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

上传人:lis****211 文档编号:223199040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7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紧紧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内培”、“外引”相结合,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师资培养体系,通过大力培养和积极引进,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结构优、有活力的师资队伍 已逐步形成。1. 教师总量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通过大力培养与引进,加大外聘和内部挖潜的力度,我校教师数量不断增加,生师比稳中有降,教师总量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详 见表 2-2)。表 2-1 近三年折合学生数一览表学年 普通本专科学生数 硕士生数 夜 大学生数 函 授学生数 折 合在校生数2004- 2005 13724 90 784 1433 142382005- 2006 15435 220 8

2、99 1096 161442006- 2007 16836 392 1196 1290 17912表 2-2 近三年生师比情况一览表学年 教师总数 折合在校生数 生师比专任教师数 外聘教师总数/折合数 教师总数2004- 2005 738 147/74 812 14238 17.53:12005- 2006 880 129/65 945 16144 17.08:12006- 2007 990 189/95 1085 17912 16.51:12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在数量增加的同时,我校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学历学位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日趋合理,队伍年轻,充满活 力,学历水平

3、高,发展态势良好(详见表2-3、表 2-4、表 2-5、表 2-6)。表 2-3 师资队伍职称结构情况表学年 师资总数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2004- 2005 680 83 12.20 181 26.62 235 34.56 181 26.622005- 2006 792 106 13.38 207 26.14 287 36.24 192 24.242006- 2007 894 135 15.10 228 25.50 342 38.26 189 21.14表 2-4 师资队伍学位结构情况表学年 师资 总数 博士 硕士 学士 其

4、他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2004- 2005 680 72 10.59 358 52.65 227 33.38 23 3.382005- 2006 792 113 14.27 435 54.92 226 28.54 18 2.272006- 2007 894 180 20.13 480 53.69 213 23.83 21 2.35表 2-5 师资队伍学缘结构情况表学年 师资总数在外校获得文凭在本校获得文凭有留学经历教师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2004- 2005 680 654 96.18 26 3.82 30 4.

5、412005- 2006 792 769 97.10 23 2.90 47 5.932006- 2007 894 871 97.43 23 2.57 65 7.27表 2-6 师资队伍年龄结构情况表学年 师资总数35岁以下36-45岁46-55岁56岁以上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2004- 2005 680 333 48.97 239 35.15 81 11.91 27 3.972005- 2006 792 393 49.62 276 34.85 98 12.37 25 3.162006- 2007 894 428 47.87 333 37.25

6、109 12.19 24 2.693.专任教师层次高,硕士博士比例大 近年来,学校在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同时,积极接收博士研究生,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逐年提高 目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00 人,硕士学位的503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1.01%(详见表2-7)。表 2-7 硕士以上学位专任教师比例一览表学年 专任教师 博士 硕士 博士、硕士合计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2004- 2005 738 77 10.43 382 51.76 459 62.192005- 2006 880 134 15.23 464 52.73

7、598 67.962006- 2007 990 200 20.20 503 50.81 703 71.014师资队伍建设有创新,力度大苦练内功,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学校高度重视师资培养工作。近年来,先后制定了广东商学院优秀中青年教师选拔和培养办 法、广东商学院教职工在职继续教育学习暂行规定、广东商学院教学科研人员进博士后流动站(境内)暂行规定等相关 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实施了“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把培养教授、博士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完善出境人员管理制度,积 极推荐骨干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出国进修、访问、合作研究。目前全校有12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重点培养优秀中青年骨 干教师105人,其中

8、纳入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的教师67 人(省级10 人、校级57 人)。近三年学校资助了46名教师攻读 博士学位,21人赴国内名校访问研修,45人出国访问研修。在近3 年的职称评审中有44名教师晋升教授职称,73名晋升副教 授职称,高级职称晋升率在广东省高校中位居前列。创新思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学校在加强内部培养的同时,通过创新人才引进思路,运用柔性引进机制,超常规引进高层次 人才。近三年来,学校充分利用广州的地域优势和人才引进方面的特殊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 对引进的优秀人才、急需人才,给予安家费、科研启动费、购房补贴等多方面的资助。对于具有博士学位且科研

9、成果达到我校 规定要求的教授,给予资助30 万元-50万元/人的引进费。同时,为高层次人才家属安置工作,解决子女上学等问题。由于人才 引进机制灵活,投入大,三年来我校人才引进工作成绩显著,共引进教授31 人,副教授59 人,博士83 人,从而较快地优化了 师资队伍结构。事业留人,有效稳定师资队伍。在加大培养与引进工作力度的同时,学校努力做好师资队伍的稳定工作。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各 种类型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让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个人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通过积极推动国内外 学术交流,举办学术讲座,举办和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构建学术平台;通过深化聘任制,实施“名师工程”,鼓励教师

10、勇于创 新,争当先进;通过建立教授年会、博士年会制度,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改善 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过切实解决教师住房、子女读书等实际问题,让在校教师能专心于教学、科研工作;通过实施以校内津贴 分配为核心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切实提高教职工的待遇;通过推进校务公开,民主治校,倾听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 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学校领导每年春节慰问教授,为全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做出表率,营造了“人才立校” 的良好氛围。学校真正做到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有效地稳定了师资队伍,一批优 秀的教师已扎根广商,立志为

11、广商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二)主讲教师1.主讲教师岗位资格符合率高 学校本科教学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制定并严格执行广东商学院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办法。根据对主讲教师的要求,学校在引 进新教师的过程中,严格学历学位条件,并对新上岗教师进行规范的岗前培训,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使青年教师在导师的指 导下尽快熟悉业务,达到主讲教师所应具备的条件和素质。三年来,我校主讲教师符合岗位资格比例均达到95%以上(详见表 2-8)。表 2-8 主讲教师符合岗位资格情况表学 年 主讲课程教师数 符合主讲教师岗位资格人数 符合岗位资格比例(%)具有讲师以上资格 讲师以下职称硕士以上学位2004- 2005 615 50

12、7 80 95.452005- 2006 753 605 118 96.022006- 2007 933 701 198 96.362. 正副教授积极为本科生上课 多年来,学校积极倡导教授上课堂,要求教授、副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并在人事分配改革方案等文件中制定配套措施。近 三年学校55 岁以下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比例均在95%以上(详见表2-9)。表 2-9 55 岁以下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学年教授总人数 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人数 副教授总人数 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人数 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2004- 2005 71 66 158 156 96.942005- 2006

13、 93 89 191 187 97.182006- 2007 116 111 209 205 97.233. 教师教学水平高,科研促进教学成效显著(1)规范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 重视岗前培训。为确保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学基本能力和教学综合素质,学校规定所有新进教师均须参加广东省高校师资培训中 心的岗前培训,取得教师资格方能持证上岗。学校每年面向教师开展新教师校情教育、计算机技术培训、教学信息化技术培训 等多项培训,组织新教师开展试讲、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活动,帮助他们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强化教学管理。为严格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学校制定了广东商学院本科教学条例、广东商学院教师工作规范、广 东商学

14、院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广东商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广东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广 东商学院本科生试卷与毕业论文(设计)检查办法等文件,规范教学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并得到有力执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 严格执行规范要求,教学质量得到保证。严格工作考核。学校按照广东商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每学期对所有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将评价结果与广 东商学院校内津贴分配改革方案直接挂钩,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聘任、单位评优、岗位津贴发放等的重要依据。完善激励机制。学校通过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引导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工作中。同时实施“教学名师奖”、“教 学优秀奖”(教学质量优秀奖

15、)、“三育人奖”等一系列奖励制度,表彰工作在本科教学第一线,教学态度好、师德高尚、教学效果 好的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2)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成效 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围绕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的科研工 作思路,推进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活动,避免科研、教学脱节,校园学术氛围日益浓厚,教师科研与教研成果丰硕,学科建设 支撑专业建设、科研促进教学取得明显成效。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学校现有1个省重点学科和4 个省重点扶持学科、8个校级重点学科和12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基本 涵盖我校36 个本科专业相关联的学科门类。学科建设与专

16、业建设的关联度强,有力地支撑着原有老专业的改造提升、新专业的 师资配置、建设创新,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特别是为创建省名牌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学科“土 壤”。表 2-10 省名牌专业与重点学科关联情况一览表序号 省名牌专业 关联学科 学科建设层次1 法学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省重点学科经济法学 校级重点扶持学科诉讼法学 省重点扶持学科国际法学 校级重点扶持学科2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省重点学科(C类)3 会计学 会计学 校级重点学科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计算机应用技术 校级重点扶持学科应用数学 校级重点扶持学科5 金融学 金融学 校级重点学科6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民经济学

17、省重点扶持学科西方经济学 校级重点扶持学科7 财政学 财政学 省重点扶持学科学术研究活动促进教学改革。学术研究活动的开展,有力促进教学改革。通过引入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提高学生 对专业范畴和理论概念的理解能力和实际应用,将有关教师发表或出版的与课程有关的学术论文成果作为课外阅读资料,把最 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许义生教授、骆祚炎博士、朱孔武博士,分 别将其承担课题的研究体会,引入会计学原理、国际金融、宪法学等课程教学中,启发学生专业思维和创新思维,取 得良好的效果。何东霞教授将科研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也取

18、得显著成绩。科研成果促进教学内容更新。通过科学研究,教师能准确把握本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前沿动态,并将研究成果融入到教材中去。 自 2004 年以来我校教师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自编教材87 部。肖怡教授编写的教材零售学中的许多章节内 容,融入了其多年来对零售业的研究成果,该教材入选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我校的实验教学及其 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教师编写的企业运作仿真综合实习教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是我国 公开出版的第一部经济管理类仿真实习教材。钟育赣教授任副主编的市场营销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7 年4月第三版),该

19、书第一版获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第二版获第七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科研项目促进创新性学习。依托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中受到诸多启迪。数学与 计算科学系从指导学生科研课题入手,成立了学生科研指导小组,选派科研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老师担任指导教师,积极指 导学生申报校级学生科研课题,短短的三年中,该系学生完成校级科研项目50 余项,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竞赛成 绩优异,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0 项。在袁建文、黄正新两位教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校金融学院2002 级学生赵伟等三位同学的 论文对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分析,获全国第九届

20、“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其中赵伟和王宇雯同学 2006 年还被复旦大学金融学院破格录取为博士研究生。流通经济研究所每年吸收60至70 名本科生参与该所科研项目的研究,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学术氛围促进育人环境优化。学校在营造学术氛围、活跃学术交流、推动学术研究、促进育人环境优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措 施得力,效果明显。主要措施有:一是举办学术交流与讲座活动。邀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农史密斯、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 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等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使师生了解相关学术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三年来共举办学术交流与 讲座活动近200 场次,累计有学生5万人次参加。二是利用本校省、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省重点实验室推动学生开 展学术研究活动。三是组织教师赴国内外访问研修,定期举办研修成果汇报会。2005年起我校先后有45名教师参与研修,并取 得丰富的研究成果。组织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参加定期举办的访问学者成果汇报会,既检阅了访问教师的学习研究成果,又 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