳不运者,治在中焦一一苓桂术甘汤肾阳不化者,治在下焦一一肾气丸3 下焦饮逆:脐下

11、有水,吐涎沫而颠眩。 五苓散治则:温化下焦,通利水道,使水饮从小便而去4 饮逆致呕:心下有水,先渴后呕。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则:降逆止呕,引水下行5 肠间饮聚成实:己椒苈黄丸悬饮:脉沉弦 十枣汤溢饮:当发其汗大小青龙汤支饮:胸膈 咳逆倚息(咳、肿、眩、悸、满)支饮冒眩:泽泻汤支饮呕吐:呕家支饮不渴小半夏汤治则:散寒化饮,降逆止呕膈间有水,呕吐眩悸 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则:蠲饮降逆,宁心镇悸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十:消渴:上消脉证为“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清热益气,生津止渴下消脉证为“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助阳滋阴小便不利1上燥下寒水停:小便不利,有水气,

12、渴栝楼瞿麦丸。治则:润燥生津,温阳利水2湿热夹瘀,脾肾亏虚:蒲灰散(凉血化瘀,泄热利湿);十二:水气病: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阴阳想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气分病的治疗原则温阳散寒温通阳气。)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因势利导)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瘦。病人腹水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风水:脉浮,恶风,骨节疼痛。病机:风邪袭表,肺失通调一表中之表、1风水表虚: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己黄芪汤治则:益气固表,利水除湿2风水夹热:脉浮,汗出,无大热。|越婢汤治

13、则:发汗利水,兼清郁热 皮水:脉浮,不恶风,肢体浮肿,按之没指,腹如故。病机:肺失通调,脾失健运一一表中之里1 皮水夹热:脉沉,身面肿,小便不利。 越婢加术汤 治则:发汗散水除湿,兼清郁热2 皮水表实:有郁热:越婢加术汤3 气虚阳郁:四肢肿,聂聂动,小便不利 防己茯苓汤 治则:益气通阳,化气利水,表里分消正水:脉沉迟,腹满而喘。少阴肾水脉沉麻黄附子汤 治则:温经助阳发汗十三:黄疸:寸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谷疸:食谷即眩、心烦不安、腹满、小便不利。茵陈蒿汤 酒疸:心中懊蜡而热,栀子大黄汤黄疸:1 热盛里实: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 大黄硝石汤2湿重于热:茵陈五苓散

14、比较:都黄色鲜明茵陈五苓散(黄疸湿重于热)纳呆。苔白腻,脉浮缓利湿大黄硝石汤(黄疸热盛里实) 腹满便硬,小便短赤通腑泄热栀子大黄汤(酒疸,热重于湿)心中懊恼,足下热,小便黄赤,大便干泄热除烦茵陈蒿汤(谷疸,湿热并重)寒热不食,食谷即眩清利湿热十四:惊悸:寸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1火邪致惊: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2 水饮致悸:半夏麻黄丸吐衄下血1 虚寒吐血:柏叶汤温中止血(少佐寒凉之品,防止火性上炎)2热盛吐衄:泻心汤清热泻火而止血。3 虚寒便血:先便后血(远血),舌淡脉细病由中焦脾气虚寒,统摄无权而血渗于下所致方用黄土汤治则:温脾摄血4 湿热便血:先血后便(近血),苔黄腻脉数湿热

15、壅于大肠,灼伤阴络,迫血外溢所致。赤小豆当归散治则:清热利湿,活血止血十五:呕吐寒证呕吐:1 肝胃虚寒:呕而胸满,或干呕、头痛、吐涎沫 吴茱萸汤温寒降逆2 虚寒胃反:胃反呕吐 大半夏汤 和胃降逆,补虚润燥热证呕吐:1 热郁少阳:呕而发热 小柴胡汤疏解清热,和胃降逆2胃肠实热:食已即吐大黄甘草汤泻热通便寒热错杂呕吐:呕而肠鸣,心下痞满 半夏泻心汤寒饮:1 寒饮呕吐:诸呕吐,谷不得下者 小半夏汤哕:1 胃寒气逆 干呕,手足厥 橘皮汤2 胃虚有热 橘皮竹茹汤下利: 湿滞气利治法: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下利气是指下利而有矢气,气随利矢,又称气利) 虚寒肠滑气利:诃利勒散虚寒下利脓血:桃花汤实积下利:

16、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热利下重:白头翁汤十六:肠痈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比较脓未成的大黄牡丹汤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脉多迟紧攻下通腑,荡热逐瘀,消肿排脓脓已成的薏苡附子败酱散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清热解毒,排脓解毒,散结消肿十七:妇人妊娠症病:桂枝茯苓丸恶阻:轻证 桂枝汤;重证 干姜人参半夏丸腹痛:1. 阳虚寒盛 附子汤2. 肝脾失调 当归芍药散(当归 芍药 川芎 茯苓 泽泻 白术)胞阻:妊娠下血伴腹痛 芎归胶艾汤胎动不安:血虚湿热 当归散;脾虚寒湿 白术散十八:妇人产后产后腹痛:1. 血虚里寒 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当归生姜羊肉汤2. 气血郁滞 烦满不得卧 枳实芍药散产后中风:1 阳虚中风 竹叶汤2 太阳中风 阳旦汤十九:妇人杂病脏燥 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甘麦大枣汤崩漏 虚寒夹淤 温经汤(吴茉萸 当归 芎藭 芍药 人参 桂枝 阿胶 牡丹皮 生姜 甘草 半夏 麦门冬)转胞 饮食如故 烦满不得卧反倚息 肾气丸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