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九年级的思品导学式教学设计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23955531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53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科版九年级的思品导学式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教科版九年级的思品导学式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教科版九年级的思品导学式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资源描述:

《教科版九年级的思品导学式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九年级的思品导学式教学设计(7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九年级思想品德导学式教案岳 阳2010年秋季学期第一单元 历史启示录单元课标要求1.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感受个人发展与民族、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了解我国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以及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4.了解我国50年来的发展变化。 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而努力学习。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1本单元教材简析(在教材中所占的地位、作用,教学资源分

2、析,重、难、热、疑点、重点章节、语篇等)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历史,简单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及成就,懂得中华民族精神精髓,学习以历史的方法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伟大的历史贡献。 本单元安排了三课,分别阐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华民族的精神,以及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发展应承担的责任。 第一课“历史的足迹”揭示了国家兴亡对国民的影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二课“历史的昭示” 这一课是本单元的重点。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最终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

3、第三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是本单元内容的总结和提升。在这一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教学重点难点:民族精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树立忧患意识振兴中华。“发扬民族精神”阐释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民族精神,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可贵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民族自信心。“忧患可以兴国”,引导学生了解国情,使他们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树立忧患意识。“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分析了青少年要承担的历史责任,激励青少年面

4、对现实,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懂得为中华民族的兴亡做好准备。重点章节:第二课 历史的昭示 第三课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教学资源:由于本单元内容涉及到许多历史知识并已学过,学习中可简单处理。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材料与图片,适当补充备课系统中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课后搜集部分材料:如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简要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以及所形成的民族精神;了解我国近代以来所遭受的民族灾难以及我国人民为争取民主、独立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5、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道理。 能力目标:学会以历史的方法认识我国的国情,学习客观地分析我国取得的成就和所面临的挑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而自豪;形成个人发展和祖国发展同命运,为祖国的繁荣而奋斗的价值取向,产生报效祖国意愿。3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学习本章知识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等)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当代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主旋律。青少年富有激情,热爱生活,对社会怀着极其美好的憧憬,对未来充满幻想。但是,青少年的情感又是缺乏理性的、不够稳定的,他们会因他人的影响而动摇自己的信念,会因不公平的现象而产生过激的思想和行为。由于青少年对我国社会历史缺乏

6、全面深入的了解,可能对我国社会的现状产生不满的情绪。同时,受到国际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存在贪图安逸、不想吃苦的思想,淡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国情教育,引导他们了解我国的历史和现状,培养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热爱和平的国际主义思想,对于我国的青少年以及我国的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教法和学法的选择(教法设计、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选择,合适的学法设计、学法选择及指导)我国五千年历史和百年屈辱、百年抗争的历史史实,学生之前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可以不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要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能够利用这些史实说明道理。 让学生查

7、找有关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具体方法:讨论法:如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2)问答法。在导入阶段和课中,大量使用。(3)阅读法。对课中重要文字、图片、图表要引导学生阅读。(4)笔记法。课文中重要的知识点、语句等要通过笔记批注和用笔勾画的方法进行标识。(5)探究法。结合课中的交流和探究。5.单元的基本课时安排序号课时内容概述课时时间安排1第一课:历史的足迹12第二课1节:弘扬民族精神13第二课2-3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3第三课: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1第1课时 第一课 历史的足迹执笔:岳阳 陈功鱼 邹美莲 审核:岳阳 陈功鱼 邹美莲

8、 一、课时基本内容:1课时 历史的足迹二、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取舍,教法、学法的选择等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分为三个框题:“五千年文明”简要回顾了我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百年沧桑”以我国被迫与外国列强所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为线索,回顾了我国自1840年以来所遭受的屈辱,阐释了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和损失,并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由强大变衰弱的根本原因。“百年抗争”通过介绍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叙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抗争史,反映了我国人民不畏强权、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和毅力,从而揭示了国家兴亡对国民的影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2

9、学情分析:本课几乎全在历史教材中,学生均已学过。要让学生以史带论,重点在论,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感受团结爱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3重、难点的确立:本节重点、难点:近代以来中国所遭受的世界列强的侵略,其中的重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中国战败后被迫与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查找资料,阅读有关资料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难点。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尽量简短的资料,让学生简单了解事件即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面对世界列强的凌辱时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懂得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动力来自于对祖国的热爱,从

10、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4教学资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课文中的材料。(2)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中国战败后被迫与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需补充一些相关材料。5教法、学法的选择:探究、体验、讨论、讲授等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讨论,将问题分析清晰,给学生以启发和反思,同时增加认同感:(1)讨论法。(2)问答法。在导入阶段和课中,大量使用。(3)阅读法。对课中重要文字、图片、图表要引导学生阅读。(4)笔记法。课文中重要的概念、意义等要通过笔记批注和用笔勾画的方法进行标识。(5)探究法。结合课中的交流和探究。(6)讲解法。本课知识点较多,需要

11、教师适当进行归纳和讲解。三、拟达成的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中国近代百余年沧桑的历史以及中华民族英勇抗争的历史。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以及结合历史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四、教学流程环节师生活动设计训练内容预期目标设计意图效果反馈与修正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准备查找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以及这几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整理查找有关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

12、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以及这几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课中教学课中教学复习导入:请说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几个,它们现在的情况如何,即哪些古国延续下来了,哪些古国则不存在了。 我们都知道世界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但是,随着世纪的更迭、时代的发展,除了中国,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已经尘飞烟灭了。而中国的文化,却还在枝繁叶茂地发展着。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到今天,并且继续影响着世界?这是我们今天首先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4页:进行思考归纳?第一课 历史的

13、足迹(板书)一、中华民族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史(板书) 1.中国人创造了五千年辉煌的中华文明。2.中华文明是世界上人类最早、最先进的文明之一。 3.世界各国广泛学习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海洋中独领风骚。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中华文化需要我们去保护,去发扬光大。 “1840”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忘记的数字,就是从1840年开始,中国人民开始了百年梦魇般的生活。那么,1840年以及之后的百年中,中国的大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让我们翻开历史看一看,请同学阅读教材P5-6:进行思考归

14、纳。二、百年沧桑(板书) 1.原因(板书):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以及国家的落后,外国侵略者的侵略。 2.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上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经受了百年的苦难。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有着顽强信念和不屈精神的民族,列强的枪炮声激起了中华民族英勇的斗志。请阅读教材P7-9页并回忆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百年的抗争过程?三、百年抗争(板书)为了捍卫国家独立、维护民族尊严,中华儿女蔑视强敌,甘赴国难,浴血奋战,宁死不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争。小结: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五千年文明,但到近代衰落了,列强侵略,国家苦难。为此,中华儿女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争,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

15、样,也为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奠定了基础。学生自由交流学生回答学生阅读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学生做笔记、勾书学生阅读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学生勾书做笔记学生阅读学生思考学生小结说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几个,它们现在的情况如何,即哪些古国延续下来了,哪些古国则不存在了。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到今天,并且继续影响着世界?1840年以及之后的百年中,中国的大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了解:中华民族百年的抗争过程?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对我们有何启示?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通过活动充分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以及取得的成果,懂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并

16、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生了解1840年及之后的百年中,中国所遭受的战争创伤,特别是这些战争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耻辱和灾难,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了解中华民族百年的抗争过程,激发学生的近国热情。总结提升,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课后安排1.完成练习册P?2.收集有关中华民族对内维护民族统一的资料。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维护民族团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五、教学反思:第2课时 第二课 历史的昭示1节:弘扬民族精神一、课时基本内容:1课时 弘扬民族精神二、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取舍,教法、学法的选择等1教学内容分析:第二课“历史的昭

17、示”是一单元的重点。“发扬民族精神”阐释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民族精神。几千年来,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伟大的民族。尤其是在近现代,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人民同帝国主义列强展开了英勇的斗争,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探索革命的道路,支撑着中华民族儿女奋发图强,走向强大、富裕。以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可贵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民族自信心。2学情分析:本课七下的思品教材中学生已学过。此处进行加深,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可贵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民族自信心。3重、难点的确立:本节重点、难点: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

18、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几千年来,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伟大的民族。当前我国新疆的“7.5”事件,说明民族团结是多么的重要,要激发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热爱祖国的情感。4教学资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课文中的材料。(2)对民族团结需补充一些相关材料。5教法、学法的选择:探究、体验、讨论、讲授等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讨论,将问题分析清晰,给学生以启发和反思,特别是民族团结,同时增加认同感:(1)讨论法。(2)问答法。在导入阶段和课中,大量使用。(3)阅读法。对课中重要文字、图片、图表要引导学生阅读。(4)笔记法。课文中重要的概念、意义等要通过笔记批注和用笔勾画的方

19、法进行标识。(5)探究法。结合课中的交流和探究。(6)讲解法。本课知识点较多,需要教师适当进行归纳和讲解。三、拟达成的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以及结合历史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四、教学流程环节师生活动设计训练内容预期目标设计意图效果反馈与修正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准备收集有关中华民族对内维护民族统一的资料。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整理维护民族团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课中教学课中教学导入:请同学们阅读P9:鲁迅和梁启超的名言,这两个人的名言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华

20、文明数千年历史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民族精神。第二课 历史的昭示(板书)一、弘扬民族精神(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10:回考:什么是民族精神?它有何作用?爱国主义的含义?表现?1.民族精神(板书)(1)含义(板书):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讨论: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比较中华文明与其他几种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辉煌的古代文明的不同命运,分析其原因。我国文明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有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支撑。(2)作用(板书):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史生生不息,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2.爱国主义(板书)(1

21、)含义(板书):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的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2)表现(板书):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企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的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传统,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发展和强大,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事迹。3.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板书)请阅读教材P11:体会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讨论:谈对“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抗洪精神”的理解,说说它们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这种勤劳勇敢、自强

22、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过时。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但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个体发展的基本要求。4.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板书)展示:课前查找的有关中华民族儿女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资料。(1) 中华民族儿女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讨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现实意义。(2)我国爱好和平,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今天的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小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生息、繁衍,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思想动力。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要为这种民

23、族精神而自豪,同时要在新时代把它发扬光大。学生思考回答学生阅读思考学生回答做笔记勾书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做笔记、勾书学生举例说明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学生展示学生讨论学生小结鲁迅和梁启超的名言说明了什么?什么是民族精神?它有何作用?爱国主义的含义?表现?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比较中华文明与其他几种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辉煌的古代文明的不同命运,分析其原因。什么是爱国主义?它有哪些表现?感受爱国主义情感体会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会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懂得它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学习本课的启示?归纳出民族精神,引入新课

24、让学生懂得:民族精神的含义、作用,爱国主义的含义、表现,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我国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爱国主义?它有哪些表现?感受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感受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激发起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的激情。引导学生了解“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懂得它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并积极弘扬这种精神,以建立和谐的国内国外环境。总结提升,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课后安排1.完成练习册P?2.收集资料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

25、新中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五、教学反思:第3课时 第二课 历史的昭示2-3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课时基本内容:1课时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二、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取舍,教法、学法的选择等1教学内容分析:第二课“历史的昭示”是一单元的重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历史事实证明了标题所揭示的真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这一框题从理论上论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论断。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最终

26、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2学情分析: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当代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主旋律。青少年的情感是缺乏理性的、不够稳定的,他们会因他人的影响而动摇自己的信念,会因不公平的现象而产生过激的思想和行为。由于青少年对我国社会历史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可能对我国社会的现状产生不满的情绪。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国情教育,引导他们了解我国的历史和现状,培养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我国的青少年以及我国的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重、难点的确立:本节重点、难点:通过一些历史事实,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过程,并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难点就在于让学生认识并认同教科书中主题文的结论。资

27、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为只有让学生搞清楚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学生才能明白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成功缔造了新中国。近代中国百年探索的历程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4教学资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课文中的材料。(2)对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需补充相关材料。5教法、学法的选择:探究、体验、讨论、讲授等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讨论,将问题分析清晰,给学生以启发和反思。(1)讨论法。(2)问答法。在导入阶段和课中,大量使用。(3)阅读法。对课中重要文字、图片、图

28、表要引导学生阅读。(4)笔记法。课文中重要的概念、意义等要通过笔记批注和用笔勾画的方法进行标识。(5)探究法。结合课中的交流和探究。(6)讲解法。本课知识点较多,需要教师适当进行归纳和讲解。三、拟达成的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过程说明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能力目标:培养起学生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态度,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价值观。四、教学流程环节师生活动设计训练内容

29、预期目标设计意图效果反馈与修正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准备.收集资料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整理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课中教学课中教学导入:从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你认识到了哪些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最终走出黑暗,走向光明,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雪耻梦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3-14并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说明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通过前面的学习: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史;也是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求救亡图存之路

30、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有过许多尝试。农民战争如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改良运动如戊戌变法: 失败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 失败都以失败而告终。这说明了什么?中国人要救国图亡只能走什么道路?1.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存在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小结:中国共产

31、党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实现富强的最坚强的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实践的历史选择: 农民革命不可能获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中国资产阶级担负不起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 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不会成功 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我们要进一步问,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成功呢?要通过革命建立全新的社会制度,就必须有全新的理论和思想作支撑。以往所有的运动或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它们缺乏先进的理论和思想。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走上了社会主义的正确的道路。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板书)

3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5-16,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思考: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辛亥革命比起前几次运动来有它的进步性,但它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这是因为:一方面,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另一方面,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极力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见,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1.由于没有先进正确的理论指导,以前救国救民的道路都失败了。2.中国共产党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3.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

33、国。小结: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走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并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这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学生思考回答学生阅读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做笔记、勾书听讲解学生思考学生阅读思考学生回答听讲解学生归纳回答做笔记、勾书学生小结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三次运动的结局如何?为什么?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存在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作用?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

34、国?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引导学生了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最终走出黑暗,走向光明,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雪耻梦想。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学生用已有的历史知识理解中国近代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独立与富强而进行的探索,这些探索失败的事实,为学生理解是中国人民选了中国共产党奠定基础.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基本的历程,感受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给出本节课的中心思想。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而言,采用先给结论后进行论述的方法是非常合适的。通过推理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巩固本课所学知识。课后安排1

35、.完成练习册P?2.收集资料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哪些差距。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树立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五、教学反思:第4课时 第三课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一、课时基本内容:1课时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二、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取舍,教法、学法的选择等1教学内容分析:第三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是一单元内容的总结和提升。要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忧患可以兴国”,引导学生了解国情,使他们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树立忧患

36、意识。“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分析了青少年要承担的历史责任,激励青少年面对现实,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懂得为中华民族的兴亡做好准备。是知识性最弱、情感性最强的一课。2学情分析:对于爱国者的事迹,学生知道不少,关键是如何通过对人物事迹的分析让学生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应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启发学生与这些爱国人物产生思想共鸣。培养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我国的青少年以及我国的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重、难点的确立: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对爱国者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体会。对于爱国者的事迹,学生知道不少,关键是如何通过对人物事迹的分析让学生体会他

37、们的思想感情。应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启发学生与这些爱国人物产生思想共鸣。4教学资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课文中的材料。(2)对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与创新方面的差距需补充相关材料。5教法、学法的选择:探究、体验、讨论、讲授等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讨论,将问题分析清晰,给学生以启发和反思。(1)讨论法。(2)问答法。在导入阶段和课中,大量使用。(3)阅读法。对课中重要文字、图片、图表要引导学生阅读。(4)笔记法。课文中重要的概念、意义等要通过笔记批注和用笔勾画的方法进行标识。(5)探究法。结合课中的交流和探究。(6)讲解法。本课知识点较多,需要教师适当进行归纳和讲解。三

38、、拟达成的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国情,了解我党的基本路线。 能力目标:认识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 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人民,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情感。四、教学流程环节师生活动设计训练内容预期目标设计意图效果反馈与修正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准备. .收集资料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哪些差距。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整理树立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课中教学课中教学导入:读教材P17:孟子的名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帝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并尝试进行解释。 这句话的原意是,一个国家内部没有执法严明的世臣和直谏之士,外部没有

39、抗衡的邻国和受侵袭的忧虑,往往会走向灭亡。由此可见,忧难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则会导致灭亡。 现在,我国与新中国成立前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时时不能忘记的就是“忧患”两个字。第三课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板书)一、树立忧患意识(板书)在当前我们为什么还要树立忧患意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7-18,进行思考归纳。学生分组讨论。树立忧患意识有两个原因:1.对于个人来说,如果因为生活富足而变得毫无理想,整天沉浸在享乐之中,就必然会堕落;对于国家来讲,如果满足于自己的现状,则会走向灭亡。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政治制度还很不完善,公

40、民的素质还比较低。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不足,否则,必然会落后。3.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技、教育、综合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差距。我们说到“树立忧患意识”,那么,谁应该树立忧患意识?(我们大家。)确实,我国每个中华儿女都应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特别是我们青少年,祖国的未来属于你们,建设祖国未来的责任也属于你们。青少年肩负着怎样的建设祖国的重任呢?二、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9-20:就名言名句谈读后感,说说这些先辈高尚的思想境界。寻找“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人物或有关的故事,也可以查找当代的人物或者自己身边的普通人及其故事。人物 事迹 学生阅读教材P19最后一段,说说自

41、己对这段话的理解。活动:结合教科书第19页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谱写自己的“毕业歌”小结:学生齐读教科书第20页一段学生阅读这句话并尝试进行解释。学生回答学生阅读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学生发言学生展示查找的资料,了解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学生回答学生阅读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学生阅读学生回答学生活动学生小结孟子的名言是什么意思?在当前我们为什么还要树立忧患意识?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哪些差距?我们说到“树立忧患意识”,那么,谁应该树立忧患意识?青少年肩负着怎样的建设祖国的重任呢?谱写自己的“毕业歌”这句名言是本部分内容的最好诠释,用此引入主题极为恰当。用提问的方法引发学生的思考,通

42、过讨论,使学生对树立忧患意识的重要性产生深刻的认识让学生通过事实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树立忧患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建设祖国的重任通过解释名句,让学生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胸怀,激发学生为国家民族的兴旺而担当重任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升华主题。课后安排1.完成练习册P?2.从历史一路走来,面对现实,展望未来,我们该做些什么?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树立忧患意识振兴中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五、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财富论坛单元课标要求1. 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

43、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3.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4.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讲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5.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6.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做到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1本单元教材简析(在教材中所占的地位、作用,教学资源分析,重、难、热、疑点、重

44、点章节、语篇等) 本单元体现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等目标要求和内容标准。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懂得社会财富的源泉,懂得勤劳在现时代的重

45、大意义,懂得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等;引导学生懂得市场经济中法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知法、懂法的意识;引导学生懂得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应遵守的道德准则等。第四课和第五课是第六两课的基础,第五课承前启后,是连接第四课和第六课的桥梁和纽带,第六课是第四、五两课的拓展和深化。教学重点难点:实现小康的伟大意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激发了我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之情。“解读小康”是重点。因此,本节课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小康”一词的含义、小康的实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中的地位、“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

46、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引导学生树立动脑筋、想办法的意识,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科技创造财富。国家税收的作用在教科书中表述得不够完整。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国家税收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富而思源”“勤俭节约”意识,懂得“富而思源”“勤俭节约”的意义。重点章节: “科技创造财富”、“开拓创造财富的源泉”、“合法致富,依法纳税”、“勤俭节约,文明消费”。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材料与图片,适当补充备课系统中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课后搜集部分材料:如寻找“先富带后富”的典型事例、人情消费等。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

47、识;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 能力目标: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收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增强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实现公平需要坚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的使命感。3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学习本章知识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等

48、)现代少年的特点是见识广,思维活跃,对社会事物比较热心和关注。由于现代社会各种媒体相当发达,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因此他们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发展的信息。本单元的设计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本单元设计的内容正是学习想要了解的内容;二是本单元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我国社会的发展,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及对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市场经济建设的相关内容。对于前者,学生已在七、八年级有关单元的学习有所了解,特别是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学生已通过多种途径,有所认识。相对而言,后者的学习较为困难,教师可

49、以以八年级的相关教学内容为基础开展教学,如八年级下册市场考察单元教学中,学生初步了解“市场经济”的概念,懂得市场经济中法律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入本课的“市场经济中的德与法”的内容。4.教法和学法的选择(教法设计、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选择,合适的学法设计、学法选择及指导)(1)关于 第四课“走向小康”。本课内容的设计遵循的是从直观向抽象、从感性向理性的逻辑。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观察社会、查找反映小康生活的资料获得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考察“小康”概念的起源,进而反观我国小康社会的理想目标。本单元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以组织开展以“我心中的小康

50、社会”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朗诵或绘画展等形式的活动。 (2)关于第五课“财富之源”。本课注重说理与摆事实相结合,在引导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财富的源泉后,引用大量事实,进一步坚定学生的认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让学生通过查找大量的有关事实,认识到劳动、科学技术、自强不息精神等在财富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3)第六课“财富中的德与法”。确立法制观念是社会发展对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经济活动中的道德问题也是当前社会最重视的问题之一,是需要教育非常重视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二者的

51、重要性。建议组织开展题为“经济中法律的意义”“经济中道德的意义”的“研讨会”,让学生通过事实和证据论证二者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具体方法:讨论法:如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2)问答法。在导入阶段和课中,大量使用。(3)阅读法。对课中重要文字、图片、图表要引导学生阅读。(4)笔记法。课文中重要的知识点、语句等要通过笔记批注和用笔勾画的方法进行标识。(5)探究法。结合课中的交流和探究。5.单元的基本课时安排序号课时内容概述课时安排1第四课:走向小康12第五课1-2节:财富基于勤劳、财富来自智慧与开拓13

52、第五课3-4节:“科技创造财富”“开拓创造财富的源泉”14第六课1节:合法致富,依法纳税15第六课2-3节: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勤俭节约,文明消费1第1课时 第四课 走向小康一、课时基本内容:1课时 走向小康二、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取舍,教法、学法的选择等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体现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的目标以及“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的内容要求。其中“感受小康”的框题阐释了学生生活的变化,让学生看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各种变化,从而体会小康

53、生活的到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解读小康”则剖根究源,考察了“小康”二字的来源及其含义,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的状况,认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重要意义。本课和第五课是第六两课的基础。2学情分析:学生对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有了解,本课内容的设计遵循的是从直观向抽象、从感性向理性的逻辑。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观察社会、查找反映小康生活的资料获得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考察“小康”概念的起源,进而反观我国小康社会的理想目标。3重、难点的确立:本节重点、难点:第四课是本单元“财富论坛”的引子,相对于其他课来说,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本课的两个框题

54、可以合并在一节课上。“感受小康”“解读小康”两个框题相比较,第二框题“解读小康”是重点。因此,本节课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小康”一词的含义、小康的实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中的地位、“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含义。4教学资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课文中的材料。(2)对实现小康的意义、全面小康需补充一些相关材料。5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观察社会、查找反映小康生活的资料获得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考察“小康”概念的起源,进而反观我国小康社会的理想目标。本单元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以组织开展以“我心中的小康社会”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朗诵或绘

55、画展等形式的活动。(1)讨论法。(2)问答法。在导入阶段和课中,大量使用。(3)阅读法。对课中重要文字、图片、图表要引导学生阅读。(4)笔记法。课文中重要的概念、意义等要通过笔记批注和用笔勾画的方法进行标识。(5)探究法。结合课中的交流和探究。(6)讲解法。本课知识点较多,需要教师适当进行归纳和讲解。三、拟达成的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了解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了解“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概念。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发展

56、的情感,懂得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四、教学流程环节师生活动设计训练内容预期目标设计意图效果反馈与修正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准备查找反映我国人民小康生活的照片或其他文字资料;思考并写出自己对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看法,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整理理解我国进入小康社会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课中教学课中教学导入:阅读教材P23-24:材料与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家庭近年来发生的变化以及家人的感受。第四课 走向小康(板书)一、感受小康(板书)环节一:感受小康:可以用一个词语概括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这个词就是“小康”。那么

57、,什么是“小康”?我们来感受一下人们对小康生活的描述。 教师呈现一组老百姓对小康生活的描述,学生了解老百姓眼中的小康生活。 (1)我家盖了三间瓦房,买了拖拉机,我过的就是小康生活,不愁吃穿嘛! (2)我家买了一百多平米的新房,买了小轿车,我家算是小康了。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反映小康生活的资料,或者自己家庭生活的状况,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小康生活。1.小康生活是一种衣食无忧、内心感到满足的生活状况。2.总体上达到小康的意义(板书)二、解读小康(板书)环节二:解读小康:“小康”到底指什么?请阅读教科书P26:的第一篇阅读资料,回答如下问题。 “小康”一词源自哪里?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概念最早是由谁

58、提出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1.小康水平(板书):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那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如何呢?请阅读教材P27:进行思考归纳。2.三步走的战略(板书)3.我国现阶段小康生活的状况:到2000年,总体实现了小康,但是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板书) 请阅读教材P27:最后一段阅读资料,了解什么是全面小康?“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之间的关系?4.全面小康:即更高水平的小康(板书)(1)时间:21世纪头20年。(2)特点:与总体小康相比,是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康相统一的小康。5.十七大对全面小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结: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所取得的成就,了解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要经历的基本过程。现在,我们懂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懂得了建设国家、改善人民生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学生阅读学生思考学生发言听讲解学生展示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其意义,畅谈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美好。学生阅读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学生阅读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学生小结直观感受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感受小康生活的到来。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小康:什么是小康?“小康”一词源自哪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