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中自我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23884573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PPT 页数:178 大小:8.2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二章社会中自我_第1页
第1页 / 共178页
第二章社会中自我_第2页
第2页 / 共178页
第二章社会中自我_第3页
第3页 / 共178页
资源描述:

《第二章社会中自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社会中自我(17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第二章 社会中的自我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一口气、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依然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依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帕斯卡帕斯卡我是谁?我是谁?我是谁?我是

2、谁?1010分钟以内,写出分钟以内,写出1515个个“我是谁我是谁”的叙述句子。的叙述句子。按照自己的思考顺序来写,不必考按照自己的思考顺序来写,不必考虑其中的重要性和逻辑关系。虑其中的重要性和逻辑关系。身高体重相貌出身阶层文化程度性别性格人际关系家庭10能力11学业成就12爱好13个人感情14理想抱负第一节 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界定(一)概念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个体对自己身心状态的察觉和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自我意识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形态等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与他人的关系与家人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自己在群体

3、中的位置等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概念自我监控自尊自我意识的内涵自我认知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控制物质的自我对自己身体、外貌、衣着、风度、家属、所有物等的认识。自豪感或自卑感追求身体的外表、物质欲望的满足,维持家庭的利益等。社会的自我对自己在团体中的名望、地位、自己拥有的亲友及经济条件等的认识。自豪感或自卑感追求名誉地位,与他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等。精神的自我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兴趣等特点的认识。自豪感或自卑感追求信仰,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智慧与能力的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1)相互联系,相辅相成;(2)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是自我控制的基础。例

4、如,对自己健康水平不佳的认知可以产生焦虑、苦恼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加强锻炼、提高健康水平的意向,从而发动、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实现这一意向。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C.Rogers现实自我:个体对自己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看法。理想自我:个体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大脑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形成均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现实自我产生于自我同现实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想自我则产生于这种相互作用中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要求被内化后,在个体头脑中整合形成的自我的理想形象。自我认知-自我概念(知)自我概念(self-conception)属

5、于自我研究中的认知层面。它是一个动态的心理结构,引发、解释、组织、传递以及调节内心和人际的行为和活动,(1)关于自己的记忆;(2)关于自己的特质、动机、价值以及能力的信念;(3)对自己的积极或消极评价(自尊)以及关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信念(Brown,1998)。自我概念的发展婴儿自我概念的萌芽是了解自己身体的界限.他把自己的身体与其他的客体区别开来。婴儿把自我等同于自己的身体。生命的第二年,儿童开始依据外部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行为。这是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发展的重要一步。虽然对外部标准的了解非常有限,儿童却有了依标准行事的自我体验。当幼儿成功地完成了某件事情时,他们会微笑(K

6、agan,1981)。15个月时,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年龄和性别是最初的成分;熟悉的家人被纳入自我概念,儿童开始有了自己属于某一家庭的认识。一些活动技能被纳入自我概念6岁到12岁期间,儿童的能力感和控制感不断增强。他们不再仅仅以能和不能来评判自己,而是将自己和别人的能力进行比较。儿童的内部自我概念也开始发展。年龄较大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图,这些已经超过了身体自我的范围,属于心理自我(psychological self)(Mohr,1978)。从13岁到19岁,其自我概念进一步的发展,心理能力不断提高,不再依赖别人或外部评价。与较小的儿童相比,青少年更善于表现自己。道德问

7、题变得非常重要,青少年试图以一种稳定的价值观,以普遍和抽象的原则来形成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形成途径我们扮演的角色我们和别人的比较我们的成功与失败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周围的文化社会同一性你的自我概念(对自己是谁的认识)不仅包括你的个人身份(你对自己个人属性的认识),也包括你的社会身份。你的民族、信仰、性别、学术专业依赖的“我”与独立的“我”自我(东方)妈妈邻居同事朋友自我(西方)妈妈邻居同事朋友亚洲、非洲和中南美地区的本土文化则把集体主义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这种文化孕育了相互依存的自我。这些文化中的人们更多地进行自我批评却很少自我肯定。一个具有相互依赖自我的人会有更强烈的归属感

8、。相互依赖型的人在与家人、同事和朋友完全分开后会失去那些定义自己的社会联系。他们不是只有一个自我而是有很多个自我:与父母相处时的自我、工作时的自我、与朋友一起时的自我。个人主义:身份更多是独立的。青春期是与父母分离的时期,个体开始依靠自己并且开始定义个人独立的自我。即便个体来到一片陌生的土地上,作为有特殊能力、特点、价值和梦想的独特个体,他的特性也会完整地保留下来。请在纸上画一个房子美国被试的偏好美国被试的偏好生活头像分析生活头像分析生活头像分析亚洲被试的偏好亚洲被试的偏好生活头像分析请依据上图画出同样比例的线条。相对判断(日本学生)相对判断(美国学生)AB那个图可与牛配对?A 还是 B?记忆

9、的差异差异(Masuda&Nisbett,2001)文化和变化视盲文化和变化视盲Culture shock在日本对英语很好的学生演讲了几周以后她想知道为什幺这些学生不发表任何言论没有问题,没有评论,她以为学生的兴趣点和她不同否则为什幺没有回应呢?意见、争论和批判思想的迹象会表现在哪儿呢?“最好的面店在哪儿?”答案依然是不变的沉默几个学生回应“要看情况。”日本学生难道没有偏好、想法、意见和态度吗?如果没有这些东西,那么他们头脑中有什么呢?对美国学生不是仅仅听讲座而且有时经常打断彼此并与教授互相交谈的原因感到好奇。为什么这些评论和问题带有强烈的情绪情感并且伴有竞争意味?这种争论可以表明什么?为什么

10、智慧看上去似乎与得到他人的赞许有关Culture shock日本朋友宴请的经历。每个人部遵循通用的用餐程序首先是看菜单、侍者很靠近地站在他们旁边,她选择了开胃食品和主菜。接着是日本主人和日本客人之间的紧张交谈。当正餐送上来时,她发现并不是她刚才要的那些。桌上每个人的食物都相同。这是非常令人沮丧的。如果你都不能选择自己的正餐那你怎么会觉得这是一种享受呢?如果每个人的食物都相同,那菜单还有什么用呢?美国主人会给自己的客人各种选择这使他深感惊讶“你要白酒还是啤酒、软饮料还是果汁、咖啡还是茶?”为什么让客人承担这些琐碎的决定?主人当然应该知道在这种场合什么是好的饮料。应该准备一些适当的好东西。三、自我

11、体验-自尊(情)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绪体验。自尊(self-esteem)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并要求受到他人、群体和社会尊重的情绪体验。影响自尊的信息因素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到的信息自己的内部标准生活中的成败经验如何提高自尊?McGowan,Jarman&Pedersen(1974)以37名低自尊的七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派为实验组合控制组。在18周的实验期,实验组参加每周三或四天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包括跑步、篮球、排球、足球等活动,以增进其耐力,而控制组则不参加任何有关活动。实验结果实验组的同学自我概念得分显著提高。受

12、试者自我概念的正向改变,可能来自特定领域(如游泳或球类)的学习情境或成果中所体验到的自我能力感。学习新的事物,培养与开发自我能力,将可以增进自我效能,进而改变自我概念与自尊。社会比较得到的信息人对自己的认识特别是评价往往不是孤立地进行的,我们总是将自己与其他类似的人作比较后得出对自己的评价。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1954)曾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评定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他把这个过程称为“社会比较过程”。在同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之间,如果弟弟或妹妹很能干则哥哥或姐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较大的挑战。比较的对象那些被用于社会比较的对象往往是和个体条件相当的人,因为相似的他人可以提供更

13、多真实、有效的信息,这是费斯廷格的“相似性假说”(平行比较)。Tesser则认为个体进行社会比较不是为了减少对能力和观点的不确定性,而是为了维护积极的自我评价。社会比较的动机是多种的,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情况下会使用不同类型的社会比较。上行比较下行比较上行比较Wheeler等人(2000)认为个体喜欢和比自己等级高的他人进行比较,寻找与他人的差距,达到自我进步、自我完善的目的。当个体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时,不仅对自己有鼓舞作用,而且可以获得如何提升自己的有效信息。LockWood和Kunda(1999)研究发现,上行比较对自我的影响依赖于个体对自己未来达到他人成就状态的知觉,当个体认为自己

14、可以取得同样成功时,才会有积极鼓舞作用,当个体尽最大努力仍无法达到上行比较的目标时,上行比较会使人有挫败感。下行比较Wills(1981)认为当个体遭遇失败、丧失等任何消极生活事件时,个体自尊、心理健康水平就会下降,这时个体倾向于和处境比自己差的人比较,以此来维持其自尊和主观幸福感,达到自我满足的目的。面对压力时,下行比较有着很好的适应功能和调整作用。但Lockwood(2002)发现下行比较对自我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如果个体感觉自己不会像下行比较目标一样不幸时,下行比较会提高其自我评价;如果个体感觉自己也会像下行比较目标一样不幸时,这时下行会威胁其自我概念。自己的内部标准自尊强调的是自我

15、接受、自我悦纳具有高度自尊的人不把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不会通过与别人比较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的快乐在于自己就是自己,而不是比别人好。把自尊建立在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不是分数、外貌、金钱或别人的赞美的基础上的自尊感明确的人,会一直感到状态良好。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的经典公式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根据这个公式,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成功或许有许多制约因素,不是很容易就做到的,但我们可以降低对工作和生活的期望值,这样,一个小的成功,就可能使我们欣喜不已。自尊与对失败的反应在我们的大部分生

16、活中,评价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部分。所有的这些评价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都得到了我们的那一份成功和失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以同样的方式对这些评价作出反应。你的自尊水平在你对这些信息会作出怎样的反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低自尊与失败实验室研究探查了当被告知测验成绩好坏时,高自尊和低自尊的人会作出怎样的反应。这些研究中的被试要参加一个测验,测验通常声称要测查他们的智力水平,或者要测查完成某一任务时需要的一些特别的能力。然后,研究者给被试一个假反馈,告诉他们是做得很好或很差。当被告知在测验中失败了时,高自尊和低自尊的人会怎样反应?实验者发现,低自尊的人不再努力尝试,他们的成绩会更差,并且当想到在

17、第一次测验中失败了时,他们更可能会放弃第二次测验。相反,不管怎样看待第一次测验的成绩,高自尊的人都会像原来一样努力。自尊研究1有一项研究考察了大学生对期中考试成绩的反应,其结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会有重要意义(Brockner,Derr,&Laing,1987)。在学期一开始,对学生进行了自尊测验,但研究者当时没有告诉学生测验的结果以及测验的目的。开学五周后,学生们参加了考试,并得到了成绩。在这次测验中,研究者发现高自尊和低自尊学生的成绩几乎是一样的。然后,研究者把学生按照好成绩(得A或者B)和坏成绩(得C或者更低)分开。研究者想知道,在测验中得低分的低自尊学生会不会降低了学习动机,就像在实验室

18、里的低自尊被试得知测验成绩很差时的反应一样。也就是说,他们会不会或多或少地“放弃”学习,并且在下一次考试中成绩更差?在第一次测验中得高分的低自尊学生在第二次考试中的表现和高自尊学生一样好。但是,在第一次考试中成绩差的低自尊学生在第二次考试中的成绩却很差,与跟他们相对应的高自尊学生的成绩却有显著差异。自尊研究2另一项研究发现,低自尊的人并不需要真正地去体验失败,而是仅仅想像一下他们失败了就可以产生这些消极影响(Campbell&Fairey,1985)。在这一研究中,要求被试想像他们在一个25条字谜游戏中的表现,或好或不好。想像失败情景的低自尊被试认为他们在真正游戏中的表现会很差,而且在实际上,

19、比起那些想像成功情景的低自尊被试来说,他们的表现确实也很差。(2)对不同反应的解释相当多的研究都表明,低自尊的人收到关于他们表现的消极反馈时,会变得泄气并失去前进的动力。当被告知考试成绩不好或发现自己在完成挑战性任务时不能做得很好时,高自尊者与低自尊者的反应却是相当不同的。我们怎样来解释这一差异?一种解释是,这些对失败反应的差异源于人们更倾向于接收那些与他们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反馈。与一般人相比,低自尊的人更容易相信自己比别人失败。因此,比起那些违背自己预期的信息来,低自尊的人更容易相信符合他们消极的自我形象的那些反馈。另一种对这一差异的解释是,消极的反馈提醒了低自尊者本来就有的对自己的消极评价

20、。这种消极反馈引发了与之相连的其他消极想法,让低自尊者想起了自己的其他缺点和弱点。根据这一解释,接收到在某任务中失败了的信息之后,低自尊者通常会变得泄气和动机缺乏。这一解释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只是让低自尊者想像失败的情景,他们在后来的任务完成中就会真的表现很差。那么,在失败后,高自尊的人是如何防止自己泄气的?当考试失败时或工作表现很差时,他们为什么会不放弃?近来的一些研究显示,高自尊者发展了一种个人策略来减弱消极反馈的影响(Heimpel,Wood,Marshall,&Brown,2002)。在这些策略库中,包括将对失败的反应集中在注意到他们具有的好的品质上,而不是集中在他们所做的错事上。

21、因此,与消极反馈引起低自尊者想到自己的错误和失败相反,同样的反馈会让高自尊的人想到他们的能力和成就。一些研究证明了这种减少失败影响的高自尊策略。跟先前的研究一样,在实验中被试接收到表明他们在一项成就测验中表现得好或者不好的反馈(Brown&Smart,1991)。然后,让被试根据一系列的客观指标来描述自己。有一些指标是关于成就状况的(例如,能力、智力),其他指标是关于社会性状况的(例如,诚恳、善良)。关于社会性品质的评价结果如图所示。正如所预期的,当发现自己在成就测验中失败了之后,低自尊者倾向于较低地评价自己的社会性品质。但是,对于高自尊者,当在成就测验中失败后,他们对自己的社会性品质的评价要

22、比他们原以为自己的测验成绩会很好时的评价更高。这些结果显示了高自尊者的一个策略,运用这一策略,即使在面临消极反馈时,高自尊者也能维持其较高的自我价值感。当告诉高自尊者他们在一个领域内没做好时,他们会提醒自己在另一领域里他们做得有多么好。如果他们把工作搞得一团糟,高自尊的人可能会提醒自己他们有很多朋友。如果他们在手球比赛中输得很惨,他们也许会想起自己的象棋玩得有多么好。这一策略使得高自尊的人即使在面临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下坡路时也能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二、不同自尊水平者的特点(1)社会动机上的差异。(2)在任务表现和坚持性上的不同。(3)可塑性上不一样。(4)偏见上的差异。(5)情绪和应对上的不同。

23、(6)高自尊者与低自尊者的归因风格也不同。(1)社会动机上的差异自我提高(self-enhancement)动机自我保护(self-protection)动机自我提高是期望获得成功的动机;自我包会是避免失去自尊的动机。高自尊者的动机主要为自我提高,他们总是尽力追求目标以提高自己的自尊。高自尊个体很少担心失败,也很少考虑保护自己。即高自尊者对提高自己的尊严和公众形象感兴趣。他们希望别人认为他们很好、钦佩他们,并且当他们某事做得好时赞许他们。当然,低自尊的人也希望得到这样的敬佩。我们都喜欢听别人说自己的好话,喜欢知道别人尊敬和钦佩自己。不过许多研究表明,低自尊者不像高自尊者那样喜欢抓住机会表现自己

24、,让别人看到自己有多么好。为什么会这样?答案是,低自尊者的行为动机似乎来自于对自我保护的关注(concern for self-protection)。表现为害怕失败、遭拒、受辱之类的结果,他们对这样的情境非常警惕,总是试图逃避;他们也渴望成功,却不太相信自己能成功(McFarlin&Blascovich,1981)。换句话说,这些人更关注于保护自己不要在公众中丢脸和受窘。成为公众注意焦点的机会可能会带来别人的赞赏和钦佩,但同样的机会也伴随有失败或看起来很傻的风险,而这些会带来公众的不喜欢和嘲笑。权衡利弊之后,低自尊者对自我保护的需要胜过了他们希望被别人看重的需要。由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低自尊的

25、人往往会避免和他们可能比不上的人做比较。自尊研究3在一项研究中,学生被试有机会将自己的成绩与其他学生做比较(Wood,Giordano-Beech,Taylor,Michela,&Gaus,1994)。引导被试认识到比较自己在不同任务中表现,自己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与其他人比较,自己的表现就不怎么样了。与自我保护观念一致的是,低自尊者只有在体验到安全的情况下才想知道自己与他人比较的情况。当他们知道自己表现很好时,他们才想知道更多的信息。当他们知道他们表现不好时,他们就不想知道了。低自尊者甚至在评价之前就体验到了令人不快的比较所带来的恐惧。设想一下,在网球赛即将到来之前,有一个低自尊的人认识到自己

26、似乎要输掉比赛,那么这个低自尊的人可能会采取什么样的反应。研究表明,在这样的情境下,低自尊的人有时会借助于自我妨碍手段。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由于害怕失败,人们在就业面试前欢饮通宵,在大考来临前玩视频游戏而非学习。全力争取却失败了因延误时间导致失败的好借口哪一个更让人泄气?如果我们在重重阻碍下失败了,我们仍可以维持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竟然成功了,那正好可以提升我们的自我形象。自我妨碍有利于我们把失败归于一些暂时的或外在因素(“我身体难受”;“我昨天晚上熬得太晚了”)而非自己的天赋

27、或能力的匮乏,从而可以保护我们的自尊和公众形象。自我妨碍研究“药丸和智力测验”的实验研究想像一下你是杜克大学的一名被试。你通过猜测答出了一些智力难题,然后被告知:“您是目前为止的最高分!。当你还在为自己的幸运感到难以置信时,给你呈现两种药丸,你必须服用其中的一种,才能继续下面的题目。一种药丸有助于你的智力活动,另一种则会干扰你的智力活动。你会选哪种药丸呢?多数学生会挑选第二种以便为不久可能出现的糟糕成绩提供借口。自我妨碍的其他方式运动员减少对重要的个人赛事的准备。给对手提供一些有利条件。在任务刚开始时不好好干,这样就不至于对自己产生过高的期望。(2)在任务表现和坚持性上的不同高自尊者在经历失败

28、后更能坚持;他们在不可能任务上也很执着,即使是主试提醒不要在某些问题上花太多时间,高自尊者仍会执迷不悟。高自尊者会对自己的表现做出更有利的预期。研究者让被试在经历成败后预期自己将来的表现。结果,高自尊者总认为自己将来会表现得更好(McFarlin Blascovich,1981)。(3)可塑性上不一样低自尊者比高自尊者更容易改变和受欺骗(Brockner,1984)。低自尊者更容易被人说服(Janis,1954),更容易受群体的影响。低自尊者的行为表现在不同的情境中差异很大。这可能是因为低自尊者缺乏清晰一致的自我概念。对于他们来说,抵制外部的影响非常困难。由于低自尊者的动机主要为自我保护,因此

29、,顺从群体的意见对他们来说更安全。(4)偏见上的差异低自尊者对少数派、其他群体的成员以及自己给予更多的负面评价。高自尊者对自己和其他群体成员在评价上喜欢区别对待的。(5)情绪和应对上的不同高自尊者和低自尊者的重要差别之一就是情绪体验上的不同。高自尊并不能带来实际利益,但它可以使人感觉良好。低自尊者更容易经历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体验。两者在情绪波动性上也有差异。与高自尊者相比,低自尊者的情绪波动性更大(Campbell,Chew,&Scratchley,1991)。(6)高自尊者与低自尊者的归因风格也不同高自尊者常将成功归为内部原因,如归因为自己的能力或努力,把失败归于外部因素,如难度、运气或他

30、人。低自尊者则相反,他们常把成功归为外部因素,将失败归为内部因素。低自尊者多使用总体归因,在认知上更倾向于过度概括。高自尊者在学业上失败时,他们会认为自己在其他方面如社交方面仍然是很成功的。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将失败归因于别人的归因方式叫做自我服务归因偏差(self-serving attributional biases)。自我服务偏见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一边轻易地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要好。这种自我美化的感觉使多数人陶醉于高自尊光明的一面,而只是偶尔会遭遇到其阴暗的一面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31、好几个实验已经发现,当得知自己成功后,人们乐于接受成功的荣誉。他们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诸如“运气不佳”,“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这样的外部因素(camDbeused_kides,1999)。在解释胜利时,运动员一般会将其归因于自我本身,对于失败则推脱给其他因素,诸如错误的暂停不公平的判罚,对手过于强大或是黑哨(c吣o【hers199I;k10nde,1992;MullenRlordan,1988)。想想看汽车司机们愿意为自己的事故承担多少责任呢?在保险单上,司机们总是这样描述他们的事故:“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一辆车,撞了我一下又跑了”;“我刚到十字路口,一个路障忽然弹起来挡住了

32、我的视线以至于我没看见别的车。”“一个路人撞了我一下,就钻到我车轮下面去了”罗斯和西科利(Rosssic州y,1979)还研究了婚姻中的自我服务偏见。他们发现,加拿大已婚的年轻人通常认为,他们在清理房间或照顾孩子这些方面所承担的责任,要比配偶认为得多。在一个全国性的调查中91的妻子认为自己承担了大部分的食品采购工作。但只有76的丈夫同意这一点(Bu啪s,1988)。在其他研究中妻子们对自己所承担家务的比例的估计,也高于丈夫们对她们的评估。每天晚上,妻子和我总会把要洗的衣服随手丢到卧室盛衣篮的外面。第二天早上我们中的一个会把衣服拣起来放进篮子里。当她对我说:“这次可该你去拣了”的时候,我想,“哼

33、十有八九都是我去拣的。”于是我问她:“你觉得有多少次是你拣的?”“噢!”她答道:“差不多十有八九吧。”自我服务偏见适应性即使是错觉性的自我提升也是与许多心理健康指标联系在一起的。谢莉泰勒和她的同事指出,“相信自己比同伴拥有更多的天赋和积极的品质能使我们对自己保持良好的感觉。而且这种对自己的正性的感觉能为我们提供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环境的资源”。自我服务偏见适应性施伦克尔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我服务知觉在一定程度会毁掉一个群体。大学期间作为摇滚乐队的一名吉他手施伦克尔注意到“乐队成员总是高估自己对群体成功的贡献而低估他们对失败所负的责任。许多很棒的乐队都是由这些自我赞扬倾向所引发的问题而解体的。”群

34、体成员的自我服务知觉进行了研究。在9个实验中他让实验者共同完成某些任务。然后他故意告诉他们,他们的任务完成得很棒或是很糟。在所有的实验中,成功组的成员宣称自己为本组的成功所做的贡献要高于失败组成员。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比别人贡献得多,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没做什么贡献自我服务偏见还会夸大人们对自己群体的评价。当各个群体之间进行比较时,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的群体足最杰出的。多数大学女生联谊会的成员都认为自己群体内的成员不象其他女生联谊会的成员那样爱逞能和势利眼。53的荷兰成年人认为自己的婚姻或伴侣比其他大多数人的要好,只有1的人认为自己的婚姻比其弛人的差。66的美国人给自己长子所在的公立学校的打分是A或B

35、,同时几乎同样多(64)的人给全国的公立学校的打分是C或。大多数企业总裁和部门经理都会高估自己企业的生产力和增长率。虚伪的谦逊人们对外展示的自我和他们的自我感觉是不同的。这种自我贬低是一种很巧妙的自我服务因为它很像安抚心灵的定心丸。一句“我太笨了”可能会引发身边的朋友安抚说:“你做得很好!甚至像“我多希望我没这么丑”这样的评论至少也会引发“那有什么我认识不少人,可比你丑得多”这样的安慰。古尔德等人发现,在一场实验性的辩论中,马里兰大学的学生们在公开场合下都会夸奖他们的参赛对手但在私底下,却把参赛对手贬低一番。鲍迈斯特等人要求学生们写一篇题为“一次重要的成功经历”的文章。那些被要求署名和预备要向

36、大家当众宣读自己故事的学生,常常提到他们得到的他人帮助或情感支持。而那些匿名写作的人则很少提到这些;相反,他们更多地描述自己是如何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在鲍迈斯特等人看来,这些结果暗示一种“表浅的感谢”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逊,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印象管理印象管理自我服务偏见、虚伪的谦逊和自我妨碍都揭示出个体十分在意自我形象。在不同程度上,我们始终在管理自己给他人营造的印象。自我展示 自我展示(self-presentation)是指我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我们致力于管理自己营造的形象。我们通过推脱、辩护和道歉等方式

37、来支撑我们的自尊并检验我们的自我形象(SchlenkerWeigold,1992)。对某些人而言,有意识地自我展示也许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不断地监控自己的行为,注意他人的反应校正自己的社会行为以达到社会赞许性效果。那些在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倾向量表上得分很高的人(这些人往往赞成“我倾向于成为人们希望的样子”)表现得像社会中的变色龙他们不断根据周围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为了让自己的行为和环境合拍,他们很可能会支持一些其实他们并不想赞成的观点。由于总是意识到他人的存在,所以他们很少会依据自己的态度而行动。对于高自我监控者而言,个人态度是为其社会调节功能服务的。它可以帮助这些人

38、适应新工作、角色和人际关系。那些自我监控性差的人则很少关心别人是怎么想的。他们更多地受其内在的指引,从而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感觉和信念来说话做事。如果要他们列举一下对同性恋伴侣的看法,他们会怎么想就怎么说,而毫不顾及听众的感受。我们大多数人则处于行骗专家式的高自我监控和榆木疙瘩式的低自我监控这两个极端之间。在一些以自制为美德的文化,如中国和日本,人们更多地展现出谦逊和自制性的乐观。在中国和日本,人们较少表现出自我服务偏见。孩子们要学会如何与别人分享成功的荣誉并勇于承担失败的责任。“当我失败时那是我的错,不是集体的错”(Anderson1999)。在西方国家,孩子们则要学会在成功时感到骄傲而在失败时

39、归因于环境。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控制点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如果你很健康,你认为这是因为你能照料好自己,还是因为你幸运?你赢了一场比赛,是因为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还是因为运气好?当好事发生在你身上时,你认为这是实至名归的呢,还是运气所致?而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你会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还是把它归结于命运?心理学的思想:你的行为后果是由你本人控制还是由外在力量所左右?你相信在你的行为及后果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吗?Rotter认为个体在某些事件原因的归结方面是存在很大的差异。当人们把自己的行为后果归结为运气、命运或是他人力量的影响时,Rotter认为这种人属

40、于外控型(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如,你认为健康取决于运气,孤独是环境造成的,赢了比赛是因为交了好运气。跟多数人相比,你比别人更相信发生在你和别人身上的事情是不受你的控制的。如果人们把行为后果归因于自己的行为和人格特征,在他们属于内控型(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如,你认为身体好是因为能照顾好自己,孤独是因为自己不努力,赢了比赛也是努力的作用。在内控型的人看来,人可以影响将要发生的事情,无论发生的是好事还是坏事,都是自己造成的。测测你的控制点测测你的控制点下面的每种陈述都表明它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你的情况。量表如下:1=非常不赞成2=不赞成

41、3=有点不赞成4=介于赞成和反对之间5=有点赞成6=赞成7=非常赞成1.1.我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是因为我的努力。我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是因为我的努力。2.2.订计划的时候,我相信我肯定能让它发挥作用。订计划的时候,我相信我肯定能让它发挥作用。3.3.我喜欢带有运气的游戏,而不是纯粹需要技术我喜欢带有运气的游戏,而不是纯粹需要技术的游戏。的游戏。4.4.只要我下定决心,我能学会几乎所有的东西。只要我下定决心,我能学会几乎所有的东西。5.5.我的专业成就完全取决于我的努力工作和能力。我的专业成就完全取决于我的努力工作和能力。6.6.我通常不设定目标,因为我很难最终实现它们。我通常不设定目标,因为我很

42、难最终实现它们。7.7.竞争不能使人变得优秀。竞争不能使人变得优秀。8.8.人们通常靠运气获得成功。人们通常靠运气获得成功。9.9.在所有的考试、竞争中,我想知道我比别在所有的考试、竞争中,我想知道我比别人做得怎样。人做得怎样。10.10.干一些对于我来说太难的事情,没有意义。干一些对于我来说太难的事情,没有意义。计算分数的时候,把第3、6、7、8、10题进行反向计分(1=7;2=6;3=5;4=4;5=3;6=2;7=1)。然后合计十个项目的分值。最近研究者选取了一个大学生样本,平均分是:男生51.8,女生52.2。得分越高,表明你越相信自己能控制成就。根据人们在控制点维度上所处的位置,研究

43、者可以预测大量的行为,包括在学校的表现,是否参加下一次比赛,生病时要花多长时间恢复。是否采取某种行动,主要取决于我们对行为结果的想法。所以,不难理解那些自信可以控制情境的人和不相信自己能控制情境的人,表现是不同的。像其他的人格特质一样,控制点量表的得分具有很高的跨时间稳定性。但是,这些分数并不是不变的。例如,上大学会使人变得更内控(Wolfe&Robertshaw,1982)。一项研究发现,离婚后的女人有一段时间变得更外控。但几年后她们的控制点水平又变得和已婚妇女一样(Doherty,1983)。我们就控制点的个体差异如何影响行为探讨两个问题:控制点和个体幸福感的关系;这种人格变量对我们的身体

44、健康的影响。1.控制点和幸福感locus of control and well-being什么人更幸福?是认为自己可以控制一切的内控者,还是那些认为自己不能对付压力的外控者?哪种人更优秀,更受人喜欢,适应得更好?87岁的心理学家詹姆斯麦凯(MacKay,1980)的经历:去年夏天我变成了一个微不足道的人。我妻子的膝盖惠有关节炎而在那个时候我的腿断了。我们来到一个疗养院。那儿只有疗没有养。医生和护士长做所有的决定:我们仅仅是有生命的物体。感谢上帝那段时间只有两周疗养院的护士受到了很好的训练并且非常富有同情心:我认为那的确是城里最好的疗养院。但是我们从进入到离开都是微不足道的人。研究证明促进个人

45、控制系统确实可以真正地增强个体的健康和幸福和你一起住的人如果可以自己选择早餐吃什么什么时候去看电影晚睡还是早起那他们可能活得更久并一定会更快乐(TimkoMoos1989)。给工人完成任务的回旋余地和让他们拥有一些决定权可以改善并重振士气(MillerMonge,1986)。庇护所里无家可归的居民很少可以选择吃饭和睡觉的时间,更谈不上控制自己的隐私权,所以在寻找住处和工作时更可能产生被动和无助感(Bum1992)。对环境有一定控制权的囚犯:可以移动椅子,控制电视,并且开关电灯会较少体验压力,较少出现健康问题,并且较少有故意破坏的行为。西班牙现代的瓦伦西亚监狱里那些行为表现好的犯人可以得到进入课

46、堂、参加体育运动和享受文化娱乐的机会。工作所赚的薪水可以存人信用账户,还可以换额外的餐点。应该从两方面看这个问题:一方面,内控的人工作更努力,做出的成就更多,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可以控制事件的结果;另一方面,仅仅是因为人们相信自己可以控制结果,并不意味着他们确实控制了。高度内控的人会花精力去追逐彩虹,做无用功,或者按照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制定计划。可能外控者知道了自身的局限性,他们只为那些合理的、可能达到的目标而工作。快乐由许多因素决定,在控制点图上的任意一点,我们都能指出快乐和不快乐的人。但是,通常研究者会发现一些特例,内控者倾向于比外控者更快乐(DeNeve&Cooper,1998)。为了更好

47、的理解这一结论,让我们看一下控制点和一些幸福标志的联系:心理障碍、成就、心理治疗。(1)心理障碍一般来讲,有心理障碍的人倾向于更外控(Lefcourt,1982;Phares,1976;Strickland,1978)。例如,外控得分与高焦虑水平相关。然而,许多研究者对控制点和抑郁之间的关系特别感兴趣。研究发现,与内控者相比,外控的艾滋病男性患者对他们的状况更抑郁(Evans,Ferrando,Rabkin,Fishman,2000)。一项研究测查了被诊断为癌症病人的抑郁水平。对外控病人来说,诊断出来的疾病越严重,他们就越抑郁。然而,疾病的严重程度对内控病人的抑郁没有影响。内控病人相信仍有希望

48、控制病程。这种信念可以防止他们对自己的状况感到绝望、抑郁。一项以自杀病人为被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控制点和抑郁之间的关系(Melges&Weisz,1971)。让想自杀的病人回忆产生这种念头之前,要求他描述在那种紧张状态下,在这段时间里自己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同时录下他的话。分析录音资料,发现这些病人的描述中出现的外控语词越多,自杀的倾向就变得越严重。企图自杀的人在产生自杀念头之前,他们无法控制的事件通常会增多(Slater&Depue,1981)。大学生中外控的人比内控的人有更多的自杀念头(Burger,1984)。研究还发现,一个国家的自杀率和公民的控制点平均得分之间相关系数为.

49、68,而且外控得分是高自杀率的指标(Boor,1976)。以上研究表明,控制点和某些心理障碍有关,特别是抑郁。但在解释这些研究结果时,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在控制点量表上处于外控一端的大多数人生活得很快乐,而且适应也不错,虽然控制点与某些心理障碍相关,但显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导致心理障碍;第二,人际关系是相互的,很难肯定外控会导致心理障碍。事实上,也许是外控的人容易变得抑郁,但也可能是抑郁的人变得更外控。(2)成就在西方社会,幸福感的标志之一是在校表现和个人事业上的成就。尽管高成就者并非绝对没有心理问题,但我们通常认为糟糕的工作表现是心理问题的原因,而学业和工作表现的改进则表明患者正在好转。

50、当研究者用控制点分数预测成就时,他们一致发现内控的学生学业成绩更好,教师评价更高(Kalechstein&Nowicki,1997)。在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中都存在这种情况,在成年人当中尤其明显。为什么内控者在校表现更好?一个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应当对自己的成绩负责。内控的学生相信努力学习会对考试起作用,外控的学生觉得他们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会对考试成绩起作用;另一个原因也许是内控者和外控者对反馈的回应方式不同(Gilmor&Reid,1978,1979;Martinez,1994)。内控的学生更可能把高分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但如果外控的学生取得了好成绩,他会觉得原因在于运气好或考试容易。内

51、控者能根据反馈更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期望值,这表明他们能指导自己应该怎样复习考试。外控者总为自己糟糕的表现寻找借口(Basgall&Snyder,1988)。外控的学生总认为老师不公平,不为考试做准备,因为他们断定学业的成功取决于老师,而内控的学生会积极关注那些有助于实现目标的信息。研究者发现,内控的大学生更可能知道考试的时间、等级评定的规则以及其他能帮助他们在班上取得好成绩的相关信息(Dollinger,2000)。内控者不仅仅在学校中取得高成就。对职业设置的研究也发现,内控的工人比外控的工人成就水平更高(Judge&Bono,2001)。有些人认为是否能提高销售额,是否能激励员工,以及是否能按

52、时完成任务,这些都取决于自己。一项大型研究以24个国家的大公司的管理人员为被试,考察了控制点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Spector et al.,2001)。虽然被试来自不同的文化,但那些认为自己能控制工作环境的管理人员一致报告了较高水平的工作满意度;而控制感较低的管理人员其工作满意度也较低。(3)心理治疗由于外控和心理障碍有关,所以研究发现,患者通过成功的心理治疗变得更内控了(Strickland,1978)。例如,以色列士兵在经历激烈战斗后,有人患了由压力创伤导致的精神障碍(Solomon,Mikulincer,&Avizur,1988),深度的压力体验导致了各种症状。战后,研究者迅速测试了士

53、兵们的控制点。发现他们的外控得分相当高。但三年后,他们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这时他们的内控得分提高了。士兵们的心理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和他们对失控的感知有关。但当他们发现自己可以支配自己的生活时,这些士兵就开始好转了。总之,大量研究表明,控制点和幸福感有关。虽然有例外,但总的来说内控者在大多数幸福感指标上都比外控者好。这一结果并不意味着外控一定导致心理问题,但它的确说明了对控制的感知是心理健康因素之一。阻碍医生开展工作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患者的合作。许多患者不吃药或者不继续治疗。当然,还有一些患者做得很好,他们注意饮食、按时吃药、参加治疗、准时赴约。这种差异引起了心理学家的思考,他们设想控制点可能

54、会对健康行为的塑造起到一定作用(Strickland,1989;Wallston&Wallston,1981)。2.控制点和健康 为什么内控者和外控者对待他们的身体健康问题的态度会有区别呢?研究表明外控者确信他们对于改善身体状况或者避免疾病是无能为力的。他们是否生病是不可控的,当他们生病时,则会依靠医生恢复健康。而内控者相信他们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内控者看到了行为与感受之间的关系。内控者更注意饮食,积极锻炼身体,如进行有氧运动或慢跑。有研究发现对其身体健康具有外控倾向的大学生更可能吸烟、酗酒、不吃早饭、吃脂肪过多的食品,不经常吃水果和含纤维多的食物(Steptoe&Wardle,2001)。内控者,特别是那些认为自己能控制饮食的人,往往能减肥成功(Blach&Ross,1975;Wallston et al.,1976)。对戒烟(Kaplan&Cowles,1978)的研究发现了相似的结果。简言之,医生在尽力让病人好好照顾自己时面临两个任务:病人必须把他们的健康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他们必须相信自己能影响身体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